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不选清华的追风少年
1969年,雷军出生于湖北仙桃的农村
1978年,雷军随父母搬迁到仙桃沔阳县
1984年,雷军进入沔阳中学(仙桃中学)学习
1985年,《硅谷之火》一书在中国发行
1987年,雷军考入武汉大学
1988年,雷军首次现身武汉中关村
1991年,雷军会同王全国、李儒雄创办了三色公司
1992年,三色公司解散,雷军加入金山
放弃清华选武大
“我从小就是好孩子、好学生,根正苗红,生在红旗下,长在红旗下。”这是雷军对自己少年时的评价。
1969年12月16日,雷军出生在湖北仙桃的一个教师家庭。仙桃也叫作沔阳县,沔阳县位于江汉平原中部排湖北岸,虽然是穷乡僻壤,但胜在风光秀丽,民风淳朴。在这种环境的滋养下,雷军度过了他快乐的童年时光。
雷军从小就思维活跃,喜欢自己动手做一些发明。有一次,他看到母亲晚上忙到很晚才摸黑点火做饭,这时候雷军就突发奇想:自己为什么不做一盏可以移动的照明灯来帮母亲照明呢?想到这里,雷军就开始动手实践了。他买来了两节干电池和一只灯泡,然后把这些装在自制的小木匣子里,再接上电线,于是,一盏简易的可移动的照明灯就做成了。作为湖区的第一盏电灯,制作者雷军自然是无比高兴。他每天晚上都提着电灯跟着母亲在灶台边转,内心满满的成就感。街坊邻居对于雷军的这份灵动自然也很喜欢,他们都夸赞雷军聪慧,将来肯定能成为一个发明家。
如今的雷军虽然并不是一个真正的“发明家”,但他也确实发明了很多东西,譬如小米手机就是雷军发明的所有物之一。常言道: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幼时聪明伶俐的雷军,在长大之后也着实打破了“大未必佳”的定式结局。
正如雷军说的那样,他从小就是“三好学生”,根正苗红。雷军9岁那年,全家都迁到了县城居住,也是因为这个原因,雷军插班到了附近的建设街小学读书。五年级的时候,雷军的各科成绩都名列前茅,学校为了表扬他的好学精神,给他戴上了“三好学生”的大红花。雷军母亲为了记录下他这种勤奋好学的过往,还特地收藏了他佩戴红花的那张照片,以此鼓励雷军在学习的路上继续努力前进。
雷军自然不会辜负母亲的这番厚望,1984年,雷军考上了当地最好的高中学校——沔阳中学,也就是如今的仙桃中学。仙桃中学每年都为全国高校输送近千名优秀学子,学习氛围也特别浓厚。中学时候的雷军喜欢下围棋,也喜欢文学,特别是对古诗词十分钟爱。他的成绩一直排在学校的前几名,不玩物丧志是雷军发展其他兴趣的前提。
用雷军自己的话来说,仙桃中学是他向成功迈进的一个平台。“我们仙桃中学还是很厉害的。6个班的学生中,有17个人考上了清华或北大。我高二的同桌考上了北大,高三的同桌考上了清华。”而学习成绩一直位居前几名的雷军,自然也不会差到哪儿去。
有人说,雷军当时的高考成绩远在清华北大的录取分数线上,但是他因为朋友的原因选择了报考武汉大学。也有人说,雷军当时报考的是清华大学,之后也是拿着清华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去武汉大学的。关于雷军与武汉大学之间的渊源,有许多不同的版本,但不可否认的一点是,雷军凭借优秀的高考成绩进入了武汉大学。
梦想的实现,需要知识来做铺垫。雷军小时候的梦想是希望登上灯光灿烂的舞台,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但他也知道,仅凭着一时的书生意气是绝对不会成为永久的焦点的。元代戏曲家高明曾在《琵琶记》中说道:“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想要成为瞩目的焦点,就要找到一个平台,而学习无疑是最好的选择。在雷军看来,不管是古人还是今人,虽然在实现理想方面有不同的方式,但他们都是想要通过学习知识来充实自己,创造属于自己的未来。
18岁的雷军在进入武汉大学之后,对自己的学习也丝毫没有放松。为了不落后于人,雷军戒掉了午睡的习惯,甚至为了方便学习,还把时间进行了以半小时为单位的分割,制订出了每半个小时的学习计划。这种严谨而勤奋的学习态度,不得不说是成就少年雷军的重要因素。雷军曾说,诸如闻一多等许多名人都是在大学中有所成就的,他也想借着大学的机会证明自己的优秀。
诚如所说,雷军自小便是一名好学生,从小学到大学,他的成绩一直都很优秀。因为他比谁都明白这个道理:一个不懂知识的人是没有办法成为强者的,更不要说实现梦想了。也是在这个道理的指引下,雷军从未轻视过学习,放弃过梦想。
为朋友报考计算机系
武汉大学是全国最早建立计算机科学院系的高校之一,并且在1978年就开设了计算机专业。1987年,雷军考入了武汉大学计算机系。有人曾经问过雷军,为什么拿着足以上清华的成绩选择武汉大学?对于这个问题,雷军的回答很简单,他说:“我的一个好朋友上的是中科大计算机系,武大的计算机很不错,选这个专业正好让我和好朋友有共同语言。”
很多人都说雷军的这个选择未免太过草率,雷军却不以为然。其实,在此之前,雷军曾经接触过电脑,当时他用的是苹果的老式电脑,但他当时并没有想过自己的未来会和电脑联系起来。之后,在高考报志愿的时候,朋友的选择正好为雷军提供了一个契机。也是因此,雷军开始了与计算机的不解之缘。
接触了电脑之后,雷军给出了一个这样的结论:“读计算机专业,我觉得还是蛮适合自己的。”此时的雷军,已经发现了电脑的妙处,对他来讲,电脑的角色也发生了改变,从一开始的陌生人瞬间成了自己的最爱。因此,从大一下学期专业课之后,雷军就完全沉溺于电脑的世界了。
当时的武大计算机系的电脑数量并不是很多,算起来也不超过15台,上机的时间也比较紧张。然而,在其他同学看来极其难得的上机机会,对雷军来讲,并不算什么大事。雷军在回忆这件事情的时候,笑着说:“我解决上机问题的秘诀就是‘泡’,每天都在机房里磨蹭。运气好的时候,能够碰到空机器;有人不懂问我问题的时候,我也可以借着指导的借口去用一会儿;运气不好的时候,我就在旁边凑热闹。”回忆起曾经的种种时,雷军颇有感慨。
当然,雷军的这种秘诀也有不灵的时候。“泡”机的时候,雷军有时候会遇到一些不太好讲话的管理员,讲究原则的他们死活不让雷军进机房。有的时候,甚至还出现过雷军被管理员向外轰的情况。尽管如此,雷军仍乐此不疲。之后,雷军上机的这种“困境”就有了很大的改善。因为雷军的编程做得特别好,某些时候老师们都会让雷军帮着做题,这时候老师就把机房钥匙给雷军,自然而然地,雷军“上机难”的问题就解决了。
在很多人觉得计算机编程是个比较难的课题的时候,雷军已经在这方面崭露头角了。他编写的Pascal程序就得到了很多老师的认可,甚至在他上大二的时候,Pascal程序还被编进大一教材之中。有人向雷军“取经”的时候,雷军就向对方解释说:“电脑并没有人那么复杂,你只要和它处好了关系,你就可以在它的世界里肆意遨游。”电脑当中的世界很大,而编程人却可以凭借着自己的程序活在自己想象的王国之中。这就是雷军对电脑的最大感悟。
作为中国IT行业最早的程序员之一,雷军觉得当初自己选择计算机这个专业选对了,并不像别人说的那样轻狂草率。在对的时间做对的事,选择计算机专业就是他做得最对的一件事。在雷军看来,既然自己已经抓到了机遇,就不能因为自己的过错让机遇从自己的手中溜走。这也是雷军为什么在机房管理员那里“碰壁”之后,仍然乐此不疲地去继续寻找机会的原因。
有位哲人曾经说过:“愚者错失机会,智者善于抓住机会,成功者能够创造机会。”雷军无疑是一位智者,他能在别人没有察觉的时候抓住这个机遇,并不断地为实现梦想努力地去利用、改造这个机会。
学生时代的雷军是一个特别勤奋的人,以至于他在进入武大的第一天就开始找自习室上自习。很多人都觉得不解,大学不正是该放松的阶段吗?雷军却解释说,自己之所以这么勤奋,是因为他对自己不自信,他害怕落后,更害怕机遇稍纵即逝。他觉得,只有自己不断地努力,不断地丰富自己,朝着机遇的方向前进,才能成功。因此,不管是在什么时候,他都不敢有一丝放松。
机缘巧合之下,雷军看到了计算机这条线,他觉得在这条路上自己能够走得更长远,他也更愿意为自己选择的这个方向付出各种努力。机遇偏爱那些时刻做好准备的人,特别是雷军这样的人,最值得它眷恋。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时刻为机遇做好准备,时刻为梦想不断努力,这样的人自然是会成功的。
两年学完四年课程
科技创新的时代,创业者往往都是各领域的顶尖人才,通俗一点,就是我们现在讲的“学霸”。学霸是指擅长学习,进而在所在专业领域取得了突出成绩的学生。
比如我们熟知的百度公司的创始人李彦宏,当年就是以高分考入北大之后又留学美国的计算机学霸。因为对于计算机领域尖端技术的掌握,使得李彦宏能够更好地了解行业的动态,能够更深入地分析出自己所掌握的技术与商业结合的可能,进而最早把握住商机。
当然,也有些人可能并不是所在领域的尖端人才,比如阿里巴巴的马云,在创立阿里巴巴的时候他基本上就是个电脑盲。然而,在其所学习的英语领域,他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学霸。当年马云三次高考才勉强考上一个专科学校,学习成绩并不好,但对于他主修的英语专业,其大学四年的学习成绩却是老师和同学有目共睹的。
学霸代表着一种学习的能力,作为学霸,他们有能力获取和吸收新的知识,因而在创新时代,他们能够比普通人更快地掌握住创新和市场的动态,比普通人更快地做出反应。这一点,在雷军身上也展现得淋漓尽致。
当年在沔阳中学读高中时,雷军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学霸,以他高考的成绩,即便上清华也是足够的,不过雷军却选择了家乡的武汉大学。从武大的校园里走出了很多电脑高手,雷军选择武大计算机作为专业,这就为他与IT为伴埋下了伏笔。
当时,武汉大学的校长是著名教育家刘道玉先生,刘校长非常开明地在武大推行了学分制,让学生自由安排自己的学习进度,只要能够学得会,考试成绩能够过关,学校甚至可以给学生提前毕业的机会。武大的这一举措,无疑让很多学生都为之振奋,这当中就包括了刚刚入校的雷军。
不过,雷军振奋的原因并不是可以提前毕业,而是学校这一举措,是在用行动表示着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支持,提倡学生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学习潜能,而让天性本就勤奋且喜欢挑战自我的雷军找到了精神的契合。
雷军从小学到高中一直是学习拔尖的学生,一部分原因是由于他出身教师家庭,父母家教得当,而另一部分则由于他天资聪明,拥有一套自己的学习方法。
雷军认为,想要学习好,首先要明白为什么而学习。因此,刚一入校的雷军就在脑子里埋下了两个问题:大学的意义是什么?如何度过自己的大学生活才不算是虚度?
雷军上大学那个时代,大学生还是由国家分配工作的,因此很多人都认为上大学就是为了能够找个好单位,但雷军不这么认为,他迫切需要一个不一样的答案。终于,在长时间的思考之后,雷军得到了自己答案:上大学是为了培养自己的学习能力、思考能力,积累和掌握知识,一个人如果掌握了学习的方法,积累了大量的知识,那么即便拿不到毕业证,分配不着好的工作也无所谓,因为此时他必定已经是一个难得的人才了,而只要是人才,就不怕没有用武之地。
笃定了想法之后,雷军做出了一个让很多人都震惊的计划,他决定要用两年的时间修完自己的全部课程,然后用剩余的两年来学习其他知识和进行社会实践。
制定目标容易,但做起来往往很困难,这是很多人共有的问题,也正因为如此,最终实现目标获得成功的人才寥寥无几。但雷军不一样,他有着与常人不一样的学习热情和坚持精神,目标一旦制定了下来,他就没有打算半途而废。
据说,为了能够在课上听得更清楚,雷军总是每天早早就去教室占座,以便坐到教室的最前面。而在课余时间,他也将全部的精力都放在学习上,总是要等到寝室熄灯的时候才回去睡觉。同样的一门功课,雷军要用多于同学几倍的时间去学习,为此他还改掉了睡午觉的习惯,即便是周末,他也总是坚持按白天自修、晚上自习的计划安排。
长时间的学习保证了雷军能够掌握住功课的内容,能够将课本上的知识烂熟于心。而与此同时,科学的学习方法则为雷军解决了选课上面的冲突。
因为要在两年的时间学习四年的课程,所以在课程选择上就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冲突。为了解决冲突的问题,雷军创造性地总结出了一套方法:重点课程听二分之一,非重点课程听四分之一,而非专业基础类课程,则尽量不去听,如果去也只在开课和考试报到两次,只要保证能够通过考试就可以了。
这样有选择地进行课程安排,保证了雷军的学习节奏和时间,因此,到了大二结束的时候,他不但按计划读完了四年的课程,还完成了毕业设计。而在此期间,他还多次获得奖学金和荣誉称号。就这样,冠以学霸称号的雷军完成了自己大学的学业,而接下来的两年时间,他便可以潇洒地走向社会,去完成自己的社会实践了。
社会上有很多人,总是将学霸与高分低能画等号,似乎学习好的人其他方面必然很差。但雷军这样学霸创业者的经历告诉我们,一个能够在学业上取得过人的成就的人,其必然也能够在其他领域获得过人的成就。因为,学霸本身就是一种能力的体现,这种能力体现在对新知识的吸收和掌握上,也体现在对自我意志的控制上,一个有如此强大能力的人,我们又有什么理由怀疑他们创业的能力会不如那些连功课都应付不了的学渣呢?
未来的社会,会是一个创新主导的社会,对新科技和新技术的掌握能力,决定着谁将成为未来的主宰,而这一点上,学霸无疑是遥遥领先的。因此说,科技时代成功的创业者,学霸必然要占大多数。
不过,事情也不能一概而论,学霸的学习能力强是一方面,但这种能力会不会转化为事业上的成功,则还需要现实的检验。而雷军这个武汉大学的学霸,当他第一次踏入社会的时候,等待他的又会是怎样的一番经历呢?
《硅谷之火》点燃梦想
要做一个世界一流的公司,这是雷军在大一时从心底发出的声音。
这是比较奇怪的一件事。很多学生在刚刚迈进大学的时候,还是懵懵懂懂的,极少有创业意识。而雷军在进入大学之后不久,就发出这样的感慨。
事实上,雷军之所以发出这样的声音,完全是受到了一本书的影响——《硅谷之火》。
据雷军回忆说,他在王川的介绍下读了这本《硅谷之火》。很快他就被这本书吸引了。看了这本书之后,他觉得自己之前的梦想实在是太狭隘了,他需要一个世界级的梦想,而点燃他这种梦想的人就是乔布斯。
《硅谷之火》这本书是在1984年发行的,讲述了在互联网萌芽时期,风险投资商约翰·多尔、比尔·盖茨以及乔布斯等人的创业故事。其中,作为20世纪80年代的IT英雄乔布斯,他的创业过程给雷军留下的印象极为深刻。“我深深地被乔布斯的故事所吸引。”这是雷军在看完《硅谷之火》之后的最大感触。
乔布斯在硅谷发起的技术革命,彻底点燃了雷军心中的梦想。此时雷军心中有一股执念,他希望有一天自己也能像乔布斯一样创办一家世界一流的企业。有了梦想之后,雷军就开始为实现这个梦想做各种努力。大一的时候,雷军的考试成绩全年级第一,但他很快就发现了这种拼成绩的方式根本就不能让自己有太多的进步,这时他就想亲自操作提高实践经验。因此也就出现了雷军“蹭”电脑的事情。
大二的时候,雷军又把眼光瞄向了武汉电子一条街。当时的雷军在同学的眼里是这样的:背着包经常在大街上东逛西看,包很沉也很大,里面装满了资料和磁盘。电子一条街的所有老板都认识雷军,但对他都很客气。有人曾经评价当时混迹在电子一条街的雷军为“雅痞”,想来也是很有道理的。街上的人也都知道雷军在计算机这方面很能干,经常请他帮忙处理一些问题。如果忽略这个“雅”字的话,单看雷军的行事方面确实有些“痞子”气息。
一次偶然的机会,雷军认识了王全国。当时王全国正在做一个加密软件的界面,雷军在这之前也接触过这方面的东西,两个人合计之后决定合作研发,于是Bitlok0.99诞生了。这款软件发布之后,不仅得到了同行的赞誉,雷军在电子一条街的名气也大大提高。在这之后,雷军又相继研发了CAD软件、杀毒软件、财务软件等各种实用的小工具。每一次的软件完成之后,雷军内心深处充满着浓浓的成就感,他对自己说,距离梦想又近了一步!
对雷军来讲,梦想不是纸上谈兵,不能被束之高阁。没有实践的话,即便再伟大的梦想也会一文不值。洛克菲勒说:“实现梦想的渴望越迫切,那么成功的概率就越高。”雷军无疑是那个最渴望实现梦想的人,他混迹在电子一条街,经常在街上帮助别人装软件、修机器、编写程序。技术也逐渐地娴熟起来。而这些,正是实现梦想的最佳资本。试问,倘若这样的人还不能实现梦想的话,那么又有什么样的人可以实现呢?
渴望是一股很神奇的力量,心中对梦想的渴望越强烈,就越能坚持对梦想的付出。甚至在某些时候,这些单纯的渴望能够帮助人们实现那些看似不可能的事情。雷军对梦想实现的渴望是极其强烈的,他说:“我是一个成就驱动型的人,这样的人,他能够忍受各种痛苦,对成功时刻充满激情。”事实也的确如此,如果雷军对梦想的态度有轻微懒散的话,可能当时的他只是一个能拿满分的学生罢了。
很多人在小时候都有一个梦想,想要长大之后做一番大事业,有一番大的作为。伟大的梦想谁都有,但是真正实现的人很少。原因就是这些人忽略了一个事实,他们给了梦想开始,却并没有给梦想激情和积累。雷军的梦想在受到《硅谷之火》的启发后彻底点燃了,凭借着对梦想的一股执念和渴望,积极地为梦想的实现东奔西走。他懂得,梦想的实现不是空中楼阁无需任何基石,相反,它的实现需要一点一滴地积累,一点一滴地实践。因此,尽管大学期间的几次创业都失败了,但他从不气馁,反而在失败之后变得越来越成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