第一篇 捭阖[1]术
第一章 阴阳刚柔之道
原文
粤若稽古[2],圣人之在天地间也,为众生之先[3]。观阴阳[4]之开阖以命物[5]。知存亡之门户,筹策[6]万类[7]之终始,达人心之理,见变化之朕[8]焉,而守司[9]其门户。故圣人之在天下也,自古至今,其道一也[10]。变化无穷,各有所归[11]。或阴或阳,或柔或刚,或开或闭,或弛或张。
注释
[1]捭阖:捭,分开、撕裂,敞开心怀积极行动,采取攻势,或接受外部事物及他人的主张和建议。阖,本意为门扇,郑玄注曰:“用木曰阖,用竹苇曰扇”,引申为关闭,关闭心扉,把进来的事物化为自己的事物,或不让外来事物进入,取封闭形态。捭阖,在这里指纵横驰骋,大开大合。这是鬼谷学说中一种基本的方法。
[2]粤若稽古:粤,语助词。若,顺;稽,考察。粤若稽古,意为按着一定的规律考察历史。
[3]众生之先:众生,众多有生者;先,先知,意指尊者,指导者,先驱者。众生先,在这里指广大生众的老师。
[4]阴阳:阴,本意为山的背阴面;阳,本意为山的朝阳面。此处被引申来概括对立统一的两类事物或现象。
[5]命物:辨别事物。
[6]筹策:就是计算、谋划。
[7]万类:就是万物。
[8]朕:征兆,迹象。
[9]守司:看守和管理。
[10]其道一也:道,大自然的规律。全句指圣人的“道”始终是一样的。
[11]归:归宿。
译文
纵观从古至今的历史,可以知道:圣人生活在世界上,就是要成为众人的先导。通过观察阴阳两类现象的变化来对事物做出判断,并进一步了解事物生存和死亡的途径,计算和预测事物的发展过程,通晓人们思想变化的规律,揭示事物变化的征兆,从而把握事物发展变化的关键所在。所以,圣人在世界上的作用始终如一。事物的变化虽然无穷无尽,但是各自都有自己的归宿,是有章可循的:或者属阴,或者归阳;或者柔弱,或者刚强;或者开放,或者封闭;或者松弛,或者紧张。
刚柔之术是一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必备武器。刚,是说一个人刚直不阿、坚守自我立场、把持自我原则,即为“方”,但一味地刚,则难免变成脆,脆,则易断,所以不足取;柔,就是要在不失大原则的前提下,在细枝末节和一些技巧上适时、适度地让步、弯曲,以达到双方满意、不失和气的双赢状态,即为“圆”,但一味地柔,则难免变成软,软则弱,易受人欺,所以亦不足取。
在生活中不管是交朋友、谈感情还是谈生意、求合作,都应刚柔并济、外圆内方,这样才能顺利而快捷地达成目标、走向成功。
“或阴或阳,或柔或刚,或开或闭,或弛或张”。其意是说世间万事万物,都有阴阳、柔刚、开闭、张弛之道,如果能够灵活掌握、运用自如,便可以在人生的各个领域中轻松自如、有所成就。
捭阖之术即为阴阳之术,意思是行事时要或开或合,或阴或阳,灵活处之,多方探寻,必要时以假象迷惑对方,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
唐高祖李渊就是一个深谙阴阳之道的权谋家。
隋朝末年,隋炀帝杨广荒淫无道,致使众叛亲离、国运岌岌可危。蓄谋已久的太原留守李渊趁机起兵。可是当时群雄割据,各路兵马纷纷抢夺天下,李渊并不具备一统天下的实力。
其中,瓦岗军是隋末最为强大的一支农民起义军。李密在杀死翟让以后,建立了自己在瓦岗军中的领袖地位,此时的李密得意忘形,大言不惭地说自己已被各路英雄推为盟主,自然也包括李渊。
李密写信给李渊,希望和李渊齐心协力,共同取得天下。
读完李密的密信,李渊给李密回复了一封措辞极为谦逊的回信。信中,李渊对讨伐、诛杀昏君、取而代之之言,表示不敢从命,而且申明自己“志在尊隋”,这番虚伪之言掩饰了李渊夺取天下的野心。李渊还极力褒奖李密,说“天生万民,必有其主。当今能为民之主者,非君莫属”,并且说自己已年过五旬,别无奢望,自己非常乐意拥戴李密,希望李密早登大宝,以安天下。只要李密能让自己复封于唐,就心满意足了。
李密接到李渊的回信,果然大喜过望。但是实际上,李渊如此做法是想利用瓦岗军的强大力量牵制住东都洛阳的隋军,以便让自己可以顺利进军长安。
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9月,李密与盘踞洛阳的王世充作战失利,只好到河阳(今河南孟县)去找瓦岗军将领王伯当。李密企图南阻黄河,北守太行,东连黎阳,卷土重来。但这种企图东山再起的主张,遭到部下诸将的反对。李密在无可奈何之下,不得不前往长安,投靠李渊。
李密带领两万人入关的时候,李渊派人迎接,冠盖相望,异常隆重。李密非常高兴,洋洋得意地进了长安城。李渊对李密非常尊重,并将其表妹嫁与李密。但其他人就没有这份待遇了,李密一到长安,他的部下经常好几顿都没有饭吃,大家怨声载道。李渊这样做的目的无非是蓄意制造事端,让李密众叛亲离。
这时,李密已经相当于自投罗网,当然只能任由李渊摆布了。
正是因为李渊善用阴阳之术,才取得了一石二鸟的成就:既利用瓦岗军牵制了隋军,让自己的军队顺利进军长安,又控制和瓦解了瓦岗军。
一个团队中优秀的将帅,不仅能够善用阴阳,而且还能够刚柔并济甚至以柔克刚。单纯的柔和、软弱,会使自己的力量被削减,以至失败;而一味地刚烈、刚强又只会导致刚愎自用,也是注定要失败的。
汉代的张良给高祖刘邦筹划过许多关系大业成败的重要谋略,其中刚柔并用、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的例子颇多。
当秦军主力与项羽会战时,刘邦决定由南阳入武关攻秦,张良反对硬拼,认为秦军将领是屠户商家出身,商人都重利,张良便劝刘邦以重金招降秦将贾竖,而当贾竖同意投降时,张良又恐士卒不从,乘敌懈怠之机,一举破之,结果直下咸阳,擒获秦王子婴。
后来,楚汉相争,汉弱楚强,张良劝刘邦处处退让,以柔制刚,不但避开了鸿门宴的生命危险,而且取得了汉中、巴蜀之地。接着,张良又建议刘邦火烧栈道,使项羽疏于防范、屡屡上当。最后,刘邦转弱为强,终于以布衣取得天下。
张良的高明谋略,据说来自黄石老人所授的三略。三略并不是一味只讲以弱制强,而是强调刚柔强弱都要得当,做到“柔有所设,刚有所施,弱有所用,强有所加。兼此四者,而制其宜”。所以,不柔不刚,刚柔并济才是最理想的性格特点,才是运用刚柔的最佳状态。
鬼谷子的阴阳之理、刚柔之术、张弛之道对我们的现实人生颇具指导意义。
阴阳协调、风雨调顺、万物各得其所、万事各得其宜是一种顺其自然、合乎自然规律的理想状态。阴阳互补、协调运行,人才能健康,社会才能稳定,大自然才能和谐,做事才能顺利,做人才能安乐。
天人和谐是一种理想的状态。人生活在天地之间,如何才能体现出人在天地间的固有价值呢?如何才能求得人与天地万物的和谐相处与和谐发展呢?这是每一个人都必须思考的人生问题。阴阳之道提倡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人不但要利用、改造自然,更重要的是适应、协调自然,从而达到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目的。这是阴阳之道在人与自然关系上的意义所在。
所谓“文武之道,一张一弛”,无论做任何事,都要张弛有度。一个懂生活、会生活的人,能够兼顾严肃和活泼,该工作的时候工作,该休息的时候休息,潇洒自如。一味地张,就会让自己绷得过紧,往往会导致自己失去弹性和张力;一味地弛,往往会让自己变得松垮、懒散,失去进取心和斗志,从而停步不前。所以,凡事有度、过犹不及。成功的时候不要得意忘形,以免乐极生悲;失败的时候不要灰心绝望、萎靡不振,只要坚持就能峰回路转、柳暗花明。人生之中,任何事情都要保持一个平衡,包括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只有有度的人生,才是美丽、成功的人生。
第二章 度权量能,任人为贤
原文
是故圣人一守司其门户,审察其所先后,度权量能[1],校其伎巧短长。夫贤、不肖、智、愚、勇、怯有差[2]。乃可捭,乃可阖;乃可进;乃可退;乃可贱;乃可贵;无为以牧[3]之。审定有无,以其实[4]虚,随其嗜欲[5]以见其志意,微排其所言,而捭反之,以求其实,实得其指[6],阖而捭之[7],以求其利[8]。或开而示之,或阖而闭之[9]。开而示之者,同其情也;阖而闭之者,异其诚也。可与不可,明审其计谋,以原其同异。离合[10]有守[11],先从其志。
注释
[1]度权量能:测度权衡、比较才能。
[2]有差:各有不同。
[3]以牧:用来掌握。
[4]实:指实情。
[5]嗜欲:喜欢,特殊的爱好。
[6]指:同“旨”,宗旨。
[7]阖而捭之:先封闭,然后再打开。
[8]求其利:检讨对方的善恶利害。
[9]或开而示之,或阖而闭之:或开放使其显现,或封闭使之隐藏。
[10]离合:离,离开,不一致。合,闭合,合拢与“开”相对。
[11]守:遵守,信守。
译文
所以,圣人要始终把握事物发展变化的关键,度量对方的智谋,测量对方的能力,再比较技巧方面的长处和短处。至于贤良与不肖,智慧与愚蠢,勇敢与怯懦,都是有区别的。所有这些,可以开放,也可以封闭;可以进升,也可以辞退;可以轻视,也可以敬重,要靠无为来掌握这些。考察他们的有无与虚实,通过对他们嗜好和欲望的分析来揭示他们的志向和意愿。适当贬抑对方所说的话,当他们开放以后再反复考察,以便探得实情,切实把握对方言行的宗旨所在,让对方先封闭而后开放,以便抓住有利时机。或者开放,使之显现;或者封闭,使之隐藏。开放使其显现,是因为情趣相同;封闭使之隐藏,是因为诚意不一样。要区分什么可行,什么不可行,就要把那些计谋研究明白、透彻,计谋有与自己不同的,也有与自己相同的,必须有主见,并且区别对待,还要注意跟踪对方的思想活动。
任人唯贤、唯才是举是真正的用人之道。在竞争激烈的今天,这条法则更是企业用人的王道,是企业用人的精髓所在。今天的人才竞争,归根结底是实力与能力的竞争,很多企业在用人上已经摒弃了“学历至上”的陈腐理念,而是以能力和实力作为用人的首要标尺。
“度权量能,校其伎巧短长”。本章主要讲使用人才一定要度量对方的智谋,测量对方的能力,再比较其技巧方面的长处和短处。所以,用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任人唯贤。《尚书》有云:“任官惟贤才。”孔子在回答仲弓问政时也说“举贤才”。
《吕氏春秋》和《左传》中都记载有这样一个故事:
春秋时期晋国大夫祁奚请求退职,晋悼公要他推荐一个有才能的人继任,他推荐了与他有私仇的解狐。解狐上任不久便死去,悼公又要他推荐,他又推荐了自己的儿子祁午。
孔子、韩非子等先贤以及后人都称赞祁奚是个“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的唯才是举者。这种外不避仇、内不避亲正是任人唯贤的要求和体现。
《大学衍义补辑要》中说:“欲得良将而用之,必不以远而遗,不以贱而弃,不以仇而疏,不以罪而废。”意思是说,要想得到良将而任用他,就必须做到不因为关系不密切而遗忘他,不因为出身低贱而抛弃他,不因为有私人怨恨而疏远他,不因为曾犯过错误而废弃他。春秋时期齐桓公任用管仲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
春秋时期齐国国君齐襄公被杀。襄公有两个弟弟,一个叫公子纠,当时在鲁国(都城在今山东省曲阜市);一个叫公子小白,当时在莒国(都城在今山东省莒县)。两个人身边都有个师傅,公子纠的师傅叫管仲,公子小白的师傅叫鲍叔牙。两个公子听到齐襄公被杀的消息,都急着要回齐国争夺君位。
在公子小白回齐国的路上,管仲早就派好人马拦截他。管仲拈弓搭箭,对准小白射去。只见小白大叫一声,倒在车里。管仲以为小白已经死了,就不慌不忙护送公子纠回到齐国去。怎知公子小白是诈死,等到公子纠和管仲进入齐国国境,小白和鲍叔牙早已抄小道抢先回到了国都临淄,小白当上了齐国国君,即齐桓公。
齐桓公即位以后,立即要求鲁国杀公子纠把管仲送回齐国治罪。管仲被关在囚车里送到齐国。鲍叔牙立即向齐桓公推荐管仲。齐桓公气愤地说:“管仲拿箭射我,要我的命,我还能用他吗?”鲍叔牙说:“那回他是公子纠的师傅,他用箭射您,正是他对公子纠的忠心。论本领,他比我强得多。主公如果要干一番大事业,管仲可是个用得着的人。”齐桓公也是个豁达、大度之人,听了鲍叔牙的话,不但没治管仲的罪,还任命他为相,让他管理国政。
管仲帮着齐桓公整顿内政,开发富源,大开铁矿,多制农具,齐国变得越来越富强。后来,齐桓公终于成了春秋时期的霸主。
可以说没有管仲才能全面和淋漓尽致的发挥,也就难以有齐国的繁荣和齐桓公的霸业。齐桓公大胆起用管仲这个“大仇人”,结果“仇人”帮他缔造了盛世江山。类似的事例历史上有很多,例如:唐太宗李世民不计前嫌任用魏征。唐太宗说:“用人跟用器物一样,每一种东西都要选用它的长处。”唐太宗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为贤明的皇帝之一,他的很多治国之道都为后世所推崇,而在他所有治国方略当中,用人之道是最为后世所推崇和称道的。在唐太宗理政的23年时间里,所用的文臣武将不胜枚举:除了魏征,还有尉迟敬德、房玄龄、杜如晦,等等,无不是有才之士。
任人唯贤、用人唯才大可以定国兴邦,小可以让企业兴旺、个人发达。因此,“度权量能,校其伎巧短长”才是用人的不二法门。
第三章 周详而隐秘的捭阖之术
原文
即欲捭之贵周[1],即欲阖之贵密。周密之贵微,而与道相追[2]。捭之者,料其情[3]也;阖之者,结其诚[4]也。皆见其权衡轻重[5],乃为之度数[6],圣人因而为之虑。其不中权衡度数,圣人因而自为之虑。故捭者,或捭而出之,或捭而内之[7];阖者,或阖而取之,或阖而去之。捭阖者,天地之道。捭阖者,以变动阴阳,四时开闭以化万物[8]。纵横[9],反出、反复、反忤[10]必由此[11] 矣。
注释
[1]欲捭之贵周:周,不遗漏。当要采取行动时,必须进行周详的考虑。
[2]与道相追:道,道理、规律。这里指与规律相近的道理。
[3]料其情:就是检查实情。
[4]结其诚:使其诚心坚定。
[5]权衡轻重:指权衡、比较谁轻谁重。
[6]为之度数:测量重量与长度的数值。
[7]或捭而出之,或捭而内之:出之,指出去。内之:收容、接纳。意思是或开放,让自己出去;或开放,使别人进来。
[8]四时开闭以化万物:就像春、夏、秋、冬的开始与结束一样,来促使万物发展变化。
[9]纵横:自由自在的变化。
[10]反复、反忤:或离开,或反回、或复归,或反抗。
[11]必由此:必须通过这里。
译文
如果要开放,最重要的是考虑周详;如果要封闭,最重要的是严守机密。由此可见周全与保密的重要,应当谨慎地遵循这些规律。让对方开放,是为了侦察他的真情;让对方封闭,是为了坚定他的诚心。所有这些都是为了使对方的实力和计谋全部暴露出来,以便探测出对方各方面的程度和数量。圣人会因此而用心思索,假如不能探测出对方的程度和数量,圣人会为此而自责。因此,所谓开放,或者是要自己出去;或者是让别人进来。所谓封闭,或者是通过封闭来自我约束;或者是通过封闭使别人被迫离开。开放和封闭是世界上各种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开放和封闭都是为了使事物内部对立的各方面发生变化,通过一年四季的开始和结束使万物发生变化。不论是纵横,还是离开、归复、反抗,都必须通过开放或封闭来实现。
现代管理学中有一句话,“细节决定成败”。在细节为首、效率当先的今天,周密的计划显得更为重要。时间管理专家说,你用于计划的时间越长,你完成计划目标所需要的时间就越短。这两个时间存在着极大的相关性和互补性,就看你怎么做,你是愿意多花一些时间在计划细节上下功夫,还是愿意多花一些时间去调整因为盲目而导致的错误呢?
在人的一生中,每个人都必须做好自己的人生规划,必须具备睿智的眼光和超凡的远见,安排好生活中的每一件事。要全面系统地分析实现既定目标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或者说,存在哪些方面的机会与威胁。然后,依据上面的分析,确定实现既定目标的具休方案。只有进行周密的计划,才能对那些随时会出现的未知数和变数有所准备,才能在碰到各种各样的突发问题时临危不乱、处变不惊;只有进行周密的计划,才能很明确自己这一步该做什么,下一步该做什么,应该怎样去做。
“即欲捭之贵周,即欲阖之贵密。周密之贵微,而与道相追”。本章主要讲实行开阖之术,必须周详而隐秘,无论做任何事,事先都要有一个周详而严密的规划。下过象棋的人都知道,赢家没有一个是走一步算一步的,所有的赢家都能算计到后面将要走的好几步。因此,凡事只有有周详而严密的计划,做起来才能得心应手、游刃有余,成功的几率才会更大。隋炀帝杨广处心积虑、密谋夺取储君和帝位便是得益于他周密的谋划。
隋王朝统一中国后不久,杨广就开始酝酿他的夺嫡计划,向他的同胞哥哥皇太子杨勇伸出了毒手。
杨勇是个豪爽的花花公子,爱好广泛又不注意小节,更缺乏防人之心和政治谋略。其母独孤皇后最讨厌男人讨小老婆,杨勇偏偏有很多小老婆;隋文帝杨坚最讨厌花天酒地,杨勇偏偏喜欢音乐歌舞,饮宴达旦。在封建社会的上层,这些本是再正常不过的了,何况杨勇还是皇太子的身份。可这些小的细节却足以让杨广作为“反面教材”加以利用,大作文章了。比如:杨广在父母面前故作清贫和高尚,他只带妻子萧妃一人在身边,仅此一点就足以使父母高兴和欣慰。老夫妇有一次到杨广家,发现婢仆们都又老又丑,乐器上布满灰尘,甚至连弦都没有,不由大喜。老夫妇每派人到儿子们那里,皇太子杨勇只把他们当仆人看待,杨广却不然,他和妻子一定是双双站到门口亲自迎接,致送厚礼,于是老夫妻耳畔听到的全是赞扬杨广的声音。杨广出任江都府时,每次入朝辞行都痛哭流涕,依依不舍。父母见儿子如此孝心,也流下老泪,不忍他远离膝下。
杨广知识水平很高,有很好的文学修养和城府,对任何人都很诚恳,谦虚有礼,尤其善于曲意交结政府重要官员,包括杨坚最信任的宰相(尚书左仆射)杨素。他所展示出来的,全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标准领袖形象,具有肝胆相照、义薄云天的英雄胸怀和救国救民、普济苍生的圣贤抱负。节俭、朴实、谦恭,虚怀若谷兼好学不倦,礼贤下士加不爱声色犬马。几乎集人类美德于一身。
一切布置成熟后,公元600年,“诬以谋反”的罪名落到皇太子杨勇的头上,杨坚下令把杨勇贬为平民,囚禁深宫,改立杨广为皇太子,杨广终于夺嫡成功。在这段谋划夺嫡的漫长岁月中,杨广一直坚守“情操”,恪守“美德”,而且做得天衣无缝,说明他具有绝顶的谋略才智和超人的忍耐力。十几年的“事实”,相信没有人会怀疑他“美德”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更不会怀疑他对父皇的忠诚。
公元602年,独孤皇后逝世。又过了两年,悲剧又降临到父亲杨坚头上。公元604年夏,杨坚前往仁寿宫避暑,患病,杨广入宫侍奉。看到老皇上日渐病重,他内心的兴奋使他再也无法继续控制自己,他对父亲最宠爱的宣华夫人陈氏垂涎已久。一天,趁着陈夫人上厕所的时候,杨广便上前一把抱住求欢。
陈夫人挣扎逃掉,杨坚见她神色仓惶,探问,她垂泪道:“太子无礼。”
杨坚大怒曰:“独孤误我!”急命两名亲信官员去长安召唤囚禁中的杨勇。
杨广得到消息,急急通知杨素,杨素立即把两名亲信官员逮捕,勒兵戒严,包围了仁寿宫,断绝了内外交通。杨广指使部属张衡,闯进杨坚寝宫,猛击其胸部,杨坚口吐鲜血,哀号之声传遍后宫。可怜一代开国皇帝,竟被自己的亲生儿子、亲自改立的皇太子残忍夺命,令人不寒而栗。
杨广弑父后立即派人驰赴长安,把他已经被罢黜的哥哥杨勇杀掉。杨广密谋了十几年的计划终于成功了。
杨广争夺太子的斗争是一场阴谋活动,他首先隐藏自己的不良野心,把自己伪装成正人君子,过着俭朴的生活,处处揣摸父母的心思,投其所好,讨他们欢心。其实杨广的“谋略”也并不复杂,只是因为他周密的计划好了每一个细节。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周密的计划是做事成功的基础。一个团队也好,一个自然人也好,做事都要有计划,越是重要的事计划越应周密。做什么、不做什么,先做什么、后做什么,粗做什么、细做什么,资源如何配置等等,都要依据实际情况计划周详。没有周密的、切实可行的计划,要很好地完成一件事几乎是不可能的。唐朝的“甘露之变”之所以失败,原因之一就在于没有周密的计划。
从唐穆宗以后,唐朝的皇帝都是由宦官拥立的。这样一来,宦官的权力就更大了,连皇帝的命运都掌握在他们的手里。
唐文宗李昂(穆宗的儿子)即位的第二年,各地推荐的举人到京都应试。有一个举人叫作刘(fén),在试卷里公开反对宦官掌权,认为若要国家安定,应该排斥宦官,把政权交给宰相,把兵权交给将帅。
这份考卷落在几个考官手里,考官们传来传去,赞不绝口,觉得不但文采好,而且说理精辟,是篇难得的好文章。但是到了决定录取的时候,谁也不敢表示态度,因为录取了刘,就得罪了宦官,他们的位子也就难保了。
结果,跟刘 一起来投考的二十二人都中了,而刘 却落了选。刘 是大家公认的杰出人才,这次因为说了些正直话落选,大家都觉得他委屈。
唐文宗在宦官操纵下做傀儡皇帝,自己也很气恼,他极力想除掉宦官。有一次,唐文宗生了一场病,急于找医生。正好宦官头子李守澄手下有个官员叫郑注,精通医道。王守澄把他推荐给唐文宗治病。文宗服了他的药,果然病一天天好了起来。唐文宗很高兴,于是召见了郑注。言谈举止中,唐文宗发现郑注口齿伶俐,是个很有才干的人,就把他提拔为御史。
郑注有个朋友李训,原是个很不得志的小官员,听到郑注受到朝廷重用,就带了一些礼物去求见郑注。郑注正好想找个帮手,就请王守澄把李训推荐给文宗。李训也得到文宗的信任,后来,竟被提升为宰相。
李训、郑注两人取得了唐文宗的信任,文宗把自己想除掉宦官的心事告诉了他们。他们就跟文宗秘密商量,想办法削弱王守澄的权力。他们打听到王守澄手下有个宦官叫仇士良,跟王守澄有矛盾,就请文宗封仇士良为左神策中尉,带领一部分禁卫军。
接着,李训又解除了王守澄的兵权。王守澄失了兵权,就容易摆布了。最后,唐文宗给王守澄一杯毒酒,把他杀了。
去了王守澄,接下来就是要除掉仇士良了。李训经过一番策划,联络了禁卫军将军韩约,决定动手。公元835年的一天,唐文宗上朝的时候,韩约上殿启奏,说禁卫军大厅后院的一棵石榴树上,昨天夜里降了甘露。
原来,封建王朝是最讲迷信的,天降甘露被认为是好兆头。李训当即带领文武百官向文宗庆贺,还请唐文宗亲自到后院观赏甘露。
唐文宗命令李训先去察看。李训装模作样到院子里去兜了一转回来说:“我去看了一下,恐怕不是真的甘露,请陛下派人复查。”
唐文宗又命令仇士良带领宦官去观看。仇士良叫韩约陪着一起去。韩约走到门边,神情紧张,脸色发白。仇士良发现这个情况,觉得奇怪,问韩约说:“韩将军,您怎么啦?”
正说着,一阵风吹来,吹动了门边挂的布幕。仇士良发现布幕里埋伏了不少手持武器的兵士。
仇士良大吃一惊,连忙退出,奔回唐文宗那里。李训看到仇士良逃走,立刻命令埋伏的卫士赶上去。哪知道仇士良和宦官们已经把文宗抢在手里,把他拉进软轿,抬起就走。
李训赶上去,拉住文宗的轿子不放,一个宦官抢前一步,朝李训劈胸一拳,把他打倒在地。仇士良趁机扶着文宗的软轿,进内宫去了。
李训预谋失败,只好从小吏身上讨了一件便衣,化装逃走。仇士良立即派兵出宫,大规模逮捕一些参加预谋的官员,把他们全都杀害。李训东奔西逃,走投无路,在路上被杀。郑注正从凤翔带兵进京,得到消息,想退回凤翔,也被监军的宦官杀死。
唐文宗和李训、郑注策划的计谋彻底失败,在这次事变后受株连被杀的有一千多人。历史上把这个事件称为“甘露之变”。
李训除掉王守澄,是用了引虎驱狼、以毒攻毒的阴谋,这种阴谋让李训等人尝到了甜头,他们进而打算继续用阴谋之术除掉仇士良,但仇士良却并不像王守澄那样不堪一击。甘露阴谋的失败在于李训、郑注期望通过阴谋诡计侥幸获胜,这是一种政治投机分子和政治暴发户的心理,因而对于整个事件缺乏严密、周详的计划和部署,而他们又不具备威望、号召力和凝聚力,亦不具备审时度势的能力,所以失败也是必然的。
细节是和计划密不可分的一个最重要因素。细节始于计划,计划同时也是一种细节,是很重要的细节。在你制定计划时,应对所要进行的事情的每一个环节做出深入细致的规划,保证每个环节都有一个目标,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每一个流程、每一个动作,都要进行量化,都要从细节去分析。计划做得越周密,细节做得越到位,做起事情来就越得心应手,越容易取得成功。由此可见,细节不仅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能力,细节决定修养,细节体现艺术,细节隐藏机会,细节凝结效率,细节创造效益。
所以,无论做什么事情,制定一个详细、周密的计划都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帮你从容地应对和解答事情的未知数,帮你把事情的细节不断量化。过去的人们常说“别老坐在这里了,赶紧去干活吧”,而今天我们则大力倡导“别忙着干活,先坐下来想一想吧”!
第四章 “道”在于如何说
原文
捭阖者,道之化,说之变[1]也;必豫审其变化,吉凶大命系焉。口者,心之门户也,心者,神之主也。志意、喜欲、思虑、智谋,此皆由门户出入,故关之以捭阖,制之以出入。捭之者,开也、言也、阳也;阖之者,闭也、默也、阴也。阴阳其和,终始其义[2]。故言长生、安乐、富贵、尊荣、显名、爱好、财利、得意、喜欲为阳,曰“始”。故言死亡、忧患、贫贱、苦辱、弃损、亡利、失意、有害、刑戮、诛罚为阴,曰“终”。诸言[3]法阳之类者,皆曰“始”,言善以始其事;诸言法阴之类者,皆曰“终”,言恶以终其谋。
注释
[1]道之化,说之变:道的变化规律,说的变化形态。
[2]终始其义:始终保持的义理,即善始善终。
[3]诸言:各种言论。
译文
开放和封闭是万物运行规律的一种体现,是游说活动的一种形态。人们必须首先慎重地考察这些变化,事情的吉凶,人们的命运都系于此。口是心灵的门面和窗户,心灵是精神的主宰。意志、情欲、思想和智谋都要由这个门窗出入。因此,用开放和封闭来把守这个关口,以控制出入。所谓“捭之”,就是开放、发言、公开;所谓“阖之”,就是封闭、缄默、隐匿。阴阳两方相协调,开放与封闭才能有节度,才能善始善终。所以说长生、安乐、富贵、尊荣、显名、嗜好、财货、得意、情欲等,属于“阳”的一类事物,叫作“开始”。而死亡、忧患、贫贱、羞辱、毁弃、损伤、失意、灾害、刑戮、诛罚等,属于“阴”的一类事物,叫作“终止”。凡是那些遵循“阳道”的一派,都可以称为“新生派”,他们以谈论“善”来开始游说;凡是那些遵循“阴道”的一派,都可以称为“没落派”,他们以谈论“恶”来终止施展计谋。
在当今社会,掌握和运用捭阖术,就是要做到阴阳平衡、进退有度、趋利避害、稳操胜券。通过对捭阖之道的理解和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人生智慧。
第一,处世之道。人生要捭阖有度,进退自如,这是为人处世的宗旨和要领。进和退是人生截然不同的两种选择,然而却都是为了人生大目标而服务的,换句话说,退一步是为了进两步甚至更多步。所以在人生道路上,一定要捭阖有度,适时进退。这种灵活的选择是一种随机应变的智慧,往往会对以后的人生轨迹带来很大的影响。在顺境中,有很多机遇和“天时地利”的有利条件,一定要坚决果断地把握机会,大踏步前进;在逆境中,有很多挑战和阻碍前进的不利因素,你必须暂时停下脚步思考。所以在面临重大抉择的重要关口时,一定要懂得进和退的选择。把握好自己的人生目标,认清有利和不利条件,用自己的理性和智慧为自己的人生导航,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决断自己的进退隐显。
第二,待人之道。人世间,人和人是千差万别的,所以,我们对待不同的人就要用不同的应对方法:对贤德之人要赞颂、褒奖,对不肖之人要惩戒、教育;对聪明之人要器重、提拔,对糊涂之人要开导、舍弃;对勇敢之人要敬重、激励,对怯懦之人要鼓励;等等。运用到企业管理领域,用人要量体裁衣、因材定岗、因人施管;运用到教育领域,要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等等。总之,我们要做到:识人心、待人正、用人长。
第三,谈判之道。谈判讲求“知己知彼”:可以“合”上自己,不让对方察觉自己的真实意图,“合”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对方的实力和意图,以争取和寻找最佳合作方案。可以“开”启自己,让对方知道自己的真实意图。但是要“开”,必须要考虑周详。一定要做好周详、科学、合理的计划,从而能在谈判中达成双方共识,实现双赢。
第四,“开口”之道。俗语说:“病从口入,祸从口出”, “一言可兴邦,一言可丧国”。口是心灵的关口,用开阖之法把守这个关口,当开则开,当闭则闭;当多则多,当少则少;当高则高,当低则低;当缓则缓,当急则急;当硬则硬,当软则软;等等。只有这样,才能做到言谈有度、挥洒自如。
第五,商战之道。在商海里,倘若遇到强硬劲敌,可采用“捭”,以势压人;亦可采用“阖”,以柔克刚。若是遇到弱小对手,则比较适于采用“阖”,以德服人;但同样可采用“捭”,兼并收购。一言以蔽之,在商战中,掌握了捭阖之术,就是掌握了制胜之术,就能纵横商海。
“捭阖者,道之化,说之变也”。本章主要讲确定游说的内容,必须符合开阖之道。“捭”即是“开”, “阖”即是“闭”。鬼谷子认为,掌握并灵活运用捭阖之术,便能洞悉世事、人情练达,万事皆能获得成功。
战国时代纵横家的代表人物苏秦游说六国的活动,就是运用捭阖之术进行游说的典型。
苏秦,字季子,战国时期韩国人,是与张仪齐名的纵横家。他出身农家,素有大志,曾随鬼谷子学习纵横捭阖之术多年。苏秦游说六国,力主合纵抗秦。
苏秦起先主张连横,劝秦惠王说:“大王您的国家,西面有巴、蜀、汉中的富饶,北面有胡、貉和代、马的物产,南面有巫山、黔中的屏障,东面有肴山、函谷关的坚固。耕田肥美,百姓富足,战车有万辆,武士有百万,在千里沃野上有多种出产,地势形胜而便利,这就是所谓的天府,天下显赫的大国啊。凭着大王的贤明,士民的众多,车骑的充足,兵法的教习,可以兼并诸侯,独吞天下,称帝而加以治理。希望大王能对此稍许留意,我请求协助您来实现这件事。”
秦王回答说:“我听说羽毛不丰满的不能飞上高天,法令不完备的不能惩治犯人,道德不深厚的不能驱使百姓,政教不顺民心的不能烦劳大臣。现在您一本正经老远跑来在朝廷上开导我,我愿改日再听您的教诲。”
后来,劝说秦王的奏折多次呈上,但苏秦的主张迟迟未能实行,苏秦只得返回家乡。经过反复选择、研究、体会,苏秦得出结论:当时的秦国日益强大,其它各国都受到秦国的威胁,说服六国联合抗秦是有可能的。于是,苏秦决定改变策略,游说六国,合纵抗秦。
最早信服苏秦计谋的是燕昭王,给他了许多车马银钱,资助他到各国进行合纵抗秦的活动。苏秦到魏国,用激将法,使魏昭王接受了合纵抗秦的主张。然后他又到了赵国,用唇齿相依、唇亡齿寒的道理,说服了赵惠文王。赵王送给苏秦车子百辆,黄金千镒,白壁百双,锦缎千匹,请他继续去联络其它各国抗秦。
苏秦又连续说服了韩国、齐国、楚国,经历了许多曲折,终于形成了燕、赵、韩、魏、齐、楚等六国联合抗秦的局面,苏秦被公推为纵约长,组成了六国联军,驻扎在荥阳,声势浩大。
苏秦派人把合纵盟约送到秦国,使秦国受到了震慑,秦军十五年不敢出函谷关。秦国还把蚕食魏国、赵国的一些土地和城池,还给了这两个国家,使东方各国获得了一段时间的安宁。苏秦合纵劳苦功高,各国都封他为相国,赵惠文王还封他为武安君。
苏秦游说惠王时是初出茅庐,缺少经验,只知道“开”,不知道“阖”,而且没有摸准惠王的心理,所以以失败告终。接着,苏秦改其道而行之,游说六国,合纵抗秦,针对不同对象,顺应其心意,指陈其利害,或激或励,或羞或诱,开阖并用,使六国合纵缔约,一致对秦,使秦人闭函谷关达十五年,取得了巨大成功。苏秦的游说是基于他对列国的政治形势有深入的钻研,对天下政局及其变化趋势的熟悉程度远在各国君主之上,因此在游说中可以纵横捭阖,开阖自如。
第五章 懂得示弱,以小忍换大谋
原文
捭阖之道,以阴阳试之[1],故与阳言者依崇高,与阴言者依卑小。以下求小,以高求大。由此言之,无所不出,无所不入,无所不可[2]。可以说人,可以说家,可以说国,可以说天下[3]。为小无内,为大无外[4]。益损、去就、倍反[5],皆以阴阳御其事。阳动而行,阴止而藏;阳动而出,阴随而入。阳还终始,阴极反阳[6]。以阳动者,德相生也;以阴静者,形相成也。以阳求阴,苞以德也;以阴结阳,施以力也;阴阳相求,由捭阖也。此天地阴阳之道,而说人之法也,为万事之先,是谓“圆方之门户”[7]。
注释
[1]捭阖之道,以阴阳试之:或开启或闭藏,都以阴阳之道试行。
[2]无所不入,无所不可:入,进入,与“出”相对。可,可以。这里指没有不可以的地方,没有不成功的事情。
[3]可以说天下:可以说服天下。
[4]为小无内,为大无外:做小事没有“内”的界限,做大事没有“外”的疆界。
[5]倍反:背叛或复归。
[6]阳还终始,阴极反阳:阴阳相生,它们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7]圆方之门户:圆方即方圆,所谓“天圆地方”的简称,天地的代称,也是宇宙对立统一的标志。圆方之门户,指决定事理矛盾两方面相互制约、相互转化的关键。
译文
关于开放和封闭的规律都要从阴阳两方面来理解。因此,从阳的方面来游说就为人指明崇高的理想,而从阴的方面来游说则向人灌输卑小的目标。用卑下来求索微小,以崇高来求索博大。如果运用这个原则来游说,那么一定开合有度、纵横自如,也就没有不可以去的地方,也没有什么是办不成的。用这个道理,可以说服人,可以说服一人一家,可以说服一邦一国,还可以说服整个天下。要做小事的时候没有“内”的界限;要做大事的时候没有“外”的疆界。所有的损害和补益,离去和接近、背叛和归附,等等,都是运用阴、阳的变化来驾驭的。阳的方面运动前进时,阴的方面就会静止、隐藏。阳的方面活动而显出时,阴的方面就会随之潜入。阳的方面环行于终点和开端时,阴的方面到了极点就会反归为阳。在“阳”的活跃中道德就会与之相生,在“阴”的安静中,有力相助,自有形势。所以,用“阳”来求得“阴”,就要用道德来包容;用“阴”来求得“阳”,就要施用力量。阴阳之气相追求,是依据并启和关闭的原则。这是天地阴阳之道,也是游说他人的基本方法,是各种事物的先导,是领悟游说以及一切事理的根本途径。
生活中向人示弱,可以小忍而不乱大谋;工作中向人示弱,可以收敛触角、蓄势待发;强者示弱,可以展示出虚怀若谷、胸襟广阔;弱者示弱,可以积蓄实力、厚积薄发。
示弱并不是妥协和倒下,更不是懦弱,而是一种理智和“小不忍则乱大谋”的智慧,是为了更好、更坚定地站立。人生是一个艰难的旅程,绝不会风平浪静、一帆风顺,不可能达到“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境界,所以我们必须懂得适时和及时地扬帆和收帆,以避免被风浪吞没,安全地抵达彼岸。
“捭阖之道,以阴阳试之,故与阳言者依崇高,与阴言者依卑小。以下求小,以高求大。由此言之,无所不出,无所不入,无所不可”。本章主要讲采取开阖手段,必须从阴阳两方面来理解和实践,如此以来,就没有什么办不成的事。
为了求得更大的发展目标,而暂时示弱于人便是这种智慧最突出的一种体现。
孙膑与庞涓师从鬼谷子学习兵法。庞涓为求功名先孙膑下山,到了魏国被魏王拜为上将军,但他心里清楚,孙膑的才华远在自己之上。所以,尽管曾允诺推举这位同门师兄,但庞涓始终没有在魏王面前提起孙膑。
后来,孙膑由师父的至交墨子举荐到魏国。见过魏王,叩问兵法,孙膑对答如流。魏王喜出望外,准备任命孙膑为副军师。这时庞涓假惺惺地说:“我们情同手足,孙膑是我师兄,怎么能让兄在我之下呢?不如先拜为客卿,等到功勋卓著,臣当让位。”于是,孙膑被拜为客卿。从此,两个老同学来往又密切起来。
庞涓虽然表面上仍与孙膑以同学相处,暗地里却心怀鬼胎,欲置孙膑于死地。他暗中陷害孙膑,使其惨受“膑刑”(割去膝盖骨),然后又假意派御医敷药疗伤,并派人将孙膑抬入书馆,好言安慰。孙膑对庞涓感激涕零。
庞涓一心想要得到鬼谷子注释的《孙子兵法》,便巧施恩惠使孙膑答应刻写出来。直到从侍从口里获知了庞涓真实目的后,孙膑才彻底认清了庞涓的真面目,他烧毁已刻兵书,心想,唯有装疯方可暂保一命。
于是,孙膑又哭又笑开始装疯。庞涓来探时,他目中无人地说:“我笑魏王想夺我性命,却不知我有十万天兵护佑;我哭魏国除我之外没有一个人可以当大将。”说完,睁大眼睛瞪住庞涓,接着又磕头如捣蒜,大声叫喊:“师父救我!”
无论庞涓怎么诱说,孙膑都死拽住他的袍子不松手,一直叫喊:“师父救我呀!”庞涓无法,只得令左右将孙膑扯脱后怏怏回府。
庞涓对孙膑的表现疑心不已,心想孙膑可能是装疯。于是,又私下派人把孙膑拖到猪圈里。猪圈里到处是屎是尿,臭气熏天。孙膑披头散发,在屎尿中呼呼大睡。有人挑来一担酒食,说是可怜先生如此遭遇,瞒着军师送来的。
孙膑知道这又是庞涓在试探自己,便破口大骂:“畜生,又来毒害我吗?”并把酒食掀翻在猪圈里。来人抓起一把猪屎砸向他,他一把接住送到嘴里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来人把情况报告给庞涓。
庞涓冷笑道:“这家伙真疯了!”就这样,孙膑巧借装疯瞒天过海,逃过了庞涓的谋害,日后在围魏救赵一役中得以报仇雪恨。
孙膑在知道庞涓加害自己的真实目的后,清醒地意识到敌我力量悬殊,如果以硬碰硬,无异于以卵击石,于是明智地采取了避实就虚、避其锋芒的“示弱”之术。孙膑装疯卖傻的示弱是一种表面的伪装,是手段,属于阳;消除庞涓的戒心并最终摆脱庞涓的加害是其真实目的,属于阴。孙膑在敌我交锋中巧妙地采用了阴阳捭阖之术。
历史上还有很多典故可以说明这一点:韩信能忍胯下之辱,遂成一代名将;勾践卧薪尝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方能洗刷耻辱,复国兴邦;蔺相如不与廉颇争锋,才有“将相和”的千古美名;邓小平“三起三落”,终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成就千秋伟业……百折不挠、宁死不屈确实是令人钦佩的美德和品性,但面对强大的对手,若无取胜的机会,却一味地勇往直前,就会陷入被动,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伤害甚至牺牲。如果适时示弱,可以避其锋芒,迷惑对手,得以养精蓄锐,然后等待时机反戈一击,常常能出奇制胜。
示弱的智慧在自然界中随处可见:一堆石子压在草地上,小草被压在下面,但为了继续生存和生长,小草改变了生长的方向,沿着石头间的缝隙,弯弯曲曲地探出头来。在重压面前,小草选择了弯曲、选择了示弱,而正是这种选择,才使它们散发出永恒的勃勃生机。海滩上有两种蓝甲蟹:一种很凶猛,生性好斗,跟谁都敢开战;一种很温顺,遇上敌人便一味装死,一动不动。随着时间的推移,强悍凶猛的蓝甲蟹在残杀中越来越少,濒临灭绝;而甘于示弱的蓝甲蟹因为善于保护自己,反而繁衍昌盛,不断壮大。
自然界中的植物和动物能够应用阴阳之道保护自己、求得生存和繁衍的空间,乃是出于生存的本能。而我们人类拥有无上的智慧,所以更应懂得运用阴阳之道来谋发展、求进步、铸成功。人们常常用毫不示弱来形容勇敢和刚毅,面对压力誓不低头的确是值得钦佩的个性和品格,但懂得适时选择示弱、认输乃至于放弃的人才是最聪明的人。
瑞典的克洛普以登山为生。1996年春,他骑自行车从瑞典出发,历经千辛万苦,来到了喜马拉雅山的脚下,与其他12名登山者一起登珠峰。但在距离峰顶仅剩下300英尺时,他毅然决定放弃此次登峰行动,返身下山,那意味着前功尽弃啊!而他做出这个决定的原因是他预定返回的时间是下午2点,虽然他仅需45分钟就能登上峰顶,但那样他会超过安全返回的时限,无法在夜幕降临前下山。同行的另外12名登山者却无法认同他的明智决定,毅然向上攀登,虽然他们大多数到达了顶峰,但最终错过了安全时间而葬身于暴风雪中,让人扼腕叹息。而克洛普经过对恶劣环境的适应,在第二次征服中轻松地登上了峰顶。
假如克洛普也和其他人一样,执着地选择勇往直前,不顾一切地去实现目标,那么他将遭遇同行者一样的悲惨结局,更不会有以后的成功。正是因为他学会了示弱,学会了审时度势,把握大局,以小忍换大谋,最终安全实现了自己登珠峰的夙愿。
人生只有既拿得起,又放得下,才能做得更好、走得更远。适时的示弱,才是大家的风范和最终的赢家。
曾有一位记者去拜访一位企业家,目的是获得有关他的一些丑闻资料。然而,还来不及寒暄,这位企业家就对想质问他的记者说:“时间还早得很,我们可以慢慢谈。”记者对企业家这种从容不迫的态度大感意外。
不多时,保姆将咖啡端上桌来,这位企业家端起咖啡喝了一口,立即大嚷道:“哦!好烫!”咖啡杯随之滚落在地。
等保姆收拾好后,企业家又把香烟倒着插入嘴中,从过滤嘴处点火。这时记者赶忙提醒:“先生,你将香烟拿倒了。”
企业家听到这话之后,慌忙将香烟拿正,不料却将烟灰缸碰翻在地。
在商场中趾高气扬的企业家出了一连串的洋相,使记者大感意外,不知不觉中,原来的那种挑战情绪完全消失了,甚至对对方产生了一种同情。这就是企业家想要得到的效果。这整个的过程,其实是企业家一手安排的。
这位企业家并未依仗权势趾高气扬,而是采取示弱的智慧赢得了最终的胜利。当对方发现杰出的权威人物也存在这些常人的“弱点”时,曾经的敌意和功利之心就可能随之消失,而化之为同情、怜悯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