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洛克的思维武器一——假设
用假设突破思维定势
夏洛克·福尔摩斯在与罪犯的较量中总是所向披靡的,而他之所以可以战无不胜,就是因为他的脑子里装着思维的“武器”。他可以根据案情随意变换思维与罪犯交战,在所有案例中,表现最为突出的便是他的假设性思维武器。
熟悉福尔摩斯的读者一定会注意到这样的细节:他面对的大部分案子都比较奇怪,且不符合常规,规律在这些案子上面基本上无迹可寻,让人无从下手。
既然如此,按照正常的思路破案就是不可能的事了,因而每当案件进展不下去的时候,我们便可以看到福尔摩斯会拿出他最得心应手的工具——假设,大胆发散思维,提出各种各样可能存在的情况,以此跳出思维的定势,寻找案件的突破口。在《血字的研究》中,福尔摩斯有这样一段假设性推理:
“死者身上没有伤痕,但是从他脸上显露出来紧张、激动的表情,却使我深信在他临死之前,他已料到他的命运。假如是由于心脏病,或者其他突然发生的自然死亡,那在任何情况下,他们的面容上也绝不会显出那种紧张激动的表情。我嗅了一下死者的嘴唇,有点儿酸味,因此我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他是被迫服毒而死的。此外,从他脸上那种愤恨和害怕的神情看来,我才说他是被迫的。我就是利用这种淘汰一切不合理的假设的办法,终于得到了这个结论,因为其他假设都不能和这些事实吻合。你不要以为这是闻所未闻的妙论。强迫服毒在犯罪年鉴中的记载,绝不是一件新闻,任何毒物学家都会立刻想到敖德萨的多尔斯基一案和茂姆培利耶的雷吐里耶一案。”
这就是假设对福尔摩斯推理的重要性,像他说的一样,他总是在假设与证实之间行走,不断假设、不断证实,然后看到真相。
一个正常人,尤其是经过长时间某一方向思维训练的正常人,其思维敏捷程度会得到提升,但相应地,他的思维也容易被固定起来。
举个简单的例子,一个经济学博士经历了九年的经济学专业训练,那么他的思维方式就会被固定在经济学范畴。这种固定并非是刻意的,而是在潜移默化中造成的;一旦固定下来,之后想要突破便不那么容易了。
这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在很多时候,我们总以为自己看到的就是真相,经验是最好的辅助工具,但是有的时候,我们的知识、见识或者过往经验往往会成为我们了解真相的障碍。我们经历的教育训练,我们固有的知识,我们长时间保持的思维方式,常常会僵化我们的思维模式。
那么,而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这就迫切需要我们打破一些固有的观念和思维方式,敢于跳出条条框框,敢于做出理性的假设,多一种假设就多一种可能性,多一种可能性,往往会取得意想不到的好结果。
《四签名》是福尔摩斯最广为人知的案件之一。梅丽·摩斯坦小姐来寻求福尔摩斯的帮助,梅丽的父亲是驻印度的英军上尉,已经很多年没有露过面了。
十年前,她的父亲请假返回英国,并发了一封电报给她,说自己已经到了伦敦一家旅馆,然而梅丽赶到旅馆的时候,却被告知父亲已经离开,而且此后再也没有回来过。
舒尔托少校是梅丽父亲的战友,居住在伦敦。他们两人曾一起在安曼达岛上的驻防部队任职,在摩斯坦上尉失踪四年后,舒尔托少校去世了。从舒尔托去世开始,梅丽每年在相同的日期都会收到一颗价值昂贵的珍珠,这让她感觉莫名其妙。
在梅丽拜访福尔摩斯的当天,她收到一封要她去一家戏院外见面的信。而她在父亲的物品中发现了一张署有四个签名的藏宝图,最终,在戏院门前,梅丽和福尔摩斯等人被邀请到了塞笛厄斯的公寓里。
舒尔托的儿子塞笛厄斯告诉梅丽,自己的父亲从印度带回一大笔财宝,其中一部分应该属于摩斯坦上尉。当年,摩斯坦上尉一到伦敦,就曾来找他的父亲阐明此事。在舒尔托临死之前,他告诉两个儿子,他曾与摩斯坦上尉因为平分宝物发生意见分歧,有过激烈争吵,摩斯坦上尉本来就有严重的心脏病,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心脏病突然发作而死亡。塞笛厄斯和他的兄弟巴索洛缪在父亲死后,立即在家里进行彻查,但没有发现任何线索。
然而就在一天前,巴索洛缪终于发现了这笔宝物。塞笛厄斯希望分给梅丽她应得的一部分,以弥补自己父亲犯下的错。巴索洛缪勉强同意了。然而当华生、福尔摩斯、梅丽和塞笛厄斯四人到达巴索洛缪的住处时,发现他已经被用毒刺谋杀,宝物也失踪了。
上一代的几个人都去世了,巴索洛缪身上有宝物这件事无人知晓,那么他会是谁杀的呢?案件一时陷入了僵局。此时,福尔摩斯的假设派上了用场,他假设除了塞笛厄斯和巴索洛缪之外,还有第三个人知晓这批宝物的存在,而这第三个人不会是偶然知晓,他谋杀巴索洛缪夺取宝藏实际上已经蓄谋已久了,那么,会有谁如此呢?联想到藏宝图上面有四个签名,福尔摩斯得出了最初知晓这批宝藏的人有四个,除了已经去世的三个人,还有一个尚在人间。而最终,事情也正如福尔摩斯假设的那样,一个名叫斯茂的老兵就是那第四个人,也就是行凶杀害巴索洛缪的人。
假设不是毫无根据地推测,而是基于很多基础条件做出的有力推断,它符合现阶段的每一个条件,也符合其结果产生的要求,它就像真实存在一样符合所有的逻辑。而接下来要做的就是用手里的信息证明假设的合理性,从而将整个事件补充完整,还原真相。
在生活中,我们也常常会遇到这种情况,找不到可以连接现象与结果的证据,这时候,合理的假设就显得尤为重要。一个合理的假设可以有效地缩小研究范围,让我们少走弯路。虽然假设会存在一定的风险,但是可以在僵局面前突破思维定势,找到一条新路。
先假设自己是对的
当眼前没有路的时候,要想继续前进,我们就要自己动脑“开”出一条新的道路来,而这开路的方法就是假设。假设会帮助我们打开思维的僵局,推动思维继续运行。
所以当面对一个毫无头绪的疑难问题时,埋头苦想并不是明智的选择,没有条件,就自己假设出一个与逻辑相符合的条件。譬如为某个难题寻找答案而不得,那么我们就先假设出一个答案,并且相信自己的假设,然后再开始思考。无论这个假设最终是否成立,我们都能够从思考的过程中寻找到突破的机会。
我们的大脑里有许多沟壑,思维在里面自由进出,难免会遇到找不到出口的时候,而假设就像通往另一个思维王国的轨道。只有相信自己的假设是正确的,你才会义无反顾认准了目标往前走。如果你连自己提出的假设都没有信心,那么就会在半路上犹豫不决、走走停停,只会一味地浪费时间,根本不会有实质性的发现、证明。所以一旦有了理性的假设,就要一气呵成,找出自己想要的结果。
就像有些时候,我们会发现眼前的一切好像都不合理,这时候我们就要假设出一个符合现象的合理条件,然后再顺着假设一步一步地找证据,证明假设的真实性,最后依据自己的假设证实最终结论。在这种情况下,假设尤为重要,它可以弥补我们的思维缺口,让思路形成一条完整的逻辑链。
通过假设可以弥补线索上的不足,只要你敢断定自己的假设是真实可信的,那么,假设就可以被当作线索来跟踪,然后找到真实存在于假设背后的事情真相。
一个夏日的晚上,英国的一间古典建筑酒店里发现了一具死尸,死者是一位肥胖无比的男子。根据现场来判断,他很可能是晚上在天台看星星的时候从天窗上掉下来摔死的。
这栋酒店的建筑风格比较独特,如果从楼顶望下来,建筑就像是一个“口”字的结构。庭院位于建筑的正中央,每个房间都围绕着庭院而建。建筑一共有四层,在三楼面对庭院的部分装有落地玻璃窗,抬头可以看见星空,现在死者就躺在散落一地的玻璃碴儿上。
死者穿着蓝色长袍睡衣,睡衣敞开并露出圆圆的腹部,现在衣服上已经满是血迹,就连四周飞散的玻璃上都是血迹斑斑。胸部、右边臀部和左手手掌有三处明显的外伤,从伤口上看全部是由尖锐的利器所刺伤,特别是左手的手掌已经被玻璃片贯穿。警察在尸体四周并没有发现凶器或者疑似凶手的痕迹,因此初步判断这是一个意外事故。
警察怀疑此事是意外并非没有道理,因为楼顶的玻璃已经闲置很多年了,再加上死者的体重,很有可能是他压碎了玻璃摔死的。可是,警长想了半天还是觉得有些不对劲,他抬头看着院内晴朗的星空,突然生出一个假设——如果自己是这样一个胖子,到年久失修的高楼上一定会格外小心,因此出现事故的概率实际上很低,而被别人推下来则很有可能。警长越想越断定自己的假设是成立的,于是他飞快地爬上四楼,从四楼的围栏边往下看去,死者的尸体触目惊心。
这时候,警长发现四楼走廊的围栏有些低矮,如此低矮的围栏,要想将人从四楼推下去是容易的。之后,警长仔细检查了围栏,并在上面找到了少量的血迹,这一发现更是让他加深了对自己假设的肯定。于是警长很快叫人把血迹拿去鉴定,结果正是死者留下的。
现在,案发的第一现场找到了,警察开始对有作案嫌疑的人进行了排查,结果发现四楼的一名客人有重大作案嫌疑。经过审讯,凶手终于承认了自己的罪行。
原来凶手是死者的一个朋友,他欠了死者一大笔钱,他知道死者是一个天文爱好者,而当晚12:30有难得一遇的彗星出现,于是那天夜里凶手趁死者不注意把他的望远镜扛到了四楼,于是死者就爬上了四楼,结果被早在房间里等候的凶手推下了楼。凶手本想伪装成意外,却还是被警长识破了。
看似天衣无缝的案件,却被警长通过大胆的假设攻破了。如果当时警长没有提出自己的假设,他就不会爬上四楼,也不会发现血迹,那么整个案子也就成了一场意外事故,凶手逍遥法外。但是,事情的真相还是水落石出了,大胆的假设为警长开启了一道崭新的思维之门。从案件中可以看到,在僵局面前,一个合理的假设是多么的重要,它可以帮助我们还原整个事件的发展过程,帮助我们将断掉的思维重新连接起来。
不说警长,我们也是一样,在面对一些问题时,我们也可能产生一些“不合理”的怀疑。而现实又总是会证明我们的怀疑“没有道理”。在这个时候,不要轻易放弃自己的怀疑,坚定不移地提出假设,只有这样才能最终找到证明自己假设的证据,让假设变成揭开现实的有力证据。
先假设自己是对的,将事情发展的线索串联起来,在找到真相之前线索绝不能断掉。只有坚信自己的假设是对的,串联起来的线索才能够牢靠,迈向真相的路才能更结实。而如果对自己的假设没有信心,想到了却摇摇头否定它,那么真相可能就会与你擦肩而过了。
对于事情表象的怀疑,是很多人共有的能力,因为人类有一种叫“第六感”的直觉。西方心理学家认为,意识是通过五种感官:听觉、视觉、味觉、嗅觉和触觉来接收外在的刺激,然后整理大脑的分析,最后确定认识的能力。而人们在潜意识中也会接受到更多由意识层面所遗漏的东西,它们不是透过语言或逻辑推理而得的。这些信息经年累月地储存在大脑里,在一般情况下我们是不易察觉的,有时候就算是出现了,我们也会认为自己只是在疑神疑鬼。但事实是当它们浮现到意识层面、成为一种可辨认的感觉时,就成了我们所说的“直觉”,也就是“第六感”。
有时候,要相信自己的第六感,这不是毫无根据地自我臆测,而是在长期经验积累的基础上获得的一种判断事情的能力。
第六感对于一个推理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完美假设的原因往往就是第六感的灵光一现。因而只有具备并且相信自己的这一特殊能力,才能通过手中掌握的现有线索推理出整件事情的来龙去脉,并且顺着自己的想法一一验证,找出最终真相。
无论是谁,无论做什么工作,我们都会面对“瓶颈”而困惑,此时你就是你工作和生活领域里的探员,你应该相信自己的第六感,大胆地做出假设并且相信自己的判断,积极地遵照自己假设出来的东西改变行动方向,只有这样才能找出破解瓶颈和困惑的机会。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假设不是随便凭空想象,而是有事实做依据的合理性推测。在自己人生、学术、职业经验的基础上,做出合理的第六感推测,并相信自己的推测,便等于给了自己一个突破方向。
假设的关键在于预言
推理上有一句名言,事件的发生往往不是孤立的。这句话的意思是要从来由上推测事件发生的原因。然而,我们需要意识到,事件的发生往往也不会是结束。也就是说一件事的发生往往会造成某些延续性的影响,因而掌握事情接下来的发展势头就显得尤为重要。
但我们没有预知未来的能力,对于还没有发生的事情我们如何得知呢?此时就需要通过假设的思维提前做出判断,以此来寻找事情的突破口,提前改变事情的发展方向,使之朝着对我们有力的方向发展。
这种用假设的方式来预知未来的特殊能力,对于思考者是非常重要的。越是面对纷繁复杂的局面,越是要利用假设对问题的构成或者发展进行预言,也许就能够成功寻找到问题的根源,挖出我们想要的真相。退一步说,即便不能达到最终目的,也可以为我们的思考提供一些帮助。
因汽车而出名的底特律城曾经发生过一起震惊当时的枪杀事件。死者是一位老富翁,他在自家的浴室中被杀,现场非常凌乱,但是财物却没有全部丢失。探长借此推断,凶手的目的并不是富翁家里的钱财。
在接下来的调查中,探长锁定了一名嫌疑人——富翁的女婿,他是当地有名的外交武官,官职为少校。调查显示,在富翁被害的这天只有少校一人来过家里,并且犯罪现场也证实凶手是一个用枪高手。这些线索都增加了探长对少校的怀疑,于是探长传讯了这名少校。
作为一名优秀的外交武官,少校非常善于辩论,并且有较高的心理素质。面对这样一个对手,对探长来说是不小的挑战,要想让他承认自己的犯罪事实更是难上加难。
在审讯的一开始少校就表现得非常淡定,否认杀人的事实,说自己有可观的收入、傲人的社会地位,完全没有必要为了钱而对岳父痛下杀手。探长并没有否认,点头表示赞同,然后若无其事地说道:“那你怎么看待你与你岳父的情人之间的关系,难道就没有情杀的可能?”少校再次表现出无所谓的样子,“不至于,除了我妻子之外,想要和我喝酒的女人不计其数。”探长看得出来自己假设的动机不对,于是又继续问:“既然不是为钱,也不是为情,那肯定是为仇了,你与你岳父之间一定有什么深仇大恨吧?”少校听到这里,之前无所谓的表情消失了,情绪中带有愤怒地说:“不可能!我跟一个老头子能有什么深仇大恨?”
探长看着眼前极力克制愤怒的少校,知道自己这次的假设证实了,接下来就是通过假设扭转局面的时候了。他认定高傲的少校一定很自负,听不得别人对自己的贬低与诋毁,只要自己激怒他,他就一定会愤然招供的。于是,探长理好思绪继续与他纠缠。
“是,你岳父的确年事已高,但是他的财势却可以抢走你的情人,并且他还看不惯你,处处与你作对,就连他名下的房产、财产,也全都在他的女儿名下,你无论如何都得不到任何遗产,所以你一气之下就杀了他。枪是你在一个月之前买的,一把民用手枪是为了不让人知道你的军人身份。但是你说得没错,你在城里还算是小有名气,即使你戴着帽子,店主还是认出了你,你不希望我们到你家搜查那把枪的下落吧?”
“不用大费周章,确实是我杀了那个老头子。你说得没错,他就是看不惯我,处处与我作对,连我的情人都抢,还要让他女儿和我离婚,不想让我得到一分遗产,所以我就杀了他。”
面对这样一个善于诡辩的外交官,探长之所以可以攻破他的心理防线,是因为他提前做好了动机的假设,并对接下来的事情做好了预测。他准备好武器才开始进行唇舌之战:先通过夸赞增长他的气焰,然后再拆穿他的各种不堪,探长的目的就是要激怒他,只有这样才能打乱他的思维逻辑,令他自乱阵脚。
假设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一种手段,它不是停止不前的无意义思考,而是证实过去、预言未来的方法。我们之所以会研究过去,是因为想要拥有更加清晰的未来。而说到未来,最重要的就是预言,这是针对于未来的一种假设,是提前预知的思维运作。对于推理者来说对未来的预言尤为重要,它可以帮助推理者提前预测事情发展的走向。譬如警察面对罪犯时,预言可以让警察或多或少地参透出罪犯的下一步行动,只有这样才能提早做好防御的保护措施,这对于破解一些复仇性杀人事件非常重要。
当然,真正成功的推理者也不是靠运气来预言的,他们的预言更多是靠着未卜先知的推理思维。他们根据对事情的了解,推测出下一步走向,通过假设想到应对的方法,从而一招制胜。
当我们想要通过假设找到最终目标的时候,关键是要提前想好接下来可能发生的每一步,对可能发生的事情进行预想、推测,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握在手里的线索不会突然断掉。这就是假设对于预言的作用。合理地假设可以促使预言成真,从而改变整个事态的发展方向,使之朝向有利于我们的一方进展。
任谁都想知道事件未来的走向,但是时光机器毕竟是不存在的。如果我们能够合理地运用推理,对未来做出假设性预言,那么对于事件发展的轨迹,我们多少是能够做出一定判断的。
多种假设的好处
假设就是我们在思维殿堂里为自己打开的一扇门,多一种假设就多一种可能性,多一条思维线索。它就像思维迷宫里的一条退路,此路不通还可以回过头来走另一条路,这就是多种假设的好处。
就像投资者所说,“不能将所有鸡蛋放进同一个篮子里”,思维也是一样,一种假设说明只有一种可能,一旦判断失误就会令自己陷入绝境。
擅长推理的福尔摩斯也是一样,他不会放过任何一种可能性,在推理的过程中不断地排除不合理的假设,留到最后的就是最符合事实真相的。
“我曾设想过七种不同的解释,每一种都适用于到目前为止我们所知的事实。但它们当中哪一种是正确的,只能在得到正在等着我们的新消息后才能做出决定。”——《铜山毛榉案》
“那么,马在哪里呢?”“我已经说过,它不是到金斯皮兰就是到梅普里通去了。现在不在金斯皮兰,那一定在梅普里通。我们就按这个假想去办,看结果这么样。” ——《银色马》
这就是福尔摩斯的一贯作风,根据眼前信息尽可能多地找到与之相符的可能性,然后再一一推翻,留到最后的就是最合情理的那个,这时候的假设有点像排除法的前提环节。
从表面上看,这像是一种非理性的推理形式,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却经常被用到,看似是毫无根据的假设,一旦用严密的演绎推理来加以控制,就能达到足够高的精确度。这对未知的事实有着强有力的探索作用,有时甚至还是揭开真相的唯一钥匙。
哲学家皮尔士曾经说过:“我们常常从观察中推论出真理的强烈暗示,但却不能详细地说明所观察的那些传达暗示的环境是什么。在我们意识到拥有一个假设之前,心中已有了这个假设的不同因素,而一种要将这些因素聚在一起的念头,在我们的思想中启发了新的暗示,这种暗示像闪光一样地到来。”在皮尔士看来,推测是思维的必要手段,但应该拿出一套合理的检验方法来证明自己的假设。他说:“一个假设不可能把事实解释得比其本身更加离奇,而我们应采取各种假设中最不离奇的那种。”这就需要我们将所有存在可能性的假设一一列出来,然后再“将一个假设分解为最小的逻辑组成部分,每次只检验其中一个,直到一个或其中一个解释具有不容置疑的根据为止”。
此外,他指出在假设被证明之前要摆正假设的位置,“假设必须永远被看成一个问题,而且纵然一切新知识都来自猜想,但在经过研究检验之前却还是无用的”。假设的可能性再大也只是假设,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将这个可能性变成百分之百的毋庸置疑,这才是我们做出假设的唯一目的。
其实在一件事情上存在多种假设就像是一道单选题有多个选项。有时候我们不知道该怎么解答这一道题,但是如果可以给我们几个选项,即使我们不知道怎么解答,也可以将每个选项带进题目当中,用这种方法来验证选项的正确性,这样一来,就算是我们不会的题目也能够选出正确的答案。哪怕我们不知道该怎样解答,但是结果都是一样的,选择对了,分数就是你的。
一家餐饮店同时聘请了两名促销员,他们的工作就是向来就餐的客人推销酒店里的各种饮料、酒水。他们两个人同时上班,面临着同样的客源,但是一个月之后,在工作总结中经理发现,他们两个人的业绩相差十分惊人。他们一直在店里做推销,并没有看到谁有偷懒、迟到、旷工的行为,那么为什么业务上会有这么明显的差异呢?想到这里,经理将两个人叫到了办公室,经过一番询问对比,经理终于明白了其中的秘密。
原来他们两个人业绩的差异是因为他们的推销手法不同。业绩差的人在推销的时候只是单纯地问客人要不要喝饮料,而与他不同的是,另一个人却在询问的时候巧妙地加入了各种选项。他总是会问:“女士,要喝饮料吗?果汁还是可乐?”“先生,要啤酒吗?崂山还是纯生?”就这样,他将顾客带进了一个多项选择题中,顾客就会不自觉地从选项中给出答案,他也因此达到了推销的目的。
不得不说这名推销员很聪明,他给了顾客多种选择的可能性,自己也就有了能够卖出更多饮料的可能性。这其实就是多种假设的好处,只是被变相地运用到了营销当中。
很多时候就是这样,变一变手法,就会解决多方面的问题。比如,有时我们没有办法找出一件事情的真相,因为时过境迁,所有人证物证都已经没了踪影。面对这样一个死局,我们要做的就是灵活引用多种假设的可能性,从自身出发,然后逐一排除,得出最贴合实际的那个。
不可避免的是,对于同一种事物,很可能会出现多种假说同时成立的情况。特别是在科学研究活动中,这种情况更是很容易出现。由于研究人员的经验不同、认识不同、研究的角度不同、实验观察的结果不同等因素,对于同一事物的研究,不同的研究员之间很可能存在多种不一样的假说。而在这些假说中一定会有成立的,也一定会有被否定的;有些可能是合理的,有些可能会被证伪;有些部分正确、有些部分错误,有些可能随着实践过程中的新发现而变化,随着争论的发展而修改,这些情况更是导致了假说的多样性。
在17世纪末,德国化学家施塔尔等人对燃烧现象的本质提出了燃素说,他们认为:“一切与燃烧有关的化学变化都是物质吸收燃素和释放燃素的过程。”用这一假说来解释就是,金属煅烧的过程是释放燃素的过程,因此重量应该减轻。但是在随后的实践中发现,金属煅烧后,重量增加,这与原来燃素说是相互矛盾的,也就说明了原来的假说是不能成立的。后来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又做了一系列实验,最终提出了氧化学说这一新假说代替了燃素说,揭示了燃烧过程的本质。
对于福尔摩斯来说,他每天都在与犯罪分子打交道,他所处的危险环境可想而知。所以,在他为了探究事情真相不断向前走的时候,就要做好各种准备。当然这些准备都是用来对付罪犯的:一方面,他要防备罪犯实施报复;另一方面,他还要积极地迎战罪犯设下的迷局。而在这时候,防守容易,进攻就显得困难得多。所有罪犯都是狡猾的,不同的案件背景就会出现一个思维方式完全不同的凶手。在这种千变万化的情况下,福尔摩斯就要学会孙悟空的七十二变,每一个案子都要从不同的角度对案情进行总结分析。这时候就需要他做出多种假设,并找出最有可能的一种假设开始验证。
在谜一样的案情中,每一种假设都像是一条看不见的出口,多一种假设就多一种可能性。推理者要做的就是寻找更多的证据将原有的假设逐一击破,最后剩下一个最符合依据的,那就是事实。
当然,假设不是目的,它只是我们思维的辅助,引领我们不断地向前走,而事实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所以,在思维的过程中,思考者要不断地假设,然后再不断地证实、不断地否定,只有这样才能更接近事情的真相。
假设式提问启发思维
我们经常会被问到一些假设性的问题,虽然这些问题并没有多少实际的成分,却能从侧面反映出人们对一些事情的真实想法。
假设式的提问可以将人带进非现实的领域,虚拟的身份或虚拟的场景,使得人们放下之前所有的警惕,心理防线锐减,而这时候就是发动攻击的最好时机。
在很多推理剧中,我们都会看到这样一些紧张的镜头:所有的线索都指向一个人,但因为某个关键的证据被凶手销毁了,所以警察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罪犯猖狂离去。在这种时候,问话技巧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有经验的审问者往往可以从凶手口中套出最想要的线索,他们通常会用假设式的提问方法,引凶手掉进自己早已经准备好的陷阱里,最后只需要来个“瓮中捉鳖”就可以大功告成了。
平安夜这天,交通局加大了对酒驾的检查力度,有一位交警在路口巡逻的时候发现一辆车的行驶不太正常,他拦下了眼前这辆有明显酒驾嫌疑的白色轿车。司机是一名中年男子,在他把车开到路边的时候,交警清楚地看到坐在司机一旁的女子给他吃了一块浓液口香糖,浓液口香糖含有酒精,看样子是无法用现有的仪器检测司机是否饮酒了。
但是女子的举动也让交警断定该男子一定是喝酒了,如果任其驾车离开很有可能发生危险。所以他用假设式的提问方法,开始对司机进行询问。
车子停下来之后,交警走上前去很随和地问道:“平安夜路上要注意安全,别光忙着和夫人聊天,方向盘都握不稳了,整条路上就看见你在走S线了。”
“这不是过节高兴嘛。还没下班呢?你们这大过节的,也挺不容易的。”司机说。
“可不是嘛,过节都不能在家,老婆都生气了!我这正愁着陪她到哪儿吃顿饭赔礼道歉呢!你要是我会请老婆吃什么?”交警问。
“我要是你就请她吃法国菜,再来一瓶红酒,我们刚才去的地方就不错,红酒更是一流。”
“是吗?那你今天点的是什么酒啊?”
“法国的佩兰父子,味道不错,关键是我们都能喝得起。”
“嗯,那今天这气氛就没多点两瓶?”
“红酒又不是啤酒,哪能当水喝啊?就喝了一瓶。”
“是吧!喝酒了,看你开车的样子就知道了,下车醒醒酒吧!”
虽然浓液口香糖掩盖了酒精的气味,但是车子在公路上行驶的状态却是再明显不过的警示,放任酒驾者上路会引起灾难性的后果。所以交警必须想办法避免车祸的发生。于是就发生了上面的这一幕。
这位交警巧妙地用假设式的提问方式,让酒驾者把自己的身份更换成他,然后再向对方展开询问,让对方误以为是在聊别人的事情。实际上,交警从一开始就在他的回答中搜集着信息,然后一步步整合,最后将酒驾者逼进死胡同,不知不觉地说出了自己喝酒的事实。
所有人在撒谎之前都做好了应对措施,他们在脑海里已经事先把所有可能会被问到的问题想了一遍,并且准备好完美的说辞,几乎每一个细节他们都已经想好了应对策略。面对这种情况,寻常的询问已经失去了任何实质性的意义。无论你问什么,得到的答案都是已经编好的谎言。这时候,只有剑走偏锋才能扰乱对方的防御思维,而假设式提问无疑就是揭露谎言的最好方法。
在对方自己编好的虚假环境里,提出一些假设性存在的问题,这样往往会让本来就高度紧张的对手陷入崩溃的状态。想在谎言里回答一个假设性的问题,是对一个人智商的巨大考验,一不小心就会忘却自己的谎言,说出事实。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会经常这么做,旁敲侧击、拐弯抹角地想套出一个人的真心话,没有做好防范的人,一不留神就说漏了嘴。但是有时候却会碰到强硬的对手,嘴巴怎么也撬不开,这种情况就像打一场持久战,看谁的心理防线先垮掉。
其实,与其与这种“老奸巨猾”的人长期耗下去,不如换一个对话方式。可以避开主题,通过假设性提问进行交谈,将交谈的一方带进想象的环境中,这样可以让对方放松警惕,误以为所有的问题都是在围绕着其他人展开。待对方进入到虚拟的人物场景中后,换个角度问出你最关心的问题,这时候对方误以为还是无关紧要的问题,从而放松了警惕,泄露了自己的秘密。
假设式提问作为问题研究的一种方式,以一定的事实根据提出设想,对有关信息进行证实或证伪,对有关行为进行诠释或验证,从而更有利于接近事情的真相。假设式提问要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发现新问题、思考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思考者拓展思维。
因为每一个人的思维方式都不同,所以面对同一件事情,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处理态度。思考者在进行推理的时候要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这样才更有利于事件的分析。
思考者在对别人进行假设性提问的时候,要注意“进入角色”做出假设。让自己暂时扮演对方的角色,进入对方的生活背景,参与对方的思维运作,从对方的角度体验其情感的变化,提出最具有针对性的问题。另外,假设性提问还有一定的小技巧。
“正反换位”的假设式提问。有时候问对方一些正面的问题,他们往往会回答得游刃有余,这时候也许从背面出发才会打得对方措手不及。一个人在做了错事的时候,都会提前为自己想好一套说辞,但因为紧张或者心虚很难将事情做到天衣无缝。在这种时候最重要的就是从背后出击,从思维的反面提出对方从来都没有想到过的问题,只有在对方完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提问,才会容易露出破绽。
改变路径提出问题。一个有所准备的人一定会在你要走的路上埋好陷阱,让你掉进他的谎言里从而到不了真相的彼岸。这时候,你就需要绕道而行,避开眼前的问题,从另一个角度提出看似与事情无关的问题,往往这样才能够套出对方的真话。而这些也不是毫无价值的,只要通过整理汇总,总会得出一些蛛丝马迹。
就像现实中没有多少奇迹一样,事件中也没有多少事情是在偶然的情况下发生的。对待真相的最好办法就是怀疑一切,越是偶然的机缘巧合就越有造假的可能性。无论对方在处理线索的时候多么小心翼翼,也改变不了偶然吐露的事实,往往从这一方面着手最容易找到突破口。
假设性提问不仅可以用到别人身上,还可以用到自己身上。当我们不能够理解他人的做法时,完全可以与对方互换身份,以对方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往往就可以突破我们自身思维的局限,开拓思维模式。学会用别人的思维思考问题,这样更能够理解并掌握别人的想法。
假设性提问就像是帮助思考者在封闭的思维空间里打开一个小孔,让外界的新鲜空气得以补充进来。它可以启发思维,让思考者脱离看似死局的局面,试着以全新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找到问题的突破口。
推理案件
案件一
德怀特侦探和布朗警长正站在一处死亡现场。别墅的二楼是一个富翁的房间,楼下是他侄儿的房间。警长挠挠不多的几根头发说:侦探,你怎么看这个案件?太不可思议了!
德怀特一言不发,只是仔细地查看着现场。富翁的尸体仰躺在床上,背部有创口,在里边找到一颗来复枪的子弹。伤口周围的皮肤有裂痕和灼伤的痕迹,看来应该是近距离的枪伤所造成的。经检验,富翁应该是死于昨夜凌晨零点到两点之间。在死者的床上,有一个枪洞,从洞口可以看到楼下的房间。富翁的身上毫无异常,从管家处了解,最近富翁一直失眠,但从不吃安眠药。
德怀特侦探来到一楼侄儿的房间,发现天花板上也有一个洞,洞口同样有烧灼的痕迹,估计凶手是贴着天花板开的枪。洞口也正对着死者侄儿的床。但是凶手如何确定死者在床上的位置呢?而且死者的侄儿说他昨天晚上喝醉了,是在朋友家睡的,他一夜未归,有朋友可以作证。
警长叫来了别墅的管家,他证明死者的侄儿昨夜确实是出去了,并且没看见他回来过。死者的家仆证明说别墅的所有钥匙只有管家和富翁本人有,别人没有钥匙是进不了门的。
德怀特沉思着又回到案发现场,死者的尸体已经被送去化验。这时他突然发现死者睡觉的地方竟然留下一个与尸体轮廓相同的印记!印记里的床单明显地变黑了!他猛然回头看看外边,窗外就是工地,富翁正在装修他的院子。德怀特的目光从大型机器上一一扫过,他的嘴角露出了笑容,案子快破解了。
案件破解
从表面上看,死亡的富翁是被来自楼下的子弹打死的。然而楼下开枪的人和富翁隔着一层楼板,根本无法知道富翁确切的位置,因而案情陷入了僵局。
面对这种僵局,德怀特侦探选择用假设法来破解。如果富翁是被子弹击中的,那么他一定是紧贴楼板的,楼下开枪者也必须时刻掌握富翁的动向,那么就只有一种可能,富翁被固定在某处。然而在富翁的身上并没有发现捆绑过的痕迹,富翁也不吃安眠药,因此将其硬性固定在某处是不可能的。
那么,接下来进行一个更大胆的假设,即富翁不是被子弹射杀的。先将富翁用其他方式杀死,然后巧妙地将子弹用特殊的方式放入富翁的创口内。可是问题来了,对死人进行射击,子弹造成的创伤和人死之前的创伤是完全不同的,这样一来就穿帮了。那么有没有什么方式可以造成类似于枪伤的创口呢?真有一种方式,那就是电击。
电击可以造成类似于枪伤的创口,先将富翁用电击死,然后制造从楼下射击的假象,这样一来便天衣无缝了。而窗外有很多大型机械设备,想要弄一条高压电线进屋是很容易的事情,这样一来,案件就被破解了。
接下来,只要查一查有谁在昨晚或者前几天试图动用这些机械便可以查出凶手是谁了。经调查,管家这几天一直借故监督工程进度调试过机械设备。而案发的当天下午,管家又从工人手中留下了机械设备的钥匙,事后钥匙在管家的房中被找到,因此德怀特侦探断定,管家就是杀害富商的凶手。
这原本是一个很有迷惑性的案件,枪伤让警察和侦探都进入了死胡同。通过假设的方式,侦探跳出了死胡同,假设富翁的死是因为其他原因,这样一来,问题就出现了转机。
案件二
这天深夜,警察局接到一起报案,报案人是一位名叫瑞朵的女士。瑞朵今晚下班比较晚,到家的时候已经是夜里11点了。她想先洗个澡再去睡觉,洗澡之前,她把首饰摘下来放在了梳妆台上,可是当她洗完澡从浴室里出来的时候,却发现刚刚摘下的宝石戒指不见了。
警长进一步了解到:瑞朵小姐洗澡的时候,大门是锁好的;窗户虽然是开着的,但是窗上有防护栏。警长接着确认了一下门窗,发现门和防护栏都没有遭受破坏的痕迹,而且瑞朵小姐所在的房间是整栋大楼的第九层,所以可排除有人入室盗窃或在窗口使用工具盗窃的可能性。那么,罪犯是怎样盗走瑞朵的戒指呢?
正当警长束手无策时,他在梳妆台上发现了一根不起眼的火柴,还有手镯、项链、耳坠等饰物。他马上问瑞朵:“您确定只丢失了那枚戒指吗?”瑞朵说:“是的,警官。”警长想了想,便问瑞朵:“周围有养猫头鹰的邻居吗?”瑞朵对这个问题感到很诧异,她想了想,说:“对面楼有一家人似乎是养猫头鹰的,我时常能听到猫头鹰的叫声。”随后,警长立即组织人手搜查了对面楼层,发现了一个名叫路德的男子饲养猫头鹰,并在路德的家中搜出了瑞朵女士丢失的戒指。那么,聪明的警长是怎么想到这一切的呢?
案件破解
作为警长,他已经意识到了摆在面前的是一件怪案,因为所有迹象都显示,罪犯根本就不可能进入瑞朵女士的房间。那么罪犯在不可能接触到戒指的情况下,如何实施犯罪的呢?难道真有幽灵一说?案件陷入了僵局。
不过,假设法最终帮了警长。警长假设戒指就是凭空移出瑞朵小姐的房间的。那么戒指是如何移动的呢?首先,幽灵是肯定不存在的,一定有外力的作用。其次,工具应该也是不可能的,瑞朵女士的梳妆台离窗口很远,而且由于瑞朵女士住在九楼,用铁丝、长钩等工具也是不可能做到的。那么就剩下最后一项了,动物!让动物帮忙携带,这就能解决人无法进入房间的问题了。瑞朵女士住在九楼,那么鸟类便是最好的选择。而通过梳妆台上的火柴,警长更证实了自己的推论,为了使鸟类不发出声音,养鸟者一般都会用火柴、木棍之类的东西让鸟类衔在嘴里。因为案件发生在深夜,而昼伏夜出的鸟类中猫头鹰是最常见的,因此警长便将犯罪工具锁定在了猫头鹰身上,而犯罪者,自然就是那个养猫头鹰的人。
案件三
在法国曾经发生过一起诡异的连环杀人案件,政府的警务人员对此进行了长时间的调查都毫无突破性进展。眼看着受害者一个接着一个增加,整个城市被紧张的恐惧氛围包围着,这让居民恐慌不已。就在政府为之头疼、手足无措的时候,有人提议找当时颇负盛名的一位探长来帮忙解决此事。
应政府的邀请,这位探长来到了法国。就在这名探长到达法国的第二天,又出现了一起类似的杀人案件,一名无辜的市民惨遭杀害。探长立刻赶往案发地点,经过检查探长确定,死者死于头部插着的一条钢条。除此之外,他并没有从死者身上找到凶手留下的指纹之类的线索,另外死者也没有挣扎过的痕迹。并且经过仔细勘察,在死者周围的几十米内也没有发现可疑足迹等有价值的线索。
案发当天刚下过雨,土地松软,要是有人走过一定会留下脚印,可是在周围除了死者的脚印之外什么都没有,这不禁让案件陷入了僵局。难道凶手长了翅膀可以飞过来杀完人又飞走了?
如此诡异的现场让探长百思不得其解,这名探长还是第一次遇到这么棘手的案子,出于职业的本性,这更是让他有了接受挑战的兴致。
有一天,探长家里来了一位中国朋友,他们在聊天的时候,探长突然兴奋地尖叫起来:“哈哈,我明白了,我终于明白了,我知道凶手的翅膀是长在哪儿啦!”坐在一旁的朋友被眼前的状况搞得一头雾水,他们刚刚不过是在聊中国的武侠小说,他刚刚说到在中国的武侠小说中,那些江湖英雄们的箭术都非常了得,可以解决掉百米以外的敌人。这至于让探长听得如此激动吗?
说到这儿,你知道探长为什么说自己知道凶手的翅膀长在哪儿了吗?
案件破解
凭空消失的凶手,就像是长着翅膀飞过来杀完人,拍拍翅膀又飞走了的鸟儿。泥泞的地上竟然找不到一个脚印,如此诡异的犯罪现场任谁都会迷惑不已。这名颇负盛名的探长也是一样,可是出于职业习惯,没有解开疑团之前他还是在冥思苦想着。
终于,一次无关紧要的谈话让他有了一个大胆的假设。既然武侠小说里有百步穿杨的功夫,那么在现实中是不是也存在着这样的武林高手呢?他带着自己的假设,重新来到案发地点,扩大搜索范围,终于,他在百米之外的空地上发现了可疑的脚印。探长结合中国武侠小说里的情节,推想凶手就是站在百米之外的空地上,用某种特制的工具,将钢条做箭,射死了受害者。
于是,探长开始寻找他假设存在的这样一位“武林高手”,最后警方终于找到了一名符合条件的嫌疑人。他是一名射击选手,经过盘问他交代了自己的犯罪经过。原来这名凶手就是用改装过的装置,站在百米之外杀死了受害者。
探长大胆地对凶手做出假设,既然没有脚印就一定是长了翅膀,但是这又有违常理。中国朋友无心的一句话给他带来了灵感,既然人不可能长翅膀,那么凶器呢?于是他顺着自己的假设找出了凶手。
案件四
最近本市来了一个著名的杂技团,他们的演出总能获得满堂喝彩。今天晚上又有一场演出,最让人期待的一个节目就是蒙眼飞刀。表演终于开始了,舞台的正中央支起一个高约5米的三角形支架,用来固定一块人形木板,小丑四肢撑开被绑在木板上。木板开始摇摆起来,对面一个人蒙上眼睛,开始向小丑飞刀。第一刀射在左肩上1厘米,第二刀射在头顶上1厘米……第七刀射在脖子左边1厘米。就在这时候,最精彩的表演来了,拿刀的人转过身去,面朝观众,然后弯下腰从胯下将刀飞了出去。这时只听到“啊”的一声,就在这紧张的时刻,舞台上所有灯光全暗了,从音响里放出了心跳渐渐停止的音效,把全场观众带进了死亡的现场。
就这样过了10秒钟,声音停止了,舞台上的灯也亮了。只见小丑胸口插着刀,木板也停止了摆动。这时杂技团的美女主持走上台把小丑解下来,小丑躺在了地上。这时那个飞刀的人解开了蒙眼布,从口袋里掏出一个遥控器,朝着小丑按了下按钮,可是小丑还是没有动静,那个人又慌忙地按了几下,小丑还是没有反应。这时杂技团的人才发现事情不对,连忙上前查看情况,这时小丑已经死了。
杂技团不敢耽搁,马上报了警。不一会儿警方到达,封锁了现场。
经过初步检查,小丑是被一刀毙命的。警察在死者衣服的暗袋里发现一把假刀。警察立刻对现场的工作人员进行了询问。
刀手说:“所有的表演都是事先设计好的,木板上也有机关。整个表演我都不用把刀子真的飞出去,只是在我飞的时候道具师把藏在木板里面的刀露出来就行了,所以他完全没有可能被刀扎死啊。其实最后的场景也是我们设计好的,为了增强表演的紧张感,所以,小丑在关掉灯光的时候,自己装个假刀上去就行了,他胸口上绑着血袋。木板上的手铐也是可以活动的,他只需要几秒钟就能把它打开。并且我一直在台上,灯暗的时候也没有听到有谁走上台来啊。”
解下小丑的美女主持说:“大家都可以证明,我上来的时候刀就已经插在他的身上了,他的演技一向很逼真的,所以我扶他下来的时候也完全没有怀疑什么。凶手真的不是我。”
道具师说:“刀手说得没错,所有的道具都是我设计的,道具里面都是有机关的,所有不可能出现意外的。另外,我一直都在后台控制室里用电脑来控制舞台上的音效、灯光、木板的转动,所以我根本不可能出现在现场。”
警长把三个人的证词重新梳理了一遍,终于找出了凶手。
案件破解
整个案件的嫌疑人有三名,而要想搞明白案件的发生过程,就要先弄清楚演出的细节。
首先在案件中手铐和架子是破案的关键。既然刀手说小丑花几秒就能将手铐打开,然后再插上假刀,还能把手放回去,整个过程用不了半分钟。我们不妨先假设凶手是在手铐打开的情况下杀了小丑的,但是这样很危险,小丑很可能会抓住凶手。再假设凶手是等小丑铐回手铐后行凶的,那么时间上肯定来不及。因为舞台灯光仅仅暗了10秒。另一个值得注意的就是那个可以左右摇摆的木板,因为演出时木板是在左右摆动的,所以在灯光暗下来的时候,由于惯性,木板还是会左右摇摆,所以刀手和美女主持作案的可能性就更低了。
假设有人和道具师串通好了,如果是美女主持,那么她在舞台上跑来跑去,刀手一定能够听见声音。但如果是刀手,案件一发生,所有人都会怀疑他,他完全没有必要在这种情况下杀人。
最后就只剩下道具师了。我们假设道具师是凶手,想象一下所有的灯光和道具都由他安排,他完全可以用电脑程序安排舞台上的一切,只要他把灯光关掉,让机器把小丑转上来,再在他的胸口插上一刀。然后再把架子上的小丑转回去,不会有人发现小丑已经死了。
警长就这样利用假设将整个案件重演了一遍,通过对过程的分析,排除了不可能作案的人,最后就剩下了在舞台上操控道具的道具师。他其实是在操控一场凶杀案,本以为可以瞒天过海,却没想到警长用假设排除法抓住了他。
案件五
有一天晚上九点,探员琼斯像往常一样在家中书房里研究他最新弄到手的一辆汽车模型。他正看得入神,忽然停电了,书房里一片漆黑。他想起身点燃桌子上的蜡烛,忽然听到一声巨响,就连书房窗户的玻璃都被震得粉碎,琼斯连忙从窗户探出头去看个究竟,原来是对面邻居的房子爆炸着火了。看到这种情况,他马上跑到了现场。
根据现场情况来看,这很可能是一桩有预谋的谋杀放火事件,因为这户邻居家里只住着一位独居的老妇人,没有任何自杀的理由,而现在她被烧死在寝室里。经过法医解剖的结果来看,老妇人是死于煤气中毒。如果她真的是想用煤气中毒自杀,那么煤气是绝对不可能爆炸的。如果是她自己点燃的煤气,那么她应该是死于爆炸,绝不可能是煤气中毒。
更令人怀疑的是,在冒出火苗的寝室里,只有一部电话和一个放器具用的木盒子,没有任何用来点火自杀的东西。而在发生爆炸时,这一带正好停电,所以也就排除了因为漏电而发生煤气爆炸的可能性,就眼前的情况来看,可能是有定时炸弹之类的东西引发爆炸。
琼斯参与了此次案件的侦破工作。经过一番调查,他认为嫌疑最大的是被害者的侄儿,也就是死者的唯一财产继承人。因为死者年事已高,并且一个人在家,所以被害者为了安全起见就将许多宝石股票都寄存在了银行里,并且还给自己投了寿险,而且指名的收益人就是她的侄儿。由此可以推测她侄儿很有可能为了急于得到这份产业而对老妇人痛下毒手。
但是令人失望的是,老妇人的侄儿有充足的不在现场证明。因为事件发生时,这位嫌疑者正住在一家距离案发现场10千米的旅社里,并且旅社的服务人员也可以为其证明。于是案件再一次陷进了僵局。但是琼斯在对死者侄儿的房间进行勘查的时候,又坚定了自己的怀疑,因为他在其房间里发现了一部电话,他顿时想到煤气爆炸时,住在旅社的侄儿一定在打电话。关于这一点琼斯很快从旅社的总机负责人处得到了证实,经过进一步问询,死者的侄儿终于承认了自己的罪行。
案件破解
当琼斯看到旅社房间里的电话时,突然萌生了一个大胆的假设,那就是嫌疑人正是用这部电话作案。
根据琼斯的推测,他假设在整个案件中,死者的侄儿先让被害者服用了安眠药,然后等死者熟睡之后,在被害者家中的电话上做了些手脚,让电话线形成短路,然后他又打开煤气的总开关,在做好这一切之后他迅速逃离现场,回到10千尺之外的旅社,这在时间上完全可以成立。等他回到旅社,老妇人房间里已充满足够的煤气,熟睡的老妇人也差不多快要死了,这时凶手从旅社打来电话,这时,电话机因为有电流通过,导致电线短路爆出了火花。火花如凶手的预料一样,点燃了室内的煤气引起了爆炸。虽然那天晚上爆炸的时候全市大面积停电,但是因为电话用电和电力公司的用电不同,所以即使电力公司停电,电话还是可以照常使用,于是案件就成立了。
根据琼斯的大胆假设,他们向酒店的总机负责人进行了询问。结果证实,当天晚上在爆炸发生的时候,死者侄儿房间的电话确实有拨打出去的记录,而上面显示的电话号码就是死者家里的电话。于是,整个案件就通过假设法而真相大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