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息诊疗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四章 全息治疗学

全息治疗学是指在经络、穴位、全息元某一穴区给予一定刺激而治疗其对应整体部位疾病的学说。由于全息治疗部位与疾病部位对应性强,治疗效果显著。因治疗部位面积小,全息治疗时间短,特别适合于身体虚弱,不能进行大面积治疗的患者。全息治疗多在头、面、耳、眼周、舌、脊柱、腹、手、足等全息元部位进行,或经穴上治疗,治疗时简便易行。如因疼痛、皮肤病而不能治疗的病变局部,可以选择对侧或其他全息穴元进行治疗。更重要的是,由于可供选择的全息治疗部位多,临床上要选择敏感的或有反应点的全息元或全息经穴,并根据病情交叉或重叠使用,经常变换全息治疗部位或治疗方法,可以提高机体对全息元的敏感性,以增强疗效。

第一节 取穴治疗原则

在对疾病进行全息诊断后,发现疾病反映点所在全息元或经穴,确定最佳治疗全息元或经穴,可以提高疗效,缩短病程,加快病人的康复。

一、全息经络治疗原则

1.循经取穴治疗疾病 根据“经脉所通,主治所及”的治疗原则取穴。正如《四总穴歌》所说“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疏通经络,畅通气血,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2.病在经络、内脏者可取之皮部 根据“十二经脉者,皮之部也”, “欲知皮部,以经脉为纪”的理论,经络或内脏有病时,可取治于皮部。如刮痧、梅花针叩击皮肤、皮下埋针、埋线,均可通过皮部的作用,治疗各种疾病。

3.经络郁滞者取其络脉 即对经络的分支络脉寻找反应点,对络脉进行放血治疗。《灵枢·官针》篇说:“络刺者刺小络之血脉也”。凡属经络郁滞,痹阻致疾患,可用针刺破络脉放1~2滴血,以泻其邪。如刺少商穴,挤出1~2滴血,可退热;刺委中放血,治腰扭伤等等,十二经络的病邪皆可借其络脉放血而出。

4.病在经筋者取阿是穴 主要指在关节部位经脉阻滞所致筋的拘挛、强直和抽搐等症。在治疗方面,多以局部取阿是穴,施用火针治疗,或局部点穴疗法。

二、全息穴位治疗原则

1.邻近取穴法 即所有穴位都可治疗穴位所在部位及邻近组织、器官的局部病证。如背部俞穴全息带可治疗相应脏腑病证和与其脏腑相关疾病;耳区的听宫、听会、耳门诸穴,都可治疗耳病。

2.远端取穴法 在十二经络中,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穴位,不仅能治疗局部病证,还可治疗经络循行所及的远隔部位的组织、器官、脏腑的病证,有些远端穴位甚至可以影响全身。如足三里穴不仅治疗局部下肢疼痛、痿痹、偏瘫,还可治胃、脾疾病,也可增强人体的免疫机能。

3.本经取穴法 根据疾病所在脏腑、组织、器官,病证归属某一经脉,取某一经的穴位。如胃病属足阳明胃经,取足阳明胃经上穴位,同时与其相应的组织器官疾病都可以选择该经治疗。

4.表里经取穴法 脏腑之间,通过经脉联络,相互表里。即脏病可以取所对应的腑经上的穴位作配穴,腑病可以取所对应的脏经上的穴位作配穴。如脾与胃相表里,胃有病可取脾经上穴位;脾有病可取胃经上穴位。

5.多经取穴法 即某一病证可以取2条经以上的穴位,如胃病可以取胃经上的足三里穴,脾经上的三阴交穴,任脉上的中脘穴,也可取肝经上的太冲、行间穴,手阳明大肠经的合谷穴,手厥阴心包经的内关穴。

6.经验取穴法 有的名医长期从事临床工作,在对某一穴位生理、病理、功能作用理解应用上得心应手,而治疗多种疾病,或发现有特殊疗效。有些穴位还有双向调节作用。如针刺天枢能止泻,也能治便秘;针刺内关可治心动过速,也可治心动过缓,也可治疗胃痛、胸闷。有的穴位还有其相对的特异性,如至阴穴可矫正胎位,大椎可以退热等。

7.同名经取穴法 某脏腑或某经络发生病变,除选取本经穴位外,同时选取与其经络名称相同的经脉的穴位来治疗疾病。如胃痛取合谷、足三里;胁肋病取支沟、阳陵泉;腰背痛取后溪、委中等。

8.同经相应取穴法 即选取手足经络名称相同、部位相应、功能相近的穴位来治疗疾病的方法。本法取穴特点是上下肢左右交叉取穴。如左踝关节扭伤,可取右阳池;右髋关节病变,可取左肩臀痛穴(穴位于肩关节腋外线的中点,即肩峰至腋皱壁连线的中点处)治疗等。

9.交叉取穴法 即肢体左侧有病,取肢体右侧;肢体右侧有病,取肢体左侧。如右牙痛取左合谷;左眼麦粒肿,取右后溪等。

10.对症取穴法 对某些病证或症状,在明确辨证后选取特效穴来治疗。如昏厥取人中;高血压取阳溪;多汗取合谷、复溜等。

十四经穴全息总的治疗原则是,本经腧穴能治本经病,表里经腧穴能相互治疗表里两经病,邻近经穴能配合治疗局部病。各经穴既有其特殊性,而又有其共同性。

三、全息元治疗原则

1.主穴的选取原则 主穴的选取应该以其具有最显著的针刺效应为原则。即以发病部位与对应的一级全息元有反应点的穴区为主穴。针刺或点按任何1个全息元穴区均可产生3种效应:特异性效应、节段性效应、整体性效应,而以特异性效应最为重要。刺激同1个全息元穴区可同时产生上述3种效应,但对不同的效应的器官而言,却不一定同时受到这3种作用的影响。一般而言,主要穴位的选取应以能够产生最大的刺激效应为原则。

2.部位对应原则 全息元穴位本身又具有多功能全息,主要器官穴位投影多个器官,多个器官在此点反应是呈立体的,不是固定的死穴,而是在主穴周围所投射的人体脏腑器官的反应点。主穴是一个立体穴,因此稍有不同,要灵活应用。

3.同侧对应原则 在部位对应原则的基础上,还应遵循同侧对应原则,即取患病侧相应全息元反应点。如左侧坐骨神经痛,取左侧大鱼际赤白肉际腰椎点,同时也可取左侧第二掌骨侧下腹穴等,根据所取全息元的不同,定位也相对稍有差别。

4.脏腑所主对应原则 脏腑与脏腑之间,脏腑与对应的组织器官之间有着密切联系。

人体五脏六腑与五官、形体、情志、五色、五味相互对应。心与小肠、舌、脉、喜、火、苦、赤有关;心包与三焦、舌、脉、喜、火、苦、赤有关;肝与胆、目、筋、怒、木、酸、青有关;脾与胃、口、肉、思、土、甜、黄有关;肺与大肠、鼻、皮毛、悲、金、辛、白有关;肾与膀胱、耳、骨、恐、水、咸、黑有关。与五脏六腑相关的组织器官,在诊断与治疗时应与五脏联系起来。

如全息元上的肝穴区对应于治疗肝病、胆病、目疾、筋病、情绪暴躁等疾病,并且与声音(角)、口味(酸)、颜色(青色)、气候(风)、方位(东方)有密切联系。即患肝病者,多与风病有关,多从肝治;目病也从肝治;肝阳上亢,怒气上冲也可平肝阳、滋肾水。临床上应根据病因、病性、病位、病情灵活应用。

5.独穴取穴原则 临床上,有时仅选取一个穴位进行治疗,即可取得理想的疗效,这就是全息元对人体的泛控作用。对全息元系统选取独穴刺激,输入的信息能量较强,可以调整人体阴阳气血平衡,若从多个全息元同时输入相同信息,相反效果不是很好。因此,临床操作时,应分次操作为佳,不可同时刺激几个全息元,或一个全息元相关的几个部位。

6.全方位效应原则 人体有很多临床有一定疗效价值的全息元,有时采用单个全息元治疗效果不佳就应配伍其他全息元,并配伍相关部位,或分先后次序进行。如心脏病,选取第二掌骨侧心穴为主,配伍手掌上的心穴,背部心俞穴,次序应分先后,或同时取穴,根据需要,灵活运用。

7.伴运动原则 全息疗法伴随肢体运动,或发声震动内脏效果更佳。如急性腰扭伤,医者应手指点按大鱼际腰椎点,或第二掌骨侧腰点,同侧、对侧均可,让患者做蹲起、扭腰动作。幅度从小到大,频率由慢到快,以自己能忍耐为度,切不可操之过急,一般3~5min可以做正常运动为度,同时患者咳嗽时腰痛,就增加咳嗽运动,让患者不断咳嗽,直到伴运动时腰部不痛为止,最后再配合深呼吸运动,让患者深呼吸,直到深呼吸时腰部不痛为止。如肝脏有病,医者可以指切或针刺全息元的肝点,让患者发“角”音,音拖长,反复这样伴运动治疗,疗效会提高一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