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口才艺术文库:激扬文字(上)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章 深入观察,厚积薄发(2)

①观察人物的外在特征,体验人物的性格心理

人是生活的中心,也是我们观察的重点。茅盾在《风景谈》中,写了六个美丽动人的画面,画面的中心都是由人和人的活动构成的。没有人,没有“极其充实的人作为风景的主宰”,那“还有什么可以称道”,“那又有什么值得怀念”?“人创造了第二自然”。特别是文学作品,描写的中心只能是人,而不是别的。因此,我们观察与体验的重点,也应是生活中的人,应是对于人物外部形象的观察,对于人物心理、情感、思想的体验。

观察人物,重点在观察人的个性特征的差异性。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不同的身世、地位、职业、文化、生活环境与遭遇,都能影响、制约、造就独特的情态、语言、行为、感情和心理,使人具有不同的性格特征。生活中,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就会发现,人们的外貌(包括面容、眼神、身姿、服饰等)、行为(包括举止、风度、做法等)、语言(包括音调、词语、习惯的语言结构等)和心理情态,都有着各自的特点和明显的差异,绝不会是千人一面、千人一腔、千人一态的。老舍先生住在北京时,就曾常常拿一条板凳,坐在门口、认真地观察并研究街上川流不息的行人。工人、学生、士兵、干部、家庭妇女;年轻的、中年的、老年的;步行的、乘车的;独行的、结伴的、三五成群的;他们的相貌、服饰、举止、神情,尽收眼底,并从他们的千姿百态中,揣测、分析他们的心理,以此来积累人物形象的素材。

中外许多现实主义的优秀作品中,许多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给读者以“好像见过面”的感觉。尤其是一些带有自传性的作品更是如此。因为作者在这样的作品中写到的人物,皆是自己最熟悉、观察最多、印象最深的人物。像鲁迅的《故乡》,高尔基的《童年三部曲》,屠格涅夫的《初恋》等等,就是这种情况。屠格涅夫深有体会地说:“《初恋》也许是我最爱的作品……根据真事写成,不加一点修饰,每当我反复阅读时,人物的形象就在我眼前鲜明地表现出来了。”“我现在所有的相当不坏的东西,是生活赐给我的,而完全不是我自己创造出来的。”

②观察事物特征,把握主观反应

观察人物、观察事物(包括景物)要注意观察个性、差异性、无论什么时候,走到什么地方,观察什么事物,都应着眼于该事物的特征。抓住特征,才能辨别该事物和其他事物的区别,把事物写得具体、鲜明、传神。

观察中,要注意抓取事物哪些特征呢?

观察事物的时令特征和地方特征。事物的特征往往是和时令、地方(环境)联系在一起的。因为任何事物的存在总是带时间性的,总是有存在环境、存在空间的。时令特征和地方特征是一切事物存在的普遍特征。

一年四季,寒来暑往,许多事物,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夏雨狂暴,秋雨连绵;春风和煦,冬风凛冽;弦月不同于满月,晨光有异于暮色;梧桐萧萧,杨柳依依……什么季节长什么庄稼,什么时令开什么花,都要留心观察。

不同地方,事物的表现也是不同的。同样是山,天山巍峨,白雪皑皑,不同于黄山秀丽、云海茫茫;同样是石,桂林的石灰岩,有异于庐山的漂砾;同样是水,黄河水黄而汹涌,长江水白而浩瀚,漓江水绿而秀丽,而朱自清笔下的温州梅雨潭水,又别有一番奇异鲜润的特色。

实际生活中的事物,其特征往往既和时令相关,又和地方相联。因而我们在观察描写时,就要同时注意这两方面的特征。南朝梁代的丘迟写过一篇著名的文章《与陈伯之书》,其中几句写道:“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句中以“长”“杂”“群”“乱”,分别描写草、花、莺的态势,点染烘托出一派热烈明媚的春天景象。这样迷人的景色,只有江南其地、暮春其时才有。作者正是通过细心观察,把握了事物的时令特征和地方特征,写出了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观察事物的静态、动态和色彩特征。静态,指事物处于相对静止时的形态和神态;动态,指事物处于运动中的形神和音响;色彩是事物呈现出的固有的或变化的颜色。静态、动态、色彩,包括了事物存在的全部态势和全部特征,我们总称其为物态或物态特征。

学习观察物态,要逐步深化,一般要依照三个层次来进行。

其一,观其形。形似就是对事物进行全态观察描写,达到形态相似。这是对观察者最基本的要求。就像初学绘画者先要练习描摹,学习写生。静者直写其静,动者直写其动,有色直敷其色。所谓“万籁俱寂”、“静如处女”;“流水潺潺”、“动若脱兔”;“碧海蓝天”、“绿竹红梅”等,就是对事物外在形态的描摹反映。形似要求观察力求准确,描写力求逼真。做到形似,是观察描写物态的基本功,是第一步。

其二,观其神。神似就是写意。即观察描写物态,不必拘于全貌全形,笔笔如实,拘于形似,而是要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加以集中,抓住事物最富特点的局部,加以艺术的夸张,能达到以形写神,形神兼备。唐代张彦远在《论画六法》里说:“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这里所说的“骨气”,即指事物的气质,本质特征,即指“精神”。

其三,寓意。观察描写的形似,大体上属于客观性的;神似,已带有一定的主观成分;寓意,则要求有目的、有选择、有意向,即张彦远所说的“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寓意”,这种依据情趣意向,有目的、有选择的观察描写,才更有价值,才属上乘。

4.观察是获知的窗口

(1)观察的精妙方法

观察的方法是指在观察活动中,人们经常运用的一些方式方法。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观察思路是正确认识事物的步骤,虽然它本身也包含着方法,但毕竟只是一般的、共性的、单靠它并不能解决观察中所有的问题。有时,由于客观事物的特殊和复杂性,我们还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正确观察方法,才能收到更好的观察效果。观察方法主要包括:点面结合法、角度变换法、差异比较法、动态跟踪法等。

①点面结合法

所谓点面结合法,就是在观察时,将个别与一般、局部与整体、片断与全局结合起来,既有点又有面。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有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事物各部分之间,事物与事物之间都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因此,我们在观察时,既要看到事物的全貌,看到同一事物的各部分,看到各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又要注意事物的局部。注意同一事物的各个方面和个别事物的特点,看到事物的细微区别和本质特征。比如观察一个商场,既要看到整个商场的位置规模,商品的琳琅满目,顾客的穿梭往来,生意的兴隆;又要看到这个商场和其它商场的不同,尤其是个别营业员的神情、话语、动作、服务态度,还有顾客买到一件称心如意的商品而表现出喜悦神情的等等。这就像拍电影,既要有大场面的全景和不同距离的远景、中景,又要有近景、特写镜头。只有这样,将点和面结合起来,对事物有全面而深入的了解,才能防止模糊笼统和以偏概全的现象发生。

②角度变换法

所谓角度,是指观察者所处的位置,以及由此构成的目光同事物之间的角度。世界里的任何事物都不是由单方面构成的,它们既有不同的属性,又有不同的侧面。在一定程度上讲,都是立体的。而人在认识事物的时候,其视野总是有一定的局限性,每一角度的观察只能得到它的一个侧面。因而,我们要想全面地认识一个事物,立体地再现它,就要不断地变换位置,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它。

运用角度变换法,从多种角度去观察事物,不仅是全面认识事物的重要途径,而且,从写作方面看,也是能否写出新意的关键。因为人在认识事物的时候,往往都从同一个角度去认识它。这样就难免出现人云亦云的情况。如果我们能从一个新的角度去观察,也许就能发现别人不曾发现的东西,写出使人耳目一新的文章来。法国雕塑家罗丹说:“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

③差异比较法

差异比较法乃是一种有意识地树立明确参照物的观察方法。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都是相互联系而存在着的。有联系就可以作比较,有比较就容易把事物间的差异鲜明地区别出来,得到关于这一个特定事物的清楚准确的认识。因此,比较是认识事物的重要方法。

从大的方面分,差异比较可分为“自比”与“他比”两类。

自比。自比,是对某个事物自身的不同属性、不同方面以及它发生发展的不同阶段进行比较,以期发现代表该事物本质特征的属性和方面,以及该事物发展变化所具有的内在意义。

他比。他比,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物加以比较,从而找出它们的共同特征,或将它们的不同特征区别开来。他比可以分为三种:一是相异比较观察,也叫对比观察,即将两个或两个以上完全对立的事物拿来作比较观察,使事物各自的特点在反衬中,显得更加鲜明。二是相似比较观察,也叫类似观察,即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似的事物作比较观察,找出其细微差别。三是相同比较观察,又叫同类观察,就是对两个或两个以上同类的事物作比较观察,以期发现它们的特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