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是什么玩意儿大全集·世界卷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章 人类初始的古代文明

质疑四大文明

城市的出现,在人类的发展史上扮演了一个很重要的角色,在城市里居住的人大多是以祭拜丰收之神(大地之神)的神殿为中心,周围筑着城墙,里面住着祭司、商人、战士和工匠。这些人是不从事农业生产的,也就是说,这些人是不干体力活的,他们已经脱离了低级的、纯粹的体力劳动,而是从事一些主持宗教仪式或进行贸易的活动,但和农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他们虽然不用亲自下地干活,但他们依然能够吃得饱、穿得暖。而且他们甚至比城外那些亲自干农活的人,还要富有。也就是这个时候,因为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生产关系的变化,贫富差距出现了,阶级也就产生了。

在铜、青铜等金属的使用更加频繁之后,武器出现了。富人用武器和权力来控制穷人为自己制造财富。阶级产生,社会两极分化严重。这也正是文明发展的一个标志。这之后,因为物质文明越来越高,精神文明也就越来越丰富。

于是,出现了史上一直所说的四大文明。

可是,这个偌大的世界,当时真的就只有“四大文明”吗?这一观点,近几年来,越来越遭到质疑。

四大文明的发祥地与大河有着紧密的联系。可是随着近些年,科学技术的发达,和对于史料的深入发掘,考古学家们却发现,有些古文明,其实和河流并没有关系,但是它们依然是存在过的。

于是,一场关于改写历史的运动悄然开始进行了。

所谓的四大文明,就是指从公元前4000年到公元前2000年,在欧亚大陆及非洲的大河流域产生的四个文明。分别是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文明、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文明、印度河流域的古印度文明以及黄河流域的古中国文明。

这四大文明都是有这样一个共同的发展基因,那就是它们的发祥地都是温暖且少雨的干燥地区,但大河带来的肥沃土壤及水源,使得农业蓬勃发展。

河流为古文明发展带来了重要的契机。可是现在人们发现,古时候的人们,并非都是依赖于大河才能够生存的。有一些古文明,就是能够独立存在,也依然发展得很好。只不过后来它们的湮没,让人们一时之间无从考证它们的具体发展过程,但也足以证明,古代文明,并不是仅仅只有四大文明而已。

而能够让人们发现除了四大古文明之外的文明,文字是功不可没的。但话说回来,文字是依托于语言才产生的,没有语言,文字便毫无意义。所以说,文字让人类有了一个最有效的非语言符号,并且是比语言继承性好很多的符号。

今天的人类来解读上千年,甚至上万年之前的人类的发展历史,有了文字,一切便都有了可能。对于人类而言,还有多少创造比创造语言更为影响深远的呢?文字将人类的历史清晰且形象地保存了下来。而历史的故事,也就从文字的深处开始讲起,从那片沉没的大陆开始说起。

沉没的大西国

历史很奇妙,时常会让人们发出“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的感慨,这不得不让人联想到12000年前瞬间消失的大西国。

对于这个国家的记载,最早见于古希腊柏拉图的《克里齐》和《齐麦里》两篇文章。在文章中,老先生记到,神秘的大西国位于直布罗陀海峡中一个叫亚特兰提斯的岛屿,那里曾经物产丰富、文化发达、建筑林立,好似人间天堂。据说这是老先生秉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写下的,他为此还请教过见多识广的先辈梭伦以及古埃及的祭司和僧侣。

相传大西国的缔造者是海神波塞冬。遥想当年,与提坦神的战争结束后,宙斯三兄弟通过抓阄来划分势力范围,结果波塞冬抓到了海洋以及亚特兰提斯岛。失望的他垂头丧气地到达那里,不想在那个岛屿却有一位父母双亡的美丽姑娘等待着他,她就是克莱托。这位多情的波塞冬想必十分爱克莱托,和她共生育了十个儿子,美满的爱情也让他意气风发——带领人民架桥修路、加固城池、从事农业生产,甚至为他们制定神圣律法——也算得上一代明君了。

许多年后,国王的儿子们都已长大成人,老国王波塞冬也决定要颐养天年。他在退位前将自己一手建立的国家划分成十个区,分给十个爱子。十兄弟秉承父亲的教诲,来到自己的土地上各施所长,带领国家继续前进。据说这十个国家都享有独立的主权,但为了加强联系,共同发展,每隔几年十位领导人就会进行一次会晤,商议军国大事,促进经济共同繁荣。会后,十兄弟还要到波塞冬神庙里用牦牛的血写下会议共识,以示同盟之志。这样,十个国家的人民在岛上和睦相处,互通有无,生活得有滋有味。

可是,好景不长,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财富的积累,大西国的君主们变得荒淫无度,逐渐背弃了自己的保护神,昔日辉煌的波塞冬神庙也变得冷冷清清,无人打理。同时,国王们好大喜功的个性也逐渐暴露,开始扩充军备,入侵别国,搞得邻居们鸡犬不宁,谈之色变。

但是,无往不胜的大西国也有自己的克星。

在征讨雅典的时候,面对恶贯满盈的大西国,英勇的雅典人宁死不屈,百折不挠,终于打得大西国跑回老家去了。这次战争让大西国元气大伤,只好老老实实待在岛上休养生息。出人意料的是,在这之后,一场突如其来的地震和洪水席卷了大西国。一天一夜之内,曾经富饶、骄傲的它就消失得无影无踪,过往的繁华、奢侈、强盛似乎只是梦幻……

大西国就这样沉没了,人们都说这是海神波塞冬对它的惩罚,对它的记忆也只停留在口头上,直到柏拉图老先生在书中写到它。

老先生讲过大西国之后,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轶闻野史也开始对它有所记载。随着世界交通的发达,各地的后辈们也争先赶去考察,整天用笔算啊,尺子量啊,锄头刨啊,铲子挖啊,叮叮咣咣,没有休止。不过他们还真找到了一些东西。

其中,最有名的要数1900年英国考古大师艾凡斯在克里特岛上发掘出的米诺斯文明遗址。这一新发现让考古界人士欣喜若狂,大家纷纷猜测它和失踪的大西国的关系。不过,考虑到地址、时间和面积的不符,最终人们无奈地放弃了这个想法。毕竟,大家还是倾向于相信导师柏拉图的话,将大西国定位在大西洋上。

尽管考古界对大西国的故事痴迷不已,但12000年过去了,仍没有人寻到它的踪迹,看来大西国真要成为一个无解之谜了。

苏美尔文明

大西国的高度文明让后人所叹服,但是除了大西国之外,其他的文明也同样是让人惊讶。虽然,可能在历史的场合中,它们最终遗失了,可是探究起来,依然让人心向往之。应该说,有史料可考证的最早出现的文明之光,应当是发生在有着烈日暴晒的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那附近的荒原之上。

也就是说,人类最早的文明中心是苏美尔,也就是《旧约全书》中的“希纳国”(Land of Shinar),即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的南部地区。在大约公元前3500年时,人类将这块土地开垦出来,进行创造。后来才形成了那个美丽富饶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也就是古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说起古文明的起源,我们不得不提到两河流域,也就是今天的伊拉克一带。其实,所谓的“美索不达米亚”,其含义就是“两河之间的地方”,而这两条河流正是我们所熟悉的底格里斯河及幼发拉底河。

公元前4000多年的时候,苏美尔人曾经在两河流域过着他们的幸福生活。苏美尔人之所以生活得幸福,是因为他们用勤劳的双手把家乡建设成了大片大片的古文明。

在两河流域的南面,由于河流的冲积,那里形成了平原和三角洲,这为人类创造文明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虽然经常有洪水泛滥,但是苏美尔人却尽情地发挥着自己的聪明才智,修起了堤坝与洪水抗衡。不仅如此,他们还在富饶的土地上男耕女织,相对来说,生活过得还是有滋有味的。

有牛、有驴,还有大麦和大枣,苏美尔人的日常饮食就是传统的这些农作物。长期的耕种生活还让他们总结出了一部叫《农人历书》的经验之谈,教给了子孙后辈许多耕种的技巧。

除了吃饱之外,苏美尔人还需要穿暖住好。由于那时候的两河流域没有充足的石料,所以他们的房子都是用黏土做的。除此之外,苏美尔人还会制作陶器,他们的绝大多数生活用品也都是陶制品。而在金属方面,苏美尔人的手艺可谓是炉火纯青,能够制造出两吨左右的青铜铸像,很不简单。

文明的发展总是一步一步来的,在解决了温饱问题以后,苏美人就有了很多空闲的时间。人一闲下来就要想东想西,古老的苏美尔人也不例外,于是就有了较高的文化成就。

古代两河流域最著名的文化遗产莫过于楔形文字,这也是为当代大多数人所熟悉的。可以说,在人类早期的文字当中,楔形文字是比较完整的一种。

说到文化当然少不了文学,《吉尔伽美什》是最著名的英雄史诗,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史诗,是两河流域最具代表性的文学作品。这部史诗反映了古代两河流域人民同各种暴力进行斗争的场景,歌颂了为人民建立功勋的英雄和英雄的壮举,同时表达了人们认识自然法则和探索人生奥秘的愿望。

科学是第一生产力,古老的苏美尔人似乎也懂得这个道理,为了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他们还研究着科学问题,其中主要的成就主要体现在数学和天文方面。十进制和六十进制都是他们所熟悉的,就连我们现在所使用的时间单位和圆周知识都是继承了当时的成果。在天文历法方面,苏美尔人通过对月亮的观察,计算出一年有十二个月,354天。

苏美尔人还有着其他方面的许多成就,例如生物、地理、医药等。五千年前对我们来说是那么遥远,可是那么遥远的年代却有了让现代人赞叹的文化遗产,我们不得不佩服古老的苏美尔人。

米索不达米亚的进程

因为依傍河流,在米索不达米亚平原上生活的人类还算是起步不错的。在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的上游地区,那里山川重叠,适合驯养动物,还适合开垦荒地,于是,人类就在那里创造了伟大的两河文明。

但是这个过程是十分艰辛困难的,为了适应田地的灌溉和耕种的方便,人类将农业地区从最初的山区,迁徙到了两河流域。但是,从高地迁移到低地,就让这个时候处于新石器时代的人类面临着一系列难以克服的问题。比如降雨量不足、烈日蒸晒、河水定期泛滥、没有建筑用的石块等等。所以,在刚开始,迁徙到低处的人类,生活得十分艰苦,他们经历了太多的困苦,才铸造了苏美尔文明。

所幸的是,经过河水的冲刷,那里的土壤是极其地肥沃。人们将河里的水引到田地里,结果获得了大丰收,这个时候,人类开始觉得自己的粮食储备变得如此地丰富和富裕,根本就吃不完。而且在有了足够食物之后,人类开始进行其他的工作,例如饲养牲畜和研制新的技术。

此时,新兴的冶金术也被逐渐掌握。天然的金属自然是比石头的工具要锋利耐用得多,所以,人类的发展再次得到了提升。而后,用来耕种田地的农具也随之诞生,人类的日子变得越来越好过了。

不但如此,车轮的重大发明也是苏美尔人的聪明之作,这样的发明,大大减轻了人类的劳动量。这些影响深远的技术进步与相应的影响令古代文明日益进步着。而且,当人口增长到一定程度之后,便出现了阶级。

阶级的出现便导致了两级的分化,这也是文明出现的一种特征之一。技术的不断进步,剩余食物的不断增多,两极分化的日益严重,令社会变得越来越具有多元性和复杂性,这个时候的时代,已经不单单是原始之时单纯打猎填饱肚子的时代了,这个时候的他们,有着更多的想法和更多的实现想法的渠道。

而当统治阶级开始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创建军队的时候,人类的社会才算是正式地形成了一个体系。国家和军队的建立,非农业商品的产量大大增加。这就是一个早期国家的最初的形式,后来,阶级分化随政治权力的集中而日益加剧。

古代文明也就此走入成熟,各方面的发展都走入巅峰时期,成为了那个时候平原上璀璨的一道风景。

苏美尔人城邦争霸

苏美尔城邦在两河流域南部星罗棋布,各城邦都由一个位于中心位置的城市和围绕这个城市的若干个村镇构成,都具有小国寡民的特点。

苏美尔城邦宗教氛围浓厚。每个城市都有几个神庙,其中的主神庙在城邦中的地位最高。神庙是当时城邦的经济中心,拥有很多可耕地。神庙土地属于城邦公有地,不能买卖。到了早王国后期,城邦首领渐起私心,逐渐将神庙土地据为己有。

苏美尔神庙不仅是城邦的经济中心,而且是城邦的政治中心。城邦首领住在主神庙内,是该邦主神最高祭司。他主持祭祀活动,管理神庙经济,监督神庙工作人员。同时,他还主管修筑灌溉运河、城市防卫、战时统率军队、领导城邦会议等世俗事务。

苏美尔城邦的社会结构犹如苏美尔塔庙:高踞塔顶的是城邦首领;其下是由王室高级官员和神庙高级祭司所组成的贵族阶层;贵族以下是拥有小块土地的平民;平民以下是显贵家庭、神庙和宫廷的依附民,他们没有土地,只能临时租种神庙或贵族的土地;社会最底层的是归显贵家庭、神庙和宫廷所有的奴隶,他们一般来源于战俘,也有因极端贫困而被家长卖为奴隶的孩子以及卖身为奴的整个家庭。奴隶的处境非常悲惨,他们只是作为主人的财产和牲畜,并且身上烙有印记,可以被买卖。

苏美尔诸城邦虽然有着语言和文化的一致性,但是邦际之间的关系并不友善。为了扩大领土、控制水利灌溉权以及争夺霸权,各邦之间频繁发生战争。早王国中期,基什取得了霸权地位后,其国王麦西里姆曾以霸主的身份调解拉伽什与乌玛两邦之间的边界冲突,并为两邦划了分界线。后来,拉伽什逐渐强大起来,其第三代国王安那吐姆征服了巴比伦尼亚许多城邦,号称“苏美尔诸邦之霸主”。

苏美尔的每个城邦都由一群贵族来治理,在战争时期,他们会选出一位首领来统治,直到战争结束。

早王国后期,苏美尔各邦之间的争霸战争更加频繁激烈。经过长期混战,两河流域南部逐渐形成了以乌尔和乌鲁克为霸主的南方同盟与以基什为霸主的北方同盟。南北两大军事同盟的形成,标志着两河流域南部小邦林立、独立自治局面的结束与地域性统一王国的出现。

在城邦争霸战争中,统治者为了支付繁重的战争经费,不断向人民征收苛捐杂税,从而加剧了城邦内部的社会矛盾。约公元前2384~前2378年,拉伽什的国王卢伽尔安达横征暴敛,在全国各地派驻监督和税吏,向牧民和渔民收税,甚至夺取了他们赖以为生的驴羊、船只和渔场;手工业者因不堪重税而破产;靠剪羊毛为生的人须向城邦首领交纳银子,甚至主持祭典的神庙大祭司也被迫向城邦首领交纳贡税。在卢伽尔安达的残暴统治下,广大平民无法生存下去,纷纷起来反抗,终于罢黜了卢伽尔安达的王位,推举贵族出身的乌鲁卡基那执政。

乌鲁卡基那执政后,实行了目前所知世界历史上最早的一次社会改革。其主要内容是除弊兴利,即废除前国王的种种弊政,大兴有利于平民的改革。新政禁止以人身保障作为借贷条件、禁止欺凌孤寡以及减轻人民殡葬费用之类的措施,受到民众的欢迎。因为改革的目的是为了缓和拉伽什极为紧张的社会矛盾,以城邦主神的名义恢复正义,扶助贫困,抑制享有政治经济特权的贵族,所以乌鲁卡基那的改革具有进步意义。乌鲁卡基那改革后8年,拉伽什遭强敌乌玛与乌鲁克联军入侵,被兼并而亡。

乌玛国王卢伽尔扎吉西后来又先后征服了乌鲁克、乌尔和拉尔萨等城邦,成为“乌鲁克和乌尔之王”。然而,就在卢伽尔扎吉西大有统一苏美尔之势时,北方塞姆人建立的阿卡德王国兴起了。

阿卡德王国的兴衰

阿卡德王国的创立者是萨尔贡。传说他是一个私生子,出身低贱,家世贫寒。后来他由基什宫廷的一名园丁一跃而为基什国王乌尔扎巴巴的亲信大臣。当基什被乌玛王卢伽尔扎吉西打败时,萨尔贡趁机夺取了政权,建都阿卡德城。

萨尔贡带领一支5.4万人组成的军队,先后进行了34次胜利的军事远征。他打败了苏美尔地区50个城邦首领组成的联军,俘虏了乌玛王卢伽尔扎吉西。后来他挥师南下,摧毁了乌鲁克、乌尔、拉伽什等城邦,“洗剑于波斯湾”。萨尔贡统一了两河流域南部,结束了该地区近千年来的分裂局面,在该地区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国家。

过了不久,萨尔贡东征埃兰,劫掠苏撒等城市。他还率军北上,不仅征服了两河流域北部的苏巴尔图,而且曾经一度占领小亚细亚的陶鲁斯山区和沿黎巴嫩山脉的地中海东岸一带。萨尔贡自诩为“天下四方之王”。实际上萨尔贡统治的中心地带是两河流域南部。

萨尔贡可能建立了一个中央集权制国家。铭文记载:“他使全国只有一张嘴。”他大概把全国划分为若干行政区,以“十时间行程范围”作为一个行政区,其长官从宫廷子弟或阿卡德贵族中选拔。同时,他也任命一些拥护他的当地贵族参政,以缓和征服者与被征服者之间的矛盾。

萨尔贡统治时代,政府修筑了许多新水渠,扩充和改善了灌溉系统。萨尔贡制定并推广了以十进制为计算单位的度量衡制,给国内贸易带来极大的便利。

萨尔贡晚年,国内发生了暴动。暴动者将他包围在阿卡德城内,后来,他利用近卫军镇压了暴动。

萨尔贡之子里木什统治(约公元前2313~前2305年)初年,阿卡德王国又发生了暴动,后来被镇压下去。

阿卡德第三代王玛居什吐苏统治时期(约公元前2305~前2291年),土地兼并十分严重,旧贵族家族在逐渐衰落。

纳拉姆辛统治时期(约公元前2290~前2254年),阿卡德王国臻于全盛。他曾多次远征,北到亚美尼亚和库尔德斯坦,东至扎格罗斯山,西抵叙利亚和阿拉伯半岛一带,自称“天下四方之王”。同时,他为了加强王权,派其子和王室官员去一些城市担任要职,或把原来的城邦首领贬为普通官吏。祭司们为了讨好这位“天下四方之王”,将他神化,称他为“神圣的纳拉姆辛”和“阿卡德的强大的神”。纳拉姆辛死后,阿卡德王国逐渐衰落。

约公元前2191年,东北山区的游牧部落库提人侵入两河流域南部,阿卡德王国灭亡了。

乌尔第三王朝

库提人在两河流域南部统治了近一个世纪后,被乌鲁克国王乌图赫加尔率军击败并被赶出了两河流域。不久,乌尔强盛起来,打败乌鲁克,重新统一了巴比伦尼亚,建立了乌尔第三王朝。

乌尔第三王朝时期,确立并加强了中央集权。该王朝的国王们已集军、政、司法大权于一身,全国被划分为许多地区,由国王派人担任长官。地方长官虽沿袭城邦首领的称谓,但无城邦时代城邦首领的特权,实为从属于中央的地方官吏;贵族会议和人民大会虽然保留了下来,但仅仅是服务于国王的机构。

乌尔第三王朝时期,国王们都非常重视法制。王朝缔造者乌尔拉姆(约公元前2113~前2096年)制定了《乌尔拉姆法典》,这是迄今所知世界历史上第一部成文法典。从现在仅存的20多条残篇来看,涉及女奴的有5条,她们时常遭受强暴、买卖和殴打。有2条涉及寡妇,她们的社会地位较之女奴稍好,法典序言提到不允许有势力的人支配寡妇,正文又提到遗弃妻子的男人应赔偿一定数目的白银。除此之外,法典也涉及到普通妇女,她们的社会地位比女奴和寡妇高,但较普通男子卑下。尽管法典中仍残存着让河神澄清妖术罪和妻子被控通奸罪的规定,但有关身体伤害的处罚规定比原始的处罚有了很大的进步。

乌尔第三王朝时期,经济上最突出的特点是王室经济空前繁荣。王室占有全国3/5的土地,并且在这些土地上建立和经营大规模的农庄、手工业作坊和牧场,在这些土地上从事劳动的主要是半自由民身份的依附民和奴隶。王室经济管理严密,设有许多监工。繁重的劳动使得奴隶尤其是女奴死亡率很高。农忙季节,王室农庄雇佣很多无地或少地的自由民成年男子耕种或收获。这些雇工按日领取的食物报酬比奴隶和依附民多一至二倍。

乌尔第三王朝时期,社会分化明显加剧。日益恶化的处境使许多自由民沦为奴隶,有的因不堪沉重的债务而将妻子儿女卖为奴隶,有的是全体家庭成员自卖为奴。当时私人拥有的奴隶,在待遇上要比王室经济的奴隶稍好,他们可以以家庭为单位在主人家服役,能赎身,也能到法庭作证。但奴隶在法律上仍属主人的财产。

乌尔第三王朝共历五代国王。这些国王经常侵略周边地区,第二、三、四、五代国王都宣称自己是“天下四方之王”,并为自己建了神庙,立了雕像,要求人们定期举行跪拜仪式并奉献祭品。末王伊比辛统治时期,国家遭到东南部埃兰人和西部阿摩利人的联合攻击。约公元前2006年,乌尔第三王朝灭亡,伊比辛也被埃兰人俘获。

巴比伦文明

人类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出现在世界的东方,时间大概是公元前3500年,当时已经有了先进的铸造技术。在公元前2250年左右,两河流域就有了楔形文字,是居住在那里的苏美尔人创造的先进的文明,当时的文字写在“泥板书”上,“泥板书”是当时楔形文字的书写工具。

在公元前2006年,在两河流域,阿摩利人建立了巴比伦王国,从而取代了乌尔第三王朝。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苏美尔人建立了奴隶制城邦,这里土壤肥沃妖娆,阿摩利人在这里定居,吸收了这里高度的文明。

后来,又建立了马里、伊新、拉尔萨等城邦,这时,利益纷争也在城邦之间展开了。长期的政权争夺,让国家始终处于混乱的状态,混乱状态自然不利于发展,苏美尔也就很快衰落下去,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公元前1792年,汉谟拉比即位。

汉谟拉比自称是“月神的继承人”,以此为借口发动了大规模的战争,最后统一了两河流域。两河流域统一后,该地区的文明也进入到了鼎盛时期,史称“巴比伦文明”。

700年后,亚述灭掉了汉谟拉比称王的巴比伦王国。然后,休养了一个世纪,在公元前626年迦勒底人重新建立了巴比伦王国,即人们所说的新巴比伦。新巴比伦的繁华也是昙花一现,在公元前538年被纳入波斯人的版图。从此,巴比伦文明再也没有作为一个独立的城市兴起了。

根据这些史料,我们发现发源于公元前4世纪的巴比伦文明,是由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阿摩利人、亚述人和迦勒底人共同缔造而成。从它的发展阶段上,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时期,第一时期是大约公元前2250年,苏美尔人创造了巴比伦文明。例如,楔形文字的创造让那里的人们有了文字记载的历史,太阴历的发现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应付两河流域的涝灾;在太阴历中,苏美尔人根据月亮圆缺的规律,将354天定为一年,一年里又有12个月,12个小时为一昼夜,并首次使用了闰月。除此之外,苏美尔人在数学领域开始运用了分数、加减乘除四则运算的方法,懂得了一元二次方程的原理及其解法。著名的十进位法及十六进位法也是苏美尔人发明的,他们还推算出了π的近似值为3。

两河流域文明的第二个时期是由阿摩利人开创的,那时大概是公元前9世纪。最为代表性的是颁布了《汉谟拉比法典》。此时,巴比伦已经进入了铁器时代,铸造和冶金技术非常发达。这一时期,是巴比伦文明的鼎盛时期。随后,就迎来了亚述人创造的第三个时期,这个时期,巴比伦文明比较平淡。在平淡之后的公元前6世纪巴比伦文明迎来了第二个高度繁荣时期,这一时期是由创造“空中花园”的迦勒底人开创的。

根据史料记载,世界上另外著名而古老的文明,例如尼罗河文明和印度河文明,在一定程度上,都吸取过巴比伦文明的精粹。众所周知,希腊人曾从巴比伦文明中的数学、物理学中吸取营养,阿拉伯人则学习过巴比伦文明的建筑学。

阿卡德人、阿摩利人、亚述人以及迦勒底人,他们在往后的日子里都继承了苏美尔人的成就,不过其中要数阿摩利人学得最好,所以两河流域的文明也被称做“巴比伦文明”。

《汉谟拉比法典》

1901年12月的一天,在伊朗西南部苏萨古城遗址上,由法国人和伊朗人组成的一支考古队正在紧张地进行发掘工作。突然,泥土中浮现出一段经过打磨的黑色玄武石柱残部,石柱上面刻画着浮雕和字迹优美的楔形文字。这种文字在古代是王室专用字体,考古学家由此推测,这块石柱一定记载着相当重要的内容。

石柱的另外两块残部在几天后也被发现。人们将3块断裂的石柱拼合起来,正好拼成一个完整的椭圆柱形黑色石碑。经过解读后发现,石碑上的内容正是赫赫有名的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制定的一部法典,即《汉谟拉比法典》。

石碑上的《汉谟拉比法典》原文镌刻在51栏内,没有段落划分,各条法律之间也没有空格。后来的研究者将其划分为引言、法律条文和结尾咒语三部分。

汉谟拉比在序言里列举了自己的一系列功绩。正文共282条,分为道德、国家和私人社会3部分。道德部分地位最高,是神的领域,涉及某些不可饶恕的罪行;国家部分代表王室利益,集中反映维护王室土地、履行兵役、杂役等义务;私人社会部分最为复杂,规定了诉讼手续、盗窃处理、军人份地、租佃、雇佣、商业高利贷、债务奴隶、继承权、伤害、赔偿和奴隶地位等领域。结语则夸耀了汉谟拉比统一全国,建立公正与和平的历史功绩。

《汉谟拉比法典》也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一方面,法典规定了许多残忍的惩罚手段,光死刑就分为溺死、烧死、刺死和绞死。另一方面,法典还保留了许多原始的习惯法,例如两个自由民打架,如果一个人被打瞎了一只眼睛,对方就要同样被打瞎一只眼睛作为赔偿;被人打掉牙齿,就要敲掉对方的牙齿。依照这种原则,如果房屋倒塌,压死了房主的儿子,建造这所房屋的人就得拿自己的儿子抵命。

此外,《汉谟拉比法典》对奴隶主、自由民和奴隶的规定也不同。尽管对于自由民的处理原则是“以牙抵牙,以眼还眼”,但是如果奴隶主把自由民的眼睛弄瞎,只要拿出一定数量的银子就可了事。如果被弄瞎眼睛的是奴隶,就连赔偿都可以免了。奴隶如果打了自由民的嘴巴,就要被割去双耳。属于自由民的医生给奴隶主治病,也是胆战心惊的。因为,如果奴隶主在开刀的时候死了,医生就要被剁掉双手。

为了巩固奴隶主的统治,法典还规定了一些更严厉的条款:逃避兵役的人一律处死;帮助奴隶逃跑或藏匿逃亡奴隶者,都要处死;如果违法的人在酒店进行密谋时,店主不把这些人捉起来,也要被处死。

正是依靠这部残酷的法典,汉谟拉比时代的巴比伦社会,成为古代东方奴隶制国家中统治最严密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