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人之智是大智
韩非子这样说过:“下智者用己之力,中智者使人之力,上智者借人之智。”
可见,一个人有无智慧,往往体现在做事的方法上,山外有山,人外有人。自然,借用别人的智慧,助己成功,是必不可少的成事之道。
大家应该明白:不嫉妒别人的长处,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并能够为之所用,能诱导别人为自己做事,与合作人之间建立良好的信誉,是成大事的基本法则。
如果你觉得有必要培养某种你欠缺的才能,不妨主动去找具备这种特长的人,或参与相关团体。有俗话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三个臭皮匠,胜过一个诸葛亮。”既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那么我们要做的就是去发现别人的优势和长处,借人之力,成己之事。
一个人不能单凭自己的力量完成所有的任务,战胜所有的困难,解决所有的问题。须知借人之力可成事。善于借助他人的力量,既是一种技巧,又是一种大智。我们不妨来看一看历史中的借智智慧。
古往今来,很多帝王很少是那种智慧超群,武功盖世之人,但他们有做帝王最需的资本,有一种领导天下的“大智”,这种“大智”就是借天下众人之智。
汉高祖刘邦是个大老粗,有点胆魄,能斩白蛇,还会耍点流氓,但武功魄力远不抵项羽、韩信等;而文识韬略就更是平庸,手下张良、萧何等不知高出他多少。但就是这样的大老粗击败群雄,建立霸业,开汉室四百年基业。原因很简单,他的借人之智胜过其他所有人,他聚集起来的智慧天下群雄都不及,这样又焉有不成功之理?
在刘邦数十代之后的刘家传人刘备,不能不说是很有些智慧和武功。但他文才不如诸葛亮,武功不如关羽、张飞、赵云,然而他有一种别人不及的优点,那就是巨大的协调能力,他能够吸引这些优秀的人才为他所用。也就是借众人之智的能力。
这样的帝王古来不胜枚举,而很多一出生就继承天下的皇帝更是全靠臣子打理他的江山。再说到今天的管理者,之所以成为“管理者”,就得有管理众多有智慧的人的本领,他们一样的才华,却多一份“借智”的能力,这等于锦上添花,而且通过这种渠道结识的人,也将成为他们的伙伴、同业、同事、专业顾问,甚至变成朋友。能集合众人才智的公司,才有茁壮成长,迈向成功之路的可能。
那些能够发现自己和别人的才能,并能为我所用的人,就等于找到了成功的支点。聪明的人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智慧的营养补充自己,从别人那里借用智慧,比从别人那里获得金钱更为划算。
善于借用别人的智慧,也包括容忍并接纳那些不同意见。不妨想想他们不赞同你的原因是否很有道理?他们是否看见了你看不见的盲点?他们的理由和观点是否与你相左?他们是不是以偏见审视你的构想?问他们深入一点的问题,请他们解释反对你的原因,请他们给你一点建议,并中肯地接受。
当你真正学会借用别人的智慧时,你将会发现,你的视野将更加开阔,你的思路将更加通透,你的境界将更加高远。
用心去倾听每个人对你的构想、计划的看法,是一种美德,它是一种虚怀若谷的表现,他们的意见,你不见得各个都赞同,但有些看法和心得,一定是你不曾想过、考虑过的。广纳意见,将有助于你迈向成功之路。
借助别人的力量,善于利用别人的智慧,广泛地接受多家的意见,多和不同的人聊聊自己的构想,多倾听别人的想法,多用点脑子来观察周遭的事物,多静下心来思考周遭发生的一些现象,将让你受益匪浅。
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那些偶然遇到的人,因为,在人生的道路上,你并不知道前面有什么在等待着你,你也不知道在向你伸出的手中有哪一双有足够的力量可以支撑你。带着慧眼去认人、识人,发现那些能够助你一臂之力的人。
一项研究表明,在工作中获得成功所要求的技能,85%是基于个性,只有15%是因为技术和训练。任何人际关系,无论是私人交往,还是业务关系,如果它是以成年人的那种互利的观念来支配的话,对双方来说就会有益。所以,不要轻视你所遇到的任何人,即使他目前处于不利的境遇中,你也不要忽视他身上的潜能。
任何人如果想成为一个行业的领袖,或者在某项事业上获得巨大的成功,首要的条件是要有一种鉴别人才的眼光,能够识别出他人的优点,并在自己的事业道路上利用他们的这些优点,为自己所用。
如果你所挑选的人才与你的才能相当,那么你就好像用了两个潜能一样的人。如果你所挑选的人才,尽管职位在你之下,但才能却要超过你,那么你用人的水平真可算得上高人一等。即使是那些目前看来并无闪光之处的人也可能有巨大的潜力,你所要做的,是尽己所能向所有可能发挥潜力的人“借智”。
总之,一个人是唱不了大合唱的,必须借人之智、借人之力。想成大事者,最紧要的任务是学会如何打“借”字牌,从周围的人那里获得资源、获得力量、获得智慧,以凝聚成大事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