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魅力演讲养成记
埃及的一块墓碑上铭刻着这样一句话:“便捷的口才将使得你雄辩滔滔,占尽上风。”同3000年前的古埃及人的理念一样,美国前总统尼克松也曾这样说:“如果让我重进大学,我将修好两门课:演讲和说服。”无独有偶,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哲学家、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孔子也曾说过:“可与言而不与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言不顺,则事不成。”这三种观点来自于世界上不同的国家,说这些话的人也生活在不同的年代,但是他们的言论却都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道理:语言充满着力量。由此可知,演讲在生活中起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而演讲的效果又取决于演讲的魅力。
那么,什么是演讲呢?作为一门语言艺术,演讲通常又被人们称为讲演或者演说,它是指在公众场合针对某个特定问题,以有声语言作为主要手段,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作为辅助手段,进行个人观点的阐述、道理的讲解或者是情感的抒发的一种活动。它是一种具有宣传鼓动特点的语言表达方式,以引起听者的心理共鸣为出发点,在演讲的过程中演讲者会运用大量的演讲技巧,充分调动听众的情绪,让听众产生与众不同的心理体验,触发听众感同身受的共鸣点,进而达到接受演讲者本人所表达的思想见解或心灵感悟的最终目的。演讲主要分为照读式演讲、背诵式演讲(亦称脱稿演讲)、提纲式演讲和即兴式演讲四种形式。
第一节 谁是演讲大师
“一句话可以让一个人达到人生巅峰,也可以使一个人从此跌落低谷。”对于中国成功学大师陈安之来讲,这句格言正是他人生的真实写照。那时候的陈安之刚刚21岁,还是一个在美国徘徊、迷茫的青年学生,他每天都在追寻成功和人生的意义,但又不知道该从何处着手。有一天,朋友介绍他去听一场关于成功学的演讲,正是在这场演讲中,陈安之遇到了他人生中的第一位恩师,也是对他影响最为深刻的老师——世界潜能激励大师安东尼·罗宾。
安东尼·罗宾在那次演讲中说:“这个世界上赚钱的行业很多,但是没有哪一个行业可以比帮助别人取得成功和帮助别人改变命运更加有价值、有意义。”这一席话让陈安之醍醐灌顶,茅塞顿开,彻底改变了陈安之的命运。演讲结束后,陈安之激动地找到安东尼,表达了自己很想追随大师去听下一场演讲的迫切愿望,但因为自己没有足够的资金听课,所以遗憾地无法再参加。安东尼却说:“如果你真心想参加,那就一定能够想尽一切办法解决困难,哪怕是资金的问题。”回到家后,陈安之沉浸在安东尼的演讲内容中,激动得久久不能自拔,他决定无论如何都要筹钱去听安东尼的下一场演讲,并且立下了“以最短的时间帮助最多人成功”的人生目标。
此后漫长的岁月里,陈安之一直追随着安东尼进行课程推广,在这个过程中,他个人的专长、天分和强烈的成功欲望都得到了真正的释放,也正是有了这样的经历,才让他最终成为了一名出色的演讲家。回忆起自己的恩师,陈安之曾经动情地说道:“我从17岁到21岁换了18份工作,到21岁时,银行存款的金额是零,直到遇到我的老师安东尼·罗宾,是他彻底地改变了我的一生。”
网球明星阿加西曾说:“安东尼是世界上最顶尖的人生导师”,哈佛商学院院长麦克阿瑟更是说道:“哈佛商学院的学生更应该了解‘潜能学’,安东尼·罗宾的思想以及他的著作应是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实际上,安东尼26岁时还是一个穷困潦倒,无法维持日常生计的普通小伙子,那时的他居住在面积狭小的单身公寓里(不足10平方米),就连盘子刀叉都只能在浴缸里冲洗。不仅经济状况捉襟见肘,人际关系也处理得特别糟糕,那时的他对于自己未来的人生,可以说是毫无规划,连他自己都觉得未来毫无希望,前途黯淡无光。
但是,在这样孤独无助的情况下,安东尼仍然没有放弃改变命运的想法。有一天,他的一个朋友告诉他,有一门课程能够帮他摆脱困境,而这门课程就是潜能大师吉米·罗恩收费1200美金的一门潜能学课程。这门课程对于当时的安东尼来说太贵了,但是安东尼迫切想要改变现状的迫切心态驱使他借钱去修这门课程。他借遍了所有的亲戚朋友,但无人相信他的偿还能力,因此无人对他施以援手。
正当安东尼一筹莫展时,他洗厕所的那家银行的经理看到他改变命运的决心,便借给了他1200美金。而安东尼也凭借这初始的启动资金,踏上了自我成长之路。他不仅发现了自己的内心其实蕴藏着无限的潜能,还开始尝试着一点点挖掘和利用这些潜能,他的生活终于开始有了起色,直到他成为一名事业有成的亿万富翁,也成了当今世界级的潜能激励大师和演讲大师。安东尼曾经为南非总统曼德拉先生、世界网球冠军安德烈·阿加西等人提供咨询服务;被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及戴安娜王妃聘为个人顾问;也曾协助多支职业球队激发队员潜能,赢得比赛。安东尼·罗宾带给我们的不单是一种系统化又通俗易懂的成功方法,重要的是,他传递了一种“在面对人生低谷时要相信自己并用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来面对一切、解决问题的信念”。他的观点和演讲内容不仅仅影响了陈安之的一生,也影响着世界各地千千万万个“陈安之”的人生。
第二节 你到底要说什么
我们在认真地聆听很多大人物演讲的时候,也会完全摸不着头脑。他们在滔滔不绝的宣讲,我们却完全找不到和演讲主题得关联性,是我们理解不到位吗?还是演讲者不明白自己到底要说什么?
在一场主题为“探讨出国留学以及科技在文化交流中发挥的重要作用”的演讲中,美国第一夫人米歇尔说道:“有大量的来自我们媒体和公民的质疑和批评,而我丈夫和我位于接收端……这并非易事……但我们不愿意用它来换世界上的任何东西。”这段与演讲主题并不相符的话让人们一时之间有些摸不着头脑,不明白究竟是自己理解不到位呢?还是米歇尔一不小心跑题了?
无独有偶,长篇小说《辛德勒方舟》(著名的电影《辛德勒名单》根据该小说改编)的作者托马斯·肯尼利在一次北大的演讲中也出现了跑题的现象。他演讲的主题本来是关于澳大利亚的文学,可是,他先是有条不紊地谈起了澳大利亚以及澳大利亚在历史进程不同时期的不同定位,接着又讲起了二战和二战期间的一些事情,最后话锋一转,索性聊起了他的家族历史。整个演讲过程中,关于澳大利亚文学他只字未提。
人类区别于其他物种的一个最显著特征就是会用语言表达思想,语言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无论是日常聊天还是国际交流,无论是不同国家还是不同种族,我们都需要依靠语言沟通。如何说好话,进行有效的沟通,是我们一直探讨的问题。演讲本身就是一种沟通表达的方式,如何让自己在有限的时间里将自己所要表达的观念、内容准确地传达给听众?这需要我们在演讲的过程中,首先要做到“不跑题”。也就是说话时关注一个点,围绕一个主题来阐述自己演讲的内容,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将整个演讲的“灵魂”或者说“中心思想”准确地表达出来并传达给听众。
乐嘉以其在《非诚勿扰》节目中犀利大胆的点评而为人们所熟知。但是,他本人除了是一名优秀的主持人和演讲家之外,真正的身份则是中国性格色彩研究中心创办人以及“FPA性格色彩”创始人。他曾在一次演讲结束后“略显嚣张”地说道:“不好意思,我在演讲方面是个天才。”听他的演讲,除了要感受他那时刻迸发的激情外,还要紧跟着他的语言节奏,他的演讲让人有种酣畅淋漓的快感。
有一次,乐嘉在武汉举行了一场以性格色彩为主题的演讲。演讲一开始,乐嘉就讲道:“我估计在座的很多朋友是从《非诚勿扰》这个节目知道和了解我的。但我个人是做性格色彩的,已经做了10年,过去10年当中做得最多的事情就是将性格色彩和企业、生活连接在一起。”紧接着他又讲道,“我先交代一些简单、基本的背景,到底性格色彩是什么东西,怎么来的?”这一简洁明了的铺垫就将本次演讲的主题——“性格色彩”引申出来,并将接下来要讲的内容事先做了一个预告,让听众心里有了一个大致的概念。
接下来,他讲起了自己当初面临性格色彩研究方向的选择时,是如何思考和做出最终决定的。他说:“性格色彩的研究方向从2006年开始起我们有两条腿走,一条腿性格色彩怎么跟人、企业结合,另一条腿性格色彩怎么跟家庭结合。”当说到具体如何区分生活中不同的人所属的不同性格类型时,乐嘉首先向听众提出了一个问题:“当你坐在家里看电视、看电影,看到一个镜头让你非常感动的时候,请问你的本能反应是什么?你家里的其他家庭成员他们的本能反应是什么?”
随后,他从听众中请了一位嘉宾随机现场提问,并就人的不同反应进行了分析和解说。他说:“如果一个人特别容易感动,很感性,看书或者看电视时经常被感动,这是一个红色,红色最主要的意思就是情感丰富。如果某人大多数的情绪和情感都是由内心控制并不轻易表露出来,则是蓝色。”为了使听众能够更加准确地区分不同性格的人在面临相同的事情时会有怎样不同的反应,他又列举了日常生活中发生在他和弟弟身上的一个小故事来作为例子结尾。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在乐嘉的整个演讲过程中,在他的引领之下,将所有听众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了“性格色彩”这个主题之上。从紧扣主题这个角度来讲,这称得上是一场成功的演讲。
第三节 讲故事还是讲道理
在一次采访中,有记者问一位著名香港导演:“你是如何看待当今大陆电影和香港电影的?”导演讲道:“其实两者相较之下,它们之间最大的不同,就是我们香港电影不论在什么时候都是在讲故事,并且是想要讲一个好故事,比如刘德华主演的《桃姐》等。而大陆的电影则是很努力地想要讲一个道理,不管故事有没有很好地传达给听众,却无时无刻地不在讲道理,道理永远在故事之上。”
这位导演对两地电影区别的评价可谓是一针见血,不单单拍电影如此,我们在生活中讲话也要注意尽量避免空洞无味的说教,只有将道理寓于故事之中,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演讲也是如此。现在,有一些演讲者在演讲过程中不屑于讲故事,他们认为讲故事是耽误自己和听众的时间,只希望在短暂、有限的时间里将自己演讲内容的核心思想一股脑地灌输给听众。但实际上,一场成功的演讲不仅要讲好道理,更要讲好故事。
俞敏洪在北大的一次演讲中,以自身故事作为整场演讲的主线,他这样的演讲方式不仅吸引了同学们的注意力,而且很好地表达了自己演讲的主题,更是将一个积极乐观、努力进取的演讲者形象树立在听众心里。比如他在讲到“努力”时,提起自己刚进入北大时最苦恼的两件事,就是普通话不好和英语差的一塌糊涂,而且他的总成绩也不是很好,直到大四时,他的成绩在班里依然是倒数几名。不过他并没有因此而灰心,他发现自己虽然在“聪明”上比不过周围的同学们,但是他却有一种别人欠缺的能力,那就是坚持不懈地努力。
随后,俞敏洪又引用了一则关于金字塔的故事。他说在这个世界上,只有两种动物能够最终到达金字塔顶端,其中之一是雄鹰,有天赋的人就像雄鹰,就像他曾经的北大同学,有很多雄鹰式的人物,很多同学学习不需要太努力,就能达到高峰。这些同学身上充满了天赋,不需要学习就有各种各样的才能。另一种动物就是蜗牛,就像曾经的自己一般,天赋不够便只能依靠自己慢慢地往上爬,也许这期间要等待很久很久,也许会历经磨难,但是请相信,当蜗牛爬到了金字塔的顶端,它和雄鹰所看到的景色是一样的。俞敏洪说:“也许今天在座的同学们,你们有的人像我的同学一样是雄鹰,有的人则像我一样是一只蜗牛。作为一只蜗牛我一直在努力地向前爬,时至今日,仍是没有到达金字塔的顶端,但是同学们,只要我们始终坚持不懈地努力爬着,这段努力的日子将会成为我们将来足以感动自己的珍贵回忆。”
当讲到“良心”时,他首先选择了一个有关分享的故事。有一位同学家境比较富裕,在大学期间每周都会带6个苹果到学校,他自己每天吃一个,没有分给其他五个室友。因此在校期间,他就给同学们留下了一个比较自私、自我的印象。后来班里面有同学成为了著名的企业家,带苹果的同学表示希望加入对方的企业,却遭到了拒绝,原因是他从来没有体现过分享的精神。
接下来,俞敏洪讲述了他自身创业的故事,也是本次演讲中的最后一个故事。他说自己从小就热爱劳动,由于成绩不是特别突出,所以他希望通过勤奋的劳动来引起同学们和老师对他的注意,而他从小学起就一直保持着这个习惯。在北大读书期间,四年中他一直坚持每天打扫宿舍卫生,所以他们宿舍没有排值日表,而且他还为室友们义务打水。室友看他打水习惯了,最后还出现了这样一种情况,有的时候他忘了打水,同学就说“俞敏洪你怎么还不去打水”。俞敏洪本人并不认为这是一件多么吃亏的事情,他认为付出永远不会是徒劳的,总会在未来的某一天换来回报。后来新东方的创业过程中,他的同学们给予了他无私帮助,新东方最后的成功让我们看到了他当初的坚持和无私是多么正确和重要。
演讲最后,俞敏洪没有再讲故事,而是用了一段极为励志的道理来作为结束语,他说道:“人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但是有的人一生过得很伟大,有的人一生过得很琐碎。如果我们有一个伟大的理想,有一颗善良的心,我们一定能把很多琐碎的日子堆砌起来,变成一个伟大的生命。但是如果你每天庸庸碌碌,没有理想,从此停止进步,那未来你一辈子的日子堆积起来将永远是一堆琐碎。所以,我希望所有的同学能把自己每天平凡的日子堆砌成伟大的人生。”致谢过后,同学们热烈的掌声经久不息,同学们之所以有如此热烈的反应,除了俞敏洪本人强大的人格魅力外,与他的演讲技巧不无关系。他在演讲中不只是空洞地讲道理或者只讲故事,而是把讲故事和讲道理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让听众从内心产生了共鸣,热烈的掌声正是听众对俞敏洪认可的证明。
第四节 “三段论”式的演讲
请大家仔细回想一下,在学校里或者单位每次开全体大会时,领导发言的大致流程是不是开场先问各位好,接下来是简要介绍一下今天主要讲的几项内容或者是演讲内容共分为几个板块,然后开始详细地阐述,最后总结致谢。这如同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提出的经典的“苏格拉底三段论”模式,将哲学思想分为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三个部分。很多古典名剧通常都由三幕构成;很多著名政治家在发表就职演说时也喜欢采用“三段式”向听众灌输其政治理念。“三段式”的说理方法从古至今,经久不衰。它不仅可以言简意赅地表达演说者的观点,而且可以条理清晰地阐述演说内容。
演讲中,我们将这种方法称之为“三段论式演讲”。所谓“三段论式演讲”,就是说演讲大致可以分为三大段,第一段将其概括为“我要讲什么”,也就是除了问好之外,演讲者还需要用自己的方法来吸引听众的注意,并且告诉他们,接下来自己要讲些什么内容。
在“三段论式演讲”中,开场作为演讲者同听众的第一次接触,选择怎样的开场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听众对于演讲者的第一印象,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接下来的演讲内容能否引起他们的兴趣,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开场白的好坏决定着演讲效果的好坏。在演讲开场方式的选择上,除了运用自然引申、巧妙过渡的开场方式,我们也可以选用极具形象性的语言来讲述一个故事,将演讲内容顺水推舟般地展开。
比如在《超级演说家》节目的比赛现场,有一位选手的演讲主题是“爱情与美貌”,他走上舞台,便开口说道:“大家好,咱们中国有句老话叫作‘术业有专攻’,主要讲的是学问和技艺上每个人有自己的研究,也就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强项。我的专业不是研究爱情,我的长相似乎也算不得美貌,可我今天要对各位演讲的内容却是‘爱情与美貌’。这又是为什么呢?”他先是用一番幽默自嘲的语言拉近了听众与自己的距离,同时也引起了听众对于问题的思考和想要继续听下去的欲望以及迫切想要知道答案的好奇心。
稍作停顿,他接着讲道:“因为我现在是一名大学生,每次走在校园里或者看新闻报道时,总是听到某某大学又有某某大学生因为告白被拒绝而选择轻生,或者某某大学生对自己没有自信,选择整容来给男朋友惊喜等等。这一类型的消息让我感到很震惊,也非常不理解。难道爱情和美貌这两者之间存在着什么必然的联系吗?所以,今天我想站在这里和大家一起来讨论一下这个问题。”
当演讲有了一个好的开场之后,第二段就要开始讲述自己开场中提到的主题,可以用故事的形式来串联,也可以采用数据或者调查报告等进行观点的论证和阐述,或者利用幻灯片,配以图片和音乐,帮助听众更好地接收和理解演讲的内容。最后,引领听众进入演讲的第三段,也就是结束部分。在这一段落,需要我们针对演讲内容做一个总结,可以适当地对演讲的主题进行升华。值得注意的是,总结时语言一定要简短有力,切忌冗长拖沓,避免听众产生不耐烦的情绪。
第五节 演讲的语言要生动形象
演讲比赛中,有的选手演讲时,听众坐在下面兴致盎然;有的选手演讲时,不仅听众有些心不在焉,就连评委老师也会露出不耐烦的表情。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现象,很可能有两个原因:其一是因为听众以及评委对演讲者的理念并不认同,毕竟每个人所关注的兴趣点都不一样;另一个原因则可能是选手在演讲过程中的语言表达不生动,缺乏感染力。
演讲可以说是一门艺术,它不仅要求立论严谨、逻辑严密、角度新颖,它更是考验演讲者在演讲过程中对于语言运用的掌控力。同样的选题,如果演讲者表述观点时的言词生动形象,就会使听众沉迷其中;反之,演讲者如果使用那些严肃呆板的言语来阐述观点则难以产生引人入胜的演讲效果。为了证明这一点,我们来看看下面的对比案例。
演讲者A在主题为“道德的火炬”演讲中说道:“所谓道德,它并不是教导我们牺牲,也不是怂恿我们无谓奉献。它应当是没有任何出发点和目的性,是人们对于自身所依存的社会关系的一种自觉反应,是依靠教育、社会舆论和人们内心信念的力量,是用来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观念、原则、规范和准则等的总和。”在听了这一段概念性的演讲之词后,听众的注意力已经开始不太集中了。他继续讲道,“我们大家都知道《道德经》中曾经记载: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是以万物莫不遵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其中,‘道’指自然运行与人世共通的真理。而‘德’是指人世的美德、品行、王道。”当他的演讲进行到这里时,听众很有可能会产生一种回到中学语文课堂的感觉,丧失了继续听下去的欲望和期待。虽然这位演讲者关于“道德”的讲述确实很有自己的见解,也证明了他的学识很渊博,可是演讲不同于讲课,如果只是单纯地进行名词解释或者大篇幅的引经据典,是难以勾起听众继续听下去的欲望和兴趣的。
与此相反的是演讲者B,他在“道德的火炬”演讲中,并没有选择直接同听众谈论“道德”这个词语,而是先讲了某个人的先进事迹,他说:“有人说他是‘社区修补匠’,30年来义务为社区居民修补房屋、疏通下水道;有人叫他‘慈善家’,作为学雷锋协会副会长的他多年来自掏腰包帮扶了多位贫困人士;有人说他是‘傻子’,自己舍不得吃舍不得穿,却动辄掏出上万元来帮助他人。”当这一连串事迹假借他人之口讲出来之时,听众的兴趣已被调动起来,听众会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到底是谁。这时,演讲者B顺理成章地讲出了故事主人公的名字——任天树,紧接着讲述了好人任天树帮人、助人的一系列感人故事。而后,他话锋一转又说道,“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像任天树这样的好人还有很多,他们就在我们每个人的身边,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周围的每一个人。上善若水,道德的力量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朋友们,我们应当让‘道德火炬’传递不息,让道德的信仰在我们每个人心中扎根,成长,让这个世界因为道德而变得更加美好。”
演讲者B先是以一连串的事迹吸引听众的注意,然后以多个故事在听众心里塑造了一个令人万分敬佩和感动的好人形象,使听众感同身受地明白“道德”这个词语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最后,他利用简短有力、富有激情的语言来作为“道德”的升华,言辞形象精准,带给听众思考与感悟的双重享受。
总而言之,在演讲过程中如果只是一味地用学术化的严肃语言向听众解释一些概念性的名词,很有可能会引起听众的反感,也难以让演讲达到感染听众的效果。值得一提的是,虽然言语枯燥无味让听众反感,但太过卖弄文采的语言表达也同样无法获得听众的好感。只有巧妙地运用形象化的语言向听众描述所要演讲的内容,才能赢得听众的心,赢得听众的掌声,这也就是说,演讲者的语言一定要形象生动,切忌浮华空洞。
第六节 勾起兴趣的关键句
《我是歌手》的节目中,当歌手李健出场后,所有人都注意到他的手上拿着一本书,大家都在猜测他拿着这本书要做什么。结果让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是,李健却只是将这本书放在了凳子上,然后坐了上去开始唱歌。一曲歌毕,在后台他解释道:“这本书是我最喜欢作家的一本书,因为今天歌曲中低音比较多一点,所以希望它能给我一些力量。”在歌唱比赛中手拿一本书,这本书便是勾起所有人兴趣的一个“关键点”。因为人们都有好奇的天性,这本书可以迅速地将听众从回味上一位演唱歌手的情境中拉出来,并且开始期待李健的演唱。
马云在清华大学的演讲中提到一句话:“我觉得这是一个纠结的时代,恭喜大家来到一个很了不起的纠结时代,因为纠结是一种变革,如果没有变革就不会有阿里巴巴的今天,阿里巴巴、马云有今天就是因为前30年中国的变革。”这句话对于那些正在读大学的学生来讲,是一个既高瞻远瞩又新鲜的观点。他们一方面会觉得马云似乎说得很对,另一方面却也不太明白马云究竟为什么会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而马云在经过一番讲解之后,再次总结说道:“我想跟大家讲我心里的感受,纠结、变革都是年轻人的机遇,也是这个时代的机遇。”在这场演讲中,马云是用先提出关键句,然后再详细阐述的方式来进行演说的。既清晰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也让听众很好地理解了其想要传递的演讲主题内容。
不管是歌唱比赛还是演讲,适当地制造悬念,总会勾起人们的兴趣。比如,在一场以“专家梦”为主题的演讲中,演讲者一上台就说道:“我在小时候就是想当一名专家,为什么?”很简单的一句话,却犹如在平静的湖水里扔下一颗石子般激起了听众心中的层层涟漪。有的听众会立刻想起自己小时候也曾有过这样一个梦想,有的听众很想听听他接下来会讲些什么内容,总而言之,他利用一个反问句成功地吸引了听众的注意力。又比如,在一场针对大学生群体的演讲中,演讲者最后说道:“我原本想祝福在座的每一位大学生都可以在今后的道路上一帆风顺,但仔细一想,这样似乎不太恰当。”这句话将所有的同学都弄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正在准备收拾东西离场的同学也都安静了下来,只听他继续说道,“人生之路何其漫长,祝福你们一帆风顺就好似祝福一个刚出生的婴儿万寿无疆一般空洞敷衍。人生路漫漫,未来的日子里挫折和困难将时刻伴随着你们,而这恰恰才是最真实的人生。也只有走过逆境,一路拼搏的人生才是真正充实辉煌的人生。最后,我祝愿大家奋力拼搏,在人生之路的茫茫征途中,能够坚定有力地走向那个属于你们的金色未来!”演讲者的话音刚落,礼堂内掌声雷动,这一番不走寻常路的祝福语,无疑从另一个角度让同学们既提前明白了未来道路的艰辛,又让他们深切地感受到演讲者给予他们的真诚祝福。
无论是在演讲的开场、中间或者结束时都可以制造悬念,不过演讲者应当注意的是,类似的关键句不可以在一场演讲中反复使用,如果用得多了,听众便失去了新鲜感,效果自然也会大打折扣。此外,在制造悬念的过程中,也不可用悬念勾起听众兴趣之后便将其置之一旁,如果不及时地给听众一个解释,听众便会因思考这个问题而忽略了后续的演讲内容。我们应当在合适的时机将设置悬念的动机及目的公之于众,这样才能使听众产生一种完整的、前后呼应的感觉。
在一场以“如何达到平衡式的成功”为主题的演讲中,演讲者上台后讲道:“在座的各位朋友,希望自己未来更成功、更卓越、赚大钱的人,请举手让我看一下!”现场的听众们不管是出于真心还是凑热闹的心态,几乎所有人都笑眯眯地举起了手。然后,演讲者又讲道,“希望自己身体更健康,家庭更幸福的人,也请举手让我看一下!”这时,刚刚举手的听众再次将自己的手高高举起,刚刚没有举手的听众也将自己的手举了起来。大家虽然不明白这位演讲者这样做究竟有何深意,但很显然演讲者所描述的这种美好愿望是每个人都无法拒绝的。正当全场的人举着自己的双手议论纷纷时,演讲者说道:“好,辛苦大家了。我看到在座几乎每一个人在刚刚我提问时都举起了自己的手,这说明大家的愿望还是非常强烈的。那么,我今天演讲的主题就是如何帮助你们来实现这些美好的愿望,请看大屏幕。”只见大屏幕上缓缓出现“如何达到平衡式的成功”的大标题,所有听众都带着寻求答案的一种心情开始专心听讲。
第七节 掌控互动环节
在一个演讲比赛中,演讲者A只是平平淡淡地将自己的观点讲述出来,他没有借助于任何沟通手段,那么,即便他拥有高超的语言组织和表达的能力,恐怕都不能使听众完全集中精力投入在他的演讲之中;演讲者B虽然在语言组织或者思想观点方面稍有欠缺,但是在演讲过程中他巧妙地设置了一些与听众互动的环节,听众不仅听得津津有味,而且对他接下来讲的内容充满期待。可想而知,如果让听众选择淘汰哪位选手,听众们一定不会选择那个带给他们愉悦视听体验,激起他们强烈情感共鸣的选手B。
演讲不仅是一门语言的艺术,更是一个展现演讲者交际与沟通能力的平台。演讲者在演讲过程中不仅要传达自己的观点,还要引发听众的心理共鸣,更要获得听众的思想认同。每年央视的春节联欢文艺晚会上,但凡冯巩上台,他的第一句话基本上都会说:“亲爱的观众朋友们,我想死你们了。”听众听后哄然大笑,鼓掌叫好。这种表演形式一般称为“暖场”,通俗一点来讲,这个“暖场”的过程也就是小品演员在表演开始前和听众进行互动的一个过程。那么,在演讲过程中,演讲者又会采取哪些方式来“暖场”呢?
在一场演讲比赛中,演讲者上台之后,一语不发。先是举起右手扬了扬手里的一张100元人民币,他问道:“有谁想要这100元?”现场举手的听众寥寥无几。这时,演讲者从手提包里拿出一个钱包,他将钱包对准听众,然后说道:“现在这个钱包里一共有1000元人民币,谁要?”这一次举手的听众明显多了一些。只见演讲者依然沉默着从包里取出一张支票,并且将其放在地上踩了几脚之后,抬头说:“这是一张100万的支票,现在有谁想要?”只见超过一多半的听众都举起了双手,演讲现场气氛越来越热烈。
直到此时,演讲者收起之前的道具对听众说道:“非常感谢大家刚刚同我之间的友好配合。我们可以发现,当这张钞票的面值是100元时,举手的人很少。当我将钞票的面值加大至1000元时,举手的听众人数又多了一些。当我将面值加大至100万时,虽然我踩了几脚,但是举手的人数反而比之前的两次之和还要多。这说明什么问题呢?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位听众又都在经历着怎样的心理变化呢?接下来,就请大家跟随我一起来探讨这些问题,让我们来进入今天的演讲主题‘欲望和尊严’。”演讲者利用听众的好奇心和层层递进的环节设计,既让听众心中充满了好奇地参与其中,又在游戏互动中将演讲主题自然流畅地引申出现,这样的环节设计会使得听众对接下来的演讲内容充满期待,他们也会更好地去聆听和思考。
在演讲者同听众互动的过程中,我们还可以采取萧军自嘲般的开场。在第四次作家代表大会上,萧军上台之后的第一句话是:“大家好,我叫萧军,是一个出土文物。”不出意料的,在座的听众哄堂大笑。虽然萧军的这句话言辞简单,但包含的情绪却复杂丰富。除此之外,我们也可以像超级演说家的选手马薇薇学习,同听众进行言语之间的互动。比如,在一次比赛中,她说道:“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尤其是成语。下面我们就现场试验一下,我来说出一个成语的前面两个字,你们来接后面两个字,看哪位听众接得最好、最多。”然后她在台上喊“一帆”,稍作停顿,台下听众喊“风顺”,她又喊“五湖”,台下听众回应“四海”。几个回合下来,马薇薇和听众之间已经建立了一种良好的互动体验,因此,她能够得到高分也是众望所归。
最后需要提醒一点,虽然在演讲增添一些互动环节是非常必要的,但是一定要注意在实施过程中把握好一个度,比如问题不要设置的太长或者让听众难以回答,比如一种互动类型不可在同一场演讲中反复出现等。只有在把握好这个度的前提下,演讲者才可以有效地调节演讲现场的气氛,以此增强演讲者的自信,最终和听众之间产生一种良好的互动,使听众获得美好的聆听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