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作为凡人的妙处与趣味(2)
刚好这群人也是帮好热闹的,后来就纷纷要求骑一下试试。于是马路边就开始了轰轰烈烈的试驾运动——他们的沃尔沃、奥迪、甲壳虫就停在一边,但那些骑得歪歪扭扭的尖叫与大笑也是真的。
回家的路上,呆哥呆萌呆萌地感慨:“咱们已经上升到更豁达的境界了吧?不在乎一些外在的虚荣了。”
我嫌他骑得太快,一边喊他慢下来看一眼路边某夜市摊位,一边答:“咱俩是两个心理素质特别强的穷人。”
呆哥嘿嘿地笑着答:“这种事,就看你的需要罢了。你自己觉得合适就行,管别人怎么想呢!”
我们呆哥,他是真的心大。
其实,我的女友也说过类似的一句话。
那是某次下午茶时分,我挺悠闲地在喝咖啡看杂志,她却突然跟我说:“前几天,我看见常了。”
常,是她的前男友。当年我们一群看客都坚定地认为他俩不合适,只有他俩兀自爱得如火如荼。三年后分手,终究还是因为最初大家认定的那个“三观不合”。分手的时候她落寞地问我:“为什么我早没看出来我俩其实根本不是一路人?”
我当时答:“心理学上说了,这叫晕轮效应,俗话说就是爱情使人盲目。”
我没说的是:谈恋爱嘛,之所以要“谈”,就是因为接触才能发现问题,而问题绝不是一下子就能全部冒出来的。
比如他俩,女孩子从小物质条件不错,一路读书,最后读到博士,看问题有点理想化,但还不至于不食人间烟火;男孩子从小家境不是很好,本科毕业就担起给妹妹交学费的重担,对他来说物质收入远胜过精神追求。所以,毕业后,男生选择了能够快速致富的艺术培训行业,完全扔掉昔日的艺术理想,而女生这时候师从某知名导师,开始研习画评画论。两个人的方向背道而驰,最终不得不分手,看在外人眼里,甚至还有人埋怨女生嫌贫爱富——因为他们分手时,正是男生的培训学校遭遇资金瓶颈时。没人知道,女生离开时甚至没有要回最初投资在这所培训学校里的五万元私房钱。
十年前,对一个在读研究生来说,五万元并不是一个小数目。那是女孩做各种兼职的收入,也包括她辅导学生的课时费。或许正是因为此,十年后,男孩辗转找到女孩的联系方式,见面的理由,就是还钱。
尽管,我们都愿意相信他仅仅是为了还钱而来,但对方开着的奥迪Q7、偶然说起他家所在的高档楼盘,总让这份诚意,显得有些打折。
但女友的态度则大方太多了——她收下钱,微笑地听完男孩这十年的奋斗史,间或提几个问题表示赞叹,末了他要送她回家,她坦然地告知自家地址,毫不掩饰那是一套位于单位附近的老房子。一路越过扰攘的菜市场、开放的居民区、一连串三十年历史的家属楼……对方越来越沉默。最后她到家,下车,说再见,对方终于忍不住问:“你想要的,就是这样的生活?”
她笑了,站在车外,隔着敞开的车窗,问他:“你还记不记得,曾经我说想住怎样的房子?”
他怎么会不记得呢——研二分手前那段日子,正是他经济最困窘的时候,每天都在各市、各县的高中里跑,各种试讲、发传单招生累得嗓子冒烟,租用的教室又要涨房租……事情多,火就大,一点小事就容易吵架,只是这一次他没空哄她回心转意,于是在吵完架几天后,他收到她正式的分手短信。他想来想去不知道自己哪里做错了,只想起前几天说起买房结婚的话题,他说想买间二手房先住着,以后总会住上好房子。何况二手房装修污染少、位置基本都在老城区所以生活便利,虽然没有电梯但公摊小、性价比高……而她很惊讶地看着他,认真地告诉他:“我长这么大,从没住过二手房。”
他永远都不会忘记她当时的眼神,纯净的、真诚的,没有丝毫鄙夷,只有天真的惊讶。
为了验证自己的推断,他把她叫出来,面对面地问她:“为什么要分手,就因为我买不起新房子,只想买二手房?”他说完,她的眼神里竟然第一次出现了怜悯——是的,怜悯!为了这份怜悯的眼神,十年了,他经营这所培训学校呕心沥血,直到这里成为全市最大的艺术考试辅导基地。他现在很有钱,有社会地位,有妻子,有儿子,他这么努力才觉得有资格重新站在她面前,可她竟然过着完全出乎他意料的日子!
那天,她把手肘扶在车窗上,很认真地看着他,说:“对不起,曾经是你长大了,而我还活在校园里,没长大。后来我明白了,你说的是对的,老城区的房子生活便利、性价比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更热络,我现在反倒舍不得搬离这里了。”
她说完,挥挥手,转身往狭窄的胡同里走去。他目瞪口呆地注视着昏黄路灯下她的背影——我猜他内心可能有一万头草泥马在奔腾:如果不是因为房子,当初到底为什么要分手?如果不是跟物质条件有关,这十年,他到底在奋斗个毛啊?
……
我忍不住哈哈大笑。
是的,我刚好知道故事的另外一面——十年前,他们吵架的原因,不是因为男生买不起新房子,也不是因为鸡毛蒜皮的心烦意乱,而是因为男生对女生说:“你爸不是教育局的吗,让他帮我疏通一下关系,多招点学生,我给老爷子最高级别的好处费,行不行”,女生脸色已变,男生还在自顾自地筹谋,“我记得你爸还认识教育厅的人吧,如果能给考生弄到特招名额,直接进大学,你看我给十万块钱的好处费够不够?”
他当然知道女生的爷爷是离休干部、老革命,女生的父亲是军队转业、省厅任职,但他理解不了在这样一个家庭里,谁敢拿“好处费”那就是死有余辜!在女友的爷爷看来,那就是人民的罪人!
女友说:“后来长大了,我开始认识到当年他的急于求成或许也不过是因为刚踏上社会,需要立足。说白了我们当年分手,更多是源于当时的彼此已经不合适。他有一点说得没错,二手房有二手房的好——我心疼我老公,他工作忙,只要家离单位近,路上少花点时间,平时能多睡十分钟都是好的。而且这房子还是学区房,我女儿从幼儿园到初中都完全没压力……这房子再破,但它符合我目前的需求,我过得开心就好,跟新旧穷富完全没关系!”
我会心微笑——家住老城区破房子里的女友,其实是本城首屈一指的青年美术评论家,丈夫在报社任职,两口子收入都不算太高,但精神上高度契合,婚姻美满、家庭幸福。她淡然的豁达与不自卑,其实是因为心底那份宽裕的不屑。
所以你看,做穷人其实挺有趣的,关键是得做个“有底气”的穷人——女友毫不掩饰自己的破房子,是因为她需要让自己爱的人生活便利,而只要爱一直在,携手打拼一套更好的房子根本不是问题;我一点都不怕你知道我平日里是骑电动车的,因为我买得起车,但我更喜爱节省时间提高效率的无敌小电动;我的女儿咚咚笃定自己用的是国产牙刷,因为妈妈在微笑鼓励,既然最重要的事在于每天刷牙而自己确实牙齿白白,那么用哪国的牙刷、牙膏……干卿何事?
说白了,我们的底气,其实不过源于自己的脚踏实地:要奋斗到能够很好地养活自己,然后才有机会带着冷静的审视与客观的评判看周遭——我说的绝对不是让你在揭不开锅的时候还要告诉自己“穷有穷的好”这样的心灵鸡汤,我要说的,是在精神富有之后自然释怀于或许并不富有的物质条件;而假如有一天你物质富有了,也请低调,毕竟最难打造的不是光鲜外表,而是从容气度。
小富即安——其实,在“越多越贪婪”的寻常物欲面前,能做到这点的人,即便不是大智慧,也常拥有大福气。
我们的底气,其实不过源于自己的脚踏实地:要奋斗到能够很好地养活自己,然后才有机会带着冷静的审视与客观的评判看周遭。
抱怨未必是负能量,我们只是渴望被懂得
你信任你的家人,才敢对ta抱怨职场上的坎坷或闹心;你信任你的朋友,才敢对ta抱怨家庭的口角或琐事……各类心灵鸡汤常说要少给人灌注“负能量”,但如果几句抱怨就算灌注负能量的话,那只能说明你找来听取你抱怨的那个人,选错了。
有一天,我的学生们在教学群里分享一款手环——据说是一次心理健康活动的赠品,旨在提倡大家戴上手环后坚持21天不抱怨,就能养成基于心理学基础的、不抱怨的好习惯。
我不知道自己的脑袋后面是不是真的长了反骨,因为面对这种似乎挺有理论支撑的观点,我最先想到的问题竟然是:漫长而琐碎的生活中,坚持认同,从不抱怨,这样真的好吗?
首先我得说,我做不到。
我跟我的闺密抱怨,“我们家呆哥,他领导跟我表扬他,说他擦过的桌子就是比别人擦得干净,因为他手里的抹布不会绕着办公用品走,而是会把办公用品全都拿起来,擦干净下面的桌面,再一一摆回去……可是,他怎么都不会回家给我擦擦桌子呢?”
我闺密淡定地说:“昨天,我老公百年不遇地要教我儿子写毛笔字,今天早晨起床我发现他爷俩不光写完了没收拾,而且哪哪儿都有墨汁污渍,从桌面到旁边的衣柜门上……嗯,你懂的,我们家是白色美式实木家具。”
呃……我帮“白色美式实木家具”的柜门默哀了一分钟,贼心不死地想要超越她:“呆哥的作息很彪悍,每天早上五点半起床学习、健身,八点到单位上班,晚上十点半到十一点下班,全年无休,随叫随到,哎,你看这个节奏再使使劲儿就约等于24小时便利店了吧?”
我的闺密继续很淡定地说:“如果他回家的时候是清醒的,那你就知足吧。知道我老公天天都干些什么事儿吗?以昨晚为例吧,他陪老板去应酬到晚上十点才回家,又喝多了,就在我们家楼下大喊我的名字,当时我在洗澡没听见。到我听见的时候估计全楼都听见了。然后我就从阳台上探出头去吼了一句‘喊什么喊,赶紧滚回来’,你知道他的反应是什么吗?”
我很好奇,“是什么?”
闺密喝口茶,仍然淡定地答:“他特别欢乐地在楼下喊‘哎呀,我家在那儿啊’!我这才知道,原来他喊我,是因为他数不清楚我们那栋楼上的单元门了!当然,随后他看明白方位,就麻利儿地滚回来了……”
我:“……”
瞬间被治愈。
有时候我也对呆哥抱怨,“单位里交给我一项某某内容的工作,很烦琐,又陌生,费时费力……唉,感觉不会再爱了。”
呆哥不说话,听我360度翻来覆去地抱怨。
听够了,他摆摆手,“我看这件事情未必是坏事。既然你必须要去做这件事情,为什么一定要想不高兴的那部分?你应该想想你能从中获得的好处——第一,你可以学到一项新本事;第二,你因此有机会出去见见世面,看看别人在这方面都做了些什么,有没有什么你能学到的;第三,有些不需要精益求精的地方也不用耽误太多时间,你要是处处都想做到最好,肯定很累,还未必能全都照顾到,大可以有取舍。所以,你就抱着学习的态度去加入一下,能学多少算多少,也就行了。”
我转转眼珠子看看他,似乎……还真是这么回事。
他用看弱智小孩的表情看我,“什么都不干当然不累,也不闹心,就是一辈子没进步。故步自封的话,能对你的写作有帮助吗?你就当是体验生活不就行了?”
于是,十年过去,职场上每一步挑战、委屈、麻烦……我都告诉自己,这是生活的素材,对和平年代的作者来说,未尝不是福分。
这样想着想着,作为一个职业人的家庭生活,好像也就顺遂了许多。
还有个朋友跟我多年不见,再见的时候他已经从部队转业到了基层政府机关,级别是“科员”。我们一边喝茶,一边听他讲转业后的各种落差:因为军队和地方生活区别较大,所以三十多岁了还要把诸如文字等技能一点点学起,人脉匮乏也得从头经营;过去是营级干部管着若干连排,现在机关做小虾米完全就是职场新鲜人;走出军区大院,薪水少了好大一截,要花钱的地方却多了好多……
我点头,是,在机关工作多年,他说的这些际遇,看多了自然懂。我知道这是个挺复杂的问题,有环境外因,最终却还是取决于个人自身的工作能力与心态调整——他的郁闷说白了不过就两个字“落差”,这就好像刚从象牙塔走出来的毕业生们蜂拥着去“考公”,然后有人顺利考取,以为要大展宏图,结果进门后却发现自己不过是保洁员、前台接待员,甚至和村委会里一名挂着“村官”头衔的打字员一样。
都有“新人”的阶段,只不过20岁的时候环顾四周都是新人也没觉得自己多么特殊,三十多岁眼见着周围同学、旧友事业有成,而自己还要再做新人……心里难免别扭。
所以他还是没忍住,问:“你现在是什么级别?”
那时我刚好也是一名公务员,遂老老实实地答:“正科。”
“靠,”他哀叹一声,“咱俩同龄,你都正科了,我还是科员,中间还隔着个副科……你这个级别在我们那里都等于是单位一把手了,我这辈子都熬不上。”
我不得不告诉他:“问题在于我们单位一把手是正厅级。我们那个办公大楼上,一把手是正省级。研究生毕业这么多年,我在大楼上出出进进,仍然是领导们眼中‘新来的那个小姑娘’。简单点说就是,那幢楼上绝大多数人都比我级别高,我业务倒是熟练了,本质上不还是个新鲜人?”
他愣一下,感慨:“也是啊!”
当然是。
初中时候学物理,知道了一个名词叫作“参照物”。我物理学得不好,但对这个词的引申义倒是各种体悟,比如:许多事,所谓优劣,所谓高矮,其实就看你跟谁比、怎么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