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文化简史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章 希腊文化

希腊文化是欧洲文化之源,虽然孕育这一文化的希腊民族并没有崛起成为帝国,但是征服他们的罗马帝国却受益无穷。依靠希腊文化,罗马帝国在进行版图扩张的同时,得以对殖民地的人民进行思想控制,从而形成了欧洲历史上的第一个大帝国,即罗马帝国。罗马帝国衰亡后,作为其延续政权的拜占庭帝国(亦称东罗马帝国),仍然对希腊文化的传承起到了重要作用。

1.希腊文化的历史发展

希腊文化作为整个欧洲社会的文化奠基,虽然没有促成强大的帝国出现,但是也孕育了一个具有独特文化的希腊民族。综合来看,希腊文化的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分别为荷马时代、古风时代、古典时代和希腊化时代。其中,荷马时代是希腊文化的萌芽阶段,大概只是出现了一些独具智慧的人群;古风时代最大的特点是出现了希腊文,希腊人的思维也开始归于理性;古典时代因为有文字作为承载,希腊文化取得长足进步;希腊化时代起源于亚历山大马其顿王国的开创者,曾经征服希腊民族。对希腊民族文化的汲取,这再一次促成了希腊文化的新生。

下面,我们就来分别了解一下各个历史时期的希腊文化:

(1)荷马时代(公元前12~前9世纪)。顾名思义,这个时代以古希腊著名诗人荷马的名字命名,因为其作品《荷马史诗》对于希腊文化的影响实在太大。作品内容为神话故事,主人公都是神,或者半人半神,以及人世间受神宠爱的大英雄。我们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的希腊人已经开始思考终极问题,如人类的起源并且最终将这些问题归结为神的存在和作用。体现荷马思想理性的一面是,其笔下诸神并非万能,而是被赋予了丰富的人类特性。应该说,荷马笔下的神只是人类形象的拔高和放大,是对人们的精神指引,其中还难能可贵地关注到了人类自身力量建设,是希腊文化的一次重大进步。

荷马 约公元前873年生

(2)古风时代(公元前8~前6世纪)。这一时期的希腊文化开始茁壮成长,希腊人在继承了荷马的传统文化遗风的同时,还建立了共同的信仰、语言和诸多生活习惯,希腊文化开始以民族形式进行传承。很快,希腊文化孕育出了统一的文字,这让一直处于口头流传的《荷马史诗》落实到了文字上。由于文字的巨大推动作用,希腊文化开始出现早期的哲学思想,并且很快发展成为哲学流派,如欧洲最早的米利都学派。

(3)古典时代(公元前5~前4世纪)。这一时期希腊文化的发展进入繁荣期,一度出现了大批划时代的文化先哲。为了宣扬自己的学说,他们又纷纷著书立说,从而将希腊文化的发展推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潮。比如为后世所熟知的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是这一文化大潮中的耀眼明星,他们为希腊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与此同时,由于民主制度的建设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希腊的史学著作和戏剧作品也开始问世,并且立即受到希腊和全世界人民的热捧。

(4)希腊化时代(公元前3~前1世纪)。随着马其顿王国的崛起,希腊文化传播的地域越来越广阔,尤其是在亚历山大灭亡了波斯帝国古波斯人建立的奴隶制帝国,位于伊朗高原,介于欧洲和亚洲之间。之后,传统的希腊文化和东方文化开始融合发酵,很快孕育出了更具生命力的新文化。这种文化进步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自然学科的进步,包括天文、地理、物理、数学和医学等,为现代自然学科的建立奠定了坚实基础;其次是希腊文化的系统整理,这一进步不仅表现在自然学科方面,而且表现在了社会学科,比如卡里马库斯(Callimachus)成书时任亚历山大里亚图书馆馆长,同时也是著名的雕塑家。著的《希腊图书总目》,是希腊最早的图书目录。

2.人文主义的内容和特征

虽然希腊文化经过罗马人的改造,但是其核心思想和文化精髓并没有改变,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对于人文主义的传承。所谓人文主义,就是对人性的开发和培养,并且强调以人为本的重要性,主张一切事物的建设都不能脱离人的需求,追求人生而自由平等的普世价值,并且提倡通过个人努力实现人生价值。

人文主义的内容首先是“神人同形同性”。即人类的外形和性格是与神灵一致的,神灵也有七情六欲和尔虞我诈,现实主义诗人赫西俄德所著的《神谱》一书中,还完整叙述了神灵社会的形成和发展,并且阐明了每一位神灵的来历。在他的另外一部著作《工作与时日》中,还著明了人类和神灵具有共同的祖先,让他们成为了几乎和人类相同的族群。

其次,人文主义还强调“人是万物的尺度”(智者运动领袖普罗泰戈拉的名言)。即一切社会建设都必须以人的意志为中心,而非不可预知和不可触摸的神灵意志,从而使人类社会的发展回归到了现实当中。与此同时,人文主义还强调了后天培养对美德建设的重要性,以此来鼓励人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行使自己作为城邦国家公民的权利,以及履行自己作为城邦国家公民的义务。

接下来,人文主义认为“人天生是一种政治动物”(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名言)。即人类生下来就不可能与政治活动脱离干系,因为城邦作为一个政治产物,具有明显的政治属性,而城邦是由村镇组成的,村镇是由家庭组成的,家庭是由人组成的,因此人自然具有政治属性。人文主义因此认为,城邦建设的最终和最高宗旨必须遵循人性需求,否则终将在人性的敲打下走向灭亡。

最后,人文主义还强调了“世界公民”的重要意识。由于城邦文明的没落,古希腊的先哲们不可不重新思考人类的未来,并且很快将目光拓展到了世界范围。如此一来,希腊文化便打破了自身和其他民族的界定,从而为希腊文化的兼容并蓄奠定了基础。与此同时,随着欧洲社会的发展,以及各大帝国的轮番建立,注定了政治集团会以多民族的形式存在,因而契合了人文主义的这一特点。

除此之外,人文主义还具有两大特征。一是关注道德修养,二是主张智善合一。其中,道德修养包括心灵美和形体美,但是这种主张最初只适用于贵族阶层,奴隶阶层则注定与之无缘。赫西俄德对此进行了否定,并提出了适用于每个人的公共道德(正义)和个人道德(勤勉),并且强调只有正义勤勉的人才可以得到神灵庇佑;智善合一是指智慧和善良的结合,在苏格拉底看来,每个人的灵魂都有善恶之分,人类只有拥有了对善的识别能力,即拥有了善的智慧,才能成为一个善良的人,是为智善合一。

总而言之,因为有人文主义的存在,希腊文化并没有将人和神进行明显的等级划分,最大的区别不过是神永生,而人会死亡。这样一来,不仅发挥了神灵的正面引导作用,同时也避免了人类对于神灵的盲目崇拜,从而有效规避了统治者利用神权来欺诈甚至残害人民。众所周知,欧洲社会的帝国政权自古就有“政教合一”的传统,当权者正是依靠神权对民众进行精神统治。而人文主义显然是与之背道而驰的,所以它能够存在并且得到长足发展,实属难能可贵。

3.理性主义的兴衰史

理性主义是指抛开感性认知,通过对已知事物的分析研究,去除事物的表象,从而得出正确和事实结果的主张。众所周知,人类从起源之初就开始了对自身和世界的思考,但是由于缺乏客观认知能力,很多一时无法解释的现象,都会被视为超自然现象,比如《荷马史诗》和《神谱》对于世界的解读都建立在神话基础上。随着对客观世界的认知逐渐提升,古希腊人很快开始了对世界的进一步研究,这便出现了后来居上的理性主义。

当然,感性认知到理性认知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过了一个循序渐进的漫长过渡。因此,早期的理性主义学说中,会不时出现一些神明的影子,尚未形成科学系统的逻辑思维能力。第一位对理性主义提出系统建设的人是巴门尼德古希腊哲学家。,他的学说主要包括两点,分别为意见和真理。巴门尼德认为,意见是建立在感知基础上的,因而不可靠见《古希腊罗马哲学》,第50~51页,德谟克利特著,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商务印书馆,1961年5月版。;而真理则是建立在理智思考的基础上,因而比较可靠。

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的哲学家们开始把研究对象从自然领域转移到社会领域,主张人类必须通过认识自己来认识世界,如此才能最终得出真理。而完成这一重大学说转变的人,就是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他提出的著名口号“认识你自己”,也成为理性主义的重要精神引领。在苏格拉底看来,对于国家和政府的研究非常重要,而对于自然和宇宙的研究则相对无用,并不值得投入过多精力。

从核心思想来讲,苏格拉底认为“美德即知识”。因为只有具备了足够的智慧,才能认清世间万物的本性,从而知道什么事情该做,以及该怎样去做。而这个做的过程,就是美德的体现和获得过程,因而说美德和知识是无法分开的。对于通过感觉和经验认知事物,苏格拉底则是比较排斥的,因为他觉得此二者建立在非事实和非理性基础上,而只有对事实进行理性的分析研究,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智慧,并最终做出独具智慧的行为,从而让美德和智慧进入一个良性循环。

继苏格拉底之后,柏拉图对于理性主义的建设,也作出了重要贡献。他认为“人的理性绝不能引用任何感性事物,而只能引用理念,以及从一个理念到另一个理念,并且最终归结到理念”。见《古希腊罗马哲学》,第201页,德谟克利特著,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商务印书馆,1961年5月版。从此之后,古希腊人对事物的认识开始去繁就简,力求透析事物本质,并且最终得出了科学系统的辩证法。之后随着理性主义的不断发展,古希腊人又开始对社会制度进行思考,并很快得到了他们想要的答案。

在这一时期,古希腊还出现了哲学研究的一代大师,他就是对希腊文化起到承前启后作用的亚里士多德,并且由他完成了古希腊哲学体系的完备建设,从而使理性主义的发展达到巅峰时刻。亚里士多德也因此被称为“最博学的人”,其学说也被称为“本体论”,即事物研究过程中,首先要确定一个本体,然后以这个本体为依据,去认知其他各种事物的差别,并且最终找到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整个过程可谓充满逻辑性。从此,这种通过局部已确认信息推敲出整体理性轮廓的方法,也成为哲学研究领域的重要方法,而且其本身就是理性主义的产物。

亚里士多德死后,理性主义研究逐渐式微,古希腊文化的理性成分也逐渐褪去,直到中世纪以后被黑暗完全吞噬。

4.唯美主义对欧洲文化的影响

唯美主义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对美的无限追求,至于可以无限到什么程度,在古希腊人看来,它的地位甚至可以超过智慧。放眼古希腊的戏剧、建筑和雕塑艺术等,美的体现几乎无处不在,对美的无限追求也成为古希腊民族的显著特征。

对于美的内涵解读,古希腊人认为和谐是其核心所在,而所谓和谐,就是处于对立面的事物能够协调存在。见《希腊思想和科学精神的起源》,莱昂·罗斑著,陈修斋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7~58页。比如一座大山以高峻为美,但是,如果没有低洼处的水流环绕,它的美就会逊色很多。很显然,这种观念对于整个西方社会的发展建设都存在巨大积极作用,其中最明显的就是社会制度建设,即在西方社会,无论多么崇高的权力,都会存在一定的制约因素。而在自然科学家眼中,大自然才是最和谐的,当然也是最美丽的。人类所谓的唯美主义,只能依循大自然的和谐,进行力所能及的升华和完善,如果破坏了大自然的和谐,不仅无法得到美,还可能会被自然规律所摧毁。

古希腊文化中,雕塑作品对美的解读尤其淋漓尽致,其中又以对人体的塑造最具代表。这些雕塑作品多以裸体示人,它们线条流畅,姿势优雅,比例极佳,无一处不体现着自然和谐的美丽气息。从这些雕塑中也可以看出,古希腊人在追求美的同时,也没有忽略自身的健硕要求,世界上出现最早,同时也最盛大的奥林匹克运动会,就发源于古希腊。而且这种观念早在荷马时期就已经存在,在他塑造的神灵形象中,全部都具有健美的体型,古希腊人也因此非常热爱体育运动,其身体素质一直被世人称道。

当然,唯美主义在发展到一定高度之后,也开始关注心灵和智慧的重要性。苏格拉底就曾经说过,身体的美必须和心灵的美相结合,也就是拥有强健体魄的同时,还必须拥有智慧和道德,否则就会成为和动物一样的美。见《古希腊罗马哲学》,第111页,德谟克利特著,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研究室编译,商务印书馆,1961年5月版。换句话说,身体的美只不过是一种动物性的美,只有结合内心的美丽,包括对道德和智慧的修养,才能展现出属于人类的独特美,同时也能够让美变得更美,并且是越来越美。从此,古希腊人对和谐的解读,也从外部形态深入到了内外兼修,从而达到了一个全新的哲学境界。

特征方面,唯美主义首先被提升到了一个哲学高度,并且开始了系统的哲学研究。如最早的自然和谐,后来居上的人体和谐,以及巅峰时刻的精神与人体和谐,古希腊的文化大师们都建立了极为深刻的哲学体系。其逻辑之缜密,推理之严格,甚至在后来孕育出了一门专业的学科——美学。柏拉图对唯美主义同样作出重要贡献,他认为美是恒久不变的,变化的只是体现美的事物,从而奠定了美学的形成基础。亚里士多德则将美定义为“统一性”,认为事物不在多少,只要和谐统一就可以称为美,比如需要大量音符组成的乐曲,只有演奏者弹出和谐的韵律,才能够让听众领略到音乐的美好。

注重感觉是唯美主义的第二大特征,并且根深蒂固,几乎从古希腊文化的孕育之初就已经开始,这也让唯美主义一度被后世美学家抨击为形式主义和感觉主义的原因。但是古希腊人对美有着非同寻常的感知能力,并且极为享受美带给他们的精神愉悦。又因为古希腊人对美有着最权威的解读,他们始终对自己感知美的能力充满自信。这就如同一个优秀的枪手,必定掌握了全部既定的射击常识,并且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开枪时所凭借的也就成了一种感觉。因此,古希腊人所谓的感觉,其实是建立在足够丰富和成熟的思维逻辑上。

唯美主义最为重要的一个特征是具有功利性,即美不是单纯用来看的,而是和人们的现实需求息息相关,这一点与后来近代唯美主义有本质的区别。比如德国哲学家康德就曾提出美的无功利性,认为美只是单纯存在于人的感知层面,而不取决于人的事实需求。见《判断力批判》,第48页,康德著,宗白华、韦卓民译,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古希腊人则认为,美的基石是实用,其余任何脱离这一原则的美都是虚假的、脆弱的,同时也是丑陋不堪的。对此,苏格拉底曾经说过,真正的美必须到劳动和生活中去寻找。但是柏拉图也给出了自己的不同观点,他认为仅限于感知层面的美,能够起到教育引导、缓解压力和提高修养的作用,对于美的传承同样具有积极作用,这也成为近代唯美主义的基本理论依据。

5.城邦主义的没落

群居特性决定了人类必须建立社会制度,古希腊人选择的是城邦形式,即一座中心城市周围环绕着诸多村镇,从而在某个地域形成一个组织有序的社会群体。由于生产力进步和社会文化发展较快,古希腊人建立的这一社会制度,在当时是最科学和先进的,同时也是最适合他们生存的。此后,城邦制度曾经受到外来势力的多次打击,古希腊人为了保护自己的城邦,不惜出钱出力,甚至付出血泪代价。在这个过程当中,古希腊人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精神文化,并且不断推进城邦制度的完善,从而形成了最终的城邦主义。

城邦主义主要包含的内容为独立自主和自给自足,这也是古希腊人在当时最本质和最迫切的生存需求,城邦制度正是这种民众意志促生出来的自然产物,当然也就成为了古希腊人用生命捍卫的对象。然而,古希腊人捍卫城邦不过是一种具体行为,捍卫自由独立才是他们的真正目的。正如柏拉图所说,为了满足彼此的需求,我们组成了城邦,任何有悖于这一目的的事物,都将成为城邦主义讨伐的对象。

其实,古希腊人之所以选择城邦制度,主要还有两方面的原因,分别为地理因素和政治因素。其中,地理因素是因为古希腊所在的地区多山地河流,交通往来非常不便,大范围的贸易往来根本不可能;政治因素是因为古希腊人追求自由独立,为了避免受制于人,他们只好奉行自给自足的经济政策。而城邦作为一种社会体制,已经覆盖了足够广阔的地域,这便使社会分工成为可能,人们的生存和发展问题也因此得到充分解决。在这种情况下,古希腊人眼中只有城邦概念,没有国家概念,或者说城邦在他们看来就是国家,独立自由也就成了古希腊人最基本的民族意识。

此外,由于城邦是古希腊人的集体生存模式,他们在担负责任的同时,也享有诸多个人权力。比如在政治方面,公民可以担任各种政府官职,有权参与立法和司法活动;经济方面,公民不仅拥有固定的土地资源,还享有城邦内各种产业的公共收益(如矿产和林产等);税收方面,由于每一位公民都是城邦的主人,公民有权不纳税;宗教方面,公民可以参加任何相关的城邦活动;其余如津贴、扶助、福利和赔偿等社会保障,在城邦制度中都有体现。当然,成为城邦居民的要求也是非常严格的,如父母必须都是本邦居民等。

公民和城邦的天然绑定,也是城邦主义的主要内容之一,这让公民和城邦之间存在着极为紧密的联系。众所周知,城邦是由家庭组成的,而家庭是由个人组成的。按道理来说,公民应该先满足家庭需求,再依序满足城邦需求。但城邦主义却并非如此,而是直接绑定了公民和城邦的荣辱得失。也就是说,城邦居民身为父母者,就是所有城邦孩子的父母,身为子女者,也是所有城邦父母的子女,这正是古希腊哲学家所推崇的至善至美。

特征方面,城邦主义最显著的就是其封闭性。由于各个城邦都能够完成自给自足,因此完全没有必要和其他城邦进行交流,久而久之就会形成隔阂与对立。尤其是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城邦土地的承载能力必然面临突破,城邦之间便会发生相互侵略和兼并,然后因为战争和疾病导致人口锐减,人们再恢复和平状态,在此过程中也会发生城邦面积的扩张和缩减情况。如此一来,就造成了整个古希腊民族的不断内耗,其斗争之残酷丝毫不逊于抵制外族入侵。

城邦主义的另一个特征是逐步走向情绪化。所谓城邦主义的情绪化,是指由于古希腊人对于城邦生活过于推崇和热爱,因而形成了高度的民族优越感和自豪感,如此便形成了一种脆弱的、不稳定的民族情绪。再加上城邦公民手中都握有实权,一旦他们的民族情绪被煽动,就会迅速形成强大的破坏力。比如古希腊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伯罗奔尼撒战争雅典人领导的提洛同盟和斯巴达领导的伯罗奔尼撒联盟之间的会战,最终以后者的胜利告终。,不仅导致了古希腊城邦制度的全面衰落,而且招致了马其顿王国的征伐,古希腊人最终也只能选择屈服。而斯巴达之所以取得胜利,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君主的专制程度较高。

值得庆幸的是,虽然马其顿王国对古希腊进行了讨伐,但是并没有对其进行毁灭性的打击。而在此之后,古希腊文化不仅存活了下来,而且随着马其顿王国征服波斯,还在东西方的文化交流过程中得到了长足发展。后来,古希腊被罗马帝国征服,由于其文化的先进性,很快开始在整个罗马版图内传播,希腊文化也由此开始谱写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