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创新而生:一个新型科研机构的成长DNA解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4章 前言:新型科研机构:为创新而生(2)

那年春天,深圳市与中科院达成共建先进院的共识,当时主管科技的常务副市长刘应力诚恳地告诉中科院领导,对于深圳来说,多一个亿元企业少一个亿元企业无碍大局,目前最需要的是面向产业技术发展的研究所,最需要它们向企业提供科技支撑与服务。深圳过去几年曾大力扶持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的发展,尤其是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四不像”的特征备受关注:既是大学又不完全像大学,文化不同;既是科研院所又不完全像科研院所,内容不同;既是企业又不完全像企业,目标不同;既是事业单位又不完全像事业单位,机制不同。此种模式也曾引起中科院领导的兴趣,能否在深圳也办一所“四不像”的科研机构?此前的科研机构多数是事业单位,管理采取的都是行政模式,真正结合实际市场应用的还不够。久而久之,科技创新与市场就相互脱轨。作为“四不像”的新型科研机构,一方面要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同时又要自身向市场“找饭吃”。在现实条件下,机构和企业的合作、科技和产业的结合终于水到渠成。

先进院,从诞生的第一天起,就注入了创新的基因。它既不能走中科院其他科研院所的老路,又不能仅以发表学术论文、取得科技成果奖项作为考核标准,它需要在它周围集聚一批企业,形成产业群,需要对企业源源不断地输入科研成果和科技人才,需要解决企业科研活动中遇到的共性技术难题。创新,成为它的使命。

香港中文大学参与先进院筹建

综观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海归史,以钱学森、邓稼先为代表的留学生冲破阻力回归祖国,创造了“两弹一星”的辉煌。“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23名获得者中,有21名为海归。与此同时,还有一大批从苏联和东欧留学回来的学者,主要在国外学习工程技术和实用科学,回国之后都成为20世纪五六十年代建设新中国的中坚力量。

香港在1997年回归后,积累了一大批世界级的科学家,他们具有在世界一流实验室和科研机构工作的经历,部分优秀者已具备世界级研究水平。“打破香港和内地的鸿沟,允许香港的科学家服务内地,培养人才将有效地帮助双方走出困境,整合资源,实现双赢”——香港中文大学徐扬生教授提出的这个建议,得到路甬祥的赞同和香港中文大学校长刘遵义的大力支持。当时中科院副院长施尔畏担任与各地方政府、各新建所筹建班子统筹协调的总负责人,并按照中科院党组的要求亲力亲为,领导落实各项具体工作;作为国际知名经济学家,刘遵义站在国家的层面,大力推动科研体制创新,积极为先进院筹款,全方位支持先进院的建设和发展;杨纲凯是国际著名的物理学家,当时任香港中文大学副校长,也关心和积极推动共建工作。在大国崛起的时代背景下,新一代学者、科学家以同样的赤子情怀,在“中国科学院”旗帜的召唤下,聚集在深圳这样一块创新、创业热土上,用智慧和汗水共同建设先进院这个国家级新型科研机构。

短短十年间,“SIAT”(Shenzhen Institutes of Advanced Techn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在国际科技舞台上声名鹊起,《自然》《科学》等世界顶级学术期刊上出现越来越多署名“SIAT”的学术论文。深圳人则越来越多地享受着从SIAT输出的科技成果,悄然改变生活——先进院在机器人、低成本健康、高端医疗影像、大数据、脑科学、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产生了大批科研成果。在这里工作的科研人员中,有500余人次入选包括国家、中科院、广东省和深圳市的各类人才计划;截至目前,在院创新团队累计19支,其中,广东省团队9支,列广东省第一位;深圳市孔雀团队7支,列深圳市第一位;中科院团队3支。先进院还是中组部批准的广东省科研领域唯一入选“千人计划基地”和“万人计划基地”的单位。[2]

新型科研机构横空出世

“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中国要强,中国人民生活要好,必须有强大科技。”2016年5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吹响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角,科技创新在国人心目中被提升到了最为重要的地位。

那么,科技创新应该怎么进行?新型科研机构的创新活动应如何高效开展?如今,迫切需要在中国寻找一个创新的样本,寻找一个新型科研机构的实践者,看看应如何从事创新工作,探索创新的事业与国家的繁荣有着怎样的关系,与普通人生活有怎样的关系。这个探索将为我国未来科研体制创新提供一定示范作用。于是,先进院进入了我们的视野,因为它恰恰是被国际同行认可、地方政府珍爱与企业信赖的新型科研机构。

先进院的科技工作者,行事作风严谨低调,不喜张扬或浮夸。长达九个月的采访过程,其实是取信于人、真诚交流的过程。在先进院院长樊建平,党委书记、副院长白建原,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副院长吕建成,副院长许建国、汤晓鸥、郑海荣、冯伟,院长助理毕亚雷,以及高锋、冯春等人的帮助下,尤其是丁宁宁一直陪同采访并准备了大量翔实的背景资料,本人才得以走进这个低调、神秘而又非同寻常的群体,并聆听他们的心声。他们有着博士甚至院士的头衔和光环,也有着心怀苍生造福民生的大愿,他们的科研工作似乎距离我们很遥远,但我们日常生活又与他们的科研成果息息相关。

在本书中,先进院院长樊建平所率领的团队将首次系统解密先进院的成长基因:这个国家级新型科研平台是如何在三方共建的大背景下吸引科研人才,又是如何发展成国际顶级科研人才高地?有“人才伯乐”美誉的樊建平,是如何识人、用人,又如何凝聚高端人才,积极探索科研体制创新?他们的探索将揭示新时代科研机构建设的黄金规律,也将重申先进院下一步进军源头创新的目标以及科研管理体制改革对大国崛起的重要意义。

本书从人物故事入手,延伸到科研成果展示,再到科研体制创新的介绍,希望多角度、全方位剖析先进院这个国家级新型科研机构的优秀基因。

第一章介绍了郑海荣、刘新、蔡林涛、须成忠、王立平、潘浩波、袁海等科技工作者的故事,既有他们到先进院前的感情纠结,又有到先进院后的艰苦奋斗。他们的心路历程其实就是一部科技工作者的新奋斗史。

第二章介绍了先进院在机器人、新能源新材料、低成本健康、医疗影像、大数据、智慧城市和肿瘤治疗等领域的兵团式攻坚,展现一大批先进的科研成果,使读者有机会了解到生活中的种种便利如何来自科研人员的智慧和努力,比如,颇有深圳地方特色的“回南天”的精准预报、深圳街头随处可见的方便市民等车的公交电子站牌都是大数据的便民应用,读者还有机会了解各种新型抗癌药物研发进度,可以了解机器人如何帮助医生做手术或如何让截瘫病人站立行走。

第三章和第四章论述科技创新从哪里开始和应该如何持续,主要从吸引人才、建设平台、强调服务、科教融合、配置科技资源、产业对接与资本运作等方面探讨。

第五章介绍先进院积极探索理事会制度及其“工业研究院”的定位,介绍育成中心、外溢机构、创客学院等创新做法,同时,对比国际一流科研机构,从科研机构与政府关系、科研机构与市场关系等,多角度论述科研院所体制创新的可能性与着力点,为我国科研体制创新提供积极借鉴。

第六章介绍在世界科技发展和深圳城市发展的大背景下,先进院的历史定位,以及它的创新实践对于我国科研体制改革创新有何重要意义。本章还将介绍先进院对未来产业的布局,读者可以从中了解医疗器械、脑科学、合成生物学等领域的科技发展将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强烈地感受科技的独特魅力,感受未来的迷人气息。

其实,先进院并不是建设新型科研机构的唯一模式,在这里写出他们的故事,是希望读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近年来,祖国大地上如雨后春笋一般出现一批新型科研机构,它们逐渐成为我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生力军。

创新,为人类带来的是福祉,为国家带来的是繁荣。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创新改变着世界的容颜,也是国家之间较量的利器。科学的诞生,带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崭新力量。它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一种应用方法,是一种观念,是一种可以不断积累、自我纠错的知识工具。基于科学引发的创新广泛而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生活,树立起一座座里程碑。当科学登上历史的舞台,人的创造力开始成为推动经济繁荣和国家强盛的核心要素,创新以及创新的精神,如同找到了生命的基石,得以成长,得以强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