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录用考试冲刺提分系列:公共基础知识必备考点手册(2017最新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考点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邓小平理论

一、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这是对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的集中概括。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与和平发展的时代特征相结合的思想成果。邓小平理论没有离开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大道,而是根据新的实践和新的时代特征,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邓小平理论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阶段,具体表现在:

第一,邓小平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第二,邓小平理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地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

第三,邓小平理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对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成败,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得失,发达国家发展的态势和矛盾,进行正确分析,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

第四,总起来说,邓小平理论形成了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它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指导我们党制定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它是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军事、外交、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等方面的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又是需要从各方面进一步丰富发展的科学体系。

二、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也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没有这条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就没有邓小平理论,也就没有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

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实事”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是我们去研究。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这是因为:

第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贯穿于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始终,是邓小平理论创立的思想前提、理论基础,也是邓小平理论建构的基本方法论。

第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贯穿于邓小平理论的每一个重大问题,成为贯穿于邓小平理论的基本的指导性线索。

(二)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

第一,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只有解放思想,才能打破思想僵化,恢复实事求是的思想传统。

第二,解放思想的目的在于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如果离开实事求是的轨道,就可能出现“左”的或右的错误倾向。

第三,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统一的,不能割裂和对立起来。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

(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重新确立的重大意义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在拨乱反正的过程中重新确立的,有力地推动和保证了拨乱反正的进行。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为反对“左”或右的错误思想潮流提供了锐利的思想武器,有力地推动和保证了全面改革的进行。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推动了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也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奠定了科学的方法论基础。

三、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

(一)社会主义的本质

1.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

邓小平一直认为社会主义优越性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即发展生产力,使人民的生活逐渐好起来;共同富裕,不产生剥削阶级。他认为社会主义应该具有这样的功能。正是从这一层面,邓小平将这两方面的内容直接表述为社会主义的本质。

第一次表述:1980年5月5日。邓小平在会见几内亚总统杜尔谈话时说:“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

第二次表述:1985年8月21日。邓小平在会见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总统尼雷尔时谈到:“我们的经济改革,概括一点说,就是对内搞活,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经济,是活了社会主义,没有伤害社会主义的本质。”这里的“没有伤害社会主义的本质”,实际上就是说“没有影响社会主义优越性(或功能)的发挥”。

第三次表述:1990年12月24日。“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

第四次表述:1992年初南方谈话中。“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僵化封闭不能发展社会主义,照搬外国做法也不能发展社会主义;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没有法治也没有社会主义;不重视物质文明搞不好社会主义,不重视精神文明也搞不好社会主义。

(二)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1.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确立这一根本任务的依据是:

第一,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

第二,发展生产力是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客观要求。

第三,发展生产力是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基本条件。

2.现阶段发展生产力具有重要的紧迫性

(1)从国内看,我国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最根本的就是要发展生产力,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解决“三农”问题,使人民共同富裕。

(2)从国际看,当前世界处于政治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格局,科学技术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

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作了明确概括,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须经历的阶段。我国从1956年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一直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实现,至少上百年时间都属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就是社会主义的不发达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论断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脱离社会主义。二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四)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1987年党的十三大明确概括和全面阐述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就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这条基本路线简要概括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关键要:第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第二,必须把改革开放同四项基本原则统一起来。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都是为了更好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第三,必须巩固和发展团结稳定的政治局面。

(五)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

这是贯穿整个改革过程中的一个重大问题,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稳定是前提,是发展经济和顺利进行改革的必不可少的条件,没有稳定,什么事也干不成。改革是动力,它能够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从某种意义上说,经济发展问题实质上是改革问题,改革促进发展。发展是目的,问题的最终解决还是靠经济的发展,只有发展,中国才能尽快摆脱贫穷落后状态,进入世界现代化国家的行列;发展既会反过来促进改革,又是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必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在社会政治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在改革、发展中实现社会政治稳定。

(六)“三个有利于”标准

1.判断改革和各项工作得失成败的标准是“三个有利于”

“三个有利于”,即“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是判断我们改革和各项工作得失成败的标准。“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的确立,是社会主义本质及根本任务决定的,是对生产力标准的深化和发展,集中体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

2.正确理解和把握“三个有利于”标准

(1)“三个有利于”标准是客观标准而不是主观标准,它是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是在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反对“左”和右的错误倾向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产物。

(2)“三个有利于”标准与社会主义有着内在的不可分割的联系,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所必然采取的衡量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表现。

(3)在“三个有利于”标准中,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即生产力标准是最核心的标准。

(4)生产力标准不是唯一的标准,发展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三者之间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5)在“三个有利于”标准中,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是最高的标准。

(七)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独立自主,就是一国可以自主地决定本国事务而不受别国的控制和干涉。自力更生,就是依靠自身的力量建设自己。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立足点。但是,独立自主不等于盲目排外,自力更生也不等于闭关自守。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是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首先,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对外开放的基础。其次,对外开放有助于增强我国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总之,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统一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整个过程中。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内因,是决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性质和方向的内部根据;对外开放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外因,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不可少的重要的外部条件。必须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八)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主要内容

1.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主要内容

(1)计划与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2)计划和市场结合起来,就能更好地发展生产力。

(3)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挥市场调节的基础性作用。

邓小平的市场经济理论的核心,是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因为这关系到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及其成败的问题。

2.邓小平的思想的两个突破

(1)突破了把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视为基本制度的范畴,即突破了认为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的东西、计划经济才是社会主义的传统观点。

(2)突破了市场经济必然以私有制为基础,公有制同市场经济不相容的传统观点,强调我国实行市场经济必须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框架

十四届三中全会以后至十五大、十六届三中全会,我们党构建了包括五大环节在内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框架。这五大环节指三大制度、两大体系。

(1)三大制度

①适应现代市场经济需要的,产权明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

②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长期并存的,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

③能够为城乡居民提供同我国国情相适应的、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

(2)两大体系

①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②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

(九)“一国两制”

1.“一国两制”的概念

“一国两制”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简称,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政府一项长期不变的基本国策。

2.“一国两制”的基本内容

第一,坚持“一个中国”的根本原则。香港、澳门、台湾都是中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在这个大前提下,实现祖国的统一,实行两种制度。

第二,保证“两种制度”长期不变。即祖国大陆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作为国家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则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

第三,保证香港、澳门、台湾的高度自治和繁荣稳定的局面。

第四,港人治港、澳人治澳、台湾同胞在台湾当家做主,由以爱国者为主体的香港、澳门和台湾同胞分别来治理香港、澳门和未来回归祖国的台湾,这是“一国两制”构想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国两制”理论的思想核心是“一个国家”。

“一国两制”理论的根本宗旨是“和平统一”。

“一国两制”理论的实现形式是“两制并存”。

“一国两制”理论的国家结构是“单一制”。

“一国两制”理论的哲学基础是“实事求是”。

(十)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

自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以后,邓小平根据世界各种势力的实力对比的消长与变化,根据世界经济、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和走向以及由此产生的新问题、新矛盾,对国家形势作了一系列的新判断:世界大战是可以避免的;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是和平与发展的主要障碍;世界正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邓小平对国际形势新发展的准确判断,指明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外部环境条件,奠定了新时期我国外交战略的基础。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面向21世纪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前进最终是由生产力发展决定的、由先进文化引导的、由人民群众推动的等基本原理,进一步揭示了共产党的执政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规律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指针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如何科学判断和把握国际形势、基本国情和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及历史使命等重大课题的科学理论和科学方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统一起来,从深层次上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建设规律,揭示了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完善和发展的途径。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自我完善与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建党原理科学地揭示了执政党建设的规律,形成了崭新的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揭示了我们的立党之本,进一步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揭示了我们的执政之基,进一步回答了党应该怎样执政的问题;揭示了我们的力量之源,进一步回答了党怎样保持先进性和生命力,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问题。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是:在新时期,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我们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符合生产力发展规律,体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尤其要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通过发展生产力来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我们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体现符合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促进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我们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点,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实实在在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

三、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

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牢牢把握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这一根本要求。

(一)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

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揭示了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是使我们党的理论、党的领导、党的工作和党的建设始终坚持先进性的根本途径。

(二)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

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揭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真谛和精髓。

(三)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

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揭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宿,就是要求党始终体现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始终依靠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始终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警示和告诫全党: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最容易犯的错误是以权谋私、与民争利,最容易失去民心的行为是搞所谓“既得利益集团”,以至腐败堕落。不从根本上解决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问题,就会影响民心向背,影响政权性质,危及执政地位,就有人亡政息的危险。

科学发展观

一、科学发展观的形成

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

第一,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依据。

第二,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的阶段性特征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现实基础。

第三,当代世界的发展实践和发展理念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借鉴。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经历了一个在实践中逐步丰富和发展的过程。

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党的文件中第一次提出科学发展观。

2007年10月,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进一步深刻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他强调,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党的十七大把科学发展观写入了党章。

2012年11月,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这一重要论断是对于科学发展观理论地位的明确阐述,也是对今后长期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有力号召。

二、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一)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

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范畴之一,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执政以后,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二)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要求。我们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

(三)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我们所追求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协调的发展、可持续的发展。全面,是指各个方面都发展;协调,是指各个方面的发展要相互适应;可持续,是指发展进程要有持久性、连续性。

(四)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坚持统筹兼顾,就是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

(五)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

三、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意义

科学发展观,是对中国共产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体现了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