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得来不易的第一桶金
武汉中关村的名人
当雷军偶然看到《硅谷之火》一书之后,他就被这一本书点亮了自己一生的梦想。受到书中乔布斯创业故事的影响,大学时代的雷军便萌生出了一个伟大而又久远的梦想,那就是要像乔布斯一样写出一套属于自己的软件运行在全世界的电脑上,并且他最终还要成立一家像苹果一样伟大的公司!这是一个宏伟的目标,而正是这个目标在年轻的雷军面前点亮了一盏心灯,时刻激励着雷军不辞辛苦地一路远征。在遥远的梦想面前,他说:“开始时只想做一些与众不同的事情,后来逐渐明确为理想。一个人能够消费的财富是有限的,唯有理想才是保持后劲和激情的动力。缺乏方向的生活会让人觉得很郁闷,而理想不但让人充实,也会使人在奋斗过程中不受欲望的干扰,在众多的诱惑面前不至于迷失方向。”
有了梦想也就有了方向,有了方向他就从未迟疑过,他借着理想给予自己的激情与动力,在奋斗的道路上披荆斩棘,不辞辛苦。
在用两年时间学完了大学的课程之后,雷军开始专心地钻研电脑和程序,但是受到经济条件的影响,大学时候的雷军根本就没有钱用来买一台属于自己的电脑。虽然没有个人电脑,但是他还是没有耽误过对电脑的研究,他开始天天往学校的机房里跑。因为当时电脑还没有现在这么普及,所以就连大学里的设备也是十分简陋的,机房里的电脑数量也是严重不足。
雷军回忆称,当时学校机房里的电脑很少,就连学生们也只有在上电脑课的时候才能够接触一下。为了在电脑上实践自己的技术,雷军不得不每天厚着脸皮在学校机房里磨蹭,只要一看见有空位他就立刻坐上去,就算是没有空位他也经常是站在一旁看着,当别人遇到不懂的问题时,他就很热情地给人指导同时借着用一会儿,就这样,雷军俨然成了机房里赶不走的“钉子户”。
要想“钉”在机房里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就连想进入机房,雷军也是每次都提前一个小时在门前排队,要知道,武汉是没有暖气的,每到冬天的时候坐在里面都会很冷,但是因为上机房必须穿拖鞋,所以在里面坐上几个小时就会被冻得浑身打哆嗦,即便如此,寒冷还是没有消退雷军对电脑的极大热情。由于去得太频繁,机房的管理员也是见到他就往外赶,即便如此,雷军还是会每天都往机房里跑。尽管老师们对这样一个肯于学习的学生给了不少的“特殊照顾”,可是一个星期下来,雷军也只能在电脑上“赖”两个多小时。
后来,雷军就想到去当时被誉为“武汉中关村”的电子一条街上“蹭”电脑。当互联网的浪潮从北京涌入武汉时,在武汉就响起了“学海淀经验,建武汉硅谷”“北有中关村,南有广埠屯”的火热口号,与此同时,武汉广埠屯IT数码一条街也随之逐渐兴盛,从珞瑜路到广八路交会的大片区域,也就是雷军所在的武汉大学周围,一时间突然冒出大大小小上千家IT公司和电脑配件商。这里有各式各样的样机和展示机,还有大批的IT创业者,于是这里就理所当然地成为了雷军“蹭”电脑的新目标。
为了能够在电子一条街上更好地“蹭”到电脑,雷军就打着帮忙和兼职的幌子开始在这条街上“玩”起电脑来。有时雷军会帮他们解决一些技术上的问题,一开始的时候并没有工资,只管他吃饭,即便如此,雷军也很乐意在这里,因为他终于可以更多地接触电脑。后来随着公司业务量的增加,雷军才开始渐渐有了一些报酬。
从武大宿舍步行到电子一条街需要四五十分钟,雷军每天都会骑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背着双肩包,有事没事就跑到这里晃悠。
雷军说那时在周围有很多的偷车贼,骑新自行车很惹人眼,但是骑破车就放心多了。而对于自己书包里的秘密,雷军说,那时候只要是电脑高手,他们的书包里一定就会有至少20张软盘,另外还会有几大本厚厚的编程资料,同样,他的破包里也装着这些东西。这些东西对于雷军来说就是随时都必须要带在身上的宝贝,有了它们,无论走到哪里,雷军都可以随时随地帮别人修理电脑,幸运的时候还能够和一些电脑高手交流经验。
在那段时间,雷军就开始自己跌跌撞撞地探索电脑技术,由于涉猎广泛,他的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在“武汉中关村”长达两年“蹭”电脑的过程中,他开始写财务软件、CAD软件、加密软件、杀毒软件、中文系统,另外还有一些各种实用的小工具,与此同时,他还尝试过电路板设计,焊过电路板,有一段时间他甚至成了技术一流的“黑客”,解密过各种各样的加密软件。
就这样,只要是能够令他感兴趣的东西,雷军都会毫不犹豫地“玩”一遍,后来,同行们有了什么技术上的难题,都很愿意找雷军来帮忙。渐渐地,雷军就跟武汉电子一条街上大大小小数百家电脑公司的老板都多多少少地打过交道,而他一时间也俨然成为“武汉中关村”的名人。
冲刺BITLOK,我热爱编程这个行业
到了大二下学期,雷军已经将大学里的东西都学得差不多了,所以心中就不免产生了一种强烈的表现欲望,他急切地想要写点什么软件,他想要让很多人都来用他的软件。当时的雷军已经意识到,在国内做软件,最重要的就是要掌握中文处理和加密这两项最关键的技术。
中文处理是非常重要的,在中国软件开发的过程中,中文是一大不可忽视的障碍,这一问题使得中国用户基本上不可能同步享受到世界上最新的软件成果,不过在另一方面,这也成为中国软件产业一道很难逾越的天然壁垒。毕竟对于一个外国的程序员来说要想突破中文这个壁垒是很困难的,所以中文处理会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保护中国软件产业的作用,这也无疑将会成为中国软件的市场和希望所在。但是由于国内盗版严重,所以加密技术就成为产品销售的保证,因为没有一家经销商愿意销售不加密的软件。
就这样,为了以后写软件的时候能够方便起来,雷军就考虑到一定要写一个加密工具。1989年上半年的时候,雷军就已经写出了一个雏形,后来直到他与王全国成为合作伙伴,才最终使得这个雏形能够成为当时相当受欢迎的产品。
同年春天,当雷军像往常一样骑着自己不怕偷的破自行车,背着被他当成宝贝的旧书包在电子街上晃荡的时候,他很幸运地认识了后来的金山副总裁王全国。在如今看来,当时的这一段结识,无疑成为雷军这一生中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事情。
王全国比雷军年长四岁,同雷军一样也是武汉大学的学生,当雷军在电子一条街上认识王全国的时候,王全国正是武汉电子街上的技术权威,当时王全国毕业留校,在学校创办的一家电脑销售公司里工作。
现任金山副总裁兼CIO的王全国回忆起与雷军相识的过程的时候说道:“在1989年前后,并没有软件流通的正规体系,没有互联网,所以大家就一起交流各自手里有的软件。那时候我是各种软件的集散地,我手里的软件是最多的。雷军也喜欢软件,我们就经常交换,所以自然而然就认识了,并且特别熟。我记得我们是1989年的二三月认识的,然后在一起沟通特别多,7月我们就一起合作开始写软件了。当时感觉这个同学特别活跃,也特别好学。”
与王全国相识半年之后,他们就开始尝试着在一起合作写软件。雷军与王全国在性格上有很大的不同,但是就是这份不同刚好可以让他们在合作的过程中取长补短、优势互补,从而达到最佳的合作效果。
对于那时候两个人之间的合作,雷军在回忆起来的时候也表示,自己在写软件的时候是“一上来就直奔主题,速度很快,可能会在过程中不断修正”,而与雷军正好相反的是,王全国是“先仔细研究一下,看看有没有窍门,然后再动手,速度有些慢,但可以避免出错”。单独来看,这两个人的工作方式各有利弊,但是一旦两个人合作起来就能互相促进,优势互补,达到绝佳效果。也正是因为如此,他们两个人才得以维持长期的合作。
他们两个人认识之后不久,有一段时间王全国正在做一个加密软件的界面,而在此之前雷军所完成的加密软件的内核就找到用武之地了。两人交流之后可以说是一拍即合,所以,他们很快就开始动手一起合作开发加密软件Bitlok0.99。王全国回忆说:“那时候盗版很厉害,软件要想卖钱,就必须得能够防止被拷贝。那会儿软件都是用磁盘发行的,因此要通过磁盘加密。我学的也是计算机专业,所以我们原想各自写一个加密软件。碰到一起以后,我们两人决定合作,一人做一部分,就这样开始写加密软件了。”
合作开始之后,他们就开始利用晚上和周末的时间在公司的电脑上研发产品,即便如此,他们两人也仅仅用了两周的时间就将这款加密软件完成了。软件完成之后,公司发给王全国50元的加班费,而王全国将钱给了雷军,因为这个软件的诞生离不开雷军的加入。软件完成的时候,正在热播电影《神秘的黄玫瑰》。这部电影讲述的是,在1800年前后,罗马尼亚政客腐败,就在此时出现了一个名叫黄玫瑰的神秘人物,他以黄玫瑰为标志,除暴安良,与腐败政客进行殊死斗争。电影中的黄玫瑰枪法很准,形象正义,赢得了不少中国影迷的喜欢,而在这其中就有雷军与王全国。所以,他们就想到以“黄玫瑰小组”(Yellow Rose Software Workgroup)来命名这款刚刚诞生的软件。
“黄玫瑰小组”出现以后,就像是电影中的正义英雄一样,这个软件也很快被业内的人士所知晓,且在加密软件领域获得极大的赞誉,成为当时国内为数不多的几个著名加密软件之一,逐渐流行开来。不过,有英雄的地方就免不了会有战争。Bitlok加密程序流行之后,很快就受到了众多解密高手的“围攻”。不少暗地里的高手开始专门针对这个加密程序进行解密,一时之间双方展开了一场长时间的技术对决。
为了让对手彻底折服,雷军的加密程序先后一共做过20多种算法。当最终的升级产品出现以后,对于雷军来说,这已经不再仅仅是一款产品的功能升级,而更像是两个互不服气的程序员之间的一场技术与胆识上的较量,就是这样一场连对手都不知道是谁的较量,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雷军更大的野心。
有了这一次被迫的升级,令雷军和王全国都没有想到的是,升级之后的Bitlok一直卖得非常不错,后来甚至就连当时知名的用友、金山等软件公司也都纷纷购买了他们的软件。最终,他们凭借Bitlok赚到了高达上百万的第一桶金。
无疑,Bitlok,可以说是雷军的成名作,而这也是雷军的第一个商业软件。雷军人生中的第一桶金看似来得偶然,也来得很容易,可是在这背后过硬的技术才是成功的关键。
成败汉卡,青春不畏惧失败
当人生中的第一桶金顺利到来的时候,雷军可以说是在技术上已经小有成就了,而接下来他便将自己的目光投放到了创业上。
雷军说:“一本书、一个人改变了我一辈子,这使得我上大学一年级的时候,就想建一家世界一流的公司。”雷军所说的这本书就是他曾经看过的《硅谷之火》,而那个人就是书中的乔布斯。他说:“那是80年代的一本书,印得很粗糙,翻译也跟今天不太一样,但看得我激动得不行。”他说,“《硅谷之火》给了我这样一个启迪:你要是有梦想不妨一试,那样你也许真能办成一家世界级公司。”
受到书中乔布斯事迹的影响,雷军在上大学的时候就有了一个创业的梦想,很快,他怀揣着这个梦想升入了大学四年级。而就在这一年,王全国所在的公司里有一个同事想要找人合办公司,于是就找到了王全国和雷军,最终三个人达成共识,很快就创办了一家公司——三色公司(Sunsir,红、黄、蓝三色),意味着他们能够通过这个公司放飞自己的梦想,最终通过电脑创造出更加丰富多彩的世界。
后来回忆起当初一起创业的想法时,雷军说:“我当时想,乔布斯、盖茨就是大学创业成功的,我为什么不可以?想到这些,顿时热血沸腾。今天回想起来觉得好奇怪,我们好像根本就没有讨论过,开公司谁投钱,开张后做什么,靠什么赚钱等问题。真的是‘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就这样,大胆的他们在当时连资金都没有的情况下就在“十亿人民九亿商,还有一亿在开张”的拥挤的创业年代里挤进了创业的大军。那时候的他们还都只是个热血青年,公司的创立不免有点“纸上谈兵”的不实际感,他们谁都没有想过开公司谁投钱、开张后做什么、靠什么赚钱等实际问题。
他们没有资金,也没有找投资人的意识,更没有什么套路,公司创立以后只是盲目地什么赚钱做什么。他们仅仅就是凭借着年轻人所特有的一股对创业的热情以及对未来的满怀期待,白天跑市场销售,晚上拼命做开发,每天都这样忙得昏天黑地。就这样,在漫无目的的摸索中,公司终于接到了第一张单子,最后赚到了4500元,直到这时公司才有了第一笔收入,同时也算是有了一笔启动资金。后来,他们渐渐在盲目的干活中看到了公司的一个发展方向——汉卡。
汉卡的成本不高,但是利润是很丰厚的,在当时一套汉卡能卖到几千元,而其成本往往还不到一半。1989年,史玉柱就是凭借汉卡在一夜之间成了年轻的百万富翁。联想汉卡也创造了上亿的辉煌,史玉柱也是因为汉卡成了青年人眼中的偶像。在1992年的时候,史玉柱更是又凭借着汉卡使得自己的巨人公司迅速发展起来,很快资产便接近了3亿。
有了这样的成功先例,雷军同自己的合作伙伴便坚定了公司接下来的发展方向。确定了方向之后,他们就开始没日没夜地在十几平方米的出租房里,趴在电脑上搞开发。累了的时候他们就在办公室里躺一会儿,有时候没有地方可以休息,他们就索性站起来活动一下,紧接着就坐下来继续干活。
后来,李儒雄(现在他成功地做起了中国最大的软件流通企业——连邦软件公司)也加入到了他们的团队,可以说,他们的技术实力都是十分过硬的,也是非常自信的。所以,很快他们的汉卡就研发成功并上市了。但是,令他们没有想到的是,他们的汉卡诞生之后不久,仿制汉卡的技术就被人盗用了,因为雷军他们的产品本身就是仿制金山汉卡,也就是现在我们所说的“山寨”。所以,当国内出现了比他们更具有规模的山寨产品的时候,当别的公司把同类产品做得量更大、价格更低的时候,三色公司所研发的产品也就失去了与之竞争的能力。
这是当初他们谁都没有想到的,他们都只是自信于团队阵容的技术牛人,但是没有意识到他们并不是在一个单以技术就能取胜的战场上,在商场,不是只要技术过硬就能够取得最后胜利。尽管当时他们公司在人最多的时候有14个人,业务范畴也非常宽广,但是不可避免的一个致命问题就是他们的账户里没有钱。尽管他们都是技术上的牛人,但是在产品的销售、推广、知识产权保护、财务管理等方面一窍不通,所以,当这些方面的短板出现时,无论他们在技术上占据多大的优势,也不能够弥补这些方面的不足。
虽然当时雷军他们的团队看起来很强大,但是实际上三色公司的财务状况却是举步维艰,别说是公司的正常运营了,就连吃饭他们也经常会遇到等米下锅的窘迫局面。有一天,他们又没钱吃饭了,公司几个人围坐在一起,面面相觑,其中一个人忽然站起来说道,自己打麻将非常厉害,不如就去找食堂的师傅打麻将,一定能够赢一些饭票回来。
就这样,这个饿着肚子跑去找食堂师傅打麻将的伙伴还真的是没有辜负众望,很快就赢回来一堆饭票。有了这一次之后,每到他们实在没钱吃饭的时候,就会派出这个伙伴去食堂找人打麻将。由此可见,当时三色公司的资金状况是多么缺乏。
不仅如此,公司里的内部矛盾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他们不欢而散的结局。雷军回忆说:“4个人,每人25%的股份,大家都很高兴。没过几天,问题来了,每件事情都需要反复讨论,到后来,甚至改选了两次总经理。”面对这样的管理架构与公司的其他问题,半年以后,三色公司就再也运营不下去了,最后他们决定公司停办。就这样,雷军的第一次创业惨遭失败。
虽然经历了一场梦魇般的创业失败,但是雷军并没有感到后悔,至少,三色公司的失败改变了雷军在青年时期过于简单的创业理念。很多年以后,当他再次提及当年的失败,他不再鼓励大学生创业,他向每一个年轻人告诫道:“我们得考虑中国的国情,我们跟美国的国情真的差别很大,我们大学的教育其实素质和能力教育相对偏弱,这样出来创业的话,成功率是很低的,而且可能我们鼓励学生创业还耽误了他应该有的学业,有点得不补失。”
雷军说:“创业就像跳悬崖,最后只有5%的人能够活下来。我不支持也不鼓励大学生创业,除非你确定自己像盖茨一样优秀,一般的大学生最好不要轻易尝试。毕竟创业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很艰难的。在你并不具备社会资源,也没有资金,更不知道运营一个企业需要做哪些工作的时候,仅仅凭借着自己的满腔热血和冲动去创业,其结果就只是会被撞得头破血流。”
半途而废,站在风口却走开了
熟悉雷军的人一定都知道雷军说过这样一句话:“只要站在风口,猪也能飞起来。”在2009年,雷军40岁生日的那天夜里,他和几个朋友在北京中关村当代商城附近的一家店里喝酒。时至不惑之年的雷军感慨地说:“人是不能推着石头往山上走的,这样会很累,而且会被山上随时滚落的石头给打下去。要做的是,先爬到山顶,随便踢块石头下去。”雷军说出这句话的时候,他已经离开金山两年了,后来雷军又在自己的微博上将这句话总结为:“只要站在风口,猪也能飞起来。”
后来,雷军这一段人生感悟就逐渐演化成了现在他最为著名的“风口理论”。雷军已经不再是当初那个还未走出校园就创立公司的少年了,十几年的时间让他经历过了无数次失败与压抑,也令他明白了很多的事情。十几年后,他所说的推石头上山的日子就是在金山,金山成立了16年,聚集了一群最聪明的工程师,却花了整整8年时间才完成上市目标。而在上市之后,雷军才后知后觉地发现金山的市值已经远远落在了其他互联网公司的后头。
这一段经历就像是大学时候第一次创业失败的经历一样,充满了无奈而又令人感慨万千。40岁的雷军意识到成功需要一个风口,于是他果断放弃了金山,开始了人生中的第二次创业,开始借助小米的“风口”令自己重新起飞。而现在,我们要说的不是这些,我们要说的是,二十几岁的雷军就曾经有一次站在了风口上,只是,当时的他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是站在什么位置上,所以,当他第一次站在风口上的时候,却因为自己错误的判断走开了,从此也就错失了飞起来的机会。这也就使得他后来兜兜转转二十几年才再一次重新站在事业的风口上。
1989年底,当时国内刚刚出现计算机病毒,雷军就对此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三色公司创立以后,为了解决学校机房染毒的问题,雷军就和公司里的一个同学冯志宏合作开发出了《免疫90》,可以说这是继Bitlok之后,雷军参与写的第二款商业软件。
回忆起1990年他开发的第二个商品化软件《免疫90》的时候,雷军这样说道:“我们做了一个病毒免疫程序,可以让程序免受病毒侵扰,如果染上病毒,该程序可以像抖落身上灰尘一样把病毒清除。”
当后来冯志宏再次谈起当时与雷军的这次合作的时候,他说:“当时病毒流行来,就起了念头要做一个杀毒软件,两个人都有这个想法,就有合作啦。当时的条件并不好,我们在外面的一个公司找了一台机器上机,两个人分工合作开发程序,因为寒假自由时间比较充裕,就选择了在寒假进行开发。武汉的冬天特别冷,每天我们都从武大骑车到那个公司去上机,风雪无阻,脚也生了冻疮,放假时食堂吃饭不方便,就经常自己动手煮波纹面,直到几年后雷军还在提‘冯志宏煮的波纹面很好吃’。”
就是在条件如此差的情况下,雷军踏上了奋斗的征程。最后,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终于开发出了《免疫90》杀毒软件,软件上市之后的售价是260元一套,拿到市场后销量很好,仅在武汉很快就卖出去了几十套,雷军他们每个人都赚了几千元。
《免疫90》是用Pascal写的,到最后的版本甚至可以查、解当时所发现的所有病毒。多少年后,当雷军再次谈及当年的杀毒软件的时候,他还对当初那个程序记忆犹新。他介绍说,这个杀毒软件不仅具备基本的病毒免疫功能,而且还实现了样本库升级和在英文环境下英文显示,在中文环境下中文显示。另外用户甚至可以用文本方式手工增加病毒库。虽然这些功能在今天看来并不具有任何的竞争力,但是,这些是二十几年前雷军他们就已经做出来的作品。
在市场上得到了用户的认可之后,雷军的老师又将他们的作品推荐到了科技比赛上,随后,《免疫90》不出所料地获得了湖北省大学生科技成果一等奖。除此之外,雷军当时还在《计算机世界》等刊物上发了很多篇关于计算机病毒的文章,在行业里年纪轻轻的他俨然就成了当时小有名气的“反病毒专家”。另外,让雷军至今依然感到自豪的是,当时他还在权威的学术刊物《计算机研究与发展》上发表了一篇学术论文,最后他的文章还被编入第一届青年计算机大会论文集。到了最后,湖北省公安厅甚至还专门找到了雷军,让雷军去讲课,讲的就是反病毒技术。由此可见,当时雷军在杀毒领域上已经是崭露头角,在这一领域可以说是前景无限的。可是,雷军终究还是放弃了这次站在风口起飞的机会。
1990年,国内的防病毒市场逐步开始启动,很快公安部也随之介入了反病毒软件的研发及产品管理。当时雷军尽管已经成为这一领域的翘楚,但是他考虑到自己还没有正式从大学毕业,觉得写杀毒软件麻烦太多了,于是就暂时停止了《免疫90》的后续研发。
后来,雷军在一段时间里也曾经琢磨着制作过防病毒卡,经过一番辛苦之后,他凭借着自己过硬的实力最终做出了样品。但是不幸的是,当他的样品出现的时候,市场上就已经有人推出商品化的产品了,而这就是深圳华星公司基于硬件的反病毒系统推出的华星防病毒卡。
面对别人与自己推出了几乎同样的产品,当时雷军的第一个反应就是自己失去了市场,而多年后的雷军才意识到,当初自己是不应该早早放弃的。他后来感慨地说:“我当时认为不是第一个做出来的就没有市场,时隔这么多年,我才知道别人做出来了,并不意味着自己不能做。我错过了这次机会。”
雷军错过了这次机会,他以为不是第一个做出来就没有市场,可是殊不知,当时他在杀毒软件领域的努力其实并不晚。要知道,当雷军在研发《免疫90》的时候,在后来成为江民杀毒软件创始人兼总裁的王江民,也不过才刚刚开始他的杀毒生涯。
而就在雷军离开了杀毒领域之后,短短4年的时间,王江民就已经把KV100软件商品化,从此其杀毒事业便开始一发不可收,最终成为中国杀毒软件领域毋庸置疑的龙头老大。
1998年,雷军、王江民、鲍岳桥三人被邀请去西安参加一个会议,当时在会场上打出了“软件业巨子汇聚西安”的横幅,而对此,雷军说:“我算不上巨子,旁边两位才算得上巨子。虽然,我内心不承认我程序比他们写得差距有多大,而且,我觉得我程序写得很好,但我的程序员生涯毕竟是一个悲剧的结尾。我写过一些好程序,但是我真的是没有赶上好时光……”
雷军的确没有赶上好时光,不是东风没有出现,而是他提前从风口走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