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摸清规律,一出口就与众不同——和领导说话最有效的口才定律
布朗定律:找到打开领导心锁的钥匙
下属有时候会碰到这样的情况,兴冲冲地去找领导说话,但领导仿佛情绪非常不好,完全没有心情谈工作,或者即使耐着性子听完下属的话,却忽然没来由地批评一顿。这时候的领导拒绝与外界交流,阻挡一切信息的输入,视而不见,充耳不闻,仿佛用一把锁将自己的内心世界锁了起来。这时候下属如果想成功地与领导进行沟通,就必须了解“布朗定律”的奥秘。
布朗定律是以其提出者——美国职业培训专家史蒂文·布朗的名字命名的,具体含义为:一旦找到了打开某人心锁的钥匙,往往就可以反复用这把钥匙去打开他的某些心锁。找到心锁就是良好沟通的开端,知道别人最在意的是什么,别人的意愿就会在你的把握之中。所以下属在与领导说话之前,要找到领导的心锁,了解领导最在意的东西,这样就能够在沟通的过程中打开领导的心扉,使沟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乞丐皇帝”是后人给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名号,但这位皇帝如果知道一定会龙颜大怒,因为他成功坐上龙椅之后最害怕的事情就是别人讲出他之前落魄潦倒出家为僧甚至做乞丐的事情来。
一天,他儿时的一个伙伴突然求见。那个伙伴心里早就打好了如意算盘,只要重提旧事,勾起皇帝关于患难真情的回忆,自然会加官晋爵、高官厚禄,后半生定可高枕无忧。所以这个穷困的伙伴一到大殿上便手舞足蹈地讲起来:“老朱啊,你还记不记得咱们小时候给人家放牛的事儿啦?有一天咱们饿了又没东西吃,就去芦苇荡里偷豆子。正把豆子放在瓦罐里煮的时候你饿得不行了,就抢着吃,结果打碎了瓦罐,弄撒了豆子汤,汤都和泥水混到一起了。你还是只顾着从泥水里抓豆子吃,结果不小心被一个红草根卡住了喉咙,还是我机灵,叫你吞青菜叶子把红草根带到肚子里才救了你一条小命呢!”
朱元璋没等他再往下说,就命人直接拉下去砍头了。
这件事被另一个儿时伙伴知道了,于是他也进京求见。虽然朱元璋还是担心他说出什么不中听的话来,但还是想见一见老友。而这个伙伴知道朱元璋从小最大的毛病就是虚荣心强、爱面子,于是进殿就高呼万岁,说道:“当年微臣随驾扫荡芦州府,打破罐州城,汤元帅在逃,拿住豆将军,红孩子当兵,多亏菜将军。”朱元璋想起小时候共患难的场景,又听他说得自己英明神武,就立即赐予老友高官厚禄,共享荣华了。
故事中这两位老友叙述的完全是相同的一件事情,为什么会产生如此大相径庭的两种结果呢?关键就在于后者抓住了朱元璋的心锁——好面子;再找到打开这把心锁的钥匙——含蓄地叙述往事,大胆地戴高帽子。
因此,下属在与领导说话的时候,完全可以学习一下这位聪明的穷朋友。
第一,在与领导说话前,切忌只顾自己滔滔不绝,而要了解领导的心思,要知道领导最在意的事情是什么,找到领导的心锁。
第二,对于领导的心锁,避而不谈是下策,真正的上策是找到打开领导心锁的钥匙。心锁所在之处因领导而异,寻找的方法因下属而异。下属可以在工作之余注意观察领导的一言一行,在工作中了解领导的好恶,领会领导的意图。
当然,如果下属短时间内无法找到领导的心锁,但还是因工作的关系需要与领导说话时,那就要努力寻找领导与自己的共同点,一个良好的谈话开端也许是你找到领导心锁钥匙的捷径。
赫洛定律:给领导最想要的一种赞美
所谓“赫洛定律”,是一种人际关系的需求理论,它强调满足对方的渴求,以此获得他人的认可与信任。就说话而言,我们与领导交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一种探求对方需求的过程。通过这种过程,我们可以知晓领导的心理活动,由此制定下一步的谈话内容。
在一个人所走过的人生道路中,有无数让他们引以为自豪的事情,这些都是一个人人生的闪光点。这些东西又会不经意地在他们的言谈中流露出来,例如,“想当年,我……”、“我年轻的时候……”,等等。
对于这些引以为荣的事情,人们不仅常常挂在嘴边,而且深深地渴望能够得到别人由衷的肯定与赞美。因此,在和领导说话时,下属要善于抓住他们的这种心理,说出他们最想听的赞美。对于领导而言,不外乎希望下属赞美他领导有方、博学多识。当下属真诚地赞美领导引以为荣的事情,便可以很好地与之相处。
乾隆皇帝喜欢在处理政事之余品茶、论诗,对茶道颇有见地,并引以为荣。
有一天,大臣张廷玉精疲力竭地回到家刚想休息,乾隆忽然来造访,张廷玉感到莫大的荣幸,称赞乾隆道:“臣在先帝手里办了十三年差,从没有这个例,哪有皇上来看下臣的!真是折煞老臣了!”
张廷玉深知乾隆好茶,命令把家里的隆年雪水挖出来煎茶给乾隆品尝。
乾隆很高兴地招呼随从坐下,说:“今儿个我们都是客,不要拘君臣之礼。生而论道品茗,不亦乐乎?”
水开时,乾隆亲自给各位泡茶,还讲了一番茶经,张廷玉听后由衷地赞美道:“我哪里懂得这些,只知道吃茶可以解渴提神。一样的水和茶,却从没闻过这样的香味。”
李卫也乘机称赞道:“皇上圣学渊源,真叫人瞠目结舌,吃一口茶竟然有这么多的学问!”
乾隆听后心花怒放,谈兴大发,从“茶乃水中君子、酒乃水中小人”开始论起“宽猛之道”,真是妙语连珠、滔滔不绝,众臣洗耳恭听。
乾隆的话刚结束,张廷玉赞道:“下臣在上书房办差几十年,两次丁忧都是夺情,只要不病,与圣祖、先帝算是朝夕相伴。午夜扪心,凭天良说话,私心里常也有圣祖宽、世宗严,一朝天子一朝臣这个想头。我为臣子的,尽忠尽职而已。对陛下的旨意,尽力往好处办,以为这就是贤能宰相。今儿个皇上这番宏论,从孔孟仁恕之道发端,譬讲三朝政纳,虽然只是三个字‘趋中庸’,却发聋振聩令人心目一开。皇上圣学,真是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其他人也都随声附和,乾隆大大满足了一把。
张廷玉和李卫作为乾隆的臣下,都深知乾隆对自己的杂经和“宏论”引以为豪。而张、李二人便投其所好,对其大加赞美,达到了取悦皇帝的目的。
没有人不会为真心诚意的赞赏所触动,领导也是如此。下属要善于抓住领导最胜过于别人的、最引以为豪的东西,并将其放在突出的位置进行赞美,这样往往能起到出乎意料的效果,达到和领导进行良好沟通的目的。对于这一点,历史上还有一个很经典的实例。
在镇压太平军的过程中,一次,曾国藩用完晚饭后与几位幕僚闲谈,评论当今英雄。
他说:“彭玉麟、李鸿章都是人才,为我所不及。我可自许者,只是生平不好谀耳。”
一个幕僚说:“各有所长:彭公威猛,人不敢欺;李公精敏,人不能欺。”说到这里,他说不下去了。
曾国藩又问:“你们以为我怎样?”众人皆低头沉思。
忽然走出一个管抄写的后生过来插话道:“曾师是仁德,人不忍欺。”众人听了齐拍手。
曾国藩十分得意地说:“不敢当,不敢当。”后生告退而去。曾氏问:“此是何人?”
幕僚告诉他:“此人是扬州人。入过学,家贫,办事谨慎。”
曾国藩听完后说:“此人有大才,不可埋没。”
不久,曾国藩升任两江总督,就派这位后生去扬州任盐运使。
这位后生准确抓住了曾国藩的心理,说出了他最想听的赞美,因而获得了提拔。他深知,曾国藩最想要的赞美一定是真诚而独特的,不是那种公式般的赞美,因为千篇一律的赞美,最让人反感。
对领导说的赞美话要切合实际,如果到领导家里,与其乱捧一场,不如赞美领导的房子布置得别出心裁,或欣赏壁上的一幅好画,或惊叹一个盆栽的精巧。若要更进一步讨领导喜欢,就要注意投其所好,领导爱狗,你应该赞美他养的狗;领导养了许多金鱼,你应该谈那些鱼的美丽。赞美领导最在意的东西,最心爱的宠物,最费心血的设计,这比说上许多无谓的虚泛的客套话更佳。
乒乓球定律:积极与领导形成互动
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本来有一肚子的话想跟领导说,可话到嘴边又说不出来,就算好不容易把话都说出来了,领导只是“嗯”了一声就没下文了。这种尴尬状况的出现,很大程度上在于下属没有掌握好交谈中的“乒乓球定律”。
乒乓球定律是指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好比打乒乓球,有来有往形成互动,彼此之间的交流才能顺畅地进行下去。
交流要掌握技巧和分寸,要做一个好的下属,前提是必须是好的交流者,而好的交流者的前提是必须是一个会提问题的人。就像打乒乓球一样,你的陈述或者所提的问题要让领导有话可接,有内容可回答,使领导能够轻松地将你打出去的球再打回来。这样循环往复,才能与领导形成真正有效的交流。
要做到使“乒乓球”循环往复地“打起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小张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
小张大学毕业后幸运地进入了一家知名的世界500强公司人力资源部工作,应聘的时候小张就发现,这家著名的外企真的是人人效率至上,每个人都在忙碌着手上的工作,几乎看不到闲谈的人和休息的人。
上班第一天,小张早早地到公司办完入职手续,被人带到自己的工位上,大家就各自去忙了。小张一时间不知道工作该从哪里入手,而他刚好就坐在招聘主管的旁边。小张看了一眼招聘主管的名牌,问道:“李主管,我们人力资源部每天的工作内容都有什么?”
招聘主管的眼睛甚至都没有离开电脑屏幕看小张一眼,淡淡地说:“工作很多,你自己上公司网站看一下吧。”
小张碰了个软钉子,只好讪讪地答应了一声,自己上起网来。一上午下来还是没有什么收获。午饭时小张反省了一下自己和领导的说话经历,又想到了大四刚刚学过的公共关系学那门课,便打定主意下午再跟招聘主管进行进一步沟通。
下午上班后,招聘主管刚刚走到自己的工位上,小张就迎上去说:“李姐,刚刚我去公司食堂吃饭,咱们的自助餐真是又好吃又便宜。”
招聘主管笑着说:“可不是吗,我待过的几家公司就咱们的午餐好,我朋友都羡慕我。”
小张趁机又说道:“吃完饭有点困,李姐您这有招聘助理应该做的工作吗?我帮您吧。”
主管也不客气,递给小张一本打印资料说:“这是招聘组本月的招聘计划,你先熟悉一下,然后把所有数据帮我做成一个Excel表格吧。”
就这样,小张做起了他来公司后第一个正式的任务。从那天起,小张跟着招聘组的李主管学习了越来越多的招聘工作技巧,为以后的职业发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小张的成功之处在于他善于开动脑筋,把与领导的单向谈话变成了互动的乒乓球式双向谈话,使沟通能够自然、顺利地展开。我们在与领导说话的过程中,要尽量保持双方互动,有问有答才能高效地达成谈话的目的。这就需要我们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找到与领导的共鸣点。本文中的小张就抓住了食堂好这一令主管高兴的共鸣点展开话题。
其次,要站在领导的立场说话,小张即使是出于想尽快熟悉业务的目的,他也能够站在主管的立场上,通过帮助主管做表格来学习招聘工作。
再次,与领导说话尽量从务实的细节开始,不要提出让领导一时无法回答的大问题,比如问整个部门的详细工作内容就是一个不恰当的问题。
最后,在与领导说话的过程中可以适当辅以合适的表情、动作,为谈话营造轻松的氛围。
只有一个人说话永远都称不上是交流,你一言我一语才是真正有效的沟通。要想与领导进行有意义的谈话,打开领导的话匣子,就要先学会提问,学会请领导开口回答。详细掌握了乒乓球式的互动谈话技巧,我们就容易达到与领导有效说话的良好开端。
反馈定律:及时反馈,让领导放心
为了证明反馈定律的存在,心理学家曾经做了一个实验。他们以学习测验为名,将一个班的学生分为三组。对于“学习测验”的结果,心理学家们每天告诉第一组学生一次,每周告诉第二组学生一次,从来不告诉第三组学生。两个月后,对于第二组学生的反馈结果的频率不变,而将反馈给第一组学生和第三组学生的频率对调。结果,对于“学习测验”中学生们的成绩,心理学家们发现了令人惊讶的规律:第二组几乎没变,而第一组成绩直线下降,第三组成绩突然上升。心理学家们由此得出实验结论:及时得到反馈对于个体成长的促进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学生需要老师的反馈才能在学习中取得进步,同样,在职场中下属也应当及时主动地找领导沟通,向领导汇报工作情况,让领导放心。
工作的开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一个项目的执行过程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突发状况。而负责具体工作的下属常常没有根据突发状况调整决策方案的权力,这时候,下属一定要及时向领导进行信息反馈,请领导做出必要的调整。反之,下属如果没有主动地汇报工作,那么不但在这段期间做了无用功,而且会给公司造成资源浪费,而这时,负责执行的下属就是首当其冲的问责对象;下属太过沉默,没有及时主动与领导进行沟通反馈便是第一条罪状。
小李是在工作中一向沉默寡言的人。最近他用多年努力换来一个小部门主管的提拔,暗下决心一定埋头苦干,做出一番成绩回报领导的培养。
在小李的努力下,仅用了半年时间,他就带领部门仅有的其他两位同事就做出了原来3倍的业绩。在这期间,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小李都没有主动找领导说过一句怕苦怕累的话,取得再大的成绩,他也没有在领导面前多说过一句话,那种事情被他不齿为“邀功请赏”。可是业绩上的突飞猛进没有给小李所带部门带来任何实质性的好处,反而招惹来了领导分配的更大的业务量和更艰巨的任务。仅有3个人的小部门终于吃不消了。
在小李沉默了将近一年的时间后,领导终于忍不住来主动和他说话了。小李没想到上来第一句竟是批评:“小李呀,你们部门是怎么回事?怎么最近的业务量有这么大的下降,以前不都是节节攀升的吗?还有,公司的销售方针是跟紧大客户,你的客户名单里连一个大客户的名字都没有?”
在这种被领导找上门来兴师问罪的时候,小李才第一次跟领导说了部门的难处:“经理,您是知道的,我们部门人手少,可是领导给部门分配的任务量却一次次地加大,甚至大过了人手多一倍的隔壁部门;公司方针是紧盯大客户,可我们部门人手这样少,根本只有开发小客户的时间,没有紧盯大客户的精力啊。”
没想到小李的第一次诉苦竟招来领导的责怪:“有困难可以找我提,我是以为你们能够胜任才分配越来越多的任务量的,今天的局面都是你从不及时反馈信息造成的。”
和小李一样满腹委屈的下属不在少数,少说多做、任劳任怨反而被领导批评。其实领导之所以会找上门来批评,完全是因为下属之前没有主动找领导汇报工作进度。定期向领导汇报工作情况,讲清楚困难,说明好进度,计划好下一步,才能使领导建立起对下属的信任和支持。
在具体的行动中,下属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在开展工作前,及时与领导沟通。就工作的内容、员工的权责、所要达到的效果一一确认清楚,拿好领导交给的“尚方宝剑”有助于工作的顺利展开。
第二,在工作进行中,要主动定期向领导汇报进度,谈话中让领导知道工作的困难所在,以争取更多的资源支持;让领导知道工作的阶段性成果,以得到领导的信任和肯定。在谈话的过程中注意要以汇报直接结果为主,因为领导的时间是很宝贵的。
第三,在工作结束后,第一时间向领导汇报工作结果。由于前两个阶段已经逐步告知领导工作的进程,为阐述结果做好了充分准备,对于取得的成果,领导会自然而然地肯定员工的能力,对于偶尔的失败,领导也会明白其中有自己的责任。
领导和下属之间应该建立一种良性的互动关系。及时向领导反馈汇报,会使你与领导之间建立良好的互信关系,当你需要工作上的指导时,领导也会乐意去帮助你尽善尽美地完成工作。
地位定律:有了职位,再提建议
“不想当领导的下属,不是好下属。”这句略带调侃的话被许多仍然奋斗在公司底层的白领们奉为职场座右铭。领导显然有诸多值得下属羡慕的地方——不用做一线业务,可以凭借下属的功劳升职加薪,最令人羡慕的地方莫过于可以指挥下属,说过的每一句话都是金口玉言,下属必须无条件执行。为什么?只因为下属和领导的地位不同而已。
这就涉及“地位定律”的概念。美国心理学家托瑞曾经做过一个试验,实验对象是包括驾驶员、领航员和机枪手在内的所有机场空勤人员。实验内容是假设一个问题,让所有实验对象讨论解决办法。结果发现绝大多数成员同意领航员的办法,而很少同意机枪手的办法。即使当二者的意见都正确的时候,实验全体会100%同意领航员的意见。而相比之下,仅有40%的人会支持机枪手——很明显,二者在人们眼中的地位不同。在人群心理学中,人们把这种处于不同地位的人提出的意见、办法会产生不同效应的现象,称为地位定律。
这是一种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现象。人们在工作、生活中往往会认同地位高的人所提的意见,而地位相对较低的人的意见即使是正确的、可行的甚至是与前者一模一样的,都很难得到大家的支持,更别说去执行了。
所以,身在职场,下属在与领导说话之前要仔细权衡一下,私下里对领导有意见,一定是领导的失误吗,这个失误真的关系重大吗?如果不能给自己一个肯定的答案,那么身为下属就要切记——有了职位,再去建议。
公司里,张力一直看不惯王博——不就是靠领导亲戚关系走后门进来的么,不学无术的纨绔子弟。他不明白,尤其是在这个靠销售业绩立足的部门里,像王博这样每天迟到早退、喝茶水看报纸无所事事的员工,为什么公司还一直养着他,还把他放在至关重要的大客户部呢?
每当张力累死累活地拜访客户、没脸没皮地电话“骚扰”客户、低三下四地陪客户游玩,只为了求得一点可怜的销售业绩的时候,尤其是每每碰了软钉子、吃了闭门羹、闹得灰头土脸的时候,张力的心里就愤愤不平起来,大家都是最底层、最没有什么职位的小业务员,凭什么他王博就能享受领导待遇?
和领导说话,作为平时只受销售小组长直接领导的张力来说还是有点紧张的,但是有一天,张力终于忍耐不住敲开了销售经理的门,把满腔委屈、不平和怒火发泄到经理面前:
“谁也没看见王博出去跑业务,谁也没看见王博风吹日晒雨淋,他这种销售方法根本就有问题,白白增加了我们销售部门的成本而没有任何收益,我认为不应当让他继续留在大客户部那个重要的岗位上!”
听了张力的话,经理只是微微一笑:“这样吧,张力,我们暂时不用把王博调出大客户部,而是把你调进去,看看你们两个的业务能力竞赛如何?”虽然张力也觉得自己这样对领导提建议有些唐突,虽然没有达到彻底打倒王博的目的,自己却因此能够进入大客户部,也值了。
但是从经理室出来后,张力一直在琢磨经理说的话,仿佛有什么还没领会的深意在其中。正好在张力刚进大客户部的第二天,销售部上了一个大项目,需要争取的销售对象是本省业内数一数二的大客户,这一单要是做成了,销售奖能比一季度的工资都高。大客户部的所有销售业务员都跃跃欲试,整天忙进忙出,只有王博一个人依旧每天迟到早退、喝茶水看报纸,悠闲散漫本色不改。
结果出来令所有人大吃一惊,居然是王博拿下了这个大客户。王博这一役,比张力他们忙活了几个月给公司带来的利润还可观。后来大家才知道,原来王博是靠着他的领导亲戚才胜利的,可无论如何——他胜利了。
为什么张力对领导说的话不但没有被经理采纳反而将了自己一军呢?因为他没有职位,所以根本不应当提出只有在职位上的人才可以说的话。简单地说,就是不在其位,不应当谋其政。难道王博的经理不知道养闲人浪费公司资源么?养兵千日,终有那用兵的一时。经理的深谋远虑是张力这样不在领导职位上的下属所不能体会的。
从这个故事中,身为下属的我们至少可以学到以下两点:
第一,下属与领导的视角乃至视野都有很大不同,所以必须得承认下属说的话难免立场狭隘,这是与领导的工作职责大相径庭的。
第二,鉴于第一点,下属考虑不到领导所考虑的问题,所以与领导说话前要三思,回答自己几个问题——我要说的话是站在领导立场吗,对领导工作有益吗,对自己的职场前途有利吗?如果答案都是肯定的,那么也要请你整理好情绪、措好词再敲领导的门。
难道下属就只能自甘平庸、不敢在领导面前说话了吗?当然不是。我们可以在本职工作中积极努力,在领导没有监督的时候,在公司制度没有约束到的情况下,还是要兢兢业业地做好自己的工作;遇到问题从自身找原因,遇到成功的同事要虚心学习,最终的目的是使自己迅速强大起来,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领导职位。
当你成为领导之后,提建议就是理所当然的事了。即在公司中有了地位,再与领导说话才能让领导信服。但仍要注意,只要你不是你所在领域的最大领导,说话还是应当视职位而定,适可而止。
手表定律:两个领导意见不一时,听谁的
你有过关于表的困惑吗?当你只有一只手表的时候,你完全相信它显示的时间;而当你房间出现一只挂钟或一只闹钟,而它的时间又跟你的手表不同,你就完全无法确定准确时间了。表在数量上的增多不但不能使人更加准确地掌握时间,反而会使人失去对准确时间的信心,这就是“手表定律”。
同样的,当下属只受一位领导管理时,他的努力方向是明确的,受谁领导、对谁负责,心里自然清楚得很。可是当出现了两位领导同时管理一个下属时,尤其是当两位领导的命令不一致——而这又是常常出现的情况——的时候,下属就会夹在中间,左右为难,不知道哪一位领导的命令才是正确的、应该执行的了。
相信许多职场中人对手表定律似曾相识。是的,如今聪明的领导们为了制约办公室政治的发展,总是在一个部门设置两个相互制衡的负责人,这样看似有更多的人、更多的精力去管理部门和员工,但同时也容易出现多头管理的混乱局面。
王经理和张经理近来因为新公司装修风格的事情闹得不合,是大家都知道的。公司并购之后人员增加,所以决定搬进更大的办公区。在装修风格上,王经理认为,本来并购业务已经花掉了公司很大的成本预算,应该把剩下的钱花在刀刃上,给员工一个舒适的个人办公环境;而张经理的意见恰恰相反,他认为公司的门面非常重要,要把装修经费的大部分用于前台、接待室等处的豪华装修上。
而负责具体操作的任务落在李梦和吴群身上。吴群生性耿直,心里藏不住事,早就对张经理不顾员工感受的做法颇有微词,一天竟然公开和张经理吵起来:“我认为不考虑改善员工的办公环境,花重金做面子工程是官僚主义,我坚决不支持,这样的装修方案,我是不会执行的。”
张经理自然气不打一处来:“好,我倒要看你怎么个执行法。”
虽然王经理和张经理不合,但考虑到毕竟大家以后抬头不见低头见,许多事情还要受张经理的制约,虽然吴群支持了自己,但王经理还是对他说:“小吴,虽然我知道你是想为员工争取正当利益,但是你当面顶撞了张经理,还拒不执行分内任务,我就不好再留你了。”就这样,无辜的吴群成了两位经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现在具体执行任务就落在了李梦一个人身上。大家发现自始至终她都没有表过态支持哪位经理。她只是站在斗争的局外,按部就班地做着工作。首先她按照张经理的意见做了装修规划方案,即将大部分资金用来装修门面,然后发给所有的部门经理查看并召开专门会议讨论。各部门经理当然极力争取自己的利益,这样就形成了多种不同的意见。李梦将意见汇总成报告,同时发给王、张两位经理。
接下来的事情似乎就顺理成章了,两位经理看大家意见不统一,只好先将装修议案暂时搁置。而各部门经理了解到公司装修经费紧张的事实后都愿意做出部分妥协。最后,李梦等到时机成熟,就向王经理和张经理同时呈交了一份早已拟好的新装修方案。方案中综合了各方意见,照顾了各方利益,在有限的经费中,既满足了门面装饰需求,又适当改善了员工的办公环境。新方案立即得到了两位经理的高度赞赏,李梦由此顺利地展开了装修执行工作。
李梦和吴群同时陷入了被两个持不同意见的经理领导的境地。作为下属,要以吴群的莽撞站队为鉴,学习李梦的处事方法。
当两只表不能告诉我们准确时间时,就要靠我们自己挑一只比较准确的并将其校正,然后将它作为唯一的时间标准。面对两位给予不同工作指导的领导,我们要学会灵活解决问题。
在态度上,对任何领导不宜表现出强烈的倾向性。多位领导意见不统一的时候,下属的表态很容易得罪领导,做好分内的工作是最好的自我保护。
在执行中,要本着对工作负责任的态度,结合工作的实际情况和进展,及时与多位领导私下沟通,综合各方意见说出自己的建议,请领导定夺。
在策略上,切记走为下策。遇到多头管理的状况逃避不是办法,因害怕得罪人而跳槽的员工会发现,到哪里都有容易得罪人的尴尬局面。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在处理好工作、满足领导要求的基础上积极地争取自己的利益才是上策。
我们要明白,领导并不是要存心为难我们的,领导要在工作中提出自己的意见、树立自己的权威是无可厚非的。关键是我们面对多头管理的情况时,要认真分析、合理建议,确保自己走在正确的方向上。
毛毛虫定律:领导有时期待你说“NO”
中国人一向讲究中庸之道。上学时老师教育我们不要太有个性,不要自己随便拿主意;上班后同事告诫我们不要太张扬,枪打出头鸟——总之“随大流”是最安全的处世态度。这种态度与重洋之外的法国心理学家约翰·法伯所证实的“毛毛虫定律”如出一辙。
约翰·法伯用毛毛虫做了一个实验:将一群毛毛虫依次在圆形花盆边缘上摆放成一个圈,观察这些毛毛虫在转圈爬行多久之后会主动改变路线去吃叶子,结果没有一条毛毛虫去吃,最后活活饿死。原因就在于每一只毛毛虫都一丝不苟地踏着前者的脚印规规矩矩地爬行,没有一只肯主动脱离不正确的大多数去吃近在咫尺的叶子。
这个定律对职场中的人来说,启发无疑是巨大的。在和领导说话时,是应当做一个附和大家意见,即使错了也会“法不责众”的下属,还是做一个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有被领导批评的风险也有被领导赏识的机遇的下属?小方的故事给了我们很好的答案。
作为公司里默默无闻的新人,小方能够跟着张先生出差去谈大项目,是一个难得的机会。但是这次张先生陷入了困境,原因在于一家竞争对手正在研发与公司产品同质的项目,政府方面的采购代表临时压价。张先生只好紧急召集随行人员开会讨论解决方案。
张先生见没人发言,就说:“降价的确是下下策,但是我们一定要保住政府这个大客户,公司今年的销售额度还要指望政府采购来完成。”
有的同事马上就发言:“按照市场惯例,降价保客户是一贯的做法,这样做应该不会错。”
发言得到其他几位同事的附议:“是啊,我们可以在以后的项目中将这次的亏损弥补回来,这次就先降价吧。”
张先生看大家没有继续讨论下去的意思,就照例问了一句:“那如果没有别的意见,我们就着手就降价事宜与政府谈判吧。”
没想到沉默许久的新人小方忽然站起来发言:“张总,我认为没有必要降价。”
大家都用诧异的眼光看着他时,张总却点头鼓励他:“小方,说说你的理由。”
小方鼓足勇气继续说道:“政府单位不同于其他的公司客户,我们的产品能够保证政府的政绩最大效益实现这是毋庸置疑的,况且对方压价的理由是有公司正在研发我们的同类产品,可毕竟尚未形成规模生产,政府的项目是没有时间等他们的。”
听完小方的陈述,张先生也突然冷静下来。他意味深长地说道:“的确是这样,虚拟对手和尚未面世的产品不可能对我们形成实质性的威胁,我们产品的质量和良好口碑才是政府最看重的,我们绝不能就这么轻易降价。”
果然后来的谈判一帆风顺,张先生又一次在没有降价的前提下带领队伍凯旋。小方也因为直言勇谏,得到张先生的青睐,业绩不断攀升,成为公司的新星。
很多下属在和领导说话前都会揣摩领导的想法,并且第一选择都是附和领导的意见。但是否每个领导都喜欢讨论桌上的一团和气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如果真是这样,领导也不会坐到今天的位子上。小方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他敢于摆脱毛毛虫定律的束缚,勇敢地做了那个“跨错”第一步的人。
身为下属,我们在效仿小方的时候要注意把握好几条原则。
首先,在提出与领导不同意见之前,一定要做好功课,对自己的意见要有理有据,避免哗众取宠,弄巧成拙。
其次,在与领导说话时,态度要不卑不亢,要做到对事不对人,中肯地提出自己的建议。
最后,注意在提出不同意见后,自己要率先去执行,做好善后工作,让领导看到你的意见确实是起作用的,证明下一次你依然是值得领导信任的。
做第一只勇敢的毛毛虫的确是我们作为下属的成功捷径,但是重要的一点是,一定要先确认前方真的有“叶子”值得你踏出这一步。
比林定律:不该答应领导的事就要拒绝
“比林定律”是美国幽默作家比林提出的,指的是,人的一生,几乎有一半的麻烦是由于太快说“是”、太慢说“不”造成的。
因此,下属在与领导交往中,要懂得发言的艺术,考虑问题不能急躁,也不能怠慢。觉得自己无法做到的事情,就要明确而快速地告诉领导,以免给自己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一般下属都不太好意思拒绝领导,但在很多情况下,下属为了避免多余的困扰,对领导提出的一些不合理或不合自己心意的事有必要拒绝。下属要想做到既不伤害领导自尊心又能达到拒绝他的目的,应该把握一定的技巧。
当领导提出要求后,下属不必当场拒绝,你可以说:“让我再考虑一下,明天答复您。”这样,既使你赢得了考虑如何答复的时间,也会使领导认为你是很认真对待这个要求的。
某单位领导想让王志和其他人利用周末的时间,上街发放单位的宣传单。王志知道这件事情有些难度,会占用大家周末的休息时间,可是他知道又不能当面拒绝领导,于是,他微笑着说:“这件事情我还要和其他同事商量一些具体的事宜,我明天再答复您好吗?”
这样回答可让领导明白:周末上街发宣传单可能会有人提出不同的意见,使领导思想有所准备,这比当场回绝效果要好得多。下属不仅给领导留住了面子,也使自己摆脱了尴尬的境地,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陈涛夫妻俩下岗后,自谋职业,利用政府的优惠贷款开了一家日用品商店,两人起早摸黑把这个商店办得红红火火,收入颇丰,生活自然有了起色。陈涛的舅舅是个游手好闲的赌棍,经常把钱扔在麻将台子上,这段时间,手气不好又输了,他不服气,还想扳回本钱,又苦于没钱了,就把眼睛瞄准了外甥的店铺。打定了主意,一日,这位舅舅来到店里对陈涛说:“我最近想买辆摩托车,手头尚缺5000块钱,想在你这借点周转,过段时间就还。”陈涛了解舅舅的嗜好,借给他钱,无疑是肉包子打狗,何况店里用钱也紧,就敷衍着说:“好!再过一段时间,等我有钱把银行到期的贷款支付了就给你,银行的钱可是拖不起的。”这位舅舅听外甥这么说,没有办法,知趣地走了。
陈涛不说不借,也不说马上就借,而是说过一段时间,等支付银行贷款后再借。这话包含多层意思:一是目前没有,现在不能借;二是我也不富有;三是过一段时间不是确指,到时借不借再说。舅舅听后已经很明白了,但他并不会心生怨恨,因为陈涛并没有说不借给他,只是过一段时间再说而已,给了他希望。
下属在拒绝领导的某些要求时,不妨也学习陈涛的做法,采用委婉和模糊的说法,让领导从你的话语中听出你的拒绝之意,从而达到你拒绝领导的目的。
总之,下属要把握好比林定律,面对领导的某些不合理请求或者一些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时,要学会说出你的拒绝之词。有时巧妙地一带而过比正面拒绝有效,且不伤和气。
波特定律:指出领导的不当宜曲不宜直
“波特定律”由美国心理学家莱曼·波特提出,本意是指当遭受许多批评时,人们往往只记住开头的一些,其余就不听了,因为他们忙于思索论据来反驳开头的批评。正因这个原因,在口才交际方面,在批评他人时,必须照顾到被批评者的心理感受,注意批评的方式,以较为缓和的语气来表达自己的意见。
这一定律也可以运用到我们与领导的沟通上。当我们发现领导的某些行为不当,想要指出时,宜曲缓,而不是直接“放大炮”。
宋朝知益州的张咏,听说寇准当上了宰相,对其部下说:“寇公奇才,惜学术不足尔。”这句话一语中的。张咏与寇准是多年的至交,他很想找个机会劝老朋友多读些书。
恰巧时隔不久,寇准因事来到陕西,刚刚卸任的张咏也从成都来到这里。老友相会,格外高兴。临分手时,寇准问张咏:“何以教准?”
张咏对此早有所考虑,正想趁机劝寇公多读书。可是又一琢磨,寇准已是堂堂宰相,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怎么好直截了当地说他没学问呢?张咏略微沉吟了一下,慢条斯理地说了一句:“《霍光传》不可不读。”
回到相府,寇准赶紧找出《汉书·霍光传》,从头仔细阅读,当他读到“光不学无术,阉于大理”时,恍然大悟,自言自语地说:“此张公谓我矣!”
是啊,当年霍光任过大司马、大将军要职,地位相当于宋朝的宰相,他辅佐汉朝立有大功,但是居功自傲,不好学习,不明事理,这与寇准有某些相似之处。因而寇准读了《霍光传》,很快明白了张咏的用意。
张咏与寇准过去是至交,但如今寇准位居宰相,直接批评效果不一定好,而且传出去还会影响寇公的形象;批评太轻了,又不易引起其思想上的变动。在这种情况下,张咏的一句赠言“《霍光传》不可不读”,可以说是绝妙的。别看这仅仅是一句话,其实它能胜过千言万语。
“不学无术”,这是常人难以接受的批评,更何况是当朝宰相,而张咏通过教读《霍光传》这个委婉的方式,就使寇准愉快地接受了自己的建议。正所谓:“借它书上言,传我心中事。”可见,委婉地指出领导的不当比直接提出更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有一次,几个属鼠的男同学在期中考试中考了满分,挺得意,有点飘飘然。他们的班主任发现了,就对他们说:“怎么,得意了?你们知道得意意味着什么吗?请注意今天下午的班会。”那几个男学生猜想:糟了!在下午的班会上,等待他们的准是狂风暴雨!
可奇怪的是,在班会上,班主任的批评却妙趣横生,他说:“树林子要是大了,就什么鸟儿都有,自然,天下大了,就什么老鼠都有。我就听说过这么一个故事。有只小老鼠外出旅游,恰好两个孩子在下兽棋,小老鼠就悄悄地看。
“它发现了一个秘密,那就是,尽管兽棋中的老鼠可以被猫吃掉,被狼吃掉,被虎吃掉,却可以战胜大象。于是立刻认定,我才是真正的百兽之王呢!这么一想,小老鼠就得意起来了,从此瞧不起猫,看不起狗,甚至拿狼开心。
“有一天,它还大摇大摆地爬到老虎的背上,恰好老虎正在打瞌睡,懒得动,就抖了抖身子。小老鼠于是更加得意,它还趁着黑夜钻进了大象的鼻子。大象觉得鼻子痒痒,就打了个喷嚏,小老鼠立刻像出膛炮弹似的飞了出去。就这么飞呀飞呀飞,好半天好半天,才‘扑通’一声掉在臭水坑里!好,现在就请大家注意一下,‘臭’字的写法,怎么写的呢?‘自’‘大’再加一点就是‘臭’。有趣的是,今年正好是鼠年,咱们班有不少属鼠的同学,那么,这些‘小老鼠’们会不会也掉到臭水坑里呢?我想不会,但必须有一个条件,这就是永不骄傲!”
说到这儿,这位班主任还特意看了看那几个男同学,那几个男同学当然明白,老师的批评全包含在那个有趣的故事中了。他们挺感激,很快改正了自己的缺点。
针对这几个男同学的缺点,老师没有直接提出严厉的批评,而是用了一种巧妙而委婉的方式来说明,从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延伸开来,当我们想要对领导的某些行为提出自己的看法时,间接指出他的错误,要比直接说出口显得温和,且不会引起领导的强烈反感。那些对直接的指出不当会非常愤怒的领导,间接地让他们去面对自己的错误,会有非常神奇的效果。
因此,在工作中,当我们需要指出领导的不当之处时,一定要学会巧妙地表达,让领导既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同时也理解你善意提醒的意图,使他内心里对你心存感激。这样一来,你既达到了指出领导不当的目的,又获得了领导的感激,可谓是一举两得的事情。
刺猬定律:不要在语言上和领导拉帮结伙
“刺猬定律”顾名思义,来源于一个和刺猬有关的故事。
寒冷的冬天,刺猬为了取暖,只好紧紧地靠在一起,而互相靠拢后,又因为忍受不了彼此身上的长刺,很快就又分开了。可天气实在太冷了,它们又靠在一起取暖。然而,靠在一起时的刺痛使它们不得不再度分开。挨得太近,身上会被刺痛;离得太远,又冻得难受。它们就这样反反复复,不断地在受冻与受刺之间挣扎。最后,刺猬们终于找到了一个适中的距离,既可以相互取暖,又不至于被彼此刺伤。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像一只刺猬,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尤其是与领导之间的交往,也应该有一定的距离。
然而,有些下属不明白这一点,他们自认为自己和领导的关系非同一般,于是在与领导说话时就不注意态度和语气等问题了。其实,这种做法是大错特错的。
不管面对怎样的领导,即使是亲和力非常强的领导,下属在与他说话时也要保持起码的尊重,注意说话的分寸,千万不要在语言上和领导拉帮结伙。因为,说到底,下属和领导的关系,就是被领导和领导的关系,即使你作出了再大的贡献,也不要得意忘形。因为一旦你越过了和领导说话的安全距离,就有可能侵犯到领导的隐私和利益,最终受伤害的只能是自己。
王平刚进公司时,因为工作能力突出,很得领导的喜欢。这天,领导外出应酬,把王平也叫上了。
酒酣之际,领导拍着他的肩膀说:“王平,好好干,我不会亏待你的,以后咱俩就是哥们儿了,有事尽管来找我!”
王平很高兴地答道:“领导,有你这句话我就放心了!”
在这以后,王平和领导的来往越来越紧密,有事没事的时候也总往领导办公室跑。即使听到有些同事在背后议论他和领导的关系过于密切,王平也毫不在意。直到后来发生了一件事情。
为了一个策划案的事情,王平和另外一个部门的领导闹翻了。事后,同事们都在为王平的前途担忧,王平却逢人就说:“没事,不就是一个部门经理吗,我们领导和我是铁哥们儿,他会罩着我的。”后来,王平的这些话传到了领导的耳朵里,引起了领导的反感,之后就慢慢疏远了王平,王平在公司的地位也因此一落千丈。
有句话说得好,酒桌上无真话,王平却不明白这个道理。领导在酒酣之际和他称兄道弟,只是一时兴起,王平却信以为真,在语言上和领导拉帮结伙,招致了领导的反感,最终葬送了自己的大好前程。
作为社会中的一员,融入群体是人的本能,但在群体中保持独立的个性又是人性中的一个根本点。有些人在与领导熟悉之后便不分你我,在语言上也不注意自己的身份和角色。实际上,这在说话关系的处理中是一个大忌。
每个人都需要有自己的独立语言环境,领导也不例外,领导也不希望与其他人有太过亲密的语言交流。如果有人超越了他的距离底线,他就会不舒服,会担心那个人是否探到了自己过多的消息,会有一种不安全感。这时,领导便会自然地在语言上和那个人保持一定的距离,以便彼此拥有足够的自由空间,就像刺猬一样。
机智聪慧的职场中人,总是能在融入团体的同时,在自己的交流周围拉起一条禁止别人进入的“警戒线”,同时也谨守尺度,绝不会闯入领导的语言禁区,即便对方并无设立禁区之心,亦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