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呼吸道传染病的概况
呼吸道传染病是指各种病原体感染人体呼吸道后所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具有传染性,并在一定条件下能引起流行。对人类有致病性的病原微生物很多,如朊毒体(prion)、病毒(virus)、细菌(bacteria)、真菌(fungus)、衣原体(chlamydia)、立克次体(rickettsia)、支原体(mycoplasma)、螺旋体(spirochetc)以及寄生虫中的原虫(protozoa)和蠕虫(helminth)等。能引起呼吸道传播的病原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衣原体、支原体、真菌等。
虽然我国传染病防治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消灭了天花、鼠疫、霍乱、登革热、脊髓灰质炎、白喉、麻疹、伤寒等基本得到控制,但传统的法定管理传染病(如肝炎、结核)尚在广泛流行,新老传染病时有暴发或流行。细菌耐药及超级耐药细菌的控制任重而道远。
随着交通日益便捷、贸易全球化、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等因素,新的传染病不断出现,目前全球表现为新传染病和传统传染病并存的格局。近年来,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禽流感和新型流感H1N1、H7N9等出现,都无一不向我们昭示着呼吸道传染病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一个突出的公共卫生与医疗保健问题,其影响不仅是单纯的疾病防控和治疗问题,亦成为一个影响社会安全、稳定和发展的重大问题。因此有计划地、长期地、系统地对各种呼吸道传染病的发生、流行特征、变化消长趋势和相关危险因素进行监测,准确掌握呼吸道传染病相关危险因素,分布水平及分布特征与相关呼吸道传染病发病水平,流行病学特征及流行趋势的内在关联,选择敏感的监测指标,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根据监测结果较准确的预测呼吸道传染病发生和流行的趋势和危险度,建立准确的预警评价体系,确定不同的预警等级,并制定相应的常规或应急处理预案,在呼吸道传染病未发生或发生和流行的初期即采取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有效消除和减少导致其流行相关危险因素,变被动的控制为主动的预防就显得至关重要。
呼吸道传染病属于中医学“温疫”、“温病”等范畴;元代王好古的《此事难知》及明末吴有性《温疫论》、叶天士《温热论》云:“温邪上受,首先犯肺”;吴又可《温疫论》谓:“疫皆热毒,肺金所畏,每见此症之身热,先有憎寒,肺先病也”。吴鞠通的《温病辨》等著作,对呼吸道传染病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等有较完善而系统的论述。隋唐五代时期,医家方元巢等人撰写《诸病源候论·时气令不相染易候》:“人感乖戾之气而生病,多相染易,故须预服药及为方法以防之”。唐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都对传染病的预防作出了具体而详尽的阐述。
第一节 呼吸道传染病特征
与所有传染病一样,呼吸道传染病能够传播及流行,传染源、传播途径及人群易感性缺一不可。细菌、病毒、衣原体、支原体、真菌等是呼吸道传染病常见病原体。常见呼吸道疾病传染源包括:患呼吸道传染病患者、隐性感染者、病原携带者及受感染动物传染。其传播途径包括,①飞沫传播:颗粒直径在30~100微米,传染源在打喷嚏、讲话、咳嗽时将病原微生物传给易感人群。飞沫传播只有在与传染源近距离接触时才被传染。一般无外界影响下,与传染源保持2米以上距离可绝对预防被传染。通过此途径传播的呼吸道传染病病原体对外界抵抗力相对较弱,如流脑、猩红热、百日咳、流感、麻疹。②飞沫核传播:颗粒直径在0.02~20微米病原体以飞沫形式被喷出传染源体外后,飞沫水分蒸发剩下蛋白质和病原微生物组成飞沫核,在空气中悬浮数小时至数天,在此期间飞沫核若被易感人群接受可能引起感染。结核和白喉可通过此途径传播。③经尘埃传播(菌尘传播):传染源喷出飞沫落到某平面,干燥后的病原体飘到空气中引起易感人群感染患病。可通过此途径传播的病原体有结核分枝杆菌和炭疽杆菌芽孢。④气溶胶传播:气溶胶颗粒直径在0.02~20微米之间,分散漂浮在空气中,此途径是病细菌通过空气传播的主要途径,如SARS、人禽流感、肺结核等。
呼吸道传染病易感人群通常包括所有人。目前由于婴儿增多、人口老龄化、肥胖、糖尿病及免疫缺陷等原因,使易感人群明显增加。
呼吸道传染病流行特征:①流行性:包括散发、爆发流行以及大流行;②季节性:传染病的传播在某个季节明显增加,主要与气温有关。③地方性:由于生活条件、自然环境及传染源的输入等等原因,使某地区的传染病发病率明显高于其他地域。④周期性: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增加,人群基础免疫力水平下降,导致易感人群增多,间隔数年会引起一次大流行,如流感及麻疹。
呼吸道传染病的传播及流行受多种因素影响。生态环境变化、气候变暖、自然灾害等均可导致流行,如汉坦病毒肺综合征、埃博拉出血热的传播与树木砍伐、进入人类未开发领域等等有关。生活条件的改变、环境污染、吸烟、移居、战争、吸毒、流动人口的增加等人类社会行为改变亦可导致呼吸道传染病流行。另外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变化导致病原体变异(如SARS),亦可导致大规模流行。随着对疾病的认识,公共卫生管理在呼吸道传染病中亦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二节 呼吸道传染病的治疗
所有的传染病的治疗都遵循综合治疗的原则,即按照“早期治疗、防治结合”,治疗与护理并重,隔离与消毒并重,一般治疗、对症治疗与病原治疗并重的原则,呼吸道传染病亦不例外。
治疗方法:
一般治疗(general treatment) 包括隔离、消毒,护理、心理、饮食等。根据传染病病原体、传染性的强弱、传播途径的不同和传染期的长短收住相应隔离病室,隔离的同时要做好消毒工作。隔离分为严密隔离、呼吸道隔离、接触隔离及昆虫隔离等。隔离病室应安静、清洁、空气流通。在急性期一般治疗可以为病原体治疗奠定基础。在恢复期和慢性期,病原体在疾病过程中已经不占主要地位,一般治疗往往成为主要治疗,这对疾病的恢复具有重要价值;在治疗的同时,应加强休克、出血、昏迷、抽搐、窒息、呼吸衰竭、循环障碍等专项特殊护理。可根据患者病情给予流质、半流质、软食等,并补充各种维生索,对进食困难的患者需鼻饲或静脉补给必要的营养素。
病原治疗(etiologic treatment) 是指针对病原体的治疗措施。常用的药物有抗病毒药物、抗菌药物、抗寄生虫药物、血清免疫制剂(包括各种抗毒素),具有抑杀病原体的作用,从而达到治疗和控制传染病的目的。针对病毒的药物大多数治疗效果不够理想,近年来抗菌治疗取得巨大进步,但是病原体耐药问题已成为目前临床上的严重问题。
对症治疗(symptomatic treatment) 对症治疗不但有减轻患者痛苦的作用,而且可通过调整患者各系统的功能,达到减少机体消耗,保护重要器官的目的。对高热患者应给予酒精擦浴、冰水罐肠、冰床等物理疗法,超高热患者可用亚冬眠疗法,必要时可使用糖皮质激素。高热、呕吐、腹泻、大汗、多尿等可导致不同程度的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严重时可危及生命,应根据情况,积极给予补液,纠正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因高热、缺氧、脑水肿、脑疝等发生惊厥或抽搐,除立即采用有效降温措施外,还应酌情给予镇静药或脱水剂等。对心功能不全者,采取强心、利尿等措施,并积极纠正引发心功能不全的各种病因。呼吸功能不全者,去除病因的同时,给予吸氧、呼吸兴奋剂及人工呼吸器。康复治疗(rehabilitation therapy)对有些呼吸道传染病可能遗留后遗症,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需要采用针灸、理疗、高压氧等治疗,从而促进机体康复。
第三节 中医理论在呼吸道传染病中的应用
中医学认为呼吸道传染病属于“温病、瘟疫”所致。最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内经》曾描述传染病为“五疫之首,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中医治疗此类疾病具有一定的优势,疗效肯定,如何很好地运用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结合现代医学知识进行辨证施治,充分发挥中医中药的作用
呼吸道传染病是温热病邪引起的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的一类外感疾病。具有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地域性,发展变化有一定的规律性,主要表现为人体“卫气营血”与三焦所属脏腑在温热病邪的作用下的功能失调和实质损害。发于表的多由卫分而内传气分或深入营分、血分,发于气分的可传营分、血分,发于营分的可传血分或传出气分。从三焦传变而论,病变初起,多以上焦肺卫为主,而后顺传阳明或逆传心包,病至后期,则多伤肝肾之阴。正如叶天士所说:温邪上受,首先犯肺,说明了温热病邪具有开散、疏泄的特点。由此可知,其临床表现有其特殊性,从发生发展情况看,发病急骤、来势较猛、病变快、病情重。从症状看,不仅具有发热症状,而且热势较高,并伴有烦渴、舌红、苔黄等热象。病程中易化燥伤阴,内陷生变,从而出现斑疹、吐衄、神昏、惊厥等症状。
中医认为呼吸道传染的病位在肺。其基本病机特点为:热盛邪实,壅阻肺络,导致耗气伤阴,甚则气急喘脱的危象。在治疗中应注意:①辨虚实,正邪相争,是热性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基本矛盾。发病初期,邪气盛、正气未虚、表现的是实证,治则是祛除邪气。随着病情的加重和发展,邪气未除,正气渐衰,在祛邪的同时要兼顾正气,若病情进一步加重,此时正气已虚,治疗时以扶正为主,兼顾祛邪。②辨病邪,急性发热性呼吸道传染病是由温邪引起,基本上是热症。但是温邪常与风邪、湿邪合并存在,表现为发热、微恶风寒、有汗或小汗、咳嗽、口渴等风热袭肺的风热症状和身热不扬、口不渴、病程缠绵的温热阻肺的湿热症状。还有的热病初期表现为寒症。③辨深浅,外邪入侵、正邪相争,必然表现在一定的部位或阶段,即在表或在里;在气或在血;在某一脏腑,伤阴或伤阳等,根据病变部位深浅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当出现热毒袭肺、或挟风邪或湿邪,则予清热宣肺,疏表通络;若热毒壅盛、痰瘀阻络,则清热解毒,化痰利湿;若邪盛正虚,气阴两伤,则施以清热利湿,益气养阴。
中国古代就对传染源的管理及传染病的防控有一定的认识。《汉书·平帝记》载:“元始二年……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这是我国由国家设置传染病院的开端。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记载有常食大蒜可防痢疾、霍乱等传染病,这些都是防止传染病扩散的积极措施。《本草纲目》记载:凡疫气流传,可于房内用苍术、艾叶、白芷、丁香、硫黄等药焚烧以进行空气“消毒”。《石室秘录》中指出:可用贯众一枚浸入水缸之内,加入白矾少许用于传染源饮水“消毒”。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指出“天行瘟疫,取出病人衣物,于甑上蒸过,则一家不染”。《素问·刺法论》指出要避免疫病的传染,关键在于“正气存内”和“避其毒气”。张景岳在《景岳全书·杂证谟》里说:“瘟疫乃天地之邪气,若人身正气内固,则邪不可干,自不相染。”强调人体的正气强则可以抵御外邪的入侵,这些为中医预防传染病奠定了理论基础。早在l6世纪前后我国已经用种痘方法预防天花,这是人工免疫的开端。另外中医学强调节欲保精、少食多动等预防保健措施,可以增强人体非特异性免疫力,也是预防传染病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