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不学习的孩子,只有不懂爱的教育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4章 学校的“规矩”抹杀了上学的快乐

女孩子就不能追逐打闹吗?

中午,菲儿放学回来,情绪有些低落。

我给了菲儿一个大大的拥抱,关切地问道:“菲儿,今天在学校开心吗?”

菲儿摇摇头,沮丧地说:“妈妈,今天我真不开心!”

抱着她,我坐了下来:“哦,菲儿,别担心,告诉妈妈,什么事让你不开心,我可以帮助你!”

菲儿认真讲了起来:“课间的时候,我去隔壁班找我的好朋友周思怡玩,可她不能出来和我玩了!”

“这是为什么啊?”我很疑惑,“你们俩闹矛盾了?”

菲儿摇摇头,满脸苦恼:“今天,他们班老师批评了他们班的女孩子,说女孩子一下课怎么能和男孩子一个样!一点儿也不安静,打打闹闹,跑来跑去!简直就是一群‘疯子’,疯疯癫癫,疯得一身臭汗,怎么还有心思上课?老师要她们以后不要去教室外面玩闹,要安安静静呆在教室里,老师还说,女孩子要文静,不要疯疯癫癫!安静的女孩才是好女孩,追逐打闹的女孩不是好女孩,只会招人讨厌,周思怡想表现好,想做好女孩,所以课间她不再出来和我玩了。想到以后下课不能和她一块玩,我就特别的不开心!”

菲儿似乎又想起了什么,睁着一双大眼,满脸疑惑地问我:

“妈妈,我课间也喜欢在操场上奔跑追逐,爱和同学玩抓人游戏,我们觉得很快乐,很开心,很好玩!可是,如果我这样玩,这样跑,那我也是个‘疯子’吗?难道只有男孩才可以追逐打闹吗?”

我摇摇头,告诉菲儿:“不,菲儿,女孩和男孩是一样的,都爱玩、爱动、爱跑、爱快乐,这是孩子的天性。操场是每个孩子的乐园,在操场上奔跑、追逐、玩耍能给予孩子健康和快乐,这是孩子的正当权利,菲儿,你没有做错什么,你不要为此烦恼和自责,好吗?”

菲儿点点头,放下心来。

我的心却无法平静:

陈腐的观念仍在深深影响我们的教育,剥夺孩子的童趣与快乐,妨碍孩子的健康成长,甚至对孩子的心理和性格造成不良影响。

生活中最可怕的事不是他人奴役你,而是我们错把思想的糟粕当成精华,把谬误当成真理,用错误的观念支配自己、奴役自己。

女子若想获得幸福与快乐,就必须打碎套在自己身上的枷锁,去除陈腐的糟粕,让自己的身体和心灵获得解放,如此,才会拥有自由快乐生活。若我们固守这些糟粕,并又传递给下一代,我们如何企盼我们的孩子幸福呢?

事实上,女孩在儿童期基本上与男孩没有什么性别差异,活泼好动是男孩女孩共有的特征,同时也是儿童的最大优点。

孩子是在奔跑、追逐、嬉笑中健康成长的!

这令孩子的身体更为强健,令孩子的智力发展更好,并且,活泼好动是儿童的天性,体现了儿童的健康心理。活泼开朗的孩子对生活充满热爱、积极、乐观、朝气蓬勃,抑郁的孩子会对生活失望、消极、悲观和死气沉沉。

所以,我们成人不要看到女孩活泼好动就心生厌烦,不要用“疯疯癫癫”指责并训斥活泼好动的女孩,不要因为女孩在奔跑运动中损伤一些皮肉就禁止她们的正常活动,更不要把“安静听话”作为淑女的原则束缚她们。相反,看到女孩的积极、活泼、好动,我们要感到高兴,要肯定这种天性,并尊重这种天性,还要向女孩传递一个信息:活泼好动是孩子的正当权利,尽情享受奔跑追逐带来的快乐与健康。

让我们的女孩拥有像男孩一样健康强壮的身体;具备同男子一样聪明理性的大脑;用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去获取智慧、独立和自由。这样,她们才有真正的幸福。

菲儿,我要对你说:

奔跑吧,追逐吧,欢笑吧,这会使你健康和快乐。

学校像“牢笼”!

最近,菲儿在学校有了新的烦恼。

事情是这样的:

菲儿告诉我,课间10分钟是班上小朋友最开心的时候。因为孩子们可以在教室外、篮球场、运动场上自由地玩耍。有的孩子玩抓人游戏,有的孩子蹦蹦跳跳,有的互相追逐,有的跳绳,有的在体育器械上玩耍,还有的孩子会趴在草丛中找小虫子、看植物……总之,开心极了,每个孩子都能找到自己的乐趣!

但是现在,这种自由和快乐就要被限制、被剥夺。

因为老师为孩子们制定了一条新的班规:课间不能到教室外面的篮球场、运动场上玩耍奔跑,只能在教室里或教室外的走廊过道里玩,违者要挨批评或受罚。结果,老师的这个新规定导致大部分孩子在课间只能呆在教室里,呆在自己的座位上。这样,孩子整个上午就要在教室里差不多连坐4个多小时,对于6、7岁的孩子,这岂不是一种“囚禁”?

成人为何要作出这样有违常理的规定?

成人为何要剥夺孩子正当的自由和快乐?

有的成人认为孩子在课间玩得满头大汗,东奔西跑,心玩野了,上课不容易静下心来,不利于课堂认真学习,所以要求孩子在课间保持安静状态。

事实上,处于儿童期(2~12岁)的孩子性格活泼好动,对事物难以保持长久的专注,孩子能认真听完40分钟的一节课已是非常不易。若老师的讲课枯燥乏味,在孩子的眼里就更是一种痛苦,一种折磨!而课间休息则是一种放松和调节,既增强孩子的体质,又为下一节课的专注听讲作准备。

课间自由活动给孩子健康和快乐,对孩子的身体和学习非常重要,若孩子整日被束缚在教室、课堂、书本、作业中,那么学校将不再是儿童求知的乐园,而是一座摧残儿童的“牢笼”。

有的成人认为孩子课间在运动场上奔跑、玩游戏、互相追逐打闹会发生意外,会有受伤的危险。为避免这类事故发生,孩子呆在教室里比较安全。

这样的观念利于孩子健康成长吗?

孩子在学校的运动场所自由活动、追逐打闹有时的确会有意外,会有危险,但这种意外和危险通常只会是皮肉的损伤,不会有生命危险。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若因看重孩子的皮肉无损而抑制他们健康合理的自由活动,这会让孩子失去更重要的东西:精神快乐的需求。岂不因小失大?

有的成人认为孩子在课后自由地玩耍,是一种自我放纵,久而久之,孩子会变得没有规矩,难以调教,孩子应该安静和守规矩。

这样的教育观念简直是违背了人的天性。

在社会群体中,人既要有合理的约束,但也需要个体的正当自由。

只有约束、只受他人支配的生活,这会让孩子失去活力和创造力,精神萎靡。孩子的行为若都在成人的约束和安排之下,连课间10分钟的自由权利都无法正当享受,这样的孩子只是一具“玩偶”,他会丧失独立自主的精神和气质,给予孩子正当的自由才能让孩子充满活力,具备创造精神。课间10分钟正是孩子充分享受自由的快乐时光。

很多国人质疑:当今中国,不少孩子上学后,亮晶晶的眼睛为何变得黯淡无光?不少孩子上学前能问十万个为什么,而上学后竟连一个为什么也问不出来了?不少孩子为何觉得学校没有快乐?学习是一种苦役?

我想:禁止孩子正当的娱乐,剥夺孩子正当的自由是其中原因之一。

当我们成人为孩子制定各种生活规则和学习要求时,应从人性的角度出发,而不要束缚和绑架孩子的天性。

学校应成为孩子求知的乐园,精神幸福的家园,学校不应是一座死气沉沉的“牢笼”,让孩子的身体和精神未老先衰。

“我想当班长,因为‘官’最大”

吃过中饭,菲儿和我聊开了:

“妈妈,告诉你一件事,我们班快要选班干部了,我想当班长!”

“菲儿,你想当班长!为什么?”我很想知道原因。

“当班长好呗!老师说了,班长是班上最棒最优秀的孩子,只有表现最好、成绩最优秀的学生才可以做班长!我想做最优秀的人,这样老师和小朋友都会喜欢我!我们老师还说了,班长是班上最大的‘官’,权力最大!可以管所有的人!老师不在时,大家都要听班长的话,谁不听班长的话,班长就有权让他到教室后面罚站!妈妈,我可不想被别人罚站!所以,我要争取当班长!这样我就有比其他同学更多的自由和权利!”菲儿滔滔不绝对我说完这番话。

我内心一怔:在老师的眼里,在我们许多成年人的观念里,“班长”竟被设置成一种“荣耀”和“权力”,并且,老师竟诱导还如此年幼的孩子期盼和争夺这种“荣耀”和“权力”。

我万万没想到菲儿想当班长竟是被“荣耀”和“权力”所吸引。孩子原本善良、纯洁、淳朴,本不懂名利为何物,本无名利之心,但若被成人引诱、鼓励、刺激,孩子被置于一个争夺荣耀和权力的环境,则会不自觉地渴望并追逐荣耀和权力,慢慢地,孩子学会虚荣、伪善、逢迎、狡诈、自私、嫉妒、冷酷,人性的恶开始一点点膨胀,孩子也会因为染上这些“恶”陷入病态、痛苦、烦恼和焦虑。

难道我们还不醒悟:成人世界的不公、欺压、争夺、焦虑和痛苦便是源自这种追名逐利的价值观?

我们为何要将孩子引入“恶”与“痛苦”的生活追求中?教孩子误用“公共权力”?

我们应将孩子引入善与幸福的生活。

成人不应将“公共权力”设置成个人权威和荣耀,诱导和刺激孩子期盼并争夺这种荣耀,这会导致孩子成年后把荣耀名利作为人生追求的目标。

我们应让孩子明白:班干部职务是一种公共事务、公共权力的体现,孩子从中获得的不是荣耀和名利,不是虚荣和权威,而是集体事务的参与意识、社会责任心和社会义务感。公共职务不应成为某个所谓“优秀”孩子的特权和专享,而应让每个孩子都能体验并参与管理公共事务,帮助孩子正确认识公共权力和运用公共权力。公共权力不应是少数人或极个别人的专利,而应是多数人或全体人的权利。

国人纳闷:为何中国民众对社会事务和公共事务不热心,不具备积极的政治参与热情?

有一个原因即是:我们的孩童从受教育开始,就处在一个成人营造的“人管人”的环境之中。孩子对公共事务参与的热情和权利被否定、被排除、被剥夺,久而久之,孩子对公共事务的参与意识淡薄。当孩子长大成人之后,他们又如何具备关心国事和社会事务的意识和能力?漠然态度只会成为一种必然。

成人不应教孩子滥用公共权力或畏惧公共权力。

公共权力是服务精神的体现,是“公权”,不是“私权”,不是用来展示个人权威,更不是监管他人、役使他人的工具。

私欲和权威的膨胀势必会滋生专横的心理,进而导致蛮横专行,并要求其他孩子听命于他。这种心理和行为是由独享权力造成的,不是人的天性导致。在专横的氛围中,其他孩子慢慢会畏惧公共权力,屈服并认可掌握公共权力的人,只知服从和听命的孩子便也日渐形成。

中国古代社会,为何民众害怕官员?

其实民众怕的不是官员本人,而是官员手中掌握的政治公共权力。这种权力具有生杀予夺的威力,它不是用来体现民生福祉,更多是用来实现掌权者个人的意志、威严和私欲,甚至不惜奴役他人、压迫大众。

应该承认:公共权力可以造福民众,但也可以祸害民众。

公共权力应成为服务大众的“善”的权力,而不是满足个人私欲的“恶”的权力。

人不是天生的暴君,人也不是天生的奴隶。

我们没有教会孩子文明,却教会了孩子野蛮;我们没有教会孩子平等,却教会了孩子专制与奴性。

“双面”班长

菲儿给我讲述了他们的班长:

今天,我看见了一个“小霸主”!

早上8点,小孩开始早读课。

班长拿着教鞭,在教室里来回走动,两只眼睛像鹰一样,认真盯着每个同学,只要哪个同学嘴巴没动或者读得不卖力,就会立刻被她揪出来,接受她的惩罚。班长的这种职权是老师授予的,说早读课由班长来“管理”我们,“监督”我们。

班长如此认真而卖力地监督,让我们每个孩子都感到害怕,不得不有口无心地读着那些早已读了百遍的语文课文,如《柳树醒了》、《邓小平爷爷植树》……反复读着:“树梢、树梢、树梢;打雷,打雷,打雷;柳树,柳树,柳树……”

几分钟后,有些同学无法忍受这样乏味枯燥的“苦差事”,开始开小差,有的偷偷讲话,有的看窗外,有的不动嘴了……

这一切自然逃不过班长锐利的眼睛,她怒气冲冲,走到这些孩子的面前,训斥他们:“谁让你们讲话的?谁让你们开小差的?你们不好好读书,就知道讲话,你们讲个屁啊!”班长训人的神态和口气真像我们的老师。

于是,班长把这些“读书不认真”的孩子一个个揪出来,虽然这些孩子不愿站到讲台前“出丑”,但最终还是被班长用蛮力拉到讲台前。

班上安静下来了,都在看班长如何惩罚他们。

班长共揪出七个孩子,五个男生,两个女生,班长让他们在讲台上站成一排,这几个孩子的眼神是委屈的,可怜巴巴的,可班长却不管这些,她拿着教鞭,大声命令他们:“现在,你们开始蹲马步吧!”

在小学,“蹲马步”是老师惩罚孩子惯用的一种手段。

“蹲马步”很令人难受,这种惩罚不仅让身体受累,最受不了的是自尊心受辱,被罚的孩子需要在全班面前表演这种姿势。七个孩子不愿意接受这种惩罚,班长生气了,她晃了晃教鞭,威胁说:“你们不蹲,我等会儿报告老师,老师说了,让我管好你们,谁不认真读书,谁就要被罚蹲马步!”

班长的威胁与恐吓让这几个孩子屈服了,他们按照班长的指示,开始蹲马步。班长重新拿起教鞭,神气地来回走动,认真监督这几个孩子是否在“偷懒”,还不时提醒他们的动作不够标准。

蹲马步很累,时间一长,七个小孩就撑不住了,可班长毫不同情,不断要求他们保持标准的姿势。最后王大成因为太累,开始反抗,拒绝蹲。班长竟用手上的教鞭打了他一下,严肃地说:“你不蹲,我就打你,老师说了,让我管好你们这些不听老师话的小孩,谁不听话,我就打谁!”

“你蹲不蹲?”班长威胁道。

王大成昂着头,站直身子,不服从班长的命令。

双方正僵持着,老师进来了,王大成似乎看到了希望,用求助的口吻告诉老师:“老师,班长用鞭子打我!”

问明情况后,老师凶巴巴地对王大成说:“班长打得好,班长没做错,这是我规定的,不好好早读的人,班长就可以拉他到讲台前‘献丑’、‘亮相’、‘蹲马步’,不好好蹲的话,还要挨打,看你们怕不怕!王大成,你现在给我站到那个角落里去,继续蹲,蹲一节课,我看你长不长记性!”

接着,老师严肃地说道:“我不在的时候,班长就是你们的小老师,帮我‘管理’你们、‘监督’你们,你们不听她,反驳她,她就可以代我惩罚你们!你们不要以为我不在的时候,我就管不到你们,你们就可以无法无天,就想偷懒,不认真读书,不守规矩,不按我说的去做……”

这样的场景让我明白:孩子所处的教育环境很不健康。

成人并没有把孩子当成平等人一样看待,孩子被成人视为一件不可信任的“物品”,是用来“监管”、“支配”和“操控”的。

班长是小小的“监管人”,她威风凛凛,像个“小霸主”,但班长这种凌驾于他人之上的威风气势不是天生的,却是成人刻意培养出来的。

班长还只是一个7岁的孩子,还不懂善恶,还没有是非辨别能力。班长做出这种行为,是被成人指使,她只是在执行成人的命令罢了。在成人的鼓励和支持下,这位小班长也许还把这种监管人、惩罚人的行为视为理所应当,当成一种“职责”和“荣耀”。

班长的威风让其他孩子形成这样的意识:班长的地位高于我们,班长可以惩罚我们任何一个人,这是成人授予她的特权。

于是,被罚的孩子在强力的恐吓之下,只能屈服和接受这种不公正的羞辱,不懂也不敢维护自己合理的权益。若干年后,当这些孩子长大成人步入社会,他们早已形成这样的观念并屈服这样的社会现实:人与人不是平等的,有些人生来就可以对另一些人颐指气使的。

可是,当他们不过还是一群六七岁的孩童,还没有是非善恶辨别能力,成人就把他们抛入一个服从与被服从的生活环境,他们长大后怎可能有是非善恶的观念呢?失去善恶标准,人们便会视“不平等”为生存法则,习惯“不平等”的社会环境,习惯恃强凌弱。

人性的“丑”与“恶”不是天性,它的嚣张、膨胀与释放更多是来自外部不健康环境的培养、刺激与熏陶。

儿童身上的“恶”,是源自成人的灌输、教唆与栽培。

教育应克服蒙昧、无知与恶性。

教育应给人真、善、美的滋养。

班长成了大家的“宠儿”!

菲儿告诉我:

昨天,全班孩子都见证了班长惩罚同学“蹲马步”,老师支持和肯定班长的管人行为。于是,孩子都懂得了:班长的权力好大,班长好威风!

“管人”的权力使班长在班上“特殊”起来。

现在,很多同学不再像以前一样,自然、真诚、按自己的喜好去寻找玩伴,很多同学开始向班长靠拢,主动找她玩,甚至还有的同学开始用一些“物品”讨好班长,送她铅笔、橡皮、尺子或其他一些小玩意……

这样的氛围使班长也开始习惯并默认自己在班上的“特殊地位”,大方接受同学“馈赠”的礼物,在大家的簇拥下,她不免虚荣起来,甚至自傲。慢慢地,班长也认为自己是班上最出色、最优秀、最值得大家喜欢的人。

其实小孩们心里都明白,自己并不是真正喜欢她,而只是惧怕她,准确地说,惧怕她手中“管人”的权力,班长拥有“监管”和“惩罚”的权力,班长可以记名字、打小报告、训斥小朋友……

班长“管人”刚开始很公正,严格遵守老师的规定秉公办事。但慢慢地,小孩发现“独断专权”让班长滋生了不良的“个人私欲”:班长开始“以权谋私”,利用“管人”的权力做不公正的事:庇护跟她关系好的同学,冤枉跟她关系不好的同学:早读课读得不卖力、上课讲话等等,然后班长借这些“错”狠狠告上一状,班长有时自己也会亲自动手打这些同学以作惩罚……

班长的“变质”行为让菲儿他们感觉可怕,她已不再是和其他人一样的孩子,而成为一种“权威”的化身,成为“主宰”!

于是,有的孩子胆小顺从,屈服于班长的管教;有的孩子软弱怕事,受欺侮不敢吭声;有的曲意逢迎,讨好奉承;有的以权谋私,打击报复;有的恃强凌弱,欺负弱者……

纯真的孩子本不应过早地显露人性的这些缺陷!

谁的错?

成人,成人在教育中充当了不正确的引导者。

成人为孩子设置不健康的“公共权力”,让孩子误用“公共权力”,把它当做实现个人意志的工具,欺负和不尊重他人。于是,“恶”性逐渐压倒孩子身上的“善”性,孩子渐渐染上成人身上的“病症”:自私、虚假、专制、霸道、野蛮、逢迎、软弱、怯懦……

当我们感叹孩子逐渐失去孩子的“童真”和“善性”,染上种种“恶性”时,我们有没有反思:

我们成人有没有充当一个“恶”的教唆者和引导者?

我们成人有没有弄脏孩子的成长环境?

我们成人有没有给予孩子“善”的观念和“善”的认识?

恶的观念导致人的恶行;善的观念给人善行。

班长也有苦恼!

菲儿说:

现在,我们全班小孩对班长既敬畏又羡慕,敬畏是因为害怕班长用手中的权力惩罚自己,羡慕是因为班长被老师认为是班上的“最优秀者”,班长是老师的宠儿!

班长似乎成了班上最神气、最快乐、最没有烦恼的小孩!

但慢慢地,孩子们发现,班长并非总是快乐,班长也有苦恼。

班长有一项重要的任务:管好课前纪律,保持教室安静,禁止学生讲话和喧闹。有一次上课打铃之后,老师走进教室,发现班上很嘈杂,闹哄哄的,老师很生气。老师开始责问班长:“李浩楠,你看看你这个班长怎么当的?打铃了还那么多同学在讲话,你不管!要是我进来看见谁在讲话,我早就一巴掌扇过去了,看他们还敢说话!班长没有威信,不狠,怎么管纪律?你纪律管不好,怎么当班长?你要是这么不称职,管不好的话,我就撤你的职,让别人来当!”

班长的小脸倍感委屈,她不敢申辩。

其实小孩都清楚,不是班长不称职,而是老师给班长的这项任务不科学、不合理。因为孩子们天性活泼,聚在一起就爱说笑,班长有时施以暴力都无法管住这种活泼天性。可老师却认为,班长是她委任的“监督员”,只要用暴力的管理方法,就可以把孩子们训得服服帖帖,所以老师认为班长没管好纪律,是班长的失职。还有一次,班长在课间和同学玩得满头大汗被老师看到了,老师板着脸责备班长怎么不遵守老师的规定:课间要安安静静,不要玩得像“疯子”一样,全身臭汗。语文课上,班长忘记带语文书,老师很严厉地批评她:“身为一班之长,你不守纪律,下课玩得像‘疯子’一样!上课又不带课本!你的带头作用去哪儿了?你怎么跟其他普通同学没什么区别?那我选你当班长干什么?班长就是要和其他人不一样,要以身作则!……”

但是,估计老师忘记了这一点:班长和其他孩子一样,她还只是个孩子!她也有童心,也需要开心地玩,也会偶尔忘带东西,上课会和同桌讲讲话,会开开小差,犯犯小错,考试成绩会不稳定,也不爱做作业、不爱读课本……

班长其实没什么不同,可老师偏要把她看成和其他人不一样,把她看得比常人“优秀”、“聪明“、“非凡”、“与众不同”!

当然,这也让班长陷入不幸。

她要承受“优秀”、“聪明”、“非凡”、“与众不同”带来的压力和烦恼。

有一次上课,老师问我们大家谁能背诵《风娃娃》这篇课文,全班同学没人举手。老师便把目光定在班长的身上,用期待的口吻说:“我聪明的班长,现在该是你给大家表现的时候了!”

班长站起来,摇摇头,表示也不会背。

老师很失望,又很诧异:“你也不会背?别人不会,我可以理解!可你是班长,你是因为学习好,成绩好,我才选你当班长,你不会背,怎么显示你的优秀?怎么给别人当榜样?怎么在班上树立威信?你在家别光顾着玩,多花点心思在学习上,一班之长应当在学习上做标兵,起着模范的作用!……”

在老师的眼里,班长是考高分的“好马”,比一般同学聪明,所以班长必须要保持好的考分,不可以“好马失蹄”。一次语文单元测验,班长考了89分,老师在全班同学面前扬起班长的卷子,说:“大家看看,我们的班长最近大脑是不是不清醒,玩糊涂了,这次考试竟然只考了89分,连普通同学都不如,很多普通同学都考了90多分!班长考得这么差,让大家怎么向班长学习?班长听好了,你下次还考这么差,就不配做班长,我要换别人了!别看你是班长,平时总是表扬你,你做得不好,我一样地批评,我做事很公正,不会包庇任何一个人!……”

当老师说着这些讥讽和责备的话时,班长的头埋得低低的,眼泪不断落下来。

这时的班长真可怜,她没有了往日“管”人的神气和自信。

而平时被班长“罚”过和“整”过的孩子这时都很开心,脸上的表情幸灾乐祸,甚至有些同学还快乐地笑出声。

班长也是不幸的。这真的令我难过和遗憾:孩子年纪小小,却已经有了不友好的嘲笑心理和报复心理,这很不应该,可孩子们对班长的嘲笑、敌意、忌恨、不友好、不喜欢却又是真实和发自内心的。

我想不是班长本人,而是班长手中的“特权”以及班长用这种“特权”对其他同学进行伤害和欺负才导致大家对班长的讨厌、嘲笑和敌意。

人的同情、怜悯、关心、善良需要在相互尊重的环境中得以滋润和培养。

但是,我们成人却没有给孩子一个相互尊重、友爱的环境。

在老师的眼里,班长只是一个“管人的工具”。

老师选定一个孩子当班长,不是让大家感受到班集体的友好和温馨,教会大家正确认识公共权力,培养公共服务意识,老师却是想把班长塑造成“学习好,守规矩,听话,管人”的理想角色,然后再把班长作为“模板”、“榜样”加以推广,要求全班同学效而仿之,让全体同学达到老师设定的样子。

此外,班长还要以“榜样身份”监管其他孩子,强迫其他孩子也按照老师的要求做,班长若没有达到老师的要求,便被视为“不称职”,班长便会受到老师的打击、批评和否定。

这样的教育环境,孩子难以接近幸福和善。

一个以服从个人意志为己任、不尊重他人尊严的环境里,每个人的命运都将相同:屈从和认命,没有自我。

成人社会也是如此,当社会公共权力一旦失去民众监督为私所用,腐败、混乱、不公、争夺、欺压、奴役便会大行其道。

“规矩”合乎人性吗?

中午,菲儿放学回来。

菲儿嚷道:“爸爸,妈妈,我回来了!”

“菲儿,今天在学校开心吗?”我笑着问她。

菲儿快乐地:“开心!同学们都开心!不过,我们张老师今天不开心!”

我好奇:“哦?张老师为什么不开心?”

“妈妈,是有关‘规矩’的事情。今天早上老师站在讲台上,板着脸,很生气,对我们发脾气,凶我们,‘哼!你们班太不像话了,我定的规矩不好好遵守,全当耳边风!你们这么小,就不好好听话,长大还怎么学好?’”

我疑惑:“菲儿,老师要求你们遵守什么样的‘规矩’?”

菲儿认认真真讲了起来:“老师给我们定的规矩有好多。第一,早读课不准闹哄哄,讲闲话,全班集体认真读书。第二,上课要专心听讲,不准做小动作,不能讲话,不能开小差。第三,上课要坐端正,双手重叠放在桌子上,背坐直,没有特殊情况不能乱动。第四,课间不能到操场上去疯跑,只能在教室里或走廊上玩。我们老师发现很多小朋友没有遵守这些规矩,所以她很生气,今天就骂了我们。她还说,下次谁不遵守这些规矩,谁就要受罚。”

听菲儿说完这些“规矩”,我忽然感悟:

很多时候,成人对孩子的生气和责备毫无道理。成人总是想当然地把他们认为“合理”、“正确”的东西强加给孩子,当孩子出于天性无法接受,有时甚至想挣脱这些所谓“合理”、“正确”的东西时,成人却认为孩子不守规矩,犯了大错,要加以“惩罚”或“修正”。

不可否认,人的生活需要规矩和秩序,人方能成为理性智慧之人。

但规矩却有合理规矩和不合理规矩之分,即符合人性的规矩和不符合人性的规矩。合乎人性的规矩对人的成长有益,给人健康和幸福;而不合人性的规矩则会摧残人和教坏人。

看看菲儿老师为孩子们制定的“规矩”,这些“规矩”符合儿童的身心特点吗?

关于早读课的规矩

每天早读课,老师要求六、七岁的孩子主动、积极、认真地反复朗读已学过的语文课文,谁不认真读,谁就要受罚。

这样的读书符合儿童的求知特点和求知欲望吗?

为何孩子对早读课表现出不情愿、厌烦甚至排斥?为何孩子在早读课无法做到专注、认真、好学?

6岁的孩子刚刚跨入求知的大门,好奇心强,学习兴趣很浓,可却被成人强迫反复咀嚼一本教科书,反复朗读课文、词语、数学公式。孩子出于本能会抵抗这种枯燥乏味的读书。因而,早读课上孩子无法做到专心认真读书,会闹哄哄、开小差。可面对孩子“不情愿读书”的状态,成人不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是否符合孩子的求知天性,是否尊重了孩子的学习兴趣,却只是想通过“惩罚的暴力教育”来迫使孩子就范,遵从自己的教育意志。

这合理吗?

关于上课专心听讲的规矩

上课固然要认真听讲,但孩子若不专心听讲,这一定是孩子的错吗?成人需不需要反思自己:是不是教学方法过于枯燥乏味?教学态度过于威严呆板?

人的求知欲望与生俱来,孩童更是如此,孩子对于他们感兴趣的人和事会非常专注与投入。成人若要孩子专注于学习或某件事情,则应努力使自己的教学尊重孩子的求知特点和求知心理,激发孩子的好奇与兴趣,让学习成为一种主动、一种快乐。如此潜移默化,孩子自然爱上求知。

事实上,成人不应把“上课认真听讲”作为一种外化规则强迫孩子去做,成人应使“上课认真听讲”内化为孩子自觉主动的行为,让孩子在自主的行为中感到快乐与陶醉。成人若通过制定僵硬的规则并辅以“惩罚”与“高压”的手段强迫孩子专注认真,这只会把学习变为一种逼迫和负担,学生会厌学,老师的教学也会徒劳。

关于课堂坐姿的规矩

很多成人很反感孩子的好动,并想制服这种好动行为,因而提出严格的坐姿要求:在一堂课内保持坐姿端正,不能乱动。

这样的要求符合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吗?

儿童有一个特点:儿童难以长时间承受某种不变、规范性的动作,他们的身体、心理、行为常处于易变活跃的状态。若强迫孩子长时间保持一个标准坐姿,会让孩子感到身心受束缚,毕竟他们弱小的身体难以承受像士兵一样的训练。身体一旦受到束缚,心灵也无法快乐,那又如何更好地汲取知识呢?

孩子的坐姿不够标准端正,这是儿童的特点,也是儿童的正常行为,不是什么大错。我们成人要认可并尊重儿童自然健康的行为,孩子才可能愉快地学习。成人不应把教育的重点放在“坐姿端正”上,苛求孩子的坐姿,甚至以坐姿标准衡量孩子学习是否认真,成人应更多关注孩子的学习情绪是否积极、主动和愉快。

关于课间休息的规矩

菲儿说,老师看到有些孩子课间玩耍会很生气,会训斥和责罚孩子。因为他们破坏了老师定的“课间规矩”。可仔细想想,这个规矩合理吗?

有些孩子出于天性硬要争取“玩”的自由和权利,他们便会被老师与家长列入“不听话孩子”、“坏孩子”的黑名单里,会遭批评和惩罚;而听老师话、照老师规矩做的孩子,却因为遵守“规矩”而丧失他们的童真、快乐和健康。

所以,论及规矩,我们成人应多一些智慧和爱。

我们应给予孩子合乎人性的规矩,让孩子最初就能按人性的规矩生活,并明白合乎人性的规矩带给人幸福,正如成人需要合乎人性的社会制度才会有幸福一样。

孩子不应成为非人性规矩下的受害者和牺牲品。

别把孩子培养成听话机器

下午3点,菲儿回来了。

见到我,菲儿迫不及待地告诉我:“妈妈,下午我们上班会课了!”

“哦,班会课!你们讨论什么主题了?”我很感兴趣。

“老师要我们做乖孩子!老师说她只喜欢乖孩子,不喜欢不乖的孩子!妈妈,我要努力做乖孩子,因为我喜欢老师,我希望老师也喜欢我!”菲儿认真地告诉我。

“乖孩子?不乖的孩子?”我疑惑,“菲儿,什么样的孩子是乖孩子?什么样的孩子是不乖的孩子?”

“我们老师说了,乖孩子就是听老师话的孩子,老师让做什么就做什么,这样的孩子才是好孩子!不乖的孩子就是不听老师话、不按老师要求做的孩子,她说这样的孩子老师非但不喜欢,还会惩罚他们。”菲儿说道。

“噢,乖与不乖、好与不好的标准原来是听话与不听话!”我心里暗想。

“菲儿,老师让你们听什么话呢?”我继续和菲儿聊。

“就是老师定的那些规矩:上课认真听讲、认真完成作业、下课不要玩闹、学习成绩要好……今天又多了几条……”菲儿一一道来。

我沉默了:

21世纪的我们仍在对孩子灌输“听话教育”,仍要求孩子唯命是从,言听计从。这貌似合理的“听话教育”真的是健康的教育吗?把孩子培养成听话机器难道是我们教育的主旨吗?

我们成人总是喋喋不休地要求孩子“听话!听话!听话才是好孩子”,并霸道地给孩子套上这个思维枷锁。可我们有没有想过,我们要求孩子听的话、要求孩子做的事一定正确吗?符合孩子的天性吗?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吗?

成人惯用权威和专横对待孩子。

成人总以为自己掌握的是真理,定要强加给孩子!于是,成人为孩子设计了一个美丽而残酷的陷阱,即用“听话才是好孩子”的标准诱惑孩子,引导孩子,不断给他们灌输听话的教育模式,要求孩子按照听话服从的规则生活。

孩子年幼时,父母们不厌其烦地教导孩子好好听话;孩子上学时,老师又为孩子套上一重枷锁,听老师的话,做老师的乖孩子,并且还以孩子是否听话作为好孩子的标准;经过数年的听话教育,当孩子长大成人,有多少孩子能成长为自由、独立、理性的人,多少人变成了没有思想的一架听话机器。

我不禁为年幼的孩子担忧:

做好孩子固然不错,但如果好孩子的标准仅仅是听话和顺从,这样的教育是在舍本逐末,对孩子的危害极大。听话教育虽使孩子从成人那里获得一些有益的见解和知识,但会使孩子丧失更多重要的能力。

听话教育中,孩子为取悦成人,得到成人的认可和欣赏,会盲目抑制自己的想法和行为,长此以往,孩子的好奇心和创造力被扼杀,孩子的智力发育会受到损害。

听话教育让孩子的心理不健康。孩子若过于服从和听话,最初他们会抑制自己合理的欲望和情感,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内心真正的欲望会促使他们对成人产生叛逆心理,叛逆心理会让孩子表现出说谎行为或其他不健康心理行为。

听话教育会使孩子习惯于顺从父母和别人的意愿,从而丧失自己的主见和独立的人格,缺乏对各种事情的独立判断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孩子不能成为自己人生的主人,不能设计自己的人生,因而对自己乃至人生丧失信心。很多人的人生不幸乃是源于这种顺从的听话性格。

独立思考能力或者说理性能力,是每个人天赋的自由和权利。

成人应保护、尊重和培养孩子的理性思维,不应用听话、服从的枷锁束缚孩子理性思维的自由和权利。成人应教会孩子运用理性接受成人的教导,而不是用听话原则让孩子服从成人的教导,使孩子丧失宝贵的理性思维能力。

人若丧失独立的思维能力,便会沦为他人的思想之奴。

孩子,做自己思想的主人!

正如黎巴嫩诗人纪伯伦所言:

您的孩子并不是您的孩子,他们是生命之火的儿女。

他们是借你们而来,却不是从你们而来。

他们虽和你们一同生活,却不属于你们。

你们可以给他们以爱,却不可给他们以思想。

你们可以庇护他们的身体,却不可以庇护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居于明日之屋宇,那是你们在梦中也不能想见的。

菲儿的梦魇:担心自己是下一个挨批的人

早饭时,菲儿告诉我:“妈妈,最近我老做噩梦,昨晚又做了噩梦!”

我诧异,这么小的孩子总做噩梦?会有什么可怕的东西纠缠她?

我关切地问道:“菲儿,你有什么样的噩梦?”

菲儿大声对我说道:

“学校不快乐!学校有好多好多的规定!我脑子记不住那么多的规定!我梦见我没带家庭作业,没带课本,没系红领巾,没带桌布,没穿校服,然后我就要倒霉了!我梦见我被老师狠狠地骂,然后在教室后面罚站,全班同学都在看着我,嘲笑我,只有我一个人在哭……还有,我总梦见周一的班会课!班会课一点儿也不好玩,简直就是批评课!老师表扬一些人,但重点是批评一些人,每次班会课我们都提心吊胆,担心会挨批。每次老师骂人的时候,大家都会盯着被骂的同学看,有时还会发出笑声,被骂的同学难受极了!妈妈,我老梦见班会课上我被点名挨批,然后,我恨不得马上逃离教室,再也不来上学,再也不见老师和同学了!每次我从这些噩梦中醒来时,我都好庆幸,还好是梦,不是真实的!要是这些事都发生在我的身上,我该多么难受啊!我真怕去学校!”

菲儿的诉说让我明白:

学校给孩子的不是轻松和快乐,学校给孩子更多的是紧张、担心,甚至还有恐惧。虽然菲儿没有遭受这些有损自尊的惩罚行为,虽然菲儿还经常受到表扬,但菲儿深深感受到学校种种“规矩”对自己的束缚。经常目睹老师对其他孩子的训斥和责罚,菲儿同样会感到害怕、恐惧与担心,担心自己会成为下一个受罚的人。

我不由对孩子心生怜悯:孩子的成长本应快乐轻松,孩子本应在欢笑中度过每一天,孩子不应背负害怕与恐惧,孩子不应被噩梦缠绕。

孩子不快乐,他们怎会有浓烈的求知欲?

孩子不快乐,他们怎会对生活充满信心、积极和乐观?

又一个晚上,和菲儿一起阅读《海的女儿》。菲儿不理解海的女儿最后为什么要选择死亡。菲儿喜欢她,不愿意看到她的死亡,菲儿希望海的女儿幸福地活着。

带着疑惑,菲儿和我一起讨论《海的女儿》。

菲儿:妈妈,我觉得海的女儿好傻好傻,她应该杀死王子,这样她就不会死了,她就可以活了。而且,她的爸爸那么爱她,知道自己的女儿死了,肯定很伤心。

妈妈:菲儿,我是这样理解海的女儿的选择。海的女儿活着的条件是:她必须杀死王子。但杀死她爱的王子,海的女儿又会不快乐,会很痛苦,她会自责。也就是说,海的女儿虽然能活着,但会不幸福。所以她最后选择为爱的人死,她的理解是:为自己所爱的人付出才是幸福和善良。

菲儿思考我说的话,接着,菲儿又提出疑问:妈妈,你是说,海的女儿如果选择活,她会痛苦;那她死了,还能感觉到痛苦吗?

妈妈:菲儿,我相信,人死了是感觉不到痛苦的。所以,生活中很多人活得很痛苦时,他们往往会用死亡的方式来结束生命,结束痛苦。不过,妈妈认为用这种方式解除痛苦不太明智,事实上他们只是在逃避痛苦,并没有真正解除痛苦。

菲儿若有所悟,忽然,菲儿表情认真地看着我。

菲儿:妈妈,那我也可以去死了!

我很诧异:你为什么会有这种想法?

菲儿:因为我每天都要上学,上学让我感到痛苦,死了就感觉不到上学的痛苦!

我被她的话深深震动。

我明白,孩子的这种话是一种真实,孩子真实道出了她对生活的感受。

只是不知道会有多少成人认真聆听、用心关注孩子对生活的感受,会有多少成人分担分享他们的痛苦与烦恼。

孩子孤独!弱小!无助!

孩子本怀着快乐、热忱、积极的态度迎接生活,但我们的教育,我们的老师,我们的父母却让孩子一天天变得抑郁、焦虑、苦恼和消极。

我不由感叹:学校怎如此让孩子惧怕?上学怎如此令孩子充满了苦恼和惶恐?倾听孩子,

让孩子学会倾诉!

7岁的菲儿,对生活的感受力越来越强。

快乐让菲儿感觉生活美好幸福;烦恼则让她感到焦虑和无所适从。

的确,成人应是孩子的坚强依靠,应给予他们更多精神上的关心、尊重、理解和信任。

每当菲儿遇上苦恼或不开心的事,便满脸苦恼地看着我:“妈妈,我不开心!”

我知道,菲儿需要我的关注和倾听,需要我的帮助和理解。于是,我便坐下认真听她诉说。结果,我发现,小小的孩子对生活充满很多很多的困惑和苦恼。

“妈妈,我不开心,我的牙齿长得不好看,班上同学笑话我‘兔子牙’,我好难过,我不想去学校了……”

“妈妈,我不开心,今天我穿裙子上学,班上有女生说我‘臭美’,我讨厌她们这样说我,我不喜欢她们……”

“妈妈,我不开心,明天要考试,我担心我考不到100分,我害怕老师不喜欢我,说我不是好学生,是差学生!……”

“妈妈,我不开心,今天我和同桌吵架了,我们都不再喜欢对方了,我不想和她做朋友了……”

“妈妈,我不开心,我讨厌背语文课文,老师说背不下来就罚抄课文20遍,可我有时真的背不下来……”

“妈妈,我不开心,今天我不小心踩了学校的草地,学校禁止学生踩踏草地,别人会不会认为我是坏孩子,学校会不会开除我啊?……”

“妈妈,我不开心,我讨厌考试,一到快考试的日子,老师就让我们反复读生字、抄生字、读课文、做数学题,上课真无聊!……”

“妈妈,我不开心,今天我们班上评选‘学习之星’、‘环保之星’、‘运动之星’,我没被评上,我也想当‘星’,难道我不是好孩子吗?……”

“妈妈,我不开心,我知道人是会死的,可我不想死,我觉得活着很好,我怎样才能永远活着呢?……”

当然,菲儿的生活也不尽全是烦恼,菲儿也有很多很多的快乐。

“妈妈,我好开心,今天语文老师没骂我们,还表扬了我们,说我们班最近表现不错……”

“妈妈,我好开心,今天英语课真好玩,老师让我们玩‘找字母’游戏,我们组赢了……”

“妈妈,我好开心,今天的体育课真幸运,老师没凶我们,给了10分钟时间让我们自由活动,我们在操场上追呀跑呀,玩得真开心!……”

“妈妈,今天数学课上,我发言积极,老师表扬了我……”

“妈妈,我的同学送了我一个好可爱的小礼物,我好喜欢!……”

“妈妈,我和姐姐在公园玩得好开心好开心!……”

“妈妈,活动课老师让我们做手工,我喜欢做手工,太有趣了!……”

“妈妈,快看!快看!我种的大蒜发芽了,发芽了,我好开心!……”

聆听菲儿的倾诉,我深深被她的孩子气所打动,我感受到:

孩子是多么渴望我们成人关注他们的生活,也许,孩子诉说的快乐和不快乐,对成人而言早已司空见惯,无法引起我们太多的激情和关注。但对于一个孩子,世界在他们面前是全新的,是未知的,是令人欣喜、令人费解的,甚至有时还会令孩子慌张、害怕和恐惧。

一点点快乐都会让孩子欣喜若狂,觉得生活美好;但不开心的一点点小事也会让孩子心情抑郁,丧失对生活的热情。

孩子的内心世界需要我们用心去倾听,需要我们倾听他们最真实的感受,倾听他们对世界对生活的看法;孩子需要我们分享他们的快乐,需要我们排解他们的烦恼。

如果当孩子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快乐,但却没有人知晓并与他们分享,他们该是多么孤独;而当他们遭遇生活的烦恼、忧伤、痛苦时,如果让年幼的孩子单独承受,那真是多么残酷与冷漠!

这样的孤独与残酷会让孩子的成长陷入不健康。

孩子会对这个世界充满恐惧、无知、害怕和无所适从,孩子对生活会悲观、苦闷、抑郁;烦恼、忧伤、痛苦会在他们的心底一点点生根、发芽、壮大,最终会成为孩子心底永远抹不去的痼疾,成为孩子精神上的“大肿瘤”,慢慢吞噬掉孩子的幸福与健康。

不是吗?

孩子胆小、内向、自闭、忧郁、焦躁、自卑、厌世不正是因为无人关注和倾听他们,不正是因为无人帮助他们排解烦恼,不正是因为他们的内心世界陷入自我封闭而导致的吗?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指出:教育应当是一种平等的对话,即师生之间平等的沟通与交流。

倾诉、聆听、对话,我们和孩子才能彼此了解、彼此信任、彼此尊重。

倾诉、聆听、对话,我们才可以及早发现和诊治孩子身上的“病”症。

倾诉、聆听、对话,孩子才能克服恐惧、自卑、苦恼、抑郁,孩子才能慢慢学会成熟、坚强、乐观和积极。

爱和关怀给予孩子倾诉的能力;忽略和冷落则会封闭孩子想要敞开的内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