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的哲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7章 敢于冒险 机遇抓捕财富(3)

也许是江汉子出身,在钢铁界,沈文荣是一个天生胆大、敢于冒险的人,有时甚至异想天开。在沈文荣从“江汉子”到“钢铁大王”的成长与发展过程中,依靠的正是他那种无往不胜的胆量与勇气。

1975年,正是“以粮为纲,以钢为纲”的时代。沈文荣当时担任锦丰轧花剥绒厂的党总支副书记,为解决轧花厂季节性生产的局限,开始尝试多种经营。在探索过程中,他们发现办什么都需要钢材,而按计划配置的钢材恰恰是最紧缺的要素。本能的逐利冲动之下,凭借东拼西凑的45万元,沈文荣和轧花厂的同事们筹建起了一个钢铁“小作坊”。

然而,在创业的初始阶段,他们是一无设备,二无图纸,三无人才。机器都是他们自己敲敲打打弄出来的,材料也是因陋就简,弄到什么用什么。在这样的条件下开始创业,将需要多大的勇气与魄力是我们常人难以想象的。

1984年,沈文荣出任钢铁厂厂长。在国有钢铁巨头面前,他发现要生存必须量力而行,瞄准目标,分步实施。“我们不能做到最大,但可以把一个产品做到最好。”他选择了窗框钢。

窗框钢虽然是普通钢,但是截面比较复杂,孔型设计、轧制工艺难度较大,一般小企业望而却步,大企业对此又不屑一顾,因为其对劳动力要求很大,没办法实现自动化,且市场容量有限。当时全国生产窗框的企业只有两家——上海新沪钢厂和大连第二轧钢厂。

1984年开始,沙钢集中精力围绕窗框钢搞配套发展,到1988年,它已经建起4条窗框钢专业化生产线,窗框钢产量达到13万吨,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60%。沙钢迅速成为全国窗框钢的霸主。中国的钢铁巨头们看不上眼的“小蛋糕”,却是沈文荣挖到的第一桶金,沙钢从“游击队”一跃成为“正规军”,进入到国家二级企业的行列。

沙钢自此有了价格话语权。

沙钢集团的发展壮大告诉我们:要敢为天下先。当整个鱼群都往同一个方向游的时候,作为后来者没有任何优势。但假如你往相反的方向游,你就是第一名。

“得寸进尺”

有些人在取得一点点成绩后,总是害怕稍有不慎就会把那些成绩葬送掉,因此变得优柔寡断,失去了进一步发展的机会。

许多人在追求事业的初期曾经有过许多良好的条件,甚至曾一度获得过成功,可是到后来他们却销声匿迹了。原因何在呢?出现这种情况,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是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有许多人因缺乏信心和胆略而失去了在事业上获取更大发展的机会。这些人在取得一点点成绩后,总是害怕稍有不慎就会把那些成绩葬送掉,因此变得优柔寡断,失去了进一步发展的机会,但广厦集团总裁楼忠福不是这样的人。

楼忠福出任东阳三建的经理以后,经过两年多时间的拼搏,他的公司在东阳县已算是独树一帜。但是楼忠福的抱负远不止于此,他要将东阳三建的建筑大军拉出东阳,到更大的商场上去角逐、去获胜。

宁波,是浙江省经济腾飞最快的城市之一,楼忠福的眼睛盯住了这块宝地,楼忠福相信在宁波发展建筑业会大有前途。1987年5月,东阳三建进驻宁波,经过一段时间的艰苦创业,楼忠福终于在宁波获得了信誉,在宁波站稳了脚跟。

就这样,楼忠福获得了在外地创业的宝贵经验。之后,他的“胃口”越来越大,东阳一隅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他了。杭州、上海、郑州、深圳以及广西的北海都成为楼忠福建筑大军的主战场。每到一个地方,东阳三建都把巧夺天工的杰作留在那里,换来的是经济效益的日新月异。

常言道:“见好就收”。这种人生哲学在有些情况下是有道理的,但就追求事业而言,它却更多的带有消极的意义。在追求事业上,唯有“得寸进尺”的人才能获得更大的成功。

在楼忠福的领导下,东阳三建公司转变为广厦集团,从在一个小地方盖盖平房到在全国各地建筑高楼大厦,从公司固定资产只有几十万元到固定资产超过两亿。对于这样的成就,楼忠福也该满足了,也该功成身退、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了,可是楼忠福的信心和胆略却不允许他这样做。在全国各地开辟了许多根据地之后,楼忠福像猎隼一样又把他的目光盯住了国际市场。

胸怀大志的楼忠福有意把目光投向国际市场是1986年。那一年,东阳三建首次输送百名建筑工人赴埃及参加当地工程建设。这只是一次小规模的尝试,最初打开的只是一扇窗户,但正是因为这小小的窗户,给了目光敏锐的楼忠福一个展望世界的机会。

尽管只是偶然的一瞥,但楼忠福已经看到了未来的希望。楼忠福在一次骨干会议上说:“只要有条件,我们的脚手架,也应该搭到国外去。我们已经有这个能力了。我们不怕国内的竞争,也不怕国际的竞争。我们东阳有句老话,‘胆大做将军’。我们在国外的市场面前,胆子也必须大。我们就是做将军的料!”

言必行、行必果是楼忠福的一贯作风。作出打入国际市场的决定以后,他就主动地寻找机会来实现这个决定。后来他先到埃及考察,继而将建筑大军开赴到中东的约旦、科威特、也门等几个国家。1989年,广厦集团又开始在俄罗斯的海参崴承建工程,并且迅速扩展到其他城市。1993年,楼忠福代表广厦集团在美国的波士顿注册了一家公司,签订了在美国关岛修建一批豪华别墅的意向书……

广厦集团开始向跨国公司迈进,楼忠福依靠他“得寸进尺”的精神,不断开展他的市场,他也在不断前进中获得了不断的成功。

背靠大树不乘凉

“企业要提高国际竞争力,只待在国内不行,走出去、站住脚、争第一。”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反之,看得远,想得深,谋得周,就会高枕无忧。面对着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不能有片刻的放松与满足。

作为中国改革的风云人物,鲁冠球在三十多年波澜壮阔的创业过程中,创造了许多中国之最,对于这些成绩的取得,他从来没有满足过,达到一个目标之后马上向下一个更高的目标迈进。

1994年1月10日,是鲁冠球终生难忘的日子。经过7年的奔走呼号,万向钱潮股票终于在深圳上市交易,万向成了中国首家上市的乡镇企业。

在当时,上市几乎是国有企业的专利。对于民营企业,却是想都不敢想的事。而鲁冠球早在1988年就“异想天开”,筹划上市。鲁冠球搞上市,决不是仅仅为了圈钱。在他眼里,正值蒸蒸日上的万向,迫切需要的是按照国际惯例,建立起公开、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经过努力,1989年,万向成了全国的股份制试点企业之一。

尽管当时万向的业绩和其他条件是公认的,但就是因为她不姓“国”而姓“民”,因此,在1992年,万向的上市努力被拦腰一刀,上市计划被国家有关部门无情地否决。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从没有死心的鲁冠球提高了为上市呐喊的声音,加快了为上市奔走的步伐。1993年年底,在浙江省政府的强有力支持下,万向的上市方案终于得到批准,万向钱潮股票得以在1994年1月10日在深圳上市交易。

万向上市后,社会知名度、美誉度迅速提高,社会影响大大增强。与之相伴的是,客户的纷至沓来和市场的节节推进。

万向股票上市,既为这一年来了个开门红,更成了此后10年的一枝报春花。

如果说,股票上市是万向在向现代企业制度迈进道路上的一块里程碑,那么,1994年10月,万向美国公司在大洋彼岸的芝加哥独资成立,却是万向开始利用国外资源,全面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一道分水岭。

“万向美国公司”的成立,使祖祖辈辈都当农民的鲁冠球开始了梦寐以求的“在洋人的地方,用洋人的资源,做洋人的老板,赚洋人的钞票”的宏伟理想。

以设立万向美国公司为标志,万向加快了企业走出去的步伐。随后,万向在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营销网络,主导产品进入了美国通用、福特等主流品牌的配套生产线。与此同时,通过兼并、收购、联合多种形式,万向先后在美洲、欧洲等多个国家进行市场、技术、人才等资源整合,有效地扩大了国际市场。

实施走出去战略,不仅使万向成功地走出了一条“资源外部化、经营本土化、产业国际化”的路子,而且使万向的员工开阔了视野,扩展了胸怀,吸收了国外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

目前,万向已实现了“三个接轨”:接轨跨国公司运作,充分利用跨国公司的资源;接轨国际先进技术,在美国和中国分别设立技术研发中心,保持与国际汽车主机厂同步开发;接轨国际主流市场,通用、福特、克莱斯勒、大众等国际主流品牌厂商都是万向配套的客户。但是,鲁冠球很清醒,万向要真正实现中外人员融合、资本融合和文化融合,还需要有一个漫长的过程,而这个过程还需要自己不断地努力。

鲁冠球首先考虑的是人力资源结构的国际化。在万向美国公司现有职工中,中方员工只有6名,其余920多名员工都为外籍员工。万向欧洲公司、南美公司,包括总经理在内的主要管理人员都是委托当地中介机构向当地社会公开招聘的。

与此同时,鲁冠球反复在世界地图上选择厂址,哪里有市场,哪里有资源,哪里劳动力成本更低,他就去哪里设厂。如今,美国、英国、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都有鲁冠球麾下的公司。

资本国际化是企业国际化的最终标志,也是跨国公司发展的一种高级形式。2001年,万向成功地收购了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的同行企业——UAI公司,开创了中国民营企业收购海外上市公司的先河。同时,万向美国公司先后与花旗、美林等世界著名的金融机构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美林等美国银行授予万向的信用额度逾亿美元;当地银行对万向美国公司的融资是万向母公司投入的数倍;而2003年在美国创建的“万向制造基金”,更是有一批当地的政界、商界和金融界知名人士成为股东。由此表明,鲁冠球的整合国际资源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面对着如此骄人的成绩,鲁冠球虽然对万向的未来充满了信心,但是,强烈的危机感也时刻伴随着他。他每天过的日子真是“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然而,正是这种强烈的危机感鞭策着他不断前进,也许正是这种忧虑,才是一个企业在做大后保持继续发展态势的保证。

戴尔电脑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迈克尔·戴尔说:“我有的时候半夜会醒,一想起事情就害怕。但如果不这样的话,那么你很快就会被别人干掉。”戴尔的话也就告诉了想致富或者已经有所成就的人士,只要有所满足,马上就会被淘汰出局。过去考虑做什么能赚钱,现在重要的不在于做什么,而是如何做以及做得最好。今后将不存在好的行业,只有好的企业,全看自己做得如何。

勇抓市场空缺

抓住商业的空缺,用自己的大胆行动来创造辉煌。

市场永远是动态发展的,因此产品永远会有空缺,开发间隙市场,选择适当的市场则是十分重要的。许多企业由于错误的市场定位,或在目标市场的顾客中缺乏可察觉的优势而失败。当一个企业向其客户提供某种独特的有价值的产品而不仅仅是价格低廉时,他就把自己与其竞争对手区别开来了。

在福布斯排行榜上第19位的马云,不仅没有令人炫目的世界一流高校的学历和一流企业的从业背景,而且,他自己竟然连互联网技术都不懂,至今也只是会收发E-mail和上网浏览等基本操作。谁曾想到,就是这样一个人物,他所创立的阿里巴巴网站不仅已经有中文简体、中文繁体、英文站点,还有日文、韩文及德文等多种欧洲语言的当地站点,共拥有来自202个国家的42万个商人会员。

分析他的成功,其中之一就是马云善于寻找并且勇于捉住市场的空缺。

1994年底,有人跟马云讲互联网,当时他还似懂非懂。1995年,马云给浙江省的一个企业做翻译,到了美国,才发现互联网的妙处。当时马云感觉互联网肯定会影响整个世界,而中国还没有,但到底会怎么样,也说不清楚。虽然自己不能肯定未来的发展会如何,但是他希望抓住这个市场的空缺,拼搏一把。

于是,马云作出惊人的决定——离开外经贸部回到杭州重新创业。

1995年4月,他创办了“中国黄页”,这是国内第一家网上中文商业信息站点,同时也在国内最早形成主页发布的互联网商业模式,成功地发布了无锡小天鹅、北京国安足球俱乐部等中国第一批互联网主页。

那时,在国人的眼中,互联网还是个神秘的事物,懂得网页制作的人更是少之又少。赚钱太容易了,一个中英文对照的页面,2000字,加上张照片,马云就收人家2万元。这样,在两年多的时间里,马云就赚到了500万元,赢得了人生第一桶金,也闯出了自己的名气。

1997年年底,马云决定到北京发展。他带着“中国黄页”的6个新人,从杭州来到北京。马云一行加盟到外经贸部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运作该中心所属国富通信息技术发展有限公司。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他们开发了外经贸部官方站点、网上中国商品交易市场、网上中国技术出口交易会、中国招商、网上广交会和中国外经贸等一系列站点。其中,外经贸部站点成为国内部委中最早上网的政府站点,网上中国商品交易市场是中国政府首次组织的互联网上的大型电子商务实践。马云与雅虎杨致远合作,使国富通成为雅虎在中国的独家广告代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