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欧洲的信仰
犹太人的信仰
要想了解基督教的特性,我们有必要对犹太人的过去简单回顾一下。
犹太的祖先是亚伯拉罕,以及亚伯拉罕的儿子以撒和孙子雅各。关于犹太人的记载开始于公元前1500年,当时因为饥荒的原因,雅各带领他的儿子们来到了埃及,这就是以色列十二个犹太人部落的祖先。在埃及,他们的后代成了奴隶。几百年后,犹太人的英雄摩西带领众人摆脱了埃及人的奴役,重返以色列。在西奈沙漠上,他们过了长达40年的流浪生活,并且形成了一个独立的民族。他们遵守摩西立下的十诫,信奉他们的祖先创立的一神教。
后来在约书亚的指挥下,以色列的各个部落联合起来夺回了以色列的故土并定居在这里。但是这些人平时是散居的,只有受到外部威胁时,才由称作“土师”的人组织起来,联合抗敌。公元前1028年,扫罗建立了以色列人的国家,他的继任者大卫王在公元前1000年的时候把以色列各部收服成为一个统一的国家,并把耶路撒冷作为他们的首都。大卫的儿子所罗门带领王国发展贸易,这里成为商业强国。他还在耶路撒冷修建了圣殿,供奉他们信奉的神。后来经过考古发掘,证实了这一时期在夏琐、美吉多等城镇里都设立了贸易中心。所罗门去世后,这个国家一分为二,一个定都撒马利亚,名叫以色列王国;一个定都耶路撒冷,名为犹太王国。这两个王国在长达两个世纪的时间里并存于世,犹太人在先知的指导下遵守社会道德和法律。
公元前722年,亚述人入侵并占领了以色列王国,这里的人民再一次被迫流亡。公元前586年,巴比伦人又征服了犹太王国。侵略者来到耶路撒冷,把这里的圣殿给毁坏了,并把这里的犹太人变成了巴比伦的奴隶。
公元前539年,波斯人消灭了巴比伦帝国,生活在这里的犹太人重新回到了故土——犹太,并且在耶路撒冷重新建立起了圣殿。他们的生活方式也在自己的土地上恢复了。在这之后的400多年里,在波斯人和希腊人建立的帝国里,犹太人都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自治。到了叙利亚的塞琉古王朝,政府推行了一系列措施禁止犹太人信仰自己的宗教。这种行为引起了以色列人的反抗,公元前168年,马加比家族领导犹太人起义,并建立了一个独立的王朝,就是存在了约80年的哈斯蒙尼王朝。
对于自治的犹太人从根本上来说是分散的。他们渴望一个救世主的出现,这个救世主能够恢复大卫和所罗门的荣光,并且会通过这个过程来拯救全人类,最后让全世界都跟随着犹太人的脚步前行。等到闪米特人不断衰落,迦太基和提尔也进入了历史上的黑暗时期,罗马征服西班牙时,犹太人的梦想就进一步扩大了。在西班牙、北非和地中海地区有一群腓尼基人,他们分散在很多地方,并且没有属于自己的政治权利。他们的语言类似犹太人说的希伯来语,所以皈依了犹太教。在犹太人的历史进程中,异族人改信犹太教通常伴随着犹太人严重的排外倾向。曾经有一次,犹太人征服了伊杜米亚人,并且强迫他们全部改信了犹太教。在穆罕默德时代,阿拉伯地区的一些部落也信奉犹太教。9世纪生活在俄罗斯南部的突厥人,也是犹太教徒。犹太教主要是由闪米特人,同时也包括许多分散在各处的民族共同建立起来的一种思想。犹太人的经商传统是生活在巴比伦的腓尼基人和阿拉米人带来的。但是这些同化的结果一旦产生,就会在全体犹太人中普及。整个罗马帝国和遥远的东方,犹太人的聚居区都成了商业发达的地区。因为他们有同一部圣经,被同一种宗教信仰连接起来。所以犹太人的主要构成部分从来不是来自犹太国的,也从来不在犹太国。
这些统一信奉犹太教的各个地区通过彼此的交流带来了经济和政治上的便利性。他们能够聚集财富,并且能够定居也能够迁移。与分布地区更广的希腊人相比,他们的人数不多,也没有发展出那么高明的文化,但是他们在一起团结得更为紧密。希腊人之间是互相仇视的,但是犹太人是互相帮扶的。每到一个地方,犹太人都能够找到和自己有同样的思想和传统的人。有人为他们提供食物、住处、经济支援和法律帮助。因为他们的团结,使得统治者总是视这个民族为重要的社会因素,不论是向他们借钱,还是视他们为社会的麻烦。所以,当希腊文明照亮了全人类之时,犹太人作为一个民族生生不息。
在这里我们不再具体描述生活在犹太人的故土上的少数犹太人的遭遇了。他们曾经回到昔日所处的悲惨境地。可以这样形容,他们总是在闹市中寻找宁静。在过去,叙利亚人和亚述人都征服过他们,现在塞琉古王朝和托勒密王朝依然统治着他们,当塞琉古王朝消失了,罗马人又来了。犹太王国总是在别人的控制之下,无法真正地独立。历来统治犹太人的君主都是东方式的,他们残暴而狡猾,手上沾满鲜血。犹太的首都耶路撒冷曾被攻陷了三次,其中两次圣殿都被摧毁了。在世界各地的犹太人的帮助下,才使得这个小国得以幸免于难。直到公元70年,梯特皇帝经过了漫长的围困才最终占领了耶路撒冷,把这座城市和圣殿一起摧毁了。这个征服者之所以要做这些,就是想消灭犹太人,但是正因为他摧毁了犹太人心中最敏感的地方,才让犹太民族变得更加坚强。
犹太人经历了巴比伦人的囚禁,也经历了耶路撒冷被摧毁,在这之间的五个世纪的磨难和骚动中,仍然保存下了他们独有的特征。他们依然信仰自己的一神教,除了全知全能的上帝,再不信仰其他的神。他们在罗马做的事和在耶路撒冷所做的一样,对任何皇帝和神明都不崇拜,他们遵守与上帝的誓约。任何偶像都不能进到耶路撒冷城内,即便是罗马鹰旗也只能悬挂在城外。
在这五百年的历史中,犹太人中间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思想。右翼的犹太人身居高位但是心胸狭隘,这些人是法利赛人,血统纯正。他们非常保守,拘泥于一切法律和规定的细枝末节。他们十分爱国,排斥外族。犹太人的法律规定安息日不能工作,所以耶路撒冷也没人守卫。塞琉古王朝曾经攻占耶路撒冷,还有庞培将军也占领过这里,都是因为犹太人为了遵守安息日的规定而没有守城。
和这些右翼的犹太人相对的,是豁达开阔的左翼犹太人。这些人血统不是十分纯正,比如撒度该人,是希腊化了的犹太人。这些人在内心里是接受与邻近的希腊人或者希腊化的民族交流和同化的。他们对任何外族的皈依都敞开怀抱,把上帝的信仰带给全人类,让人类享受上帝的恩赐。但是他们通过慷慨的行为得到的东西,也因为这个特点而失去了。这些希腊化了的犹太人不得不放弃了他们的母语希伯来语,而要把《圣经》的语言翻译成希腊文。
耶稣其人
罗马处于提比利乌斯皇帝统治下的时候,犹太王国中出现了一个伟大的先知和导师。这个人想要解除犹太人骨子里的狭隘和排外,而要把不容置疑的唯一的全能的上帝带给世人,让人们懂得他们对上帝应尽的义务,这也是犹太教的信念来源。这位导师就是拿撒勒人耶稣,他虽然名义上是基督教的创始人,但是不如说是他播撒了基督教的种子。
关于耶稣这个人的所有记载,都出现在《圣经》中的四部福音书里。这四本书应该是在他死后的数年间就已经面世了。同时还有一些早期的基督教传道者的通信中,提到了耶稣的生平事迹。大多数人认为,《马太福音》《马可福音》和《路加福音》这三本书中的记载取材于更早的文献,而《约翰福音》具有自己的特点,更像是渲染了希腊化的神学理论。研究者们更愿意相信《马可福音》中记载的耶稣的生平和言论最为可信。尽管这样,这四本书仍然能够给我们带来一个很鲜明的人物形象,这就像关于乔达摩的早期记载一样十分可信。书中所写的事情有时会让人觉得荒谬且难以置信,但是我们还是要说:“这个人曾经真实存在过,这些事情可不是乱写的。”
但是,就像乔达摩最初的简单信条被之后的佛教塑成的金色佛像所扭曲了一样,耶稣本身的清苦形象和坚强不屈的性格也因为近代的基督教艺术里盲目的崇拜带来的夸张效果而被伤害了。耶稣本来是一个穷困潦倒的教师,在烈日中独自走在犹太的土地上,靠一些施舍过活。但是在书中,他经常被描绘为衣着整洁而一尘不染,傲然挺立,行走时仿佛在空中飘浮。因为这一点,会让很多无法区别开真正的史实和牵强附会的故事的人认为耶稣是不可信的,不是一个真实存在的人物。
这四部福音书开头的部分都有一些荒诞不经的记载。比如耶稣奇迹般诞生的过程,东方的三个贤者被大星引导至耶稣降生的马槽,以及大希律王被这些异象激怒而要将伯利恒地区的男婴统统杀掉,耶稣后来被迫逃往埃及。这些故事被很多权威的学者认为是编造出来的。这些故事和耶稣的教导相比是无关紧要的事情,但是正因为它们的荒谬而使我们在感受耶稣的教导时获得的感受被削弱了。而且在《马太福音》和《路加福音》中也描述了矛盾的耶稣的身世。在书里作者想要拼命论证耶稣的父亲约瑟是大卫王的直系后代,好像不管对谁来说这个祖先都能给他带来荣耀。这种附会的说法是无稽的,因为在原本的传说中,耶稣是受圣灵感孕而成胎的,根本不是约瑟的儿子。
如果我们把这些充满疑问的附加传说去掉,留下的就是一个真实的人物形象。他热情而诚恳,而且会发怒,他教给世人的是一种全新而简朴的深刻道理,那就是上帝是全人类的仁慈的父,而且天国必将降临。通俗地说,这是一个充满强烈人格魅力的人,他靠这个魅力吸引了众人的追随,并让这些信徒充满仁爱和勇气。
公元30年,提比利乌斯皇帝正在执掌罗马政权,本丢·彼拉多担任犹太王国的总督。在犹太人的逾越节前,耶稣来到耶路撒冷传道。这是他第一次来到这里,从前他在加利利地区活动,主要在迦百农和这周围布道。他也在迦百农的犹太人教堂讲道。
他来到耶路撒冷使他的教义获得了胜利。在加利利,他有很多信徒,因为信仰他的信徒人数众多,所以在传道时他只能站在加利利湖里的船上。在进入耶路撒冷之前,他的声誉已经传遍了这里。城里的人们纷纷出来迎接他。虽然他们可能对他的教义根本不理解,只是相信他将会通过某种魔法推翻旧秩序。他骑在一头他的信徒借来的毛驴上进入了耶路撒冷。人们在他身后高呼着“和散那”,意思是欢呼和赞美。
他来到耶路撒冷的圣殿。这里堆满了生意人的桌子和卖给朝拜者鸽子的商贩的小摊。耶稣和门徒们赶走了这些发宗教财的商人,掀翻了他们用来摆放货品的桌子。这件事似乎是他一生中唯一的一件主动干预他人的事情。
他在耶路撒冷进行了一个星期的传道,很多信徒围绕在他的周围,这给当局逮捕他增添了困难。官员们都聚集到一起,想办法整治这个带来了很大麻烦的外来人。这时他的门徒之一的犹大因为没有成功地占领耶路撒冷而感到气馁,于是向这里的犹太祭司告密,帮助他们逮捕耶稣。他也因为自己的告密行为得到了30个银币作为酬劳。这里的犹太人和祭司们大概会对耶酥带来的温和的革命倾向感到震惊。因为可能罗马统治者会利用这个借口来迫害全体犹太人,于是大祭司该亚法为了向罗马统治者表达他的忠诚,主导了对耶稣的审判,而这里众多的祭司和正统派的信徒成了控诉耶稣罪行的人。
在四部福音书里满怀严肃的敬意记载了他在客西马尼园被捕,受到本丢·彼拉多的审判,之后又被押解他的罗马士兵鞭打和嘲讽,最后,在各各他山上,他被钉在十字架上死去。
耶稣带来的短暂革命失败了,他的门徒们都离弃了他,有人说彼得是他的门徒之一,彼得马上撇清说:“我根本不认识他。”这些人跟随耶稣来到这里,并不想看到这样的结果。他被钉在十字架上,又疼又渴,这个惨状只被几个妇女看到了。在漫长而痛苦的一天将要结束的时候,被抛弃的导师耶稣用尽最后的力气高喊:“我的上帝!我的上帝!你为什么要遗弃我?”之后他就死去了。他临终时的这些呐喊,世世代代萦绕在他的信徒心中,成为永恒的谜。
早期的宣讲
基督教本来是天启宗教的一个分支,但是因为这个流派供奉的神是耶稣,这和犹太教和伊斯兰教是不同的,所以被称为基督宗教。1世纪早期,根据四福音书的记载,耶稣在中东地区的加利利传教,还为百姓治疗疾病。这个时期,他陆续收了十二个门徒,他们是西门彼得、安德烈、大雅各、小雅各、约翰、腓力、巴多罗买、多马、马太、达太、西门和犹大。
耶稣传授的主要教义是天国的理念,但是在基督教的诸多信条中所起的作用并不大。这个教义是有史以来最为激励人类思想变革的教义之一。在耶稣时代的人们没有能够完全领悟到这个教义的意义,只能部分理解它对人类已经形成的诸多制度的挑战。就算只理解一小部分,也会让人感到惊吓而不敢向前,这并不奇怪。这些怀疑过教义的信徒再次回到原本的思想中去,供奉他们的神庙,信奉他们的神,坚守赎罪的仪式,向祭司祝祷,向术士祈福,甚至重返远古的人们所习惯的生活,去追逐利益、夸夸其谈,这也不会令人感到奇怪。因为耶稣宣讲的关于天国的思想,完全是一种大胆的要求,这个教义要求我们对已有的人类的生活进行彻底的改变并使之得到净化,是从里到外的绝对的净化。这个教义存在于四福音书当中,需要我们自己去发现。这个教义对当时已经存在的思想形成了强烈的冲击。
在犹太人的教义中,全世界唯一的神是上帝。但是他们同时也认为这个神是一个有生意头脑的神。上帝和犹太人的祖先亚伯拉罕订立了契约,这让他们在世界上居于很好的位置,所以是个很好的契约。但是耶稣的教义否定了这个契约,这使他们感到愤怒并且绝望。在耶稣看来,人是无法和上帝谈条件的,在天国里没有被选中的人,也没有谁更受宠爱,上帝是全人类的仁慈的父,广施恩泽,不会对谁偏袒。不管是上帝的子女还是有罪之人,所有人都是兄弟姐妹,在上帝眼中都是一样的。耶稣教导他的信徒说,只要是被上帝接纳、能够进入天国的人,上帝都会平等对待,没有差别,因为他对每个人都没有高低之分。另外,他还教导人们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天国里没有特别之人,也没有任何借口。
而且犹太人引起耶稣愤慨的还不仅仅是他们对自己民族的强烈感情,他们对自己家族的感情也十分浓烈,在耶稣看来,这种狭隘的家庭之爱是有局限的,会被热爱上帝的洪流涤荡干净。天国是所有上帝的信徒的大家庭。我们听过这样的事迹,当耶稣对众人传道的时候,他的母亲和兄弟在旁边要同他说话。有人跟他说,你看,你的母亲和兄弟在那里等着和你说话。他却反问那个人,谁是我的母亲和兄弟?接着他指着他的信徒们说,你看,这就是我的母亲和兄弟。只要是奉行天父的旨意之人,都是我的母亲和兄弟姐妹。
耶稣的教义不但通过宣传上帝是全人类之父和所有人类都是一家的观念来抨击只热爱自己的家族和种族的行为,而且还很明确地对所有等级区别、私有财产和个人的私利持否定态度。全人类都是天国的子民,所以他们所有的东西是天国的。人类所能做的唯一正确的事情,就是尽自己的全力并且献出自己的所有来遵行上帝的旨意。他一贯反对拥有私人生活和个人财产。
另外,耶稣做出了一个大胆的预言,那就是人类将和上帝一同生活在天国里,所以他无法容忍迂腐的宗教仪式和虚伪的正义。耶稣的另一部分言论是关于宗教规范的,他反对那种泥古不化的虔诚。
所以耶稣的教义绝不仅仅是要对社会的现状进行改革,从另外的角度来看,他明显表达了一种基本的政治倾向。他宣扬的天国不存在于这个世界,不在于王位的更迭,而是存在于人们的内心。而且我们十分清楚,不管他的天国究竟在何处,它在人们心中建立的程度,就反映了外在的现实世界革新的程度。
在公元28年,因为自称犹太人的王,并且自称是神的儿子和先知,耶稣被逮捕了。犹太教认定耶稣和他的门徒练习邪法和巫术,为犹太人树立了偶像,还在外国人的帮助下想要改变犹太人的信仰。耶稣是个邪恶之人,信奉的是恶魔,所以从犹太人中把耶稣除名并永不更改。耶稣被交到罗马人手里,最后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三天之后,他的门徒和信众们声称见到耶稣复活并升入天国。他们趁此机会在耶路撒冷成立了耶路撒冷教会。这就是基督教早期的犹太教耶稣派的诞生。
这时的耶路撒冷教会的领导人是门徒彼得。在他的带领下,教徒们过着禁欲和共产的生活,并且对外传教,还常找机会到耶路撒冷之外的地方宣传。与此同时,在门徒保罗的带领下,一些为犹太教会所不容而散落各地的犹太裔希腊人开始向世人传道,很多犹太人和外国人都皈依了基督教,并成立了名叫安提阿的教会。在彼得和其他门徒被捕后,耶路撒冷教会的领导人由雅各担任,他被任命为耶路撒冷教会的第一任大主教。公元48年,安提阿教会和耶路撒冷教会出现了矛盾,因为安提阿教会接受了外国人和他们的文化,而耶路撒冷教会则严格遵守犹太人的律法。雅各对这个冲突进行了仲裁,他规定外国人不能用不洁之物来侮辱偶像,不允许有不端的行为,不能杀生,要避免沾血等四项戒律。作为妥协,犹太人传统的律法和割礼等习俗,外国人则不必遵守。从这之后,在很多地方都出现了独立且自治的基督教会。
随着时间的推移,各个教派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大。最初的犹太教耶稣派变成了遵守犹太人传统习俗的犹太人基督徒,按照外族人的习俗和传统生活,奉《保罗书信》为经典的教派成为保罗派教徒,而认为抹大拉的玛利亚继承了耶稣的衣钵并且奉《约翰福音》为经典的教派成为诺斯底教派。这三个教派中,保罗派的影响最大,所以现在的学者大多数认为基督教实际上是由保罗创立的。到了2世纪,三个教派中的信徒以保罗教派为主体融合成的派别,称为天主教,全面从犹太教中脱离出来。在天主教看来,耶稣是宗教的创始人,彼得是第一任领袖,抹大拉的玛利亚则不是。到了2世纪末期,天主教的高层开始集权,东方的一些温和的天主教会脱离出来,形成了东正教。
耶稣提出了基督教的教义之后,他的信徒以犹太教的律法为基础,糅合了耶稣和他的门徒们的言行,建立了基督教的教义,形成了《保罗书信》和《约翰福音》这两部最重要的理论文献。到4世纪,罗马政府以《保罗书信》和《约翰福音》为基础,编成了一部27卷本的《新约圣经》;希腊的东正教的经典是由《七十贤士译本》形成的56卷本《旧约圣经》,二者合并成了83卷本的《希腊圣经》。在罗马的天主教会应用的经典是6卷本的旧约。基督教各派脱离了犹太教派,正式形成了基督教派。到了16世纪的宗教改革时期。马丁·路德把《新约圣经》中没有提到过的很多罗马圣经中的旧约篇章删掉,变成了新教中的39卷本的《旧约全书》。
在基督教刚刚建立的200多年间,历经数不清的政府禁止和民众的暴力胁迫,有很多基督徒因此献出了生命。
我们来分析罗马帝国残酷迫害基督教的原因,他们从上到下都残害基督徒。这时的罗马文化已经濒临崩溃了,在罗马国内经常会兴起一些来自东方的宗教,但是这些宗教都没有受到像基督教这样的冷酷对待,这是什么原因呢?
基督教被如此严厉地对待的原因之一是基督教徒对于教义十分狂热,热衷于传教,威胁到了罗马国教的地位。同时期的其他宗教并不像基督徒一样劝人皈依,所以它们对罗马的影响不大。而且这些东方的宗教本身与罗马的宗教比较接近。但是基督教则不是这样,基督徒总是在强调自己的与众不同,而且认为自己的信仰是真理,其他宗教不能与之同日而语。这些行为让其他宗教的人厌恶,也激怒了罗马政府的守护者。还有一个因素,基督徒要保证自己宗教的神圣性,不肯参与其他国家制定的祭祀活动,这就让人误认为是他们的心中没有神,不相信神的存在。所以基督徒的罪行之一竟然是他们是无神论者。这无疑是冤枉的。
基督教被禁止的另一个原因是,罗马政府认为他们宣传的神迹和耶稣的事迹,违反了罗马法律中禁止巫术的条款。
第三个原因是因为早期的基督教会的信徒大部分是平民,属于受压迫和歧视的无产阶级,甚至还有一些信徒是奴隶出身,所以他们信仰的宗教也被人看成是下等人的迷信行为,被上层的有权有势的人所轻视和嫌弃。
第四个原因是,基督教徒在外人眼中对自己的宗教十分狂热,他们提出的圣洁、仁爱、和平等口号看起来都是不切实际的空想,但是当他们不顾一切地实践这些口号时,其他人一边在内心深处加以赞许,一边却感到不安。比如说,基督徒不会去欣赏罗马竞技场里的犯人和奴隶的拼死搏斗,还有些基督教的教士批评罗马人的生活太过骄奢淫逸。他们的举动在当时引发了很多不满。当罗马人发觉自己的生活与基督徒的生活形成鲜明对照的时候,他们觉得受到了巨大的威胁,基督徒因此不受欢迎。如果这些基督教徒能够认识到这一点并且做出妥协,那么大家都会相安无事地过各自的生活,就不会带来什么问题。但是偏偏基督徒们十分固执,一定要揭示人性的阴暗,这让很多人无法容忍。
第五个原因,基督徒是十分团结的,这让人容易联想到他们是否有政治上的企图。而且除了遵守国家的法律,他们更加奉行的是神的戒律,并且把对神的遵从视为最高教义。很多基督徒因为教义中不准杀生的命令,不肯拿起武器去服兵役,这对极其重视军事的罗马帝国来说是不能容许的。还有,基督徒们如果要进行诉讼,不会到法院寻求法律的判决,而是去主教面前让他来裁夺。对于以法律严明为傲的罗马人来说,这是一种侮辱。从罗马政府的角度看,这些人信奉的法律和信仰的对象是独立的,看起来是对君主不忠诚的表现。所以,基督教会发展得越强大,统治者感到的威胁就越大。基督徒其实是被冤枉了,他们在当时是最守法并且对国王的命令最顺从的人,他们为国王祈祷,还把向国王效忠当成神的旨意。
基督徒屡遭迫害的最后一个原因,是他们的生活方式威胁到了社会的秩序。一个人信仰了基督教之后,就把他的奴隶给解放了。这种行为在那个时候是十分大逆不道的。而且,除非政府统一,否则擅自释放奴隶可以被处以死刑。但是因为他们遵守基督教的所有人都是兄弟的教义,甘愿冒着死亡的危险释放奴隶,这更让其他人对他们不满。
东西大分裂
1世纪中后期,雅各、保罗和彼得这三个基督教早期的导师先后殉教了。到了1世纪70年代,罗马帝国发动了对以色列的入侵,耶路撒冷被摧毁,圣殿也被毁坏了。因为犹太人被征服,耶路撒冷教会就此沉寂了。而希腊裔犹太人和非犹太人信徒产生了新的志向,那就是从犹太教中独立出来。之所以被抵制,不是因为基督教的教义与罗马国教的教义相抵触,而是因为基督徒不崇拜罗马帝王,主流社会视之为异端。在这之后,罗马帝国判决基督教犯有忤逆之罪,明令禁止,基督教徒也被尼禄皇帝和戴克里先皇帝等人残酷迫害。这就是基督教早期遭受的第一次大规模迫害。但是基督教并没有被打倒,到了301年,亚美尼亚王国成为第一个把基督教作为国教的国家。311年,伽列里乌斯宣布基督教缓和政策。到了313年,君士坦丁大帝发布了特赦令,宣布基督教合法。到了350年,基督教又成了阿克苏姆帝国的国教。
3世纪中期,在耶稣是否具有神性的主张上,基督教分成了两派。阿里乌斯教派认为耶稣与神并非一体,但是亚达那修教派主张耶稣是神人同体的。这是基督教的首次分裂。325年,君士坦丁大帝召开了一次全国性的会议,在这次会议上,基本教义的三位一体理论得以确立,天主教成为罗马帝国唯一的合法宗教,与之相对的阿里乌斯教派成了异端。君士坦丁去世后,尤利安通过政变上台,开始迫害基督教,并宣布恢复多神宗教。基督教内部的各个教派互相争斗,并与犹太教不睦。直到约维安继位罗马皇帝之后,反基督教的政策才被取消。392年,狄奥多西一世再次使基督教成为罗马的国教,同时宣布一切其他宗教和天主教之外的基督教派为异端。395年,在狄奥多西死后,罗马帝国分成了东罗马和西罗马。
到了5世纪,即便天主教成了罗马国教,还有一些罗马上流人士信奉古典宗教。415年,在主教的唆使下,基督徒们打着消灭异教徒的旗号在亚历山大港破坏了缪斯神庙,严重破坏了这个古希腊文明的遗迹,并杀害了新柏拉图学派的领导人希帕提娅。这是基督教的第一次施暴,从此以后,基督教从早期受迫害的对象,转变为迫害的实施者,对异教徒和内部意见不合的教派进行镇压。431年,基督教召开以弗所公会议,确定玛利亚是神的母亲,而耶稣是神人二性一位的。而聂斯脱利派因为反对圣母说,认为耶稣是神人二性二位的,因此没有参加这次会议,最后被定为异端。这就是基督教的第二次分裂。这时候,在聂斯脱利派的基础上形成东方的亚述教会,它先后传播到了波斯与中国的唐朝,成为一个拥有教徒最多的教派,一直到伊斯兰教兴起之后才有所消退。
451年,基督教召开了迦克墩公会议,共同认定耶稣既拥有神性,也具有人性,把阿拉伯和叙利亚地区信奉耶稣单性论的教派当成异端邪说。这就是基督教的第三次分裂。
476年,随着西罗马帝国的覆灭,原本在西罗马境内的罗马教廷和在东罗马境内的君士坦丁堡教区也随之在各自的环境中发展。两个教会的语言分别为拉丁语和希腊语,这就是基督教历史上的东西教会时期。在这之后的几百年间,双方发生了多次的争执,包括罗马教廷主教是否具有天主教会的首席主教权、礼拜仪式的区别。圣灵是从父而出的还是从父与子出的、神职人员能否结婚、破坏圣像运动、罗马教廷主教没有得到东罗马帝国的允许而私自为查理大帝加冕、佛提乌独立、是否可以用其他语言做礼拜等,还有争夺罗马和君士坦丁堡的教区的问题。
到了1054年,罗马教廷主教利奥九世和君士坦丁堡教区大主教米恰尔宣布彼此断绝关系,基督教也正式分裂成为罗马天主教会和希腊正统天主教会。这是基督教的第四次分裂,也是第一次大规模分裂。但是当下一任罗马主教就任后,两个教廷恢复了一般程度的交流,还曾商议过怎样解决分裂的局面,最后能够实现统一。东罗马帝国的历任帝王也因为伊斯兰教传入叙利亚和安纳托利亚造成诸多困扰,想要得到西欧国家的支持而更加倾向于肯定罗马教廷的首席主教权。但是因为双方信奉的教义不同,导致各自的文化和政治环境差异日趋明显。
1096年到1291年之间,为了夺回被穆斯林占领的基督教的圣城耶路撒冷,罗马教廷领导了8次基督徒讨伐穆斯林的战争,这就是十字军东征。1204年,十字军第四次东征并且攻陷了君士坦丁堡。十字军在这里大肆屠杀东罗马帝国的平民,奸淫妇女、四处劫掠。他们还任命了新的君士坦丁堡教区的大主教,把东正教的教区制度破坏殆尽,自此,两个教会彻底决裂。而且在历次十字军东征的过程中,罗马教廷都无视了耶路撒冷地区牧首,设立了新的耶路撒冷主教座,还在东正教的教区内设立大公教区。
从13世纪后期到15世纪初期,东罗马帝国巴列奥略王朝的皇帝们同之前一样,想要通过支持罗马教廷来换取西欧国家的支持,但是不论贵族还是平民,还有教会的修士,都一致表示反对,皇帝无法达成自己的愿望。一位东罗马帝国的军事统帅曾经在罗马教会的问题上说过一句名言:“宁愿见到苏丹人的头巾,不愿见到罗马教宗的冠冕。”
到了15世纪,双方在佛罗伦萨召开大公会议,由于奥斯曼帝国的扩张威胁到了东罗马帝国的统治,东罗马皇帝授意东正教会对罗马教廷妥协,认同圣灵是从父从子而出的,以便稳定双方的局势,争取对方的支持。但是一名东正教代表不认同这个决议,拒绝在和议书上签字,因此东西教会的和议失败了。因为没有得到西欧的援军,东罗马帝国也因此灭亡。
马丁·路德的改革
西罗马帝国被哥特人消灭后,在黑暗的中世纪,天主教深入了全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一个人从出生开始就要受洗,结婚的婚礼和死后的葬礼上,都会出现天主教会的影子。天主教成为这个特殊时期约束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保证社会正常秩序的组织。随着修道会的成立,基督教成了学术权威。在这之后,在主教的带领下,各地的基督徒纷纷开始占领无主之地。到了6世纪,罗马教廷教宗格里高利一世率领意大利人击退了伦巴德人的入侵,从此登上政治舞台。但是在政治化的过程中,罗马教廷变得腐朽,从第八次大公会议以后,罗马教宗不断把东正教反对的教义写入大公教义,这让大公教义丧失了普世性,沦为权力的工具。
15世纪,随着中世纪的结束,在欧洲文艺复兴和人道主义思潮的背景下,基督教中出现了与旧教相对的新教理论。在康斯坦茨公会议上,罗马教廷也表示要进行从内而外的彻底的改革,但是这一目标并没能实现。罗马教会的腐败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到了16世纪初期,德国的马丁·路德通过反对教廷售卖赎罪券开始了一场从宗教层面到政治层面的改革。
怎么会出现赎罪券这种东西呢?在教会成立的初期,为了让一些犯过错误的信徒能够重新开始新的生活,于是就让他们在认罪之后能够通过某种方式赎罪。一方面能够补偿自己曾经的罪孽,另一方面能够让自己过上圣洁的生活。信徒们有了赎罪的行为,就能够表明悔罪的决心,教会也因此能赦免他们犯下的罪。时间长了,信徒们就已经习惯了在犯罪之后再做出补偿。一些并没有诚意改正错误的人为了安心,也会做出赎罪的行为。赎罪的方式有很多,有人会承受肉体的折磨,有人去遥远的地方朝圣,也有人通过捐钱、修路来表示赎罪。在那个时期,很多人相信存在炼狱,他们十分惶恐,生怕在死后会清算自己生前的罪孽。伊斯兰教也对他们产生了影响,甚至有的信徒相信天国里的天使长米迦勒会拿着天平称量人的善和恶,如果作恶比行善的多,就要受到惩罚。在这种畏惧的心理影响下,许多人为了在死后免于受苦,便力争在活着的时候就能够赎罪。赎罪券在这个背景下应运而生了。其实赎罪券的本意也不是赎罪的工具,而是神赦免了信徒的罪行之后,信徒为罪孽做出的补偿。教会是这样解释的,但是信徒们却不清楚它的真正意义。他们认为赎罪券代表了赎罪的许诺,而且是已经赎罪的凭证。只要有了赎罪券,就能够赦免自己的罪了。于是,耶稣为了人类的救赎而死去也显得没有意义了。还有人认为,赎罪券相当于护身符,有了它就不再惧怕犯罪。而且最可怕的是,教会没有及时纠正人们的误解,反而为了创收而助长这样的迷信。
14世纪以后,因为教皇的开支越来越大,但是教廷的财政状况堪忧,甚至濒临破产。为了弥补财政的虚空,从1300年开始,罗马教宗开始售卖赎罪券。这一年被他认定为禧年,如果信徒在这一年来罗马教廷朝圣就能得到赎罪券。众多信徒都来到了罗马。这为教廷带来了一大笔收入。没能亲自来朝圣的人,能够用钱买到赎罪券,这也带来了非常可观的收入。因为能够带来如此巨大的收入,教宗决定每一百年就有一次禧年,那时就能够获得赎罪券。但是到了1400年,教宗决定把禧年的频率从一百年一次改为五十年一次。到了1450年,又改为二十五年一次。1501年时,上一个禧年刚刚结束,教宗马上宣布,五年之后就进行下一个禧年。从这之后,每一年差不多都是禧年,信徒能够随时用钱买到赎罪券。到了1515年,教宗利奥十世想要兴建圣彼得堡大教堂,需要筹措一笔巨款。在这种情况下,他大量发行赎罪券,而且只要一个教区向教廷缴纳一笔款项,就有出售赎罪券的权利,而且销售所得也归教区所有。很多教区的主教为了能够出售赎罪券,甚至向银行贷款来支付款项给教廷。银行为了保证教区能够及时归还贷款,也经常协助教区向外售卖赎罪券。
德国的马丁·路德所在的教区归勃兰登堡大主教管辖。这里的大主教亚尔拔为了控制另外一个教区,向银行大肆举债,得到的巨额贷款都给了教廷。为了还贷,他派手下的修士特次勒到各地游走,推销手中的赎罪券。这个特次勒修士十分具有蛊惑力,他向信徒们说,当他们把钱扔进钱箱里听到声响的时候,他们处在炼狱中的灵魂就会升高一点。他们放进钱箱的钱越多,发出的声音越多,灵魂升起得就更高,离天堂也就越近。这番言论吸引了很多无知的信徒来购买赎罪券。他每到一个地方,都赚得盆满钵满。
见到这样的情况,马丁·路德十分痛心和气愤。在他看来,教会把基督对人类的救赎当成了商品进行贩卖是十分错误的。一方面他质疑教皇是否有赦免信徒的罪行的权利,同时他心中也产生了疑问,就算教皇有权赦免罪行,那么他为什么不免费地加以赦免,而是要收取报酬呢?他把自己的困惑和质疑写了下来,这就是著名的《九十五条》。他向教会发问,想让教廷通过他提出的问题进行自我反省。而且他的目的本来是想要教会的高层回答质询,而不是想波及普通的信众,所以他用拉丁文书写了《九十五条》,因为一般的信徒是不懂拉丁文的。但是他没想到的是,这份质询一经面世,就掀起了一股改革的浪潮。
在这件事之后,从德国到北欧的众多教会都对马丁·路德做出了回应,表示脱离罗马教廷的管辖。这就是宗教改革的发端。
和马丁·路德处于同一时期的改革家慈运理提出了唯圣经论。在这之后,法国人约翰·加尔文提出双重预定论,他在瑞士领导的宗教改革是以长老制教会为基础的,苏格兰地区的约翰·诺克斯响应了他的号召也进行改革。同一时期,英国国王亨利八世以离婚问题为借口,把英国国内的天主教会从罗马教廷中独立出来,成为英国国教。从这以后,新教的三大派别基本成型。英格兰国教创立之初在大公教义和更正教义中有些摇摆不定,到了伊丽莎白一世,提出了中间道路的政策,开启了伊丽莎白王朝的复兴之路。
1545年基督教召开了天特大公会议,天主教会和更正派取得了共识,但是天主教内部的反腐问题仍然没有得到令人满意的解决。由于宗教改革不断深入,社会矛盾也逐渐加深,天主教中出现以耶稣会为首的一批新兴的修道会。基督教的传教士不但在欧洲传道,而且随着新大陆的发现,开始将基督教带向了全世界。因为他们对当地的文化和习俗抱着尊重的态度,所以从这之后基督教逐渐发展成了拥有信徒最多的宗教。
到了17世纪初期,德意志的神圣罗马帝国发生的三十年战争把西欧带进了衰退的境地,这时的主流社会开始反思战争的原因。他们开始不再认同人格神,认为耶稣没有神性,也不存在奇迹,用自然神理论对《圣经》进行了重新解读。这就是欧洲的启蒙阶段。而且因为康德哲学和自由主义的神学相继问世,天主教会与新生的教派之间的矛盾到了不可调节的地步。在这之后,又产生了不可知论、泛神论和无神论,法国大革命也带给整个西欧大陆极大的影响,退出教会的人越来越多,基督教社会产生了严重的危机。德国哲学家马克思说,《圣经》是神圣的,但是宗教是毒药。借着这个机会,他开始宣传自己的思想,那就是和基督教最早描述的理想社会相似的共产主义思想。
复兴与扩张
18世纪,欧洲兴起了各种新生的神学,这些都给基督教会带来了很严重的伤害。这一时期的欧洲政坛和人文环境也发生重大的改变。面临内外交困的压力,教会也曾迷失了方向。但是在各种条件的作用下,教会在18世纪到19世纪这段时间里也实现了复兴和进一步的扩张。
欧洲的启蒙运动带来了极端的理性和批判精神。随着理性主义的抬头和自然科学的进步,二者相结合而产生的自然主义人生观征服了几乎所有欧洲人。他们这时开始认为他们能够使用科学和理性来对宇宙中发生的任何事情做出解释,所有的现象都能被归纳为自然现象。而宗教中的神迹无法用科学的理论进行解释,所以人们认为这些东西是不存在的,是值得怀疑的。但是基督教的《圣经》中满是这样的神的奇迹,所以人们开始质疑《圣经》的可信性。人们有了这样的疑问,同时具有批判的精神,批判《圣经》的热潮开始兴起。
德国的一个语言学教授雷马勒第一个对《圣经》中记述的历史做出了全面而系统的质疑。他认为,《旧约圣经》中描述的奇迹和展现神力的事件都是想象出来的或者虚构和夸大的描述,而在《新约圣经》中的福音书里描绘的耶稣与历史中真实的人物形象存在着很大的出入。历史上真正的耶稣只不过是一个激进的革命者。他的传道失败后,他的门徒面临绝望,他们此时利用耶稣生前的传道赢得了不少信徒的追随和布施。于是他们为了能够继续传道,得到更多的利益,便偷走了耶稣的尸体,伪造出耶稣复活的假象。所以,福音书中描述的耶稣的形象是不能够相信的。
这个理论被发表之后,使很多欧洲基督教徒的信仰受到了极大的冲击。神学家们开始还击,试图通过研究历史的方法,以考据的方式验证圣经中记载的耶稣事迹是十分可信的。于是,基督教会中开始了以“历史上的耶稣”为题的大讨论。在有些神学家看来,耶稣的门徒记载的他的事迹是很可信的,但是门徒们有时候并不理解耶稣的行为,于是一些他们无法理解的事情就被看成了奇迹。比如耶稣曾经使盲人重见光明,但是信徒不知道他是使用药物治疗的,所以就认为这是奇迹。还有,耶稣之所以能让湖面上的风浪平息,是因为他对当地的气候和环境十分熟悉,当他看到湖上的天气情况,就知道当船走到湖中的某处时,风浪将会平息。同时,对新约圣经中的一些记载,要用另一种视角去看待。学者们认为,《圣经》中的很多事迹其实是神话故事,是想要通过这样夸大和虚构的方式来解释一些人生中的深刻的道理,神话就是通过这种方式来表达真理的。所以想要理解基督教的教义,不能只看重神话故事,更应该懂得它想要传递的思想。还有一些人认为,基督教的兴起是有深刻的历史原因的。当时的社会条件和政治环境等众多因素共同起作用,才造就了基督教。所以想要明白基督教的真正含义,还需要对它的历史背景十分了解。还有人说,基督教最重要的并不是圣经理论,而是耶稣本人的人格力量和他宣传的理想。
这些泛滥的学说深刻地影响了基督教的神学家们。很多人不再按照传统方式信仰宗教,而是想要换一个角度来理解教义。有些神学家认为基督教的教义是全欧洲人的共同产物,还有人认为基督教的核心思想是一种高尚的道德。基督教被这些人重新解释之后,它里面包含的关于神的旨意不可推测、神对世人的启示和神显示的奇迹等这些现在的人无法理解的东西被拿掉了。和过去通过《圣经》作为指引的基督教相比,他们信仰的基督教已经完全不同了。
因为传统的信仰受到了严重的挑战,教会不像之前那么活跃了,在社会上也失去了影响力。在这个时期,欧洲开始发生剧烈的转变。
政治环境方面,欧洲社会受到了来自美国的革命和民主政体的强烈冲击。这里的君主独裁制度和贵族制度都面临着挑战。启蒙运动带来了自由主义思想,给传统的政治体制造成了巨大的压力。法国大革命爆发之后,全欧洲都掀起了革命的风暴。在一连串革命发生之后,原来的旧制度虽然还苟延残喘,人们的意识形态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原有的政治框架和社会秩序开始慢慢崩塌,用不了多长时间就会彻底崩溃。
同时,资本主义逐渐发展起来,欧洲的经济水平向前飞速发展。在这个时候,英国开始了工业革命。这场革命不但带来了科学和技术上的进步,也随之产生了诸多社会问题。因为科学的发展使欧洲人的宇宙观和人生观发生了变化,他们这时更加相信宇宙是一架精密运转的完美机器。人们这样想之后,就更难接受《圣经》中的奇迹和神话了。这种影响马上爆发出来,它带来的后果要经过很长时间才能显现。但是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变革很快出现了。
工业革命开始之后,传统的手工业逐渐被大型工业取代了,因为工厂普遍使用机器,工人们大量失业了。这些无业的人因为穷困,开始酗酒和犯罪。这些人的出现带来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同时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城市变得越来越发达,这就吸引了一些原本在乡村中务农的农民来到城市。这些农民的思想和观念无法跟上城市的步伐,他们出现了身份认同的危机,所以也开始酗酒。工业革命改变了传统的经济格局,一小部分人把社会的财富集中在自己手中,贫富差距越来越大。
这种变迁,表面上只是造成一小群富有的人和一大群贫穷的人,但事实上,整个欧洲文化的道德架构及社会运作都在急剧的转变中。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压力下,帝国主义也开始出现。整个欧洲的面貌正面临重大的改变。
社会发生了一系列变革,但是教会迟迟没有做出反应。不管是在政治思想上,还是在道德伦理上,教会都没有感受到变革带来的冲击,所以也就无法做出回应。对于工业革命带来的宇宙观,教会该怎么回应?日趋严重的世俗化趋势,教会要如何面对?对于生活穷困潦倒的人和他们严重的酗酒问题,教会要怎样解决?社会中的贫富差距扩大,教会要如何看待?这些问题都在考验教会能否充分适应社会的变革。
教会在经受这些问题的困扰时,约翰·卫斯理开始在英国推动宗教的改革和复兴。过了没多长时间,一股传福音的热潮出现了。
1720年,约翰·卫斯理考入了牛津大学,6年后他成了林肯学院的研究生。他的弟弟查理·卫斯理也来到了牛津就读。不久之后,两兄弟和一些信徒聚集在一起成立了圣洁会,他们按时祷告并且彼此考查《圣经》的知识。又过了没多久,他们开始不满足于内心的追求,开始向周围传播福音。他们去监狱里传播耶稣的教义,也因为自己的传道行为被同学嘲讽,还被安上了“循道派”的绰号。
1733年,怀特·菲德也来到了牛津大学,随后就加入了卫斯理创建的圣洁会。
1735年,卫斯理兄弟远渡重洋来到美洲传教。在佐治亚州,他们辛勤地布道,但是收效甚微。由于心理上的低落情绪,查理回到了英国,只剩下约翰在这里继续传道。1738年,约翰也感到灰心失望了。在一次弟兄会的宗教聚会中,有人朗读《罗马书注释》的序言,这给约翰·卫斯理带来了极大的震撼。这次聚会后没多久,他就来到德国,加入弟兄会的生活,体会对神的虔诚敬仰。从这个时候开始,他改变了人生道路的方向。
就在这个时期,怀特·菲德也来到了佐治亚州布道。但是与卫斯理兄弟不同的是,他所过之处都带来了基督教的复兴。在新英格兰,他与爱德华兹的布道产生的影响汇聚成了一股力量,带来了巨大的变革。从这时开始,美国的基督教开始了大复苏。1738年以后,怀特·菲德开始周游美国并且传道。他主要工作的地方是在美国,所以他带动了美国的大复兴。英国的工作是由约翰·卫斯理带领的。
卫斯理兄弟在英国努力为宗教事业而奔走,他们在各处宣讲神的教义,但是却被很多教会拒绝了。因为他们充满感情的布道方式不受教会的欢迎,所以他们只能到教会之外的地方传道。1739年,怀特·菲德从美国回到英国,为卫斯理兄弟带来了巨大的改变。怀特·菲德在美国的时候通常用露天的方式进行传道,他把这种方式在英国复制,取得了轰动的效果,于是他请卫斯理兄弟和他一同工作。从这时起,约翰·卫斯理开始了他的露天传道的生涯。在他传道的地方,都增加了大批的信徒,很多人都认识到了自身的不足,皈依基督教的怀抱。
这场基督教的复兴运动从英国开始,传向美洲之后又由美洲向其他地方传播。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末的100年间,是基督教扩张最快的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