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需要什么样的未来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技术革命方兴未艾

以更快、更小、更加智能化、用错方向更具破坏性为特点的技术的发明、创造和创新,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渗透各个领域。手机和互联网的变化只是我们每个人都能体会到的技术进步之一。正如雷·库兹韦尔(Ray Kurzweil)所说,技术“不是在经历进化,而是在经历爆炸。”

人们可以从不同角度举出各类新兴技术。而我将通过当代影响比较大的十一大技术领域(而不是个别技术),展望下一代技术发展趋势,并说明技术发展将永不停止,并不断重塑我们的未来。

1.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

以生命科学为基础,以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为代表的现代生物技术发展迅猛,特别是转基因、克隆、基因修饰等基因技术的飞速发展,日益影响和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与思维模式。

在不远的将来,延缓衰老,从根本上战胜癌症有了希望,全球寿命达到110岁甚至120岁的可能不是梦想。更为震惊的是生物技术已经达到了“人造人”的水平。人们相信不久的将来所有的人体器官都可以“复制”。

美国科学家已经制造出可以自行分裂的人造生命细胞—辛西娅(Cynthia)“人造生命细胞诞生是福是祸”, 《新华网》,2010年5月24日,转载自美国《纽约时报》网站2010年5月21日报道,http://news.xinhuanet.com/2010-05/24/c_12134565_2.htm。这也招致了全球科学界展开激辩,批评者认为“辛西娅”违反了一个生命本质的基本理念;澳大利亚科学家用胚胎干细胞在培养皿中培养出了一个微型的人工肾脏可代替病变器官“科学家用干细胞培养出人工肾脏”, 《凤凰网》,2013年12月16日,http://tech.ifend.com/discovery/special/artificial-organs;中国科学家成功地将人体皮肤细胞转变为肝细胞“中国科学家培育出人造肝细胞”, 《生命时报》,2014年3月14日。,使相关肝细胞治疗和人工肝脏合成等领域的技术向前迈出了一大步。

人类寿命的延长,说明我们在战胜疾病和衰老方面的技术进步。但从另一角度考虑,如果寿命无限延长,也可能是灾难:年轻人找不到工作,老年社会的社会负担加重;人口持续膨胀,地球负担得起吗?即使是人类能够开发应用其他星球的资源,或者移民到其他星球,寿命无限延长是好事吗?人类健康地活到多大岁数,才能在人类之生与死之间,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取得合理的平衡?也许死亡真的对生命有意义?人类这个物种的“新陈代谢”和良性循环意味着什么?

2.纳米科学和纳米技术

物质世界最微小的纳米粒子成为未来材料之后,纳米技术使得人类有可能向微观世界跃进“纳米技术改变世界的七种方式”, 《参考消息网》,2012年11月18日,转载自美国《大众科学》网站2012年11月14日报道,http://world.cankaoxiaoxi.com/2012/1118/121677.shtml.。人类将在纳米的物质层面上重新认识世界、认识人类本身。纳米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波及材料和制备、微电子和计算机技术、医学与健康、航天和航空、环境和能源、生物技术和农产品等各个方面。

纳米技术的商业化可为一大批行业带来革命性转变,如计算机、芯片制造业、纳米机器人等。雷·库兹韦尔甚至预言,纳米机器人可以替代人类的消化和循环系统“纳米机器人可助人 ‘长生’”, 《人民网》,2005年7月10日,http://www.people.com.cn/GB/paper447/15182/1346516.html; “幻想之旅:从长寿到长生”, https://en.wikipe-dia.org/miki/Fantastic_Voyage:_Live_Long_Enough_to_Live_Forever。纳米科学技术又将引发一系列新的科学技术,包括纳米物理学、纳米生物学、纳米化学、纳米电子学、纳米加工技术和纳米计量学等。

尽管纳米技术的前景巨大费多益,“灰色忧伤—纳米技术的社会风险”, 《哲学动态》,2004年第一期。,但对其相关的风险,诸如纳米粒子能够穿透皮肤并从呼吸系统进入其他器官,纳米武器,对环境的潜在危害,对伦理道德的挑战等方面的研究远远不够,更不用说如何防范了。

3.以计算为基础的技术

以计算为基础的技术是变化最大、影响最广泛的技术。它是人工智能、3D/4D技术、大脑研究等技术的基础。计算技术大约每20个月更新一次,其处理速度、存储和记忆能力以年均40%以上的频率不断进步“可能改变未来生活的10件事”, 《新华网》,2011年08月29日,转载自阿根廷《民族报》8月21日文章,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1-08/29/c_121924961.htm。雷·库兹韦尔认为,随着范式转移的加快,计算机以几何级数的趋势发展,从打卡式机械计算机,电磁继电式计算机,真空管计算机,晶体管计算机,早期集成电路计算机,到现代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计算机设计与技术的范式转移所需的时间越来越短,此即摩尔定律。

以云计算为代表的计算技术的不断进步,为我们提供了强大的计算能力,围绕个人以及组织的行为构建起了一个与物质世界相平行的数字世界。互联网也正演变为“云”网络所谓“云”是指一个由数以千计的数据中心组成的网络。。美国思科系统公司预计“可能改变未来生活的10件事”, 《新华网》,2011年08月29日,转载自阿根廷《民族报》8月21日文章,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1-08/29/c_121924961.htm,到2020年世界上1/3的信息将在“云”中保存或传输,地球上人均拥有的连接设备超过6个。从社交媒体到基于元数据分析的医学革命,惊人的数据处理能力使以往无法想象的服务和业务成为可能,使我们处于前人无法想象的新市场的前沿。但是,英特尔公司研发实验室发言人曼尼·瓦拉认为同上。,目前人类对“云计算”能力的运用还很原始和肤浅。云计算可以让所有机器设备具备智慧,只需要一个小小的芯片便可以实现。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BM)在其2012年度预测报告“未来计算机可模拟人类感官”, 《新华网》,2012年12月20日,转载自《法新社》华盛顿2012年12月17日报道,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2-12/20/c_124122874.htm中表示,未来的运算设备将通过开发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触觉的模仿能力来进一步推进其认知功能。IBM的超级计算机系统沃森(Watson)已经可以战胜人类的智慧,它能够猜懂甚至学会人类语言中的反讽“可能改变未来生活的10件事”, 《新华网》,2011年08月29日,转载自阿根廷《民族报》8月21日文章,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1-08/29/c_121924961.htm,2012年沃森进驻花旗银行零售部,开展零售银行业务,这是沃森作为医疗诊断助手之外的又一项创举“IBM超级计算机系统Watson:大数据背后新交互”, 《腾讯科技》,2012年3月9日,http://tech.qq.com/a/20120309/000266.htm。某些超级计算机将是移动式的,即机器人。它们将有一个传感器阵列,这些传感器性能使得未来计算机可模拟人类感官。

随着“大数据”概念的提出但是我并不认为“大数据”是能够解决所有世界上最难处理的问题的全能办法。该术语一般用来描述对海量信息进行分析,从而发现规律、收集有价值的见解和预言复杂问题答案的技巧与科学。人们用它来描述和定义信息爆炸时代产生的海量数据,并命名与之相关的技术发展与创新。,互联网上有关人类各种话题的信息都可以储存,实现在几秒钟内查询和整合的目的。掌上数码设备如iPhone手机的运算能力能让20世纪70年代的IBM主机自愧不如。

专家们预测,不久的将来,大部分计算机将从我们的视野里消失。它们被嵌入到基础设施和各种设备中,其速度至少比目前的计算机快10万倍,甚至100万倍。计算机的存储将不再依靠磁盘。计算机的移动部件将消失,它们使用全息术和其他形式的储存器。那时的超级计算机可能有10亿个处理器,它们可能是数字式、模拟式、神经网络、量子和使用分子计算技术的计算机,而量子计算机可能引领真正的人工智能的革命。到那时,我们的生活,我们的世界将是完全不同于现在的另一个世界。

4.人工智能和智能机器人

智能机器的开发研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进展。在不久的将来,智能机器人和其他机器将能够基于对潜在结果的一个“理性”分析来做出决策。要达成这样的成果,这些机器将能够像人类那样使用感官如视觉、听觉、触觉,还将具有思维、回忆、体验及其他功能。未来的智能机器人将能够使用文字、语音等方式,通过网页、即时通讯、短信、电话、微博等电子渠道以及智能手机、智能电视、智能车载设备、智能玩具和游戏等硬件设备与人类交换信息。人机交互将变得很自然,只是日常生活的一个简单延伸,而且机器也不会忘记。

有朝一日,虽然仍可能存在少数事情只有人类可以做,但是智能机器将赶上人类的智能,足以从事各种工作。它们将能够用人类语言与我们正常地交谈,并且大多数的新知识将在人工智能的协助下进行开发。某些国家的机器人数量将接近其人口的数量。

这种背景下,人们担心的是智能机器将与人类抢饭碗。即“智慧”的机器和软件将冲击就业。的确,因为它们可能会更便宜、更快,更高效、不知疲倦、更强大而且更准确。机器人能代替人的工作越来越多,未来的技术进步给人类的就业带来的影响是值得研究的。然而,它们也可能会被黑客入侵,(至少在短期内)必须依赖编程执行工作,并且在“自然状态”下它们是无道德观念的。一个完全自主的机器也许能够做出一些有危险的事,如一架武装军用无人机。这就提出了如何解决相关道德和风险的问题。

人工智能毕竟是人类智慧的物化结果,人类应该掌握主动权,主动适应机器人时代,做好生活在机器人时代的准备。

首先,应该明确把哪些工作交给智能机器人,哪些方面却不能,其中牵涉到人工智能面临的伦理问题以及如何防范各种风险;其次,除了努力开发更多适应机器人时代的人的工作,还要研究如何扩大智能机器人的新“职业”。比如适应老年化时代的新“工作”(像日本正在进行的机器人革命),参与星际探索任务(如为派人驻守在荒凉的星球做准备),或者帮助人类揭开地球深处、海洋或浩瀚的宇宙的秘密;第三,随着机器逐渐取代人类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人与机器之间的卓有成效的伙伴关系可能会形成,这将不仅使人类的工作更有效率,而且还将开发新的“工作”,让人们有更多的时间来进行休闲娱乐和创新活动,使生活更有乐趣。纵观上述机器人成为司空见惯的时代,教育、培训、犯罪、惩罚、法律和其他社会规范也将发生变化,这将是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

5.智能制造技术

3D打印技术是借助塑料或金属微粒,通过逐层打印的方式制造出复杂的物体。对工程师来说,以往无法通过大规模生产来实现的梦想如今都不再是问题了。3D打印技术使我们进入了理想的计算化设计和制造的时代,为产品的制造方式带来颠覆性革命。可以说这是自从1908年亨利·福特的流水装配生产线以来,制造领域最伟大的壮举,有可能使得制造领域的决定性力量不再是廉价劳动力,而是高素质人才。这也将使得制造业再回流到发达国家有了可能。2014国际消费电子展表明,3D打印技术不会专属于工程师和科技爱好者,而是使我们“进入一个大众订制的世界”,并将彻底改变我们的生活。投资20亿欧元的欧洲航天局“惊奇项目”对3D打印进入金属时代具有重要意义。

3D技术本身也在日新月异。3D打印将彻底改变战争和外交政策“3D打印将改变未来战争”, 《参考消息网》,2015年1月7日,转载自《法新社》2015年1月5日报道,http://www.cankaoxiaoxi.com/mil/20150107/620606.shtml,不仅让不可思议的新设计成真,还能将国防工业(也可能是整个全球经济)完全改观。数十亿美元的国防工业位于这场创新的前沿。IHS技术咨询公司的分析师亚历克斯·乔索夫斯基表示,美国军队已经投巨资试图用3D打印技术生产制服、治疗战争创伤的人造皮肤、甚至食物。英国航空航天系统公司将第一个打印出来的金属部件用在了“旋风”战斗轰炸机上。

澳大利亚Invetech公司和美国奥加诺沃公司(总部位于圣迭戈的初创企业Organovo)携手研制出了全球首台商业化3D生物打印机“人体器官 ‘按需打印’,全球首台3D生物打印机出炉”, 《科技日报》,2010年3月16日。。肝脏的自我再生能力使其成为生物打印的理想对象“3D打印肝脏薄片助力器官移植”, 《参考消息网》,2013年11月8日,转载自美国《趣味科学》网站2013年11月6日报道,http://science.cankaoxiaoxi.com/2013/1108/298634.shtml,即在计算机的精确指导下,用3D打印技术一层层地打印活细胞。奥加诺沃公司将肝脏视为完善实验室培植人体器官技术的坚实踏脚石。它宣布用3D技术打印出了能够保持组织功能(即过滤养分、毒素和药物)长达40天的肝脏薄片。

然而数字化制造的真正前途也许在于第四度空间——打印根据编程而随时间变化的物体。3D物体是静态的,需要人工控制,而4D物体能够自动对环境作出反应,自行组装、修补或变形,随时间而变化,可自我修复。麻省理工学院的科学家纳伊夫·鲁赞,“准备迎接4D打印革命”, 《参考消息网》,2014年10月12日,转载自美国《外交》双月刊网站10月8日文章,http://k.cankaoxiaoxi.com/weishan/article/102683959/31142090205/236492?from=groupmessage&isappinstalled=0.已经发明了“4D打印”——创造了能在接触水等元素时变色的物质。这将意味着总有一天3D打印出的制服等物体能够根据环境而改变颜色。4D打印可能还对抗癌症(研究人员借助4D打印的原理,利用DNA链造出了对抗癌症的纳米机器人同上。)。

围绕3D打印也有很多担忧,比如该技术也有被犯罪分子利用的可能性(已有人通过3D打印机制造出手枪和手铐钥匙)以及有关产品问责和知识产权问题,而最令人担忧的风险可能出现在生物领域。

当然,3D/4D技术还处于初级阶段,真正用于大规模生产或者进一步扩大市场,还有很长的路。然而,无论如何我们必须为下一步制造业革命浪潮做好准备。

6.脑工程

脑科学是近20年来发展最快的学科之一。过去10年中,科学家已经在脑科学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里程碑式的成果,包括成功实现大脑和外部设备之间的连接。已有10多位从事脑科学研究的科学家在此期间获得了诺贝尔奖。雷·库兹韦尔甚至预测到2040年至2045年时,我们将可以上传自己的意识内容到电脑中。

理解人脑的运行机制不但有助于帕金森氏症、阿尔茨海默氏症等脑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还可揭示人脑的高能效、高可靠性之谜,对人工智能研发具有重大意义。同时这将有助于破译人机界面智能化的世纪难题,开发全新的信息处理系统。法国科学家开发出新式的神经影像系统“大脑影像技术的新突破”, 《华文生技网》,2007年4月25日,http://www.boon.com/biology/bioenginering/291152.shtml。,可长时间追踪大脑的神经活动。大脑影像技术的新突破开启了大脑相关研究的一扇新大门。信息转换技术,成功地将人脑信息转换为电脑信息。美国科学家宣称发明了一种新的“读心术”,可以用电脑程序解码大脑活动并“翻译”成文字,实现人脑与电脑信息的双向转换“‘读心术’或梦想成真”, 《参考消息网》,2013年10月17日,转载自美国《时代》周刊网站2013年10月15日报道,http://science.cankaoxiaoxi.com/2013/1017/287535.shtml.

美国政府2013年出台了一项探索人类大脑工作机制,绘制脑活动全图的研究计划,将耗时10年、投资数十亿美元,可与人类基因组计划相媲美。欧盟委员会也宣布,将石墨烯和人脑工程两大项目入选“未来新兴旗舰技术项目”,并分别设立专项研发计划,每项计划将在未来10年内分别获得10亿欧元的经费。

专家们预测,大脑连接电脑(如大脑与电脑的界面),强化体外骨骼,神经植入,数码假肢、外部脑皮层—思维和计算机的真正结合,人类基因工程,纳米医疗,脑保存,人造人、意识上传等十大尖端技术将人类变超人。雷·库兹韦尔,“奇点临近”,李庆诚等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年;Mike Floor-walker, “10 Incredible Ways Technology May Make Us Superhuman”, May 12,2013, http://listverse.com/2013/05/12/10-incredible-ways-technology-may-make-us-superhuman/.

7.新能源技术

从太阳能、风能的开发利用到人体动能发电等新能源技术“美发明新技术,身体动能变电能”, 《中国能源报》,2010年3月8日,转载自美国《纽约时报》报道。以及能源储存技术将成为下一个产业革命的重要动力之一。不久的将来,地热、水能、太阳能、风能、磁能等“自然能”将在全球能源利用中占有重要比例;燃料电池、有机能源、核裂变能、氢能等也在能源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有的将进入商业化阶段。

国际能源署(IEA)称“IEA称太阳能或将在2050年前成为电力主要来源”, 《环球网》,2014年9月30日,转载自英国《路透社》2014年9月29日报道,http://finance.huanqiu.com/view/2014-09/5156457.html.,太阳能在2050年前可能成为电力的主要来源。

新能源技术与新交通技术、互联网技术等一起将成为第四次产业革命的核心(参见表2)。

8.太空探索和载人航天技术

人类自古以来的梦想就是飞上青天。经过200多年的努力(1783年,法国的蒙戈尔菲耶(Montgolfier)兄弟首次完成了气球载人飞行的壮举),人类实现了从气球载入、利用动力飞机飞上天空、到利用人造卫星完成载人太空飞行。

现在进入到私人太空冒险、登陆火星、永久月球基地、星际探险、太空新材料、亚光速太空飞船、地外生命的探索时代“未来世界的85项新兴技术”, 《国外科技动态》,1999年第8期,摘译自美国《未来学家》杂志1996年。

9.改变世界的信息技术

在正在改变世界的各种技术之中信息技术是基础,它已经渗透到人类活动的方方面面,诸如经济、政治、文化、娱乐、新闻采集、通信、制造、教育、战争、犯罪、医学等,涵盖了很长的清单。

对于未来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现在人们更多的是从信息技术的应用角度考虑,比如互联网为核心的应用开发,微电子技术和软件技术的深入发展,三网(电话网、有线电视网和计算机网)融合和宽带化为核心的网络技术发展等。换句话说,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及其各种潜能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特别是贯穿了一切事物的互联网,在全球范围掀起了一场影响人类活动所有层面的深刻变革,改变的不仅是思维模式、做事的方式、生活和工作方式、商务方式和企业运行方式,还将颠覆企业组织、工作岗位、行业形态,开启了所谓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模糊了现实与虚拟世界之间的边界,还塑造了建立在数字平台上的共享经济,甚至冲击了经济学理论。同时,信息技术也正在改变权力、权利与民主间的关系丁长艳,“政党治理的现代化难题:中国共产党软实力的转型分析”, 《理论学刊》, 2014年第09期。

今天,一个孩子可以用任何语言向一部智能手机提出一个具体问题,并期望得到正确的答案。这个过程涉及任何人的任意语言或方言的语音识别,对于许多数据库的近乎即时搜索,材料的组织并用语音输出,以一个合乎逻辑的方式呈现结果。明天,各种问题可以超越具体性,而且要求推理或判断,或使用智慧来形成答案。太不可思议了!

然而,电子化、数字化、网络化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实际上是改善信息的收集、传递、处理之效率的工具,扩大信息应用范围的手段,也是信息传播的介质。

下一步信息技术的发展还将围绕信息本身掀起深刻的革命。即把信息的内容、信息本身作为主题,而不只是针对信息的数字容器。信息有各种不同的源泉和类型,而每种信息及其内容将以不同方式不断演变并在发展之中。

一是围绕无脑自然物(而且非人造物)信息的革命。比如重新认识自然物的信息的本质、信息来源以及表达信息的方法,以揭开自然物的面罩,揭示其中“看不见的能量分配和物质形式中包含的信息”凯文·凯利,“科技想要什么”,熊祥译,中信出版社,2011年,第11页。。物质对象的信息研究将使得我们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更加精确和深刻,有助于继续发现其奥秘。

二是信息和信息技术已经模糊了软技术与硬技术的界限。现在正在掀起的是围绕人类意识与信息之关系的革命。心理学、生物学、神经科学的进展特别是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人类意识的研究超越哲学探讨的局限性,将意识作为科学研究的主题杰拉尔德·埃德尔曼,朱利欧·托诺尼,《意识的宇宙—物质如何转变为精神》,顾凡及译,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年1月1日。(将意识作为过程,而不是一种物体来研究)提供了可能性,进而有可能揭示有脑生物体的信息、意识和生命的本质。

还有,如果说人类的完整的意识活动包括信息的接收(感觉、感知)、存储(记忆)和处理(思维),那么,根据信息是意识活动的对象、意识活动借以展开的中介以及意识活动的产物王伟光,“信息化的世界和世界的信息化”,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年7月。的观点,信息技术不单是属于操作物质(如脑和物理世界)的技术,还属于超越物质而“操作”精神活动(如意识和社会世界)的软技术。

10.软技术Zhouying JIN, 《Global Technological Change-From Hard Technology to Soft Technolo-gy》,1st Edition, Intellect, Bristol, UK,2005;2nd Edition, Intellect, Bristol, UK/Chicago, USA,2011.的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

软技术是创造价值的过程完全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技术之另一种范式。尽管软技术的资源包括人类的所有活动包括经济、社会、文化、心理、政治活动,以及人力资源、自然资源、环境资源乃至人类的生命和认知等广阔领域(参见本章相关“技术是什么”部分),但是,由于近几百年的工业经济时代,物质生产占重要地位,以物质为载体的所谓硬技术对提高物质生产率的贡献显得更突出,因而软技术长期被忽视,未能作为技术得到有意识的、系统的研究和开发。只是以经济活动作为资源的软技术—商务技术得到了比较广泛的发展,但并非被看作是“技术”,而是冠以五花八门的名头。

1)软技术的发明、创造和创新是当代技术发展的新趋势

随着对知识、资本、资源、市场(包括社会市场)以及对非技术因素的进一步认识,随着非物质“生产”领域的创新得到重视,随着解决国家治理和全球治理问题的难度增加,人们逐渐认可软技术、软环境以及软技术的发明、创造和创新的重要性。新的商务模式、金融技术、社会技术、文化技术、政治技术,认知技术、意识技术、思维技术、健康技术、安全技术等已经成为重要的竞争手段。这种趋势不仅将成为推动后工业经济时代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强劲驱动力,将形成远远超越硬性产业的软性产业之核心技术,还将成为解决地区矛盾、维护世界和平、建立新的世界秩序不可缺少的手段,成为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所不可替代的“力量”。人们逐步认识到软技术和软环境是所谓“以人为中心的系统”的核心技术和核心理论。

近来,John Smart提出John Smart, “Leadership of Technological Change:Ten Areas of Strategic Disruption, Opportunity and Threat”, World Future 2013 Conference, Chicago, lliois, July 2013.引领未来技术转变的十个领域,并认为这些领域也是作为领导者必须应对战略性破坏、机会、危机的重要领域。它们是纳米科学和技术、信息技术、工程技术、资源技术、认知技术、社会技术、健康技术、经济技术、政治技术、安全技术。其实,其中的绝大部分属于软技术范畴。可见软技术对未来技术发展中的地位。

实际上,鉴于软技术的资源涵盖了广阔领域,软技术的门类也非常繁多(参见本章相关“广义技术”部分),每项软技术都需要与时俱进地研究、开发和创新。

2)各种软技术的融合、集成

软技术领域的各种技术集成和融合将进一步增强软技术创新的竞争力。比如,金融和信息技术的结合,使得历史上作为经济领域的价值流通工具或经营活动资本化过程的金融业成为创造巨额收入和大量就业岗位的服务业,使得金融作为一种特殊技术得到全面创新,甚至成为重要的外交工具。同时,“坏”的金融技术(参见本章有关“区别软技术和硬技术,谨防“坏的”软技术”部分)使得金融愈发远离实体经济,变得更具有投机性和赌博性,增强了金融危机的国际传染力。

贸易技术、金融技术、人的来往与沟通、信息技术的结合被专家们称之为当今世界突破一切趋势的力量之一Richard Dobbs, James Manyika, and Jonathan Woetzel, “The four global forces break-ing all the trends”, April 2015, http://www.mckinsey.com/insights/strategy/the_four_glob-al_forces_breaking_all_the_trends。整个世界通过贸易流、资金流、人流和信息流(数据和沟通)紧紧联系在一起,形成了空前的全球性网络,而其中的每项“流”再与当代高技术相结合,不断创新而形成独特的系统。这四大系统的相互融合、交叉,再与技术创新接轨,不仅造就了新时期的全球化,还将创造无限的机会,也可能还激起意想不到的波动或危机。

以贸易和金融为例,它们早就是全球化的功臣,但是近几十年来发生了巨变,扩展为一个错综复杂的全球贸易系统网。单是中国与非洲之间的贸易从2000年90亿美元增加到2012年的2110亿美元;全球资金流从1980年到2007年间增加了25倍;2009年超过10亿人跨越了国界,这是1980年的5倍同上。

3)软硬技术的融合、集成趋势

软技术与硬技术的会聚开辟了未来技术的发明、创造和创新之新领域。

由纳米、生物、信息和认知四大科学技术相融合、集成的NBIC会聚技术是软硬技术会聚的一个代表性技术。其中认知科学和认知技术是NBIC会聚技术的基本点。认知科学所涉及的生物学、心理学、细胞学、脑科学、遗传学、神经科学、语言学、逻辑学、信息科学、人工智能、数学、人类学等,其中多数属于软科学领域。认知科学知识在NBIC会聚技术中起着设计、指挥和协调的重要作用。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主持编写的《提升人类能力的会聚技术》报告中称裴钢,“会聚技术,中国的新机遇?”, 《电脑开发与应用》,2010年第01期。:“如果认知科学家能够想到它,纳米科学家就能够制造它,生物科学家就能够使用它,信息科学家就能够监视和控制它。”欧盟的研究报告称会聚技术将创造欧洲的未来Alfred Nordmann., “Converging Technologies-Shaping the Future of European Socie-ties”, European Commission,2004.

科学家们认为NBIC会聚技术将彻底改变我们的世界裴钢,“会聚技术,中国的新机遇?”, 《电脑开发与应用》,2010年第01期。:基于NBIC会聚技术的认识和应用,人类大脑的潜力将被激发出来,人的悟性、效率、创造性及准确性将大大提高;人体及感官对外界的突然变化,如事故、疾病等的感知能力变得更敏感;人类将以原子或分子为起点来诊断和修复自身与世界;老龄人群普遍改善体能与认知上的衰退;人与人之间产生(包括脑与脑交流在内)高效通信手段;社会群体有效地改善合作效能;社会大幅度减少资源与能源的消耗,降低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与污染。

目前世界上已出现了很多NBIC会聚技术Mihail C.Foco and William Sims Bainbridge(eds.), 《Converging Technologies for Im-proving Human Performance》, Springer, April 1,2003.的雏形及创新产品,比如信息与生物技术会聚,创造出个性化药品、生物信息学、生物材料、生物芯片以及以生物为基础的电脑等。

另一个软硬技术集成的例子是技术与艺术的联姻。比如融合、集成了信息技术、艺术设计、媒体创意的IAM会聚技术将推动新一轮创新风潮。艺术思维(理念)与数字媒体技术的结合,对文化产业和各类服务业带来了颠覆传统的创新浪潮,包括艺术设计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设计革命。所谓新媒体艺术设计就是将艺术与当代最前沿的科学技术相结合,诸如数字技术、生物科学技术、量子理论、经济学、语言学都可以成为艺术实现的媒介(体)“新媒体艺术设计”, http://baike.haosou.com/doc/2381157-2517710.html

4)基于创新思维的未来蓝图设计技术

历史上的大量例子证明符合科学技术发展规律或趋势的各种想象,一直是引导和推动未来技术发展的助推器。最有力的证据是19世纪儒勒·凡尔纳对当代科学技术发展所做的贡献。他以他的非凡的想象力,做出了种种在当时是奇妙无比的构想。它们到了20世纪几乎全都成了现实。难怪,法国将军利奥泰曾说“现代科技只不过是将凡尔纳的预言付之实践的过程“For twenty years, the people who move forward have been doing a Jules Verne.”Hu-bert Lyautey, quoted in Jean-Michel Margot, Editorial, Verniana 4:v-viii(2012), retrieved on 2 March 2013, https://en.wikiquote.org/wiki/Jules_Verne#Quotes_about_Jules_Verne。”

2011年英国《焦点》杂志“十个主意将改变世界”, 《新华网》,2011年9月5日,转载自英国《焦点》月刊2011年9月号,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1-09/05/c_121968234.htm指出量子计算机,3D/4D印刷机,普适计算,情绪感应电视等十个奇思妙想将是“改变世界的十个主意”,实际上3D/4D已经接近现实,量子计算机也为期不远。还有2011年《科学美国人》杂志“改变世界的10个想法”, 《新华网》,2011年11月25日,转载自美国《科学美国人》月刊12月号,http://jingji.cntv.cn/20111125/104921.shtml将无国界货币、微生物矿工、无须重新种植的庄稼、纳米级病菌杀手等十大有前途的构想列为“改变世界的10个想法”。

人们习惯于把那些奇思妙想称之为科学幻想。但是,实践证明只要那些新颖的想法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自然规律)和软硬技术原理(基础),并将人类的美好愿望通过开放式的思维技术和思维艺术(目标和方法)相结合而构成未来蓝图,不会是幻想,肯定最终能够得到实现。在这个意义上简单地称它们为“科学幻想”有失公平。再说什么是科学,也要重新探讨。

100多年来科幻得到了巨大发展,科幻对未来研究乃至全球文化的贡献功不可没。尽管对科幻有很多不同的定义Tom Lombardo, “Science Fiction:The Evolutionary Mythology of the Future”, World Future 2015 Conference, July 2015; The Center for Future Consciousness:http://www.center-forfutureconsciousness.com/,科幻将智慧、创造、想象、激情、动力、个人的理想和价值观等集于一身,不仅作为工具或途径来探讨、启发、影响未来研究,还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创新。很多优秀的未来学者长期以来跟踪并专门从事科幻的研究,包括科幻的历史。芬兰的VTT技术研究中心在2015年2月将科幻博士学位Tiina Kymäläinen, “Innovative leap to future technology experiences-Science fiction prototypes advancing emerging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foresigh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Foresight, June 22-25,2015, Athens, Greece.授予了梯娜·凯马莲(Tiina Kymäläinen)。她的学位论文为“将科幻应用于设计研究目标的蓝图”,即认可了科幻在科学技术研究中的价值。

但愿科幻不只停留在创造新颖的故事,更要把握正确方向,激励和引导人们共同想象和设计可信的,健康的和理想的未来。

现在我们需要的是超越科幻,不限于科学技术或文化领域。要有意识地研究和推动基于创新思维的人类的未来愿景、未来蓝图的设计。即向正确的方向(向积极的、充满正能量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来引导,绝不能跨越道德底线),以正确的方法鼓励、推动新思维、新构思来设计“人类共同的美好未来”及其实现的路径,定能有助于改变世界。这也是提高创新能力,创造新概念、新的解决方案、新技术和新服务的有效的手段或途径。

11.跨学科、跨领域的技术集成

除了上述十大方面,我们还可列举大量的具有发展前景或奇异的新兴科学和技术。但是更强劲的创新力量将来自各种科学和技术之间、不同领域之间的相互交叉、融合、集成而形成的各类会聚技术,这种技术集成与会聚的浪潮将成为当代技术发展的新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