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本书是我在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订完成的,主要反映我就读于上海交通大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篇章性句干作为本书所使用的专门术语,直接受到Pawley&Syder于1983年提出的词汇化句干的启发。所谓词汇化句干,指的是存储于记忆中、以整体形式使用于日常交际的半固定小句。词汇化句干在提出之初是就一般交际文本的意义实现单位而言的,对于书面语中的小句特征考察是否同样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呢?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在Pawley&Syder看来,词汇化句干有着鲜明的话语社团属性:受到社会和文化制约,特定的话语社团趋于使用特定范围内的词汇化句干。同时,根据Swales(1990:2526)的观点,隶属于一定话语社团的专业人员有一套具有高度因循性的交流方式,包括反复使用的词语组合。因此,专业人员频繁使用的词汇化句干无疑是值得探索的短语学实体。
Pawley&Syder是在理论驱动的短语学研究范式下提出的词汇化概念。尽管他们注意到词汇化句干的数量惊人,却难以说明人类的日常会话究竟涉及多少个常用句干,也无从确定哪些句干比其他句干“更常用”。本书试图在Sinclair的“成语原则”(1991)指导下,采用他所倡导的语料库驱动的短语学研究方法来探索词汇化句干。我们认为,人们在交际中使用大量半固定预制件作为单一选择单位。唯有利用大数量语料库和自下而上的数据描述方法,方可揭示这些预制件的使用特征。这也是这本书的理论框架和技术手段。
我对篇章性句干的兴趣始源于对学术英语语料库的观察。我发现,学术英语中的许多常见句子,表面上看起来结构殊异、意义复杂、功能繁多,但通过检查语料库证据,可概括出若干隐藏于千变万化之中的规律:在学术英语语料库中高频发生,说明反复为专业人员使用;包含主语、谓语两个基本要素及其他可选元素,从形式上看可称为“句”,却又不是完整的“句”,而是“句干”;句干的每一个组成部分都有一定范围内的具体实现形式,稳定性和多样性并驾齐驱;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帮助专业人员组织语篇、表达态度。本书将这些半固定小句统称为篇章性句干——实际上是词汇化句干发生于学术语篇中的变体。学术英语中有多少例篇章性句干?它们隶属于哪些结构?其形式和意义存在怎样的关联?它们在科技英语中实施哪些有别于普通英语中的语篇功能?为何篇章性句干是专业人员不可或缺的词语手段?本书将在第四和第五章详细讨论这些问题。
如果说篇章性句干是英语学术论文中广泛使用的惯例语化用语,汉语学术论文中是否存在相对应的半固定表达手段呢?要探索这一问题,我们秉持Sinclair(1996a,b)关于语言对等的基本观点:双语之间存在对等关系,但并非词语本身的对等,而是词语的共现文本(语境)的对等。在双语语料库还未得到长足发展之前,关于跨语言对等问题的争论难以脱离词典的束缚。然而,双语词典的主要关切是单词和固定短语、习语,难以有效呈现半固定序列的对等形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基于平行语料库的英汉对应意义单位研究”(07BYY004)试图取得一点突破:依照事先制定的标准,收集一定数量的源文本和高质量的翻译文本,通过人工和机辅方式实现短语对齐,最终借助专门研制的检索统计软件开展对比短语学研究。我们试图厘清:汉语学术语篇中有哪些英语篇章性句干的对等语?英汉对等短语从形式和功能上看有哪些异同?形式、意义、功能的共选特征如何体现于英汉对等短语上?对等关系的确立受到哪些语境因素的影响?这些是本书第六章探讨的话题。
在我敲入上述文字时,寒窗五年的点点滴滴如电影画面般掠过眼前。如今小书即将付梓,千头万绪一时不知从何说起。
七年前,我的博士生导师卫乃兴先生将我领入到语料库语言学的研究阵地中。那时,我还是一个对这一新奇事物一无所知的顽童,在黑暗中踽踽独行、胡乱摸索。先生没有嫌弃学生的愚钝,而是悉心指点我做人、做事、做学问。多年来,先生倾注了大量心血教导我沿着John Sinclair等前辈的足迹兢兢业业、埋首工作,让我体会这个学科的宏大和精密。我折服于先生严谨治学的态度和永不懈怠的精神。同时,我逐渐感觉到,Sinclair语言学总能以一个特殊的视角来观照万千变化的语言世界。从语料库中所提取的原始数据庞大无比,令人眼花缭乱。语料库学者不厌其烦地检查索引证据,统计分析概率信息,进而归纳概括。最终,平时不易察觉的语言现象和规律跃然于纸上——恰似探险:入之愈深,得之愈奇。这样的研究怎能不让人击节赞叹?这本书中的一些观点直接来自先生的指点,也有一些则是在与他的一次次讨论中酝酿而成。全书融入了先生在学术英语领域的学术卓识和智慧,我要向他表达崇高的敬意。
我的母亲为了帮助我实现学业理想,独自背负家庭重担,倾尽一切。母亲一度深受眼疾折磨,事业遭挫,却从未动摇培养我成才的念想和决心。这份恩情是支撑我在求学路上一步步前行的不竭动力,只愿这本小书能带给她一份宽慰和一丝骄傲。我的妻子杨倩不惧生活艰辛,远离最爱的父母和家乡,坚持陪伴我在上海度过艰难岁月,让我在日复一日的研究工作之余感受到家的温暖。岳父和岳母义无反顾地支持我的每一个决定,给予我们这个小家庭最大限度的宽容和理解。女儿张伶语的出世带给我无穷欢乐,是我的力量之源。
我要感谢参与我论文评阅和答辩的各位专家学者。他们是上海交通大学的胡全生教授和王同顺教授、复旦大学的曲卫国教授、华东师范大学的邹为诚教授、华东理工大学的邵志洪教授。老师们对论文提出了许多宝贵建议,令我受益匪浅,也是对我莫大的鼓舞和鞭策。
上海交通大学的同窗既是谆谆善诱的良师,也是谈心论道的益友。我们一道在东川路800号发愤忘食,互相关照,当中的深情厚谊是我一辈子的精神财富。语言文字工程研究所的同门在实验室中夜以继日,苦中作乐。不断迸发出来的集体智慧之光照亮着我追寻真理的小路,令我永远无法忘怀。
本书的出版得到了上海市教委高校青年教师资助计划、上海理工大学博士启动基金和上海理工大学人文社科基金(15HJSKYB26)的资助,在此表示诚挚的谢意。特别感谢上海理工大学外语学院的刘芹教授和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教材图书出版中心的臧燕阳主任对本书的出版提供的大力帮助。责任编辑逢亚萍老师对本书进行了细致的编辑工作,使本书增色不少,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学术英语中的常用句式之多,远非这本小书所能涵盖,而英汉对比的有关内容又进一步增加了研究的复杂性和艰巨性。由于水平所限,在全书完成后,深感有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书中也难免存在不妥之处。我衷心希望各位读者和专家能够不吝批评,使本书的内容不断完善。
谨以此书献给即将迎来百年校庆的母校——河海大学。诚挚祝愿河海大学外国语学院的未来更加美好灿烂!
张乐
2015年6月于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