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龙灭绝之谜
在中生代时期(距今约2.5亿~6500万年前),地球曾经是一个由恐龙主宰的世界,无论是平原、森林还是沼泽,到处都可以看到恐龙的身影。恐龙是所有爬行动物中体格最大的一类,它们需要进食大量的食物才能满足身体的需要,所以恐龙适宜生活在植被茂盛的地区,而那时的气候温暖而潮湿,利于动植物的大量繁殖,正好为恐龙提供了充足的食物来源。
恐龙在地球上共生存了1.3亿多年,可是,不知为什么,后来恐龙竟然绝灭了,永远地从地球上消失了。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它们消失的呢?
气候变冷
巨大的恐龙化石
在白垩纪末期,距今约6500万年前,整个地球的自然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气候由温暖而潮湿变为寒冷干燥,昼夜温差急剧增大,冷热季节交替更加明显。习惯于热带环境生活的恐龙,不能像蛇、蜥蜴那样进行冬眠,又不能像长有毛皮的动物那样躲进山洞里避寒,而且现有的科研成果显示恐龙很可能是冷血动物,所以在没有御寒的外表和生理机能的情况下,根本无法抵抗和适应寒冷的袭击,最后被大自然毫不留情地消灭了。
恐龙化石
物种斗争
在恐龙生活的时代末期,一种生物的活动,往往直接或间接地危害到另一种生物的生存,因而出现直接或间接的竞争,这种竞争称为“种间竞争”。正是在这一时期,最初的小型哺乳类动物出现了,这些动物属啮齿类食肉动物,可能以恐龙蛋为部分食物来源。由于这种小型动物缺乏天敌,因此繁殖的数量越来越多,最终吃光了恐龙蛋,从而导致了恐龙的灭绝。还有一种可能,同种类生物为了生存,互相攻击、吞噬,形成“种内竞争”。激烈的种内竞争,使得恐龙的物种平衡性失调,最终导致了恐龙的灭绝。
地壳运动的结果
大约在7000万年前,地球发生了一次强烈的地壳运动,在地表形成了大量的火山,火山喷发出的硫化物等有毒物质破坏了生态环境,而且也造成了地形的变化,影响了地表的自然环境;同时由于海底变化,海平面下降300多米,亚洲、北美洲之间的陆地开始连接起来,大量动物迁移到恐龙栖息处,造成物种间的激烈竞争,而在竞争中恐龙又渐渐处于劣势,生存愈发艰难,正是在以上种种的条件的共同作用下,恐龙最终走向了灭绝。
星球碰撞爆炸
在白垩纪后期,有一颗直径约10千米的小行星在运行至地球附近时,被地球的引力所吸引,从而飞向地球,最终猛烈地与地球相撞。据现代科技推算,撞击时的速度约为每小时10万千米,而高速高质量的撞击的巨大冲击力扬起了规模惊人的尘埃,尘埃飘浮在大气中,以至遮蔽了阳光,使地球在持续的一段时间内一片黑暗,气温骤降,植物的光合作用停止,植物枯萎,使“食物链”中断,最终导致恐龙纷纷死去。
酸雨说
酸雨对森林的破坏
白垩纪末期可能下过强烈的酸雨,使土壤中包括锶在内的微量元素被溶解,恐龙通过饮水和食物直接或间接地摄入锶,出现急性或慢性中毒,最后一批批死掉了。
生活在中生代的恐龙
植物中毒
在恐龙生活的中生代,植物界以蕨类、苏铁、银杏、松、柏等裸子植物占统治地位,在这些植物中含有许多单宁酸,这些对恐龙并无损伤。但是,在1.2亿年以前,最早的有花植物出现了,这些有花植物中常常含有作用强烈的生物碱,会对恐龙的生理产生不利的影响,有的生物碱—如马钱子碱等具有很大的毒性,恐龙在吞吃了大量生物碱后,体内的毒素反应引起其严重的生理失调,导致恐龙不断死亡。
关于恐龙灭绝的原因,远不止上述这几种。但是以上几种假说,在科学界都有较多的支持者。当然,上面每一种说法也都有不完善的地方。因此,恐龙灭绝这个生物进化史上的奥秘,还有待更多的人去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