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悟人生大全集(超值白金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做上品人,规规矩矩不忘形

佛法中之所以存在十分严格的“持戒”,是因为任何事物都需要有一定的约束。俗话说:“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要受到一定的约束的,没有一个事物有绝对的自由。人类是经过了无数次“包装”的,约束就是那一层又一层的包装纸,没经过包装的人做起事来随心所欲、无法无天,这种人将无法立足于社会。

先学做人,再学做佛

一个学佛的人,首先要在心中建立这样的观念:这一生,来到这个世界,根本就是来偿还欠债,报答所有与自己有关之人的冤缘的。因为我们赤手空拳、赤条条地来到这个世界上,本来就一无所有。长大成人,吃的、穿的、所有的一切,都是众生、国家、父母、师友们给予的恩惠。“我”只有负别人,别人并无负我之处,因此,要尽我之所有,尽我之所能,贡献给世人,以报答其恩惠,还清我多生累劫自有生命以来的旧债,甚至不惜牺牲自己而为世为人、济世利物。大乘佛学所说首重布施的要点,也即由此而出发。

国学大师南怀瑾就曾在讲解《金刚经》时说:“先学做人,能把儒家四书五经等做人之理通达了、成功了,学佛一定成功。像盖房子一样,先把基础打好。人都没有做好,你要学佛,你成了佛,我成什么?要注意啊!要先学做人,人成了,就是成佛。佛法告诉你的就是这个道理。”

有很多人苦苦寻觅如何获得幸福,但佛陀却告诉世人,做好自己,做好眼前的事,即能幸福,即能得道。

其实,学佛也好,找到幸福也好,最先应该做的不是念“阿弥陀佛”或在那里空想,而应做好当下的事情,完成一个人在这世上应该做的事。只有把该做的事情做圆满了,才能体悟各种生活的道理,领悟各种事物的真谛,获得对尘世的正确见解。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那么,人人都可立地成佛了。

良宽禅师终生修行修禅,从来没有懈怠过一天,他的品行远近闻名,人人敬佩。

但他年老的时候,家乡传来一则消息,说禅师的外甥不务正业,吃喝嫖赌,五毒俱全,快要倾家荡产了,而且经常危害乡里。家乡父老都希望这位禅师舅舅能大发慈悲,救救外甥,劝他回头,重新做人。

良宽禅师听到消息,不辞辛劳,立即往家乡赶。他风雨兼程,走了半个月的时间,终于回到了家乡。

良宽禅师终于和多年没见过面的外甥见面了。这位外甥久闻舅舅的大名,心想以后可以在狐朋狗友面前吹嘘一番了,因此也非常高兴,并且特意留舅舅过夜。

家人也很高兴,心想禅师可以好好规劝一下自己的外甥了。外甥却寻思,久闻舅舅大名,要是他真的对我说教,我可要好好捉弄他一下,日后就能在别人面前吹嘘了。

出乎意料的是,晚上,良宽禅师在俗家床上坐禅坐了一夜,并没有劝说什么。外甥不知道舅舅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惴惴不安地勉强熬到天亮。这时禅师睁开眼睛,要穿上草鞋,下床离去。他弯下腰,又直起腰,不经意地回头对他的外甥说:“我想我真的老了,两手发直,穿鞋都很困难,可否请你帮把我草鞋带子系上?”

外甥非常高兴地照办了,良宽慈祥地说:“谢谢你了!年轻真好啊,你看,人老的时候,就什么能力都没有了,可不像年轻的时候,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你要好好保重自己,趁年轻的时候,把人做好,把事业的基础打好啊,不然等到老了,可就什么都来不及了!”

禅师说完这句话后,掉头就走。

但就从那一天起,他的外甥再也不花天酒地地去浪荡了,而是改邪归正,努力工作,像换了个人似的。

良宽禅师并没有用什么大道理规劝外甥,其实,那些道理不用说外甥也懂,只是没有照着实行而已。禅师说明其中的利害关系,只是要唤起外甥的良知而已,做好了人,一切都有可能,否则,就无药可救,再无他法。

在佛家看来,世法与佛法是同样的道理,因此,出家的人要懂世法,世法懂了,佛法也就通了。所有真正的佛法,并不是只以梅花明月、洁身自好便为究竟。后世学佛的人,只重理悟而不重行持,早已大错而特错。

先学做人,再学做佛,这是世间不变的道理。一个人如果真的能够照此修行,不但可以使自己获得幸福,而且还能够造福社会,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材。

西来意颂诗(宋·善昭)

庭前柏树地中生,不假牛犁岭上耕。

正示西来种千路,郁密稠林是眼睛。

如春风般吹开他人冬眠的良心

做一个好人,也希望别人做一个好人,这是好人们的梦想,也是实现桃源梦的唯一方式。如果,我们希望别人做一个好人,那么,我们自己先成为一个好人吧!因为,使沉睡的良知苏醒的,必是更强大的良知的召唤。

不管别人怎么说怎么做,我们都一定要做个好人,就像一块翡翠或黄金:“无论别人怎么说怎么做,我始终是一块珍宝,我要保持我的光彩。”

唐开元年间有位梦窗禅师,他德高望重,既是有名的禅师,又是当朝国师。

有一次他搭船渡河,渡船刚要离岸,这时远处来了一位骑马佩刀的大将军,大声喊道:“等一等,等一等,载我过去!”他一边说一边把马拴在岸边,拿着鞭子朝水边走来。

船上的人纷纷说道:“船已开行,不能回头了,干脆让他等下一趟吧!”船夫也大声回答:“请等下一趟吧!”将军非常失望,急得在水边团团转。

这时坐在船头的梦窗禅师对船夫说道:“船家,这船离岸还没有多远,你就行个方便,掉过船头载他过河吧!”船夫看到是一位气度不凡的出家师父开口求情,只好把船开了回去,让那位将军上了船。

将军上船以后便四处寻找座位,无奈座位已满。这时他看到了坐在船头的梦窗禅师,于是拿起鞭子就打,嘴里还粗野地骂道:“老和尚,走开点,快把座位让给我!难道你没看见本将军上船吗?”没想到这一鞭子下来正好打在梦窗禅师的头上,鲜血顺着禅师的脸庞流了下来,禅师一言不发地把座位让给了那位蛮横的将军。

这一切大家都看在眼里,大家心里既害怕将军的蛮横,又为禅师的遭遇感到不平,纷纷窃窃私语:“将军真是忘恩负义,禅师请求船夫回去载他,他还抢禅师的座位并且打了他。”将军从大家的议论中,似乎明白了什么。他心里非常惭愧,不免心生悔意,但身为将军,却拉不下脸面,不好意思认错。

不一会儿船到了对岸,大家都下了船。梦窗禅师默默地走到水边,慢慢地洗掉了脸上的血污。那位将军再也忍受不了良心的谴责,上前跪在禅师面前忏悔:“禅师,我……真对不起!”梦窗禅师心平气和地对他说:“不要紧,出门在外难免心情不好。”

梦窗禅师用他的行为诠释了好人的定义。好人,不是随口说说而已,好人,需要用行动去践诺。一个好人,因为坦坦荡荡,因为充满正直,所以永远拥抱朝阳,远离阴霾。要使人成为一个好人,需要唤醒他沉睡的良知。这过程虽艰苦,但它对于这个世界的意义却不可估量。

我们每一个人做事,要做好事,要好好做事,做有益之事;做人,要做好人,要好好做人,做优秀之人。不算计他人,以厚德立身,以大智做事这是做人的基本准则。因此,做人要做如春风般的好人,吹开他人冬眠的良心。

题菜庵僧遗像(清·赵翼)

曾住花山最上层,披图犹见骨峻增。

立朝章疏批鳞手,易世衣冠削发僧。

故国遗墟伤北望,空门法席演南能。

孤标曾是经奇士,莫但相推续佛灯。

有约束的自由才是常态

佛法中之所以存在十分严格的“持戒”,是因为任何事物都需要有一定的约束。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要受到一定的约束,没有一个事物有绝对的自由。但是现在,很多人虽然受戒,却没有很好的持戒,只是挂个名而已。也有很多人反对约束,崇尚自由。

世界上有绝对的自由吗?正如歌德所说:“一个人只要宣称自己是自由的,就会同时感到他是受限制的。如果你敢于宣称自己是受限制的,你就会感到自己是自由的。”有约束的自由才是常态,世上并没有无约束的自由,只有不同约束条件下的自由。

贾平凹笔下的云雀总以为笼子是它的束缚,想方设法地逃离,要飞向心中的自由之所——天空。后来,它发现笼子外的世界有太多危机,有太多的艰辛束缚着它,使它疲惫不堪,于是回到了那个原本是约束,现在又再度成为它眼中自由的地方——笼子。

从这只平凡的云雀身上,我们不难看出,约束和自由并非绝对,而是相对的。有了约束才会有自由,因为自由存在的前提是束缚,没有各种各样比如道德法律上的约束和规定,或者各种人为的规则和要求,自由就无从谈起;另一方面,没有自由,约束也就失去了其本身具有的意义和作用。

所以,自由和约束看似矛盾,却又息息相关。

不仅是人,自然界里的其他生物亦如此。想必大家都知道“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这句话,阐述的是生物链,而生物链就是自然界中的自由与约束的关系。没有一种生物是没有天敌的,它们在和同类生活的同时,也必然要提防天敌的袭击。假设哪天狮子不吃羊了,豹不食兔子了,所有动物都安乐地繁殖,终有一天,世界上的动物会越来越多,那么除了“人口危机”外,还会出现“动物危机”,到时候动物们是不是也需要找一个星球来移居呢?

人与动物的最根本的区别在于,人有一种非凡的能力,那便是:人懂得自我约束。

约束看似抽象,事实上,世界万物都是由它构成的。河床是河流的约束,如果河流没有了河床的约束,那么它将泛滥成灾;轨道是火车的约束,如果火车失去了轨道,那么它将无法行驶;土壤是植物的约束,如果植物离开了土壤,那么它将不能生存。法律与理智是人的约束,如果人失去了理智,没有了法律与规定的约束,那么这个世界将一片狼藉,又怎能有今天的文明呢?

其实,人类是经过了无数次“包装”的,约束就是那一层又一层的包装纸,没经过包装的人做起事来随心所欲、无法无天,这种人将无法立足于社会。

我们不愿被人们抛弃,不想被社会淘汰,那么,我们必须约束自己。

当你陶醉于硕果满枝的果树时,当你迷恋于赏心悦目的花草时,当你折服于巧夺天工的盆景时,你可曾想到:如果没有人们对它们的精心修剪,没有人们对它们的“约束”,它们将会是一副什么样子?大概只会看到没有果实的纷繁的枝叶、杂乱无序的花草,更不敢想象那盆景又是副什么尊容。

是的,方向盘对车轮的限制、约束,是为了不让它走错路,以至于跌到深渊之中;人们对花草树木的约束也是为了塑造它们美的气质,让它们成为供人观赏的东西。

因此,约束是必要的,而且对人对事物的成就具有促进的作用。放任自由只会导致泛滥成灾,只有约束才能成就秩序、成就和谐、成就圆满。

雨中(唐·司空图)

维摩居士陶居士,尽说高情未足夸。

檐外莲峰阶下菊,碧莲黄菊是吾家。

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骨气

人不能没有骨气和气节,骨气作为一种人格力量和出于对美好理想的执著追求与坚定信念,它可以使一个人自立、自主、自强,在任何情况下都保持高尚的操守。

骨气是一个人的“脊梁”。越是面对沉重的苦难,越是要挺起脊梁。我们之所以崇拜那些流传千古的英雄,是因为他们都有不屈的“脊梁”,不会为了一些微不足道的利益而放弃自己的原则,不会为了功成名就而牺牲自己的尊严,不会为了名垂青史而剥夺别人的幸福。有骨气的人才是最值得敬重的人!

一句“廉者不受嗟来之食”,曾为多少仁人志士所赏识,也激励了许多人为免受“嗟来之食”而奋发自强,这其中包含了做人的气节和为人的骨气。但是,时下在市场经济求利心理的支配下,很多人却开始嘲弄和鄙视这种精神。不要说真的贫困交加,就是衣食无忧,也要伪装成贫困的人来博取别人的同情心,以骗取钱财,心安理得地过不劳而获的寄生虫生活。人性的弱点是吃馋坐懒,一旦丧失了自立,就像一株缠树的藤条,再也没有傲立的能力和勇气了。

古人倡导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的精神就是骨气。骨气是一种性格、一种志气、一种主见、一种内涵、一种风度。但在这个世上,总是会有那么一些人,他们像软骨动物一样,随意地改变自己,他们没有可以挺立的“脊梁”,没有值得称道的骨气,所以,他们是可悲的。

1939年秋,圆瑛大师在上海圆明讲堂成立莲池念佛会。正在这时,忽然外面闯进几十个日本宪兵,把他抓进了日本宪兵司令部。面对如狼似虎的宪兵,大师临危不惧,借三昧定力之功,摄心入静,一心念佛,并且进行绝食抗议。结果宪兵迫于社会舆论,无奈只得释放了他。释放以后忽有一日僧来访,请他出任“中日佛教会长”,大师借病,婉言推辞,从此闭门敛心,开始了《楞严经讲义》的撰著。

新中国成立前夕,大师在中国香港、新加坡等地的弟子纷纷函电催他速离上海,飞往西洋。有的还专程来劝说,对他说:“不要舍不得圆明讲堂,到了南洋,我们给你造两三个比这还大的圆明讲堂。”可是,大师明确表示:“我是中国人,生在中国,死在中国,绝不他往。”

大师坚贞不屈,坚持了民族气节,受到各方的钦仰;他以文弱之身抗强敌之勇气让众人折服。

历史学家吴晗曾写过一篇《谈骨气》的文章,其中提出做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骨气,即做人要坚持原则,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明道理、知荣辱,不拿原则来做交易。

再看看苏武,一边是高官厚禄,一边是赤胆忠心,他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忘却富贵,选择了铭记忠心,给人性涂上了浓重的一笔。历史不能忘却,在浮华与坚守之间,北海的苏武,那流放于荒山野原的铁血男儿,用不屈的铮铮傲骨做出了最完美的诠释,忘却富足,成全气节;铭记祖国,铸就伟大。

骨气作为完美人格的外在体现,其突出表现就是不堪忍受屈辱,不甘落后,锐意进取。庄子甘为“孤豚”、“牺牛”,甘愿逍遥物外,不愿到楚王膝前为相;屈原不忍亡国之痛,毅然投汨罗江,以身殉国。不论是庄周,还是屈原,他们的人格和骨气值得称赞。

只有具备了这种精神和气概,才具备了立身处世的品格,才能成为真正的仁人志士。这样的人就能迎战困难、接受挑战,具有不屈不挠、前仆后继、英勇奋斗的精神,也只有这样的人才有可能获得成功。

书杭州西湖涉公堂(宋·保暹)

孤舟孤鹤与孤云,湖上深居自不群。

高卧可能容一榻,青山西岸且平分。

尊严非席,不可卷起

生命是可贵的,好生恶死是人的本性。古人说:“自古艰难唯一死。”然而,这世界上有的东西比生命更重要,人们宁愿失去生命也不愿失去它。它是什么?它是尊严、骨气和正义!人类的伟大不在于统治了世界,不在于是万物的主宰,而在于对人性美好的坚持,对人生价值的守护。

日本江户时期是一个社会很不稳定的时期,浪人、武士依仗强力横行无忌。

有一个著名的茶师跟随着一个显赫的主人。

有一天,主人要去京城办事,舍不得离开茶师,就说:“你跟我去吧,好每天给我泡茶。”茶师很害怕,对主人说:“您看我又没有武艺,万一路上遇到点事儿可怎么办?”主人说:“你就挎上一把剑,扮成武士的样子吧。”茶师只好换上武士的衣服,跟着主人去了京城。

一天,主人出去办事,茶师一个人在外面。这时迎面走来一个浪人,向茶师挑衅说:“你也是武士,那咱俩比比剑吧。”茶师说:“我不懂武功,只是个茶师。”浪人说:“你不是一个武士而穿着武士的衣服,就是有辱尊严,你就更应该死在我的剑下!”茶师一想,躲是躲不过去了,就说:“你容我几小时,等我把主人交办的事做完,今天下午我们在池塘边见。”浪人答应他后便走了。

这个茶师直奔京城里面最著名的大武馆,他看到武馆外聚集着成群结队前来学武的人。茶师分开人群,直接来到大武师的面前,对他说:“求您教给我一种作为武士最体面的死法吧!”大武师非常吃惊,他说:“来我这儿的所有人都是为了求生,你是第一个求死的。这是为什么呢?”

茶师把与浪人相遇的情形复述了一遍,然后说:“我只会泡茶,但是今天不能不跟人家决斗了。求您教我一个办法,我只想死得有尊严一点。”大武师说:“那好吧,你为我泡一次茶,然后我再告诉你办法。”

茶师很是伤感,他说:“这可能是我在这个世界上最后一次泡茶了。”他做得很用心,很从容地看着山泉水在小炉上烧开,然后把茶叶放进去,洗茶,滤茶,再一点一点地把茶倒出来,捧给大武师。

大武师一直看着他泡茶的整个过程。他品了一口茶,说:“这是我有生以来喝到的最好的茶了。我可以告诉你,你已经不必死了。”茶师说:“您要教给我什么吗?”大武师说:“我不用教你,你只要记住用泡茶的心去面对那个浪人就行了。”

这个茶师听后就去赴约了。浪人已经在那里等他,见到茶师,立刻拔出剑来,说:“你既然来了,那我们开始比武吧!”

茶师一直想着大武师的话,就以泡茶的心面对这个浪人。

只见他笑着看着对方,然后从容地把帽子取下来,端端正正地放在路边;再解开宽松的外衣,一点一点叠好,压在帽子下面;又拿出绑带,把里面的衣服袖口扎紧;然后把裤腿扎紧……他从头到脚不慌不忙地装束自己,一直气定神闲。

对面这个浪人越看越紧张,因为他猜不出对手的武功究竟有多好,对方的眼神和笑容让他越来越心虚。

等到茶师全都装束停当,最后一个动作就是拔出剑来,把剑挥向半空,然后停在那里,因为他也不知道再往下该怎样。

此时浪人“扑通”一声跪倒在地,乞求说:“求您饶命,您是我这辈子见过的武功最高的人。”

茶师知道自己与浪人比武必死无疑,他怕死,但更怕死得没有尊严。与尊严相比,死已经变得不重要了。他之所以能以泡茶的心情去面对武士手中的剑,只因为他想尊严地死去。正因为如此,他竟然获得了生的机会!多么出乎意料,然而一切又在情理之中。“狭路相逢勇者胜”,淡然从容地面对死亡的态度,才是胜利的关键。人不畏死,死亡便无法使人恐惧,死亡的火种里便能燃放出生的希望。

《老人与海》中桑迪亚哥说:“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生命易朽,精神却可如皓月般长存!“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威仪棣棣,不可选也。”捍卫尊严,为尊严而战,这就是值得尊敬的人类舍生忘死的理由。

咏月(宋·樟不)

月轮端似古人心,皎洁高深处处临。

纵在波涛圆缺定,照尘尘亦不能侵。

不自律的品性如堕落的瓷瓶

有句谚语说:“自律的人一定站在君王的身边。”的确,自律往往是一个人修养的体现。一个声誉良好的人总是能将自律养成习惯,也正因自律,他的品行也能经受住多种考验。但话虽如此,人也难免一时疏忽。这一时的疏忽,就可能前功尽弃,数年名声化为流水。

这天,刚刚做完日常佛事,僧侣们正要走出禅房时,方丈守心法师扬手碰落了供台上的一个瓷瓶,瓷瓶摔了个粉碎。众弟子一下愣在了那里,不知方丈的这一举动是有意为之,还是无意所致。守心法师见学僧都以探询的眼光看着自己,便语气凝重地说:“一抔泥土,不知经历了多少工序,经过了多长时间的煅烧,才超脱成珍贵的瓷瓶,被我们摆上了神圣的供桌,成为一件高贵圣洁的法器。如果保存好了,千百年都不会损坏,可以万世流传。可是,扬手之间,它就坠落于地,一文不值了。同理,一个人,尤其是敛德修行的僧人,取得了法号,悟出个境界,不是件易事,若不珍惜、不自律,堕落起来与瓷瓶无异!”僧侣们都默默无语,有些人忽然有所顿悟,合掌跪地,深表忏悔。

守心禅师懂得,若不珍惜、不自律,人堕落起来与坠地的瓷瓶一样。名声品行积累起来不容易,但挥霍一空只是眨眼之间,这多么令人痛惜。所以说古人总是强调谨小慎微、善始善终。

民国初年的“四大美男子”之一的汪精卫,是一个在历史上受世人唾骂的汉奸。“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成为他残忍狠毒、罪恶滔天的最强有力的铁证。然而,谁又知道,这样一个人,年轻时曾参与组建“同盟会”,抨击腐败的清政府和愚忠的改良派,走的是一条职业革命的道路。他在谋炸清摄政王载沣失败后被捕入狱,在狱中写下了“慷慨歌燕市,从容做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激昂壮烈的诗篇,但由于后来晚节不保,此诗已无人记诵,留下的只是不尽的骂名。

正所谓“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首已是百年身”!佛是人,人人都是佛,只因执著妄想,迷失自我,如同於泥。但自性如古莲子,千年之后,仍旧生叶开花,香馥如故。

月下坐石(明·景隆)

惜无精舍坐磐陀,只有苍松挂薛萝。

入定既深忘出定,独怜明月照岩阿。

先将小事做好再来修禅心

《金刚经》开始就告诉人们,怎么样叫修行。不要忘记了开头,第一品穿衣、吃饭、洗脚、睡觉,就是规规矩矩做人,老老实实做事,诸恶莫作,众善奉行,都说完了。佛陀先做一个榜样给你看,他自己穿上衣服、化缘、吃饭,吃完了,洗了泥巴脚,敷座而坐。没有一个学生把他的位置铺好,是他自己来安置,把位置拍平,然后自己上去坐。

修禅并非让你另起炉灶,故弄玄虚,而是要从身边的每件小事做起,老老实实做事,规规矩矩做人。一个人如果真的能将人做好了,那就离佛的境界不远了。

所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能把一件简单的事情做好,本身就不简单;能把每一件平凡的事情做好,就是不平凡。一个人是否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最关键的在于你是否甘心情愿地从小事做起。

有一位名叫光藏的青年,一心想成为佛教雕刻家,所以特地去拜访东云禅师,希望禅师能指点一些与佛像有关的常识,以便使自己的雕刻技艺更上一层楼。

东云禅师见了他以后,没有说什么,只是让他替自己到井边汲桶水。过了一会儿,东云禅师突然冲着光藏开口大骂,并要赶他出门。

这时已近黄昏,其他弟子很同情光藏,就请求师父留光藏在寺中住一宿,让他明天再走。

三更时分,光藏被叫醒去见东云禅师。禅师温和地对光藏说:“你也许不知道白天我为什么骂你。我现在告诉你,佛像是被人膜拜的,雕刻的人需要有虔诚的心,才能雕刻出庄严的佛像。白天我看你汲水的时候,水溢出了桶外,虽然溢出的只是几滴水,但那都是福德因缘所赐予的,而你却毫不在乎。像你这样不知惜福、轻易浪费的人,又怎能雕刻出传神的佛像呢?”

光藏对禅师的训示颇为感动,歉敬不已。在一番反省之后,光藏决定做一名佛门弟子。若干年后,光藏终于成为一位雕刻技艺独树一帜的一代宗师。

如何才能提升自己的雕刻技术?禅师说:“你要有一丝不苟的禅心才行,这其实正是做人的根本,一个人只有先将人做好了,才能讲修禅。”佛其实是“人”的升华,如果你还在幻想成佛,那就赶快行动,好好地做一个人吧!

闺人禅诵甚勤喜赠二首(明·袁宏道)

应是新年福力增,六时功课胜山僧。

每持贝叶询难子,时向蒲团学小乘。

一缕天风吹梵呗,半轮闺月照香灯。

却惭庞叟心情懒,拥钠齁齁呼不应。

高楼终日礼弥陀,天女生来厌绮罗。

愿以幻身酬半渴,羞将素额涴长娥。

绣幡针脚花还密,诵咒乡音字欲讹。

自是灵山佳姊妹,何缘结伴到婆娑。

责任是源自内心的自觉

世间的事,无法要求完美,但至少要能完成,才算尽到己责;人,无法要求万能,但至少做到可能,就能堪受担当。不置身事外,勇敢地入世行慈悲事宜,担当自己的职责,度一切众生,这种没有任何附加条件的善,正是佛的境界,也是生命的最高道德。

责任是一个人人格的基石,一个人只有具备强烈的责任感,对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时刻抱着负责的态度,才能更坦然、更无愧地面对自己的内心。而一个人想要在社会上立足,就应当把责任融入自己的生活,无论在工作上,还是在生活上,都要提醒自己做一个负责任的人。

空海大师是日本有名的修行者。有一年,日本发大水,很多村庄都被淹没了,空海大师的家乡是受灾最严重的地方。

全民总动员,一起投入到抗洪灾的行动中来。但是,任凭大家怎么努力,修筑的护堤总是会被来袭的洪水一次又一次地冲垮。慢慢地,大家的积极性被磨灭了,体力也快熬尽,这个时候,如果再不鼓舞士气,修筑护堤的工程恐怕无法按期完成,那就只能任凭洪水肆无忌惮了。

这个时候,有人提议把深得民心的空海大师叫来帮忙。

空海大师爽快地答应了。他说:“出家人慈悲为怀,要普度众生。帮助大家修筑护堤,就是拯救生命。”

来到故乡,空海大师到处为大家讲法,鼓舞士气。他说:“家园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去维护,这是我们的责任。也许大家都很累了,但是我们还得努力,还得坚持,这样才能确保安全。我会和大家一起,共同修筑堤防,保卫家园。”

空海大师的话在乡民当中起了热烈的响应,大家再次打起精神,夜以继日地干活,男女老少全部投入到工程中来。终于,护堤的工程在大家的努力之下完成了。

空海大师怀着慈悲之心,用大爱造福人类。那是因为他把拯救万物当成自己的责任。时时刻刻地加强培养责任感,这是做好一切事情的前提,也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基础。一个没有责任心、价值感的人,将来很难有所成就。

每个人都肩负着责任,对工作、对家庭、对亲人、对朋友,我们都有一定的责任,正因为存在这样或那样的责任,才能对自己的行为有所约束。

责任既不是一个承担压力的痛苦过程,也不是一项非做不可的苦差事,它是一种源自内心的高度自觉。对于一个责任感强的人来说,责任已经成为他们生活和做事态度的一部分。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场合,他们都不会忘掉自己心中的责任感。实现目标是一个不断承担责任的过程,而当承担责任成为你的做事态度和习惯时,你的身上就会焕发出无穷的人格魅力。

责任是永恒的成功法则。一个人放弃了责任,就等于放弃了自身在这个社会中更好的生存机会。一个人放弃了承担责任,或者蔑视自己的责任,就等于在可以自由通行的道路上自设路障,摔跤绊倒的只有自己。

南下(明·正勉)

策杖遗巡夕照边,无心伫足望苍天。

三春仆仆江南路,为访清冷一窟泉。

每个人都可以获得自己的精彩

脸庞因为笑容而美丽,生命因为希望而精彩,倘若说笑容是对他人的布施,那么希望则是对自己的仁慈。人生来平等,但所处的环境未必相同。所以,不管自己处于怎样的起点,都应该一如既往地对生活抱以热情的微笑,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即使起点不同、出身不同、家境不同、遭遇不同,也可以抵达同样的顶峰。虽然这个过程可能会有所差异,有的人走得轻松,有的人一路崎岖,但不论如何,艳阳高照也好,风雨兼程也罢,只要怀揣着抵达终点的希望,每个人都可以获得自己的精彩,每个人都可以是“发光体”。

佛陀在世时,出家人修行的团体叫做“六和僧团”。为的是让团体组织化,大众都按照各项职务井然有序地办事。

驼标比丘是僧团的一员,他的职务是负责接待来自远方的客僧。驼标比丘是一个非常认真的人,他心思缜密,善良柔和。客僧们住的房间都被他打扫得一尘不染,生活用具也一应俱全。

每天晚上,驼标比丘都会提着灯笼站在精舍的门口等待客僧们的到来,并且亲自带他们到住宿的地方打点好一切才离开。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驼标比丘提着灯笼从少年慢慢变老,他的身影在灯火的照映下一晃过了三十年。

不过,这个时候的驼标比丘却再也不需要提灯笼为客僧照路了。因为多年来的孜孜不倦,真诚热情,使得他的手指就能发光。他只需要举着手指就能为别人照路,驼标比丘十分高兴,因为他再也不需要担心灯火因为风雨而被熄灭,客人们也能按时歇息了。

30年,这是一段漫长的岁月。驼标比丘怀着一颗至诚的心坚持为别人的方便服务。他用他的微笑感染了别人,驱走了黑暗。

在不断前进的人生中,凡是看得见未来的人,都能掌握现在,因为明天的方向他已经规划好了,知道自己将走向何方。留住心中的希望种子,相信自己会有无可限量的未来,心存希望,任何艰难都不会成为我们的阻碍,生命自然会充满激情与活力。

我们的才能不是取决于别人对我们的态度,也不会因为我们遭受挫败而贬值,无论别人怎样侮辱你、诋毁你、践踏你,你的能力依然存在。因此,正视自己的能力,不要因为别人的评价和态度而改变对自己的看法,无论别人怎么说,你的能力都不会因此而改变。

在生活中,谁都想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能力,在更大程度上获得社会的承认。而要想做到这一点,你就必须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选准适合自己扮演的社会角色。

一个人不怕没有地位,最怕没有什么东西让自己站得起来。儒家认为三件不朽的事业为立德、立功、立言,这些成就或许很难达到。世间沧海桑田,但总有永恒不变的东西。才能便是其中的一种。要相信自己,不自轻自贱,不要轻易对自己产生怀疑;否则,即使你再有才能,也会如同蒙尘的珠玉,被视为毫无价值的沙粒。

我们生活在五光十色的大千世界中,难免会有这样或那样的不如意、不顺心,会有各种各样令人头疼的棘手问题,也必然会有喜有忧、有得有失。要想一切都平平稳稳、一帆风顺,这只是人们美好的向往而已。

在曲折的生命旅途上,如果我们能够泅渡苦闷的心里冰河,给自己一丝温暖的阳光,就一定能够化解与消释所有的困难与不幸,我们的生命之旅就会更加顺畅、更加开阔。

禅悦二首(清·张问陶)

蒲团清坐道心长,消受莲花自在香。

八万四千门路别,谁知方寸即西方。

门庭清妙即禅关,枉费黄金去买山。

只要心光如满月,在家还比出家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