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方”与“圆”是中国传统文化里两个相对应的具有深刻哲理内涵的意象:方是刚,圆是柔;方是原则,圆是机变;方是做人之本,圆是处世之道。方与圆相结合,刚柔相济,阴阳相生,变幻无穷,可以不变应万变,亦可以万变应不变,其中包含了做人的智慧精髓,浓缩了处世的技巧精华,自古以来被视为人生之大道,做人之大智,做事之大端。在做人做事中,如果能做到方外有圆、圆内有方、能方能圆、亦方亦圆、方圆合一,则必能进退自如,游刃有余,从容周旋,化危机于无形,赢得广阔的生存空间。正如中国古代的铜币为什么里面是方形,而外面是圆形呢?实际上,这就喻示了一个古老而精妙的哲理。外圆可减少阻力,便于流通提携;内方可一线贯通,秩序井然。“取象于钱,外圆内方”,做人做事的道理尽在其中。做人有方的准则在手,就会方寸不乱,千变万化不离其宗。做事有圆的技巧在胸,就会浑圆玲珑,世事人情一通百通。有圆无方则不立,有方无圆则滞泥,可方可圆则无往不利。归根结底,人生就是一门在方与圆之间把握平衡的艺术,尊与卑、智与愚、贵与贱、得与失……一切都在方圆之间。天方地圆,无限广阔,人在其中,微如芥子。然而,掌握了方圆之道的大智慧,天地就会变得很小,人生就会变得伟大。因为,此时的你已经真正看清了世界,真正读懂了自己。
舍得,本是佛教用语,也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所谓“不舍不得,小舍小得,大舍大得”。树舍灿烂夏花,得华实秋果;鸣蝉舍弃外壳,得自由高歌;壁虎临危弃尾,得生命保全;雄蜘蛛舍命求爱,得繁衍生息;溪流舍弃自我,得以汇入江海;凤凰舍其生命,得以涅槃重生。关于舍得,佛家认为:舍就是得,得就是舍,如同“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样;道家认为:舍就是无为,得就是有为,即所谓“无为而无不为”;儒家认为:舍恶以得仁,舍欲而得圣。归根到底,“舍”就是放下,“得”就是成果。懂得舍与得的智慧和尺度,就懂得了人生的真谛。我们需要通过“取舍”来丰富人生,在“舍得”中体现智慧,在“舍得”后感悟人生。当然,舍,并不是全部舍掉,而是舍掉那些沉重的、让你走不远的负累,留下那些轻快的、灵性的美好,从而让你闪耀着含蓄、内敛、从容的光芒。舍得是一种哲学,更是一种艺术;舍得是一种精神,更是一种领悟;舍得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境界。只有懂得了舍得的人生大智慧,才能够将自己的人生经营得有声有色,拥有成功而幸福的生活,从而活得精彩,活得快乐。
包容自古以来就是人们立身处世的大智慧。《尚书》云:“有容,德乃大。”《周易》云:“君子以厚德载物。”《老子》云:“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佛教更是劝诫人们修行忍辱,“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达到“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境界。一个人一生成就的大小,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他包容的大小决定的,正如一位哲人说的那样:心胸有多大,事业就有多大;包容有多少,拥有就有多少。纵观古今成大事业者,无不有海纳百川的肚量,所谓“量小非君子”, “将军额上能跑马,宰相肚里能撑船”。包容是洞明世事、练达人情的一种处世哲学,是一种拿得起放得下的潇洒,“处世让一步为高,退步即进步的张本;待人宽一分是福,利人实利己的根基”。包容是一种非凡的气度、宽广的胸怀,是对人对事的接纳和宽恕;包容是一种高贵的品质、崇高的境界,是精神的成熟和心灵的丰盈;包容是一种生存的智慧和生活的艺术,是那种看透了社会人生后的从容、自信和超然。懂得包容的人总能得到别人的尊重与帮助,懂得包容的人会因为谦和的姿态受到他人的欢迎和喜爱,懂得包容的人无时不刻处于和谐之中,无论工作、事业还是生活都顺风顺水。
人生在世,做人做事,往往在方正与圆融、得到与失去、包容与排斥之间犹豫、彷徨、烦恼,难以把握其中的分寸。为人处世做到恰如其分,也就达到了人生的最高境界。本书深入全面阐释了方与圆、舍与得、包与容的人生大智慧,为人们提供一种健康积极的人生心态、一种正确的处世哲学、一种走向幸福与成功的方法,教会读者把握方与圆的平衡,舍得外物的得失,包容他人的过失,拥有一个豁达、通透的心境,以冷静掌控抉择,以平和面对得失,以中庸拒绝极端,以出世的心做入世的事,让生命更加充实,让人生更加从容、快乐、豁达、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