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个忠告 个人最大的成功是靠自己努力的成功
亿万财富并不能给人带来多少能力和成长,反而会消磨人的激情和理想。从一定意义上讲,金钱只不过是一串毫无意义的数字罢了,只有乐观、自信、勇敢、勤于思考的性格才能收获快乐而丰富人生。
2006年6月,时为全球富豪榜第二位的巴菲特作出了一个让所有人吃惊而又敬佩的决定,他宣布将多达370亿美元捐给比尔·盖茨创办的基金会用作慈善事业,这些财富约占其私人财富的85%。
曾经有一位美国《纽约时报》的记者采访巴菲特时问:“您把大部分财富都捐了出去,您会给您的孩子留下什么呢?”巴菲特的回答是:“我已经把最珍贵的财富给了我的子女。”他坦言道:“亿万财富并不能给人带来多少能力和成长,反而会消磨人的激情和理想。从一定意义上讲,金钱只不过是一串毫无意义的数字罢了,只有乐观、自信、勇敢、勤于思考的性格才能收获快乐而丰富人生。因此,可以说,我已经把我最珍贵的财富都赠送给了我的孩子们了。”
所以巴菲特在教育自己的孩子时,不是无微不至地宠溺,而更多的是注重培养孩子们自立自强的能力。巴菲特的小儿子彼得无不感激地说:“我父亲的一个信条就是——个人的最大成功是通过个人努力的成功。我庆幸父亲对我的生活没有过多地干预,我完全有权利自由选择。因此我发挥自己的优势,走了与父亲完全不一样的道路。”
彼得是自学成才的音乐家、作曲家和制作人,他从小就表现出对音乐的浓厚兴趣。在1979年,年满20岁的彼得就独立到旧金山寻找自己的音乐事业。刚到旧金山时,他住在一所小公寓里,买下一辆二手车,过起简朴的生活。他购买了一些设备,建立了一个自己的音乐工作室。彼得每天埋头钻研,做着有偿或无偿的工作。
彼得事业的转折点出现在1981年。他的一个邻居的女婿从事动画制作,急需音乐作品。这名制作人聘请彼得为一条10秒钟的广告配乐。从此,彼得的音乐事业不断发展。20世纪80年代末期,彼得凭借自己的努力过上了富裕的生活。他与一家名为“奈良田”的唱片公司签约,计划出音乐专辑。
后来,彼得卖掉洛杉矶的公寓,在密歇根湖畔买了一座别墅,新房子的面积是小公寓的5倍。彼得有了足够的空间录制音乐和接待同行。他的第一张曲集《等待》在业内颇受好评,也很畅销,但彼得一直希望电影制片人能注意到自己。后来,一个朋友送给他一本埃文·康奈尔的小说《晨星之子》,书中描写了美国印第安人和美国政府军作战的故事。彼得读完后很受震动,这种感情直接影响到他1989年发行的第二张专辑《一个接一个》。
与此同时,他听说好莱坞名导凯文·科斯特纳正在筹拍一部有关印第安人的电影。彼得将《一个接一个》寄给科斯特纳。科斯特纳邀请他为电影写配乐。彼得接受后发现自己根本不会写配乐,只能作罢。不过,彼得通过这次机会获得科斯特纳的认可,后来又争取到为电视连续短剧《500国家》配乐的机会,并因此获得艾美奖。对此,巴菲特深感欣慰,他很自豪地说:“他们都走出了自己的道路,而且收获颇丰。他们是富有创造性的,他们并不希望自己的身份仅仅是某个有钱人的孩子。”
彼得的音乐工作室成立之初,资金短缺,此时的彼得想到了父亲,于是向他求救。可没想到的是,彼得得到的答复竟然是拒绝,尽管此时的巴菲特资产已经过亿。巴菲特告诉彼得,要想借贷,跟银行取得联系是唯一的途径。寻求无果的彼得最终选择了银行。这个跟他没有任何关系的银行,竟然在他最需要的时候,代替父亲帮助自己实现了愿望。也许正是这个原因,此后的彼得对银行一直有着浓厚的感情。他从此一直坚持做一名诚信的客户,没拖欠过银行一分钱。
巴菲特竟然在儿子最需要支持的时候,不但不鼎力相助,反而让儿子求助于银行。这种行为在旁人看来是无法理解的,然而巴菲特的理由是“钱会让我们单纯的父子关系变得复杂”,更主要的是,巴菲特明白让儿子独立,能让他得到更多。此后,彼得也对父亲的这一做法表示感激,因为通过这次借贷,彼得学到了借贷以外的更多东西,他说:“我学到的远比从父亲那里接受无息贷款要多得多。”
有一家美国周刊曾经作过一个调查,邀请世界500强企业退休CEO们填写一份问卷,其中前10名大企业的老板对其中一个问题都作出了相同的回答。这个问题是:如果人生可以重来,你认为什么是你绝对不能错过的?这10位老板都表达了同一个意愿——如果人生可以重新来过的话,一定不会放弃陪伴孩子一起成长的机会。
可以想象,这些富翁在苦心经营自己的事业时,很少有时间去关注子女的成长。他们只知道用富裕的物质生活弥补匮乏的精神教育,然而这样根本不是一种弥补,而是一种毁灭,得到物质满足而精神匮乏的富家子弟只会因此沦为毫无能力的纨绔子弟。
巴菲特拿出卡内基基金会的一份调查报告。在这项调查中,继承10万美元以上财产的子女中,有20%~30%的人放弃了工作,有的整天沉溺于吃喝玩乐中,直到倾家荡产;有的则一生孤独,出现精神问题,或是作出违法乱纪的事情。富翁罗斯柴德在临终前,把所有的财产都留给了儿子拉斐尔,但儿子在继承财产的第二年,就被人发现死于纽约一处人行道上,死因是吸食毒品过量。此时拉斐尔只有23岁。
没经过付出而得到的财富就好比是毒药。巴菲特在教育子女时,并不是任他们欲求欲取,而是与之相反,让他们在磨难中坚强。巴菲特说:“他们(巴菲特的子女们)每个人都获得了遗产继承权,这些钱足够使他们做一些想做的事情,但绝不足以让他们无所事事地过着超级富翁的生活。”
没有让巴菲特失望,他的子女们做得很好,为此,巴菲特非常自豪。他说:“我认为他们应该很会感激我对他们的教育。他们做得很好,也都很独立,因为他们并不认为要对我俯首帖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