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瓶颈篇(5)
遇到新挑战
据了解,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农信社等农村金融机构也将面临利差缩小带来的新挑战:突出表现在利率市场化给农信社带来“一升一降”。“一升”就是融资成本升高。利率市场化也就意味着管制下的存款利率最终会彻底放开,农信社为吸收存款,将不得不顺应市场要求提高存款利率,从而加大融资成本,压缩农信社的利润空间。“一降”就是贷款利率降低,目前,农村金融机构贷款利率已经放开,而且基本上都是“一浮到顶”,但农村利率市场的彻底放开,贷款定价将由市场说了算,农村信贷市场竞争的加剧将迫使农信社降低贷款利率。同时,为了维持市场份额,将不得不进入市场寻找新的客户。这样“一升一降”将严重挤压农信社的利润空间,使其经营变得更加困难。
对于绝大多数农金机构而言,利率市场化改革无疑将引发一场不小的冲击。“信用社盈利结构中,主要还是依靠传统的存贷款利差,利息收入占据了大部分份额,而中间业务只占20%左右。随着利率的放开,未来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必将逐渐由以存贷款业务为特征的传统业务领域转向以中间业务为特征的现代金融领域。而在这方面,其他商业银行具有较丰富的经验和科技网络优势,将借利差市场化改革之机扩大市场份额。”一位省联社高管人士表示。
“如今,县域竞争激烈,利率市场化后,对优质客户的争夺将进入白热化状态。而信用社手中的‘武器’如结算渠道等方面由于历史的原因比不上商业银行,在竞争上如若不拿出‘绝招’,将由优势变为劣势。”有位基层农信联社负责人不无忧虑地告诉笔者。他还表示:农信社承担着许多政策性职能,贷款成本要比其他商业银行高很多,利率市场化后,虽说有点多面广的优势,但如不将服务提上去,其优势将变为劣势,战线长费用高的问题将凸现出来。
在利率市场化之后,市场上的利率水平随供求、经济情况和诸多因素影响发生频繁而剧烈的波动,农信社将不得不面对利率风险的问题。同时,我国银行类金融机构一直缺少管理利率风险的方法、经验、手段、人才,这在利率市场化之后将是我国银行类金融机构面临的一大问题。由于管理手段的落后和不完善,利率市场化将使农信社也面临利率风险。
发挥优势提升自我
“现在不转型就没有出路。农信社应尽快消化不良资产,早日达到巴塞尔协议的各项指标,向农村商业银行的路上进军,这样可有效避免利率市场化带来的冲击。农信社目前因成本高导致利率高,不太灵活,挫伤了农户的贷款积极性。针对这种情况,应充分发挥‘船小好掉头’的自身优势,创新服务方式与信贷产品,培育优质客户,增强竞争意识,进一步转换经营机制与信贷管理策略。并细分市场,对优质客户实行‘一户一策’,处于成长期风险较大的,利率可以相对调高一些,以弥补自身的投入,对长期合作的优质客户可将利率适当调低。”一些信用社负责人直言不讳地表示。
而欠发达地区的农信社人员反映,利率市场化对他们那的影响不大,因为商业银行的触角还没延伸到基层网点。但也敲响了警钟,农信社应从降低成本上下工夫,内强素质外塑形象,增加硬实力来应对挑战。
笔者了解到,各地信用社为应对利率市场化带来的竞争挑战,变压力为动力,想尽办法增强竞争实力。在采访中,陕西省一位基层信用联社的负责人告诉笔者,他们联社用“抱团取暖”的办法来应对利率市场化带来的竞争压力。主要办法是联合当地多家联社利用央行的资金结算平台进军全国同业拆借市场。仅这一项收入就占联社总收入的30%。
农村金融市场是一块大蛋糕,利率放开后,县域市场竞争将愈发激烈。面对竞争,农信社必须根据市场细分的原则,确立自身在农村金融市场中的优势,而后形成农信社独特的品牌优势。同时,农信社需要根据自身的发展战略、经营状况、竞争形式灵活调整利率。在负债业务上,可以通过预测市场趋势,创新负债产品,建立负债组合,加大主动负债比重等多种方式对总的负债利率水平进行控制并及时作出调整;在资产业务上,可以建立盈利资产组合来确定收益水平。随着发展的需要,农信社还应努力扩大中间业务的收入,降低利率差在利润中的占比,以减少利率波动对利润的影响。
多位农金领域的专家就此问题表示:利率市场化后,由于农信社主要服务“三农”,而农业是弱质产业,生产周期长,收益低,风险相对高。并且承担着许多政策性职能。因而,国家应该给予农信社相应的税赋优惠,免征或少征营业税和所得税。他们还表示,迫于市场竞争的压力,农信社上调存款利率和下调贷款利率的部分成本还需地方政府承担,以增加农信社支持“三农”的能力。另外,考虑农信社资金运用季节性特点和肩负的支农任务,应该采取农信社在央行存款利率略高于商业银行的政策,体现对农信社支农的扶持和对利率市场化风险的分担。
利率市场化促农村金融改革提速
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农村信用社等农村金融机构即将迎来竞争带来的新机遇,也将面临利差缩小带来的挑战。2012年7月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发布微博称,随着利率市场化、综合经营的推进,中小银行若在差异化、特色化上没点儿独门秘笈,未来恐将步履维艰。寻找差异化、特色化竞争优势成为中小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的一大战略选择。对于农信社来说,需要“内外兼修”,在利率市场化改革中,国家应加大对农信社改革的政策支持,农信社也要尽快转变盈利模式、加快金融创新,将经营模式从获取利差业务模式向综合服务业务转化,发展中间业务、金融衍生产品等非利差收入业务,努力实现业务经营多元化,分散和转移因利率价格变化而带来的风险。
冲击
在基层采访中,多位基层联社负责人谈到了利率市场化后所带来的新挑战。
“这次利率调整后,我初步算了下,我们联社损失了100多亿元的利润,我们的经营压力空前增大。虽然我们采取了一些措施,但效果不大,主要原因是农民没有有效的抵押物,而靠农信社自身无法解决。呼吁国家解决农民没有有效抵押物的问题,以此来壮大农信社的支农能力。”河北省一位农信联社主任告诉笔者。
广西一位农合行负责人谈到了利率风险问题:“可以说,利率价格对存贷单一的农信社收益与成本有着最为直接的影响,而受利益驱动,农信社通过利率市场化实现当期利润最大化成为现实。但利率市场化是一柄‘双刃剑’,虽然高利差会在短期内增加农信社的收益,却也会对农信社长远发展产生负效应,特别是过度放款、资产负债不匹配、优质客户流失等方面都潜藏着较大风险。”
多位信合系统人士谈到,利率市场化后金融机构相互间的竞争更加激烈,同业竞争手段将由依赖金融服务转向依赖以价格为主的竞争,这使金融市场竞争因直接影响资金配置和财务收益而更日趋激烈。这种竞争的结果,势必缩小金融机构存贷款利差,降低其盈利能力。金融机构为争夺存款市场份额,必将争相抬高存款利率,造成其成本的增加,同时,为稳住优质客户,通过贷款实行差别浮动利率会使贷款平均利率水平有所下降。这对实力不强的农村信用社来讲是个挑战。
还有业界人士告诉笔者,利率市场化后稍有不慎会形成信贷风险。利率价格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信贷风险而制定的,风险高利率价也高,风险低利率价格也低,但在短期利益驱动下,会造成信贷逆向选择,有些农信社为了获取较高的信贷资金利息回报,会不顾项目本身的风险,通过选择高收益高风险的项目,来增强其盈利能力,从而形成潜在的信贷风险。
笔者了解到,有些农信社缺乏科学健全的贷款利率定价机制也形成了信贷风险。农信社虽然制定了相应的贷款定价管理办法,对贷款利率定价实行差别化管理,贷款利率采取“基准利率+浮动幅度”的定价方法,但其定价依据较欠缺,定价方式欠科学性、灵活性、系统性,没有科学具体的定价浮动标准,缺乏细分贷款对象的适用标准和信用评定标准,缺乏对利率定价模板的研究与分析,缺乏事前细致的调查分析、事中科学研究、事后运行效果的跟踪反馈,定价带有一定的主观盲目性。
近年来农村利率市场化改革一直在稳步推进,如存款利率上浮后,农信社存款都有明显增加,农村金融实力进一步增强。但总体上看,农村利率市场化因各方面桎梏因素的存在,如歧视性政策等,其效用还没有真正显示出来。
策略
有位省联社负责人告诉笔者,解决上述问题,唯一的出路就是加速农信社改革进程,尽快建立和农村利率市场化相适应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同时,给农信社营造一个适合发展的生存环境。他呼吁,应加大对农信社改革的政策支持。在农信社改革进程中,要继续加大支持力度。国家应对农业实行补贴政策,免征或少征农村信用社的营业税和所得税,避免信贷资金受市场机制的影响从低利率的农业贷款流向高利率的非农贷款。再者,要建立和完善农村金融风险保障机制。贷款的风险度决定贷款利率的高低,一笔贷款的风险越大,贷款的利率就越高,而建立农村金融风险保障机制可以平抑贷款利率。同时,国家要加大建设政策性保险公司的力度,建立非盈利政策性保险公司,降低农业自然灾害给农民带来的损失。
另位基层联社负责人建议,应厘清农村金融机构商业性和政策性界限。不久前,银监会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股权改造的指导意见》,提出将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总体改制为产权关系明晰、股权结构合理、公司治理完善的股份制金融企业。《意见》实际指明了未来农村金融机构的改革方向,即商业性金融机构。农村金融机构要按照这一思路对经营性质进行重新定位,改变目前农村金融业务运作中商业性金融业务和政策性金融业务界限模糊不清的现状,将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村镇银行等纳入商业性金融机构,按市场规律进行监管。而政策性业务由农业发展银行来完成。
同时,他提出,完善产权约束和法人治理结构。能否建立一个和农村利率市场化相适应的农信社,关键在于能否建立明确的产权约束和法人治理结构,能否使农村信用社利率改革工作建立在市场化行为的制度基础之上。目前,农信社改革工作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仍然存在着改革不到位,组织机构不完善,产权不够明晰,管理体制不健全,经营理念落后,对利率改革的认识不足等问题,距离农村利率市场化的要求还相去甚远。因此,农村信用社要严格按照国务院关于农村信用社改革的统一部署进行改革,尽快成为“产权明晰、权责分明、决策民主、管理科学”的市场主体。逐步提升管理水平,提高利率市场化改革适应的主动性。
多位信用社人员提出,尽快转变农信社盈利模式。在农信社改革过程中,要加快金融创新,切实改变存、贷单一的业务经营状况,积极发展中间业务、表外业务和金融衍生产品等非利差收入业务,降低利率差在利润中的占比,调整利润结构,努力实现业务经营多元化,分散和转移因利率价格变化而带来的风险。
“从发达国家银行业的利润结构看,一般存贷款利差只占收入60%左右,甚至有的银行存贷款利差收入小于总收入的50%。很大一部分收入来源于中间业务。因而,在利率市场化推进过程中,发展中间业务很重要。”福建省农信联社一位负责人说。
有农信社人士建议,农村信用社等农村金融机构可建立“金融超市”,使服务手法多样化,更加贴近客户。“‘金融超市’可全面办理个人资产业务、中间业务和负债业务,减少工作环节,缩短工作时间,使客户潜在的金融需求能及时转化为现实的有效需求,也可增加客户群。”上述人员如是表示。
面对操作风险农信社如何应对困局
“一旦发生操作风险,农信社损失金额巨大。从近年发生的操作风险事件看,单笔的损失金额已经达到了上亿元甚至数十亿元。”有位省联社负责人告诉笔者。为了预防操作风险的发生,中国银监会多次下文要求加强农信社的合规建设。2011年8月15日,银监会在新版“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的征求意见稿中,首次明确提出了操作风险的资本要求,并适当提高了操作风险资本要求,确保监管资本要求的审慎性。近几年,各地省联社为防范操作风险的发生,要求当地信用社排查风险隐患全面推进合规建设,并部署开展“合规年活动”,致力于实现农村信用社长治久安。那么,各地信用社在对操作风险的整治中取得了哪些成效?还存在哪些问题?为此,笔者采访了信用社人员和研究农村金融的专家。
成效明显
笔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各地省农信联社在开展“合规年”活动中,为确保活动有效开展,各地信用联社稽核监察部门牵头组织相关部室和业务骨干人员对重点区域、业务、环节和重点部门进行全方位风险隐患排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建立整改台账,确保每一项问题都整改到位,每一项工作都符合相关规定要求,每一笔业务都处于有效监督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