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聃龄《普通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4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4章 知觉

4.1 复习笔记

本章重点

我们怎样知觉物体的形状?

我们怎样判断物体的距离?

知觉有哪些特征?

错觉是怎么回事?

一、知觉概述

1.知觉的定义

(1)知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头脑中产生的对事物整体的认识。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对感觉信息整合后的反映。

(2)知觉与感觉的关系:

①两者都是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产生的。同属于对现实的感性认识形式。离开了事物对感官的直接作用,既没有感觉,也没有知觉。

②知觉以感觉作为基础,但它不是个别感觉信息的简单总和,知觉比感觉复杂。知觉是按一定方式来整合个别的感觉信息,形成一定的结构,并根据个体的经验来解释由感觉提供的信息。

(3)知觉受人的主观因素的影响,包括:需要和动机、价值与态度、情绪。

2.知觉过程的作用

知觉作为一种活动、过程,包含了相互联系的几种作用:觉察、分辨和确认。

觉察是指发现事物的存在,而不知道它是什么。分辨是把一个事物或其属性与另一个事物或其属性区别开来。确认是指人们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当前获得的信息,确定知觉的对象是什么,给它命名,并把它纳入一定的范畴。

3.知觉的生理机制

皮层感觉区、额叶在人的知觉活动中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人的神经系统的不同水平上,存在着各种特征觉察器,它们分别对客观事物的各种特性或属性作出反应,也就是把不同的刺激模式分解(分析)成它们的组成部分。在进行特征觉察的同时,人的神经系统也在不同水平和不同层次上实现着对刺激性质的整合,完成了“特征捆绑”的过程。

2.知觉的分类

(1)根据知觉时起主导作用的感官的特性,可以把知觉分成视知觉、听知觉、触知觉、嗅知觉、味知觉等等。

(2)根据人脑所认识的事物特性,可以把知觉分成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

3.几个概念

(1)自下而上的加工:知觉依赖于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物的特性,对这些特性的加工叫自下而上的加工或数据驱动加工。如:颜色和明度知觉依赖于光的波长与振幅。

(2)自上而下的加工:知觉依赖于感知的主体。人的知觉系统要加工在头脑中已经存储的信息。叫自上而下的加工或概念驱动加工。例如,在阅读课文时,由于个人的知识经验不同,我们从课文中提取的信息也是不一样的。

二、知觉的特性

知觉具有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和恒常性。

1.知觉的选择性

人的知觉选择性是在实践中产生并为人的实践活动所需要的。

(1)知觉的选择性是指人对外来的刺激进行有选择的加工的过程。被选择的是对象,未被选择的其他刺激成为背景。人对知觉对象与背景的反映效果是有所区别的。知觉对象的形象较为鲜明,轮廓较为清楚,结构也较为完整;作为知觉背景的事物形象则较为模糊不清,结构也不确定,似乎在知觉对象的后面。

(2)选择性的影响因素:物体本身的特点和人的主观因素。例如,个体对对象与背景的知觉受到个体的知觉定势的影响。发生在前面的知觉直接影响到后来的知觉,产生了对后续知觉的准备状态,这种现象叫知觉定势。

(3)对象与背景的关系:

①对象与背景可以相互转化。当注意指向某种事物的时候,这种事物便成为知觉的对象,而其他事物便成为知觉的背景。知觉对象与背景不是固定不变的,当注意从一个对象转向另一个对象时,原来的知觉对象就成为背景,而原来的背景便成为知觉的对象。它们可以相互调换。

②对象与背景不仅互相转化,而且互相依赖。人们知觉某一对象,不仅取决于对象本身的特点,而且受对象所处空间背景和时间背景的影响。

2.知觉的整体性

知觉是对事物整体的反映,故整体性是知觉的基本特征。

(1)知觉的整体性是指把物体或现象的各种属性或各个部分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来反映。人在知觉某一事物时,不是只对其中一个属性或某个部分来加以反映,而是把各种属性或各个部分有机地组合起来形成完整的映象。人的知觉系统具有把个别属性、个别部分综合成为整体的能力。

(2)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①知觉的整合作用离不开组成整体的各成分的特点。

②对个别成分的知觉,又依赖于事物的整体性。部分的意义依赖于整体。

(3)知觉整体性的意义

①知觉的整体性提高了人们知觉事物的能力。它不仅依赖于刺激物的结构,即刺激物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分布,而且依赖于个体的知识经验。

②由于知觉的整体性,人们有时会忽略部分或细节的特征。例如,做文字校对工作的人,由于对整个文句的感知,有时难以发现句中个别漏字或误写的字词,这就是由于整体知觉抑制了个别成分的知觉。这种整体水平的加工先于局部水平的加工的现象,内温称之为“整体优先”。

3.知觉的理解性

人对事物正确、完整、深刻的知觉与人对该事物的理解程度有关。

(1)知觉的理解性是指人在知觉一些事物或现象时,不仅能形成关于它的知觉形象,还能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对事物加以解释或判断,即从不同方面对它加以理解。人的知觉的理解性与人的已有知识经验有密切关系。人在知觉过程中,不是被动地把知觉对象的特点登记下来,而是以过去的知识经验为依据,力求对知觉对象做出某种解释,使它具有一定的意义。

(2)知觉的理解性的意义

①理解帮助对象从背景中分出。

②理解还有助于知觉的整体性。在不理解的情况下,知觉的整体性常受到破坏。

③理解还能产生知觉期待和预测。人们已有的知识结构在当前的感知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当前环境激活的知识结构不同,产生的知觉期待也不一样。

4.知觉的恒常性

知觉的恒常性是指当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我们的知觉映象在相当程度上却保持着它的稳定性。它是人们知觉客观事物的一个重要特性。

(1)知觉恒常性的种类

在视觉范围内,恒常性的种类有:

①形状恒常性

当我们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物体时,物体在网膜上投射的形状是不断变化的。但是,我们知觉到的物体形状并没有显出很大的变化,这就是形状的恒常性。

②大小恒常性

当我们从不同距离观看同一物体时,物体在网膜上成像的大小是有变化的,而知觉到的大小却不完全随距离而变化,它趋向于原物的实际大小。

③明度恒常性

在照明条件改变时,物体的相对明度或视亮度保持不变,叫明度或视亮度恒常性。

④颜色恒常性

一个有颜色的物体在色光照明下,它的表面颜色并不受色光照明的严重影响,而是保持相对不变。

(2)影响知觉恒常性的条件

①视觉线索有重要的作用。所谓视觉线索是指环境中的各种参照物给人们提供的物体距离、方位和照明条件的信息。如果在实验中设法消除环境中的视觉线索,恒常性就会受到破坏。

②人的经验的作用。人们在实际生活中,建立了大小和距离、形状与观察角度、明度与物体表面反射系数的联系。当观察条件改变时,人们利用生活中已经建立的这种联系,就能保持对客观世界较稳定的知觉。

(3)知觉恒常性的意义

恒常性对于人的正常生活和工作有重要意义。如果人的知觉随着客观条件的变化而时刻变化,那么要想获得任何确定的知识都是不可能的。恒常性使得我们对世界又一个稳定的印象。

5.知觉学习

知觉学习是指由训练引起的知觉成绩的改变或知觉阈限的变化,发生在所有感觉通道中,如嗅觉、味觉、听觉和视觉等。

经验影响知觉:

(1)知觉定势:前面的知觉经验对后来知觉的影响。

(2)知觉习惯:人们日常的知觉经验影响到对事物细节的知觉。

(3)种族效应:人们很容易分辨本民族的人脸,而不容易分辨异民族的人脸。如,觉得外国人长得都差不多。

6.知觉适应

知觉适应是指当视觉输入发生变化时,我们的视觉系统能够适应这种变化,使之恢复到变化前的状态。心理学家比较了动物和人的视觉适应,发现不同动物的视觉适应能力不一样。

三、空间知觉

1.形状知觉

(1)形状的特征分析

对形的识别开始于对原始特征的分析与检测。这些原始特征包括点、线条、角度、朝向和运动等。视觉系统对这些特征的检测是自动的,无需意识的努力,是由视觉系统的特征检测器来完成的。

(2)轮廓与图形

①图形可以定义为视野中的一个面积,它借助可见的轮廓而从其余部分分离出来。

②轮廓是指在图形中,代表了图形及其背景的一个分界面,它是在视野中邻近的成分出现明度或颜色的突然变化时出现的。

轮廓的掩蔽:一个物体的轮廓,不仅受空间上邻近的其他物体轮廓的影响,而且也受时间上前后出现的物体轮廓的影响。这种现象叫轮廓的掩蔽或图形掩蔽。它说明人们在知觉物体形状时,轮廓的形成是需要时间的。

主观轮廓:当客观上不存在刺激的梯度变化,人们在一片同质的视野中也能看到轮廓,这种轮廓叫主观轮廓或错觉轮廓。主观轮廓表现了视觉系统的一个特点:当视野中出现不完整因素时,视觉系统就倾向于把它们完整起来,变成比较简单、稳定、正规化的图形。也有人认为,主观轮廓是由于明度对比产生的。

(3)图形的组成

①邻近性:空间上彼此接近的部分,容易组成为图形。

②相似性:视野中相似的成分容易组成图形。

③对称性:在视野中,对称的部分容易组成图形。

④良好连续:具有良好连续的几条线段,容易组成图形。

⑤共同命运:当某些成分按共同方向运动或变化时,容易组成图形。

⑥封闭:视野中封闭的线段容易组成图形。

⑦线条朝向:方向对图形组合也有重要意义。

⑧简单性:视野中具有简单结构的部分,容易组成图形。

(4)形状识别

①人对图形的识别不仅依赖于当前输入的信息,而且依赖于人们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以及刺激物间的联系和关系。

②启动现象:先前经验对后来学习任务的积极或消极的影响。例如,给被试呈现两个存在语义联系的单词,前面呈现的单词将使被试对后一个单词的反应加快。

(5)注意在形状知觉中的作用

“不注意盲视”现象:当你的注意指向某个物体时,周围其他的物体就可能视而不见。

特征捆绑问题:注意在特征整合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没有注意参加时,特征可能是游离的,因而可能出现错误的结合;在注意的参与下,人可能知觉到事物的整体。

(6)眼动与形状知觉

①眼动的分类:第一类是微小的、不随意的眼动,如微跳、漂移、生理震颤;第二类是随意的、较大的眼动,如眼跳和追踪等。

②微跳对维持视觉映象,避免视网膜因注视而产生的局部适应有重要的意义。微跳一开始虽然对感知物体形状没有作用,但对维持物体形状知觉的稳定性是有作用的。

③眼跳中的注视与信息提取有关。跳动是眼睛从一个注视点到另一个注视点的单个运动。再认图形的成绩依赖于观察时注视点的数量,注视点的数量越大,以后认出该图片的可能性就越大。

2.大小知觉

(1)大小——距离不变假设

人们在知觉物体大小时,似乎不自觉地解决了大小与距离的关系,即物体大小=网像大小×距离。在距离相等时,网像大,说明物体大;网像小,说明物体小。在网像恒定时,距离大,说明物体大;距离小,说明物体小。

a指视网膜投影的大小,A指物体的大小,D指对象与眼睛的距离。人们在进行大小知觉时,同时考虑了视网膜投影的大小和知觉距离。

(2)物体的熟悉性对大小知觉的作用

当物体距离改变时,虽然视网膜投影的大小随之改变,但熟悉的大小使人们能较准确地知觉到物体的实际大小。

(3)邻近物体的大小对比

有两个实际大小相等的物体,当一个物体处在细小物体的包围中,而另一个物体处在较大物体的包围中时,在大的物体包围中的物体显得小,而在小的物体包围中的物体显得大。

(4)体态变化与大小知觉

人类通常以直立的姿势感知外部世界。身体姿势和环境间的正常关系是维持大小恒常性的重要条件。当观察者的身体姿势发生变化时,大小知觉恒常性会受到影响。

3.深度知觉和距离知觉

深度知觉指以视觉为基础,对自身所在空间,与自身周围空间中各事物之间关系综合了解的心理历程。深度知觉涉及三维空间的知觉,即不仅能够知觉物体的高和宽,而且能够知觉物体的距离、深度、凹凸等。人们不仅能够知觉物体的形状,而且能够知觉物体的深度和距离。人们通过肌肉线索(生理线索)、单眼线索、双眼线索等来知觉物体的深度和距离。

(1)肌肉线索

①眼睛调节

水晶体的曲度变化提供距离信息。看近处的物体,眼睛的水晶体曲度变大;物体移向远方,眼睛的水晶体曲度变小。

②双眼视轴辐合

眼睛随距离的改变而将视轴会聚到被注视的物体上。辐合可用辐合角来表示,物体近,辐合角大;物体远,辐合角小。控制辐合的眼肌运动提供了关于距离的信号。

(2)单眼线索

①对象重叠(遮挡):如果一个物体部分地掩盖了另一个物体,那么被掩盖的物体就被知觉成远些。

②线条透视:两条向远方伸延的平行线看来趋于接近,就是线条透视。近处物体所占视角大,在网膜上投影大;远处物体占视角小,在网膜上投影小,因而使两条向远方伸延的直线看起来趋于接近。

③空气透视:物体反射的光线在传送过程中是有变化的,其中包括空气的过滤和引起的光线的散射。结果,远处物体显得模糊,细节不如近物清晰。

④相对高度:在其他条件相等时,视野中两个物体相对位置较高的那一个,就显得远些。

⑤纹理梯度(结构级差):视野中的物体在网膜上的投影大小和投影密度发生有层次的变化。人们倾向于把小而密的物体看成比较远的,把大而疏的东西看成比较近的。

⑥运动视差与运动透视:运动视差是指当观察者与周围环境中的物体相对运动时,远近不同的物体在运动速度和运动方向上将出现差异。一般说,近处物体看去移动得快,方向相反;远处物体移动较慢,方向相同。运动透视是指当观察者向前移动时,视野中的景物也会连续活动。近处物体流动的速度大,远处物体流动的速度小。

(3)双眼线索——双眼视差

双眼视差是指人们知觉物体的距离与深度,主要依赖于两眼提供的线索。当物体的视像落在两眼网膜的对应部位时,人们看到单一的物体;当视像落在网膜非对应部位而差别不大时,人们将看到深度与距离;两眼视差进一步加大,人们将看到双像。

知觉深度和距离有重要的意义。由于人的两只眼睛之间大约相隔65mm,当人观看一个物体时,两眼视像不完全落在网膜的对应部位,而在水平方向上出现了位移。物体近,双眼视差较大,物体远,双眼视差较小。双眼深度线索随距离增加而变化,当距离超过1300米时,两眼视轴平行,双眼视差为零,对判断距离不起作用。

4.方位定向

方位定向是对物体的空间关系、位置和对机体自身所在空间位置的知觉,是各种感觉协同活动的结果。对人类来说,视觉与听觉在定向中有特别重要的作用。

(1)视觉的方位定向

人的视觉定向必须借助于各种主客观的参照物。例如,太阳的位置和地球的磁场、天空和地面、人体和外物的关系等。由于生活习惯的影响,不同国家、地区的人习惯采用的定向指标可能不一样。例如,我国南方人惯于用自己的身体定向,当你向他们问路时,回答总是说向左、向右等。而北方人则惯于用太阳作定向的指标,因此,在回答问路时总是说向西、向东等。

(2)听觉的方位定向

用耳朵确定声源的方位,就叫听觉的方位定向。

①由音笼实验得出人的听觉定向规律:

来自人体左右两侧的声源容易分辨,从不互相混淆。当声源偏离头部中切面2°~3°时,人们就能正确判断声音是来自左方或右方;

头部中切面上的声音容易混淆,当声源在头部中切面2°~3°范围内时,被试容易判断声音在中间,但难以分辨它是前是后,或是左是右;

如果以两耳联线的中点为顶点作一圆锥,那么从圆锥面上各点发出的声音容易混淆。

②能够分辨声源方向的原因:人的两只耳朵中间相隔约27.5厘米。同一声源到达两耳的距离不同,便产生了两耳刺激的时间差、强度差和位相差。

③人耳进行声音定向的主要线索

时间差:声源从不同方向传人两耳的时间差别。

强度差:同一声源从不同方向传到两耳时,在两耳造成的强度差别。

位相差:当声音在侧方时,同一时间内进入两耳的声波的位相不同,从而使双耳鼓膜所受的声压产生差异。

四、时间知觉与运动知觉

1.时间知觉

(1)定义:对客观事物和事件的连续性和顺序性等时间特性的知觉。

(2)种类

①时序知觉:能够分辨事件发生的前后顺序。

②时距知觉:能够估计出事件存在的持续时间。

③时间点知觉:能够知道某个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

(3)依据

①根据自然界的周期性现象。

②根据有机体的各种节律性活动。

③借助计时工具,如日历、时钟、手表等。

(4)影响时间知觉的因素

①感觉通道的性质:在判断时间的精确性方面,听觉最好,触觉其次,视觉较差。

②一定时间内事件发生的数量和性质:在一定时间内,事件发生的数量越多,性质越复杂,人们倾向于把时间估计得较短;而事件的数量少,性质简单,人们倾向于把时间估计得较长。

③人的兴趣和情绪:人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会觉得时间过得快,出现对时间的估计不足。相反,对厌恶的、无所谓的事情,会觉得时间过得慢,出现时间的高估。在期待某种事物时,会觉得时间过得很慢;相反,对不愿出现的事物,会觉得时间过得快等。

2.运动知觉

(1)定义:物体的运动特性直接作用于人脑,为人们所认识。运动知觉对动物和人的适应性行为有重要意义。

(2)运动知觉的理论

①网像运动系统:视网膜相邻的点受到连续的刺激是运动知觉的信息来源。当一个运动着的物体移过视网膜时,它将依次刺激视网膜上的一系列感受器,并使相邻感受器受到连续的激发,从而提供了运动的信息。

②头一眼运动系统:为了知觉到运动,人们需要具有关于自身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的信息,即由中枢神经系统发出的动作指令。这种信息与视网膜映象流汇合在一起,共同决定着人们的运动知觉。

(3)真正运动的知觉

物体按特定速度或加速度,从一处向另一处作连续的位移,由此引起的知觉就是真正运动的知觉。物体运动的速度太慢,或单位时间内物体位移的距离太小,都不能使人产生运动知觉。真正运动的知觉受目标物的网膜定位、刺激物的照明、参照点的影响。

(4)似动

似动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人们在静止的物体间看到了运动,或者在没有连续位移的地方,看到了连续的运动。

①动景运动:当两个刺激物(光点、直线、图形或画片)按一定空间间隔和时间距离相继呈现时,我们会看到从一个刺激物向另一个刺激物的连续运动。

②诱发运动:由于一个物体的运动使其相邻的一个静止的物体产生运动的印象。一般说来,视野中细小的对象看去在动,而大的背景则处于静止的状态。例如,夜晚,由于浮云的运动,使人们看到月亮在动,而云是静止的。

③自主运动:在暗室内,如果你点燃一支熏香或烟头,并注视着这个光点,你也会看到这个光点似乎在运动。这是因为眼睛不可能把注视点精确地保持在黑暗中的光点上,眼睛的移动引起光点的网像徘徊于视网膜。

④运动后效:在注视向一个方向运动的物体之后,如果将注视点转向静止的物体,那么会看到静止的物体似乎朝相反的方向运动。

五、错觉

1.定义

错觉是对客观事物的一种不正确的、歪曲的知觉。我们的知觉不能正确地表达外界事物的特征,而出现种种歪曲。错觉可以发生在视觉方面,也可以发生在其他知觉方面。心理学中研究的错觉大多属于视错觉。

2.种类

(1)大小错觉

①缪勒~莱耶错觉:也叫箭形错觉。有两条长度相等的直线,如果一条直线的两端加上向外的两条斜线,另一条直线的两端加上向内的两条斜线,那么前者就显得比后者长得多。

②潘佐错觉:也叫铁轨错觉。在两条辐合线的中间有两条等长的直线,结果上面一条直线看上去比下面一条直线长些。

③垂直~水平错觉:两条等长的直线,一条垂直于另一条的中点,那么垂直线看去比水平线要长一些。

④贾斯特罗错觉:两条等长的曲线,包含在下图中的一条比包含在上图中的一条看去长些。

⑤多尔波也夫错觉:两个面积相等的圆形,一个在大圆的包围中,另一个在小圆的包围中,结果前者显小,后者显大。

⑥月亮错觉:月亮在天边(刚升起)时显大,而在天顶时显小。

(2)形状和方向错觉

①佐尔拉错觉:一些平行线由于附加线段的影响而看成不平行的。

②冯特错觉:两条平行线由于附加线段的影响,使中间显得狭而两端显得宽,直线好像是弯曲的。

③爱因斯坦错觉:在许多环形曲线中,正方形的四边略显弯曲。

④波根多夫错觉:被两条平行线切断的同一条直线,看上去不在一条直线上。

(3)螺旋和运动错觉

①螺旋错觉:由一组同心圆构成的黑色的一圈圈的弧,看起来是一个螺旋。

②运动错觉:当我们的目光注视静态图上许多圆环中的某一个圆时,会觉得其他的圆在转动的。

(4)明暗错觉

明暗错觉被称为赫尔曼(Hermann)格栅。你可以在图上交叉处看到灰点,但仔细看并不存在。更为有趣的是,看着此图,用眼睛环视它,你可以看到那些交叉点放出火花,这个新发现的错觉称格力德(Grid)火花错觉。

3.人为什么会有错觉

(1)眼动说

当人们知觉某些几何图形时,眼睛运动的方向和范围会发生变化,因而引起知觉的错误。但后来有人指出,在快速呈现某些错觉图形时,没有眼动发生,而错觉仍然出现,说明眼动说是不正确的。

(2)移情说

观察者把自己认同于图形的某部分,并将自己的情感投射到图形上面,因而引起视觉变形。但是与该理论相悖的事实是,人的情绪体验千差万别,而错觉对所有人实际是一样的。

(3)完形倾向说

人的知觉系统具有某种完形的倾向,这种倾向夸大了似乎能分开的事物各特征间的距离,因而引起错觉。用知觉系统的完形倾向解释错觉也有问题,因为在许多情况下,完形倾向能使许多不完满的图形趋于完善,但不一定会引起错觉。

(4)透视说

由于图形通过透视暗示着深度,因而导致图形大小知觉的变化。这种解释看去有道理,但它没有说明为什么透视上较远的物体看上去反而大一些。

(5)常性误用说

错觉是知觉恒常性的颠倒。在日常生活中,当知觉条件改变,物体在视网膜上的视像也相应改变时,由于环境提供了深度和距离的线索,因而保持了大小知觉的恒常性。但是在某些特定的场合,当深度知觉的线索改变,而视网膜上的投影大小保持恒定时,就会引起物体大小的错觉。常性误用说的影响较大,但也有不能解释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