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联结问题:我们乐意关注他人吗?(1)
朋友都是由陌生人变来的。
——卡伦·海托华
人类都有与别人接触联结的欲望。不管你年轻还是年长、内向还是外向、富裕还是贫穷、学问渊博还是无知贫乏,都是这样。对爱的渴望常常激发出你的联结需要,但是,若你感觉孤独、想被人接受、希望内心充实或是想在商业上成功,也会很容易地促使你去跟人建立联结。
我们如何获得自身渴望的人际关系呢?哪种方式是最好的开端?换句话说,我们如何跟别人联结上?答案是我们必须停止只看自己,转而去关注那些想与之交往的人。基于此,“联结问题”首先问到“我们乐意关注他人吗”。
要想增加与别人建立起联结的概率,你需要理解和掌握下面6条人际关系法则:
全景法则:全世界的人,都是由“别人”组成的——你一个除外。
交换法则:与其平等待人,不如站在他们的处境上设身处地为人着想。
学习法则:我们遇到的每个人,都有可能在某一方面给我们教诲。
魅力法则:人们只对向自己表示兴趣的人感兴趣。
满分法则:相信别人最好的一面,往往会激发出他最好的一面。
冲突法则:关心别人先于反对别人。
当你不再只盯着自己,而开始关注他人及其需要时,你就建立了人际的桥梁,你就会成为那种别人想靠近的人。上述法则,是建立联结的关键。
‖全景法则‖
全世界的人,都是由别人组成的——你一个除外
一个人跳出自己时,生命才真正开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
扪心自问:我是不是很难做到“以人为先”?
什么能够改变人们的视野,让其平生第一次看到“全景”呢?有时候是结婚,有时候是离婚或者是生孩子。关键点在于要让人们明白,不能再一切都“只考虑自己”了。
读出背后的意义
最近,我读了一篇关于女演员安吉丽娜·朱莉(Angelina Jolie)的文章,促使她改变观点的是一个剧本。1999年,朱莉因在《移魂女郎》(Girl,Interrupted)里表演出色而荣获奥斯卡奖,本可以顺其自然地做一辈子封面女郎。朱莉的父母乔恩·沃伊特(Jon Voight)和玛奇琳·伯特兰(Marcheline Bertrand)都是演员,她在好莱坞长大,从小就沉溺于那里的奢侈和虚荣。她的外号叫“野孩子”,其吸毒、行为放纵和自虐是出了名的,所以她深信自己年纪轻轻就会死掉。
“我一度漫无目标,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朱莉说道,“我想很多人都有这种感觉——想自杀、吸毒或麻醉自己,因为你不能一死了之而感觉又真的糟糕,你也不知道那种感觉是从何而来。”
银幕上的成功并没帮她摆脱阴霾。“我觉得自己一直心理失衡,”朱莉坦言,“我记得生命中最难过的一段时间是在成功之后,经济上稳定了,感情上也顺利,可是我想,‘我拥有了一切,他们说你应该高兴,可我并不高兴’。”
此后,她读了《烽火惊情》(Beyond Borders)的剧本,讲述的是一个上流社会女人看到了全球难民和孤儿的悲惨境遇。朱莉回忆道:“我内心的某种东西让我真想弄明白这部电影到底讲的是什么,所有世界各地的人,所有失去家园的人以及战争、饥饿和难民。”她用一年时间,跟联合国工作人员走遍世界。她说道:“我上了平生最伟大的一堂课,整个人都脱胎换骨了。”她去过位于塞拉利昂、坦桑尼亚、科特迪瓦、柬埔寨、巴基斯坦、纳米比亚和泰国的难民营。她的视野完全变了。她认识到整个世界是由他人组成的,许多人的处境极端可怕,许多人需要她的帮助。
当联合国难民事务高级专员邀请她担任2001年的亲善大使时,她很高兴地答应了。她还开始捐钱来帮助那些难民和孤儿,其中包括捐给联合国难民计划的300万美元。(她说,演电影让她赚到“大量愚蠢的钱”。)她还收养了一个柬埔寨孤儿,名叫马多克斯。最近,《价值》杂志把她列入“全球最具影响力的25位慈善家”。她估计自己把收入的近1/3都捐给了慈善事业。
朱莉认识到:“你可能明天就会死去,虽然你已经拍了一些电影,而且还得了不少奖——但这一切都毫无意义。可是,如果你建了几所学校、领养了一个孩子或者做了一些能够帮助他人改善生活的事情,那种感觉就非常好。”她为什么会有那样的感觉?因为她终于看到了更大的图景。她关注的焦点不再是自己,她开始“以人为先”了。
从此刻起,一切皆有不同
谈到社交时,一切要从为人而不是为己考虑做起。这是建立关系时最基本的法则。我知道,这听起来像常识,可是,并不是人人都能看到全景或是做到慷慨无私。相反,很多人的行为都跟两三岁小孩似的,他们的视野可以用电子邮件中发来发去的内容来表述:
如果我喜欢,它就是我的。
如果我能从你那里夺走,它就是我的。
如果我刚刚玩过,它就是我的。
如果我说它是我的,它就是我的。
如果它看起来像我的,它就是我的。
如果我先看到它,它就是我的。
如果你跟它玩得很快乐,它一定就是我的。
如果你把它放下了,它就是我的。
如果它被打碎了,它就是你的。
那些唯我独尊、自私自利的人总是很难同别人处好关系。要想帮助其打破这种定式,就得让他们看到全景,这需要做到以下3点:
1.打开视野
眼界狭窄的人,就好比查尔斯·舒瓦茨的连环漫画《史努比》中的露茜。有一集,露茜在操场上转悠,查利·布朗读给她听:“书上说,地球一年围绕太阳转一周。”
露茜猛然停住了,说道:“地球围绕太阳转?你肯定吗?我觉得它是围着我转的!”
当然,视野狭隘通常比这更微妙,在我身上就是如此。在牧师生涯的早期,我领导别人时,总是不停地问自己:“这些人能帮我什么?”我想利用别人来帮我达到目标。几年后我才认识到所有的做法都是适得其反,我应该始终问自己:“我怎么才能帮助他们?”后来,我做到这一点,不仅助了他们一臂之力,自身也很受益。我明白了作家兼管理专家威廉·B.吉文(William B.Given)所说的:“当你自私地只盯住自己的利益时,只有你一个人努力。当你帮助一打人解决问题时,就有一打人和你一起努力。”
大多数时候,我们担心的事情只是整个大局微不足道的一小点。多年前,南加州大学被圣母大学以51∶0打得落花流水,前头号橄榄球教练约翰·麦凯(John McKay)想帮助队员们振作起来。他走进休息室,看见了一群挫败、疲惫、垂头丧气的年轻队员——他们还不习惯失败。他站到长凳上,说道:“伙伴们,想想这个:还有8亿中国人根本不知道打过这场比赛呢!”
全世界的人,都是由“别人”组成的——你一个除外。地球上的绝大多数人并不认识你,将来也不会。你认识的绝大多数人可能有更大的需求和问题。你可以选择漠视他们,只关注自己;或者是跳出自己,学会先考虑他人。
2.心智成熟
我写这本书时,我的孙女汉娜和梅蒂刚3岁。我刚陪她们度过一个愉快的感恩节,看她们玩耍,听她们指挥真是莫大的享受。可是,我得说一点:在我们待在一起的时间里,她们从来没有问过“爷爷,需要我帮忙吗?”。3岁的孩子可以这么做,30岁的大人可就不应该了。
我们常常期待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会慢慢成熟,可现实是:岁月流逝我们仍旧如此。除非有意识地去抵抗,否则,“抓紧时间——我可能会去干”这种态度会持续一辈子。
几年前,作家兼顾问鲍伯·布福德(Bob Buford)写过一本非常好的书,叫作《人生下半场》(Halftime)。主题是当逼近中年时,许多人感到惴惴不安,因为他们想让生命更有意义。他把这一阶段定义为“中场”。他说,多数人想在人生下半场做的还是他们在上半场已经做过的事——只会做得更多。相反,让人生下半场成功的关键是盘点过去、抓住自身强项,并把奉献他人作为目标。
下面是鲍伯描绘的人们在人生中场之前和之后的态度变化:
前半场的自我是狭隘的,后半场的自我是广阔的。前半场的自我向内旋转,把自己绑得越来越紧;后半场的自我向外旋转,把自己从弹簧紧绕的僵固中释放出来。
狭隘的自我只容纳你一人,它疏远别人、独来独往,并带有病态的个人主义;广阔的自我是宏大的,因为它含有一份超脱。自我超脱会让你大步流星:到达远方并完成人生的赛程。
鲍伯描述的是真正的心智成熟,他了解到这个世界并不是围绕着你转,心智成熟意味着有能力去看到“全景”。
3.勇于负责
你可能已经注意到,婚姻会放大一个责任心不足者的不负责。未婚无子女者比那些已婚或已为人父母者有更多的自由。所有想走进婚姻的围城后还能保持单身贵族时自由的人,将会把婚姻置于风口浪尖上。要想婚姻美满,夫妻双方都得负起责任。当两人都不再责问“我的丈夫(妻子)能为我做什么?”,转而去负责地问“我能为他(她)做什么?”时,婚姻关系就成熟了。
领导力也对人提出类似的要求。首次担负起领导责任展示了一个人的成熟度和责任感。不负责的领导人持“我老大”的态度,用职权谋私利。负责的领导人持“别人先来”的态度,用职权来为他人服务,担起责任,为别人做出表率,把功劳记在他人身上并增进和改善关系。好的领导者明白,要想让团队成功,必须把别人置于优先位置。
睁开眼睛,正视全景
如果你想看到全景,做到“以人为先”,就要做到以下几点:
走出你的“小世界”
我在俄亥俄州长大,对外界了解并不多,所以我青年时期眼界相当狭窄。我曾认为,任何人不管环境如何,只要努力,就能出人头地。后来,我去了一趟发展中国家,看到比我努力得多的人,但他们丝毫无望摆脱贫穷。那时,我的想法开始改变了,因为我的视野扩大了。
人们要想改变关注点,就需要从自己的小世界里跳出来。如果你认识的人不多,可以踏上从未涉足的土地,认识陌生人,做从未做过的事。这会改变你的视野,就像曾经改变了的我一样。
进门时检查一下你的“自我”
你有没有花很多时间跟那些极端自负的人交谈?好的一面是他们从来不对别人评头论足。(可能是他们谈话时只沉浸在“我我我”里面了!)不好的一面是,若你不想听他们的事,很快就会厌烦得要死。
———————————
自我主义者不是为自己考虑过多,而是为别人考虑太少。
———————————
自我主义者不是为自己考虑过多,而是为别人考虑太少,这样形容比较贴切。
我们常常误以为爱的反面是恨,我觉得不对。爱的反面是自私自利。如果你关注的始终是自己,你就永远无法建立起积极良好的关系。
明白是什么带来满足感
说到底,能够带来满足感的东西总会涉及他人。一个彻头彻尾自私自利的人,永远得不到安宁而且不知满足。
废奴改革家亨利·沃德·比彻(Henry Ward Beecher)说过:“没有比自私自利更自欺欺人的了。”这是因为他把自己与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人——隔绝开了。
如果你想拥有充实的人生,就得有健康的人际关系。要想建立起这种关系,就需要超越自己。拥抱全景法则吧,并提醒自己:全世界的人,除了你一个都是由“别人”组成的。
—讨论问题—
1.在人生的哪个阶段,人们开始学会为人考虑?哪些事情常常促使人们把别人放在第一位?若一个人不去刻意学习为人考虑,将会发生什么情况?那些把注意力、时间和精力都花在自己身上的人(甚至到了晚年还这么干),会出现什么情况?
2.极端自负者和十分自信者最大的区别是什么?为什么不应该太自负?为什么要有自信?你认为自负和缺乏自信之间有联系吗?请解释。
3.描述一下你的旅行经历。你去的哪些地方跟你所处的环境很相似?你去过那些文化截然不同的地方吗?哪些具体的目的地让你觉得最不舒服,为什么?你从旅行中学到东西了吗?将来你想去哪里,为什么?
4.你怎么定义“满足感”?一个没有良好人际关系的人会感到满足吗?解释你的观点。这种观点如何影响你建立关系时所投入的努力大小?
5.想想你生命中最重要的关系。你总是在其中表现出相应的成熟和责任心吗?如果不是,你该如何做去改善这种情况?你应该做出哪些改变,以在未来有恰当的表现?
‖交换法则‖
与其平等待人,不如站在他们的
处境上设身处地为人着想
你对别人多一分关注,自己就会少一分私心。
扪心自问:我会试着从别人的角度看问题吗?
自1996年以来,我通过自己创立的非营利机构EQUIP,向全世界潜在的领导人教授领导力方面的课程。这是我最大的快乐之一,我相信,这些成就也将是我留给世人最大的遗产。在EQUIP工作的每个人都很努力,以期实现在未来发掘和培养100万领导者的任务。
我的信息传播得较好的一个地方就是菲律宾。当我初来乍到时,基本上只给菲律宾的牧师和其他基督教领导人授课。可是,我的书和材料传出教会的圈子,进入商业领域。这并不让我感到惊讶,因为类似之事已在美国和几个非洲国家遇到过了。让我吃惊的是,菲律宾政府开始对我的领导力教学感兴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