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流感病毒“九妖十八变”
流感病毒为了逃避人们的追捕,不断微妙地乔装打扮自己的模样,可谓是“九妖十八变”,即所谓的变异,让你很难发现它,使得人们经常为它对人类的突然袭击感到措手不及。
流感病毒抗原非常容易变异,病毒表面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是其主要的变异成分。流感病毒的抗原性变异包括抗原性转变和抗原性漂移两种形式。
抗原性转变属于质变,是指在自然流行条件下,甲型流感病毒表面的一种或两种抗原结构发生大幅度的变异,或者由于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甲型流感病毒感染同一细胞时发生基因重组而形成,出现与以前流行株的抗原结构不同的新亚型。由于人群缺少对变异病毒株的免疫力,这些新亚型可以引起人类流感大流行。
抗原性漂移属于量变,即亚型内变异,变异幅度小,通常由病毒基因点突变,易于发生小规模的流感流行。
抗原变异仅发生于甲型病毒。它可能是由于同一细胞感染了人类和动物的两种病毒,病毒之间发生基因重组而产生的。由此产生的病毒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发生全新结合,而使得人群没有免疫力。抗原转变是造成流感全球大流行的原因。甲型流感病毒大约每隔10年发生1次大变异。
自1933年以来甲型病毒已经历了4次抗原转变:1933—1946年为H0N1(原甲型,A0);1946—1957年的甲型流行株为H1N1(亚甲型,A1);1957—1968年的流行株为H2N2(亚洲甲型,A2);1968年7月香港发生的一次流感流行是由H3N2(香港型,A3)毒株引起。自1972年以来历次流感流行均由甲型(H3N2)所致,与以往的流行株相比,抗原特性仅有细微变化,但均属H3N2株。
自1976年以来由旧株H1N1引起,称为“俄国株”H1N1,在年轻人尤其是学生中引起流行。
甲型流感病毒的变异,系由于两株不同毒株同时感染单个细胞,造成病毒基因重新组合,使血凝素或/与神经氨酸酶同时发生变化,导致新型的出现,称为抗原性转变。例如,在人群中流行株的血凝素基因与鸟型流感病毒基因重新组合。另一种称为抗原性漂流,是由于在免疫系统压力下流感病毒通过变异与选择而成的流行株,主要的改变在血凝素上氨基酸的替代,1968年以来的HN各流行株都是如此。
一般新旧亚型之间有明显的交替现象,在新的亚型出现并流行到一个地区后,旧的亚型就不再能分离到。乙型流感染毒间同样有大变异与小变异,但未划分成亚型转变。丙型流感病毒尚未发现抗原变异。
人流感病毒
甲型H1N1流感病毒
禽流感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