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古代音乐(2)
印度古典音乐起源于雅利安人宗教仪式的《吠陀》赞诗。印度音乐史上所谓的“吠陀赞歌时期”,约在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4世纪之间。上述四部吠陀中,《梨俱吠陀》收诗共1028首,有的为神话传说,有的则为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实生活的描述。《沙摩吠陀》是配曲演唱的歌集。《耶柔吠陀》则是说明如何应用这些歌曲来进行祭司。演唱时,由被指定的婆罗门祭司依高、低、中3种音调唱颂。
上述两部印度不朽的史诗,对印度音乐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成为印度音乐舞蹈的永恒主题之一。在其中记载了印度最古老的萨音阶和玛音阶、歌唱时所使用的3种音调和7种调式,以及印度音乐美学中所论及的七种“拉斯”(即韵味或情趣)。曾以各种形式流传于东亚一带。
大约在公元2世纪,出现了以梵文诗歌体写作的婆罗多(约公元100年~约公元200年)的音乐、戏剧、舞蹈理论著作《乐舞论》。全书共39章,其中的第28~33章专门论述音乐,从而形成了印度音乐完整的理论体系。第28章论述了印度音阶由22个“什鲁蒂”(即微音程)构成,具有7个基本音,由这7个音分别组成了两种基本音阶:萨音阶和玛音阶。第29章和30章分别介绍了弦乐器和管乐器,第31章论述节奏,第32章论述有关的演唱方法,第33章介绍了鼓的用法。
古希腊音乐
古希腊号称“西方文明的摇篮”,又可称其为“蔚蓝色海洋文明”。
古希腊位于地中海东部,其范围以希腊半岛为中心,包括爱琴海诸岛、小亚细亚西部沿海、爱奥尼亚群岛以及意大利南部和西西里岛的殖民地。因其气候温和宜人、多山环海,故以种植葡萄、橄榄和拥有众多海湾良港著称。为关山所阻隔的小块平原,形成小国寡民的各个城邦(以一城市及其周围的村落组成,辖地百里,人口数万,如雅典、斯巴达等),多为不适合种植粮食作物的土地,迫使其要靠商业贸易维持生存和发展。因此,拥有众多海湾良港的古希腊的海外贸易得以充分发展,从而形成一个以工商航海业居主导地位的民族。商品经济的繁荣、民主政治的建立、开拓与求索的民族精神,导致其文化的灿烂辉煌,成为西方文明的摇篮。
古希腊的文明经历了最早的“克里特文明”(公元前20世纪~公元前15世纪,以华丽的宫殿、精美的工艺品著称,并建立了海上霸权)、“迈锡尼文明”(公元前1500~公元前1200年,出土有青铜武器和极精美的工艺品),进入了古希腊文化繁荣时期的“荷马时代”(公元前1200年~公元前9世纪),“古典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4世纪),以及“希腊化文明”(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之死~基督时代初年)。
古希腊的宗教具有鲜明的特色,在对大自然充满玄秘感和畏惧感的同时,又与人亲密相关。古希腊人以古典人文主义的世界观(他们坚信:“人活着,最主要的事是完满地表现此时此地人的个性”)对待宗教,其宗教关系是通过“普通的神龛和祭品”,而不是通过教会组织和共通的宗教信仰来维持的无教义、无宗教经典,他们把神看做与人相似的模样,公元前6世纪希腊哲学家色诺芬尼说:
人认为,神也是生出来的,会说话,有形体,穿戴与人相同。如果牛、马和狮子也跟人一样,有手,能用手画画,能从事艺术活动,那么,马会把神的模样画得像马,牛会把神的模样画得像牛,每一种动物都会把神的身体描绘得跟自己一样。埃塞俄比亚人说,他们的神是黑皮肤、扁鼻子;色雷斯人说,他们的神是蓝眼睛、红头发。
(转引自《世界史纲》上册第168页)
他们认为,神也具有人的一切弱点和需求,甚至比人更加贪婪好色,嫉妒成性,更富于虚荣心,他们长生不老,但不在天上,而是住在奥林匹斯山顶。众神之中也没有绝对权威者。
有关神和英雄的传说、故事形成极为丰富而又生动的古希腊神话,虽说是反映了希腊先民对自然万象和人类社会朦胧的认识,但却成为古希腊戏剧和艺术作品的重要题材,后又对古罗马乃至整个欧洲的文学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马克思曾说这些文化艺术遗产至今“还继续给我们以艺术的享受,而且在某些方面还作为一种标准和一种不可企及的规范”。(《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引自1960年人民文学出版社《马克思恩格斯论艺术》第196页)
“荷马时代”虽处于希腊历史暂时倒退时期(有的史学家称之为“黑暗时代”),但却为世人留下了一部影响深远的文献——《荷马史诗》。《荷马史诗》相传为盲诗人荷马(约公元前9世纪~公元前8世纪)所作,由《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两部著作组成。取材于公元前13世纪末希腊人远征小亚细亚特洛伊城的故事。《荷马史诗》不仅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部不朽的作品,而且也是研究早期希腊社会的一部重要的文献。在这部文献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音乐在希腊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荷马史诗》也成为窥见当时一般音乐情景的依据。它记载了有关酒神崇拜使用的一对双簧管似的双管管乐器阿夫路斯,用于合唱伴奏;记载了基萨拉琴(里拉的变体);记载了用阿夫路斯管演奏的、描述阿波罗杀巨蟒的《巨蟒曲》,以及酒神合唱等。
在公元前4世纪左右得到很大发展的悲剧艺术中,我们可以看到悲剧合唱中的酒神颂、日神颂以及饮酒歌所反馈的一些当时的音乐形式。在希腊化时期,音乐理论也相当发达。如毕达哥拉斯(约公元前580年~约公元前500年)的弦长比例理论,音乐与天体和万物的运动是谐和的同样,也存在数的关系。再如柏拉图(约公元前428年~公元前322年)、亚里士多德(约公元前384年~约公元前322年)等人倡导的音乐的道德感化作用,认为音乐对人的心灵、性格的完善有显著影响,反对衡量音乐艺术的尺度是娱乐,指出应将音乐列入青年的教育课程里等。
古希腊音乐已采用字母记谱,但无节奏标记。
古罗马音乐
古罗马的地理范围包括,意大利半岛及其南端的西西里岛,罗马则位于意大利半岛中部。气候与土地均适宜发展农业(西西里有“古代欧洲的粮仓”之称),但良港甚少,不如希腊。其居民主要是在意大利中部的印欧人种之一的拉丁人。他们在公元前2000年代初讲入意大利,公元前10世纪末进入铁器时代,出现了“微兰诺瓦文化”。大约在公元前8世纪,比当地居民文明程度较高的伊达拉里亚人来到意大利,一度统治罗马,建立了城市并发展了农业和手工业,生产了许多精美的艺术品,形成曾对罗马产生过深远影响的“伊达拉里亚文明”。
据说罗马城建于公元前753年(一说为公元前600年左右)。传说罗马的“王政时代”大约为公元前753年~公元前510年,传有7个国王。该时代是从原始社会的公社制度向国家过渡的时期。公元前509年人民起义推翻了王政,进入共和制时期,以任期制的执政官取代了国王。
罗马原是一个小邦,伊达拉里亚人势力衰落后,于公元前406年起通过不断的战争,终于于公元前278年后在除波河以外的全部意大利建立了霸业。随后,罗马开始扩张,公元前6世纪时其领土已囊括北非西部沿岸、西班牙南部、巴利阿里群岛、撒丁岛、科西嘉岛和西西里岛。后又进行了3次“布匿战争”(罗马人称腓尼基人为“布匿人”),公元前146年罗马对迦太基居民进行大屠杀并夷平该城,60万居民仅剩下5万妇幼老残(还被卖为奴隶),一座曾繁荣昌盛的名城从此消失。与此同时,罗马又进行东扩,于公元前146年攻克科林斯城,希腊被征服。从而罗马人控制了整个地中海周边地区,版图跨越欧亚非三大洲,建立了庞大的帝国。经过公元前146年到公元前30年的社会转型期,逐步从共和向帝制演变。在开明贵族与保守元老、改革与反改革、共和与独裁的斗争中,爆发了数次大规模的奴隶起义,其中“斯巴达克起义”沉重地打击了罗马元老政治,加速了共和国灭亡的进程,公元前48年恺撒成为罗马事实上的第一个皇帝(公元前44年被共和派贵族刺杀)。公元前31年屋大维总揽军政大权,结束了长期动乱的局面,开创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时代,成为罗马帝国第一个皇帝。
在罗马帝国前期约两个世纪中,手工业和商业得到发展,城市也逐渐兴起和繁荣。中国东汉(2世纪)汉恒帝延熹九年(166年),罗马帝国皇帝安敦感尼派使臣出使中国,中国丝绸遂经过“丝绸之路”遍及欧洲,极受珍视。但从2世纪末至3世纪末,罗马帝国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爆发了全面危机(史称“3世纪危机”),帝国开始衰落并逐渐灭亡。中虽经君士坦丁大帝(306-337年在位)等人的努力,也未能挽救罗马帝国的灭亡。君士坦丁即位后即将帝国首都从罗马迁到东方的拜占庭,并取名为“君士坦丁堡”。公元395年,罗马帝国正式分列为以君士坦丁堡为都城的东罗马帝国和以罗马为都城的西罗马帝国。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
这里应提及对欧洲音乐产生很大影响的基督教。“基督”英文Christ意为“救世主”,源于古希伯来语(意为“受膏者”),弥赛亚一词的拉丁文为Christus(意为“救世主”),其音泽为“基利斯都”,简称为“基督”。公元1世纪以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以信仰耶稣为“基督”的各个教派的总称。它产生于罗马统治下的犹太人信仰的犹太教的一个教派。据说耶稣是被罗马帝国驻犹太总督彼拉多处死的。其经典著作成书于一世纪后半叶至二世纪之间以希腊文写成的《新约全书》。
罗马文化虽比不上希腊文化的博大精深,但却是希腊文化的传播者。罗马人的系统健全的法律体系、拉丁文学成就以及基督教等,均对西方政治、法律、价值观念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其建筑以宏伟庄严著称。
在音乐上也是如此,古罗马音乐文化主要来自古希腊、巴比伦、埃及、叙利亚、西班牙等地,但却失去希腊文化全民的、健康清新的性质。古罗马音乐崇尚娱乐性,拥有庞大的歌队和乐队,军队中用以炫耀军威,宫廷贵族们用以炫耀权势或将音乐沦为纯娱乐的工具。他们拥有水压风琴和阉人歌手,大商人还拥有奴隶乐队。在民间,伴有歌唱和喧闹的乐队伴奏的假面即兴滑稽戏和独舞哑剧也获得发展,演出于露天。之所以如此,与统治阶级对有民主倾向的文艺进行镇压有关,在公元前450年公布的《十二铜表法》中就有处死编造或歌唱含有诽谤或侮辱他人的歌词的人的条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