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理论的背景
(一)时代的呼唤
马克思生活在19世纪20—80年代,那时正是欧洲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社会经济矛盾日益加深的历史时期。
从16世纪开始,欧洲进入资本主义时代。到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经过产业革命,发展到了机器大工业生产阶段。
大工业的发展一方面使生产力越来越社会化,另一方面加剧了资本主义的竞争,使社会财富越来越集中到大资本家手里,而无产阶级的失业率和贫困程度越来越严重了。
在这种情况下,必然使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这种矛盾终于在社会再生产中集中爆发,从而导致了经济危机。再生产分为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前者指生产在原有规模上重复,后者则是生产总量比原来增加了。
1825年7月,英国爆发了第一次经济危机。这次危机是从货币危机开始,股票行情猛烈下跌,仅到1826年年初,股票跌价造成的损失就高达1400万英镑,银行纷纷倒闭。1825年年底,著名的英格兰银行的黄金储备从1824年年底的1070万镑降至120万镑。1825~1826年间,英国共有70多家银行破产。1826年工业危机达到高潮,大量商品卖不出去,物价暴跌,大量工商企业破产。1825年10月至1826年10月,破产的工商企业共有3500多家。1824~1826年间,英国出口产品棉布从3.45亿码降为2.67亿码,减少了23%。机器制造业、建筑业以及其他所有的行业都遭到了危机的沉重打击。整个社会处于极度的恐慌和混乱之中。除英国外,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也不同程度地爆发了经济危机。
自从1825年资本主义爆发第一次经济危机后,大约每隔10年就周期性地发生一次。经济危机给经济造成了巨大的损失,给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从而推动无产阶级走上反抗资产阶级的道路。
工人的斗争最初表现为自发地破坏资本家的机器,后来发展到独立的政治运动。
1831年和1834年,法国纺织工业中心里昂两次爆发了工人武装起义,要求提高工资;1836年,英国无产阶级发动了宪章运动,要求政治改革;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举行了武装起义,要求改善工人的处境。这些工人运动如火如荼,标志着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成为欧洲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中心问题。
资本主义经济和阶级斗争的发展,将科学地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客观规律的任务提到了无产阶级面前,马克思正是适应这种历史大潮而创作出《资本论》。
在《资本论》这部伟大著作中,马克思创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深入分析了当时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和社会的基本矛盾,形成了完整的价值理论体系。
(二)古典劳动价值理论
从历史上看,在中世纪神学家马格努和阿奎那的“公平价格”概念中,曾把商品价格与劳动联系起来,实际上已开始把商品价值与劳动放在一起思考了。
中世纪又称中古时代,是欧洲历史上的一个时代,由西罗马帝国灭亡开始到东罗马帝国灭亡。
在中世纪,欧洲没有一个强而有力的政权来统治。那时,封建割据带来频繁的战争,造成科技和生产力发展停滞,人民生活极为痛苦。因此,中世纪又称“黑暗时代”,是欧洲文明史上发展缓慢的时期。
托马斯·阿奎那(1225~1274年)出身于意大利一个伯爵家庭,是当时神学的正统派多米尼哥僧侣派的成员。他年轻时曾在意大利的蒙德·噶西诺修道院和那不勒斯大学学习,并曾跟随当时著名的神学家马格努研究哲学。从1252年起,他在巴黎等地讲学。1259年,他担任罗马教廷的神学顾问和讲师,名噪一时。他的主要著作《神学大全》被认为是中世纪经院哲学的百科全书,是权威性的神学著作。《神学大全》中有一部分属于经济学说。
封建时代的教会思想家都是维护自然经济,反对商品经济的,但他们却无法取消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而且,为了保证教会对经济生活的统治权,他们还必须研究和解决商业实践中的一些具体问题,首先就是商品交换应当依据什么原则来进行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们援引亚里士多德关于商品交换中的公平问题的见解,把早期基督教思想家奥古斯丁提出的“公平价格”概念发展成一整套理论。
在中世纪,对公平价格做了详细研究的就是马格努和他的学生阿奎那。
马格努在注释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时,发展了亚里士多德关于交换必须在平等基础上进行的观点。在亚里士多德的“五张床=多少间屋”的等式中,实际上已经隐含了它们之所以相等,是因为生产它们时所耗费的劳动相等这层意思,但由于时代条件的限制,他却错误地把它们相等的原因归结为货币。而马格努根据对生活中商品交换现象的观察,把商品交换的平等的基础归结为交换双方耗费了相等的劳动。因为在马格努所处的时代,停滞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商品交换一般都是在商品生产者之间直接以物物交换的方式进行的,几乎不用商人做中介,因此人们对于自己生产的商品和所要交换的商品各自耗费了多少劳动都是清楚的,交换的比例便根据耗费的劳动量来决定了。马格努根据这种事实,认为公平价格就是生产上耗费劳动相等的价格。因为如果生产者在交换中不能补偿自己的劳动耗费,他就无法继续进行生产了。可见,马格努已看到商品价格与劳动耗费的联系了。
阿奎那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马格努的观点,从而把公平价格看作是商品与商品或商品与货币之间的均等,并且承认这种均等指的是生产商品时所耗费的劳动量。他说,人们在用房屋和鞋子交换时,应当为房屋多付出代价,因为造房屋的人在劳动的耗费和货币的支出上都超过鞋匠。他强调在买卖中支付的价格必须是公平的。他反对贱买贵卖,认为在买卖中双方都不应当吃亏,主张按与劳动量相符的公平价格来进行交换。阿奎那维护封建主的利益,反对商人贱买贵卖。因为商人的不等价交换,一方面是对农民和手工业者的榨取,另一方面也是对封建主的剥削收入的一种分享和夺取。
15世纪末到17世纪中叶之间,随着重商主义盛行,一些学者为了适应商业资本的需要,只注意价格而忽视了对价值的探讨,更谈不上在劳动价值理论方面有什么研究了。
此后,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古典经济学派又在价格表面现象的后面寻求其内在基础,开始涉猎劳动价值理论。
配第是最早提出劳动创造价值的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是他最先提出了劳动价值理论方面的一些基本观点。
配第代表新兴产业资本家的利益著书立说,为他们出谋划策。他在研究赋税时探讨了经济学的一些基本范畴,在寻找不断变动的市场价格背后的基础时提出了“自然价格”。他认为如果一个人生产一蒲式耳小麦所用劳动时间和从秘鲁银矿中生产一盎司白银并运来伦敦所需劳动时间相等的话,后者便是前者的自然价格,也就是一蒲式耳小麦值一盎司白银。
蒲式耳是一种定量容器,像我国旧时的斗、升等计量容器,在英国及美国通用,主要用于量干货,尤其是农产品的重量。1蒲式耳大麦=48磅,约21.77公斤;1蒲式耳玉米=56磅,约25.40公斤;1蒲式耳小麦或大豆=60磅,约27.22公斤。
盎司是英制重量计量单位,等于一磅的1/16,旧时称英两或唡。
这样,配第就成为近代最先提出劳动决定价值原理的人。配第还指出价值量与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他的这些理论都被马克思继承了。
配第在研究经济时,把分析从流通领域转向了生产领域,最终摆脱了重商主义的影响,奠定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基础。
配第生于英国汉普郡一个毛纺织手工业者家庭,14岁开始独立谋生。他当过水手、家庭教师、海军士兵、医生。1644—1645年在荷兰莱顿大学攻读医学,后来行医,继续研究医学,于1649年获牛津大学医学博士学位,兼任皇家医学院教授。1662年,因为他在经济方面的卓越贡献,被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
1773年,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基本完成。1776年3月此书出版后引起轰动,影响所及除了英国本地,连欧洲大陆和美洲也为之疯狂,世人尊称斯密为“现代经济学之父”。
斯密继承和发展了配第的劳动价值理论,指出“劳动价值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他还提出了购买劳动价值理论,工资、利润、地租三种收入决定论。
斯密指出,价值涵盖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前者表示特定财货之效用,后者表示拥有此一财货后用以获取另一财货的购买力。他说,货币的首要功能是流通手段,持有人持有货币是为了购买其他物品。当物物交换发展到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后,商品的价值就用货币来衡量了。这时,便产生了货币的另一功能——价值尺度。
斯密也谈到货币的储藏功能和支付功能,他特别强调的是货币的流通功能。
李嘉图是英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主要代表之一,也是英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完成者,他继承并发展了斯密的自由主义经济理论。
李嘉图在斯密的基础上又前进了一步,认识到劳动决定价值,不仅指活劳动,而且还包括物化劳动。李嘉图劳动价值理论在古典学派的范围内达到了最高成就。
李嘉图生于犹太人家庭,父亲是证券交易所经纪人。李嘉图12岁到荷兰商业学校学习,14岁随父从事证券交易。1793年,他独立开展证券交易活动。25岁时,他就拥有200万英镑财产。经济条件允许后,他开始专心钻研数学和物理学。1799年,当他读完斯密《国富论》后,又开始专心研究经济问题。1817年,发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1819年,被选为上议院议员。他的理论研究达到资产阶级界限内的高峰,对后来的经济思想有重大的影响。
(三)共创辉煌
马克思在批判地吸收资产阶级古典劳动价值理论的基础上,以处于资本主义初期的英国等欧洲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经济实际为研究对象,从分析商品入手,发现了商品的二因素和劳动两重性原理。
马克思明确提出商品的价值由抽象劳动所创造,价值量决定于生产该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马克思运用劳动价值理论分析了资本主义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发现了剩余价值规律,从而创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体系。
劳动价值理论从中世纪“公平价格”所体现出的思想萌芽开始,经过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家的努力,到马克思时才最后使其发展到了辉煌的顶点,代表了人类从农业经济时代到资本主义初期对价值问题探索的最高成就。
劳动价值理论是一门社会科学,它具有鲜明的阶级性,这是由它的研究对象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
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对象一般是社会生产关系及其运动的规律性,而生产关系归根结底是一种物质利益关系。在阶级社会里,生产关系表现为一定的阶级关系,由于人们阶级地位和经济利益不同,他们对社会经济现象所做的分析也不同。对于某种特定性质的生产关系,各个阶级都从本阶级的利益出发,采取拥护或是反对的态度。因此,劳动价值理论必然具有阶级性,不同的阶级都有为本阶级利益服务的、主张完全不同的劳动价值理论。资产阶级有资产阶级的劳动价值理论,小资产阶级有小资产阶级的劳动价值理论,无产阶级有无产阶级的劳动价值理论。
无产阶级的劳动价值理论即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为对立阶级的利益服务的统一的劳动价值理论是根本不存在的。
劳动价值理论既然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因而它是否具有科学性则要进行具体的分析,不能一概而论。凡是能够反映经济关系的本质,揭示客观经济规律的劳动价值理论,就是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否则就是不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
对于同一个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各个不同的阶级尽管有完全不同的看法,提出各种不同的理论,但真理只能有一个。
凡是真理都具有客观性,它既不以任何一个阶级的意志和利益为转移,也不因某个阶级不承认或反对它而失去其真理性。
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是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它既代表和体现着无产阶级的利益,是一门具有无产阶级的阶级性的科学;又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一门具有高度科学性和真理性的科学。
马克思以科学的态度去探索、认识和反映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并把它如实地、科学地揭示出来,这就为苦难中的工人指明了道路,有利于无产阶级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历史使命。
马克思的经历可比马格努、阿奎那、配第、斯密和李嘉图丰富有趣多了。
1848年欧洲大革命失败后,30岁的马克思到了巴黎。他认真地总结了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认识到要建立无产阶级政权,必须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这对于指导今后的工人运动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由于马克思领导了工人运动,在欧洲大陆已经无处容身,成为巴黎不受欢迎的人。
1849年夏末,巴黎警察来到马克思在巴黎的住处百合花大街45号,向马克思宣读了“驱逐出境”的命令。
接到驱逐令后,马克思毫不犹豫地携带4岁的大女儿小燕妮、3岁的二女儿劳拉和妻子燕妮·马克思迁至英伦三岛的雾都伦敦。
开始,他们住在伦敦安德森大街4号,每周房租6英镑,这对马克思一家来说简直是不堪重负了!
不久,因为拖欠房租,房东叫来警察,收走了马克思一家的全部东西,甚至连婴儿的摇篮、女儿的玩具也没给留下。
马克思全家搬进伦敦累斯顿大街的一个廉价旅馆,租金每周5镑,但不久又因拖欠房费被老板赶走了。
1850年5月,马克思全家搬进迪安大街45号。没住多久,又因拖欠房租迁到了这条大街的28号,一家人挤进了两间狭窄的小房间里。
这时,恩格斯给予了马克思一家慷慨的资助。
这年的12月,为了撰写《资本论》,马克思领到了一张英国伦敦博物馆的阅览证。从此,阅览室成了他的半个家,他每天从上午9点一直工作到晚上8点左右,回家后还要整理阅读材料时所记的笔记,到深夜二三点钟才休息。
马克思每天所摘录的大量资料,都是为写作《资本论》做准备。
早在1843年,马克思就开始研究政治经济学了。由于参加革命斗争,他一直无暇从事著述。这次到了伦敦后,他才有时间把主要精力用到《资本论》的写作上。
在世界一流的伦敦博物馆所藏图书中,马克思读过的书有1500多种,读书笔记有100多本。为了更好地完成《资本论》的著述,他广泛收集有关各学科的资料。
1856年10月,马克思迁居伦敦西北肯蒂士镇,这里离伦敦博物馆更远了。但马克思仍在不知疲倦地工作着,从未间断工作,没日没夜地在博物馆里忙着。不管刮风下雨,马克思从未因天气不好而不到博物馆去。经过17年的努力,《资本论》第一卷终于在1867年出版了。
《资本论》的出版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一件大事,它迎来了无产阶级斗争的新局面。在这部书中,马克思首先提出了劳动价值理论,通过大量事实详细而深刻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历史,揭穿了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秘密,暴露了资本主义残酷剥削工人阶级的丑恶本质,也指出了工人阶级之所以极其贫困的原因。
有人认为工人干活,资本家付钱,这是天经地义的事。马克思说这是错误的,工人干活,资本家付给他钱,看来这并没有什么不对,但实际上这不是“等价交换”。工人为资本家劳动所创造的财富远远大于他们所得的报酬。例如:一个工人一天劳动所得为10元钱,而他在一天之内为资本家所创造的利润远远不止10元,有的是20元,有的是30元,还有的更高,这怎么能是“等价交换”呢?那些多余的部分,即这个工人工资之外的更高的数额,都被资本家无偿地剥削走了。马克思把这笔账算清以后,资本家剥削工人的本质、手段、诀窍就给暴露出来了。这使得广大工人阶级认清了资本家的剥削方法,从而为自己争取更高的工资待遇准备了充足的理由。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无产阶级的必然胜利都是不可改变的,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这就为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提供了理论武器,增强了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决心。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科学地阐述了劳动价值理论,揭示了商品与货币之间的神秘规律,指出了纷繁复杂的经济活动背后隐藏着的深层规律,因而像太阳一样照亮了世界,使人们拨云雾而见青天。
马克思生前曾说:“劳动价值理论是我对政治经济学的最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