禄神崇拜的起源
民间为什么崇拜禄神
禄,指的是官职禄位。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统治者以科举取士,士人学子一旦被录用,就可以做官发财。由于士人一心追求高官厚禄,所以民间就产生了禄神崇拜。禄神崇拜也包括对文运的祈求,因为封建社会科举取士的方式是写文章,而禄神是掌管文运利禄的神仙,士人学子认为禄神可以主宰文运,于是禄神就成为士人学子的主宰神。不仅如此,那些崇拜文化与文才的百姓也崇拜禄神,把他当作吉祥神,也称他为文神。
世间许多人一直都在追求功名利禄,而统治阶级也就利用高官厚禄来笼络读书人,为其服务。然而一些有识之士看穿了统治者这一把戏,称其为“禄饵”。意思就是以禄位作为诱饵,引诱读书人上钩。有识之士还提出了有识之言,《宋史·陈仲微传》记载:“禄饵可以钓天下之中才,而不可以啖尝天下之豪杰。”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中,贾宝玉骂那些热衷利禄的人的为“禄蠹”。
不过在民间,禄神还是非常受欢迎的,因为大多数人不想放弃“禄饵”。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许多人垂涎高官厚禄,被禄饵钓着的人不计其数。古人为什么对“禄”情有独钟?原因是古时的官吏不仅领取朝廷的俸禄,而且可以利用手中的权势聚敛不义之财。正所谓“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人们都向往“官运亨通”,希望在仕途上平步青云。
自从隋唐大兴科举以来,“读书做官”的思想一直对士人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就连宋真宗在《劝学诗》里也说道: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只要读书做了官,荣华富贵就都有了。这也就不难理解士人为什么将“金榜题名时”当作人生的一大喜事了。也就能明白为什么《儒林外史》中的范进中了举后会喜不自胜出现了癫狂状态。所以,人们认为只要有了禄位,福寿喜财都会得到,实现五福齐全。
关于世人对禄神的崇拜,民间流传的一首《禄》诗很好地表达出了世人的这种心理。全诗是这样的:
禄重如山彩凤鸣,禄随时泰祝长庚。禄添万斛身健康,禄享千钟世太平。
禄俸齐天还永固,禄名似海更澄清。禄思远继多瞻仰,禄爵无边万国荣。
禄是一种民俗文化的积淀,已经深入人们的心中。于是人们就塑造了主宰命运的禄神,与其他神像一起来供奉。
读书人为什么信奉文昌宫
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其著作《史记·天官书》中说道:“斗魁戴筐六星曰文昌宫:一曰上将,二曰次将,三曰贵相,四曰司命,五曰司中,六曰司禄。”用现在的话理解就是,北斗星的上方,有一个筐形的星座,由六颗星星组成,它就是文昌宫。这六颗星星称为文昌六星,其中的最后一颗星名为司禄星。据《春秋元命包》记载:“司禄赏功进士。”意思就是,司禄星的职责是掌管人间功名以及提拔士人当官。在一般人看来,文昌宫里的其他五星跟禄官没有关联,而加官增禄是最重要的,因此司禄星的地位相比其他五星更加重要、更加突出。到后来,文昌宫的功能和职责变为单一的主管文运。
改变文昌宫命运的就是古代的科举考试。古代大多数读书人都将科举考试当作是做官入仕的唯一途径。科举中的状元更是人们仰慕的对象。隋唐时期,随着科举考试制度的兴起,读书人为了实现状元梦,于是虔诚信奉和跪拜文昌宫。
读书人跪拜文昌宫,时而高兴,时而忧愁。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原来,读书人见文昌宫自然明亮,就会认为文运昌达,是加官增禄的好兆头。如果见到文昌宫黯淡光弱,就会认为文运衰绝,是不吉利的兆头。所以读书人有时兴高采烈,有时愁眉苦脸。然而无论怎么说,文昌宫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是神圣的。
读书人将文昌宫奉为神明,认为文昌官主文运,虽然没有科学依据,但深信它的人不在少数。除了民间百姓,还有历史学家、文学家,甚至达官显贵以及皇帝都深信不疑。如唐代就曾把尚书省称为文昌台、文昌天府等。宋末元初的学者周密在《癸辛杂识》中记载:右丞叶亦愚因为犯了事而被贬职。有一天晚上,叶亦愚梦见一位自称文昌星座的使者,对他说道:“你之前是文昌宫的丞相,只因泄露天机而被贬职。如果你能改过自新,就能官复原职。”果然,没多久之后叶亦愚又当上了右丞。
虽然此事只是传闻,但反映出了文昌宫在官吏心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南斗六星中的禄星是什么
古人认为禄神最初是由天上的星辰演化而来,所以禄神也称为禄星。古代的天文学家认为,天上的星辰是按一定的规律性运行的,星官名称与人间官职一一对应。司禄就是掌管功名利禄的禄星。
禄神作为天上的星辰,与南斗六星的关系非常密切。南斗六星通常只能在南方低空看见,与北斗七星遥相呼应。其六颗星的名称分别为:天府、天相、天梁、天同、天枢、天机。古人认为天上的星君主宰地上人类的命运,南斗六星就是主天子寿命,以及宰相爵禄之位。
据史料记载,南斗星君共有六宫,分别是天府司命星君、天相司禄星君、天梁延寿星君、天同益算星君、天枢度厄星君、天机上生星君。按照这种说法,南斗六星中的第二颗星,就是禄星。
南斗星君主管人的爵禄,增减士人和庶人的富贵官禄,还掌握人的福寿生死。因此古人认为,应该用虔诚之心,行恭敬之礼,才能增添福寿、爵禄高升。
北斗七星中的魁星有几个
除了文昌宫以及南斗六星中的禄星,北斗七星也有主宰世间人禄官的职责。据《河图帝览嬉》记载:“斗七星,富贵之官也。其旁二星,主爵禄。其中一星,主寿夭,斗主岁时丰歉。”北斗七星在星辰崇拜中占据较高的地位,早就被奉为神明。它不但能在夜间指示方向,而且还跟季节、气候关系密切,并掌管人间寿夭、收成丰歉等等。虽然它的禄官的职能,不如文昌宫那么专一,但依旧受到人们的信奉和崇拜。
古人认为魁斗星君为北斗七星之一。北斗七星是大熊星座的一部分,位于大熊星座的尾巴和背部。古人把北斗七星想象成舀酒的斗形,其中天枢、天璇、天玑、天权四星组成斗魁,也就是斗身;玉衡、开阳、摇光组成为斗柄,也就是斗柄。
在道教体系中,北斗七星就是七元解厄星君,居北斗七宫。它们分别是:天枢宫贪狼星君、天璇宫巨门星君、天玑宫禄存星君、天权宫文曲星君、玉衡宫廉贞星君、开阳宫武曲星君、摇光宫破军星君。
魁星指的就是斗魁四星,即天枢、天璇、天玑、天权,也是二十八宿中“奎星”的俗称。道教尊魁星为主宰文运的神,作为文昌帝君的侍神。
“魁”的意思是第一、冠军、状元,夺魁就是意味着夺得了头名。在古代状元又被称为“魁甲”,称状元及第为“大魁天下”。在古代读书人看来,魁星主宰科举文事,是主管文运的神,地位几乎和文昌星相当,因而都会虔诚拜奉魁星,祈求科举及第的荣誉。
古代读书人之间盛行一首魁星的自夸诗:“二十八宿我为魁,文章兴衰我主宰。状元及第由我点,得中状元靠魁星。”虽说此诗有调侃魁星的意味,但从另一方面来说,它反映了古人的魁星崇拜心理。
古人虔诚奉祀魁星,目的就是祈求魁斗星君能够帮助他金榜题名,以光宗耀祖。在宋代,民间魁星信仰盛行,并且一直流传后世。
天干中有什么禄文化
《千字文》中说:“学优登仕,摄职从政。”意思就是,只要把书读好了就能做官,就可以行使职权参与国政。《论语》中也说:“学而优则仕。”可见在封建社会中,文人将读书与入仕为官紧密联系在了一起。大圣人孔子的那句“学也,禄在其中”更是道出了古时读书的功利思想。宋真宗在《劝学诗》里提到: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他更直接地指出了古时读书的功利本质。
古代的学子将这些圣贤的言论奉为祈禄箴言,然而这些箴言还不足以使士人产生与自己切身相关的认识。读书人还需要了解和把握自己的命运,于是天干中的禄文化就产生了。
天干地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十干禄”的说法。据《渊海子平》所载:“甲禄在寅,乙禄在卯,丙戌禄在巳,丁巳禄在午,俸禄在申,辛禄在酉,壬禄在亥,癸禄在子。”这种说法以日干五行为主,并结合年、月、日、时地支。
从自身天干出发,禄在年支的叫作岁禄,禄在月支的叫建禄,禄在日支的叫坐禄,禄在时支的叫归禄。就拿甲日出生的人来说,他年支逢寅,就是岁禄,月支逢寅,就是建禄,日支逢寅,就是坐禄,时支逢寅就是归禄。其他的天干见禄也是如此。
天干中的禄文化强化了文人的命运感,拉近了文人与禄神之间的距离。因此文人学子勤奋苦读,追求就在不远处的禄。
年画对禄神崇拜有什么作用
禄神为什么会在中国古代文化中产生重大影响,成为人们崇拜的神明呢?古代没有现在的电视、网络、报纸等媒体,起到媒体作用的就是年画。古代的年画不仅发行量大,而且具有广泛的影响力。禄神之所以被广为崇拜,其中年画起了决定性作用。
士人一直向往官禄世袭,这在民间年画中具有深刻的体现。如:太师少师、五子登科、五子夺魁、辈辈封侯等年画图案,用不同的祈禄内涵,反映了人们入仕为官的美好心愿。
封建科举制是文人入仕为官的唯一途径。一旦金榜题名,文人就能做官,食国家俸禄,过上荣华富贵的生活。到了宋代年间,民间有了“鲤鱼跳龙门”的传说。明清时期,民间更是盛行鲤鱼跃龙门的年画,并由此演化出了多种寓意功名利禄的年画。如:连中三元、金榜题名、魁星踢斗等祈禄图像,都表现了禄的寓意,以及人们对禄的追求。此外,由于“鹿”与“禄”同音,所以鹿纹成为禄文化的经典符号,被广泛用于书斋或是文具装饰。
不难看出,“科举及第”和“升官晋爵”是祈禄文化的两大主题。这些禄年画表现了古代士人对高官厚禄的期望与追求。
魁星的本领有多大
魁星被形象化后,就以神的面目出现在了人们的视线里,履行着文星的职责。民间有许多关于魁星的故事:
南宋淳熙年间,朝廷举行殿试,考试已经结束,还没有放榜之前,很多人聚集在一起,纷纷预测谁能成为今年的新科状元。当时精通星象的邓太史,观测了魁星运行的状况之后,告诉周益公说:“魁星正在蜀地的上空,所以今年的新科状元定会是蜀人。”然而到放榜的前一天,邓太史说:“昨晚我观测天象,发现魁星由蜀地转移到了吴地,今年的新科状元定会是吴地的学子。”第二天,榜单放出来后,只见头名状元果真是吴地学子,榜眼是蜀地学子。在皇帝身边办事的一位官员透露说,本来已经确定蜀人为状元,吴地人为榜眼。可就在开榜的前天夜里,皇帝重新审阅前三名,把第一和第二的名次调换了。于是就有了今天的结果。
魁星能够左右皇帝,可见其本领确实够大,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士人都要虔诚地信奉魁星了。
为什么盼望“魁星点斗”
“魁”字拆开来看,就是“鬼”字与“斗”字。“鬼”字容易理解,指的就是魁星的形象。然而这个容器“斗”又有什么作用呢?里面到底装着什么宝贝呢?其中的答案恐怕只有“魁星”自己知道吧。然而,在读书人看来,这个小小的方斗里面装载的就是他们的前途命运,功名利禄。被魁星手中的笔点中,就意味着能够科举及第,立即飞黄腾达,坐拥高官厚禄。正如那句话所说:“自古文章无凭据,但愿魁星一点斗。”古代读书人把魁星奉为保佑之神,渴望“魁星点斗”,主要是因为在以文章求仕的这条道路上,他们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有的学子十年寒窗苦读,纵然满腹经纶,才高八斗,到头来却不一定能够考中。考官水平以及各种各样的关系,都可能是学子落第的原因。
据说古代某省有一位乡试主考官,非但没有才能,而且还不重文字。他见到榜上还没有满额,便从众多试卷中,随意抽取了几张,把考生的名字填到了榜上。落第的有真才实学的学子知道以后当然非常气愤,但又无可奈何。
通过文章求仕,有时还会因为某个掌管朝廷大权者的利益而出现意外。
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明朝万历年间,大学士张居正掌握国家大权,声势赫赫。他的儿子张嗣修几乎不费力就考上了一甲进士第二名。三年之后,张居正的另外一个儿子张懋修在应试之前,主考官就已经把他定为了状元。张居正为了显示考试的公平性,就让儿子张懋修结交当时的两个著名举子沈君典、汤显祖,并打算让他们三个同时考中。在权贵的利诱下,沈君典选择了妥协,与张懋修来往。而正直不阿的汤显祖却根本没有将张懋修放在眼里,不愿与他做有辱科场的事情。到了开榜那天,张懋修理所当然是头名状元,而汤显祖则不愿向权贵屈服而榜上无名。广大士人为此事感到不平,于是就写了一首诗发泄心中的愤怒:“状元榜眼姓俱张,未必文星照楚邦。若是相公坚不去,六郎还作探花郎。”诗中表达了对张居正的不满,也流露出了无可奈何的悲哀。
读书人不能掌管自己的仕途命运,于是就将希望寄托在了主管文运的魁星身上,希望魁星能点中自己,让自己金榜题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