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无往不胜的方圆智慧
“取象于钱,外圆内方”,做人做事的道理尽在其中。做人有方的准则在手,就会方寸不乱,千变万化不离其宗。做事有圆的技巧在胸,就会浑圆玲珑,世事人情一通百通。
方是信仰,是做人的信念
矩能画方,但矩不是方,它不过是利用了自己的优势给方作了规范性的调整,使之形成自己的形状。同理,方正不是具体的做法,而是一种信念,一种信仰,它不会给人们提供具体的制约规范,而是在思想上影响着人们,让人们去按照自己的信念追求理想,设计生活。
尽管人们可能生活在同一个圈子里,面对同样的环境,但是由于人们受到的影响不同,所形成的信念也是不尽相同的。如果觉得自己的生活是要向着高远处攀爬的,那么你规范你生活的矩形可能就会高一些,而如果你安于现状,没有过高的追求,那么规范你生活的矩形就稍微矮小一些。但是,不管你是以什么态度去面对生活的,你的心态总是会受到方正的精神的影响的。
方正的智慧,就是道德的智慧,就是人们对于品德的信仰以及在这种品德信仰的约束下形成的设计生活的信念。它就像是一支火把,能最大限度地燃烧一个人的潜能,提引人们飞向梦想的天际。
20世纪70年代中期,当时很多人认为微电脑至多只是一种玩具,但盖茨和艾伦却看到了这种“玩具”所蕴含着的巨大商机,因为它可以给使用者提供极大的方便,同时它也可以给制造商们提供巨额财富。但是,当时的人们难以理解这种超越时代的想法,都认为他们是“疯了”,所以,盖茨和艾伦所面临的阻力很大。
但是,盖茨和艾伦还是迈出了发展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他们始终坚信他们会成功,不管付出多么大的代价!两个年轻人作出了对世界电脑业的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决定:盖茨和艾伦在亚帕克基市创立微软公司,为各种各样的电脑提供软件。随后,盖茨为了尽快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又作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从哈佛大学退学。
现在我们姑且不说盖茨和艾伦后来的发展,单就他们在这一阶段的经历来说,当他们确定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后,就开始朝着这个目标去努力,可以说,这个清晰的目标产生了坚定的信念。目标越是清晰,信念就越是坚定。在信念的支持下,盖茨和艾伦全身心地投入他们的事业,付出了他们的所有,包括盖茨从世界著名的哈佛大学退学。他们将人生所有的“赌注”都押上了。
长虹的CEO倪润峰对于信念是这样阐述的:公司如人,一定要有明确目标,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一定要有坚定信念,要咬定青山不放松,这样才能做到全身心投入,行动起来才能敏捷、有力度,唯有保证目标正确、信念坚定、行动有力,才能保证长虹一直做正确的事和正确地做事。
目标在信念的不断提升中巩固,唯拥有执著的信念,目标才有实现的可能。许多看起来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都在我们不渝的信念中变成现实。未来,因目标而精彩,因信念而真实。目标,需要明确;信念,需要固守。
目标与信念给人以持久的动力,它是人的精神支柱,如果这根支柱垮了,人也就跟着垮掉了。
有一年,一支英国探险队来到了撒哈拉沙漠的某个地区。在茫茫的沙海里负重跋涉,阳光下,漫天飞舞的风沙,扑打在探险队员的脸上。他们口渴似炙,心急如焚——大家的水都没有了。这时,探险队长拿出一只水壶,说:“这里还有一壶水。但穿越沙漠前,谁也不能喝。”一壶水,成了生命的寄托。水壶在队员手中传递,那沉甸甸的感觉使队员们濒临绝望的脸上,又显露出坚定的神色。最终,探险队顽强地走出了沙漠,挣脱了死神之手。大家喜极而泣,用颤抖的手拧开那壶支撑他们精神和信念的水——缓缓流出来的,却是满满的一壶沙!
炎炎烈日下,茫茫沙漠里,真正救他们的,又哪里是那一壶沙子呢?他们执著的信念,已经如同种子,在他们心里生根发芽,最终带领他们走出了“绝境”。
事实上,人生从来没有真正的绝境。无论经历多少苦难,只要一个人的心中还有方的信念,还能维持对生活的崇高的信仰,那么总有一天,他会走出困境,让生命重新开花结果。
方是脊梁,是做人的骨气
方正不比圆融,充满了柔和,它是硬的东西,有棱有角;它不懂弯曲,不懂妥协;它不会表现出奴颜媚骨,让人看不起,所以方是强硬的,有骨气的,而它的这种精神,正是中国人历来所崇尚的。
中国人历来把“有骨气”作为为人处世中的基本要求。在与人相处的时候,精神上失去了骨气,就如同身体中抽出了脊梁,根本无法屹立于世,也会被人看不起。
没有骨气的人,只能成为别人精神上的奴隶,尽管做事的时候会不住地迎合别人,但是别人不会把他当作一回事,反而会鄙视他,甚至厌烦他。所以,做人必须要有骨气,有自己的尊严和气魄。
有骨气的人就是刚正的人。他们遵守着自己的行为准则,时刻注意维护自己的尊严,而不让别人看低自己。
相信很多朋友从各种文章和书籍中,都了解到鲁迅先生是一个非常有骨气,敢于向黑暗反动势力挑战的作家、革命家和思想家。通过“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句诗,我们就能看出,鲁迅先生是一个敢于跟黑暗势力斗争的钢铁战士。鲁迅先生不但写出了许许多多振聋发聩的著作,通过不断“呐喊”唤起当时“彷徨”的人民起来斗争。“真正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便是鲁迅先生的真实写照。所以无论是在当时的同胞的眼里,还是反动派眼里,鲁迅先生都被视为中国最有骨气,骨头最硬的人。
正是这种骨气,促使鲁迅先生成为当时中国文坛最伟大的作家,最具有革命精神的革命家。鲁迅先生认为,一个人如果没有了骨气,奴颜婢膝,蝇营狗苟地生活将是最大的悲哀。那样的人生简直毫无意义。
关于人活着必须要有骨气,还有这样一个小故事。
年少时的鲁迅先生,立志学医来拯救当时孱弱的民众。1904年9月鲁迅先生东渡日本,进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当时他希望用新的医学来“促进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他学习勤奋,受到教师藤野严九郎的热切关怀和帮助。不久,他在有关日俄战争的幻灯片上,看见一个替俄国军队当侦探的中国人,被日本军队抓住杀头,围观的竟然都是中国人,而且他们竟无动于衷。这使鲁迅痛切感到:医学并非紧要,如果一个人没有了骨气,思想不觉悟,即使体格健壮,也无济于事。于是他认为头等重要的还是改变人的精神,唤起人民的自尊心,使国人成为有骨气的人,而不是毫无骨气可言,奴颜婢膝的奴才。
虽然现在的时代变了,但是“人不能没有骨气”在任何时候都不会改变。当今社会,物欲横流,很多人年纪轻轻便迷失在物质享受中,毫无骨气可言。在大街上,我们经常看见一群学生模样的人,跟着一个所谓的“大哥”横冲直撞,而且左一句“大哥”,右一句“大哥”地喊个不停。在网上我们真实地看到一段视频:两个中学生模样的人,在同是一群中学生模样的人的吆喝和威胁下,叫他们自己打自己就自己打自己,叫他们跪下就跪下,叫他们干什么就干什么。在电视新闻中我们又会经常发现“校园暴力”的报道,当记者采访一些学生对那些具有校园暴力倾向的学生有什么看法时,很多人竟然觉得那是一种潇洒,觉得能跟某某人混是一种荣耀……
这是多么可悲的一件事情啊。这些毫无骨气的青少年,你能想象他未来会有什么出息吗?你能指望他们成为祖国的栋梁吗?一个人不能离开骨气,就好比一个人不能没有空气一般。你没有了骨气,你就是别人的奴才,你就是一具行尸走肉,那么你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呢?
古往今来,有骨气一直是我们倡导的。从“廉者不食嗟来之食”的古训,到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再到李白高吟“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吃美国救济粮……他们都是有骨气的中国人,都是真正挺起脊梁的大丈夫。
有骨气、有尊严是一个人做人的根本。无论在什么时候,我们都应当挺起做人的脊梁。在一个论坛里,有一位网友写下了他亲眼所见的这样一个小故事。
一个下着小雨的中午,某路公交车车厢里的乘客稀稀拉拉的。到站时,上来一对残疾父子。中年男子是个盲人,而他不到10岁的儿子则只剩下一只眼睛略微能看到东西。父亲在小男孩的牵引下,一步一步地摸索着走到车厢中央。当车子继续缓缓往前开时,小男孩开口了:“各位先生、女士,你们好,我叫李平,下面我唱几首歌给大家听。”
接着,小男孩边弹电子琴边唱起来,电子琴弹得很一般,但孩子的歌声却有天然童音的甜美。正如人们所预料的那样,唱完了几首歌曲之后,男孩走到车厢前面,开始“行乞”。但他手里既没有托着盘,也没直接把手伸到旅客面前,只是走到你身边,叫一声“先生”或“小姐”,然后默默地站在那儿。乘客们都知道他的意思,但每个人都装出不明白的样子,或干脆扭头看车窗外面……
当小男孩两手空空地走到车厢尾时,旁边的一位中年妇女尖声大嚷起来:“真不知道怎么搞的,北京的乞丐怎么这么多,连车上都有!”
这一下,所有的目光都集中到这对残疾父子的身上,没想到,小男孩竟表现出与年龄极不相称的冷峻,他一字一顿地说:“女士,你说错了,我不是乞丐,我是在卖唱。”
车厢里所有淡漠的目光刹那间都生动起来。有人带头鼓起了掌,然后是掌声一片。
是的,我们没有理由不给故事中的小孩一分赞许,因为他相对于那些只等着别人的施舍的乞丐来说,最起码他付出了自己的劳动,他有骨气用劳动来证明自己的价值。所以,从这个故事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人活着必须要有骨气,活着就该挺起刚直的脊梁,这是做人的根本。骨气好比空气一般,看不见摸不着。但是你一旦没有了它,你将失去称之为人的资格,你的人格将因为“缺氧”而“死亡”。骨气无价,一个人失掉了骨气,做人的价值和乐趣也就无从谈起。所以,当自己的尊严受到侵犯的时候,一定要告诉自己:要挺起自己的脊梁,用行动捍卫自己的尊严。
方是规矩,是做事的准则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里所强调的“规矩”,就是做人和做事的行为准则。它是原则性的东西,所以也更加侧重于方的强硬和坚持,而不是圆的柔和和变通。
我们说,方是做人的根本,是对人生的道德上的指引,它起着一种原则性的束缚的作用。这其实是不无道理的。因为每一件事的运作都有其自身的规则,只有按照原则做事,按照规矩办事,才能使事情正常进行下去的必要保证,才能赢得他人信任。
清代红顶商人胡雪岩每做一桩生意时,都履行应该遵守的商业规则,比如绿营兵军官罗尚德上战场之前在胡雪岩开办的阜康钱庄存了一笔银子,当胡雪岩开出存折时,他坚决不要,因为一来他相信胡雪岩的信誉,二来怕自己上战场后,凶多吉少,要不要存折无所谓。但胡雪岩坚持开出存折,称这道手续不能省略。客户存入款项钱庄必须开出存折,这是照规矩办事。又比如胡雪岩与古应春等人合伙卖蚕丝,一下子卖了10万两银子,除去必要的开支外,赚来的银子所剩无几。既然是合伙,胡雪岩仍然坚持分出红利,他说即使自己没有赚到一文钱,红利该分的还是要分。与合作伙伴均分红利,这也是照规矩办事。
正是因为胡雪岩照规矩办事,天下与他打交道的人无不信任他,所以,胡雪岩的生意也越做越大。
按规矩办事的典范当属犹太人了,在他们看来,不按规矩做事的人,是不守信用的,是不值得人信任的。不按规矩办事的人,也常常会因为轻率而上当受骗。
宴会上有一个犹太人和一个日本人。这个犹太人喜欢画画,所以在饭桌上,他无事可做,就拿出一张纸来,朝着日本人的方向伸出大拇指,仔细测量着什么。
众所周知,画画的人如果有这样的行动,就是要把对方当成模特,而在测量比例。果然,很快地,犹太人画出了一幅日本人的画像。他把画递给日本人,让他来做评论。日本人说:“画的不错,如果能再注意细节方面就更好了。”犹太人听了,将纸拿回去,翻到了另一面,又伸出大拇指,朝着日本人的方向衡量着。
日本人看到犹太人的举动,赶紧挺直了腰杆,希望能把自己画得好一些。可是,几分钟过去了,犹太人再次将画给日本人看的时候,他惊讶了,原来犹太人并没有画他,而是在画自己的大拇指。
犹太人看着日本人惊讶的表情,微笑着说:“第一次做过的事情,第二次不一定会是相同的结果。所以,即使是有生意上的往来,第一次觉得这个人信誉不错,不代表第二次就不用签合同,而是还要像第一次一样,小心谨慎地按照规矩办事。”
日本人这才明白,原来犹太人在为他们以后的合作铺路,而他所想告诉日本人的第一点就是要按照规矩办事,信守合约。
犹太人以极强的做事能力著称于世,在犹太人看来,契约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更不可毁坏。在犹太人的心目中,毁约行为是绝对不允许发生的。谁如果毁约,其人格就是卑鄙的,他的事业必然失败。契约一旦签订,就是生效了,不但自己遵守,也要求对方严守契约,对契约绝不允许发生含糊不清的情形,无论发生什么问题,都是不可以更改的。
许多人在与他人打交道、做生意时,由于对对方不了解,不知道对方在做事过程中是否会守约,所以他们开始不太信任对方,尤其是第二次与不守约的人交往时,他们就根本不会相信所签订的契约。因此,在与犹太人交往中,要想博得信任,第一件要办的事便是按规矩办事,无论发生什么突变,以及在什么特殊的环境之下,都要完全地做到这点,否则你便是枉费心机。
良好信誉的建立,与我们能否坚持按规矩办事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只有规规矩矩地按照众所周知也就是大家都遵守的规矩做事,才能使人信服,建立起信誉。不顾章法,不按规矩办事的人,是没有人会相信他的。
可是生活中,有太多的人会因为第一印象而忽略了以后的行为准则。第一次合作很顺利,就以为以后都会不错,所以在以后的发展中,并不急着签合同;第一次觉得这个人借钱了之后很快就还了,就以为以后也会一样的守信用,所以就不再留字据了……很多骗子都是利用人们这样的心理,在第一次的时候给人留下好印象,等人们开始松懈的时候,才开始行骗。所以,不要总是按照自己的思维习惯去做事,而是要遵守规矩,遵守做事的准则。
只有时刻按照规矩做事,我们才能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并且可以保证事情顺利地进行。
正直做人,才能堂堂正正
正直的人,实际上是有信念、有原则的人。正直是一种标准,或者说是标杆、标尺,以这个标准衡量人的行为、品格、为人,差别顿时显现。做一个堂堂正正、受人尊敬的人,才能获取长久的成功。
无论是谁,保持正直的品格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工作中更是如此。作为优秀员工所必备的卓越品质,如诚实守信、自我控制、公正坦诚,都将被你所从事的职业严格考验。唯其难为,所以可贵,那些经受了考验、没有被玷污并且能保持正直品格的人才会得到大家的信任与尊敬,并将被赋予更重大的责任,而且有机会取得更伟大的成就。
在中国某个著名的城市,一批接受深造即将成为建筑师的年轻人,在一位鬓白如雪的老教授的带领下参观一座刚刚落成又需要拆除的大厦。因为大厦的建筑师接受贿赂后,在他的设计方案中改换了关系工程质量的一连串数据……爆破的炸药正填入水泥未干的墙基。在场的人全被震撼了。老教授颤颤巍巍地走到学生们跟前,想说什么却又哽咽着难以开口,只说了半句:“咱们建筑师不能造孽,应该积德……”
在美国马里兰州建筑学院盛大的毕业典礼上,著名建筑师弗兰克·劳埃德·赖特仿佛是接着中国教授的话题大声演说:“一座大厦就是一位建筑师的名誉,这名誉不会从天而降,必须来自一块实实在在的砖头,一块地地道道的板材。而这一切全都来自建筑师的品德——实实在在、正直高尚的品德!”
人们为了名誉,可以投入大量的金钱和精力,但就是不愿意使一块砖头成为“一块实实在在的砖头”,让一块板材成为“一块地地道道的板材”,从而丧失了为人的基本品格。
一个人的品格是其人性中最重要的部分,它是一个人的道德规范在其心智中的内化。正直、善良是高贵品质的根本,其他的优良品质则是正直品质的结果。有正直品格的人不仅是社会的良知,而且是社会前进的动力和民族的脊梁。
正直的品德是人生的桂冠和荣耀。它是一个人高贵的资产,它构成了人的地位和身份本身,它是一个人在信誉方面的重要筹码。它比财富更具威力,它使所有的荣誉获得了道德上的保障。
当代著名投资学家索罗斯极为重视一个人正直与否,认为一个人仅仅才华出众是不够的,还要有正直的品德。的确,正直的品德是我们为人的基本要素,是我们立足于世的重要保障,缺少正直品德的人,不可能描绘出多姿多彩的事业轨迹。
杰克大学毕业后到了一家软件开发公司工作,和他一起进入公司的还有他的同学兼好友希尔。他和希尔两个人都被分配到程序编辑组,有机会接触到公司最核心的技术秘密。
他们所面临的社会,是一个充满陷阱和诱惑的社会,加上软件企业当前的争战相当激烈,自从他们进入程序编辑组那天起,就有竞争对手想从他们那里套取技术秘密。
刚开始的时候,杰克和希尔都顶住了诱惑。但是,时间一长,希尔开始动摇了。有一天晚上,两个人还在单身公寓里为此吵了起来。
“我想不明白,对方开出那么高的价钱,顶得上我们两个人一年的工资,为什么不答应?”希尔说。他指的是某竞争企业出资10万美元购买他们俩参与的一项软件的数据库。
“那违背了我们的做人原则。”杰克说。
“我知道你很正直,可正直值几个钱呢?”希尔说。
“别说了,反正我不同意!”杰克终于吼起来了。
希尔看到杰克生气了,便表示放弃。但他心中并没有放弃,他决定瞒着杰克。
10万美元很快进入希尔的腰包,谁也没有发现,包括杰克在内。两个月后,竞争对手抢先一步推出相似软件,迅速占领市场,让杰克所在公司为此损失了数百万美元。此时公司终于发现有人出卖技术秘密。经过一番调查,得知泄密者是希尔后,公司立即将其开除,并将他告上了法庭。
希尔的结局告诉我们:在充满诱惑的现代社会,人随时可能为了某种利益而放弃自己的道德准则,而坚守正直的品德又是那么不容易。就这点而言,杰克令我们肃然起敬,可以相信,他的职业生涯也是绚丽多彩的。
品德决定你的一切,如果你拥有正直高尚的品性,能够始终做到刚正不阿、气概如虹,那么成功、荣誉、财富等都会纷至沓来,否则,这一切都将永远离你远去。
恪守原则,才不会方寸大乱
原则,是代表一个人的信用;原则,是代表一个人的人格;原则,是代表一个人的道德。做人要坚持原则,这是非常要紧的。因为很多原则都是早就制定好了的,需要每个人都去遵守,如果有一个人没有遵守,那么就可能会引起别人的效仿。如果大家都不去遵守,那么就会引起混乱。
所以,即使是有再大的困难,也要遵守共同的原则,不能因为自己的情况特殊就随意改变。
美国前总统乔治·布什是个原则性很强的人,他坚持“一就是一,二就是二的原则”。他认为空军1号就是空军1号,空军2号就是空军2号,“只有总统才能在南草坪上着陆”。
1981年春,当时身为副总统的布什正在一次飞往外地的例行公务旅行的飞机“空军2号”上。突然布什接到国务卿黑格从华盛顿打来的电话:“出事了,请你尽快返回华盛顿。”几分钟后的一封密电中告知总统里根已中弹,正在华盛顿大学医院的手术室里接受紧急抢救,飞机调头飞向首都华盛顿。
飞机在安德鲁斯着陆前45分钟,布什的空军副官约翰·马西尼中校来到前舱为结束整个行程做准备。飞机缓缓下滑时,马西尼突然想出了个主意,他说:“如果按常规在安德鲁斯降落后,再换乘海军陆战队的直升机飞抵副总统住所附近的停机坪,再驾车驶往白宫,要浪费许多宝贵时间。不如直接飞往白宫。”
布什考虑了一下,决定放弃这个紧急到达的计划,仍按常规行事。
“我们到达时,市区交通正处高峰时期,”马西尼提醒道,“街道上的交通很拥挤,坐车到白宫要多花10~15分钟的时间。”
“也许是这样,但是我们必须这样做。”
马西尼点点头:“是的,先生。”说着走向舱门。
看到马西尼中校显得疑惑不解,布什解释道:“约翰中校,只有总统才能在南草坪上着陆。”布什坚持着这条原则:美国只能有一个总统,副总统不是总统。
尽管有特殊的情况,可是因为规定了“只有总统才能在南草坪上着陆”,所以他不得不放弃那个紧急到达的计划,这种做法,是非常值得人们去学习的。
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事情。学生要按时上课,工人要按时上班……这些原则也一直会成为突发事件的障碍。可是,原则就是原则,如果你因为自己的私事,没有请假就离开了自己的岗位,那么如果大家都像你一样,可能办公室就大乱了;作为学生,你不想去上课,如果其他人也跟你一样想,没有人去上课,那么教学的秩序就会大乱。
所以,一定要恪守原则,才能规避可能造成的混乱。
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当中,在关键的时候一个人是否能够坚持,常常是判断他的道德水准的重要依据。只有那些肯于坚持原则的人,才能赢得他人的信任和支持。
我们做事讲究原则,做人也要讲究原则;一个人如果没有原则,所谓见异思迁,经常变来变去,则朋友不愿与你共处,同侪不愿与你共事。尤其居上位的人,如果没有原则,朝令夕改,则百姓无所适从;师长如果没有原则,是非不明,则令学生无所依循;父母如果没有原则,赏罚不分,则令儿女无以学习。因此,我们要怎样坚持原则呢?如何将所坚持的原则发挥到最高的价值呢?有4点意见:
1.不因利害而放弃原则
有一些人,刚开始的时候很讲究原则,不过到了利害当头,他就只顾利益,不顾道义。这种因利害而放弃原则的人,往往无义、无信,别人自然也不会愿意和他交往。
2.不因得失而放弃原则
有的人,成功有所得时,他就讲究原则,失败有所失,他就放弃原则。人,不能以成败来论英雄,也不是以得失来讲人格。因此无论得失,一定要坚持原则,这样的人才能受人尊重。
3.不因亲疏而放弃原则
有的人,因为你和我是至亲好友,我就不和你坚持原则,一切都很好说话,都很容易过关。假如你和我的关系疏远,没有交情,我就对你百般刁难,不跟你合作。这种人私心太重,不容易有成就,所以真正成功的人,不因亲疏而改变原则。
4.不因有无而放弃原则
有的人,身在其位时,这个也讲原则,那个也讲原则;一旦卸任,身份改变了,他便放弃原则,不再坚持原则。其实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这是自然的道理,但是人生有许多做人做事的原则,这是不变的,所以不应以有无而改变做人的原则,这才是做人应该坚持的最大原则。
修身要正,以品德赢长远
中国古代士人特别强调修身。荀子在2000多年前就明确提出:“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到了宋代,更是有人提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把修身放到了一个基础地位,先有高尚的品行,然后在事业上才能获得最终的成功。
中华民族的道德史中对人的要求是其他任何一个民族都难以相比的。一个人要成大事,就必须讲求方正,即要做到诚挚待人、光明坦荡、宽人严己、严守信义。只有这样,才能赢得他人的信赖和支持,从而为事业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人的品行、德行就是“德”,自古“才”与“德”并重,形容一个人最好的词语就是“德才兼备”。
一个品行不端、德行糟糕的人很难结识到真正的朋友,也很难获得长久的事业成功。这样的人令人无法与之长期合作,因为这种人不是搞一锤子买卖,就是过河拆桥;这种人在家庭中,也会作出不道德的事情,极有可能给另一方和孩子带来痛苦和不幸;他们甚至可能因为某种利益的驱动,铤而走险而落入法网……
要走向成功,需要讲求方正,以德立身,这是一个成功者必须确立的内在标准。没有这个内在标准,人生之路就会失去支撑,最终导致失败。
瑞士有一家钟表店门庭冷落,不甚景气。一天,店员贴出了一张广告,上面说:“本店有一批手表,走时不太精确,24小时慢24秒,望君看准择表。”
广告一经打出,很多人都迷惑不解,更有店主的好友打电话询问。店主坦率地说:“诚实是我开店的原则,我不会为了个人私利而损害大家的利益。”
出人意料的是,广告打出不久,表店的生意开始好转,门庭若市,生意兴隆,很快销完了库存积压的手表。
正是因为店主有着非同一般的品格,他才能作出这样的决定。很多顾客正是被店主诚实的做人态度所感动的。俗话说,做人要美,做事要精,立业先立德,做事先做人。做任何事情,都是从学做人开始的。如果连人都做不好,还谈何事业。
以德立身贯穿于每个人人生的全部过程,是一个人做人最根本的原则。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道德对人的要求虽有着不同的变化,每个人体验和经历的内容也不一样,但是,“以德立身”的人生支柱是不变的,它对每个人的人生大厦起着支撑作用的定律是不变的。
修身本身要求我们做到的,是“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宽则得众”,假如刘邦没有宽广的胸怀,也许他将一事无成。相反,项羽的本事很大,万人不敌,自称“力拔山兮气盖世”,可说英雄盖世,但他有一谋士范增却不用,气量小,只能“无颜过江东,自刎于乌江”。还有《西游记》里的那位唐僧,除了会念经外什么征战本领也没有,但他的诚心和宽厚却使三位本领高强的徒儿慑服于他,并完成了去西天取经的大业。
富兰克林是美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民主主义者、著名的科学家,一生受到了人们的爱戴和尊敬。但是,富兰克林早年的性格非常乖戾,无法与人合作,做事经常碰壁。富兰克林在失败中总结经验,为自己制定了13条行为规范,并严格地执行,很快为自己铺就了一条通向成功的道路。
节制:食不过饱,饮不过量,不因为饮酒而误事。
缄默:讲话要利人利己,避免浪费时间的琐碎闲谈。
秩序:把所有的日常用品都整理得井井有条,把每天需要做的事排出时间表,办公桌上永远都不零乱。
决断:决心履行你要做的事,必须准确无误地履行你所下定的决心,无论什么情况都不要改变初衷。
节约:除非是对别人或是对自己有什么特殊的好处,否则不要乱花钱,不要养成浪费的习惯。
勤奋:不要荒废时间,永远做有意义的事情,拒绝去做那些没有多大实际意义的事情,对于自己人生目标的追求永不间断。
真诚:不做虚伪欺诈的事情,做事要以诚挚、正义为出发点。如果要发表见解,必须有根有据。
正义:不做任何伤害或者忽略别人利益的事。
中庸:避免极端的态度,克制对别人的怨恨情绪,尤其要克制冲动。
清洁:不能忍受身体、衣服或住宅的不清洁。
镇静:遇事不要慌乱,不管是琐碎小事还是不可避免的突发事件。
贞洁:要清心寡欲,如果不是有益于身体健康或者是为了传宗接代,尽量少行房事。绝不做任何干扰自己或别人安静生活的事,也不要做任何有损于自己和别人名誉的事情。
谦逊:要向耶稣和苏格拉底学习。学习他们抵得住享乐的诱惑,抵得住金钱的勾引,没有非分之想,也不会为别人的行为而动、为别人的言论而动,这样也就不可能有任何诱惑和利益使你去做你明明知道是邪恶的事情。
荀子说过:“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人的力气不如牛大,跑起来没有马快,但牛和马却被人役使,为什么呢?“人能群,彼不能群也。”能够合作是荀子认为的根本原因。说得理论一些:人的社会是由人和人之间各种关系的组合,孤立的个人是不可能存在的,也做不成任何事。移山填海,上天入地,创造出许多伟大业绩,只是因为人能以“群”居之,聚集群体的力量造成的。而能够在人群中立足,基础就是用方正去修身,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小赢靠智,大赢靠德
《易经》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说明一个人在做人做事方面应该顺应自然,胸怀博大,宽以待人。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心胸开阔、宽容待人就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和爱戴,别人也就会努力工作,尽心为你效劳。而且有德之人,更能明白别人所追求的利益,并能尽力给予最大的满足。人之生于世,一为名,二为利,三为尊重。综观历史,有大成就的人必然有德行而能令人为其舍命效劳。
俗话说:“一分恭敬,一分功德。”凡成就大事者,必有其高尚的道德修养。德是一种觉悟,是一种理念,是一种境界,只要你具备了一定的修养高度,懂得吃亏是福,懂得童叟无欺,懂得诚信取利的奥妙,你就绝不会为富不仁。用现在的概念说,你要积极从事光彩事业,以义制利,通过高尚的修养,以人人尊敬、人人信赖的仁爱劳动和信义去取得广泛的支持和宏大的业绩,这样的业绩才会江山不倒,基业常青。
开平市励精企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周杰男的创业之路颇具传奇。他23岁到香港成为一名服装学徒工,40出头就在香港服装界被尊称为“爷”。周杰男的创业之路印证了这句话:小胜靠智,大胜靠德。
1940年,周杰男出生于开平市百合镇的一个华侨家庭,他的祖父辈在香港谋生。1963年,23岁的周杰男前往香港,进入一家毛织厂当学徒工。他天生聪颖,而且虚心学习,别人一个月才掌握的技术,他仅用10多天就能学会,连老板都对他刮目相看,悉心将织毛衣的技术传授给他。很快的,周杰男学会了编织毛衣的一系列技术。
同年年底,周杰男征得老板的同意,用平时节衣缩食积攒下来的500元港币购买了自己的第一台织衣机,在家里替老板加工毛衣;当他又积攒到500元港币时,买了第二台织衣机……5年里,周杰男拥有了30多台织衣机,并搬到一个大场地,有了自己的工厂。1975年,他通过借贷和分期付款的方式,从西德购进了10台先进的电脑织衣机,大大提高了市场竞争能力。此后,周杰男又通过合作和独资等方式,创办了多间大型公司,在加拿大、意大利等地拓展海外业务,并形成多元化发展,将自己的事业导入国际化的发展轨道。
凭着智慧、勤奋和进取心,周杰男的事业像滚雪球一样越积越大,他也由一个初出道的毛织学徒,成长为大企业的负责人。
当谈到自己的处世哲学时,周杰男这样回答:勤恳、忠诚、与人为善。他在生意场上的诚信使他赢得了客人的绝对信任,也为他带来了不少生意。
1983年,美国某大百货公司向周杰男的公司订购了一批价值六七十万美元的毛纺品。产品生产出来后,美国客商经验收非常满意,然而周杰男却检验出那批货还有细微的质量问题,立即停止发货。这一举动令客商非常惊讶,因为他们等着货品出售。周杰男主动向他保证,一个月内重新做出一批品质优良的货,不耽误发货时间。最后,周杰男在他承诺的时限内重新赶制了一批质量过硬的毛纺品,该客商非常满意。从此,该客商每年都跟周杰男做一亿港元以上的生意,直到他退休,两人仍以好朋友的身份每年见面。这件事令周杰男在香港商界的威望大增,尽管当时他才40出头,但行内人士都尊称他为“爷”,因为他忠诚守信,光明磊落,说话算话。
德是一种境界,德是一种追求,也是一种力量,是一种震慑邪恶、净化环境、提纯思维、吸引财源的动力,德能使人内功强劲,无往而不胜。所以,大胜靠德,业绩是与德行的修养成正比。我们要想取得事业上更大的成功,就必须注意自己的德行修养,必须把自己的德行修养做扎实。
唯有品格可立一生
在美国有一个广泛流传的故事:
美国加州的数码影像有限公司需要招聘一名技术工程师,有一个叫史密斯的年轻人去面试,他在一间空旷的会议室里忐忑不安地等待着。不一会儿,有一个相貌平平、衣着朴素的老者进来了。史密斯站了起来。那位老者盯着史密斯看了半天,眼睛一眨也不眨。正在史密斯不知所措的时候,这位老人一把抓住史密斯的手:“我可找到你了,太感谢你了!上次要不是你,我可能就再也看不到我女儿了。”
“对不起,我不明白您的意思。”史密斯一脸迷惑地问道。
“上次,在中央公园里,就是你,就是你把我失足落水的女儿从湖里救上来的!”
老人肯定地说道。史密斯明白了事情的原委,原来他把自己错当成他女儿的救命恩人了:“先生,您肯定认错人了!不是我救了您女儿!”
“是你,就是你,不会错的!”老人又一次肯定地回答。
史密斯面对这个感激不已的老人只能做些无谓的解释:“先生,真的不是我!您说的那个公园我至今还没去过呢!”
听了这句话,老人松开了手,失望地望着史密斯:“难道我认错人了?”
史密斯安慰老人:“先生,别着急,慢慢找,一定可以找到救你女儿的恩人的!”
后来,史密斯接到了录取通知书。有一天,他又遇见了那个老人。史密斯关切地与他打招呼,并询问他:“您女儿的恩人找到了吗?”“没有,我一直没有找到他!”老人默默地走开了。
史密斯心里很沉重,对旁边的一位司机师傅说起了这件事。不料那司机哈哈大笑:“他可怜吗?他是我们公司的总裁,他女儿落水的故事讲了好多遍了,事实上他根本没有女儿!”
“噢?”史密斯大惑不解。那位司机接着说:“我们总裁就是通过这件事来选人才的。他说过有德之才才是可塑之才!”
史密斯被录用后,兢兢业业,不久就脱颖而出,成为公司市场开发部总经理,一年为公司赢得了3500万美元的利润。当总裁退休的时候,史密斯继承了总裁位置,成为美国的财富巨人,家喻户晓。后来,他谈到自己的成功经验时说:“一个一辈子做有德之人的人,绝对会赢得别人永久的信任!”
世间技巧无穷,唯有德者可用其力!
世间变幻莫测,唯有品格可立一生!
这就是作为一个成功人士或希望成为一个成功人士应该具备的道德品质,“道之以德”, “德者得也”。
《左传》中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最上等的,是确立高尚的品德;次一等的,是建功立业;较次一等的,是著书立说。如果这些都能够长久地流传下去,就是不朽了,这就是告诉我们,要以道德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只有具备优秀品质的人,才能得到人生的乐趣、生命的精彩。
人品,是人生的桂冠和荣耀。它是一个人最高贵的财产,它构成了人的地位和身份本身,它是一个人在信誉方面的全部财产。人品,使社会中的每一个职业都成为荣耀,使社会中的每一个岗位都受到鼓舞。它比财富更具威力,它使所有的荣誉都毫无偏见地得到保障。它伴随着时时可以奏效的影响,因为它是一个人被证实了的信誉、正直和言行一致的结果,而一个人的人品比其他任何东西都更显著地影响别人对他的信任和尊敬。
当代著名投资家索罗斯极为重视人品的高下,认为一个人仅仅才华出众是不够的,还要有上等的人品。他喜欢诚实的人,对那些做事自私、不够诚实的人,尽管他们十分聪明,也会请他们走人。正如他的朋友沙卡洛夫说:“他是我所见过的最诚实的人,他根本不能忍受说谎。”这是对索罗斯的客观评价。他始终认为,许多投机商,包括一些很成功的投机商,并没有很严肃地对待自己的事业,他们只是在投机,一味地投机。
索罗斯说:“对那些才气纵横的赚钱高手,如果我不信任他们,觉得这些人的人品不可靠,我就绝不希望他们当我的合伙人。”一次,垃圾债券大王麦克·米尔被起诉后,垃圾债券业务出现真空,索罗斯很想进入这一黄金领域。为此他约谈了好多位曾在米尔手下做过事的人,想请他们做合伙人。但是,索罗斯发现这些人有某种忽视道德的态度,最后放弃了这些人。他觉得他的团队有这些人参与他会很不舒服,尽管他们积极进取又聪明能干,也很有投资天分。
索罗斯的团队里曾经有一个人私自在一处债券上投资了100万美元,结果投资虽然赢了利,但索罗斯认为,这个人对自己的行为不负责任。索罗斯后来解雇了这个人品欠佳的合伙人。他认为,投资作风完全不同的人在他的团队里都可发挥用场,但人品一定要可靠。
索罗斯之所以如此看重合伙人的人品,是因为他认为,金融投资需要冒很大的风险,而不道德的人不愿意承担风险。这样的人不适宜从事负责、进取、高风险的投资事业。他说:“冒险是很辛苦的事,不是你自己愿意承担风险,就是你设法把风险转嫁到别人身上。任何从事冒险业务却不能面对后果的人,都不是好手。”
品行不佳,不仅害人,也会使人在世界上丧失很多机会。管理学上有一种“中庸”理论,意思是任何一个想要稳步发展的企业,都要划分出三个档次,首先是德才兼备,其次是德高才中,最后才是德才中等,唯一不可用的是有才无德的人,因为这样的人极其危险。正如《三国演义》中的吕布,能征善战,英雄无敌,但品格低下,先认丁原做义父然后杀丁原,后认董卓做义父然后杀董卓,最后被曹操抓起来,再也不敢用他,只得把他杀掉。
人生道路,不管你是用人还是为人做事,都要牢记“唯有品格可立”这句箴言,这有助于你走上成功之道。
“圆”为豁达,与人为善
做人圆融,首先要学会豁达,与人为善。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多一些宽容和忍让,少一些苛责。在与人相处的时候不要用放大镜看人的缺点,如果过分地追求完美,不断指责他人的过错,就会失去朋友和合作伙伴。
历史上,会做事的人多是圆融豁达的人。他们在与人交往的时候,都应该眼光高远,胸襟博大。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克己忍让,宽容待人。如果都像《三国演义》中的周瑜那样心胸狭窄,总是产生“既生瑜,何生亮”的思想,又如何能与人合作呢?
在这方面,被人们称为“乱世英雄”的曹操堪称典范。曹操不仅能够与身边的人很好合作,甚至还能不计前嫌、化敌为友。
公元200年,曹操的死对头袁绍发表了讨伐曹操的檄文。在檄文中,曹操的祖宗三代都被骂得狗血喷头。曹操看了檄文之后问手下人:“檄文是谁写的?”手下人以为曹操准得大发雷霆,就战战兢兢地说:“听说檄文出自陈琳之手。”曹操于是连声称赞道:“陈琳这小子文章写得真不赖,骂得痛快。”官渡之战后,陈琳落入曹操之手。陈琳心想:当初我把曹操的祖宗都骂了,这下子非死不可了。然而,曹操不仅没有杀陈琳,还委任他做了自己的文书。
曹操还与陈琳开玩笑说:“你的文笔的确不错,可是,你在檄文中骂我本人就可以了,为什么还要骂我的父亲和祖父呢?”后来,深受感动的陈琳为曹操出了不少好主意,使曹操颇为受益。
曹操与张绣的合作也使后人们钦佩他的宽宏大量。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张绣是曹操的死敌,两个人有着深仇大恨。曹操的儿子和侄子都死于张绣之手。但是,在官渡之战前,为了打败袁绍,曹操考虑到张绣独特的指挥才能,主动放弃过去的恩恩怨怨,与张绣联合,并封张绣为扬威大将军。他对张绣说:“有小过失,勿记于心。”张绣后来在官渡之战和讨伐袁谭的战役中,十分卖力。
官渡之战结束后,曹操在清理战利品的时候,发现了大批书信,都是曹营中的人写给袁绍的。有的人在信中吹捧袁绍,有的人表示要投靠袁绍。曹操的亲信们建议曹操把这些当初对他不忠心的人抓来统统杀掉。可曹操却说:“当时袁绍那么强大,我自己都不能自保,更何况众人呢?他们的做法是可以理解的。”于是,他下令将这些书信全部烧掉,不再追究。那些曾经暗通袁绍的人被曹操的宽宏大量感动了,对曹操更加忠心。一些有识之士听说了这件事,也纷纷来投靠曹操。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有道德修养的人不在于不犯错误,而在于有过能改,不再犯错误。《尚书·伊训》中有“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的话,是说我们与人相处的时候,不求全责备,检查约束自己的时候,也许还不如别人。要求别人怎么去做的时候,应该首先问一下自己能否做到。推己及人,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才能团结别人,共同做好工作。一味地苛求,就什么事情也办不好。
齐国的孟尝君是战国四公子之一,以养士和贤达而闻名。他的门客有时多达三千人,只要有一技之长,就可投其门下。他一视同仁,不分贵贱。他因养士而在一定程度上保全了国家。
有一次,孟尝君的一个门客与孟尝君的妾私通。有人看不下去,就把这事告诉了孟尝君:“作为您的手下亲信,却背地里与您的妾私通,这太不够义气了,请您把他杀掉。”孟尝君说:“看到相貌漂亮的就喜欢,是人之常情。这事先放在一边,不要说了。”
一年之后,孟尝君召见了那个与他的妾私通的人,对他说:“你在我这个地方已经很久了,大官没得到,小官你又不想干。卫国的君王和我是好朋友,我给你准备了车马、皮裘和衣帛,希望你带着这些礼物去卫国,与卫国国君交往吧。”结果,这个人到了卫国并受到了重用。
后来齐卫两国因故断交了,卫君很想联合各诸侯一起进攻齐国。那个与孟尝君的妾私通的人对卫君说:“孟尝君不知道我是个没有出息的人,竟把我推荐给您。我听说齐、卫国的先王,曾杀马宰羊,进行盟誓说:‘齐、卫两国的后代,不要相互攻打,如有相互攻打者,其命运就和牛羊一样。’如今您联合诸侯之兵进攻齐国,这是违背了您先王的盟约。希望您放弃进攻齐国的打算。您如果听从我的劝告就罢了,如果不听我的劝告,像我这样没出息的人,也要用我的热血洒溅您的衣襟。”卫君在他的劝说和威胁下,最终放弃了进攻齐国的打算。齐国人听说了这件事后,说:“孟尝君真是善于处事、转祸为福的人啊。”
待人接物,不能对人过于苛求,对别人过于苟求,往往使自己跟别人合不来。社会是由各式各样的人组成的,有讲道理的,也有不讲道理的,有懂事多的,也有懂事少的,有修养深的,也有修养浅的,我们总不能要求别人讲话办事都符合自己的标准和要求。真正的豁达大度者,当那些懂事较少、度量较小、修养较浅的人做了得罪自己的事情时,能够宽容他们,谅解他们,不和他们一般见识。从这个意义上说,那些最豁达、最宽容的人,乃是最善于谅解人、最通达世事人情的人。
“圆”是灵活,懂得变通
圆融,就是自由、灵活,它不受特定条件的限制,而是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作出适当的调整,也就是变通。圆融变通,顾名思义,就是以变化自己为途径,通向成功。哲学家讲:“你改变不了过去,但你可以改变现在;你想要改变环境,就必须改变自己。”文学家讲:“明智的人使自己适应世界,而不明智的人坚持要世界适应自己。”我们每天面对层出不穷的矛盾和变化,是以不变应万变,还是采取灵活机动的变通方式应万变,这是我们需要确立的一种做人做事的心态。
有一本《一变就通》的书,讲述了“水随器而圆,人随水则变通”的道理。书中指出:“什么不可阻挡?变通不可阻挡!什么是无敌的?变通是无敌的!你知道世界上最善于变通的东西是什么吗?有人说是变色龙,也有人说是天上的云,还有人说是女人的心。其实都不是。世界上最善于变通的东西应该是水。水是什么?诗人说,水是音乐,泉水叮咚,沁人心脾;科学家说,水是无色无味的液体;农民说,水是庄稼不可缺少的东西;防汛指挥部的人说,水是洪水猛兽;军事家说,水是百万雄兵,可以淹七军。然而,我却说:‘水是变通。’”我们如果能像水随着客观情况变化而变化,该聪明时聪明,该模糊时模糊,该行动时行动,该停止时停止,那么,再难的问题也会迎刃而解。
东汉末年时的曹操堪称是一个懂得“变通”的典型代表,他“割发代首”的故事被认为是一种“智慧”的体现。
曹操在出征途中,下了一道命令,将士经过麦田时,不得践踏庄稼,否则一律斩首。一日,曹操正骑马前行,一只斑鸠突然从麦田之中飞了出来,曹操的马受惊蹿入了麦田,踏坏一大片正在生长的麦子。
曹操立即叫来了行军主簿,要求对自己按照军法从严处置,主簿显得十分为难,曹操却说:“我自己已经下达了禁令,然而自己却违反了,如果不作处罚的话,又怎么能够服众呢?”他立即抽出随身所佩之剑作势要自刎,左右随从急忙解救。这时,谋士郭嘉急引《春秋》“法不加于尊”为其开脱。曹操便顺水推舟,说一句既《春秋》有“法不加于尊”之义,“吾姑免死”,过了一会儿,还是拿起剑割下了自己的一束头发,掷在地上对部下说:“割发权代首。”随后叫手下将头发传示三军,将士们看后,便更加敬畏自己的统帅,再也没有出现过不遵守命令的现象。曹操在自己坐骑践踏麦田的时候,想到了“割发代首”的“变通妙计”,不仅保全了自己的性命,同时也达到了“杀鸡给猴看”的目的。
在人际交往中,同样要懂得变通。跟君子相处平平淡淡,跟小人相处应该保持一定的距离,跟坏人相处应该见机行事,想得越周到越好。
做人固然需要正直,但是如果不知变通,就有可能碰钉子,甚至会遭不测。人的工作环境,有时候是无法选择的,在危险或尴尬的环境中工作,头脑一定要灵活,遇事该方则方,不该方时就要圆熟一些,尤其在遇到将要对己不利的形势时,应将刚直不阿和委曲求全结合起来,随机应变,要学会保护自己以屈求伸。
“圆”是韬晦,保全自己
圆融为人的目的是保全自己,从中获取更多的利益,在这一点上,与韬光养晦不谋而合。韬,本意是“弓袋子”,有“进去”之意,韬光是隐藏自己的光芒。晦,是黑暗、隐晦之意,养晦是处在一个相对不显眼的位置。韬光养晦和低调的意思基本相同,这是一种优秀的圆融策略。实现韬光养晦的要旨在于:实施对象没有安全感、怕人谋害,就向他表示最大的忠诚和善意;实施对象怕有人威胁到他的地位,就向他表示自己淡泊名利的态度;实施对象害怕失去权威,就向他表达最大的敬畏与尊崇。当你成功地让实施对象相信你的这种意图时,你就是一个成功地掌握韬光养晦这种艺术的人。
使用韬晦之计而显示人生的圆融智慧的突出例证,是《三国演义》中刘备与曹操在“青梅煮酒论英雄”时的表现。那时刘备在吕布与曹操两大势力争夺中无法保持中立,只好依附曹操,共同消灭吕布。
曹操在许田围猎时故意表露出自己的篡位意图,以试探臣下。当时大臣们敢怒不敢言,只有关羽“提刀拍马便出,要斩曹操”,倒是刘备“摇手送目”,拦住关羽,还恭维曹操说:“丞相神射,世所罕及!”当董承、王子服等人凭汉献帝血写密诏结盟讨伐曹操时,把刘备也拉入这个政治集团之内。刘备签名入盟后,“为防曹操谋害,就到后园种菜,亲自浇灌,以为韬晦之计”。
不想曹操何等精明,他想刘备这样志向远大的英雄突然种起菜来了,必有所图。于是派人将刘备请往丞相府,“盘置青梅,一樽煮酒,二人对坐,开怀畅饮”,演出一段脍炙人口的历史戏剧。
当时,曹操几乎明知故问,甚至直言相告:“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刘备所担心的是讨曹联盟之事暴露,听到曹操称自己为“英雄”,以为事情已经暴露,手中匙箸也掉在地上。为避免曹操进一步怀疑自己,只好推说是害怕雷声所致。曹操想这样一个连雷声都害怕的人,根本不是什么“英雄”,于是将戒备的疑心放下。这为后来刘备借讨伐袁术为名领兵出发,“撞破铁笼逃虎豹,顿开金锁走蛟龙”奠定了基础。
刘备暂时的“不为”,是为了长远的“有为”;表面的“不为”,是为了实实在在的“为”。可见,韬晦之计就是在自己尚无足够的能力达到自己追求的目标时,为防止别人干扰、阻挠、破坏自己的行动计划,故意采取的假象策略,是弱者在逆境中生存的重要手段。
弱者善用韬晦策略,同样,强者也对它极其钟爱。如果说处于弱势的人为了保护自己,有向强势者示弱的必要,强势者又何必韬光养晦呢?这里面也有很多奥妙。一般来说,强势者大权在握,处在比较显眼的位置。他受人关注的程度就必然高,所要应付的事情也必然多。这会让他把许多的精力分散在与人周旋、应对上。一个人如果没有安静思考的时间,长期处在显眼的位置进行指挥、领导、周旋、应对,久而久之,精力、健康、知识、智慧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这就要求处在领导位置的人,要学会避开众人的注目,避开不必要的繁杂事物,回到比较隐蔽的位置。这样的位置有助于人修身养性、恢复精力;有助于人们不断反思、不断调整,拓展自己心灵的空间,强大自己的力量,这样,当再一次投入工作中,就会获得足够的智慧和精力去面对。所以,强势者也常常会运用“韬光养晦”这种策略,只不过强势者和弱势者运作韬光养晦的手段和目的不一样。
韬晦之计,铸就了无数的成功者。究其原因,就是因为韬晦之计有明确的目的性与功利性,具有极强的主观意识;韬晦之计又有极强的进取性,虽然在表面上有许多退却忍让,却更显示人的韧性与忍辱负重的内在力量;韬晦之计又因其具有极大的隐蔽性而具有极强的实效性,它往往以攻其不备而出奇制胜,易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韬晦之计是精明人假装糊涂的一种策略,而装糊涂也是领导的方法之一。
在一次宴会上,楚庄王命令他所宠爱的美人给群臣和武士们敬酒。傍晚时分,一阵狂风把灯烛吹灭了,大厅里一片漆黑,黑暗中不知是谁用手拽住了美人的衣袖。美人急中生智把那人系帽子的带子扯断,然后来到楚庄王的身边,向他哭诉了被人调戏的经过,并说那个人的帽带被扯断,只要点上灯烛就可以查出此人是谁。
楚庄王安慰了美人几句,便向大家高声说:“今天喝酒定要尽兴,谁的冠缨不断,就是没喝足酒。”群臣众将为讨好楚庄王,纷纷扯断冠缨,喝得烂醉如泥。等点灯时,大家的冠缨都断了,就是美人自己想查出调戏她的那个人,也无从下手了。
三年后,楚国与晋国开战,楚军有一位勇士一马当先,总是冲在前头。楚庄王很奇怪,问他为什么如此拼命。勇士回答说:“末将该死,三年前我在宴会上酒醉失礼,大王不但不治我的罪,还为我掩盖过失,我只有奋勇杀敌才能报答大王。”
在这事件中,楚庄王听说有人调戏美人,而且他系帽子的带子已被扯断,是可以查出谁犯了错的。但楚庄王在这件事上采取“糊涂”的态度,故意让大家扯断冠缨,给犯错的人留下了一条后路。楚庄王的宽容大度得到了应有的报偿。他的这种“糊涂”其实是一种富有远见的“精明”。
由此可见,正确使用韬晦之计,非但能够保全自我,而且还能从中得益,实在是把握人生潜规则的重要内容之一。所以说,做人应懂得韬光养晦,隐藏锋芒,低调处世,不张扬、不炫耀。恰当的时候装糊涂,也是领导者团结部下,以宽容之心使部下为目标而奋斗的方法。
“圆”是进退,趋利避害
“进”与“退”都是处世行事的技巧,是圆。方则是恰到好处的中庸之道,把握中庸,便有了进与退的判断标准,是进是退都有章法。该进的时候不进会失去机遇,该退的时候不退会惹来麻烦,甚至是祸害。
在古代,有不少真正的权谋家都懂得“功成身退”的道理,在开创伟业,大展宏图,实现夙愿之后,简单地“一退”,避开了灾祸。
春秋时期,吴越争雄,越国范蠡在越王勾践身为人奴之时,鼎力效忠。在忍耐了漫长的屈辱之后,越王勾践终于得以东山再起,一举灭掉了吴国,重建越国。
而立下赫赫功劳的范蠡在庆功宴上,却悄悄带着西施,乘一叶扁舟离开了。临走前,他曾托人送过一封信给他的好友文种,信上说: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灭,谋臣亡。越王这个人能容忍敌人的欺负,可不能容得下有功的大臣。我们只能够同他共患难,却不能同他共安乐。你现在不走,恐怕将来想走也走不了了。可惜,文种没有听其劝告,最后被勾践逼死。临死对天长叹,痛悔自己没有听范蠡的话,而落个被杀的结局。
与文种相反,范蠡带着西施和一些财宝珠玉,弃官经商,改名换姓,跑到齐国去了。几年后,成为百万富翁,后人称其为商圣陶朱公。
范蠡和文种的一退一进,正好说明了“退”的机会含义。范蠡的“退”,为自己创造了更好的机会,而文种的“进”,其结果却是死路一条。
老子说:“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常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谴其咎。功成名就身退,天之道。”它的意思是:始终保持丰盈的状态,不若停止它;不停地磨砺锋芒,欲使之尖锐,却难保其锋永久锐利;满屋的金银珠宝,很难永恒地守护住它;人富贵了就会产生骄奢淫逸的心理,反而容易犯错误。功成名就则应隐退,此乃天理。它提醒人们功成名就、官显位赫后,人事会停滞,人心会倦怠,业绩也不会进展。应立即辞去高位,退而赋闲。否则,说不定会因芝麻小事而被问罪,遭到晚节不保的厄运。
进退之术,古人多有阐发,像“进一步山穷水尽,退一步海阔天空”、“以退为进,以进为退”等等。然而,却有许多人不能做到适时进退。一般说来,不外乎有这样两种原因:一种是身处逆境之人虽能识之,但不能做;另一种是身处顺境之人虽能做之,但不能识。
身处逆境,思量最多的就是如何能摆脱眼前的不利局面,力争早日振作起来,因此,他们脑子里萦绕最多的便是“进一步山穷水尽,退一步海阔天空”,但思来想去,总觉得自己背水一战,退无可退,那么只能向前迈进,而结果,依然是落了个“山穷水尽”的下场。
相反,身处顺境的人,思量最多的则是如何抓住眼前“全国山河一片红”的大好局势,进一步扩大自己的势力和影响,“好风须借力,送我上青天”,正处于人生得意的金字塔尖。尽管也时时有“高处不胜寒”的感觉,但是,他们当中又有几人能想到“退”这一字呢?他们有的是退的资本,可是,他们没有人能认识到这进退之术,因此搁浅了。
清代名臣曾国藩最懂参悟保身之道。攻下金陵之后,曾氏兄弟的声望,可说是如日中天,达于极盛,曾国藩被封为一等侯爵,世袭罔替;曾国荃一等伯爵。所有湘军大小将领及有功人员,莫不论功封赏。当时湘军人物官居督抚位子的便有十人,长江流域的水师,全在湘军将领控制之下,曾国藩所保奏的人物,无不如奏所授。
但树大招风,朝廷的猜忌与朝臣的妒忌随之而来。曾国藩说:“长江三千里,几无一船不张鄙人之旗帜,外间疑敝处兵权过重,权力过大,盖谓四省厘金,络绎输送,各处兵将,一呼百诺,其相疑者良非无因。”
颇有心计的曾国藩应对从容,马上就采取了一个裁军之计。他在战事尚未结束之际,即计划裁撤湘军。他在两江总督任内,便已拼命筹钱,两年之间,已筹到550万两白银。钱筹好了,办法拟好了,战事一结束,便即宣告裁兵。不要朝廷一文,裁兵费早已筹妥了。同治三年六月攻下南京,取得胜利,七月初旬开始裁兵,一月之间,首先裁去25000人,随后亦略有裁遣。
世上的一切事物,认真去琢磨,都有其规律可循,月不总圆,花不总红,物极必反。曾国藩深谙此道,所以,当他功成名就之时,他怕树大招风,引起朝廷猜忌,怕人说他拥兵自重,所以,自己先行一步自我裁军。这一计谋,果然奏效,朝廷没有了顾虑,曾氏家族也求得了安定。
荀子说,人生如果到了如《诗经》中所说的“往左,你能应付裕如;往右,你能掌握一切”这样的境界,就不会枉走一生了。大丈夫有起有伏,能屈能伸。起,就直上九霄,伏,就如龙在渊;屈,就不露痕迹,伸,就清澈见底。漫漫人生路,有时退一步是为了踏越千重山,或是为了破万里浪;有时低一低头,更是为了昂扬成擎天柱,也是为了响成惊天动地的雷。如此的低一低头,即便今日成渊谷,即便今秋化作飘摇的落叶,明天也足以抵达珠穆朗玛峰的高度,明春依然会笑意盎然傲视群雄。
做事有圆,得心应手
很多人相信,执著是一种很好的品质,但有的时候并不一定是好事。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都要学会圆融变通。因为,只有圆融,才能减少成功的阻力,只有变通才会找到方法,才会获得一条捷径。
圆融变通,是去除了自己的棱角,隐藏起自己的个性中不能被人群接纳的部分,是以变化自己为途径,通向成功。哲学家讲:“你改变不了过去,但你可以改变现在;你想要改变环境,就必须改变自己。”
种子落在土里长成树苗后最好不要轻易移动,一动就很难成活。而人就不同了,人有脑子,遇到了问题可以灵活地处理,用这个方法不成就换一个方法,总有一个方法是对的。做人做事要学会圆融,不能太死板,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前面已经是悬崖了,难道你还要跳下去吗?不要被经验束缚了头脑,要冲出习惯性思维的樊篱。执著很重要,但盲目的执著是不可取的。
有这样一则故事:
战国时期,秦国有个人叫孙阳,精通相马,无论什么样的马,他一眼就能分出优劣。他常常被人请去识马、选马,人们都称他为伯乐。
有一天,孙阳外出打猎,一匹拖着盐车的老马突然向他走来,在他面前停下后,冲他叫个不停。孙阳摸了摸马背,断定是匹千里马,只是年龄稍大了点。老马专注地看着孙阳,眼神充满了期待和无奈。孙阳觉得太委屈这匹千里马了,它本是可以奔跑于战场的宝马良驹,现在却因为没有遇到伯乐而默默无闻地拖着盐车,慢慢地消耗着它的锐气和体力,实在可惜!孙阳想到这里,难过得落下泪来。
这次事件之后孙阳深有感触,他想,这世间到底还有多少千里马被庸人所埋没呢?为了让更多的人学会相马,孙阳把自己多年积累的相马经验和知识写成了一本书,配上各种马的形态图,书名叫《相马经》。目的是使真正的千里马能够被人发现,尽其所才,也为了自己一身的相马技术能够流传后世。
孙阳的儿子看了父亲写的《相马经》,以为相马很容易。他想,有了这本书,还愁找不到好马吗?于是,就拿着这本书到处找好马。他按照书上所画的图形去找,没有找到。又按书中所写的特征去找,最后在野外发现一只癞蛤蟆,与父亲在书中写的千里马的特征非常像,便兴奋地把癞蛤蟆带回家,对父亲说:“我找到一匹千里马,只是马蹄短了些。”父亲一看,气不打一处来,没想到儿子竟如此愚蠢,悲伤地感叹道:“所谓按图索骥也。”
这就是成语“按图索骥”的由来。这个故事有两层寓意,一是比喻按照某种线索去寻找事物,二是讽刺那些本本主义的人,机械地照老方法办事,不知圆融变通。
记载商鞅思想言论的《商君书》中有一段名言:聪明的人创造法度,而愚昧的人受法度的制裁;贤人改革礼制,而庸人受礼制的约束。是的,圣人创造“规矩”,开创未来,常人遵从“规矩”,重复历史。为什么孔子是圣人,而他的三千弟子不是?道理就在于思想是否解放,是否敢于创新,敢于自主地、实事求是地思考分析问题。
许多成功人士一生不败,关键就在于用绝了为人处世的圆融之道,进退之时,俯仰之间,都超人一等,让左右暗自佩服,以之为师。
学会圆融,是做人做事之诀窍。尤其是当你身处困境之时,灵活圆融的能力能为你带来成功的机会。
美国当代著名企业家李·艾柯卡在担任克莱斯勒汽车公司总裁时,为了争取到10亿美元的国家贷款来解公司之困,他在正面进攻的同时,采用了迂回包抄的办法。一方面,他向政府提出了一个现实的问题,即如果克莱斯勒公司破产,将有60万左右的人失业,第一年政府就要为这些人支出27亿美元的失业保险金和社会福利开销,政府到底是愿意支出这27亿呢,还是愿意借出10亿极有可能收回的贷款?另一方面,对那些可能投反对票的国会议员们,艾柯卡吩咐手下为每个议员开列一份清单,单上列出该议员所在选区所有同克莱斯勒有经济往来的代销商、供应商的名字,并附有一份万一克莱斯勒公司倒闭,将在其选区产生的经济后果的分析报告,以此暗示议员们,若他们投反对票,因克莱斯勒公司倒闭而失业的选民将怨恨他们,由此也将危及他们的议员席位。
这一招果然很灵,一些原先激烈反对向克莱斯勒公司贷款的议员闭了口。最后,国会通过了由政府支持克莱斯勒公司15亿美元的提案,比原来要求的多了5亿美元。
由此可见,懂得圆融变通的人,总是能够在危难处脱身,给自己消除成功的阻力。圆融的人,懂得变通,能够用更聪明的方法达成自己的目的,所以做起事情来也更加得心应手。
随机转变,化险为夷
“人有失足,马有失蹄。”但有时错失会给人带来杀身之祸。只有及时而巧妙地挽回错失,才能处于安全境地。
据说,司马昭与阮籍有一次同上早朝,忽然有侍者前来报告:“有人杀死了母亲!”放荡不羁的阮籍不假思索便说:“杀父亲也就罢了,怎么能杀母亲呢?”
此言一出,满朝文武大哗,认为他“有悖孝道”。阮籍也意识到自己言语的失误,忙解释说:“我的意思是说,禽兽只知其母而不知其父。杀父就如同禽兽一般,杀死母亲呢?就连禽兽也不如了。”
一席话,竟使众人无可辩驳,阮籍也因此避免了杀身之祸。
困境面前,阮籍因为懂得随机应变而躲过了一场劫难。可是,有时候并不是单靠口舌就能将自己从困境中挽救出来的,而是需要用心、动脑,在面对事情的时候保持机敏和灵活,才能让自己免于危难,郭德成就是这样的人。
郭德成是元末明初人,他性格豁达,十分机敏,特别喜爱喝酒。在元末动乱的年代里,他和哥哥郭兴一起随朱元璋转战沙场,立了不少战功。
朱元璋做了明朝开国皇帝后,原先的将领纷纷加官晋爵,待遇优厚,成为朝中达官贵人。郭德成仅仅做了戏骑舍人这样一个普通的官员。
有一天,朱元璋召见郭德成,说道:“德成啊,你的功劳不小,我让你做个大官吧。”郭德成连忙推辞说:“感谢皇上对我的厚爱,但是我脑袋瓜不灵,整天不问政事,只知道喝酒,一旦做大官,那不是害了国家又害了自己吗?”
朱元璋见他辞官坚决,内心赞叹,于是将大量好酒和钱财赏给郭德成,还经常邀请郭德成到皇家后花园喝酒。
一次,郭德成兴冲冲赶到皇家后花园陪朱元璋喝酒。眼见花园内景色优美,桌上美酒香味四溢,他忍不住酒性大发,连声说道:“好酒,好酒!”随即陪朱元璋喝起酒来。
杯来盏去,渐渐地,郭德成脸色发红,醉眼,但他依然一杯接一杯喝个不停。眼看时间不早,郭德成烂醉如泥,踉踉跄跄地走到朱元璋面前,弯下身子,低头辞谢,结结巴巴地说道:“谢谢皇上赏酒!”
朱元璋见他醉态十足,衣冠不整,头发纷乱,笑道:“看你头发披散,语无伦次,真是个醉鬼疯汉。”郭德成摸了摸散乱的头发,脱口而出:“皇上,我最恨这乱糟糟的头发,要是剃成光头,那才痛快呢。”
朱元璋一听此话,脸涨得通红,心想,这小子怎么敢这样大胆地侮辱自己。他正想发怒,看见郭德成仍然傻乎乎地说着,便沉默下来,转而一想:也许是郭德成酒后失言,不妨冷静观察,以后再整治他不迟。想到这里,朱元璋虽然闷闷不乐,还是高抬贵手,让郭德成回了家。
郭德成酒醉醒来,一想到自己在皇上面前失言,恐惧万分,冷汗直流。原来,朱元璋少时,在皇觉寺做和尚,最忌讳的就是“光”、“僧”等字眼。郭德成怎么也想不到,今天这样糊涂,这样大胆,竟然戳了皇上的痛处。
郭德成知道朱元璋对这件事不会轻易放过,自己以后难免有杀身之祸。怎么办呢?他深深地思考着:向皇上解释,不行,更会增加皇上的嫉恨;不解释,自己已经铸成大错。难道真的要为这事赔上身家性命不成?郭德成左右为难,苦苦地为保全自身寻找妙计。过了几天,郭德成继续喝酒,狂放不羁,和过去一样,只是进寺庙剃光了头,真的做了和尚,整日身披袈裟,念着佛经。
朱元璋看见郭德成真做了和尚,心中的疑虑、嫉恨全消,还向自己的妃子赞叹说:“德成真是个奇男子,原先我以为他讨厌头发是假,想不到真是个醉鬼和尚。”说完,哈哈大笑。后来,朱元璋猜忌有功之臣,原来的许多大将们纷纷被他找借口杀掉了,而郭德成竟保全了性命。这是由于他能够从小的祸事看到以后事态的发展,提前避祸,才不至于招来杀身之祸。
人常言:“病从口入,祸从口出。”当口出错语时,应想尽办法及时补救。同样,当行为冒犯了别人,引起对方的疑虑和杀机时,要采取巧妙的方式进行处理,这样才能打消他人的疑虑,免去无意间造成的祸患。由此,我们应利用现时的条件努力培养生存的“急智”。
在危机的时候学会变通,才能化险为夷,渡过险关。可是,我们身边的很多人并不注意圆融变通的修为,而是顽固地坚守着自己的观点,即使是错了,也不知道悔改,即使知道可能因为自己的过失而造成麻烦,也不懂得变通。这样的人,一定会比懂得圆融变通,能够根据时机改变自己的人吃更多的苦头。
直不能达,以曲胜之
在现实生活中,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条直线。智慧之人能看到直中之曲和曲中之直,并不失时机地把握事物迂回发展的规律,通过迂回应变,达到既定的目标。反之,一个不善于圆融通达的人,“一根筋”只会四处碰壁,被撞得头破血流。
顺治元年,清王朝迁都北京以后,摄政王多尔衮便着手进行武力统一全国的战略部署。当时的军事形势是:农民军李自成部和张献忠部共有兵力40余万;刚建立起来的南明弘光政权,汇集江淮以南各镇兵力,也不下50万人,并雄踞长江天险;而清军不过20万人。如果在辽阔的中原腹地同诸多对手作战,清军兵力明显不足。况且迁都之初,人心不稳,弄不好会造成顾此失彼的局面。
多尔衮审时度势,机智灵活地采取了以迂为直的策略,先怀柔南明政权,集中力量攻击农民军。南明当局果然放松了对清的警惕,不但不再抵抗清兵,反而派使臣携带大量金银财物,到北京与清廷谈判向清求和。这样一来,多尔衮在政治上、军事上都取得了主动地位。顺治元年七月,多尔衮对农民军的战争取得了很大进展,后方亦趋稳固。此时,多尔衮认为最后消灭明朝的时机已经到来,于是,发起了对南明的进攻。当清军因在南方施行高压政策和暴行而受阻时,多尔衮又施以迂为直之术,派明朝降将、汉人大学士洪承畴招抚江南。顺治五年,多尔衮以他的谋略和气魄,基本上完成了清朝的统一大业。
运用以迂为直的策略,十分讲究迂回的手段。特别是在与强劲的对手交锋时,迂回的手段高明、精到与否,往往是能否在较短的时间内由被动转为主动的关键。
生活中很多时候,以硬碰硬往往会造成两败俱伤的结局。此时,如果能灵活一些,讲究一点“曲线”策略,往往就能化解矛盾,握手言和。比如面对他人的不适当言行,如果你针锋相对地进行争执和批驳,对方很难从内心真正接受,还可能使自己“惹祸上身”,而如果能在表达方式上巧妙一些,效果就好多了。
明代嘉庆年间,“给事官”李乐清正廉洁。有一次他发现科考舞弊,立即写奏章给皇帝,皇帝对此事不予理睬。他又面奏,结果把皇帝惹火了。嘉庆以故意揭短罪,传旨在李乐的嘴巴上贴上封条,并规定谁也不准去揭。封了嘴巴,不能进食,就等于给他定了死罪。这时,旁边站出一个官员,走到李乐面前,不分青红皂白,大声责骂:“君前多言,罪有应得!”一边大骂,一边打了李乐两记耳光,当即把封条打破了。由于他是帮助皇帝责骂李乐,皇帝当然不好怪罪。其实此人是李乐的学生,在这关键时刻,他“曲”意逢迎,巧妙地救下了自己的老师。如果他不顾情势,犯颜“直”谏,非但救不了老师,自己怕也难脱连累。这个方法的使用真是巧妙至极。李乐不懂得人与人之间“润滑当先”的道理,比自己的学生还差了一大截。
中国传统文化是很讲究绕圈子的,不会“绕圈子”,就很容易成为吃亏的角色。深谙此道的人才可能左右逢源。
不过需要强调的是,这种“绕圈子”应该以“方正”为中心,要有好的动机。很多人为了讨好上司不惜奴颜媚骨,唯唯诺诺,根本不考虑下属和百姓的利益,这种做法是让人鄙视的。而很多流芳百世的清官们,则是为了百姓的利益委婉地与上司“对着干”。
当然,和上司“对着干”要冒一定的风险,因此,一定要注意方式,对于上司过分不合理的要求,也不可硬顶着来,而是要注意婉转,不卑不亢。
甘罗的爷爷是秦国的宰相。有一天,甘罗看见爷爷在后花园走来走去,不停地唉声叹气。“爷爷,您碰到什么难事了?”甘罗问。
“唉,孩子呀,大王不知听了谁的教唆,硬要吃公鸡下的蛋,命令满朝文武想法去找,要是三天内找不到,大家都得受罚。”
“秦王太不讲理了。”甘罗气呼呼地说。他眼睛一眨,想了个主意,说:“不过,爷爷您别急,我有办法,明天我替你上朝好了。”
第二天早上,甘罗真的替爷爷上朝了。他不慌不忙地走进宫殿,向秦王施礼。
秦王很不高兴,说:“小娃娃到这里捣什么乱!你爷爷呢?”
甘罗说:“大王,我爷爷今天来不了啦。他正在家生孩子呢,我替他上朝来了。”
秦王听了哈哈大笑:“你这孩子,怎么胡言乱语!男人家哪能生孩子?”
甘罗说:“既然大王知道男人不能生孩子,那公鸡怎么能下蛋呢?”
甘罗的爷爷作为秦国的宰相,面对皇帝无理的问题,却又找不到合适的办法拒绝。甘罗作为一个孩童,能如此得体地拒绝秦王,并让秦王不得不放弃自己的无理请求,实在是大出人们的预料。也正因为如此,秦王才有“孺子之智,大于其身”的叹服。以后,秦王又封甘罗为上卿。现在我们俗传甘罗12岁为丞相,童年便取高位,不能不说正是甘罗的那次智慧的拒绝,才使秦王越来越看重他的。
当领导提出一件让你难以做到的事时,如果你直言答复做不到时,可能会让领导损失颜面,这时,你不妨说出一件与此类似的事情,让领导自觉问题的难度,而自动放弃这个要求。所以,当我们遇到难题,正面难以解决时,不妨采取迂回的策略,以曲求胜,往往会事半功倍。
有圆在胸,人情百通
有一位先生娶了一个体态婀娜、面貌娟秀的太太,两人恩恩爱爱,是人人称羡的神仙美眷。这个太太眉清目秀,性情温和,美中不足的是长了个酒糟鼻子,好像失职的艺术家对于一件原本足以称傲于世间的艺术精品少雕刻了几刀,显得非常的突兀怪异。
这位丈夫对于太太的鼻子终日耿耿于怀。一日出外去经商,行经贩卖奴隶的市场,宽阔的广场上,四周人声沸腾,争相吆喝出价,抢购奴隶。广场中央站了一个身材单薄、瘦小清癯的女孩子,正以一双汪汪的泪眼,怯生生地环顾着这群如狼似虎,决定她一生命运的大男人。
这位丈夫仔细端详女孩子的容貌,突然间,他被深深地吸引住了。好极了!这个女孩子的脸上长着一个端端正正的鼻子,不计一切,买下她!
这位丈夫以高价买下了长着端正鼻子的女孩子,兴高采烈,带着女孩子日夜兼程赶回家门,
想给心爱的妻子一个惊喜。到了家中,把女孩子安顿好之后,他以刀子割下女孩子漂亮的鼻子,拿着血淋淋而温热的鼻子,大声疾呼:
“太太!快出来哟!看我给你买回来最宝贵的礼物!”
“什么样贵重的礼物,让你如此大呼小叫的?”太太狐疑不解地应声走出来。
“你看!我为你买了个端正美丽的鼻子,你戴上看看。”
丈夫说完,突然抽出怀中锋锐的利刃,一刀朝太太的酒糟鼻子砍去。霎时太太的鼻梁血流如注,酒糟鼻子掉落在地上,丈夫赶忙用双手把端正的鼻子嵌贴在伤口处。但是无论丈夫如何的努力,那个漂亮的鼻子始终无法粘在妻子的鼻梁上。
尽管我们每个人都希望交往的人是完美的,可是毕竟人无完人,每个人身上都可能有这样或者那样的缺点,但是只要我们不苛求,多给予一点包容,那么那些小的缺点和瑕疵,都不算什么了。
苛求他人,往往受苦的是自己。因为改变他人就像改变自己一样,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人们固然需要对他人的劣根性进行批判,然而,更需要做的是对他人施以诚挚的厚爱。
圆,是一种豁达,是宽厚,是善解人意,是与人为善,是心胸的宽阔,是生活的轻松,是人生经历和智慧的优越感,是对自我的征服,是通往成功的坦荡大道。
古语云:取象于钱,外圆内方。这不是老于世故,实际上,圆是为了减少阻力,方是立世之本,是实质,也是为人处世之道。
有时候,适时地表现善良,的确能让人赢得更高的评价。千万不要忽略“圆通”的力量,只要运用得当,它不仅能帮助你抬高身价,还能让你获得更多的喝彩。
有一家杂志社的编辑,由于他曾在英国待过一段时间,行事有些洋派,在作风保守的杂志社里显得有些格格不入。偏偏他个性散漫,又常做错事,总编辑早就看他不顺眼,只因他是老板朋友的儿子,所以只好对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有一天,为了一篇稿件,他和总编发生冲突,众人见战火引燃,纷纷过去围观。他还要力争,众人你一言我一语地加入战场,联合起来打击他,挑他稿件的毛病,批评他偶尔的迟到早退,后来,他辞职了。
可见,在生活里,不是单凭自己的力量就能撑起一片天的。不懂得圆融的人,就不会跟别人相处,也就不能收获友情,在自己需要的时候,也不会有人帮助你。所以,只有为人圆融,才能与人和睦相处,并且能让自己结交到朋友,形成人脉,使自己在需要的时候能够有人为你遮风挡雨。
过分方正是固执,容易四处碰壁
做人,需要“方正”的态度来指引,可是这里所说的方正,是要注意“度”的限制的。因为如果一个人过分讲求“方正”,做事不讲究方法,也不懂得变通,那么不管做什么事情都不会顺利。
从前,有两个贫苦的樵夫靠上山砍柴糊口。有一天在山里发现两大包棉花,两人喜出望外,棉花价格高过柴薪数倍,将这两包棉花卖掉,足可供家人一个月衣食无忧。当下两人各自背了一包棉花,赶路回家。
走着走着,其中一名樵夫眼尖,看到山路上扔着一大捆布,走近细看,竟是上等的细麻布,足足有十几匹之多。他欣喜之余,和同伴商量,一同放下背上的棉花,改背麻布回家。他的同伴却有不同的看法,认为自己背着棉花已走了一大段路,到了这里丢下棉花,岂不枉费自己先前的辛苦,坚持不换麻布。先前发现麻布的樵夫屡劝同伴不听,只得自己竭尽所能地背起麻布,继续前进。
又走了一段路,背麻布的樵夫望见林中闪闪发光,走近一看,地上竟然散落着数坛黄金,心想这下真的发财了,赶忙邀同伴放下肩头的棉花,改用挑柴的扁担挑黄金。
他的同伴仍不愿丢下棉花,还是那“不想枉费辛苦”的论调,并且怀疑那些黄金是不是真的,劝背麻布的樵夫不要白费力气,免得到头来空欢喜一场。
发现黄金的樵夫只好自己挑了两坛黄金,和背棉花的伙伴赶路回家。两人走到山下时,突然下了一场大雨,两人被淋得湿透了。更不幸的是,背棉花的樵夫背上的一大包棉花吸饱了雨水,重得已无法背动。那樵夫不得已,只能丢下一路舍不得放弃的棉花,空着手和挑金子的同伴回家去。那个背棉花的樵夫固然执著,但他太不会变通了。
我们形容顽固不化的人时常说他是“一条路跑到黑”、“头碰南墙不转弯”。这些人有可能一开始方向就是错误的,他们注定不会成大事。南辕北辙,背道而驰,方向稍有偏差,将会“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在没有胜算把握和科学根据的前提下,应该见好就收,知难而退。走不通的路,就立即收住脚步,检查其原因,调整原来的方向,从而突破桎梏,拓展新的思考空间。可是,生活中就是有这样的人,他们不管一条道路是否能够走通,而只是一味地坚持,守着最初的目标和承诺,一直不肯回头。这样的人,一定会因为太过于顽固而遭受到现实的打击。
有一位美国青年无意间发现了一份能将清水变成汽油的广告。
这位美国青年喜欢搞研究,满脑子里都是稀奇古怪的想法,他渴望有一天成为举世瞩目的发明家,让全世界的人都享用他的发明成果。
所以,当他看到水变汽油的广告时,马上买来了资料,把自己关在屋子里,不接待任何客人,电话线掐断,手机关机,总之一切与外界的联系都被他切断了。他需要绝对的安静,需要绝对的专心,直到这项伟大的发明成功。
青年夜以继日地研究,达到了废寝忘食的程度。每次吃饭的时候,都是母亲从门缝里把饭塞进来,他不准母亲进来打扰他。他常常是两顿饭合成一顿吃,很多时候都把黑夜当做黎明。善良的母亲看见自己的儿子越来越瘦,终于忍不住了,趁儿子上厕所的时候,溜进他的卧室,看了他的研究资料。母亲还以为儿子的研究有多伟大,原来是研究水如何变成汽油,这根本是不可能的事情。
母亲不想眼睁睁地看着儿子陷入荒唐的泥淖无法自拔,于是劝儿子说:“你要做的事情根本不符合自然规律,别再瞎忙了。”可这位青年压根儿就不听,他头一昂,回答说:“只要坚持下去,我相信总会成功的。”
5年过去了,10年过去了,20年过去了……转眼间,那位青年已白发苍苍,父母死了,没有工作,他只能靠政府的救济勉强度日。可是他的内心却非常充实,屡败屡战,屡战屡败。一天,多年不见的好友来看他,无意间看到了他的研究计划,惊愕地说:“原来是你!几十年前,我因为无聊贴了一份水变汽油的假广告。后来有一个人向我邮购所谓的资料,原来那个人就是你!”
他听完这一番话,当即疯了,最后住进了精神病院。
从上面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懂得适时放弃的必要性。尽管“方正”的原则告诉我们做事情要懂得坚持,因为只有坚定目标,并为之努力,才有机会实现自己的理想。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是值得我们去坚守的。就好像文中的这个青年一样,明知道那是一件违背自然法则的事情,却偏要坚持研究。这个时候,他的坚持就变成了固执,而他的毅力也变得毫无价值。
所以我们说,“方正”的原则是对于我们的一种引导,可是这种引导也是根据具体的事情而变化的。如果事情的开始就弄错了方向,那么我们完全可以放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做错的事情中吸取教训,并找到更好的发展道路。而不是因为过于顽固而惨遭生活的戏弄,被现实撞得头破血流。
过分圆滑是世故,终究众叛亲离
精通圆融的人,会灵活处世,会懂得变通,是值得人们去欣赏和学习的。可是,如果过于圆滑,那就会变得世故了。
老于世故的人,是不诚实的,他们总是防着别人,所以总想用谎言来掩饰自己的本意;老于世故的人,是狡猾,他们对任何事情都有着高明的手段,所以总是能够牺牲他人的利益而成全自己;老于世故的人,会利用一切可利用的因素,向人们展示他的伪善,而事实上他们总是怀有另一种目的和阴谋的。可是,尽管老于世故的人很聪明,但是狐狸的尾巴总有露出来的一天。他们迟早会被人戳穿假面目,不会有任何的好下场。
王莽乃汉元帝皇后王政君之侄。幼年时父亲王曼去世,很快其兄也去世。王莽孝母尊嫂,生活俭朴,饱读诗书,结交贤士,声名远播。
王莽对其身居大司马之位的伯父王凤极为恭顺,因此王凤临死嘱咐王政君照顾王莽。汉成帝时(前22年),王莽初任黄门郎,后升为射声校尉。王莽礼贤下士,清廉俭朴,常把自己的俸禄分给门客和穷人,甚至卖掉马车接济穷人,深受众人爱戴。其叔父王商上书愿把其封地的一部分让给王莽。
永始元年(前16年)封新都侯,骑都尉,光禄大夫侍中。绥和元年(前8年)继他的三位伯、叔之后出任大司马,时年38岁。翌年,汉成帝薨。汉哀帝继位后丁皇后的外戚得势,王莽退位隐居新野。其间他的儿子杀死家奴,王莽逼其儿子自杀,得到世人好评。公元5年,王莽毒死汉平帝,立年仅两岁的孺子婴为皇太子,太皇太后命王莽代天子朝政,称“假皇帝”或“摄皇帝”。从居摄二年(7年)翟义起兵反对王莽开始,不断有人借各种名目对王莽劝进称帝。初始元年(8年)王莽接受孺子婴禅让后称帝,改国号为新,改长安为常安,开中国历史上通过篡位做皇帝的先河。
后来托古改制,进行改革,但由于贵族、豪强破坏,改制没有缓和社会矛盾,反使阶级矛盾激化。又对边境少数民族政权发动战争,赋役繁重,横征暴敛,法令苛细,终于在公元17年爆发了全国性的农民大起义。公元23年,新王朝在赤眉、绿林等农民起义军的打击下崩溃,王莽也在绿林军攻入长安时被杀。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说得最是精彩:“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是啊,伪君子就是这样,表面满嘴道德,暗地里却任意妄为。
老于世故的人常常是伪君子,是阴险的道德家,说着言不由衷的谎话,干出欺世盗名的勾当。他们有蜜糖般的谎言,有处心积虑的幌子以及儒雅的外表和夸张的表情。他们有着慢条斯理的言辞、文绉绉的腔调,甚至连举止都是温文尔雅的。可是,他做出来给人们看的一面,跟他内心里想的,实在是有太大的差别。
当然,老于世故的人因为手段高明,所以经常玩弄他人于股掌之中,可是,一旦他们的计谋被揭穿了,露出了真正的面目,就会落到众叛亲离的下场,再也不会有人愿意守在他的身边,伴随他并且相信他了。
提到老于世故的人,我们同时也不能忘记金庸的《笑傲江湖》,其中那表面温、良、恭、俭、让的岳不群,算是谦谦君子的典范,可是一部绝世武功《葵花宝典》,便把他所有的伪装撕破,最后男不男、女不女,与之前的君子形象形成强烈反差,真是绝大的讽刺。
尽管他费尽了心力,善于伪装,可是到了最后,他的亲人都离开了他,他的徒弟也跟他站在了对立面,并且用尽了全力希望除掉这个魔头。自认为聪明一世的人,却到了众叛亲离,人人喊打的下场。
可见,做人不能太圆滑,不能太世故,而应该以方正为准则,遵守道德规范。因为只有在这个前提下的圆融,才是真的聪明处世的手段,才是灵活应世的锦囊。
心有仁念方能远离恶行
孔子说:一个人如果立志去施行仁德,那就不会去做坏事。《论语·雍也》篇中有孔子这样的一段话:“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一个人能够很好地生存是因为他品行正直,而一个人品行不正直却在这个世界上能够生存,这种情况很少,在孔子看来那也是因为他侥幸躲过了灾难。
“仁者无敌”,这其实并不是一句高调。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很多人错误地认为,所谓的“仁爱、良心”已经没有实际意义了,这其实是一种既狭隘又短浅的观点。从长远的发展看,立志行仁,内心就会有一种向善的自律力量,它会使一个人产生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不但拥有推动生活、事业的力量,而且也能够在整个前进的路上,不产生内在的焦虑、彷徨,同时令外界见不得人的干扰、攻击对你敬而远之。
无论在古代还是在当前,时代的变化并不能改变事物自身的规律。用心险恶、手段卑劣,虽有时候能获取蝇头小利和短暂的好处,但毕竟不是正道;只有内心仁德平和,行为光明正大,才是能够成就大事、行之久远的正确的做人做事途径。
15世纪,荷兰的几个水手为了寻找一条通往中国和东印度群岛的航线,组织了一次探险航行。探险队起航前,荷兰的商人把一些准备和中国进行贸易交换的商品装上船。水手们肩负着重任,出发探险了。
水手们抵达北冰洋后,夏季已结束。探险船被冻结在冰水中,全体水手被迫登陆。他们在登陆的岛上修建了木屋,等待着春天的来临。在饥寒交迫的恶劣环境中,有些水手因饥饿而患病,不幸死去。而其他水手,没有一个人动那批货物,那批货物全是舒适的服装、好吃的食物。
由于船长期受冰块挤压,造成了船身破损,冰雪融化后,水手们只得站在齐腰深的冰水中修船。在这从死神手中挣扎逃出的时刻,水手们仍带着商人托付的货物。水手们上岸后,首先就是把货物打开来晾干,因为他们想在好的状况下将货带回荷兰。
在剩下的日子里,水手们饥寒交迫,但是仍没有人去动那些货物。
一年多过去了,历尽艰难的水手终于回到了荷兰。他们早已一无所有,但货物却完好无损。荷兰商人们看到这批货物,都对水手们交口称赞。
这些水手身上所体现的使命感、仁义的光辉,这种道德的约束、良心的承诺,就是仁义的力量。他们把仁义看得比生命还重要,在生命受到威胁的时候,他们仍然不以丧失仁义来挽救生命。
曾国藩曾说自己,宁可被认为无才而为庸人,也不可被认为有才无德而为小人。这反映了他在仁德与才干之间的价值取向。随着社会的不断规范,选拔人才,也是以品质为先的。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职业道德。
一个人能心志于仁,不做坏事,无论何时何地,都不会真的吃大亏、被欺负。而从整个社会的发展规律来看,这种人也是符合道德取向和职业需要的。
品行映照的是我们的灵魂,一个人如果品行不好就会感到灵魂不安,而且容易犯下错误。即使是一次微不足道的错误行为,也会给以后的生活带来挥之不去的阴影。这种不良记录终将受到应有的惩罚。同时,一个人的不良行为也会使整个社会为之付出代价。一个人的名誉、能力要想得到社会公众长久的认同,必须持续地在每一件事上都为自己的态度负责。在我们的工作中,你种下什么种子,将来必定收获什么样的果实,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因果定律。
曲到好处方为上
尧舜传位,很值得品评,很多人认为尧子丹朱不肖,尧发明围棋来训练其子思维的缜密,结果一无所获,于是遂放弃了传位于子的念头,将自己的位子传给了舜。后来历史学家认为帝尧真是高明,他传位于舜,是政治上最高尚的道德,同时也是保全自己后代子孙的最高办法。所以人们推测如果当时由丹朱即位做了皇帝的话,也许可能是作威作福,反而变成非常坏、非常残暴,那么尧的后代子孙,也可能会“死无瞧类”了。他把天下传给了舜,反而保全了他的后代,这便是“曲则全”的道理。实际上我们中国人做事历来比较讲究方法。我们再来看一个例子。
公元前686年,公孙无知反叛,杀死齐襄公,自立为君。一个月后,公孙无知被大臣设计刺死。国不可一日无主。于是,齐国的大臣派人迎接流亡鲁国的公子纠回国继位,鲁庄公亲自率兵护送。效忠公子纠的管仲预计:流亡在莒国的公子小白也可能回齐国争位,为了防止公子小白回到齐国继位,管仲亲自率三十乘兵车去拦截公子小白。在过即墨三十余里的地方,管仲所带的一队人马与公子小白相遇。争斗中,管仲弯弓搭箭,向公子小白射箭,只见小白大叫一声,口吐鲜血,扑倒在车上。此时,管仲才拨转马头,带一行人优哉游哉地护送公子纠回齐国即位。殊不知,当他们到达齐国的边界时,公子小白已抢先一步登上了王位,成了齐国国君齐桓公。管仲和公子纠大为惊惑。原来,管仲的那一箭并没有射中小白,而是射到小白的带钩上,小白趁势咬破舌尖,喷血倒下装死,蒙骗了管仲。然后,公子小白抄近道急奔回国,经谋士鲍叔牙说服了齐国众大臣,登上了王位。
小白这种佯装的办法,竟让他成了万圣之尊。相对于这些大事大人物,在小人中把随机应变、机灵办事应用得最活络的要数大太监李莲英了。他的得宠并不是偶然的,也不是没有道理的。
慈禧爱看京戏,常以小恩小惠赏赐艺人一点东西。一次,她看完著名演员杨小楼的戏后,把他召到眼前,指着满桌子的糕点说:“这一些赐给你,带回去吧!”
杨小楼叩头谢恩,他不想要糕点,便壮着胆子说:“叩谢老佛爷,这些尊贵之物,奴才不敢领,请……另外恩赐点……”
“要什么!”慈禧心情高兴,并未发怒。
杨小楼又叩头说:“老佛爷洪福齐天,不知可否赐个字给奴才。”
慈禧听了,一时高兴,便让太监捧来笔墨纸砚。慈禧举笔一挥,就写了一个福字。
站在一旁的小王爷,看了慈禧写的字,悄悄地说:“福字是‘示’字旁、不是‘衣’字旁的呢!”杨小楼一看,这字写错了,若拿回去必遭人议论,岂非有欺君之罪?不拿回去也不好,慈禧一怒就要自己的命。要也不是,不要也不是,他一时急得直冒冷汗。
气氛一下子紧张起来,慈禧太后也觉得挺不好意思,既不想让杨小楼拿去错字,又不好意思再要过来。
旁边的李莲英脑子一动,笑呵呵地说:“老佛爷之福,比世上任何人都要多出一‘点’呀!”杨小楼一听,脑筋转过弯来,连忙叩首道:“老佛爷福多,这万人之上之福,奴才怎么敢领呢!”慈禧正为下不了台而发愁,听这么一说,急忙顺水推舟,笑着说:“好吧,隔天再赐你吧!”就这样,李莲英为二人解脱了窘境。
李莲英的机智在于借题应变,将错就错。这种圆场技术不仅需要智慧,也是与脑子机灵、嘴巴活络分不开的。慈禧常夸“小李子”会办事,看来也非虚言。
人活一世,生存环境不断变迁,各种事情接踵而来,墨守成规、只认死理是无论如何都行不通的。讲究“曲”,并不是要我们奴颜屈膝,而是要我们在处理事情的时候,要变通,要想办法保全自己,要在关键时刻能灵机一动,这是一种本事。过于耿直的人有时候人们不能接受,就是因为他忽略了人性。很多时候,人并不是完全理智的。在古代掌握有生杀大权的帝王,更是如此。因此即使是忠言,但是逆耳,大家就是不爱听,皇帝一冲动,人头落地,实在是不值得。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讲究策略就很必要了。
变通在职场也特别重要,我们生的时代不同,但是道理是一样的。你的上司,或者你的同事,说不定就是你的皇帝和你的死敌。很多时候剑拔弩张对大家都不利。不如在做事情上讲点技巧,于你于他,都是一件好事。这并不是什么圆滑。如果你个性耿直不愿意变通,那么多少应该讲点技巧,做个简单的换位思考,你就会发现自己所坚持的,其实多么不堪一击。
正义在可与不可之间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可求”和“不可求”两方面的内容。天下的事情有可为,也有不可为的,既有应该做的,也有不应该做的,中间是大有文章,很是不同。要是不可求的东西,就认定他不可以做,而不管到底富不富裕。原因是富贵只是生活的一种形态,不是人生的最终目的,因此说凡夫俗子还是要从己所好,走自己的路。
孔子所指的“可与不可”的问题实际上是道义的问题,是良知的问题。一个正直的人是不做违反良知和道义的事情的。
在美国南北战争的一场战役中,南方奴隶主率领的军队把萨姆特堡包围了。北方军队的一个陆军上校接到命令,让他保护军用的棉花,他接到命令后对他的长官说:“我不会让一袋棉花丢失的。”
没过多久,美国北方一家棉纺厂的代表来拜访他,说:“如果您手下留情,睁一眼闭一眼,您就将得到5000美元的酬劳。”
上校痛骂了那个人,把厂长和他的随从赶出去,说:“你们怎么想出这么卑鄙的想法?前方的战士正在为你们拼命,为你们流血,你们却想拿走他们的生活必需品。赶快给我走开,不然我就要开枪了。”那个厂长见势不妙,就灰溜溜地逃走了。
战争为南北两地的交通运输带来了阻碍,许多南方农场主生产的棉花运不到北方,因此,又有一些需要棉花的北方人来拜访他,并且许诺给他1万美元的酬劳。
上校的儿子最近生了重病,已经花掉了家里的大部分积蓄,就在刚才他还收到妻子发来的电报,说家里已经快没钱付医疗费了,请他想想办法。上校知道这1万美元对于他来说就是儿子的生命,有了钱儿子就有救,可他还是像上次一样把贿赂他的人赶走了。因为他已经向上司保证过:“不会让一袋棉花丢失。”
又过不久,第三拨人来了,这次给他的酬劳是2万美元。上校这一次没有骂他们,很平静地说:“我的儿子正在发烧,烧得耳朵听不见了,我很想收这笔钱。但是我的良心告诉我,我不能收这笔钱,不能为了我的儿子害得十几万士兵在寒冷的冬天没有棉衣穿,没有被子盖。”
那些来贿赂他的人听了,对上校的品格非常敬佩,他们很惭愧地离开了上校的办公室。后来,上校找到他的上司,对上司说:“我知道我应该遵守诺言,可是我儿子的病很需要钱,我现在的职位又受到很多诱惑,我怕我有一天把持不住自己,收了别人的钱。所以我请求辞职,请您派一个不急需钱的人来做这项工作。”
他的上司非常赞赏他诚实正直的品性,最终批准了他的辞职申请,并且帮助他筹措了资金来支付医药费。
这个陆军上校,很了不起,能够在那么困难的情况下,坚持道义和良知。这是一般人不能做到的。孔子说的“从吾所好”在他身上完美地体现了出来,从他身上我们看到了正义之光。生活中的人们大多时候,都很贪婪,把本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归为己有。如果按照佛家的教义通俗地解释的话,你可能捡起了一个元宝,却因此而种下了祸根。你丢掉了良知还丢了上帝怜悯你的机会。
在英国的曼彻斯特城,英格兰超级足球联赛第18轮的一场比赛在埃弗顿队与西汉姆联队之间进行。比赛只剩下最后一分钟时,场上的比分仍然是1∶1。
这时,埃弗顿队的守门员杰拉德在扑球时膝盖扭伤,剧痛使得他将四肢抱成一团在地上滚动,而足球恰好被传给了潜伏在禁区的西汉姆联队球员迪卡尼奥。
球场上原来的一片沸腾顿时肃静下来,所有的人都在等待。迪卡尼奥离球门只有12米左右,无需任何技术,只要一点点力量,就可以把球从容打进对方球门。那样,西汉姆联队就将以2∶1获胜,在积分榜上,他们因此可以增加两分。
埃弗顿队之前已经连败两轮,这个球一进,他们就将遭受苦涩的“三连败”。
在几万现场球迷——如果算上电视机前的观众,应该是数百万人——的注视下,西汉姆联队的迪卡尼奥没有用脚踢球,而是将球抱在了怀中。
掌声,全场雷动的掌声,如潮水般滚动的掌声,把赞美之情献给了放弃射门的迪卡尼奥,或者说,是献给迪卡尼奥体现出来的崇高的体育精神——和平、友谊、健康、正义!
对于这场球赛有的人可能会很不理解,迪卡尼奥怎么会放弃这么好的机会呢?实际上他的举动体现了一种理性的正义。这种崇高的正义正是我们所缺少的。就像处于战争中的人们不杀老人与孩子一样,因为对付一个没有武器的毫无还手之力的人,那是军人的耻辱,是对正义的最大亵渎。
孔子说的“可与不可”实际上和孟子讲的浩然之气是一个道理,该做的做,无论人们怎么阻挠也一往无前;不该做的不做,君子只按照自己的道德标准来衡量这一切。
与人争辩,你永远不会真赢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与别人看法和意见不能达到统一的情况。这个时候,很多人会选择与人争辩,其实这并不是最好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因为在你争辩的过程当中,势必会想办法证明自己是对的,别人是错的。
通常情况下,没有人愿意听到别人对于自己的批评和指正,所以即使我们说的是对的,他也未必能够听进去。再者,争论的过程中,每一方都以对方为“敌”,试图以一己的观念强加于别人而根本不把对方的意见放在眼里,最终一定会伤害彼此之间的情感,引发很多不必要的误解。
美国耶鲁大学的两位教授曾经做过一项实验。他们耗费了7年的时间,调查了种种争论的实态。例如,店员之间的争执、夫妇间的吵架、售货员与顾客间的斗嘴等,甚至还调查了联合国的讨论会。结果,他们证明了凡是去攻击对方的人,绝对无法在争论方面获胜。
当别人在和你谈话时,他根本没有准备请你说教,若你自作聪明,拿出更高超的见解,对方绝不会乐意接受。所以,你不可随便摆出要教导别人的姿态。你的同事向你提出一个意见时,你若不能赞同,最低限度要表示可以考虑,但不可马上反驳。要是你的朋友和你谈天,你更要注意,太多的执拗会把一切有趣的生活变得乏味。遇上别人真的错了,又不肯接受批评或劝告时,别急于求成,往后退一步,把时间延长些,隔一天或两个星期再谈吧!否则大家都固执,就不仅没有进展,反而互相伤害感情,造成隔阂了。
许多人因为喜欢表示不同意见,而得罪了同事,所以常常有人认为不要轻易表示出不同意见。这种看法是很片面的。只要你的办法是正确的,向别人表示自己的不同意见,不但不会得罪人,而且有时还会大受欢迎,使人有“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之感。
那么怎样才能有效避免争论呢?大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欢迎不同的意见
当你与别人的意见始终不能统一的时候,这时就要求舍弃其中之一。人的脑力是有限的,有些方面不可能完全想到,因而别人的意见是从另外一个人的角度提出的,总有些可取之处,或者比自己的更好。这时你就应该冷静地思考,或两者互补,或择其善者。如果采取的是别人的意见,就应该衷心感谢对方,因为有可能此意见使你避开了一个重大的错误,甚至奠定了你一生成功的基础。
2.不要相信直觉
每个人都不愿意听到与自己不同的声音。当别人提出与你不同的意见时,你的第一个反应是要自卫,为自己的意见进行辩护并竭力地去找根据,这完全没有必要。这时你要平心静气地、公平、谨慎地对待两种观点(包括你自己的),并时刻提防你的直觉(自卫意识)对你做出正确抉择的影响。值得一提的是,有的人脾气不好,听不得反对意见,一听见就会暴躁起来。这时就应控制自己的脾气,让别人陈述观点,不然,就未免显得气量太窄了。
3.耐心把话听完
每次对方提出一个不同的观点,不能只听一点就开始发作了,要让别人有说话的机会。一是尊重对方,二是让自己更多地了解对方的观点,以判断此观点是否可取,努力建立了解的桥梁,使双方都完全知道对方的意思,不要弄巧成拙。否则的话,只会增加彼此沟通的障碍和困难,加深双方的误解。
4.仔细考虑反对者的意见
在听完对方的话后,首先想的就是去找你同意的意见,看是否有相同之处。如果对方提出的观点是正确的,则应放弃自己的观点,而考虑采取他们的意见。一味地坚持己见,只会使自己处于尴尬境地。
5.真诚对待他人
如果对方的观点是正确的,就应该积极地采纳,并主动指出自己观点的不足和错误的地方。这样做,有助于解除反对者的武装,减少他们的防卫,同时也缓和了气氛。
综上所述,很多时候我们在跟别人谈论一个话题的时候,都是存在一定的技巧性的。与人争辩,你永远不会真赢。所以,放弃那些固执的念头,圆融地达到你想要的效果,岂不是更好?
成功做人,就要方圆相通
任何成功的背后都包含了许多的牺牲。如果说做人做到了内方外圆的话,那也肯定做出了许多的牺牲。比如,说做事要方,做事要有规矩、有原则,那就意味着许多事不能做,许多事又非要做,那无疑也就意味着会得罪许多人,惹恼许多人,意味着要舍弃许多,甚至招来杀身之祸。
圆,狐狸多机巧;方,刺猬仅一招。圆是天,方是地;圆多变,方稳定;圆乐观,方迷惘;圆有自由,方有信仰……
自古以来,有圆就有方,就连钱币,也都是风靡一时的外圆内方。圆中有方,做人要圆,却也不能失了方的刚正。
人的思想变幻无穷,高深莫测,难以令人捉摸,而人的性格却相对简单得多。一个人活在世上,如何处好事做好人,关键在于他把圆与方糅合得是否相互依存却又不冲突。举个例子,清朝雍正时期的田文镜,办事一丝不苟,事无巨细,但他的方式实在有些让人受不了,都是硬的。这样一来,朝中便没有什么人与他交好。可与他同朝为官的李卫就不同。李卫办事同样是一丝不苟,事无巨细,但他懂得方圆兼并,软硬兼施,刚柔并济,其实这才是最好的为官之道。方,是田文镜的处世为官之道,他只以不变应万变,好比刺猬。而李卫则兼收田文镜之刚硬,再加上他自己好比一只狐狸,这样,李卫的官路就比较顺达。
由此可见,通晓方圆智慧是成功处世的前提。只有善于在左左右右的复杂关系中,找到自己的安全点,换言之,即要权衡左右关系,才能找到不败的安全点。
提起刘墉的父亲刘统勋,似乎人们脑海里马上闪现出一个嫉恶如仇的清官忠臣形象。其实,这仅仅是从表面上看问题罢了。因为在封建社会皇帝独裁的情况下,一个大臣无论多么能干,即使有通天的本事,如果处处与皇帝对着干,老是逆龙鳞,其下场也好不了,而且官也不可能做长。
在乾隆皇帝的眼里,刘统勋是个才品兼优的清官,也是个不辱皇命,与君一体的能臣,也正因为如此,他才能在众多汉官中脱颖而出,官拜东阁大学士,直至出任领班军机大臣。其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刘统勋通晓方圆智慧、精于方正圆滑、明哲保身的糊涂为官之道。
刘统勋的疾恶如仇、对皇帝忠贞无人可比,否则他也不可能被乾隆帝打破汉人不能居军机大臣首席的惯例,并且在死后被称为“真宰相”。据《清史稿》记载:“统勋岁出按事”,著名的如广东粮驿道员明福违禁折收钱粮案,云贵总督恒文、巡抚郭一裕借上贡之名勒索属员金钱案,山西将军保德侵吞钱粮案,江苏布政使苏崇阿误论书吏侵蚀库帑案,江西巡抚阿思哈收受贿赠案等。几乎乾隆中期有关地方大吏贪赃枉法大案,无不由刘统勋负责审理,足以证明乾隆帝对刘统勋的信任和寄予的厚望。
当然,刘统勋的嫉恶如仇是与对皇帝忠贞紧密相连的,也就是说他的好恶标准,完全是以皇帝的喜好为转移的。这就是“方正圆滑,明哲保身”的糊涂为官之道的精髓。
乾隆二十八年(公元1763年),癸未科新进士褚筠心和董东亭因向刘统勋求情不成,反而受损,就足以说明刘统勋明哲保身的为官之道。
褚筠心和董东亭本为该科一榜中的巨擘,诗文、书法皆冠于一时。但二人唯恐殿试不得前列,于是,董东亭找到了主考大臣刘纶,褚筠心则找到了同为主考的刘统勋。
刘纶,江苏武进人,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以廪生举博学鸿词科,试第一,登入仕途,而后即以才能和品学官阶累迁,卒至文渊阁大学士。刘纶因与刘统勋同为乾隆帝赏识和选拔的得力大臣,又因与刘统勋同样清廉刚正,所以,两人被时人并称为“二刘”。为了加以区分,山东人刘统勋被称为“东刘”,而江南人刘纶则被称为“南刘”。据时人所言,刘纶赋性之洁、为人之正,丝毫不在刘统勋之下。
一次,侍郎王昶充军机章京,因有争奏,具草后,连夜奔赴时任军机大臣的刘纶府第。时值严冬,寒气袭人,刘纶亲自操笔为王昶点定后,即唤家人准备酒菜,然而其厨内空之无食,仅有白枣数枚作下酒菜。
但作为大臣而言,精通明哲保身之道的刘纶,除了清廉之外,尤以谨慎公正得人心,他不止一次地出任科举考试官,曾言:“衡文始难在取,继难在去。文佳劣相近,一去取间,干我甚易,独不为士子计乎?”所以,凡是由他审衡的士子文章,总是反复比较,衡鉴甚精,以求不失于公正。
现在,褚、董二人为了殿试顺利过关,找到了这两位精通明哲保身的大佬,实在让他们为难,本来,如果不找的话,两人肯定是列十名之内,但现在既然找到了,如果再将此二人列为榜首,“二刘”均担心于自己的清誉受损。于是,一向标榜唯才是举的“二刘”,采取了方正圆滑、明哲保身的糊涂之道,即二人均不得入前十名,最后的结果褚卷名列第十一,董卷第十二,褚、董二人不但求营未成,反而因之受累。
时势变迁,事物的发展也随之变化,因则对策也要随之改变,这才是方圆高手最明智的保身之道。
做人难,难做人。生活在这纷繁的世界,做人真的很难,要做得人人喜欢更难。纵观世界历史,大凡能成就伟业者,无不是深谙做人之道。知道做人何时应该进,何时应该退,何时应该发脾气,何时应该深藏不露。那些成大事者,多是方圆通达,在危难时刻总能把做人的机智技巧运用得淋漓尽致。其实做人没有什么法则可遵,但做人的戒律却一定不能违背。在为人处世中,有些人不管不顾、自私自利、刻薄尖锐,又多斤斤计较,这种人肯定是一个不受欢迎的人,也是一个做人失败的人。
做人既不要过分,也不要太怵;既要懂得方圆,又要有做人的原则,这才是成功者的处世之道。
做人的制高点是外圆内方
外圆内方的处世哲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正确处理各种关系的有效方法。方是对原则的遵循,对道德标准的维护;圆是思路的变通,是手段的灵活。人们处在各种关系之中,方圆之道是其安身立命、杀出重围的重要途径。特别是在与地位较高的人相处时,更要掌握方圆之道。纪晓岚的处世之道就是一例。
其实清朝才子纪晓岚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样风流倜傥,据史书上记载,纪晓岚“貌寝短视”。所谓“寝”,就是相貌丑陋;所谓“短视”,就是近视眼。另外,跟纪晓岚交游数十年的朱有诗描述纪晓岚:“河间宗伯姹,口吃善著书。沉浸四库间,提要万卷录。”
看来,纪晓岚还有口吃的毛病。当然,纪晓岚既然能通过各层科举考试,其间有审音官通过对话、目测等检查其形体长相以及说话能力,以免上朝时影响朝仪“形象”,应该不至于丑得没法见人,但无论如何,纪晓岚长相不好看,却是无疑的。长得丑、近视眼、口吃,这些生理特点都成为纪晓岚一辈子与乾隆貌合神离、不得乾隆真正信任的重要原因。
为何如此说,其实这与乾隆的用人标准有关,他对身边近臣的标准不但要求这些人机警敏捷、聪明干练,而且要相貌俊秀、年轻漂亮。例如和珅、王杰、于敏中、董诰、梁国治、福长安等人都是数一数二的“美男子”,故而得到重用。而纪晓岚如此之丑,如何能得有此怪癖的皇帝的真正重用呢?因此,有人说,纪晓岚只不过是乾隆的文学词臣而已。但是这位“词臣”却以自己的处事方式在乾隆嘉庆时期走上高位,并将自己的名字刻在中国的史册上,成为文化巨人。
究其原因,这不仅仅是由于纪晓岚主持编著了《四库全书》,或者多年主持着科举考试,对乾隆朝贡献重大,更因为他懂得方圆处世之道,因此能在乾隆帝那对宠臣的怪癖要求中,自在地做事。有一个故事即可证明纪晓岚的这种处事方法。
有一次,乾隆皇帝想开个玩笑以考验纪晓岚的辩才,便问纪晓岚:“纪卿,‘忠孝’二字作何解释?”
纪晓岚答道:“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是为忠;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是为孝。”
乾隆立刻说:“那好,朕要你现在就去死。”
“臣领旨!”
“你打算怎么个死法?”
“跳河。”
“好吧!”
乾隆当然知道纪晓岚不可能去死,于是静观其变。不一会儿,纪晓岚回到乾隆皇帝跟前,乾隆笑道:“纪卿何以未死?”
“我碰到屈原了,他不让我死。”纪晓岚回答。
“此话怎讲?”
“我走到河边,正要往下跳时,屈原从水里向我走来,他说:‘晓岚,你此举大错矣!想当年楚王昏庸,我才不得不死;可如今皇上如此圣明,你为什么要死呢?你应该回去先问问皇上是不是昏君,如果皇上说他跟当年的楚王一样是个昏君,你再死也不迟啊!’”
乾隆听后,放声大笑,连连称赞道:“好一个如簧之舌,真不愧为当今的雄辩之才。”
这就是纪晓岚,这就是纪晓岚的处世智慧,他活到82岁,经雍正、乾隆、嘉庆三朝,60岁以后,5次出掌都察院,3次出任礼部尚书。他逝世以后,筑墓崔尔庄南5里之北村。朝廷特派官员,到北村临穴致祭,嘉庆皇帝还亲自为他写了碑文。我们不能不赞叹其为官之道的高超。
一个人有才不是错,但是也要注意在方圆智慧的引导下保全自己。如果因为恃才傲物而给自己引来祸端,这样的教训就太惨重了。
所以,做人要懂得外圆内方,有自己的原则,但是不过于死板;懂得圆融但不过于世故,就如纪晓岚一样,外圆内方,才能领略做人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