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伟大的私人太空开发竞赛
航天事业似乎一直都是各国政府才会涉足的领域,因为需要耗费巨额的成本。波音和洛克希德·马丁公司这样的企业之所以会产生,主要由于来自美国宇航局和美国军方的大规模的、成本高昂的订单。直到30年前,3个成功的商人在哈佛商学院聚首,并决定合作开展火箭制造和卫星发射领域的生意。作为开端,他们成立了美国轨道科技公司(Orbital Sciences Corporation),该公司设计完成了一枚独特的带着机翼的三级火箭,人称“飞马座”。“飞马座”被挂在一艘巨大的喷气式客机下面,由客机将它带到12 192米的高空,以提供一种相对便宜的推进方式进入轨道。“飞马座”一共完成了42次发射任务,仅3次失败,创造了杰出的发射成功率记录。轨道科技公司借助“飞马座”成功地奠定了自己的地位,打开了设计、建造火箭和卫星的市场。轨道科技公司一共为电信业巨头、各国政府以及美国宇航局建造和发射了成百上千颗卫星和探测器,其中的一部分搭载着改装的洲际弹道导弹(ICBMs)。近年来,得益于美国宇航局的订单、技术建议和鼓励,轨道科技公司建造了一枚名叫“天蝎座”的火箭和一艘名为“天鹅号”的无人宇宙飞船,成功完成了对国际太空站的补给任务,成本不足常规宇宙飞船的一半。轨道科技公司通过这些业务创造利润,后来与另一家宇宙飞船制造商ATK公司合并,合并后的公司“轨道ATK”(Orbital ATK)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
就在轨道科技公司建立其商业王国的时候,马丁玛丽埃塔公司(Martin Marietta Materials)一位名叫罗伯特·组布林(Robert Zubrin)的航天工程师已经对人类在火星登陆上的拖延有些等不及了。罗伯特·组布林对于如何将火星改造成适宜居住的环境进行了长期而深入的思考,并且辅以大量的计算——这使他的研究更加严谨,更具有说服力。与冯·布劳恩一样,他断言,人类已经具备登陆火星的条件了。他的提案——《火星指南》(Mars Direct)陈述了一个经济的、便捷的人类登陆火星行动大纲。罗伯特·组布林的提案引起了美国宇航局的兴趣,但实际行动一再被推迟。因此,组布林写了一本名叫《赶往火星》(The Case for Mars)的书来详细阐释他的计划,并于1998年转而向火星协会(the Mars Society)寻求支持,以开展他的计划。
在更近一些的时候,荷兰人巴斯·兰斯德洛普(Bas Lansdrop)和阿尔内诺·韦尔德斯(Arno Wielders)成立了非营利组织“火星一号”,并发布了去往火星的单程探索计划。按照计划,他们将在2025年着陆(经过前期的货物飞船、居住设施和探测器降落程序)。该组织计划通过出让转播授权以筹措经费,但他们除了缺少实现计划的火箭或宇宙飞船以外,也只取得了来自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的一个订单,而且是为了研究该计划的可行性。
随后丹尼斯·提托(Dennis Tito)以支付俄罗斯政府2 000万美元(据报道)为代价,成为首个实现太空旅行的个人参与者。他的非营利组织“火星激励基金”,乐观地计划着在2021年向火星发射一艘载有一对夫妇的小型宇宙飞船——可能是乘坐由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为国际空间站所研发的“龙二”宇宙飞船。如果计划成功的话,这对夫妇将需要在狭小的航天舱里待一年半的时间,这也正是“火星激励基金”要挑选一对夫妇来完成任务的原因所在。要战胜漫长旅程中的绝望情绪和孤独感,用提托的话来说就是“需要有可以拥抱的人在身边”。
“火星激励基金”希望争取在2018年进行发射,因为火星与地球距离相对较近每隔15年才出现一次,这样往返的旅行时间能控制在501天。飞行将只利用一次轨迹燃烧推进,然后飞船通过滑行到达火星,并弹射返回地球。但该组织还没有找到可以实现这一任务的火箭。(美国宇航局的“太空发射系统”火箭在2018年或许可以实现从地球将宇宙飞船送上火星的任务,但遗憾的是他们没有兴趣参与此项任务。)提托的备用方案是在2021年进行发射,并在金星附近弹射进入火星将经过的轨道。
亚马逊总裁杰夫·贝佐斯(Jeff Bezos),谷歌公司联合创始人拉里·佩奇(Larry Page),微软联合创始人保罗·艾伦(Paul Allen)以及传奇的企业家和冒险家理查德·布兰森(Richard Branson)爵士都在斥巨资以各自不同的形式参与这场私人企业的太空竞赛。企业家们目前的大部分努力还像美国曾经的西部开发一样狂热却混乱无序,只不过这一次人们要征服的不是西部荒野,而是太空。尽管有众多企业都在尝试将人类送往火星,但在美国宇航局开始重视这一领域之前,目前只有一家公司有希望可以使人类登上这颗红色星球。正如韦纳·冯·布劳恩和“阿波罗11号”的关系一样,当载人航天飞船在2027年登陆火星的时候,我们也会看到埃隆·马斯克(Elon Musk)对火星登陆的影响,因为那位登上火星的宇航员的制服上极有可能是印着“SpaceX”的标志。
马斯克无疑是我们这个时代眼光最长远的企业家。在放弃斯坦福大学一个博士生项目7年之后,他卖掉了自己参与创办的贝宝(Paypal)和Zip2(一家网络企业信息黄页公司)两家公司中的股份,据报道,他赚了3亿2 400万美元。2002年,他将一部分钱投资建立了太空探索技术公司;随后,他又和其他人一起联合创立了特斯拉汽车公司,一个有望改变整个汽车产业的公司。他是一位虔诚的环保主义者,也是太阳能的极端拥护者——他的特斯拉汽车理论上可以由太阳能驱动。2013年,马斯克提出了一种名为“超级高铁”的独特交通运输系统,通过在真空管道中运行,缩短运输时间,计划主要运用于公共运输领域。超级高铁列车可以将洛杉矶和旧金山之间的旅行时间缩短至30分钟。
在看到美国宇航局越发将重心放在一些无关紧要的问题上时,马斯克毅然成立了太空探索技术公司。和冯·布劳恩一样,马斯克也是一个外来移民,只不过他是来自于南非和加拿大。马斯克和冯·布劳恩都是完美主义者,并且马斯克对于自己所认准和决心要做的事情十分笃定。就像冯·布劳恩当初所面对的一样,在马斯克提出我们必须登上火星时,似乎没有人意识到他是认真的。克服所有的反对意见和困难后,他使不可能变成了可能:他为太空探索技术公司募集到足够多的资金,并使它保持顺利运作,不断向前推进,即便是在该公司研发的前三枚火箭都发射失败的情况下。一路走来,他提出了一个真正的革命性问题:谁还需要靠美国宇航局才能登上火星?
马斯克建立私人火箭公司,只有一个原因:“建立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的目的是积累建造火箭的技术力量,并最终在火星上建立一个能实现自我可续运转的永久性基地。”他在2014年5月如是说。让我们稍作停顿,来仔细看一看马斯克公司的名字——“太空探索技术公司”。请注意公司名称中的“探索”一词。正如他的前辈冯·布劳恩一样,马斯克也十分推崇人类应该发展成为存在于星际之间的物种。他敏锐地意识到,地球不可能永远保持适宜居住的环境。马斯克对于人类一再否认对地球环境的破坏感到沮丧,并且一早就清醒地意识到:如果不找到地球之外的栖息地,人类终将灭绝。
埃隆·马斯克作为火箭人出现的时间,已经有些迟了。从1969年尼尔·阿姆斯特丹登陆月球到2002年马斯克建立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的整个期间,星际旅行技术几乎没有多少进展。实际上,用马斯克的话来说,与阿波罗登月计划时期相比,我们的星际旅行技术不仅没有进步,反而倒退了。他说:“我们曾经登上月球,现在我们连月球也到不了。我们非但没有进步,甚至连原地踏步都做不到。美国现在竟然不能将人类送入登月轨道。”
1966年,美国宇航局的预算是联邦政府总预算的4%,如今这一比例仅为1.5%。自埃隆·马斯克涉足航天事业以来,技术发展在10年间以光速推进——为了将人类送上火星并在未来数千年的时间里能够在那里定居。没人知道美国宇航局什么时候才会清醒过来并开始造访火星的计划,但当太空探索技术公司首艘“天龙号”太空船在2012年成功到达国际太空站时,事实变得很明晰——美国宇航局可以做到的事情私人企业也可以完成,甚至可能会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