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相似,所以相知
一天,两个素不相识的酒鬼因为喝醉了酒,在同一辆公交车上睡着了。于是,两个酒鬼都坐过了站,一直坐到离家很远的终点站,这时已经没有返程的公交车了。两个陌生人交谈了几句后,便仿佛找到了挚友一般,大有相见恨晚的意思。于是一拍即合,两人一起寻找出租车,共同分担了车费,一路上也是十分愉快。并且过后也经常联系,逐渐产生了友情,以至于偶尔还一起喝点小酒。他们都感谢那次坐过站,让自己找到了知己。
为何两个陌生人会在短短的时间内结下深厚的感情呢?首先,这两个人都喜欢喝酒,有一个共同的爱好;其次,两人的相识就是因为喝醉,在车上睡着,导致最终坐过站,是同病相怜。因此他们产生了情感共鸣,彼此轻易地认同并接受了对方。
由此可见,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对于与本身有着诸多相似性的人的警惕心和抵触心是比较弱的。相似性会让人们产生容易接受对方的心理。在日常的人际交往中,人们比较容易接受那些信仰、兴趣、信念、爱好和价值观等与自己相同或相似的人。因为与跟自己相似的人相处,更容易有共同语言,也会减少发生矛盾的机会,获得内心的一种稳定感,所以更容易获得彼此的支持和理解。心理学家通过调查也发现,立场、观点、处世态度和追求目标一致以及同年龄和有相同经历的人更容易相处。
与相似的人相处,可以更好地共同应对来自其他群体的阻力和压力,这也反映了人们的一种自我防御的心理,即害怕遭到反对和伤害,寻求认同和帮助。这种心理防御有一定的必要性,可使自己免受伤害,而在最大程度上获得心理认同和满足。
所以当你面对陌生人时,只要摸清楚对方的性格特点,便可以让他对你产生信任感。这一点怎样才能做到呢?其实,任何人都具有两面性,因为人的心理本来就很矛盾。例如,越是温柔体贴的人,越是容易对自私的人感到生气。也就是说,某方面特别显著的时候,相反的另一面也会同时存在。所以,从相反的两面去评判一个人,一定不会错。前面提到的巴南教授的诊断报告中,便有这样的特性:
1.你有时很外向、开放,有时却相当内向、保守。
2.虽然外表上,你看来相当有自制力,但内心却常常无安全感并担心自己的表现。
这样看来,不论是对个性内向还是外向的人,都不会说错。因为没有人任何时候都是外向的,也没有人任何时候都是内向的。所以,只要指出两面性,就会让对方产生“真了解我”和“他也是跟我一样的吗”的想法。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说“道不同,不相为谋”“话不投机半句多”,这也体现出了相似与相异给人们心理造成的巨大影响。不可否认,相似的人们聚在一起,能够增强群体的安全感和行动力量,但是因为没有不一样的声音和意见,又容易缺少活力,限制发展。所以,我们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除了要大量结识与自己有相似特质的人外,也要善于和与自己相异的人交往,这样则会发现自身没有的东西,使自己得到补充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