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波斯战争
为了争夺高加索通往黑海的出海口,参加对东方的贸易,并牢牢掌握对小亚细亚地区的统治权,公元527年,刚刚继位的查士丁尼一世任命贝利撒留为拜占廷军东方战线统帅。
贝利撒留(约505—565年)出生于巴尔干半岛达尔马提亚的农家。他膂力过人,性情坚韧,有胆有识,颇具大将风范。因其妻安东尼娜与皇后狄奥多拉过从甚密,使他成为查士丁尼一世的宠臣。他此时虽只有22岁,但已荣登帝国高级将领之列,出任东方统帅之一要职。他到任后,一方面大力整饬军纪,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另一方面着力于防务的加强,在尼西比斯修筑要塞。
科巴德一世得到贝利撒留出任拜占廷军东方统帅和他致力于军务的消息,认为不能坐等拜占廷发展。如果任其扩大实力,将会对波斯极为不利。于是,他下决心先发制人,在528年先向拜占廷宣战,挑起了第一次拜占廷波斯战争。
第一次波斯战争
战争爆发后,科巴德一世派大将扎基西斯率领3万大军向贝利撒留指挥的拜占廷军发动猛烈进攻,当时,贝利撒留麾下共有2.5万人,是一支由拜占廷人和蛮族人混合编成的队伍。这支队伍虽经贝利撒留作了整顿,但因时日过短,仍然存在纪律松弛、意志消沉等弱点,加上构成复杂,与波斯军相比,无论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处于劣势,战斗开始后,扎基西斯指挥的波斯士兵勇猛冲杀,很快就在战场上占据主动地位,在529年的尼西比斯作战中击败了拜占廷军队。首战失利后,贝利撒留冷静地分析了双方的力量对比和战场形势。他认为,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应当主动后撤,集中力量,待敌人的战线拉长,力量分散之时再主动出击,与敌人决战。这样,他下令拜占廷军全线后撤,集中在德拉城。初战告捷及顺利进军,使波斯军新任统帅贝利则斯将军认为贝利撒留无计无谋、胆小如鼠,以为拜占廷军不堪一击,德拉城唾手可得。公元530年,他率领4万精锐的波斯大军,直扑德拉城。
德拉城是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的战略重镇,位于尼西比斯北部23公里处,距底格里斯河有四天的路程,四周没有任何自然屏障,完全依靠城防工事的保护。其城防由内城、外城、护城河和防御壕及塔楼组成。内城城墙高达30米,外城的墙基坚固。为了加强守备,与敌人周旋,贝利撒留在城内布置了大批军队;在开阔平坦的城外,挖掘了纵横交错的交通壕,以掩护待命出击的骑兵。刚愎自用的贝利则斯十分轻敌,认为波斯军很快就会击败敌人并攻占城池,因而在攻城之前即向德拉城内的市民发布通告,要他们准备好洗澡水,以便占领该城后为波斯士兵洗涤征尘。
战斗开始后,波斯大军发动了猛烈的进攻,拜占廷军接连失利,中军发生动摇。就在这危急时刻,贝利撒留指挥两翼的骑兵适时出击,出其不意地从两个方面夹击敌人侧后。在拜占廷骑兵的冲击下,波斯军阵脚大乱,导致全军溃败。统帅贝利则斯看到大势已去,弃军逃走。波斯士兵丢弃武器,四散奔逃,结果有5000人阵亡、8000人被俘。获胜的贝利撒留为防敌人反扑,下令收兵回城,重整防务,531年,波斯军渡过幼发拉底河,从叙利亚沙漠方向发动进攻。贝利撒留统兵2万前往援救。波斯军发动的多次进攻,都在贝利撒留的巧妙应付下瓦解了。在胜利面前,拜占廷军中的骄傲轻敌情绪日益高涨,加上贝利撒留尚不满26岁,其部下诸将欺其年轻,经常不服从他的统辖,全军缺乏行动的一致性,直接影响了此后的战争进程。
当时,贝利撒留为了尽快退敌,下令要拜占廷军每晚都抢先占领敌人预定第二天占领的阵地,待敌人前来进攻时,经短暂战斗,即主动放弃。这样,通过拉锯战来消耗敌人的有生力量,但贝利撒留部将急于立功,不遵守贝利撒留的命令,有的轻举妄动,擅自出击,以致在卡尔基斯城附近轻易与波斯军主力交战。在战斗中,位于拜占廷军右翼的阿拉伯人在波斯士兵的拼死攻击下临阵逃脱,使拜占廷军陷入绝境,800名英勇善战的匈奴老兵被包围消灭。只有左翼的拜占廷步兵在贝利撒留的激励下,在幼发拉底河岸背水一战,顶住了波斯骑兵的冲击,并乘夜巧妙渡河撤退,摆脱了危险。波斯军队取得了卡尔基斯会战的胜利。
公元531年秋,波斯国王科巴德一世逝世,国内发生继嗣之争,政局动荡不安;而拜占廷方面,皇帝查士丁尼一世为了恢复失去的国土,准备集中全力对非洲用兵,进攻汪达尔王国,也急于尽快结束与波斯的战争。这样,因双方都无心再战,就在公元532年达成媾和协议,结束了第1次波斯战争。条约规定:拜占廷撤回德拉城的驻军,向波斯支付黄金1000磅。
纵观第1次波斯战争,波斯军队在数量和质量上始终占绝对优势,但是拜占廷军在足智多谋的贝利撒留指挥下,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给波斯军以很大打击。由于这次战争是一场没有经过决战定出胜负就停战媾和的战争,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一场没有打完的战争。虽然查士丁尼一世不惜以金钱和实利换取了和平,但是在交战双方之间存在的矛盾并未消除,双方的军事力量也没有受到任何大的损失,因而双方的冲突和战争仍是不可避免的。
第二次波斯战争
双方停战后,波斯新王库斯鲁一世(531—532年在位)利用和平时机,致力于稳定国内政局。他在无情镇压政敌,巩固自己的地位,把持了朝政之后,就开始大力进行国内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的改革。首先,鼓励发展农业,推广农耕技术,向人烟稀少的边疆地区大量移民;其次,大力整修道路,发展交通事业,使之既有利于军队的调动,也为贸易往来提供便利;第三,改革军制,以铁甲骑兵和农民组成的步兵为主,建立新的正规军,增强军队的训练和组织纪律性;第四,大力进行税制改革,增加国家财政收入。他改变过去官员和贵族随意摊派税额和随意征收的旧制,开始征收固定的土地税和人头税,每年分两次完税;另外,他还奖励发展工艺品的制造,并大力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创办了苏萨大学。这些措施,巩固了波斯王室的地位和中央集权的统治,也使波斯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得到增强,因此,库斯鲁一世在位期间,被称为萨珊波斯的黄金时代。
库斯鲁一世是个野心勃勃的人,他进行改革的目的,就是要增强国力,对外进行侵略扩张,扩大自己的版图。但是,在他致力于解决国内问题的时候,拜占廷军已征服了汪达尔王国,正在向东哥特王国进攻。因此,库斯鲁一世非常不安,他既嫉妒查士丁尼一世取得的成功,又担心拜占廷势力的强大会威胁到波斯的存在,整日郁郁寡欢,苦思对策。就在这时,公元539年底,东哥特国王维提吉斯派特使求见库斯鲁一世,告诉他:东哥特王国在贝利撒留指挥的拜占廷军的打击下,已岌岌可危,所以敦请库斯鲁一世火速出兵拜占廷,以减轻东哥特王国的压力,同时可以从东西两个方面夹攻拜占廷帝国。库斯鲁一世不愿看到拜占廷打败东哥特王国壮大力量,接受了请求。他认为拜占廷军的主力都在贝利撒留的指挥下西征东哥特王国,国内必定空虚;而且亚美尼亚和科尔奇斯人不满拜占廷的统治,如果趁此时机发动战争,一定会取得胜利。于是,他先唆使阿拉伯人酋长进攻拜占廷帝国,尔后以援助阿拉伯人为名,撕毁和约,向拜占廷宣战,战争再次爆发了。
公元540年春,库斯鲁一世亲率大军从首都泰西封出发,沿幼发拉底河西岸前进。拜占廷人猝不及防,加上拜占廷军在幼发拉底河防线上的兵力薄弱,无法与波斯军对抗。因此,战争一开始,库斯鲁一世就给予拜占廷军以自亚德里亚堡以来所没有受到过的打击。在镇压了小城苏拉的反抗后,库斯鲁一世率军进攻希拉波利斯、卡尔基斯等城,勒索得巨额赎金,然后直捣叙利亚首府安条克。
安条克是拜占廷在东方的第二大城市,人口稠密,建筑宏伟,三面环山,一面临奥伦德斯河,围绕城市建有坚固的堡垒。守将是查士丁尼一世的外甥,他完全是依靠姻亲关系担任这一职务的,根本就没有指挥才能。虽然在波斯军的包围圈形成之前,查士丁尼一世派来的6000援军已进入城内,但援军的到来并未使军队的士气有所提高。波斯军围城之后,库斯鲁一世下令指挥大军攻城。数万波斯士兵肩扛登城的云梯,发动了一次次的强攻,在残酷、激烈的战斗中,拜占廷军的伤亡不断增加,许多士兵从旁门突围逃走。城内吉莫(市民的区域组织,有自选的区长,负责治安)派出大批青壮年支援残留在城内的士兵进行抵抗,但在波斯军的最后总攻下,安条克城陷落了。库斯鲁一世为了报复,下令让波斯军大肆烧杀抢掠。寺院受劫掠,房屋被焚烧,人民遭屠杀,整个城市惨状纷呈,劫余的居民被掳往波斯。尔后,库斯鲁一世挥军进攻地中海东岸地区。
在这一年里,库斯鲁一世率领波斯大军纵横驰骋在拜占廷帝国的东方领土上,如入无人之境,取得了一连串的胜利,掠得的财宝不计其数。在胜利面前,库斯鲁一世日渐狂妄自大,野心不断膨胀。他认为从拜占廷帝国夺取小亚细亚已不成问题,就是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也将在波斯大军的铁蹄下化为齑粉。
拜占廷皇帝查士丁尼一世得到波斯军队入侵并劫掠的消息后,十分惊慌,急忙召回正在意大利指挥作战的贝利撒留,任命他为征讨波斯的统帅。公元541年,贝利撒留风尘仆仆地从意大利战场上赶回,戎装未卸,就奔向叙利亚战场。
这时的贝利撒留经过十几年无数次战争的锻炼,早已成为一个杰出的骑兵指挥官和战术家,他建立了一支由拜占廷人和一部分蛮族人组成的7000人的亲随骑兵。他们身披锁子甲,装备有日耳曼人的长矛和波斯人的弓箭,在战斗中行动迅速,勇猛异常,成为拜占廷军的主力,被称为“铁甲士”。作为一名将军,贝利撒留深知士兵的重要,因此他非常爱护士兵,珍惜士兵的生命,在战斗中,他总是身先士卒,带领亲随骑兵驰骋拼杀,因而得到士兵们的崇敬和爱戴。贝利撒留抵达东方前线,立即指挥拜占廷军向前推进,在幼发拉底河畔扎营。他详细考察、研究了战场形势,决定采取引蛇出洞的战术,把以逸待劳、固守堡垒的波斯军引出来,加以伏击。但是,由于执行诱敌任务的阿拉伯雇佣军军纪涣散,战斗力低下,使计划失败了。这时,由于家庭纠纷,查士丁尼一世召贝利撒留回君士坦丁堡,他只好暂时离开了前线。波斯军趁机发动进攻,缺乏主帅的拜占廷军无心恋战,节节后退。542年,当贝利撒留重返前线时,拜占廷军已退缩到希拉波利斯城。他立即投身于建立新的战线的工作,同时,鼓励士兵振奋精神,奋勇向前。很快,他就在希拉波利斯城和幼发拉底河之间建立了新的防线。新的防线是由骑兵和步兵按梯次配备组成的,第一线是由6000骑兵组成的机动部队;第二线是由哥特人、汪达尔人、伊比利亚人等蛮族组成的步兵。步兵每个阵营分为四队,第一队持鞭,第二队仗剑,第三队执弓,第四队用斧。此外,在幼发拉底河东岸部署1000各亚美尼亚骑兵,作为策应。
库斯鲁一世深知贝利撒留作为一代名将在胆量和韬略方面的过人之处,当他看到拜占廷军已做好迎战的准备,就决定放弃进攻,避免与贝利撒留进行决战。于是,他引兵向北进攻、劫掠黑海北岸。
此时,流行于欧洲大陆的黑死病(鼠疫),在拜占廷肆虐起来。在黑死病的袭击下,君士坦丁堡居民大量死亡,最多时一天有近万人死于瘟疫。同时,黑死病也威胁到交战双方的军队,两军因此不得不休战。留在前线的贝利撒留利用休战,整训军队。这时,一个消息传到前线,说查士丁尼一世死于黑死病。一个部将趁机劝说贝利撒留利用手中的兵权夺取帝位。这件事被人密报君士坦丁堡,查士丁尼一世本来就害怕贝利撒留功高盖主,此时他不问青红皂白,将贝利撒留召回,没收其财产,剥夺其亲兵,削去其职务,使拜占廷军失去了一位杰出的指挥官。
看到拜占廷内部发生的纠纷,库斯鲁一世觉得有机可乘,遂于公元543年派军进占亚美尼亚,全歼了前来进攻的3万拜占廷军。544年,库斯鲁一世再次亲征上美索不达米亚,围攻首府尼得撒城达数月之久。但波斯军发动的多次攻城战,均因城高险固未能如愿。无奈,他率军退回尼西比斯。
公元545年,双方缔结了一个有效期为五年的停战协定,根据协定,波斯将所占领土归还拜占廷,拜占廷则偿付波斯黄金2000磅。第二次波斯战争至此就结束了。
这次战争,双方仍未决战,由于查士丁尼一世采取了以金钱买和平的息事宁人的政策,战争暂时停止了,但导致战争的因素并未消除,战争仍是解决双方矛盾的惟一手段。因此,公元549年又爆发了第三次波斯战争。
第三次波斯战争
这次战争(549—562年),双方主要围绕科尔奇斯进行争夺,展开了激烈的战斗,进行了反复的较量。科尔奇斯只是一个小国,它位于黑海东岸,扼守作为东西方商路的高加索通道,法息斯河流经其间,河运十分便利,从河口的港口只需9天即可航行到君士坦丁堡。科尔奇斯物产丰富,特别是黄金等矿产蕴藏量很大。优越的地理环境,丰富的物产,吸引了众多的人口,成为多民族的聚居地。科尔奇斯号称人口400万,仅使用的语言就达130多种。它由7个部落组成,其中以拉济卡部落最大,拉济卡酋长又称为科尔奇斯国王。富庶的科尔奇斯一直是周围强国的争夺目标。为了进行自卫,国内建有许多小要塞,每个要塞都有砖砌的城墙和塔楼,并配备相当数量的守军。全国号称有军队20万人。
在古代,科尔奇斯是波斯帝国的属国,波斯帝国瓦解,被本都王国吞并,本都在米特拉达梯战争中失败后,又被罗马帝国征服。但由于距罗马过于遥远,罗马的控制很松弛,实际上仍然作为一个独立的小王国存在着。随着基督教的广泛传播,科尔奇斯人纷纷转而信奉基督教。控制着教权的拜占廷帝国趁机向科尔奇斯进行渗透,扩张自己的势力。公元522年,科尔奇斯遭到东方伊比利亚人的侵害,为了求得拜占廷帝国的庇护,科尔奇斯国王沙非亲自到君士坦丁堡接受洗礼,并娶拜占廷人为妻。后来又与查士丁尼一世缔结同盟,实际上成为拜占廷的属国。
到国王卡巴翟斯当政时,拜占廷在比遵达和庇特拉修建要塞,驻扎重兵。开始,科尔奇斯人欢迎拜占廷士兵的到来,认为他们是来保护自己的。但由于拜占廷军的纪律涣散,长期以来,扰民行为不断发生。拜占廷士兵到处侮辱、劫掠当地人民,甚至插手科尔奇斯的政治,使国王卡巴翟斯成为傀儡,政权几乎完全掌握在拜占廷官吏的手中。这些,都大大伤害了科尔奇斯人的民族自尊心,他们忍无可忍,遂向波斯国王库斯鲁一世恳求援助和友谊。早想染指科尔奇斯的库斯鲁一世接到请求后,大喜过望,马上应诺下来。他计划先派舰队沿法息斯河顺流而下,控制黑海商路和制海权,蹂躏本都和比西尼亚海岸;同时联合不满君士坦丁堡统治的各蛮族,共同进攻拜占廷帝国。公元547年,库斯鲁一世率领8万大军,以讨伐斯基泰人为借口,秘密进入伊比利亚。科尔奇斯人看到波斯军的到来,认为是来解救他们的,高兴地为波斯军充当向导,帮助开辟通过高加索山脉的道路。卡巴翟斯王甚至跪在库斯鲁一世面前表示感谢,宣誓效忠波斯。进入科尔奇斯后,库斯鲁一世指挥波斯军进攻庇特拉要塞。拜占廷守军顽强抵抗,但在波斯大军的轮番冲击下,城垣毁坏,残余的拜占廷守军投降,庇特拉落入波斯之手。
科尔奇斯人原以为“救星”波斯人的到来,会给他们带来和平、安宁的生活。但事与愿违,作为专制君主的库斯鲁一世,不但把以卡巴翟斯王为首的科尔奇斯人视为奴隶,百般驱使,而且下令强制要求科尔奇斯人放弃基督教的信仰,改信波斯的祆教。在信奉基督教的科尔奇斯人眼中,祆教的许多仪式和习俗是难以接受的。如祆教习俗之一的“天葬”,是将亲人的遗体放在高塔上任凭日晒雨淋,作鸟和鹰的食物,这被他们看做是对亲人的不敬和残忍的行为。因此,他们对改教抱有反感,从而产生了敌意。库斯鲁一世察觉后,准备暗杀卡巴翟斯王,并将科尔奇斯人迁往遥远的沙漠地区,把忠实于自己的波斯人移民法息斯河畔。科尔奇斯人听到这个可怕的消息后,慌恐万分,他们既不愿改变自己的信仰,也不愿离开世代生息的家园。于是,公元549年,他们再次向拜占廷帝国皇帝查士丁尼一世求救。查士丁尼一世觉得收复科尔奇斯的机会来了,他立即派将军达基斯特率8000拜占廷士兵向波斯军发动进攻,力图从黑海沿岸驱逐波斯势力。双方因此展开了著名的庇特拉争夺战。
庇特拉要塞建在法息斯河口的一个伸向黑海的小半岛上,岛上地势险要,只有一条小路通向陆地,易守难攻。波斯军占领该要塞后,对要塞进行了改造,使之更加坚固。要塞中有1500名波斯士兵驻守,储有约5万件防御武器和五年的口粮。在拜占廷军的围攻面前,波斯守军毫不畏惧,顽强战斗,保住了要塞。但是在激烈的战斗中,有1200名波斯士兵阵亡,残存的300名波斯士兵在战友们的尸体堆中,忍受着难耐的尸臭,继续战斗。在最危急的时刻,波斯将军梅尔美劳斯带3000名士兵,杀开一条血路,冲入城内增援。拜占廷军因久攻不下,由贝思将军出任攻城总指挥。梅尔美劳斯是位失去双脚,在担架上指挥战斗的老将军;贝思则是一个久经沙场的年逾七十的宿将。两人到达前线后,都潜心研究战场上的形势,制定新的战略战术。
公元551年,经过充分准备的拜占廷军5万人发起了新的攻城战。拜占廷军使用需40名士兵搬运的大型撞城槌冲击城墙,然后用铁钩钩下松动的墙砖,力图打开一个突破口。波斯军则在城墙上往下倾倒用硫黄和沥青制造的燃烧剂,烧灼拜占廷军,并以飞蝗般的箭矢阻止拜占廷军登城。拜占廷军老将贝思一马当先,常常冲在队伍最前列,他的勇气鼓舞了拜占廷士兵的斗志,他们顶着矢雨,奋勇登城。波斯军也在梅尔美劳斯的指挥下英勇杀敌,寸土必争。残酷的战斗持续了几个月。战斗激烈之时,6000名拜占廷士兵同时架起云梯登城,战场上到处是刀剑的撞击声、喊杀声、呻吟声。在拜占廷军的攻击下,波斯军伤亡惨重,但仅存的2300人仍坚守着残破的要塞。在拜占廷军的最后总攻击中,波斯军仅有700人受伤被俘,其余的1600余人均被剑与火夺去了生命。最悲惨的是被包围在名为天主阁的卫城内的500名波斯士兵,因拒绝投降,在拜占廷军的火攻下,一齐葬身火海。拜占廷军在付出了巨大的伤亡后,占领了已成为废墟的庇特拉要塞。
庇特拉围攻战后,拜占廷军和波斯军在高加索山麓进行了六年的拉锯战。拜占廷军掌握了主动权,取得了多次小胜利。但由于波斯军得到源源不断的补充,力量不断增加,总兵力达到了7万人。554年,波斯军向阿尔凯奥波利斯发动进攻,失利后,主动撤退。不久,再次发动进攻,占领了伊比利亚。战争逐渐向有利于波斯的方向发展。连续的失利,使拜占廷军士气低落,战线不断后移,卡巴翟斯王逃入山中。公元555年,那科劳凯恩将军出任波斯军统帅。他傲慢自负,不可一世,狂言在战场上取胜,就像往自己手上戴戒指一样容易,当时,数万拜占廷军已被波斯军困在法息斯河口的一块狭小的地区,内无粮草,外无援兵。但置之死地而后生,处于绝境的拜占廷军抓住有利时机,拼死向轻敌冒进的波斯军队发起反攻,取得了胜利,消灭波斯士兵1万余人。那科劳凯恩将军狼狈地逃回波斯,被激怒的库斯鲁一世将他剥皮处死。
面对战场上的败势,库斯鲁一世采取了养精蓄锐、以利再战的政策,主动放弃战争,逐渐将军队撤回国内。拜占廷恢复了对科尔奇斯的控制,卡巴翟斯王再次向拜占廷宣誓效忠,但不久被查士丁尼一世以背信弃义的罪名处死。
公元562年,波斯与拜占廷再次媾和,条约规定:波斯放弃对科尔奇斯的领土要求,作为补偿,拜占廷每年向波斯支付黄金1.8万磅;条约有效期限为五十年。
这样,在拜占廷帝国方面由查士丁尼一世进行的三次战争就结束了。通过战争,拜占廷保住了在东方的领土。但辉煌的战果是付出了巨大代价才取得的,庞大的战争费用和巨额的年金,耗尽了国家原有的积蓄,天文数字般的财政赤字的弥补,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使广大下层人民的不满与仇视情绪与日俱增,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日益尖锐。统治阶级内部也因种种矛盾,趋向分化解体。拜占廷帝国已成为外强中干的空架子,往昔繁荣的大帝国的景象,已一去不复返了。正像查士丁尼一世的继承人查士丁二世在566年发布的补充诏令中说的那样:“我们的国库空虚,负债累累,达到极端贫困的境地,军队也趋于瓦解,以致国家遭到蛮族不断的侵袭与骚扰。”
第四次波斯战争
公元562年双方媾和之后,库斯鲁一世再次改革内政,整顿军队。为了稳定后方,消除后顾之忧,他出兵征服阿拉伯半岛,控制了半岛最大的港口亚丁。经过一番努力,波斯的实力渐渐恢复起来。
公元565年1月,拜占廷皇帝查士丁尼一世去世,把拜占廷帝国这个乱摊子丢给了继承人查士丁二世(565—578年在位)。面对财政困窘,吏治混乱,军事无力,人民斗争不断的局面,查士丁二世改变了查士丁尼一世的对外政策,力图通过改革内政来挽回颓势。571年,查士丁二世下令停止向波斯支付年金。库斯鲁一世以查士丁二世撕毁条约、拒纳年金为名,率领波斯军进攻德拉城,战端又启。经过五个月的厮杀,德拉城陷落。在索得黄金4万磅后,波斯军后撤,双方暂时休战,在战争失利的情况下,性格内向的查士丁二世苦于强国无策,终日闷闷不乐,最后竟精神失常,死于578年。将军提比略二世继其后为拜占廷皇帝(578—582年在位)。提比略二世为了集中全力同波斯进行战争,在帝国其他方面都采取了守势,甚至不惜花费巨额款项与阿瓦尔人和解,但面对残破的局面,他同样回天乏术,在声声悲叹中死去。根据遗诏,其女婿、将军莫里斯登上帝位(582—602年在位)。
在波斯,579年库斯鲁一世逝世,其子霍尔密资德四世(579—590年在位)继位。霍尔密资德锐意改革图治,采取了许多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力争重新树立国王的权威。但是,他的改革措施遭到了普遍反对。巴比伦、苏萨、达尔马提亚相继发生叛乱,阿拉伯等地拒绝向中央政府缴纳贡赋。西方有拜占廷军的进攻,东方面临突厥人的入侵,内忧外患一齐涌来。589年,以阿塞拜疆驻军司令巴拉姆·楚宾为首的部分贵族发动叛乱,杀掉霍尔密资德,篡夺王位。霍尔密资德之子库斯鲁二世巴尔维茨逃往拜占廷,请求拜占廷皇帝莫里斯的保护。为了彻底解决东方问题,莫里斯答应了他的请求,派将军那尔翟斯率7万大军援助库斯鲁二世。拜占廷军在幼发拉底河畔击败了波斯军,乘胜于591年攻陷波斯首都泰西封,杀掉了巴拉姆·楚宾,把库斯鲁二世扶上波斯王位(591—628年在位)。继位之初的库斯鲁二世不得不向拜占廷做出重大让步,将亚美尼亚的大部分和伊比利亚之半割让给拜占廷,双方订立“永久和平协定”。莫里斯圆满地结束了苦战二十年的战争。
第五次波斯战争
波斯国王库斯鲁二世是个颇有才智和野心的人。他虽然借拜占廷的力量登上王位,并与拜占廷订立“永久和平协定”,但其真实目的是为了首先解决国内问题,巩固刚刚到手的王位,扩大自己的势力,增强国力。因此,他一面派兵出击突厥人,守卫东部边疆;一面稳定国内政局,注意休养国力。恰好,由于阶级矛盾激化;拜占廷发生兵变,602年,暴动士兵在百夫长福卡斯率领下向君士坦丁堡进军。兵变得到了君士坦丁堡的吉莫和平民的广泛支持,他们推翻并处死了莫里斯皇帝,拥立福卡斯为拜占廷皇帝(602—610年在位)。但福卡斯政权一建立,就遭到元老、大地主、行政官吏和高级军官的反对,拜占廷陷入了国内战争。内战使拜占廷的行政机构完全处于瘫痪状态。
拜占廷的内乱使库斯鲁二世觉得时机已到,便以给大恩人莫里斯复仇为名,于公元606年率领大军西征,战火又起。交战中,波斯军斩杀拜占廷将军凯尔马努斯,俘其所部;进而围攻德拉城,经九个月的战斗攻占该城。608年,波斯军进攻卡帕多西亚、比西尼亚、卡拉奇亚;另一支波斯军攻占了卡尔西顿城,联合阿瓦尔人、斯拉夫人威胁君士坦丁堡。
波斯大军的迫近,使君士坦丁堡一片混乱。已被内乱搞得头昏脑胀的福卡斯皇帝手足无措,不知如何应付如此危急的局面。在元老、大地主和行政官吏的支持下,近卫队长普里斯库斯秘密联合非洲行省省长希拉克略,准备发动政变,推翻福卡斯。610年,希拉克略率舰队向君士坦丁堡进军,在达达尼尔海峡击败了支持福卡斯的军队,顺利进入君士坦丁堡,推翻并处死了福卡斯,希拉克略成为拜占廷皇帝(610—640年在位),开始了希拉克略王朝的统治。
这时的拜占廷,国内战争虽然结束,但旧有的矛盾和问题尚未解决,又出现了新的问题;外部,波斯大军兵临君士坦丁堡,直接威胁到帝国的存在。可以说这是拜占廷帝国形成后未曾有过的黑暗时代。希拉克略千方百计想排除重重困难,挽救危急中的帝国,为阻止波斯军的攻势,他任命普里斯库斯为东方统帅,并派其弟德奥多尔斯驻守战略要冲奇里乞亚(又译西里西亚)山口,但611年普里斯库斯因与希拉克略的关系破裂,阴谋反叛,东方战线形同虚设,根本无法与波斯军抗衡。
波斯在蹂躏小亚细亚之后,于609年进攻叙利亚,611年再次攻占安条克。帝国的广大下层人民,特别是犹太居民,认为波斯人是来解救他们的,使他们不再受帝国的政治压迫和经济盘剥,因而情愿接受波斯人的统治。613年,波斯大将夏尔·巴尔兹率军攻占大马士革,并进攻耶路撒冷。
耶路撒冷是传说中耶稣基督的殉难地,耶稣的灵墓即在这里,因而被基督教徒视为“圣地”。信奉基督教的拜占廷士兵和当地居民为保卫“圣地”不受异教徒的亵渎,浴血奋战。波斯军以移动木塔为掩护,用攻城槌撞击城墙,发动轮番进攻。守军寡不敌众。在激战八十多天后,耶路撒冷城被攻陷。波斯军进城,大肆劫掠,总计有9万人惨遭杀戮,圣殿和庙宇均罹兵燹,三百多年的积蓄被抢劫一空,连耶稣的陵墓也未逃厄运,“圣十字架”(传说中钉死耶稣的十字架)被作为战利品运回泰西封。基督教的信徒们闻此失色,悲叹世界末日的降临,他们把库斯鲁二世视为《圣经》中的“基督的仇敌”。
616年,夏尔·巴尔兹又率领波斯军侵入埃及,攻陷了亚历山大里亚城,到619年征服了整个埃及。同时,另一支波斯军队出征小亚细亚,直抵博斯普鲁斯海峡,再次威胁到君士坦丁堡的安全。波斯大军兵锋所至,本都沿海经安基拉到罗得岛的许多城市望风而降。庞培等罗马帝国将军在几百年间夺占的土地,在短短的几年中就全部被库斯鲁二世夺走。到这时,埃及、阿拉伯、巴比伦、叙利亚及小亚细亚的美索不达米亚、亚美尼亚、美地亚等地,都先后臣服于波斯,波斯的版图扩大到了极点,萨珊波斯的势力达到了空前绝后的极盛时期。617年,波斯军又一次攻占卡尔西顿城,库斯鲁二世与阿瓦尔人、斯拉夫人等蛮族订立同盟,共同进攻君士坦丁堡。
这时,拜占廷帝国的形势非常紧张,君士坦丁堡被围困,粮道断绝,军费匮乏,士气低落,人心浮动,加上疾疫流行,城内混乱不堪。希拉克略无计可施,打算放弃君士坦丁堡,迁都迦太基城。在主教塞尔基乌斯的竭力劝阻下,希拉克略打消了迁都的念头,决心坚持战斗到底。在大敌当前的情况下,帝国内部各阶级、各阶层之间的矛盾得到了缓和,他们都团结在希拉克略周围,准备与敌人决一死战。希拉克略在他们的支持下,在国内施行了三项重要改革:首先,把北非的总督制移植到拜占廷东方各省,建立军区制(亦称宅姆制),把地方军、政大权集于军事长官一身,健全了军事组织;其次,充分利用帝国内乱时充入国库的被镇压贵族的财产,把土地分给军人,建立军役和封建义务合一的军事屯田制,加强军队的经济基础;第三,利用宗教的精神和物质力量,大批动用教产,以“圣战”号召全国军民同仇敌忾,与“异教徒”波斯人决一死战。
为了争取时间,希拉克略向波斯提出休战。波斯严辞拒绝,同时发兵进攻君士坦丁堡,逼迫希拉克略投降。620年,夏尔·巴尔兹率军从埃及赶到卡尔西顿,参加对君士坦丁堡的攻击。得到增援的波斯军乘船强渡博斯普鲁斯海峡,试图从海上进攻君士坦丁堡。在拜占廷舰队的拦击下,波斯军伤亡士兵4000余人,进攻受阻。见此情景,库斯鲁二世向希拉克略提出休战条件:拜占廷每年向波斯交付金银2000塔兰特,绢衣1000件,马1000匹,美女1000人。迫于当时的形势,希拉克略答应了这些苛刻的条件,但以时间仓促为由,要求延缓纳贡的期限。双方达成了休战协定。利用这一短暂的时机,希拉克略大力加强陆海军军备。621年,又以黄金20万磅的代价与阿瓦尔人议和,消除了后顾之忧。
一切准备就绪后,公元622元,希拉克略将太子留在君士坦丁堡,把后事托付给主教和元老院,抱着必死的决心,亲自率领拜占廷军踏上了进攻波斯的征途。希拉克略指挥拜占廷军避开正面的敌人,乘军舰出其不意地在小亚细亚南端奇里乞亚的伊索斯港登陆。这里曾是马其顿亚历山大大败波斯皇帝大流士三世的古战场。驻扎在卡尔西顿城的波斯军听到拜占廷军在自己身后的伊索斯登陆,十分惊慌,为保住自己的补给钱,马上分出一支部队火速赶往伊索斯。希拉克略率军迎击,双方在卡帕多西亚相遇。战斗中,在希拉克略的激励下,拜占廷军奋勇拼杀,人人争先,大败波斯军,乘胜收复小亚细亚东部。初战告捷,拜占廷军士气大振。623年,希拉克略又率军舰在小亚细亚北部的特拉帕作斯港登陆,在击退敌人的进攻后,占领科尔奇斯。在这里,拜占廷军得到许多来自高加索山区的蛮族雇佣军的补充。不久,拜占廷军又夺取了亚美尼亚,攻入美地亚,占领塔里斯城。为避免过早地与波斯军进行决战,希拉克略下令停止进攻,原地休整。624—625年,拜占廷军基本上平定了小亚细亚西部。
战场上的失利和军队的大量减员,使波斯军面临着许多困难。为了补充兵员的严重不足,库斯鲁二世大量募集新兵,并打破惯例将广大下层贫苦人民强制编入军队。626年,库斯鲁二世为了发动新的进攻,制定了一份详细的作战计划。按计划,波斯军兵分两路:一支由5万人组成,出兵亚美尼亚,牵制希拉克略率领的拜占廷军;另一支由夏尔·巴尔兹将军指挥,从南方经小亚在卡尔西顿城与阿瓦尔人会合,力争在短时期内攻下君士坦丁堡。
在得知波斯军的动向后,希拉克略调整了自己的战略部署。他将拜占廷军分为三部分:一支横渡黑海,援救君士坦丁堡;一支由其弟德奥多尔斯率领在亚美尼亚与波斯军队周旋;第三支主力由希拉克略亲自指挥,作为机动部队,静观战局发展再决定出击方向。
626年8月,8万阿瓦尔人大军向君士坦丁堡发起进攻,在激战十天后,被拜占廷军击退,失利的阿瓦尔人欲乘船渡过海峡与波斯军会合,但遭到拜占廷舰队的猛烈攻击,在拜占廷军海陆夹攻下,阿瓦尔人解围引兵北遁,从此一蹶不振。
在亚美尼亚,德奥多尔斯大败波斯军,再次攻入美地亚。希拉克略抓住有利时机,派一支精锐部队经美地亚、阿西利亚直捣波斯首都泰西封。他自己指挥主力出科尔奇斯,沿底格里斯河南下,两支军队互相策应。
面对拜占廷军的大规模进攻,库斯鲁二世被迫与拜占廷军决战。他把所有留在国内的士兵集中起来,拚凑了一支军队,以将军拉扎特斯为统帅,进行决战的准备。他对即将出征的拉扎特斯说:“胜利与殉国,希卿任选其一。”同时,他又派信使火速赶往卡尔西顿,召大将夏尔·巴尔兹率军回国参加决战。信使在途中被拜占廷军俘获,使波斯军失去了后援。
公元627年12月12日,两支大军在古城尼尼微附近相遇,激烈的战斗开始了。战斗自拂晓至中午仍未见胜负。激战中,希拉克略身先士卒,带领拜占廷军发起最后攻击。拜占廷士兵勇猛拼杀,战场上人喊马嘶,声震如雷。波斯军损失惨重,将军拉扎特斯阵亡。傍晚,波斯军稳住阵脚,开始主动后撤。不久,波斯军重新发起进攻。希拉克略见波斯军来势汹汹,避而不战,率军乘夜色从小路昼夜兼程,直扑波斯陪都达斯塔噶德城,库斯鲁二世见势不妙,一面下令拆掉护城河上的木桥,一面再派信使召回夏尔·巴尔兹,但由于拜占廷军进军神速,一切都无济于事了,无奈,他只好弃城逃走。希拉克略进入该城后,将离宫内的财宝、积蓄抢劫一空,放火焚烧了宫殿。尔后,继续率军向泰西封挺进。由于天寒雪大等不利条件,加上得到夏尔·巴尔兹大军将至的消息,希拉克略下令将军队撤回美地亚。
战场上的接连失利,使库斯鲁二世恼羞成怒。他不顾国库空虚、兵力不足等客观条件,拒绝了希拉克略的媾和要求,誓与拜占廷帝国血战到底。在国家存亡的危急关头,628年,一部分波斯贵族联合将军夏尔·巴尔兹举行政变,将库斯鲁二世逮捕入狱(后在狱中忧愤死去),拥立其子西罗斯为波斯国王,即科巴德二世,公元631年,科巴德二世与拜占廷议和。条约规定:波斯立即归还历代侵占的拜占廷领土;无条件释放拜占廷俘虏;归还抢自耶路撒冷的“圣十字架”;归还一切抢劫的拜占廷财物,并偿还相当数额的军费。
波斯惨败以后,国势日颓,再也无力向拜占廷发动战争;到公元651年,萨珊波斯也就被阿拉伯帝国灭亡了,但是,这一地区并不宁静。随着阿拉伯帝国的崛起,便又开始了阿拉伯与拜占廷之间的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