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传统经典 品味书香生活:2015年“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活动项目撷英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4章 守护传统文化 建设精神家园

——河南师范大学“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活动

丁永祥 单一飞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河南师范大学从2006年起开始大规模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活动至今已有10年。10年来,本校师生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教育、实践和研究,较早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坚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深入社会开展相关调查服务等,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教育和保护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央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对本校的相关活动多次报道,学校也由此成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

一、长期坚持开展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

本校的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从2006年开始。在众多的活动中,每年的“文化遗产月”活动最受人关注。该活动前后持续一个多月,内容丰富。具体活动包括:

(一)文化遗产月开幕式

本校在每年的5月初举办“河南师范大学文化遗产活动月开幕式”。活动的内容包括领导讲话、学生发倡议书、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等。先后请来参加演出的项目有哼小车、旱船、高跷、武术、耍老虎、河蚌舞、舞狮子、背桩、戏曲演唱等。这些节目在开幕式上表演之后,还要在校园内巡演。师生们通过与这些项目的近距离接触,感受到了文化遗产的魅力,提高了对文化遗产的认识。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宣传

文化遗产活动月期间,通过制作宣传版面、播放声像资料、现场问答抽奖等多种形式,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手工艺品实物展览

文化遗产活动月期间,举办手工艺品展,展出学生制作和搜集来的剪纸、布艺、泥塑等工艺品,并请工艺大师现场制作、回答学生的问题。

(四)戏曲曲艺展演

文化遗产活动月期间请4到6个不同剧种的剧团来学校演出。先后请来的戏曲和曲艺种类有怀梆、二股弦、落腔、大平调、豫剧、两家闲戏、大弦戏、柳子戏、京剧、河洛大鼓、河南坠子等。师生们在与这些鲜活的文化遗产接触中深受教育、颇有感慨。

(五)非物质文化遗产讲座

为提高学生对文化遗产的认识,在文化遗产活动月还邀请著名专家来校开展文化遗产讲座,从理论上提高学生们对文化遗产的认识。

(六)大学生传统才艺比赛

在文化遗产活动月期间举办戏曲、剪纸、手工艺品制作等比赛活动。通过比赛,激发了学生们保护文化遗产的热情,增加了个人的修养和才艺,促进了相关活动的进步。

(七)文化遗产论文大赛

在文化遗产活动月期间举办论文比赛,鼓励学生撰写相关论文,以此来提高学生们对文化遗产的认识和研究水平。

(八)文化遗产形象大使选拔赛

此项活动为文化遗产月的总结性活动,对在相关活动中表现突出、贡献较大的同学,通过评选,命名为“文化遗产形象大使”进行表彰。

二、积极探索传统文化教育新模式

传统文化教育需要不断进行方法创新和模式创造。本校在开展传统文化教育中积极探索、不断进行方法改革和模式创造,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一)逐步加强课内教育

本校结合专业教育,在相关专业先后开设了民俗学、文化人类学、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民族音乐学、民间美术研究、民间舞蹈研究、地方戏曲研究、民间美术欣赏、民间音乐欣赏等课程。同时,还指导学生在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研究中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高度重视课外教育

文化遗产宣传教育单纯依靠课内教学是不够的,积极利用课外时间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教育是更为有效的方法。

(1)指导成立大学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以协会为抓手推动活动。2006年在文学院丁永祥教授的指导下,本校成立了大学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协会”承办了大量的活动,如文化遗产月开幕式、文化遗产进校园、文化遗产讲座、演讲比赛、非遗形象大使选拔赛等。几年来,参加“协会”的学生已逾千人。“协会”的会员不仅积极参与各种活动,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保护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还以言行带动同学,发挥了很好的教育作用。

(2)积极开展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10年来,持续开展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邀请了多个项目进校园为师生们表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组织学生深入社会开展调查、服务。每年的寒暑假本校都组织学生深入社会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调查分两种形式:一是回乡调查。即倡导学生利用假期回乡期间开展文化遗产调查。二是组织专门的队伍开展调查。即利用假期,组织部分学生由教师带队,对重点地区开展调查。几年来,调查服务队已为上百位艺人建立了档案,收集整理剧本200多本,并录制了大量的音像资料。

(4)积极开展传承保护实践活动。本校长期举办戏曲、剪纸、手工艺等培训班,把艺人请到学校传授技艺。同时还成立京昆剧社、曲艺协会等,利用多种形式开展文化传承。近年来,本校有多名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戏曲比赛、手工艺比赛等活动中获奖。

三、坚持以学术研究带动传统文化教育

学术研究是文化遗产保护和教育的基础。本校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为依托,组织、鼓励师生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取得了重要成果。几年来,有关研究人员先后出版专著《怀梆文化生态研究》《河南曲剧唱腔研究》等10多部,发表论文《仪式中的舞与歌——河南西北部地区民间歌舞小戏“哼小车”调查与研究》《仪式的力量——豫西北民间祭祀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关系调查研究》《乡民的狂欢节——豫西北火神祭祀田野调查》等60多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等相关项目40多项。扎实的科学研究为文化遗产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现实方法,极大地促进了文化遗产教育的发展。

在长达10年的坚持中,相关工作并非都是一帆风顺,其间遭遇了数不清的困难,主办者尝尽了苦辣酸甜。但坚持就是胜利。有关人员说,每当看到学生们的认识不断提高、文化遗产保护不断进步之时,觉得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