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解六道轮回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编者序 六道轮回——佛教生死观的意义

唐卡中的六道轮回图起源于古印度。据说释迦牟尼还在世的时候,印度中部的两位国王,一个是频毗娑罗王,一个是优填王,均笃信佛教,且相交颇善。有一次,优填王赠送给频毗娑罗王一件缀满宝石的铠甲。频毗娑罗王欢喜之余,又为不知回赠什么礼物而忧虑,于是把在附近传道的佛陀请来,要为他画像,再把它赠给优填王。释迦牟尼佛说自己的身相是不真实的,就建议画一幅表现三学、六道、十二缘起等佛法教义的图像。这就是最早的六道轮回图。

六道是众生轮回的六个处所,指的是天道、人道、阿修罗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佛教认为,一切尚未出离的众生,在业力的驱动下,都要在六道中生死流转。轮回中的众生都处在无边的苦海之中。

天道众生看起来是最为快乐的,他们衣食无忧,不需要为生活而奔波,而且寿命极长。但他们也有烦恼,在临终时会遇上“天人五衰”,享受了一辈子的快乐从此彻底消失。

人道众生有八种基本的烦恼: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盛。人生虽然也会有很多快乐,但也会遇上无尽的烦恼。

阿修罗虽然有像天人一样的大福报,但是他们嗔心太强烈,这导致他们的心里充满嗔恚之火,每天不得安宁。

畜生的特点是愚痴无明,要经受弱肉强食之苦,福报好一点的畜生虽然不愁吃喝,但往往又免不了供人驱使之苦。

饿鬼的最大痛苦是要为饥渴所困,他们每天都在不停地寻找食物,却难以吃上一顿饱饭,只能饿着肚子日复一日地四处游荡。

地狱众生的苦难更要超过其他五道千万倍。上刀山、下火海、跳油锅就是地狱众生生活中常见的场景。更为恐怖的是,地狱众生的寿命极长,动不动就成千上万年,苦难简直没有尽头。

众生受贪欲、嗔恨、愚痴等心念的作用,无始以来造作了无数恶业,根据因果业报理论,谁也逃脱不了轮回的命运。佛教讲“六道轮回”的精神,是为了超越轮回的束缚,激发众生对自身生命的一种深沉关怀的态度。

佛教认为,堕入六道中的哪一道,与众生心念、情绪、认识的境界有关。轮回也可以看成是虚妄不实的精神幻相。天台宗称,众生如起一个猛烈的嗔恚心,就是一个地狱道的因;起一个与愚痴心相应的心,就是一个畜生道的因。因此,众生在六道中轮回,实质是在自我内在情绪中循环的一种投射。

据说南北朝时期笃信佛教的梁武帝想要志公禅师,带他去见识从未到过的天界和地狱界。禅师于是对着他破口大骂,激怒了梁武帝,他就拔剑向禅师刺去。禅师躲闪到柱子后,大声说:“这就是地狱界。”梁武帝意识到错误,赶紧向禅师道歉,志公禅师就从柱子后走出来,笑着说:“这就是天界。”

六道或六界,也可以看成是六种不同的心境和情绪状态。佛教中情绪和六道的对应情况是:嗔恨对应地狱、贪欲对应饿鬼、无知对应畜生、五戒对应人道、好战对应阿修罗、十善对应天道。人的情绪总是处于善恶多变、起伏不定的状态,才会导致生命现象循环不已的不稳定性。所以,超越轮回之苦,依佛教的训示,要从训练心性、调节情绪做起。

因此,佛教讲超越轮回的束缚,实质是一种对人的生命关怀(尤其是临终关怀)。试想,在人的神识行将灰飞烟灭时,选择享乐多的善道还是受苦多的恶道,会促使临终的人进行“自我灵魂的拷问”。这是一次生命价值的重新发现,能令死者看清生命现象的不稳定的因素,使生命逐渐臻至稳定安详,同时也会促使生者在人世时就塑造自己的品性,以便死亡来临时无惧于四大分解、灵魂消散。

更重要的是,超越轮回的束缚也是佛教“以觉为本”的生命价值观的真实内涵。临终的人在生死危难的时刻,觉醒自我生命的境界,回归自由的生命乐园——净土。这时,醒悟后如同禅师所说“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关于六道的幻相消失了,身心没有任何障碍,从而免除梦幻颠倒的生死之苦,于大千世界之中来去自如。这是一种更超脱、更具精神价值的生命关怀。

《图解六道轮回》以现代的图解方式,完整地、系统地阐释六道轮回的意义,化艰深为浅显,化晦涩为清晰。全书以唐卡中的六道轮回图为蓝本,把它视作一个博大而丰富的图像象征体系,深入解析这幅图中所提供的信息,比较全面地为读者讲述六道的生命现象,了解佛教方方面面的与六道相关的知识,如佛教的时间观、空间观、关于三界的划分、十二因缘、净土观、轮回观及对我们社会文化、祭祀礼仪等的影响,等等。

读者读懂了六道轮回的奥妙,就会对生命本身的苦难有更超越的认识,能在现实生活中发菩提善心,对自己或他人尽量做到拔苦予乐,把自我的情绪调控到最好的状态,从而在精神上超越轮回,摆脱情绪的束缚,更多关怀生命的深沉价值。

由于编者自身佛学修养及知识的局限,本书如有纰漏、错误、疏忽之处,请读者见谅!

编辑谨识

2009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