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山、巨灵手印、中祠、南祠、天井、胡越寺、搦岭、上宫神庙、太上泉、屈岭
经 又南至华阴潼关,渭水从西来注之。
注 汲郡《竹书纪年》曰:晋惠公十五年,秦穆公帅师送公子重耳,涉自河曲。《春秋左氏》僖公二十四年,秦伯纳之,及河,子犯以璧授公子曰:『臣负羁纵,从君巡于天下,臣之罪多矣,臣犹知之,而况君乎?请由此亡。』公子曰:『所不与舅氏同心者,有如白水。』投璧于此。子推笑曰:『天开公子,子犯以为功,吾不忍与同位。』遂逃焉。
河水历船司空,与渭水会。《汉书·地理志》:『旧京兆尹之属县也。』左丘明《国语》云:『华岳本一山当河,河水过而曲行,河神巨灵,手荡脚踏,开而为两,今掌足之迹,仍存华岩。』《开山图》曰:『有巨灵胡者,遍得坤元之道,能造山川,出江河,所谓巨灵赑屃,首冠灵山者也。』常有好事之士,故升华岳而观厥迹焉。自下庙历列柏南行十一里,东回三里,至中祠,又西南出五里,至南祠,谓之北君祠,诸欲升山者,至此皆祈请焉。从此南入谷七里,又届一祠,谓之石养父母,石龛、木主存焉。
又南出一里,至天井,井裁容人,穴空,迂回顿曲而上,可高六丈余。山上又有微涓细水,流入井中,亦不甚沾人。上者皆所由陟,更无别路,欲出井望空,视明如在室窥窗也。出井东南行二里,峻坂斗上斗下,降此坂二里许,又复东上百丈崖,升降皆须扳绳挽葛而行矣。南上四里,路到石壁,缘旁稍进,径百余步。自此西南出六里,又至一祠,名曰胡越寺,神像有童子之容,从祠南历夹岭,广裁三尺余,两箱悬崖数万仞,窥不见底,祀祠有感,则云与之平,然后敢度,犹须骑岭抽身,渐以就进,故世谓斯岭为搦岭矣。度此二里,便届山顶。上方七里,灵泉二所:一名蒲池,西流注于涧;一名太上泉,东注涧下。上宫神庙近东北隅,其中塞实杂物,事难详载。自上宫东北出四百五十步,有屈岭,东南望巨灵手迹,惟见洪崖、赤壁而已。都无山下上观之分均矣。
译文
河水又往南流,到达华阴潼关,渭水从西面来注入。
汲郡出土的《竹书纪年》说:“晋惠公十五年,秦穆公率领大军护送公子重耳返回晋国,在河曲涉水渡河。”《春秋左氏》记:“僖公二十四年,秦伯送重耳回国,到达黄河边,子犯向公子呈上玉璧说:‘微臣恣肆放纵,跟随主公你周游天下,微臣的罪过太多了。以微臣的愚昧也会明白,何况英明的君主呢?请主公准许我从此开始流亡。’公子说:‘假如不与舅氏同心,就如白水一般,一去不回。’把玉璧投入水中。介子推笑着说:‘上天为公子开路,子犯自以为是他的大功,我不愿意与他同在朝中任职。’于是出逃而去。”
河水经过船司空,与渭水会合。《汉书·地理志》:“昔日京兆尹管辖的属县。”左丘明《国语》说:“华山原本是一座横截大河的山,河水弯曲绕行而过,河神巨灵,用手震击,用脚蹴踏,把山劈开为两半。”现今手掌和足印的痕迹,仍在华山的岩石上。《开山图》说:“有巨大的神灵名叫胡,学遍了再造乾坤的道术,能制作山川,造出江河,所谓巨灵有赑屃的威力,是山上诸神灵的首领。”经常有好事之人,特意登上华岳观看岩壁上的痕迹。从下庙起,向南沿路种植柏树长达十一里,向东拐弯三里,到达中祠,又向西南延行五里,至南祠,称为北君祠,所有想登山的人,到这里都要祈祷。由这里开始往南进入山谷,前行七里,又到一处祠庙,称为石养父母,石龛、木主仍然保存。
又往南前行一里,到达天井,井刚好容得下一个人,洞穴中空,迂回曲折而上,有六丈多高。山上又有微水细流,涓涓滴滴流入井中,不会沾湿路过的人。登山者必须由这处往上行,没有其他的路。从井里仰望天空,看到明亮的地方,就像在房间从窗户往外看一样。走出这井向东南行二里,险峻的山坡陡直而上,陡直而下,走下这山坡二里左右,又再向东上百丈崖,上崖下崖都必须攀着绳索、挽着葛藤而行。向南往上四里,路在石壁边缘蜿蜒而过,经过百余步,由这里往西南向外行六里,又到达一处祠庙,名为胡越寺,神像容貌像童子,从祠往南经过夹岭,小路只有三尺多宽,两侧的悬崖有万仞深,探头窥望看不见谷底。向神灵拜祭祷告,如有感应,会有云雾升起与小路齐平,然后才有勇气走过去。但仍需俯身伏在岭上,移动身体,慢慢地爬行前进,因此众人把这山岭称为搦岭。经过这里再行二里,便到达山顶。山顶方圆七里,有两道灵泉:其一名为蒲池,往西流注入溪涧;另一名为太上泉,往东注入涧下。上宫神庙在近东北角处,里面塞满杂物,没法说得清楚。离开上宫向东北走四百五十步,有屈岭,向东南方眺望巨灵手印,只能见到洪水流过的山崖和赤红的石壁而已。不及从山下往上望那么真切清楚了。
赏析与点评
黄河流经壶口、龙门、蒲坂等名胜之后,到了华阴的潼关,另一条重要的支流渭河从西面而来,在潼关附近与黄河会合。由于秦岭的余脉崤山横亘在潼关以南,黄河被迫折向东流,形成一处大拐弯。崤山、潼关一带由于山川险要,而且是从关中东出中原的必经之地,因此自古以来发生过不少重要的战争。崤山以西、渭河南岸的华山,更是古代五岳之中的西岳,历来以险要著称。郦道元在《水经注》中,撰写了一则引人入胜的华山游记,值得细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