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大事者不纠结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章 宽容是精神的互补 气度的再现

享受宽容的幸福

宽容是一门修身养性的学问。

它戒除了忧烦急躁,抑制了悔憎恨怨,

平息了纷争,避免了嫉妒猜疑。

宽容舒展了沉郁已久的思绪,

如一缕轻风,将自己拂着一朵漂泊的云,

游于碧空之上,悠然自得。

懂得宽容的人生是高雅的。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与人相处,吃一分亏,就积一分福;有一分退让,就受一分益。相反,占一分便宜,就招一次灾祸;存一分骄,就多一分屈辱。所以说:君子应该以宽容忍让为上策。

法国人有句话:“能够了解一切事物,便能宽恕一切事物。”在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不幸的事都是由于人们之间缺乏包容心而引发的。这些皆因人与人之间的不能容忍与不能包容,和愚昧是同样的意义,而且这种愚昧,还是野蛮人和暴徒的愚昧;因为他们对于世间的事物认识不清,由隔膜而误会,由误会而发怒。

有一天,杰克到法国旅行,他在一个乡村的小客栈里开了房间。栈主领着他来到最清洁的一间房里,然后很抱歉地告诉杰克说:“这房子里没有浴室和自来水的设备。”因此,杰克便骂法国人是不讲卫生的、退化的野蛮人。接着,他又得意地向那栈主吹嘘道,在他的本国,无论大小旅馆,每一间房都有浴室和冷热自来水的设备,又说这乃是必需品,并非是奢侈。

然而,杰克的话并不是完全正确的。这些且不必说,那个老实的客栈主人,本想讨好客人,现在却适得其反,感觉非常的痛心。可是,杰克所得到的优越感,不过是无限的夸大和虚伪的吹嘘而已。

很久以前,有一位老禅师,一天晚上正在禅院里散步,突然看见墙脚边有一张椅子,他一看便知有位出家人违犯寺规越墙出去溜达了。老禅师并没有声张,他走到墙边,移开椅子,就地而蹲。过了一会儿,果真有一个小和尚翻墙,黑暗中踩着老禅师的背脊跳进了院子。当他双脚着地时,才发觉刚才踏的不是椅子,而是自己的师父。小和尚顿时惊慌失措,张口结舌。但让小和尚没有想到的是,师父并没有厉声责备他,只是以平和的语调说:“夜深天凉,快去多穿一件衣服。”

老禅师宽容了他的弟子。他知道,宽容是一种无声的教育。

锱铢必较的人往往不能获得,而是失去更多;宽容让你获得心灵的宁静。

彝陵之役时,有人向孙权告发诸葛瑾里通蜀汉,孙权坚定地说:“我与诸葛子瑜,可谓神交,外人流言不能间构。”陆逊坐镇荆州抵御蜀军,孙权复刻了一枚自己的大印交给他,委任他全权处理与蜀汉交往之事。

孙权用人不疑,恩信属下,不但会给属下以更大的鼓励,也会给属下以更多的权威。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过:“无条件地肯定会无限地激发一个人的潜能。”可以说,诸葛瑾与陆逊之所以能为东吴开创盛业,与孙权的充分信任是分不开的。

曾经有这样一个人,他身材高大魁梧,脸被太阳晒得特别黑,而且在他的脸上还留着战场上的痕迹,他迈着坚强稳定的步子走在库法市场上。当他走过一家商店的时候,店主想显示一下自己的搞笑才能,把他的伙伴们逗笑,于是,他就把一袋垃圾扔向那个过路人。出乎意料的是,这个过路人并没有因此而发怒,更没有朝这边看一眼,而是继续迈着稳健的步伐朝前走去。当他走远以后,旁边的人对商人说:“你知道你刚才侮辱的这人是谁吗?”

“每天有成千上万的人从这里经过,我怎么会认识他呢?他也只不过是路过这里的其中的一员。难道你认识这人?”店主不屑地说着。

“这个人你都不认识?”他旁边的人对他说,“刚才走过去的这人就是著名的军队首领马力克·艾施图尔·纳哈尔。”

“他是马力克·艾施图尔·纳哈尔?是真的吗?就是那个敌人听到他的声音就四肢发抖,甚至狮子见到他都会胆战心惊的马力克吗?”

“对,正是他。”那个人说。

听他说完,店主非常吃惊地说:“哎呀!我竟做了这样的傻事,我真该死!等到他回去以后肯定会下令严厉地惩罚我,我得赶紧去追他,向他求情,求他饶了我这一回。”

店主说完就朝着马力克走去的方向追去。但是,马力克并没朝家中走去,事情并没有像他想象的那样,而是拐进了清真寺,这个店主也跟着他进了清真寺。店主见他在礼拜,等他礼拜完之后,店主走到他跟前低着头说道:“对不起,我是刚才对你不礼貌的那个人。”

然而,马力克却对那个店主说:“向真主发誓,原先我是不来清真寺的,但是在我看到你太无知太迷误,无缘无故地伤害过路人,正是为了你,我才来这里的,我为你而痛心。所以我来清真寺,想要祈求真主让他引导你走正道,我并没有像你猜测的那样想严惩你。”

享受宽容的幸福,就应该学会宽容。宽容他人对你的嘲笑,宽容朋友对你的误解,宽容领导对你的错怪。宽容一切你该宽容的,你会觉得你的心海宽阔得可以容纳山川大海,你会觉得你变得越来越豁达高尚。

只有宽容的人才会积极乐观地对待生活,在遇到危险,或是面对困难的时候,他们能够头脑冷静,遇难不惊,凡事都以大局为重。这样的人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尊敬的。

豁达坦荡地享受生活

豁达、坦荡的生活,便是享受人生本身。

永远乐观,不怕失意的人,

即使跌下万丈悬崖,

也会坚韧地活下去,而且高唱凯歌地回来。

俗语说得好,千百个生命有千百种人生,千百条路有千百个人行。永远乐观,不怕失意的人,即使跌下万丈悬崖,也会坚韧地活下去,而且高唱凯歌地回来。只要一直用心追求那么一份平平淡淡、真真实实的坦荡,就会有一份生活的轻松与平静,就会有一片豁达的天空和一个充实的人生。豁达、坦荡的生活,便是享受人生本身;豁达、坦荡的生活,快乐会如期而至。《菜根谭》中有这样一段话:“处世让一步为高,退步即进步的根本;待人宽一分是福,利人实利己的根基。”这是一种“大度”,是心怀宽广的君子所为。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你是否也会保持这种君子的风范呢?

佛教是一门崇尚宽容精神的宗教。“更却心头火,剔起佛前灯”,深刻透视了佛门中人的宽厚胸怀。我们引用一则禅话为证:

一对夫妇住在白隐禅师的附近,这对夫妇有一个女儿,女儿还没有嫁人就怀有身孕,夫妇俩很生气,于是就逼问女儿要她说出孩子的父亲,女儿竟说是白隐。这对夫妇怒不可遏,找到白隐,对他狠狠侮辱了一番。听完后,白隐只说了一句话:“就这样吗?”孩子出生后,这家人把他送给白隐抚养。白隐走家串户去给孩子讨奶水,不知被多少人讥笑,但他却不介意,依然仔细地照顾孩子。过了几年后,这件事情真相大白,原来孩子的真正父亲是一个市井无赖,这家人耐不过面子,上门向白隐赔礼道歉,想要回孩子。白隐把孩子还给他们时,同样只是轻轻地又说了一句话:“就这样吗?”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难免会遭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屈辱与诽谤,但是,当这样的时刻来临的时候,我们能否像白隐禅师一样泰然处之呢?“就这样吗”简单的几个字却蕴含了多少深意。

孔子说:“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心胸坦荡,才能寝食无忧,与人交而无怒,是做人处世的艺术。得饶人处且饶人,人生本不必过于苛责别人,何苦双眉拧成绳,这不仅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艺术,也是立身处世的一种态度,更是做人的涵养。

在聪明人的心中,生活是快乐的,精神是自由的,天地永远是宽阔的。所以,襟怀坦荡的人常以退一步海阔天空作为立世不倒的生活箴言。抱着无可无不可,可为可不为的豁达态度,享受自己的一份清静与快乐。

发扬谦让的美德

我们生活的现实社会日新月异、变化无穷,

我们面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

但我们切不可忘记也不要忽视“礼让”。

人生之所以多烦恼,

皆因遇事不肯让他人一步,

其实,这是很愚蠢的做法。

《菜根谭》中说:“路径窄处,留一步与人行;滋味浓时,减三分让人尝。此是涉世一级安乐法。”这话告诫人们在道路狭窄之处,应该停下来让别人先行一步;有好吃的东西不要自己独享,要拿出一部分与别人分享。如果你经常这么做,经常这样想,那你就会快乐安详。所谓谦让的美德也绝非一味地让步,你要知道,世间的事物总是相对的,有时候你是退了一步,让了一步,但这可能就是你的进步。即使终身的让步,也不过百步而已。也就是说,很多事表面上看起来是吃亏了,但事实上由此获得的必然比失去的多。

为什么必须谦让呢?因为谦让是一种美德。每个人都有自尊心,每个人都有好胜心。你要联络感情,就必须处处尊重对方的自尊心,而要尊重对方的自尊心,成全对方的好胜心,那就必须抑制你自己的好胜心。比如对方与你有同性质的某种特长或爱好;对方与你比贵,你必须善于先让一步,即使对方的技艺敌不过你,你也得先让对方占点上风。当然,一味地退让,也许会使对方误认为你的技术不太高明,不是他的对手,反而会引起对方无足轻重的心理。所以,在你与他比赛的时候,尽管有意要谦让,但必须先施展你的相当本领,先造成一个均势之局,使对方知道你不是一个弱者,再进一步施小技。把他逼得很紧,使他精神紧张,才知道你是个能手。

再进一步,故意留个破绽,让从劣势转为均势。他突围而出,继而从均势转为优势,结果把最后的胜利让与对方。对方获得这个胜利,不但费过许多心力,而且危而复安,心里一定十分愉快,对你有敬佩之心。如果互不相让,最后的结局可能是两败俱伤。

一只巨蟒和一头豹子在一片原始森林里,一只羚羊被它们同时盯上了。豹子看着巨蟒,巨蟒看着豹子,各自打着自己的“算盘”。

豹子想:如果我要吃到羚羊,必须首先消灭巨蟒。

巨蟒想:如果我要吃到羚羊,必须首先消灭豹子。

于是,在豹子扑向巨蟒的同一时刻,巨蟒也扑向了豹子。

这样,豹子和巨蟒激烈地撕咬在一起。豹子咬着巨蟒的脖颈想:如果我不下力气咬,我就会被巨蟒缠死。巨蟒缠着豹子的身子想:如果我不下力气死缠,我就会被豹子咬死。于是,双方都拼死拼活地用着力气。看到了这一切,羚羊竟然安详地踱着步子走了,而豹子和巨蟒则不分胜负,双双倒地,它们完全没有察觉到羚羊的离开。

猎人看到这一场争斗,无限感慨地说:“如果豹子和巨蟒同时扑向猎物,而不是扑向对方,然后平分食物,两者都不会死;如果两者同时走开,一起放弃猎物,两者都不会死;如果两者中一方走开,另一方扑向猎物,两者都不会死;如果两者在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时互相松开,两者也都不会死。它们的悲哀就在于,把本该具备的谦让转化成了你死我活的争斗。”

谦让可以消除误会,谦让可以化解仇恨,人与人之间应该多些谦让和宽容,而不是争得你死我活。所以,我们应该用一颗豁达之心让生命在谦让中延续,让人生在宽容中闪光。

让三分心平气和,忍一时风平浪静。在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往往是因冲动而起,你也忍不下那口气,我也咽不下那口气,由开始的争吵发展到后来的拳脚相加、两败俱伤,既伤了和气又伤了身体,这样值得吗?为什么就不能让一步呢?你让一步,我让一步,加起来一共两步,怒火不就自然而然平息了吗?高明的人,知道生命的可贵,懂得谦让的道理,所以他们心胸宽广,生活幸福。恰恰是那些愚蠢的人,为了出一口气而置自家的性命于不顾,结果害了别人也害了自己,值得吗?

一对恋人因为不懂得宽容而分道扬镳;一对朋友因为不懂得谦让而形同陌路;一对父子争得面红耳赤,直到最后发誓脱离了父子关系,甚至到了老死不相往来的地步。诸如此类不懂得宽容的人,活在世上还有意义吗?他们的人生之路能宽广吗?

古时候,有个叫陈嚣的人,还有一个叫纪伯的人,他们两人是邻居。有一天夜里,纪伯偷偷地把陈嚣家的篱笆拔起来,往后挪了挪。第二天,陈嚣发现篱笆被往后挪了,心想,你就是想扩大点地盘呗,我尊重你的愿望,满足你的需要。于是,等纪伯回家后,陈嚣自己又把篱笆往后挪了一丈,给纪伯让出了更大一块地盘。天亮后,纪伯发现自家的地宽出许多,明白了陈嚣是在让着他,他感到很惭愧,不仅把侵占的地还给了陈家,还主动向后退让一丈。后来,这件事被当地的周太守知道了,非常赞赏陈嚣的行为和这行为带来的互让效果,抓住这个典型大力宣传,还命人立碑表彰,并将这个村子改名为“义里”。

从上面的故事可以看出,忍让常常能带来互让;互让,就是一种互尊。互尊就是保持邻里、社会生存环境安宁、和谐的心理条件,是一种精神文明。假如陈嚣发现纪伯夜拔篱笆占地的占小便宜行为不忍、不让,其后果会怎样?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宽容之所以必要,

一则因为宽容可以赢得下属的忠诚,

保持其积极进取的心;

二则因为宽容可以使自己不受一时得失的影响,

保持对事情正确的判断;

三则因为宽容可以建立企业内部融洽的关系。

孟子曾说:“君子之所以异于常人,便是在于能时时自我反省。即使受到他人不合理的对待,也必定先反省自己本身,自问,我是否做到了仁的境地?是否欠缺礼?否则别人为何如此对待我呢?等到自我反省的结果合于仁也合于礼了,而对方强横的态度却仍然不改,那么君子又必须反问自己:我一定还有不够真诚的地方。再反省的结果是自己没有不够真诚的地方,而对方强横的态度依然如故,君子这时才感慨地说:他不过是荒诞的小人罢了。这种人和禽兽又有何差别呢?对于禽兽是根本不需要斤斤计较的。”孟子的这段话给我们的启示是,一个大气度、真正有大胸襟的人,在跟别人发生冲突、矛盾后,不仅不会对非原则性的问题抓住不放、喋喋不休,不仅只是不计小人之过,而且关键是要有严于责己的精神,只有具备严于责己的态度,才能真正不计小人之过,真正地做到谦让。

从古到今,小至个人私交,大至国家的君臣,如果双方都有责己的雅量,发生矛盾之后,则任何矛盾都不难解决。如果只把眼睛盯着对方,不检讨自己,只知道责备对方,隔阂、怨恨就会越积越深,以至矛盾激化。

即使过失的责任主要在别人身上,在批评别人的时候,也要有“见不贤而自省”的气度。先正己,后正人;既责人,又责己。这就是古人说“责人者必先自责,成人者必先自我”,“专责己者兼可成人之善,专责人者适以长己之恶”(清李惺《西讴外集·药言利稿》)。责己就是从我做起,用实际行动和活的榜样去教育人、感化人。这样,别人才会心悦诚服,教育批评才能起作用。如果只责人,不责己,就会助长自己的错误。这种人自身不正,去批评教育别人,又有谁会信服呢?

古今历史上具有人格感召力的人都是严于律己的。街亭之役,马谡违反诸葛亮的节度,举动失宜,使蜀军大败。诸葛亮既斩了马谡,又上疏检讨自己,“授任无方”、用人不当的过失,自贬三级。诸葛亮为蜀之相国,“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但“刑政虽峻而无怨者”。这不仅因为他“用心平而劝戒明”,还因为他严于律己,以身作则。

宽容不会失去什么,相反会真正得到很多东西;得到的不只是一个人,更会是得到人的心。要做到宽容,领导者首先要有宽广的心胸,善于求同存异,虚心听取各种不同的意见和建议。不要总是对一些陈年旧账念念不忘,更不要对一些细枝末节斤斤计较,因为领导者的一言一行都可以成为属下在意的对象。

日本松下公司的创始人松下幸之助以其管理方法先进,被商界奉为神明。

后腾清一原来是三洋公司的副董事长,由于非常仰慕松下,于是离开三洋公司投奔到松下的公司,担任厂长。他本想大有作为,但没有想到的是,由于他的失误,一场大火把工厂烧成了一片废墟。后腾清一非常担心,因为不仅厂长的职务保不住,还很可能被追究刑事责任。他知道平时松下是不会姑息部下的过错的,有时为了一点小错误也会发火。但这一次让后腾清一感到意外的是松下连问也不问,只在他的报告上批示了四个字:“好好干吧。”松下幸之助的做法看似不可理解,这样大的事故竟然不闻不问。其实,这正是松下的过人之处。

松下明白,后腾清一的错误已经铸下,再深究也挽回不了公司的经济损失。另外,大多数人在犯小错误时,并不介意,所以需要严加管教,而在犯了大错误时,任何人都知道自省,还用你上司去批评吗?松下的做法深深地打动了下属的心,由于这次火灾发生后,后腾没有受到惩罚,自然会心怀愧疚,对松下更加忠心效命,并以加倍努力地工作来回报松下的宽容。松下用自己的宽容,换得了后腾清一的拥戴。

宰相肚里能撑船,不计过失是宽容,不计前嫌是宽容,得失不久据于心,亦是宽容。宽容犹如春天,可使万物生长,成就一片阳春景象。

宽以待人的上司看似软弱、糊涂,实则为自身进步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宽容上司的精明之处,便在于此。以宽容对待狭隘,以礼貌谦恭对待冷嘲热讽。不将一丝哀怨气恼挂在心头,不将心思牵于一事一物,这是作为一位领导者理应具备的容人雅量。然而在日常生活中,有一种人往往是责人则明,责己则昏;责人则严,责己则宽。对社会上的不良现象,可以批评指责,但不能身体力行,从自己做起。因为批评指责是针对别人的,往往不讲分寸,不顾事实,甚至信口开河,捕风捉影。这种批评指责不仅影响真诚和谐的人际关系,还助长清谈空议、言行不一、惹是生非的不良风气。

韩愈曾作《原毁》一文,考虑当时士大夫阶层嫉贤妒能,毁谤他人的不良风气的思想根源。文章指出:“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今之君子则不然,其责人也详,其待己也廉”。这是对人对己的两种不同态度。一种是对自己的要求全面、严格,对别人的要求简约、宽厚;另一种对别人的要求很周详,对自己的要求则低而少。

文章认为:为什么会有两种不同的态度,是由于对人对己要求的标准不同。“古之君子”都是以舜和周公这样的圣贤为标准,认为他们能做到的,自己也应该做到。因而对自己的要求就严格而周全;对别人则先看到他的优点和进步,“取其一不究其二,即图其新不究其旧”,唯恐损害别人为善的积极性。这样,对别人的要求自然就宽厚而简约了。“今之君子”则不然,他们以圣人的标准要求别人“举其一不计其十,究其旧不图其新”,唯恐别人有好名声。他们对自己的要求则比普通人还低,“外以欺于人,内以欺于心”,还没有取得一点进步就停止了。这样,他们责己廉、责人周,也就不奇怪了。文章进一步揭露了“今之君子”对人严、对己宽的思想根源在于“怠”与“忌”两个字;“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自己懒惰懈怠,不求进步,又嫉妒别人进步,因此,“事修而谤兴,高而毁末”。谁能办成好事,谁有高尚的品德,就会受到他们的诽谤打击。韩愈对世态人情的剖析,可谓入木三分。

今天,我们研读韩愈的《原毁》,仍然可以获得一些有益的启示。首先,对己宽、对人严的问题,仍然普遍存在,而问题的实质也是对人对己要求的标准不同。看别人的缺点多,看自己的优点多;对自己自由主义、对别人马列主义;批评别人往往苛刻求全,不及其余,攻其一点;批评自己的时候则轻描淡写,强调客观,覆短护私;不看别人的现实表现而纠缠过去的恩怨是非。出现这种情况,也和“怠”与“忌”不无关系。自己不求进步,不思进取,又害怕别人进步,获得成就和名声。应该去掉这种不健康的心理,改变这种不健康的风气,用高标准要求自己,严格检查自己工作上、思想上的缺点;同时以宽厚的态度对待别人,鼓励、支持别人从善向上的积极性。

让宽容成为一种习惯

世界上没有人天生有那种不需要任何注意和控制的好脾气,

但也没有哪个人天生脾气就十分糟糕;

如果你意识到自己正处于情绪激动的情况下,

那么一定要注意控制自己,以免变得更加愤怒。

马修·亨利说:“我曾经听说,有一对大虾的脾气都很急躁,但他们在一起共同生活却相安无事,过得舒适而安逸,因为他们制定了一条共同遵守的原则——一个人发怒时另一个就保持冷静。”

大教育家苏格拉底,他一旦发现自己将要发火时,他就会降低声音来控制怒气。如果你意识到自己处于情绪激动的情况下,那么一定要紧闭嘴巴,以免变得更加愤怒。许多人甚至会因为过分愤怒而死亡,突然的暴怒往往会引发一些突发的疾病。

阿特姆·沃德说:“乔治·华盛顿可以称得上是世界上最优秀的人了。他头脑清楚、为人热心、处事冷静。他从来不会突然爆发激烈的感情或者陷入深深的感伤。大多数公众人物的主要缺陷就是感情的爆发或者情绪波动。他们行事匆忙而草率。在压力大的时候,他们往往无所适从。他们急不可待地跳上路过的第一匹马,一点都没有注意到正有一只蜜蜂叮在它身上,这匹马四处乱踢,心烦气躁。当然,这个人肯定会从马背上摔下来,只是一个早晚的问题。当他看到大家蜂拥而至,对他赞不绝口时,他马上开始变得心浮气躁、盛气凌人,而不是心平气和、实事求是。他们不懂得,现在大家把他捧到天上,一旦他们认为自己受骗上当,就会毫不犹豫地把他狠狠地摔在地上,从此他就可能一蹶不振。华盛顿从来没有出现过这样的情况,他根本不是那样的人。”

习惯性的宽容可以带来平静,而且非常美妙,它能使我们免除很多激烈的自我谴责。一个人面对突如其来的挑衅,能够做到一言不发,表现出一种未受干扰的平静心态,当他这样做时,他必定不会感到后悔,而是认为自己做得完全正确,所以他的心灵会非常安宁。

如果相反,他当时发怒了,或者因为自己不小心说错了话,或者仅仅因为当时的愤怒或者表现了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从而使他显得有失风度,随后他必定会感到一种深深的不安。紧张和易怒是一个人个性中的最重大的缺陷之一,它往往是激化矛盾的催化剂,它往往会破坏一个人为人处世的原则,使他的个人生活变得很糟糕。

成年时候的亚伯拉罕·林肯,是一个一触即发、性急易怒的人。但后来,他学会了宽容,成为了一个富有同情心、具有说服力又有耐心的人。他曾经对陆军上校福尼说:“我从黑鹰战役开始养成了控制脾气的好习惯,并且一直保持下来,这给我带来了非常大的益处。”

出言不逊的言辞那只是虚弱的标志,不会给任何人带来一点儿好处。没有人会因为它而变得更愉悦、更富有或更聪明。它从不会使人受到他人的欢迎;它令有良好修养的人反感,使善良的人感到厌恶。

著名作家莎士比亚曾经描写了无数失控的情绪造成的精神毁灭的例子。他笔下塑造的约翰王,因为其对权力的欲望逐渐泯灭了高尚的品质,结果沉沦到几近失控的地步,像一头野兽。另一位李尔王,则是失控的情绪的牺牲品。在麦克白先生那里,野心超越了荣誉,甚至促使他走上谋杀犯罪的道路,而谋杀后的懊悔、恐惧与自责又立即带来了可怕的报应。而奥赛罗是被自己嫉妒的怒火慢慢毁灭的,其他人物的遭遇更说明了这样的教训:那些不能宽容的人一定会遭到他们朋友的冷落。

很多名人写下了要学会宽容的无数文字来劝诫人们。乔治·艾略特则说:“如果人们能忍着那些他们认为无用的话不说,那么他们无数的麻烦都可以避免。”赫胥黎曾经说过这样的话:“我希望看到这样的人,他年轻的时候接受过很好的训练,有着非凡的意志力,应意志力的要求,他的身体乐意尽其所能去做任何事情。他应头脑冷静,逻辑清晰,他身体所有的力量就如同机车一样,根据其精神的命令准备随时接受任何工作。”詹姆士·博尔顿说:“少许草率的词语就会点燃一个人、一户邻居或一个民族的怒火,而且这样的事情在历史上常常发生。许多的诉讼和战争都是因为言语不和而引起的。”

宰相肚里能撑船

事实上,越是有理的人,

如果表现得越谦让,

越能显示出他胸襟坦荡,

很有修养,反而更能得到他人的钦佩。

这便是为什么“宰相肚里能撑船”的道理。

古人有“宰相肚里能撑船”之说。在日常生活中,朋友、同事间难免有争执、有矛盾;在家庭中,兄弟反目、夫妻吵架、婆媳失和等也屡见不鲜。如果事后大家都能心平气和下来,互相理解,或者事前能多一分忍让,多一分宽容,这类不愉快的事情是不会经常发生或者本身就可以避免的。反之,非但抚平不了心中的创伤,而且只能将伤害者捆绑在无休止的“争吵战车”上。

有位心理学家曾说:“人类要开拓健康之坦途,首先要学会宽容。”人生在世,不管多么富有,多么有权势,总有不顺心的时候。当人内心的矛盾冲突或情绪危机难以解除时,容易导致机体内分泌功能失调,造成血压升高、心跳加快、内分泌紊乱等,还伴有头晕、失眠多梦、倦怠无力、心绪烦乱等症状。这些心理与生理异常相互影响,形成恶性循环,可诱发疾病的发生。

在人类短暂的一生中,学会宽容,意味着你的生活会更加快乐。宽容,对人对己都可成为一种无需投资便能获得的最佳“精神补品”。

宽容带给人的益处非常多,宽容能化解矛盾。我们来看这样一则故事。

古时候,有一位乡下人,在大年初一时发现自家门外多了个非常不吉利的东西——盛骨灰的陶罐。他知道,这肯定是一个与自己有仇的邻居干的,因为前两天他们刚刚发生了口角。他冷静地想了想,然后在陶罐里种上了一株百合花。后来,花开了,他悄悄地把花送到了邻居家里。这一举动打破了原先的僵局。百合花的盛开化解了两家人的仇恨,同时也捎去了他的仁慈之心。在一片真心面前,那位邻居自惭形秽,也很快登门道了歉,他的宽容之心也被唤醒了。俩人的宽容之心互相交换,仇恨自然消失了。

古语说:“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说的是在与人相处的时候不要用放大镜看人的缺点,如果不断指责他人的过错,过分地追求完美,就会失去朋友和合作伙伴。

清代红顶商人胡雪岩在商界曾呼风唤雨,成就非凡。他既有一副铁腕,也有一副宽容的心肠。

胡雪岩不仅对一些有小毛病的人往好处看,就是对一些有了很大过失的人,或确实有些心术不正的人,他也尽量往好处看。

朱福年是庞二在上海丝行的档手,但朱福年这个人有些心术不正。胡雪岩与庞二已经联手销洋庄,朱福年觉得这笔生意一旦做成,庞二与胡雪岩的联盟就将牢不可破,自己在庞二生意上所占的分量就要受到影响,而最终将要受制于胡雪岩。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朱福年在这单生意中吃里爬外,暗下绊子,他想要把生意搅“黄”。本来胡雪岩与洋人几番谈判,已经定好了价格,他却自己私自找到洋人,让洋人尽管杀价。他说胡雪岩是一个空架子,做丝生意的本钱都是借来的,经不起拖延,需要尽快脱货求现。他甚至告诉洋人,说新丝已快上市,胡雪岩怕新丝上市之后陈丝跌价,因此,无论洋人开出什么价格,他也会出售,因为他要将自己的陈丝尽快脱手。

这样一来,前面谈好的价格,洋人也不认了。朱福年实在是一个吃里爬外的小人。

更严重的是,朱福年还挪用东家的本钱做自己的生意。这种做法,行话叫做“做小货”,就更显出他的不仁之心。他在钱庄开了一个私人户头,经常把庞二用于丝行周转的资金,或者收回的货款,先存入自己的账号,周转一道自己的生意,再调回公家户头,以此自营牟利。

生意场上给人做伙计最犯忌的事情就是“做小货”,也是所有商家最痛恨的事情。因为“做小货”是拿东家的银子来运作,赚了钱归自己,而蚀本却是东家。

就是这样一个吃里爬外的小人,胡雪岩也不愿意砸他的饭碗。当庞二得知朱福年在生意上捣鬼,并且知道他的账目不清,要彻查他的时候,胡雪岩甚至还帮他求情。在查出朱福年的问题以后,胡雪岩也没有揪住不放,而是开诚布公地告诉他,过去的事情都不必说了,自己做生意一向抱定有饭大家吃,不但吃饭,还要吃好的宗旨。所以,他从来不肯砸别人的饭碗。不过做生意跟打仗一样,必须人人肯拼,同心协力,才会成功。他甚至向朱福年表示:“如果你看得起我,将来愿意跟我一起打天下,只要你们二爷肯放,我欢迎之至。”

如此宽容地对待朱福年,是因为胡雪岩并不只是看到朱福年“小人”行事的一面,而是同时也看到他是生意好手的一面。如果不是生意好手,当初庞二就不会让他在上海全权主事。事实上,在介入庞二的生丝生意之前,庞二在上海的生意,被朱福年打理得井井有条,而且也不断地有所扩展。除此之外,当然也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胡雪岩也相信朱福年不会执迷不悟,也还是一个能够“打落牙齿往肚里咽”的有耻之人。

胡雪岩说:“没有本事才做坏事,有本事一定做好事。”这话当然并不一定全对。但胡雪岩由此出发,确定了一个将人往好处看的原则,却是很能给人以启发的。能有将人往好处看的胸怀,才有可能在别人看不到的地方看出别人的长处,才有可能发现意想不到的可用之才。而且,更重要的是,能将人往好处看,还显示着一种宽容的胸怀,这对于事业的成功,是有着重要意义的。

因为大海能广纳百川,也不拒暴雨和巨浪,所以人们喜欢把大海比作宽广的胸怀;也有人把忍耐性比作弹簧,弹簧具有能伸能屈的韧性。人们在一个集体或单位中工作学习,产生一些意见或矛盾是在所难免的。但是,如果经常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争得面红耳赤,谁都不肯甘拜下风,以致大打出手,事后静下心来想想,当时若能忍让三分,自会风平浪静,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宽恕就像一面镜子

让我们永远不要去试图报复我们的仇人,

因为如果我们那样做的话,

我们会深深地伤害了自己。

让我们像艾森豪威尔将军一样,

不要浪费一分钟时间去想那些我们根本就不喜欢的人,

把精力和感情白白地耗费在他们身上,

这是最不值得的一件事了。

在一般人看来,宽恕别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对普通人来说,宽容伤害者几乎不含自然法规,我们的是非感告诉我们,人们必须为他所做的事情的后果承担责任。但是,宽恕则能带来治疗内心创伤的奇迹,能使朋友之间相互谅解,去掉旧隙。

莎士比亚曾经说过:“宽恕别人不能宽恕的,是一种高贵的行为。”

因此,耶稣在《圣经》里鼓励人们“爱你的仇人”,“爱你们的仇敌,善待恨你们的人;诅咒你的,要为他祝福;凌辱你的,要为他祷告。”

哲学家汉纳克·阿里德指出,堵住痛苦回忆的激流的唯一办法就是宽恕。

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因为宽恕而获得了人间少有的内心的平静与恬淡。他曾为他的信仰而争辩,“别人强加于我的不公都是想让我愤怒,我为什么要破坏主给我的平静呢?所以,主告诉我,平淡地看待仇恨和不公,灵魂会升上天堂”。从基督徒的脸上,的确我们时刻能够看到一脸的安然和平静,美好纯正、光洁白皙。

尽量少用仇视的态度对待对方,能够缓和你与对手的关系,从而建立在互相尊重基础上的友谊。

王先生是个从不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人,他能在肉丁里挑出刺来,好像每个人都不如他,与他共事的人似乎都曾受过他的指责和打击。所以与他共住一室的人,经历了他的几番“严责”后总有一种怨恨的感觉,心里都有一种要报复他的想法。说句实在话,从他身上挑出缺点易如反掌,但是并没有人那样做。

有一次,小刘约他喝酒。几杯酒下肚后,小刘衷心地向他表示感谢:“你给我的指责,我曾经是十分愤怒的,因为你的指责总是夸大事实,我也曾为此想报复你,但冷静一分析,你之所以指责我,说明我在这方面肯定有缺陷和不足,你使我看到了自身需要改进的一面。我自己也真正感受到,我们相处这一年里,我确实长进了不少,所以我觉得不应该恨你,而应该感谢与你的共处!”

听了小刘的话,王先生当然有些不好意思了,而小刘由衷的话语也明确表达了自己会原谅他的“过责”的心态。于是,他们重新建立起互相尊重的友谊。

在美国,竞选对手之间相互攻击,甚至败坏对手的名声,但一些人仍可在对手所组内阁中担任重要职务,对做人处世不能不说是一种启示。能够与你成为对手的人,必定有着与你能够分庭抗礼的实力和能力,你能原谅你的仇人,将你的仇人招至麾下来为你效力,不是会更利于实现你的目标吗?

由林肯委责而居于高位的人,很多都是曾批评或者羞辱过他的政治对手,所以,林肯统一了美国南北。

可是,如果你用仇视和报复对待对手,你会招致一个什么样的局面呢?你将使你的敌手更坚定地站在你的对立面,去破坏、阻挠你的行动,破坏你创造的一切成果。而你,也会因为心中充斥报复和愤怒无暇他顾,你的目标和理想又如何能实现呢?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说:“如果有可能的话,不应该对任何人有怨恨的心理。”

为了保持一个健康的心灵和体魄,为了实现你的成功和抱负,学会宽恕你的仇人吧!

张老先生是一位画家,但并未成名。天下像他这样的画家多如牛毛,但像他这样生活的人却不多。

张老先生早年生活历经劫难。有一位工厂里的干事,经常到他那里去讨教,没想到,这位干事告发他的一幅画作存在严重的问题,他被捕入狱,被关了五年,在劳改农场里得了一场大病,差点死掉。

劳改期满后,张老先生被平反了。后来,还一度做到县政协的委员、县委副主席。

张老先生在县里可以说是位高权重了,当年那个告发他的干事在某局当主任,对于当年的事,这位干事一直担惊受怕着。

在县政协组织的一次座谈会上,干事也在座,而张老先生是主持人,这是两人分别后第一次见面。

在座谈会上,一向谈风甚健的干事,一直沉默无语,不敢抬头看张老先生。座谈会快结束的时候,张老先生温和地说:“请×局的×主任来谈谈。”

干事惊呆了,但张老先生却笑容满面,鼓励有加。于是,干事便放下心来,侃侃而谈。干事谈完了,张老先生连声称好。因而,这件事情也在圈子里被传为了不计前嫌的佳话。

张老先生说,恨一个人,肯定要投入愤怒、痛苦、时间、精力……这么巨大的成本我是支付不起的,因为我付不起,所以我放弃。就这样,张老先生宽恕了他曾经的仇人。

有人说,宽恕是软弱的表现,其实这是错误的。冤冤相报只能将伤害者和被伤害者捆绑在无休止的怨恨战车上,抚平不了心中的伤痕。印度前总理拉·甘地说得好,“倘若我们大家都把以眼还眼式的正义作为生活准则,那么全世界的人恐怕就要都变成瞎子了。”

科学家雷侯德·列布赫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也说过这样一句格言:“我们最终必须与我们的仇敌和解,以免我们双方都死于仇恨的恶性循环之中。”

对志趣相投的群体来说,唯有不断地宽恕,才能取得事业上的共同成功;在同一联盟内部,宽恕是消除内部矛盾的有效方法。

一个人经历一次忍让,就会获得一次人生的亮丽;经历一次宽容,就会打开一道爱的大门。

一分宽容胜过十分责骂

宽容是人际交往中最重要的理念之一,

如果别人能原谅错误,那你也能。

除非宽容别人,否则我们无法体会到爱。

宽容别人带来的愉快本身是至高无上的。

一分宽容可以胜过十分责骂。责人不如帮人,倘若对别人的错误一味呵责、挑剔,非但令人反感,得不到教育的效果,而且可能激起逆反心理。

通过语言等显性因素可以来表达宽容,也可通过细节等隐性因素来表达。有时候,这些细节或许连自己都没有意识到,却被善于感知的心灵接纳了。宛如获得了最温暖的心灵触摸,这些纤弱的心也在蓬勃生长。

王刚是一位中学老师,他遇到过这样一件事。有一天晚上,是王刚老师值班。按照惯例,他要到操场上去转转,操场在教学楼的后边。周边有零星的几盏路灯。他带着手电筒出来,开始沿着跑道往里走。学生们大都回宿舍睡觉了,他到操场转转的目的,无非是怕有的学生还没有回去,毕竟在这样一个春夏之交的晚上,清新的空气以及舒爽宜人的温度是让人留恋和眷顾的。

如果说还有别的巡视目的的话,那就是看看还有没有男女生在操场上逗留——提防早恋的学生。

果然,在夜色更深处,王刚老师看到了两个人的背影,那该是一个男生和一个女生。他踌躇了一下,快走几步,赶上了他们。假装欣赏夜色,说:“今晚的月亮真美,风也很轻柔……你们说是不是?对了,明天6点起床,你们不怕明天起不来吗?”

两个学生嗫嚅着,说不出话来。他们显然被吓坏了,声音中透着紧张和惶恐。老师面对他们站着,但在暗淡的月光下,还是不能辨清他们的面目。

王刚老师问了他俩的班级和姓名,便让他们回去了。虽然感觉他们是在早恋,也想跟他们班主任谈谈,但后来无意中便把这事忘了。

过了好多年后,一封来自珠海某公司的信飞至王刚老师的案头。原来,信是那个女生寄来的。信里边谈及的内容,也是关于那个晚上的。信上说:王老师,那个晚上,被您撞见后,我很害怕,其实我们在一起走的时候一直担心着一件事情,就是手电筒。我怕突然有一束光毫不留情地照在我俩的脸上,如果那样的话,我们一定会无地自容,以后也不会有好的心情去学习。但是,您并没有打开您的手电筒。这些年,我一直忘不了这件事情,今天给您写去这封信,我要郑重说声:谢谢您。

王刚老师后来回忆说:“在那个晚上,我心底里并没有感觉到亮不亮手电筒会对那件事产生多大的意义。然而,就是这样的一个细节,对于一个孩子,对于一个犯了错误的孩子,是多么大的尊重。这件事情之后,我开始更多地注意生活中的一些细节了,比如,把愤怒的姿势换成握手,让一句厉声的呵斥变得温和,轻拍对方的肩膀,给仇怨以宽容,用心倾听卑微的人的话语,等等。”

正是无意中的一个细节,无意中的一次宽容,却产生了意料不到的效果:给了学生一个坦荡的胸怀,一个光明的前途。所以说,宽容是一种无声的教育。

人非完人,孰能无过?责人不如帮人,用自己的行动把别人的错处扛起来,在爱与宽容中进行无言但最有效的教育。

美国作家杰瑞·哈伯特关于他小时候的一段回忆让我们再一次感受到了宽容的魅力。

杰瑞·哈伯特这样写道:“有一位我曾经很熟悉的老夫人,我现在已经记不起她的姓名了,她原本是我在佛罗里达州的迈阿密送报纸的时候认识的一位客户。”

“那件事发生在一个风和日丽的午后。那天,我正和一个朋友躲在那位老夫人家的后院里朝她的房顶上扔石头。我们饶有兴趣地注视着石头从房顶边缘滚落,看着它们像子弹一样射出,又像彗星一样从天而降,我们觉得很有趣,非常开心。”

“我拾起一枚表面很光滑的石头,然后把它掷了出去。也许因为那块石头太光滑了,当我把它掷出去的时候,它从我手中滑落,结果砸到了老夫人家后廊上的一个小窗户上。我们听到玻璃破碎的声音,就像兔子一样从老夫人的后院里飞快地逃走了。”

“那天晚上,我一想到老夫人后廊上被打碎的玻璃就很害怕,我担心会被她抓住。很多天过去了,一点动静都没有。这时候,我确信已经没事了,但我的良心却开始为她的损失感到一种深深的犯罪感。我每天给她送报纸的时候,她仍然微笑着和我打招呼,但是我见到她时却觉得很不自在。”

“我决定把我送报纸的钱攒下来,给她修理窗户。3个星期后,我已经攒下7美元,这些钱已经足够修理窗户了。我把钱和一张便条一起放在信封里,在便条上向她解释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并且说我很抱歉打破了她的窗户,希望这7美元能抵补她修理窗户的开销。”

“我一直等到天黑才鬼鬼祟祟地来到老夫人家,把信封投到她家门前的信箱里。我的灵魂感到一种赎罪后的解脱,我重新觉得自己能够正视老夫人的眼睛了。”

“第二天,我去给老夫人送报纸,我又能坦然面对老夫人给予我的亲切温和的微笑并且也能回她一个微笑了。她为报纸的事谢过我之后说:‘我有点东西给你。’原来是一袋饼干。我谢了她,然后就一边吃着饼干,一边继续送我的报纸。”

“吃了很多块饼干之后,我突然发现袋子里有一个信封,当我打开信封的时候,我惊呆了。信封里面是7美元和一张简短的便条,上面写着:‘我为你骄傲’。”

杰瑞·哈伯特最后写道:“那是1954年的岁末,那一年我12岁。虽然已经隔了这么多年,她曾经给我上的一堂宽恕他人的课还像是昨天刚刚发生过的一样,我只希望有一天我能把它传授给其他什么人。”

宽容不仅是个人道德的修养,而且对于年轻人来说,更是一种最好的教育手段。气量和宽容,犹如容水之器,器量大则容水多,器量小则容水少,器漏则上注而下逝,无器者则有水而不能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