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影响性格的四大因素
性格对人的一生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因为每一个人的性格都是独一无二的,而性格又在有意或无意中支配人的行为,进而形成不同的结局。而性格的形成又受到了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的双重影响,使得每一个人的性格都能在成长的过程中随着环境、教育等改造,从而使一个人的内在本质发生质的改变,进而走向性格的完善与成熟。
遗传——与生俱来的性格
人类似乎很早就对性格的形成的遗传因素有了一定的认识,我国的很多俗语就有这一方面的十分生动和形象的体现,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上梁不正下梁歪”,“老鼠的儿子会打洞”等。
从科学的角度来看,性格的形成与发展确实有着极其深厚的生物学根源,遗传素质作为性格形成的自然基础,也为性格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
下面我们着重从四个方面来分析遗传对性格的影响:
第一,一个人的相貌、身高、体重等生理特征,会因社会文化的评价与自我意识的作用,影响到自信心、自尊感等性格特征的形成。
如在一个崇尚以瘦、高、小脸为美的国家里,如果一个人的外表刚好符合这个国家的大众审美标准,那么他/她将成为众人认可、肯定的对象,其自信心和自尊感也会得到大幅度的提升;但如果相反,他/她胖、矮且相貌并不那么出众,他/她就会在一种大众无形的否定中感到自尊心受挫,并产生自卑的情绪。
第二,生理成熟的早晚也会影响性格的形成。一般来说,早熟的孩子爱社交,责任感强,较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容易给人良好的印象;晚熟的孩子往往凭借自我态度和感情行事,责任感较差,不太遵守校规,很少考虑社会准则。如果任其自由发展,在孩子以后的成长过程中很有可能会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甚至引发严重的后果。
第三,某些神经系统的遗传特性也会影响特定性格的形成。这种影响表现为或起加速作用或起延缓作用。这从气质与性格的相互作用中可以印证:开朗型的人比抑郁型的人更容易形成热情大方、积极乐观的性格。
在不利的客观情况下,抑郁型的人比开朗型的人更容易形成胆怯和懦弱的性格特征;而在顺利的条件下,开朗型的人比抑郁型的人更容易成为强者。
第四,性别差异对人类性格的影响也有明显的作用。一般认为,男性比女性在性格上更具有独立性、自主性、攻击性、支配性,并有强烈的竞争意识,敢于冒险;而女性则比男性更具依赖性,较易被说服,做事有分寸,具有较强的忍耐性。这种由性别差异而导致的性格差异在社会的职业角度就有很好的体现,例如,需要细心与耐心的护士、幼教、秘书等工作的从业者一般以女性居多,而需要耐力、独立性、支配性的工作,如工程师、警察等则以男性居多。
遗传固然是性格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但我们不能无限夸大遗传的影响。因为一个人性格的形成,无论是讨人喜欢的性格还是讨人厌烦的性格,除去遗传因素的影响,更多的是后天的家庭、教育及环境的影响,了解了这一点,也就使我们能够更好地培养并完善自己的性格。
家庭——为性格打上最初的烙印
当我们降生在这个世界上时,就归属了一个家庭,而且家庭作为每一个人出生后接触到的最初的教育场所,父母双方的性格,父母的教育方式、观念,在家庭中所处的地位及所承担的角色等都对人的性格的最终形成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讲,家庭是制造性格的工厂。
1.父母性格的影响
父母个性的相映成趣对孩子个性的形成、发展和丰富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比如父母中有一位是黄胆质气质,另一位是黑胆质或黏液质气质,这样两种个性刚好形成互补,这样的父母一唱一和,松弛有致,孩子就能从父母的言行举止中感受到家庭的魅力、生活的乐趣、人生的幽默感。生活在这类家庭中的孩子往往会形成乐观、开朗的个性。相反,若是父母的气质类型相同(多血质还好点),要发脾气,两人大动干戈,要温柔起来,两人情意绵绵,家庭环境也形成夏日型环境:一会儿狂风暴雨,一会儿晴空万里。这样的个性组合对孩子个性的形成往往具有消极影响。他们往往对父母的行为感到不知所措,再开朗、乐观的孩子也会变成一副坏脾气,沉默、抑郁、苦恼、少年老成。
此外,父母对孩子个性的影响还表现在父母本身的个性影响力上。一般说来,多血质和黄胆质气质的父母比较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这两种“外向型”的气质,极大地影响了孩子的说话方式和行为方式,从而使他们很容易形成类似父母的个性。如果父母性格比较沉郁,孩子在沉寂的家庭环境找不到多少快乐就会把目光投向外界,从周围的环境中寻找欢乐,从而丰富自己的个性内涵,使孩子在未来形成与父母相差甚远的个性。
2.父母的教育方式、观念及态度的影响
在孩子性格的形成过程中,与爱一起发挥重要作用的,那就是教育。教育是一个权威和服从的问题,即父母怎样发挥权威和发挥什么样的权威,以及孩子怎样服从父母的权威。
父母亲的权威,在各个家庭中的表现是各不相同的。有的父母对待孩子比较专制,硬让孩子接受自己的观点,孩子如果不接受,那就非打即骂。与此相反,有的父母一切听从孩子的,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想怎样就怎样,片面强调孩子应该有自己的自由。有的父母对待孩子态度多变,一会儿大耍威风,一会儿又百依百顺。
不过,研究发现:家长教育观念的正确与否,决定家长对儿童采取何种教育态度与方式,而家长的教育态度与方式又直接影响着儿童的发展,特别是性格的形成与发展。有许多心理学家对父母的教养态度与方式对子女性格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其结果表明在父母不同的教育态度与方式下成长的儿童,其性格特点有明显的差异,现概括为下表:
父母的教育方式及态度与子女所形成的性格示意表
3.在家庭中的地位及角色的影响
孩子在家庭中所处的地位及扮演的角色,也会影响其性格的形成与发展。如父母对子女不公平时,受偏爱的一方可能有洋洋自得、高傲的表现,受冷落的一方则容易嫉妒、自卑。
艾森伯格研究认为,长子或独生子比中间的孩子或最小的孩子具有更多的优越感。孩子在家庭中越受重视,其性格发展越倾向自信、独立、优越感强。如果其地位发生变化,原有的性格特征往往会随之产生不同程度的变化。例如,在一个家庭中,由于从童年起姐姐就担当保护和照顾妹妹的责任,那么,姐姐就会处事果断、主动勇敢,而妹妹则较为顺从、被动。再如,一个家庭将儿子当做女儿来对待和教育,那么,这个男孩往往会形成温顺、细腻、柔和的女性化性格。
孩子作为家庭的一分子,在家庭中的地位及角色又会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到家庭氛围中来。一般来说,在气氛很好的家庭,即父母和子女相互信赖、相互爱护,相处得如同朋友一般的家庭中长大的青年,大多数人的性格表现出沉着稳定,善于适应和独立性强的倾向。而在那些乱七八糟、纷争频频的家庭中长大的青年,则大多数适应性很差,经常会捅出各种娄子来。
由以上三方面,我们不难看出家庭对于一个孩子性格的形成具有多么重大的意义。所谓“成功的父母是孩子的明天”,这样的例子在我国历史上并不少见,古代杰出的土木建筑大师鲁班的母亲也是一位出色的木匠,鲁班受其母亲的影响,从小对斧头、锯子等感兴趣。成了大建筑师后,母亲仍是其重要的帮手。每次鲁班用墨斗放线时,母亲就拉着墨线的一端。有一次墨线突然卡在了木缝里,母亲突然得到了启示:如果有一个钩固定在一端将墨线钩住,不就可以腾出手来干别的活了嘛。母亲将想法告诉了鲁班,鲁班很快做好了这种钩,人们为纪念发明家的母亲,就将这个钩称为“班母”。鲁班在其母亲的言传身教下,又相继发明了许多木工工具,这其中有其母亲不小的功劳。
在人生的过程中,家庭是子女最早接触的教育环境,父母是子女最早接触的教师,因此父母的性格对子女最具潜移默化的影响。
教育——重塑你的性格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除了早期的家庭为主的教育方式以外,学校作为一种被普遍认同的社会教育方式,将在儿童性格的形成阶段起主导作用。学校将根据某些具体的教育目的对学生施加有目的、有系统、有计划的影响,让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及其他活动中受到影响。
1.班集体的影响
学校的基本组织是班集体,优秀的班集体会以它正确而又明确的目的、对班集体成员严格而又合理的要求、自身强大的吸引力感染着集体成员,充分调动所有成员的主动性、自觉性,从而促进学生良好性格的形成。与此同时,通过同学之间的交往,增强了责任感、义务感、集体主义感,学会了互相帮助、团结友爱、尊重他人、遵守纪律,也培养了乐观、坚强、勇敢、向上等优秀品质。优秀的班集体还可以使学生的一些不良性格得以改变。日本心理学家岛真夫曾挑选出在班集体里的8名学生担任班级干部,并指导他们工作。一学期后,发现他们表现得自尊、有责任心,整个班级的风气也有所改变。
一个好的班集体固然能为孩子形成一个良好的性格提供一个良好的氛围,但对于作为教育的主导——教师来说,他们更是对学生性格的形成起到了直接而关键的作用。
2.教师的影响
教师是直接与学生进行接触的主体,其一言一行都可能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放任型:表现为不控制学生的行为,不指导学生学习。学生则表现为无集体意识、无团体目标、纪律性差、不合作。这样的学生往往容易形成散漫、懒惰的性格,若任其发展,最终可能会导致极其不良的放纵性格。
专制型:表现为包办学生的一切学习活动,全凭个人的好恶对学生进行赞誉、贬损。学生则表现为情绪紧张、冷漠、具有攻击性、自制力差。这样的学生往往容易形成依赖、压抑的性格,也很有可能会形成另一反面——叛逆的性格,甚至会存有报复心。
民主型:表现为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和人格。学生则表现为情绪稳定、态度积极友好、开朗坦诚、有领导能力。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具有良好的心态,易形成积极乐观、豁达宽容、坚韧友善的性格,为未来的成功打下基础。
因此,学校的教育对于每一个人的一生来说都是极其重要的,因为人的性格的形成时期恰好是我们在学校接受教育的时期。一个好的学校、好的老师、好的教育体系与教育制度都将对孩子性格的形成产生重大的影响。
环境——“时势造英雄”
人生来就不是孤立的,人总是生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环境中,这个环境就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尤以社会环境为主。自然环境对人的性格的形成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地域、民族两大方面,我们常常会对各地的人进行分析,不同地域的人有着不同的性格。而民族环境不同也会影响到个体性格的不同。而对人的性格起主要作用的社会大环境则更为复杂,想必大家都听过“孟母三迁”的故事,这其中就体现了社会环境对一个人的性格的影响。
孟子(公元前372年~前289年),名轲。战国时邹(今山东邹县)人。他主要活动于战国时期的梁惠王、齐宣王时代,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
孟子本为贵族后裔,到他父亲那一代,家境就已衰落了。孟子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得病死了,他从小是母亲一手抚养大的。孟母是一个有知识、有教养、很能干的女人,一心想把孟子培养成人。
开始,孟子家距墓地很近,他常和邻居的孩子们一起到墓地里去看热闹,也许是看得太多了,他也和小朋友们一起玩起给死人送葬一类的游戏来。孟母知道以后,觉得这种地方不能让孩子来,对孩子的成长没有好处。于是,第二天孟母收拾好家里的东西就搬家了。
他们母子二人搬到一个闹市附近住下来。这个市场人来车往,每天从早到晚叫卖声、吵嚷声不绝于耳,时间一长,孟子又学起那些小商小贩的吆喝声来了。孟母觉得这种环境也不利于孩子成长,便再次搬家。
这回,他们搬到一个学堂附近住下来,那些来学堂读书的人个个斯文,讲礼貌,见面时或作揖或鞠躬。日子长了,孟子就照着那些读书人的样子拿书来读,和人见面时也仿照那些读书人行礼作揖,变得非常懂事有礼貌。孟母看在眼里,喜在心头,觉得这个地方对孟子的成长大有帮助,于是就一直住下。
后来,孟子一天天长大了,到了上学的年龄,孟母就把家中节约下来的钱给他交了学费,送他到学校读书。起初,孟子还很用心读书,可时间长了,就有些松懈了,有时孟子还偷偷逃学,后来被孟母知道了。有一天,天黑了,玩了一整天的孟子回到家里,一进门看到火炉也没有点着火。孟子感到情况有些不大对头,他慌忙低着头准备从母亲背后绕过去回到自己的小屋里。他刚走到屋门口,被母亲厉声叫住了。他见母亲站起身来,满脸气愤,又走到厨房拿出一把菜刀朝织布机上的布刷地一下砍了下去,将那块还没有织好的布一下子砍成两截。孟母用颤抖的手指着被砍断的布对孟子说道:“你也太没出息了!一个人如果没有志气,做什么事总是半途而废,跟这没织好的布有什么区别呢?假若你再逃学,不求上进,我就不要你了。”孟母说得很伤心,并掉下泪来。孟子是个孝子,他最怕母亲伤心难过。他知道自己做错了,急忙认错并保证今后一定努力学习,不惹母亲生气。从此以后,孟子发奋苦读,博览群书,终于成为志向远大的学者,名扬四方。
试想:倘若孟母不注重环境对孩子性格的影响,不曾三次搬家,可能孟子今天就不会写在历史书上了,他也许充其量只不过是一个沿街叫卖的小商小贩,也就更不会有影响中国2000多年的思想精华。因此,一个良好的环境对一个人的性格的形成具有重大的作用,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注重环境的改造,使之能更加有利于造就和发展每一个人的良好性格。
生活中还有许多环境影响性格的例子:贫苦人家的孩子懂事早,比别的同龄孩子早成熟,这是由于“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某些才能卓越的孩子是由于他们自小就生活在一个有助于他们发展特殊才能的家庭环境中。如天才的音乐家莫扎特,他出生在奥地利的一个富裕家庭,他的父亲就是一位音乐教师,并且从小就受到了来自家庭的良好的音乐熏陶,进而让他对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最终成为有名的音乐家。
生活中,我们可能还有这样的经验,那就是一个从小生活在优裕环境中的人,由于他从来不为一些日常小事发愁,所以很容易形成一种大度豁达的性格,不会斤斤计较,什么事都放得开,且有一种包容的气度。我国书法家启功先生就具有这样的性格。在书香门第中长大的孩子,举手投足之间都会透出一种温雅的气质,农村来的孩子其性格中的朴实与憨厚也是掩盖不住的。有良好家教的孩子待人接物有礼有节,对待老人尊敬有加;相反,从小娇生惯养的孩子则可能显得骄横跋扈,让人难以接近。这些都是环境对人的性格产生作用的有力实证。
因此,创建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对我们形成、改造、完善自身的性格是必要的,一个好的环境能影响一个人一生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