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技术企业可持续成长机理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章 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2.1 企业生命周期理论

企业生命周期这一概念的提出仅有30多年的历史,但相关研究的历史实际上可以追溯到19世纪经济学家及管理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企业生命有机体的产生、成长及衰亡的研究。如英国“剑桥学派”创始人阿尔弗雷德·马歇尔(Marshall A. )是最早用自然生命来类比企业,对企业兴衰进行研究的经济学家[27],他将企业系统巧妙地比喻为一片巨大森林,后来经企业研究者的提炼,被冠以“企业森林原理”的称谓。科斯(Coase)等人的交易费用理论之后,许多经济学家开始观察企业生命力现象,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和理论。1965年美国学者J. W.戈登尼尔的研究将企业生命问题由经济学领域移入了管理学领域,他以“如何防止组织的停滞与衰老”为论题对组织的生命力与生命周期问题进行了系统探讨,引发了管理学家们对企业生命周期现象的关注。1972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拉芮·格雷纳(Greiner Larry E. )[28]在《组织成长的演变和变革》一文中对企业生命力现象进行了较为广泛的研究,第一次阐述了企业生命周期的概念,并提出了有价值的理论问题,比较全面地探讨了企业生命周期这个论题,被视为这一理论的开端。

企业生命周期理论形成的标志是美国学者伊查克·爱迪思博士(Ichak Adizes)在1989年发表的《企业生命周期》一书。爱迪思长期从事企业咨询工作,在咨询过程中,他发现了许多不同企业的成长存在相同的规律,就像人的成长规律一样,呈现生命周期规律。1979年爱迪思在《组织动力学》夏季刊上发表了一篇题为“组织的转变:组织生命周期问题的诊断与处理”一文,对组织生命周期进行了划分和界定,他认为,如同所有的生物和社会系统一样,企业组织也有其产生、成长、成熟和死亡的过程,根据他观察和研究的这一规律,将组织生命周期划分为产生、成长、成熟、衰退和死亡等五个阶段。爱迪思关于组织生命周期的研究得到组织理论界的广泛认同,同时也引起许多企业的广泛关注,也促使爱迪思进一步深入研究企业组织生命周期问题。爱迪思经过多年的研究积累,出版了《企业生命周期》一书,详细论述了企业生命周期的理论与方法,他通过对企业成长的阶段性的分析,提出企业在不同阶段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企业生命周期》的问世标志着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的诞生,开拓了企业管理理论研究的新视野,引发了许多学者和企业家们从不同侧面对企业“生命”特性及相关问题的关注与研究,并逐步形成了关于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的大量研究成果。

2.1.1 企业生命周期理论主要分支

(1)仿生—进化论

仿生论从生物学的视角研究企业的组织结构,认为像自然生命系统一样,企业也具有新陈代谢、自我复制与突变性这三个基本特征。企业的新陈代谢过程是企业生命不断延续的过程,企业不断地从外界获得人、财、物、技术、信息等资源,并通过企业内部经营机制对各种资源进行整合,消化吸收为企业内部要素,参与企业经营循环过程。企业的自我复制功能是指企业的生产与再生产过程,在生产与再生产过程中,企业技术水平、人员素质不断提高,企业规模得到扩展,并不断形成新的再生与复制。同时企业也具有突变性,技术创新与管理变革及经济政策、竞争态势、用户需求、原材料供应渠道等的变化,都使企业有发生突变的可能性。以温特(Winter,1984)为代表的企业进化论是仿生论最有影响的理论,企业进化论认为,企业的成长主要有遗传性、多样性、自然选择性等三种生物进化的核心机制,组织、创新、路径依赖等方面的进化对企业成长的影响又最为重要[29,30]

(2)企业生命周期阶段论

阶段论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吸引了大批学者研究。企业生命周期阶段论认为企业的成长是一个具有若干阶段的连续过程,在这种过程中的各个阶段具有不同的特征并存在不同的问题。在对企业成长阶段的划分上,各种研究有不同的划分标准和划分办法,至少有十几种阶段论,阶段数从最少的三阶段到最多的十阶段[31],例如,Tuason(1973)提出三阶段理论,即规模较小阶段、一体化阶段和多样化阶段。Smith & Mitchell(1985)也提出三阶段理论,他将之命名为开端、高速成长和成熟三个阶段。Miller &Friesen(1984)提出五阶段论,即新生、成长、成熟、复苏和衰退。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Anderson & Zeithaml, Dodge & Robbins, Jawahar & McLaughlin等的研究中四阶段理论占据了主导地位,在命名上有所差异,但一般分为起步/新生阶段、成长/扩张阶段、成熟/多样化阶段、衰退/复苏阶段(Start - up/Birth、Growth/Expansion、Maturity/Diversification、Decline/Revival)。

关于生命周期阶段论的研究纷繁复杂,但伊查克·爱迪思(Ichak Adizes)提出的企业生命周期理论较为完备成熟。伊查克·爱迪思将企业生命周期分为三个阶段十个时段(图2-1),即成长阶段、再生与成熟阶段、老化阶段等三个阶段,其中,成长阶段分为三个时段即孕育期、婴儿期、学步期;再生与成熟阶段分为三个时段即青春期、盛年期、稳定期;老化阶段分为四个时段即贵族期、后贵族期、官僚期、死亡期[9]。Adizes把企业生命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成长和老化原因并提出系统对策,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导意义。

图2-1 伊查克·爱迪斯的企业生命周期阶段[9]

(3)企业生命周期归因论

企业生命周期归因论的早期研究者主要以技术、产品生命周期为依据,通过研究企业特定技术与产品生命周期及企业生命周期之间的联系,找到决定企业生命周期的具体因素,从而提出延长生命周期的路径。研究表明,产品生命周期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技术生命周期,而企业生命周期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产品生命周期的延伸。20世纪90年代以来,企业生命周期归因论出现了不同的分析框架,主要有两类,一是以“十二大生物法人系统”为分析框架,高哈特(Gouihar)和凯利(Kelly)的“企业蜕变”理论将企业视为有染色体的“生物法人”(biological corporation),他们归纳出企业12对染色体,即重新规划的三对染色体、重新组织的三对染色体、重振企业活力的三对染色体、重启新生的三对染色体,每对染色体主管一个生物法人系统,企业家通过塑造12对染色体,创造企业特有的基因构造,协调这12大系统同步蜕变,确保企业生命的延续和健康成长。二是将企业生命周期与企业领导者素质联系在一起,强调企业领导者在企业成长过程中的关键性影响。汉布瑞克(Hambrick)和福克托玛(Fukutomi)通过对总裁任职期间领导能力的变化规律及其原因的分析提出了五阶段模型[32],他还认为企业在不同阶段由于总裁管理思想的变化而呈现出不同特征,对企业生命周期产生影响。例如从受命上任阶段的经验管理,到不断的调整和改革,并逐步形成总裁的管理风格,独特的管理风格在不断加强的过程中由于缺乏创新而成为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障碍。

(4)企业生命周期对策论

企业生命周期对策论通过对企业成长状况进行案例研究,以竞争对手为参照物,从系统动力学的角度剖析企业如何获得成长的优势,富有新意地提出了建设长寿企业的独特思想。阿里·德赫斯所著《长寿公司》是企业生命周期对策论的代表作,他认为,企业成功的共同点一是宽容及保守的财政,二是凝聚力和认同感,三是对周围环境非常敏感并做出及时反应。而企业要想在变化和竞争的环境中持续成长,就必须保持公司价值观与员工个人价值观和谐一致,也就是企业应该关注人员而不是关注物质资产[33]。国内学者乔龙宝也用系统的观点指出企业整体能力的发展制约或推动着企业生命周期各阶段的演化过程,因为在企业生命周期各阶段企业与外部环境之间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关系的系统能力各不相同,也就是企业外部活动的系统能力是有差异的,这样企业在不同生命周期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和规律。所以在生命周期的每一个阶段,企业应建立相应的整体系统能力,并依据企业成长的需求不断发展其系统能力,保持企业自身的自我调节和自我完善功能,促使企业顺利成长[34]

2.1.2 中国学者对企业生命周期的研究

20世纪80年代后期,中国学者开始研究企业生命周期问题,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其中以中国社会科学院陈佳贵教授提出的企业生命周期模型较有代表性(图2-2)[13]。该模型以企业规模作为纵坐标,分为大中型企业和小企业两种情形,把企业生命周期分为孕育期、求生存期、高速发展期、成熟期、衰退期和蜕变期。陈佳贵教授按照企业规模扩张情况将企业成长方式划分为A、B、C三种类型:A型为欠发育型,指企业在建立时是一个小企业,经过多年的成长,虽然其实力可能增强了,但是在其生命延续的过程中,始终没能成长为大中型企业;B型为正常发育型,指企业诞生时只是一个小企业,经过多年的成长而成为大型企业;C型为超常发育型,指企业诞生时就是大中型企业,起点高、实力强,在成长过程中发展为超大型企业。

图2-2 企业成长与企业生命周期示意图

资料来源:陈佳贵,黄速建.企业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2.1.3 企业生命周期的修正模型

伊查克·爱迪思博士和陈佳贵教授一致认为企业发展呈现出生命周期的特征,并提出了各自的企业生命周期模型,都具有较强的解释能力,但是在一些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研究。事实上企业生命周期形式不一,各阶段应以企业生命过程中的不同状态来界定,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

(1)典型的企业生命周期模型

图2-3 典型的企业生命周期模型

典型的企业生命周期模型描述了一个企业经过孕育诞生后,从初生期到衰退期直至最终消亡的整个连续过程,分为孕育期、初生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这是一种最普遍的企业生命周期类型,其形状类似于正态分布曲线(图2-3)。孕育期是企业创办的准备期,企业创始人经过市场调研,形成了创业的意图。在初生期,企业处于摸索阶段,在拓展市场时会遇到很多困难,同时由于资金不充裕,在整个生产经营中如果稍有差错都可能导致企业夭折。在成长期,企业生产规模扩大,业绩快速增长,同时企业需要大量资金发展业务,如果得不到足够的资金支持,企业可能错失发展时机。在成熟期,主要业务已经稳定,业绩也保持在较高水平,企业开始出现大量盈余资金,企业管理走上了正规化轨道,各项制度比较完善,但是在稳定经营一段时间后,可能会出现企业管理模式僵化、市场竞争加剧等内外部问题,如果不及时解决相关问题,企业就会进入衰退期,业务萎缩,业绩滑坡,利润大幅降低,如果未能及时采取应对措施,企业就会最终走向衰亡。

(2)非典型的企业生命周期模型

企业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往往呈现纷繁复杂的企业生命现象,因而有不同的企业生命周期表现形式,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夭折型、突败型、双峰或多峰型、台阶型等(图2-4)。夭折型的企业生命周期曲线表明这一类企业在创业不久,在初生期阶段就倒闭。突败型企业前期发展十分迅速,但由于不切实际地盲目扩张或搞多元化,最终导致失败。双峰型或多峰型企业在开始出现衰退迹象时及时调整企业管理策略,使企业业绩再度上升,形成又一个高峰。在企业发展实践中这个过程可能反复发生,从而形成多峰状态。台阶型企业生命周期曲线表明企业进入第一个成熟期后,通过调整经营战略,推出新产品,拓展营销渠道等措施,企业的业绩进一步增长,促使企业在衰退之前再次进入成长期,这种情形如果反复出现,企业生命周期就会呈现出台阶式。

图2-4 非典型的企业生命周期模型

(a)夭折型 (b)突败型 (c)双峰型 (d)台阶型

2.1.4 企业生命周期理论分析

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的四个主要分支即仿生论、阶段论、归因论和对策论都是生命周期理论系统的构成部分,都有其合理的方面,同时也存在一定缺陷。仿生论从生物学的角度探讨企业生命周期,但企业与自然界的生物在本质上也存在许多差异,在企业生命周期的决定机制、企业生命周期的进化机制等方面截然不同。阶段论在仿生论的基础上回答了企业生命周期的阶段性问题,但根据哪些特性来划分企业生命周期的阶段,到底应该划分为哪几个阶段,还值得进一步研究。归因论和对策论侧重探讨企业生命周期长短的内外因素,提出延长企业寿命的对策,但却忽略了仿生论、阶段论揭示的决定企业生命周期的因素。所以,要真正准确把握企业的生命周期,提出针对具体企业的对策措施,须将现有理论研究的不同阶段以及影响企业生命周期的主要因素综合进行分析(图2-5),在这个框图中左边偏重对策分析,右边偏重因素分析,中间偏重企业生命阶段研究。可以发现纷繁复杂的企业生命周期理论主要围绕生命周期微观因素、生命周期阶段及延长企业寿命的对策等论题展开[35],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企业成长与老化的规律,有助于企业管理者对必要的变革预先有所准备,适当调整企业管理战略,提高经营管理的针对性,适应企业成长的要求。

图2-5 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的系统解析

资料来源:薛求知,徐忠伟.企业生命周期的四种理论解说[J].经济管理,2005(17).

2.2 企业可持续成长理论

2.2.1 企业内部资源论

安蒂思·彭罗斯(Edit T. Penrose)在其代表作《企业成长理论》中阐明了以资源为基础的企业内部成长论,建立起企业资源—企业能力—企业成长的分析框架[8]。彭罗斯认为企业的资源状况是决定企业成长的基础,企业能力决定企业成长的速度和方式,企业在不平衡的资源条件下寻求内部资源的平衡利用才导致了企业的成长,因而企业成长实质上是企业管理能力与企业资源交互作用的动态过程。后来一些学者如伯格·沃纳菲尔特(1984)、蒂斯、皮萨诺和舍恩(1990)、潘迪安(1992)、彼得夫(1993)等对彭罗斯的理论进行了丰富和完善,以伯格·沃纳菲尔特(B. Wernerfet)的经典性论文《企业资源基础论》为标志,形成了企业成长的资源基础论学派。资源基础论认为,企业是由诸多资源组成的集合,企业的竞争优势源自于企业所拥有的资源,尤其是一些异质性资源[36]。而企业持续成长的过程就是通过创新、变革和强化管理等手段促进企业资源发挥更大效能的过程。资源基础论把竞争优势的源泉定义在具体的作为物的资源上,造成了资源与资源配置者之间的分离,而事实上资源的效用不是可以脱离人的活动而客观存在,相反,资源异质性的背后是人的异质性,物质资源能够发挥多大的效用完全取决于使用它的人[37]

2.2.2 企业核心能力论

企业核心能力理论的代表人物是普拉哈拉德和汉默(K. Prahalad&Gary Hamel),他认为从本质上讲企业是一个能力体系,企业的竞争优势来源于企业多方面资源、核心技术、不同技能的有机组合,而不是单纯的企业资源。企业能力是组织中的积累性集体学识,尤其是如何协调多种生产技能以及整合众多技术的能力。正是这种强有力的核心能力决定了企业有效的战略活动领域,使许多根本不同的业务变成了协调一致的业务,能产生出企业特有的生命线[38,39]。另外塞日尼克(Selznick)提出了“独特能力”的概念,安德鲁斯(Andrews)又进一步深化了“独特能力”概念,从企业战略的角度阐述了“独特能力”对于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性[40]。从以上分析可知,企业核心能力理论强调了企业内部的资源、技术等核心能力对企业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应该看到该理论对于除核心技术之外企业核心能力组成等问题并未进行深入研究,也忽视了不断变化的企业外部环境对企业成长的影响,因而具有一定的局限性[41]

2.2.3 企业知识论

企业知识论的代表德姆塞茨(Demsetz)认为,企业是一个知识的集合体,隐藏在企业能力背后并决定企业能力的是企业掌握的知识,企业的知识存量决定了企业配置资源等创新活动的能力,从而最终表现为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优势。野中郁次郎(Ikujiro Nonaka)提出了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概念及“知识的螺旋”理论,认为企业内的知识尤其是一些默会知识是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决定了企业发现机会、配置资源的方法,并直接影响企业内各种资源效能的发挥[42]。通常不同企业所能发现的市场机会不相同就是由于企业的知识结构及与之密切相关的认知能力不同。企业知识论强调知识对资源配置的重要作用,甚至会对企业成长造成直接影响,但该理论对知识与核心能力之间的关系特别是知识对企业成长的经济学逻辑并未作出合理的诠释[43]

2.2.4 企业竞争战略论

迈克尔·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在企业成长战略理论中具有重要地位,他认为竞争是企业成败的核心所在,企业的竞争优势取决于在位竞争者、潜在竞争者、替代品、供应商和购买者等五种竞争力量的整合,竞争优势是推动企业成长的主导力量[44]。竞争优势的确立取决于竞争战略的选择,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进入有吸引力的产业;二是在选定的产业内形成相对优势。迈克尔·波特特别强调必须深刻理解决定产业吸引力的竞争规律并从中形成竞争战略,为企业持续成长服务。

2.2.5 企业成长阶段论

爱迪斯(Ichak Adizes)在《企业生命周期》中阐明了对企业不同阶段面临不同障碍的观点,归纳了企业成长各个阶段的特征[9],如婴儿期企业技术水平、财务资本、人力资本、治理结构及管理制度等是企业成长的障碍;在学步期企业缺乏战略眼光和系统化的制度,企业控制力弱,同时缺乏科学化的授权体系;在青春期企业基本上摆脱了创业者的影响,并借助于授权、改变领导风格和企业目标等手段来实现成长,此时的成长障碍包括创业者和管理者之间、创业者与公司之间、集体目标和个人目标之间的各种矛盾;成熟期的主要障碍是创新精神衰退和创造力下降,企业家创新素质、制度约束等;衰退期企业和员工的自我保护意识不断增强,强调控制系统,内部缺乏创新机制。

邱吉尔和刘易斯(Churchill, Lewis)将成长阶段理论与成长决定因素理论进行融合,认为在企业不同成长阶段,与企业和所有者相关的八种因素发挥着不同程度的作用[45]。其中技术声誉、客户关系、计划和控制能力、员工素质及结构、融资方面等是与企业相关的四个因素;与所有者相关的四个因素则包括所有者自己和企业的目标,所有者的分权意识,所有者在发明创造、市场营销、生产和管理方面的经营能力,所有者开展团队工作、建设企业文化的能力。这些企业成长决定因素及其在企业不同成长阶段的影响,都是企业追求持续成长时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

2.2.6 企业成长上限理论

彼得·圣吉(Peter M. Senge)提出了企业组织的成长上限理论,他根据系统动力学原理对企业组织系统及作用进行研究,认为任何组织都是一个不断反馈的环路系统,一个系统所面临的许多问题往往是系统内外部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46]。不断增强的反馈、反复调节的反馈及时间延滞(reinforcing feedback, balancing feedback, delay)是系统包括的三个基本元件,其中不断增强的反馈影响可能是正面的,能产生良性的放大作用,也可能是负面的,会造成组织迅速地衰败;反复调节的反馈依照给定目标反复调节以寻求稳定的反馈;而一个变量对另一个变量的影响需经过一段时间后才能够显现,使得反馈环路中经常会存在时间延滞。

在企业成长过程中“企业成长上限”形成的根本原因在于增强环路和抑制环路的同时存在。企业从孕育、诞生、成长到成熟是一个不断增强的反馈环路,但企业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会遇到各种困难和问题,这个不断增强的反馈环路在促进企业快速成长的同时,又触动了抑制企业成长的调节环路,致使这个反馈环路不能继续促进企业的进一步成长。由于成长的增强环路与调节环路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复杂动态性,因此,突破企业成长上限,其“杠杆解”应在成长的调节环路,而不在增强环路,要推动企业的持续成长,必须认识和改变成长的限制因素。

2.3 高新技术企业成长研究

高新技术企业的成长是目前专家学者、企业高新技术人员及政府部门普遍关心的问题,对高新技术企业成长的研究近年来越来越多,根据文献分析,目前对高新技术企业成长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成长影响因素、成长机制、成长模式等方面。

2.3.1 高新技术企业成长影响因素

麦肯锡管理顾问公司托马斯·彼得斯(Thomas J. peters)和罗伯特·沃特曼(Robert H. Waterman)提出了研究企业组织的7S模型,认为影响企业成长的因素主要包括结构、制度、风格、员工、技能、战略、企业文化。邢以群、廉玉虹根据这个模型对高新技术企业成长的原因进行系统探讨,认为企业具有尊重人才及团队工作的风格,采取富有创新精神的制度,形成扁平化的组织结构,拥有技术技能和管理技能,适应外部环境的战略模式,创造学习和创新的企业文化[47],这些因素协调发展,推动高新技术企业的快速成长,如果有一个因素与其他因素不能协调发展,就将阻碍企业成长。

王云峰等从成长资源和成长过程两个方面分析了企业成长影响因素,成长资源要素包括企业的发展愿望、内部资源条件、外部环境和潜在市场规模。成长过程要素包括成长战略的制定、实施、控制和创新,这些因素的重要程度也不相同,它们相互作用,共同影响资源要素的利用效果[48]

邬爱其、贾生华提出技术管理能力、市场机会识别、融资环境、税费负担、核心团队稳定性、政府产业促进行为、企业信息化水平等影响因素[49],从企业、产业和政府三个层面对影响企业成长的主要因素进行了研究。

李柏洲、李海超认为成长能力、成长潜力、成长环境是影响高科技企业成长的重要因素[50]。成长能力包括销售成长性、利润成长性、产品组合成长性、规模成长性等四项指标,突出了成长的竞争力;成长潜力包括设备技术、营销能力、人员素质、资产安全性、信息化水平等五项指标,是企业持续成长的源泉;成长环境包括产业政策、环保政策、行业成长性等三项指标,是高科技企业产生和扩张的重要保障。

席升阳认为影响高新技术企业成长的重要因素是产品开发与技术创新、风险管理、营销管理、人力资本、产权制度、管理模式与组织结构、激励机制和企业文化等[51]

聂锐、孟晓华将高新技术企业早期发展影响因素分为三类:非常重要、比较重要和不很重要。通过实证分析发现融资、创业者的管理能力、建立产权清晰的法人治理结构、市场开拓与售后服务等对创业成功是非常重要;财务管理与控制、研究与发展能力、招聘到优秀的员工属于比较重要类型;对外信息交流、采购生产与库存管理、管理期权与员工持股、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则属于不很重要[52]

谢冰、邹伟等认为高新技术企业在成长的过程中面临技术风险、市场风险、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但在企业成长各个阶段企业所面临的主要风险各有不同。种子期的主要风险是技术风险,市场风险和经营风险是创建期的主要风险,在生存期和扩张期财务风险又至关重要。在企业经营管理中正确认识和处理不同成长阶段的各种风险,可以促进企业的成长[24]

王宏伟认为,高科技企业在不同成长阶段受不同因素的影响,在创立和初步发展时期市场导向的技术创新、广告促销具有明显重要的作用,在持续成长时期危机管理、战略决策、企业文化则成为影响企业成长的关键[53]

还有一些学者从技术、资本、人力资源等方面来揭示高新技术企业成长的影响因素。张华认为创新型人力资本是企业核心能力的有机载体,企业可以逐渐培育自己的核心能力,保证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54]曹洲涛等认为“在高新技术企业发展过程中,资本的合理配置与高效运用是高新技术企业成功的重要因素。”[55]还有人认为技术是高新技术企业成长之本,技术创新是高新技术企业生命之源[56]

还有从实证方面进行的研究。国家科委《科技成果转化的问题与对策》课题组(1994年)通过对我国396个高技术企业进行调查,认为影响高新技术企业成长的因素有15个(表2-1),其中主要因素有研究与开发能力、管理方式、认识市场需求、生产技术、研究开发与生产销售之间的联系等。王西麟进一步归纳认为,影响企业的成长主要有三个方面,即技术创新能力、管理者和管理、环境因素[57]

表2-1 高技术企业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资料来源:国家科委课题组研究报告.1994.

何强、许绍琛等对昆明市高科技企业进行了实证研究,把影响因素分为自身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两个方面,自身因素包括缺乏高技术产品、R&D投入水平低、缺乏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外部环境因素包括市场准入限制、融资环境差、社会中介服务滞后等[58]

陈德棉、姚晓芳等对近40家高科技企业的调查结果显示,企业战略、技术能力、行业的市场容量是影响企业成长的因素,保持不断的创新能力,正确的市场定位,分配制度和岗位轮换制度及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等是管理者在管理经营决策中应该综合考虑的内容[59]

朱和平等认为技术创新和应用能力,财务状况和潜力,市场和社会资本,经营者和员工的基本素质是影响企业成长的因素,并通过实证调查发现财务状况和潜力是影响企业成长的最重要的因素,企业的市场和社会公共关系及经营者和员工素质居于其次,最后是企业的技术创新和应用关系[60]

2.3.2 高新技术企业成长机制

王西麟在《高科技企业成长论》中研究了高科技企业的成长特点和规律性,认为高科技企业量的成长促进着质的成长;任何质的成长都需要企业在量的方面的积累[57]

邢以群在《高技术企业的经营管理论》中分析了高技术企业的成长机制,强调技术创新是成长的关键,资金积累是成长的基础,开拓市场和完善管理是成长的保证,各要素相互协调,共同促进高技术企业成长。[61]

吴隽在《论我国高技术企业运行和发展的机制》中指出“高技术企业运行和发展要以商品化为目标和以市场为导向,完善资金支撑体系,形成新的企业制度和企业管理体制,扩大企业规模,进一步完善高技术企业运行机制。”[62]卢锐、盛昭瀚认为风险机制、文化机制、贸易机制等是高新技术企业成长需要的重要机制[63]。夏丹认为发展高新技术企业要运用政策激励,给高新技术企业以活力启动;强化行政干预,做好指导协调工作;注重多元投入,广开资金门路[64],从政府的角度提出了促进高新技术企业成长的运行机制。

陈士俊等人用复杂性科学理论与方法揭示高新技术企业成长机理,认为高新技术企业的成长在要素、运作机制、结构、功能和环境等诸多方面比传统企业具有更高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并依据复杂系统演进一般规律的启示,提出高新技术企业成长的一般原理[65]

2.3.3 高新技术企业成长模式

张华通过分析企业的经营结构,认为高新技术企业的成长方式有三种,即纵向成长、规模化成长、多角化成长。[66]

王云峰通过分析高新技术企业成长影响因素,概括了高新技术企业成长六种基本模式,即通过资本运营实现密集型成长;通过资本运营实现多样化成长;通过资本运营实现一体化成长;通过产品经营实现密集型成长;通过产品经营实现一体化成长;通过产品经营实现多样化成长。[48]

谢凤华等认为我国企业成长模式大致表现为五种类型:依赖型、模仿型、集约型、技术型、创新型。[67]

王西麟通过质与量的分析研究,提出高新技术企业的三种成长方式,即技术创新成长;规模经济成长;多样化成长。[57]

总体来看,国内外学者对企业成长、可持续成长、高新技术企业成长等方面的研究作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些有价值的成果,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从企业生命周期的视角对高新技术企业的研究较少,高新技术企业具有高智力、高风险、高收益的特征,其生命周期也具有特殊性,而以高新技术企业的生命周期理论为主线研究其可持续成长性明显薄弱,缺乏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深入剖析。

本章小结

本章对与本研究相关的企业生命周期理论、企业可持续成长理论、高新技术企业成长理论的起源、主要观点及其重要分支进行了比较详细的介绍分析。企业生命周期理论包括仿生进化论、企业生命周期阶段论、企业生命周期归因论、企业生命周期对策论,企业生命周期有不同生命周期模型。企业可持续成长理论从企业内部资源论、企业核心能力论、企业知识论、企业竞争战略论、企业成长阶段论、企业成长上限理论等方面进行阐述,并对企业可持续成长的影响因素、不同成长阶段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同时从高新技术企业成长规律、成长机制、成长模式、成长影响因素等方面介绍了高新技术企业成长理论并进行了评述,为下一步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