涅槃妙境 跳出轮回后的境界
涅槃是佛弟子共同追求的最高境界,证得涅槃的有情不再造作新的恶业,也不再有世间的种种烦恼,可以永远脱离轮回。
众生在六道之中,所有的行为、言语和念想都会招致业报,如果造下了恶业,就会继续轮回,直到恶的报应将恶业消尽。但是在轮回的过程中,众生又会造下新的恶业,导致新的报应。如果没有采取正确的修行法,那么这样的循环是没有终结的,结果就是在六道中难以出离。幸好有佛法给我们指出了正确的方向,只要按照佛说的方法刻苦修行,人人都可以最终超越六道,进入一个不生不灭的涅槃境界。
不生不灭的涅槃境界
“涅槃”是梵文Nirvana的音译,又译为“泥洹”,意译为“灭度”、“寂灭”,玄奘大师将其意译为“圆寂”。涅槃的原义是火熄灭的状态或风吹散的状态,象征着人消除了一切思虑,达到了一种寂静状态。涅槃是佛教各派共同追求的最高境界,佛教中一切修行的目的,就是让众生都达到这种境界。涅槃也是佛教最基本的理论之一,在早期佛教的三个基本标志“三法印”中,就有“涅槃寂静”这一条。“三法印”是说,只有承认“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这三条真理的才是真正的佛教。
涅槃的意义,从它的另一种译法“圆寂”可以更清楚地看出来:“德无不备曰圆,障无不尽曰寂”,“圆”就是功德圆满,“寂”就是业障灭尽。进入涅槃之后,人就不再有任何烦恼和痛苦,而且不再造作恶因,可以永远脱离六道轮回。
涅槃不同于死亡,一般人死亡之后还要转世投胎,重新开始新的一生,同时也就开始了新的生死循环,这样的死亡只不过是轮回中的一个阶段而已。涅槃则是跳出了六道、摆脱了生死的状态,进入涅槃之后,就能得到一种三界中不存在的极乐,远非世间的快乐可比拟。
佛在《涅槃经》中提出了“涅槃四德”,认为涅槃有四种境界:常、乐、我、净。世间万法皆无常,只有涅槃常住不变;世间万般感受皆是苦,只有涅槃境界不再有苦,而是充满了真正的快乐;诸法无我,众生只有在进入涅槃之后才能明白什么是真我;世间万法充满了不净,只有在涅槃境界中才有真正的净。
涅槃
涅槃,佛教名词,意译为不生不灭,是佛教的中心思想,也是修行所欲达到的最高境界。不生不灭的意思就是我们要用这一颗心,智慧的心,解脱的心,来面对这个世间,以达到涅槃。
有余依涅槃与无余依涅槃
涅槃虽然与轮回是相互对立的状态,但并不是说一旦进入涅槃就立即脱离三界六道。涅槃又分为两种:有余依涅槃和无余依涅槃。
小乘佛教认为,只要能证得阿罗汉果,就可以不再入轮回,但阿罗汉所依之肉身还活在世间,这时叫做有余涅槃或有余依涅槃;等到阿罗汉的肉身死去,那么他就完全离开了六道,并且从此不再回到六道中来,这时叫做无余涅槃或无余依涅槃。大乘佛教认为,佛的应身或化身为有余依涅槃,佛的真身为无余依涅槃。释迦牟尼佛在人间示现,在菩提树下悟道之后,进入的境界是有余依涅槃;当释尊在娑罗双树间示寂之后,就回归了无余依涅槃。
此外,还有其他形式的涅槃,如中国佛教天台宗就把涅槃分为性净涅槃、圆净涅槃与方便净涅槃。诸法实相之理非染非净,不生不灭,本来圆满自足,所以叫做性净涅槃;一切众生内心具足佛性,但还没有证悟到,如果通过修行而达到涅槃境界,就是圆净涅槃;方便净涅槃则是佛为了度化众生而采取的一种方便法门。按照这种说法,释迦牟尼佛在娑罗双树间示寂,是一种方便净涅槃。
乘愿再来的佛菩萨
无论哪种涅槃,都已经了脱生死,可以不再进入六道轮回。但是诸佛菩萨都有大悲之心,在自己超出三界之后,往往会乘愿再回到三界之中。佛菩萨再来的目的很简单,就是要度化正在受苦的六道众生,让众生共证菩提。
《妙法莲华经》说释迦牟尼佛在无量劫以前就已经悟道成佛,释尊完全可以不再回到苦难的世间,但是释尊仍然在我们的南阎浮提示现了八十年。释尊在八十年中讲经说法,度化了无数弟子。这也给了所有的大乘修行者一个极好的范例,众生都应该像释尊那样,不但追求自己的超脱,而且要帮助周围的人,以求大家共同出离轮回。
涅槃与轮回
在佛教中,无论是何种派别,何种修行方式,修行的目标永远是一致的,即立身成佛达到涅槃的境界。每个人都有一颗清净之涅槃妙心,只是为无明烦恼所覆蔽,因而不得普见涅槃,故沉沦生死,流转六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