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南京财经大学436资产评估专业基础[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及详解
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或草稿纸上无效;
请认真阅读答题纸上的注意事项,试题随答卷一起装入试题袋中交回。
第一部分 经济学部分(共60分)
一、名词解释(4×5分=20分)
1.机会成本
答:生产一单位的某种商品的机会成本是指生产者所放弃的使用相同的生产要素在其他生产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高收入。机会成本的存在需要以下三个前提条件:①资源是稀缺的;②资源具有多种生产用途;③资源的投向不受限制。从机会成本的角度来考察生产过程时,厂商需要将生产要素投向收益最大的项目,而避免带来生产的浪费,以达到资源配置的最优。
2.纳什均衡
答:所谓纳什均衡,指的是参与人的这样一种策略组合,在该策略组合上,任何参与人单独改变策略都不会得到好处。即如果在一个策略组合中,当所有其他人都不改变策略时,没有人会改变自己的策略,则该策略组合就是一个纳什均衡。
3.国民生产总值
答:国民生产总值(Gross National Product,简称GNP)是指一国或地区的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区别在于:国内生产总值的统计原则是国土原则,而国民生产总值的统计原则是国民原则。按国土原则统计,凡是在本国领土上创造的收入,不管是不是本国国民创造的都要统计;按国民原则统计,凡是本国国民所创造的收入,不管是否在本国领土上都要统计。
4.固定汇率制度
答:固定汇率制度是指一国货币同他国货币的汇率基本固定,其波动限于在一定的幅度之内,由官方干预来保持汇率的稳定。与固定汇率制度相对应的是浮动汇率制度,即一国不规定本国货币与他国货币的官方汇率,听任汇率由外汇市场的供求关系自发地决定。
二、简答题(4×10分=40分)
1.“规模报酬递增的厂商不可能也会面临要素报酬递减的现象”这个命题是否正确?为什么?
答:这个命题不正确。
(1)要素报酬递减即所谓的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是指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在连续等量地把某一种可变生产要素增加到其他一种或几种数量不变的生产要素上去的过程中,当这种可变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小于某一特定值时,增加该要素投入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增的;当这种可变要素的投入量连续增加并超过这个特定值时。增加该要素投入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减的。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是短期生产的一条基本规律。
(2)模报酬分析涉及的是企业的生产规模变化与所引起的产量变化之间的关系。企业只有在长期内才可能变动全部生产要素,进而变动生产规模,因此,企业的规模报酬分析属于长期生产理论问题。规模报酬递增是指当产量增加的比例大于各种生产要素增加的比例时,如增加一倍生产要素的投入导致产量的增加多于一倍,这种情形即为规模报酬递增。
(3)规模报酬递增的厂商也会面临要素报酬递减的的现象。事实上,要素报酬递减的规律是任何厂商都要面临的规律。在规模报酬递增时,随着可变要素的增加,固定要素的使用效益逐渐最大化。当达到极值时,继续增加可变要素,总产量的增加同样会出现递减现象。
2.为什么短期平均成本曲线和长期平均成本曲线都是U形曲线?
答:(1)短期平均成本SAC是厂商在短期内平均每生产一单位产品所消耗的全部成本,它等于平均不变成本和平均可变成本之和。用公式表示为:
。
长期平均成本LAC表示厂商在长期内按产量平均计算的最低总成本。长期平均成本函数可以写为:
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如图1-1所示。
图1-1 长期平均成本曲线
(2)短期平均成本(SAC)曲线之所以呈U形,即SAC最初递减然后转入递增,是因为产量达到一定数量前每增加一个单位的可变要素所增加的产量超过先前每单位可变要素之平均产量,这表现为平均可变成本随产量的增加而递减(这是由于一开始随着可变要素的投入和产量的增加,固定要素生产效能的发挥和专业化程度的提高使得边际产量增加)。而当产量达到一定数量后,由于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的作用,随着投入可变要素的增多,每增加一单位可变要素所增加的产量小于先前的可变要素之平均产量,即AVC曲线自此开始转入递增。
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的U形特征是由长期生产中的规模经济和规模不经济决定的。在企业生产扩张的开始阶段,厂商由于扩大生产规模而使经济效益得到提高,这称做规模经济。当生产扩张到一定的规模以后,厂商继续扩大生产规模,就会使经济效益下降,这称做规模不经济。或者说,厂商产量增加的倍数大于成本增加的倍数,为规模经济;相反,厂商产量增加的倍数小于成本增加的倍数,为规模不经济。显然,规模经济和规模不经济都是由厂商变动自己的企业生产规模所引起的,所以,也被称作内在经济和内在不经济。一般来说,在企业的生产规模由小到大的扩张过程中,会先后出现规模经济和规模不经济。正是由于规模经济和规模不经济的作用,决定了长期平均成本LAC曲线表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U形特征。
3.简评生产要素生产效率持续增进的原因。
答:生产要素生产效率持续增进的原因包括:
(1)技术进步。即指通过技术革新、改造、新技术的应用、技术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来提高生产要素的效率。
(2)知识的积累和人力资本的积累。知识的积累是指可以用于生产过程的一般知识和专业化知识的增加。
(3)制度创新。通常是指对现存的具体的社会经济制度,例如政治组织、经济组织、税收制度、教育制度、经济体制等等以及对现存的企业制度的变革。
技术进步、知识和人力资本的积累以及制度创新都会极大地促进生产要素效率的提高,进而促进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长期经济增长。正是由于这个原因,经济学在分析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时,常常把技术进步、知识和人力资本的积累以及制度创新视为除劳动、资本之外的决定长期经济增长的第三因素。
4.简述在理性预期视角下为什么宏观经济政策是无效性的。
答:(1)理性预期是指在有效利用一切信息的前提下,对经济变量做出的在长期中平均来说最为准确的,而又与所使用的经济理论、模型相一致的预期。包含3个含义:①作出经济决策的经济主体是有理性的;②所作决策为正确决策,经济主体会在做出预期时,力图获得一切有关的信息;③经济主体在预期时不会犯系统错误,即使犯系统错误,也会及时有效地进行修正,使得在长期而言保持正确。它是新古典宏观经济理论的重要假设,是新古典宏观经济理论攻击凯恩斯主义的重要武器。
(2)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认为在理性预期视角下宏观经济政策是无效性的。
①理性预期学派把理性预期概念和自然失业率结合起来,认为菲利普斯曲线不论在短期或在长期均不存在,政府采取的对通货膨胀和失业的相机抉择的政策就是无效的。
②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在建立自己的经济模型的时候引入了附加预期变量的总供给曲线。而总需求曲线AD的变化可以由意料之中的因素(如政府的财政货币政策和其他经济政策)以及意料之外的因素(如自然灾害),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因素(如外汇波动等)引起。对于意料之外的因素所造成的价格和产量的波动,理性预期学派认为,国家是不能使用经济政策使之稳定的。由于意料之外的因素无法事先得知,所以参加经济活动的人包括国家的经济管理人员在内,事先都不知道这些因素的存在,更谈不到理解这些因素的作用。理性预期学派的最终结论是,在任何情况下,宏观经济政策都是无效的。
第二部分 资产评估学部分(共45分)
三、名词解释(3×3分=9分)
1.预期收益原则
答:预期原则是指在资产评估过程中,资产的价值可以不按照过去的生产成本或销售价格决定,而是基于对未来收益的期望值决定的。资产评估价值的高低,取决于实现资产的未来效用或获利能力。一项资产取得时的成本很高,但对购买者来说,其效用不高,评估值就不会很大。预期原则要求在进行资产评估时,必须合理预期其未来的获利能力以及拥有获利能力的有效期限。
2.有形损耗
答:有形损耗也称实体性贬值。它是指设备由于运行中的磨损和暴露在自然环境中的侵蚀,造成设备实体形态的损耗,引起的贬值。实体性贬值是因为使用和存放造成的。设备在使用过程中,由于零部件配合表面的相对运动所产生的磨擦,造成机体的磨损;设备运行过程中的冲击、振动也使得材料的内部缺陷不断扩展;另外,工作环境中的酸、碱物质,也对设备的材质产生侵蚀。这样就使得设备的使用功能逐步下降,故障率不断上升,精度逐渐降低,维修费用不断上升,直至设备完全丧失使用价值。
3.基准地价
答:基准地价是指城镇国有土地的基本标准价格。是各城镇按不同的土地级别、不同的地段分别评估和测算的商业、工业、住宅等各类用地土地使用权的平均价格。基准地价评估是以城镇整体为单位进行的。
四、简答题(1×6分=6分)
简述市场法评估的基本程序。
答:运用市场法评估资产时,一般按下列程序进行:
(1)明确评估对象。
(2)进行公开市场调查,收集相同或相类似资产的市场基本信息资料,寻找参照物。
(3)分析整理资料并验证其准确性,判断选择参照物。评估人员对收集到的资料,应认真分析验证其真实可信程度,分析其交易条件和背景,选择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可比参照物。
(4)把被评估资产与参照物比较。
(5)分析调整差异,作出结论。
五、计算题(3×10分=30分)
1.某评估对象为一生产控制装置,其正常运行需5名操作人员。目前同类新式控制装置所需操作人员定额为3名。现假设新、旧控制装置运营成本的其他项目支出大致相同,操作人员人均年收入为12000元,被评估控制装置尚可使用3年,所得税率为25%,适用的折现率为10%。试测算被评估控制装置的功能性贬值额。(P/A, 10%,3)=2.4869; (P/F,10%,3)=0.7513
解:第一步,估算被评估装置的年超额运营成本
(5-3)×12000=24000(元)
第二步,计算被评估装置的年净超额运营成本
24000×(1-25%)=18000(元)
第三步,将被评估装置的年净超额运营成本在其剩余使用年限内折现求和,以确定其功能性贬值额
18000×(P/A,10%,3)=18000×2.4869=44764.2(元)
2.被评估设备购建于2000年,账面价值为100,000元,2005年追加技改投资50,000元,2010年评估。2000至2010年每年的设备价格上升率为10%;该设备在评估前的实际利用率为50%,尚可使用5年,未来使用期设备利用率能达到设计要求。根据上述条件,估测该设备的成新率。
解:(1)估算重置成本:
重置成本=100000 ×(1+10%)10+50000 ×(1+10%)5=339899.75(元)
(2)估算加权投资年限:
(3)估算实体性贬值率:
(4)解出成新率
成新率=1-实体性贬值率=1-46.84%=53.16%
3.某地块面积为60000平方米,是通过城镇土地出让而取得的,出让金为10万元/亩,拆迁费5万元/亩,开发费3亿元/平方公里,其他费用(包括税费)3万元/亩,土地开发周期为2年,第一年投入资金占总开发费的60%,目前,市场上地产开发的投资报酬率为10%,银行贷款利率为6%,试评估该土地经开发后的价格。
第三部分 财务管理部分(共45分)
六、名词解释(3×3分=9分)
1.企业财务
答:财务,通俗地讲,就是社会财富方面的事务与业务。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物质资料及其生产经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物质资料生产经营活动过程的综合反映与控制,是以货币价值—资金形式表现出来的。随着社会再生产活动的进行,生产经营企业必然与国家、其他企业和单位产生一定的经济关系,同时,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企业与职工及其他个人之间也都会产生一定的经济关系,这样必然会引起资金的不断变化,即资金运动,从而形成财务问题。对于企业来说,财务是指企业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及其所体现的经济关系(财务关系)。
2.权益资本
答:权益资本,是指股权性筹资形成企业的股权资本,是企业依法取得并长期拥有,可自主调配运用的资本。根据我国有关法规制度规定,企业的股权资本由投入资本(或股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组成。按照国际惯例,股权资本通常包括实收资本(或股本)和留用利润(或保留盈余、留存收益)两大部分。
权益资本具有下列特性:一是所有权归属于企业的所有者。企业所有者依法凭其所有权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和利润分配,并对企业的债务承担有限或无限责任。二是企业对权益资本依法享有经营权。在企业存续期间,企业有权调配使用股权资本,企业所有者除了依法转让其所有权外,不得以任何方式抽回其投入的资本,因而股权资本被视为企业的“永久性资本”。
我国企业的股权资本一般是通过政府财政资本、其他法人资本、民间资本、企业内部资本,以及国外和我国港澳台地区资本等筹资渠道,采用投入资本和发行股票等方式形成的。
3.风险价值
答:风险价值,又称风险收益、风险报酬、风险溢价等,是投资者由于冒风险进行投资而获得的额外报酬。它是预期收益超过无风险收益(时间价值)的部分,反映了投资者对风险投资而要求的风险补偿。
七、计算题(3×8分=24分)
1.某公司拟筹资5000万元,其中按面值发行债券2000万元,票面利率10%,发行费用率2%;发行优先股800万元,股息率12%,筹资费率3%;发行普通股2200万元,筹资费率5%,预计第一年股利率为12%,以后每年按4%递增,所得税率为25%。假定该公司预计的资产收益率为10%,问该公司的筹资方案是否可行?
解:(1)债券资本成本率=[2000×10%×(1-25%)]/[2000×(1-2%)]=7.65%
普通股资本成本率=(2200×12%)/[2200×(1-5%)]+4%=16.63%
优先股资本成本率=(800×12%)/[800×(1-3%)]=12.37%
(2)该公司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率=2000/5000×7.65%+2200/5000×16.63%+800/5000×12.37%=12.36%
(3)该公司预计的资产收益率为10%,小于该公司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12.36%,该方案不可行。
2.某企业投资15500元购入一台设备,该设备预计残值为500元,可使用3年,按直线法计提折旧。设备投产后每年销售收入增加额为20000元,除折旧外的费用增加额为12000元。企业所得税率为40%,要求的最低投资报酬率为10%,假设企业经营无其他变化,预测该设备投资方案的净现值。(P/A,10%,3)=2.4868;(P/F, 10%,3)=0.7513
解:(1)初始投资=-15500元
该设备年折旧额=(15500-500)/3=5000元
每年税前利润增加额=20000-12000-5000=3000元
所得税=3000×40%=1200元
每年营业净现金流量=20000-12000-1200=6800元
终结阶段现金流=6800+500=7300(元)
(2)NPV=-15500+6800×(P/A,10%,3)+500×(P/F,10%,3)
=-15500+16910.24+375.65
=1785.89元
3.某公司准备买一台设备,有两个方案:一是从甲公司购入分5年付款,每年末付40000元;另一个是从乙公司购买,5年后一次支付250000元,银行利率10%,每年复利一次。已知(F/A,10%,5)=6.105,试选最优方案。
解:方案一:5年后终值=40000×(F/A,10%,5)=40000×6.105=244200元
因为244200<250000,所以,选择方案一。
八、论述题(共1题,每题12分,共12分)
1.试述西方主要资本结构基本理论。
答:资本结构理论是关于公司资本结构(或转化为债务资本比例)、公司综合资本成本率与公司价值三者之间关系的理论。从资本结构理论的发展来看,主要有早期资本结构理论,MM资本结构理论和新的资本结构理论。
(1)早期的资本结构理论——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
①净收益观点。这种观点认为,在公司的资本结构中,债务资本的比例越高,综合资本成本率就越低,公司的净收益或税后利润就越多,从而公司的价值就越高。这种观点虽然考虑到财务杠杆利益,但忽略了财务风险。
②净营业收益观点。这种观点认为,在公司的资本结构中,债务资本的多少,比例的高低,与公司的价值没有关系,公司的债务资本成本率是固定的。这种观点虽然认识到债务资本比例的变动会产生公司的财务风险,但公司的综合资本成本率不可能是一个常数。
③传统折中观点。这种观点认为,增加债务资本对提高公司价值是有利的,但债务资本规模必须适中。如果公司负债过度,只会导致综合资本成本率升高,公司价值下降。
(2)MM资本结构理论
①无税情况下的MM定理
命题Ⅰ:无论公司有无债务资本,其价值(普通股资本与长期债务资本的市场价值之和)等于公司所有资产的预期收益额按适合该公司风险等级的必要报酬率折现的价值。
该命题说明:第一,公司的价值不会受资本结构的影响;第二,有债务公司的综合资本成本率等同于与它风险等级相同但无债务公司的股权资本成本率;第三,公司的股权资本成本率或综合资本成本率视公司的营业风险而定。
命题Ⅱ:利用财务杠杆的公司,其股权资本成本率随筹资额的增加而提高。因此,公司的市场价值不会随债务资本比例的上升而增加。
②有税情况下的MM定理
命题Ⅰ:有债务公司的价值等于有相同风险但无债务公司的价值加上债务的节税利益。根据该命题,公司举债后,债务利息可以计入财务费用,形成节税利益,由此可以增加公司的净收益,从而提高公司的价值。随着公司债务比例的提高,公司的价值也会提高。
命题Ⅱ:随着公司债务比例的提高,公司的风险也会上升,因而公司陷入财务危机甚至破产的可能性也越大,由此会增加公司的额外成本,降低公司的价值。因此,公司最佳的资本结构应当是节税利益和债务资本比例上升而带来的财务危机成本与破产成本之间的平衡点。
(3)新的资本结构理论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后又出现一些新的资本结构理论,主要有代理成本理论、信号传递理论和啄序理论等。
①代理成本理论。这种理论指出,公司债务的违约风险是财务杠杆系数的增函数;随着公司债务资本的增加,债权人的监督成本随之上升,债权人会要求更高的利率。这种代理成本最终要由股东承担,公司资本结构中债务比率过高会导致股东价值的降低。根据代理成本理论,债务资本适度的资本结构会增加股东的价值。
②信号传递理论。信号传递理论认为,公司可以通过调整资本结构来传递有关盈利能力和风险方面的信息,以及公司如何看待股票市价的信息。公司价值被低估时会增加债务资本;反之,公司价值被高估时会增加股权资本。
③啄序理论。资本结构的啄序理论认为,公司倾向于首先采用内部筹资,比如留用利润,因之不会传导任何可能对股价不利的信息;如果需要外部筹资,公司将先选择债务筹资,再选择其他外部股权筹资,这种筹资顺序的选择也不会传递对公司股价产生不利影响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