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中医:首届全国悦读中医校园之星作品集(第二辑)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编著者:彭子益 著 李可 主校

ISBN:978-7-80231-207-4

内容简介:该书以《易经》河图中气升降圆运动之理,破解《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温病学说的千古奥秘,批判地继承、发展了古中医学,从头绪纷繁的古医经中,理出了“生命宇宙整体观”、科学实用的中医系统科学。成为当代继承发展中医学的入门向导、成功阶梯。李可老中医鼎力推荐:这本书是中医的灵魂,价值几乎超过了所有的中医书。

从“圆运动”到“本气自病”的中医思维解读

——读《圆运动的古中医学》的一点体会

刘庆平 广州中医药大学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笔者爱好中医,是一名铁杆中医“粉丝”,但在自学中医的过程中却充满了困惑。其中最大的困惑是学习方法问题,即不知道如何才能成为一个“药到病除”的临床中医高手。

中医泰斗邓铁涛老先生提倡学习中医要“早临证,跟名医”。回顾过去几年,笔者从背诵药方歌诀开始,到跟着家父略学把脉,再到自学中医基础理论,间或有些临床实践的机会。但多是以方套证,不懂加减。开始还有惊喜,可越到后来越充满了挫败感。因为很多疾病,如果没有清晰的“辨证论治”思路,是不好把握效果的。面对现在越来越多的疑难杂症(如癌症等),面对越来越怪异的疾病名称(如“脂质沉积性肌病”之类),更是不知从何下手。

当笔者把《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一书(以下简称“《圆》书”)看完,内心真是无比喜悦与兴奋,就好像遇到了一位“名医”,为我指引了一条学习中医的新道路。初读全书,笔者的心得体会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运用圆运动理论,对中医的一些基础理论知识(如“阴阳”“五运六气”“脏腑经络”等),有了更形象深刻地理解。另一方面,对中医的学习方法有了更新的认识。

接下来,笔者将从“圆运动理论对以‘五运六气’为代表的中医基础理论的解读”入手,来分享自己的读书体会。

五运六气理论是中医体系中最基础的理论之一。但古往今来,从《内经》开始,中医领域对这一理论的解读就神秘而复杂。这给中医后学者对“五运六气”的理解与运用造成了障碍和偏差。这种偏差,直接影响到了中医从业者临床辨证论治的水平。笔者认为,《圆》书恰好解决了这个难题。因为书中所倡导的圆运动理论,对“五运六气”学说进行了重新解读,并在这一解读的基础上形成了一个新的中医“辨证论治”思维模式。

《圆》书认为,宇宙生命运动的本质及规律其实就是“热的降沉升浮的圆运动”。它以这一观点为中心,从宇宙到人身,分五大步骤,层层深入地对中医体系进行了新的阐释,分述如下:

第一步:先认识人与宇宙的关系。

“人乃宇宙造化所生,欲知人身,须先知造化。故本篇未言人身,先言造化,一言造化,即是言人身。”(《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原理下篇·系统的认识》)。

这里开宗明义地讲明了“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为以后把宇宙生命运动的规律运用于人身,做了理论铺垫。

第二步:用“热的降沉升浮”来认识阴阳。

阴阳概念是中医理论基础中的基础。但何为阴?何为阳?阴与阳的关系是什么?古今解释都十分虚无,并无具体所指。如:

“阴,暗也,水之南、山之北也……阳,高明也。”(《说文解字》)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德经》)

“阴阳不测之谓神。”(《易·系辞上》)

以上这些解释和观点都没有具体所指,甚至只是在强调“阴阳”变化莫测的特性。这本无可厚非,因为中国传统自然观,就来自于这种“仰观天象,俯察地形,远取诸物,近取诸身”的体验式观察。但具体到中医领域,若只有宏观的描述,而无具体的指向,则不太好运用于临床实践。圆运动理论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一个生物所在之地,太阳射到此地面之光热(“光热”这个词相对于其他的“阴阳”解释论,显得更加具象——笔者按),就是阳。此地面的光热已过,与光热未来之间,就是阴……阳性上澎,阴性下压。阳性直上,阴性直下。阴阳交合,发生爱力,彼此相随,遂成一个圆运动。阳性动,阴性静。静则沉,动则浮。由静而动则升,由动而静则降。升浮降沉一周,则生中气。中气者,生物之生命也。此大气的圆运动之所由来,亦即造化个体之所由来。人秉造化阴阳圆运动之大气以有生。人的个体,即造化个体的遗传。先认识造化大气的阴阳,自能认识人体的阴阳……生物个体,皆有阴性阳性者,大气中有阴阳故也。此中医阴阳二字之来源也。”(《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原理上篇·阴阳》)

这一段不但从光热的角度解释了阴阳的本质,而且提到了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即:阴与阳如果未交合,则是一种直上直下的运动,是不能产生生命的。只有“阴阳交合,发生爱力,彼此相随,遂成圆运动”。有了圆运动,才能生中气,生命才能诞生——“中气者,生物之生命也”。所以此段不仅解释了阴阳这一基础性的概念,而且还暗含了“圆则有情,则生,则寿。直则无情,则死,则夭”的观点,为后面提出“本气自病”说,埋下了伏笔。

第三步:用“热的降沉升浮的圆运动”,来认识五运(行)六气,并高度概括为一个新概念——“一轴四轮”。(此步骤是全书理论框架的重点)

“五行者,阴阳二气整个升浮降沉中的五种物质。行,即是运动也。”(《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原理上篇·阴阳》)

在书的原理篇中,对五行的五种物质属性、生克关系、与时空的对应关系等等,都有非常详尽的叙述。而其叙述的出发点,就是“热的降沉升浮的圆运动”。

“一年的大气,夏气属火。太阳射到地面的热,夏时为多。太阳射到地面的热,火也。热则上浮,故夏时大气热浮而属火气。夏时太阳旺于南方,故南方属火气。一日之午时,亦属火气。午时太阳的热,射到地面的多也。春分至立夏的热,称为君火。小满至小暑的热,称为相火。”

“秋气属金,秋时太阳往南,地面的压力渐大,天空之间,金气弥漫,大气的压力,即金气之下降也……”

“冬气属水。生物的生命,全是太阳射到地面的热所产生。今夏太阳射到地面的火热,即是来年生物生命之根。然此火热,必须经过秋时降入土下,经过冬时,藏于地下的水中,然后能生生物的生命。冬时大气沉而能藏,沉而能藏者水也。大气热则上浮,寒则下沉。故冬时大气,寒沉而属水气……”

“春气属木。一年的大气圆运动,冬时为终,春时为始。终即始之根也。上年夏时,太阳射到地面之热,经秋时金气收而降于土下,又经冬时藏于土下的水中,火水化合,水气温暖,则往上升。此温暖之气,交春升泄出土,草木发生。故春时大气温升而属木气……木者水中火气,由封藏而升泄之气也。”

“中气属土,一年的大气,春升,夏浮,秋降,冬沉。故春气属木,夏气属火,秋气属金,冬气属水。升降沉浮,运动一周,而为一岁。夏秋之间,为圆运动的中气。地面的土气,居升浮降沉之中,为大气升降的交合。故中气属土气。金木水火土,大气圆运动之物质也。行,运动也。此中医五行二字之来源也。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原理上篇·五行》

从以上的叙述中可以看出,“热的降沉升浮的圆运动”,是五行的运动本质。围绕这一运动本质,书中还对五行物质的能力(疏泄、宣通、收敛、运化、封藏),与时空运动的关系(二十四节气、十二个时辰、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等),以及五行之间的生克关系也都进行了生动的讲解。至此,中土为轴,金木水火为轮(热由金气从右西方沉入地下,经水气收藏,再由木气从左东方升发而出,上浮为火,运动一周,形成中土之气)的“一轴四轮,左(东)升右(西)降”的运动图景,初步形成。

而六气其实是五行衍生出来的,其对应关系如下:厥阴(风)木,少阴(火)君火,少阳(暑)相火,太阴(湿)土,阳明(燥)金,太阳(寒)水。因此其“一轴四轮”的圆运动特点,与五行大同小异,即:中土与相火之气为中轴(因为“相火”重在下降,与中土之气降为一体了),而金、木、水、君火之气为四轮。所谓的圆运动理论,可简单概括为“一轴四轮”的圆运动,

第四步:以“一轴四轮”为框架,分别阐述“脏腑经络”“荣(营)卫”“气血”等关于人身功能结构的中医理论。

宇宙生命的圆运动,即是万事万物有生命的圆运动,也即是人身的圆运动。以“一轴四轮”的圆运动为基础,《圆》书对“荣(营)卫”“脏腑”“经络”“气血”等人身功能结构的概念与关系,进行了新的解释。如,关于“荣(营)卫”:

“荣卫者,脏腑以外,躯体整个的圆运动之气分而言之之称。荣者,人身由内而外之气。卫者,人身由外而内之气。内字兼下字、左字而言,外字兼上字、右字而言。由内而外者,疏泄之气,春夏木火之气也,有发荣之意,故曰荣。由外而内者,收敛之气,秋冬金水之气也,有卫护之意,故曰卫。”(《圆运动的古中医学〈续〉·原理下篇·荣卫的认识》)

第五步:提出“本气致病”说。依据本气致病说,对药性、脉法、经典成方、外感、温病、内伤杂病等进行了详细剖析。

一般的中医观点认为,外感类疾病,如伤寒、温病等,其致病原因主要是外感的邪气,如“六淫”。所以,对这种疾病的用药也多是以“驱邪”为指导思想的。但“本气自病”说则认为:人的疾病从根本上说,是由于自身本气的圆运动不“圆”造成的,因此疾病治疗与用药,应从调整“一轴四轮”的圆运动着手。

依据“本气自病”说来指导临床,必然大大地不同于传统的中医临床理论。这种不同,即体现在药物选择的不同,又体现在对同一药方、药性的解读不同,还体现在脉法理论的不同上。

如:

“《温病条辨》之银翘散,竹叶牛蒡桔梗等药,破肺气伤肺液,连翘除湿伤津,疏散力大,温病大忌……乌梅汤,三豆饮,葱豉汤,加减三豆饮,枳实银菊散,服后病愈,皆自然汗出……自然出汗者,荣卫复和,火降中复,圆运动复原也。”(《圆运动的古中医学·温病本气篇》)。此为临床用药的不同。

“即如芍药,本是收降胆经主药,兼入肝经。徐灵胎各家则谓芍药入肝经而不及于胆经。叶天士则认为专入肺经。麻黄本是专入肺经卫气之药,性善通降。张隐庵乃谓麻黄专入肝经,肝经以上升为性,麻黄以开降为能,适得其反,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圆运动的古中医学〈续〉·金匮药性脉法医案女科外科读法篇》)。此为药性解读的不同。

“自来诊脉两手分诊。圆运动学的诊脉,必须两手合诊,因整个圆运动的消息,必须两手合诊,由比较上去审察,方能审察得出……”。此为脉法的不同。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一书,正是通过这五个逻辑步骤,对中医体系,从理论源头到临证用药,都做了新的解释,并以圆运动理论为基础,创造性地提出了“本气自病”说。

医学理论的正确与否,需要临床效果来验证。从书中所列出的大量医案来看,其临床效果是非常值得肯定的,而且对“理、法、方、药”条分缕析,说理透彻,令人信服。这或许是已故临床大家李可老先生对其推崇备至的重要缘故吧——“彭子遗书的问世,将唤醒国魂与医魂!将引起中医界高层的沉痛反思,将引导老、中、青三代中医走出误区与迷阵,开创中医复兴的新世纪”(李可语)。

对于《圆》书理论的临床效果,笔者也略有体会:

比如,最近一位朋友感冒咳嗽数日未愈,中间又因为喝冰啤酒还令咳嗽加重,微恶风、头痛、流清鼻涕、微汗、脉浮数、食欲不好、咳嗽有痰、眠差。笔者开始用止嗽散合参苏饮加减,头痛止,食欲改善,但咳嗽如故,而且转成干咳了,反复按宣肺止咳的思路处方,效果都不理想。恰好笔者正在读《圆》书,又想起“久咳必虚”的道理,遂按圆运动理论分析:肺金不降则咳,久咳伤肺津则燥,喝冰啤酒又伤到中土之气,令肾水泛寒,土不生金,故咳愈甚。所以治疗的思路改为:培中土养肺金为主,降肺金为辅,佐以温肾水之寒,使“一轴四轮”得以循环,咳嗽当止。按此思路,用药改为:补肺汤加杏仁厚朴等。结果1剂效,3剂而愈。

又,笔者本人体质虚弱,常有“太阳中风(表虚)”之症状,但不敢喝桂枝汤。因为喝桂枝汤时,总有愈呕吐的感觉,且容易上火,药效也不理想。理论依据则是——“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伤寒论》第19条)。但从《圆》书中的药性分析来看,桂枝可调营卫,实表阳,升甲木;芍药降胆经,降相火,敛营气之疏泄;炙草补中土;生姜、大枣可补中生津液——这些都是符合我身体情况的,为何不效呢?仔细思量,感觉问题主要出在药的用量上。我的身体容易上火,说明重点是相火不降,芍药应该重用以降相火,桂枝应轻用(甲木升则乙木降);体瘦、大便溏泄,则说明中土脾湿不运,故生姜或可改为干姜,以助中轴运转。按此微调如下:桂枝5克,芍药25克,干姜10克,炙草8克,大枣12克。结果,连服3剂,不但未再上火,而且长期的鼻炎有所改善,便溏现象也有减轻。

后记:《圆》书诞生于民国,彼时中华民族正被外夷入侵,西洋医学被认为是文明的象征,在国内迅速发展,中医却被四处“围剿”。联想起今日之中国,虽然国家对中医是大力扶持的,很多“铁杆中医”也在为中医的发展努力奋斗,但在民间,真正的好中医并不多见,甚至在很多中医院里,中医治疗手段也不占主导地位。中医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很好地传承并发扬光大,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作为一名中医爱好者,笔者渴望从自身做起,努力把中医学好,扎扎实实地提高中医临床的水平,但愿有朝一日,能为中医的发展贡献一点“正能量”。

笔者认为,《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不仅是一本有关中医学知识的书籍,更是一本指导如何学习中医的好书。下一步,笔者将按《圆》书中提到的学习方法和路径,继续深入学习下去:脉法、药性、病理分析、中医传统经典等等——一座座高山正在等着我去攀越。我,乐在其中!

由于笔者只是一名非科班出身的中医“菜鸟”,对《圆》书的阅读也仅仅是“走马观花”式地过了一遍,所以体会肤浅,个中认识也必有谬误。若有机会得到老师们的斧正,笔者万分感激。

我与“古中医”思维的缘分

史加鑫 广西中医药大学

一、书籍简介

我大力推荐《圆运动的古中医学》,此书不是教义,而是方法论,现代中医最缺少的就是古文化基础和辩证观,对古文化思维的陌生是导致我们学习中医费力的最大关键点。《圆运动的古中医学》的出版面世,为我辈学习中医药有着启发性的意义,为中医药文化得以持续继承有着批判式的重要意义。按:本篇的古中医思维即上古与唐代的天人一气思维,不包括宋代以后的辩证观。《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作者名彭承祖,号子益,云南大理白族人。由于他出身贵族,所以可以看到很多其他人看不到的名著。这样就奠定了他学习中医药的文化智慧。他根据《易经》所记载的大气运动基本规律,破解了《内经》《伤寒论》等诸多学派理论的奥秘及其错简,有力地批判了中医的教条思维。

此书得以使我辈见而习之,山西中医李可功不可没,我辈当珍惜此天地造化之机。书中原理上篇最感化我,使我的智慧增加,尤其是变通能力和整体观念。在宇宙运动原理的指导下,我在学习诸家医学理论之著作时,通常应用宇宙运动的基本原理(即六气圆运动的规律)来寻求正反,读诸家方剂之时,亦如此法。

二、遇书之缘

本人1987年出生在中医世家,出生后糊里糊涂地成为了家族第19代继承者。对于中医文化的学习也有很多无奈,自己觉得使命感紧迫。虽然5岁开始第一次接触中医药文化,但是我个人并不想学中医,是家里人逼着报考了中医大学。虽耳濡目染,但对中医的概念也是模糊的,直到上了大学,才真正对中医的概念有所感悟。中医即是大宇宙运动印射在人类个体生命的小宇宙学说,亦谓之无形的科学。2007年我考入中医药大学,开始了系统学习中医文化。2008年,大一下学期,某日我偶然进入一家医学书店,书店里有许多中医文化的经典著作和现代医家的书籍。这些书籍对于我而言都是陌生而伟大的,也许是造化,我在繁多的书名中看到了《圆运动的古中医学》,我简单翻看了一下,发现里面的理论好妙啊。于是我便毫不犹豫地买下了它。回到寝室每天研读,尤其是“原理上篇”,这部分我读了将近3年,因为我觉得如果原理不明,看医案和经典也是徒劳费力的。在专研书籍的同时,我经常会去观察自然变化,例如:我总去河边散步,那里的风总是很大,而其他地方常常无风或风较弱。于是我就懂了,这就是水生木。是太阳照射到湖水中,水中得阳则木升。没有太阳时,湖边也会有风,这就是异常的气候,是水中阳少,失于封藏,木气疏泄太过则风动。由此我联想到了许多疾病。

三、笔者治疗眩晕医案二则

医案一:2009年7月,盛夏,本人居住之东北炎热之极。某一日,家中母亲病眩晕,自行测血压170/92mmHg,伴恶心,胸闷,不能站立,舌红苔黄腻,脉浮大而紧,沉取无力。按照中医诊断和内科教材,似应辨证为:肝阳上亢,肾亏于下。但笔者观其症,思:正值夏,少阴君火主气,君火上升于天空,地面下应是寒凉一片。人体是不是应该也是这样?即阳气升于人体外部和上部,但里气既往不足之人,气升于外则在内之脏腑气化不利,浊阴之物质内阻而发病。但纠结于教材之理论,待取舍之间,决定应用“圆运动之理论”尝试,非则挽救之。处方:炮附子50g,干姜50g,炒白术50g,炙甘草50g,党参50g,即附子理中汤大剂量,5剂。2剂服完,已不眩晕,但突见四肢呈现诸多水泡,直径2.5cm左右,内有水液。母亲让我看,我说这个应该是脏腑得药物之正气与邪气内争,本应得汗,而荣卫不通,故得疹。继续服药3剂,水泡消失。然则大喜,身体四肢既往之老年斑全部不见了。我想到这就是那句:有诸内者,必形于外。内在脏腑气化同治,外在腠理通畅无阻。此病案使我对圆运动的理论信心大增,尤其是经过实践检验后的理论。按:此按得于书中之教诲“观上则不忘下,观左则不忘右”云云之类。

医案二:2012年3月,本人姑父病眩晕,但卧不得坐。在医院各科室检查,毫无理化指标可参,轮转于各科会诊,终不得发病结论。以营养神经药物输液一日,不见效果。静养于家中,痛苦难耐。笔者得知后,想见见其病,当学习。观患者本人,卧于床,精神疲惫,声音尚高,不欲食,入食则呕重。言夜晚胸口燥热难耐,诊脉:左右皆浮而弦数,沉取搏手而数。舌苔白厚腻。以中医诊断和内科教材:这个脉和眩晕一起出现,脉有弦数感是肝火或肝阳化风,眩晕是风阳上扰。我很想开天麻钩藤饮。但是,夜晚胸中燥热这个症状使我矛盾。因为我判断舌苔是寒象、阴象。但是脉象和胸中燥热使我迷惑于寒热之间。于是按其下肢,觉下肢凉,冲阳脉小弱。故大胆判断其病为:阴寒内盛,气化不利,寒浊瘀血内阻,清阳不布,上下不交。胸口夜晚燥热是夜晚阳气欲入阴,而微阳难敌阴寒之力,欲入而不得入脏,寒热争于胸中。处方:茯苓30g、白术25g、桂枝25g、甘草20g、附子20g。3剂。3剂后,已不眩晕,脉象和缓,不弦不数。可知前面判断是对的,经云:大则邪至,小则平。现症:眩晕已痊愈,但大便不通畅,睡眠差。于上方加吴茱萸15g,酒大黄15g(后下)2剂。意在右降,腑以通为用。睡眠不好,是右降异常,相火不入水。2剂后,患者大便通畅,睡眠安卧,体力恢复。按:中医辨证之难,在于矛盾,辨证论治就是运动的认识和治疗。很多疾病都是矛盾体,但是总是在运动规律基础上产生的。辨证就是为了发现异常的运动,纠正异常的运动。

四、感悟生活开启中医思维

1.脉象的理解。很多同门都觉得脉是长期学习和感悟的,尤其28部脉象,往往初学之人不能很好地感悟,诊其脉时,往往心里思考的是脉形,而非脉势。我在古中医学的指导下,第一次诊脉的时候就注意到了28部脉象的取舍。故此,我诊脉时最重视整体脉势,“即诊其上,不忘其下”。次诊各部之形,长期如此。在28部脉象中,提炼了6种:浮沉,迟数,有力、无力。6种脉象就是八纲在脉象中的取象类比,故曰脉之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有了这样的基本思路,患者的大概症状都可以推理出来,说出了患者的症状,患者会觉得你很懂他,按照五行的原理就是“相克”。也是国医大师李振华说的:用心治心。医德也在脉中体现了,这也是一名中医的伟大魅力所在。

2.儿时记忆。小时候跟随先人一起从事中医事业,先人制作膏药,我就在一边看,直到长大一些,先人才让我用一根棍子在膏药锅里面划圆以搅匀这些药物。20岁以后,才明白先人用心之深,是让我从不断地圆运动中理解事物的变化,药物粉末倒入温热的油锅内,药物由红变成黑,并成固体,再放入冷水凝固,最后文火加热,又变成液体,这个过程就是从量变到质变,也是宇宙大气运动造化的一部分,动静阴阳皆在膏药的制作过程中。所以我觉得不能单纯将中医视为医疗技术来学习,而要从自然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寻找相关原形。这就是中医说的取象比类。

3.对六经病的认识。六经病即是异常的运动,但是并非单一的某一经绝对的偏不足或偏有余。如:少阳病,口苦,咽干,目眩,寒热往来,胸胁苦满等,可以理解为气机运行至少阳这个层面就出现偏的一面,而并非单单是郁在少阳。经络气血每天运行于周身,循环往复。所以《伤寒论》之少阳病只是提出单一经的偏运动,但是气机运行它经,依然会有被郁的可能,故对待六经病需要把握全身六经层面,先观何经病,再测它经病。对这个运动观我个人认为十分重要,也是整体观念的狭义部分。

4.后期学习。在读研究生过程中,跟了很多老中医抄方,虽各有长处,但是鲜有人知“圆运动”,常常是见失眠用夜交藤、合欢皮、茯神等;见咳嗽用百部、紫菀、款冬花、五味子等;见肢体疼痛麻木用鸡血藤、威灵仙等。这种习惯很不好,虽然收到了效果,但是很多体质异常的患者只是暂时缓解,后期还会复发,恢复人体圆运动气机才是治病求本,本于阴阳。

故此,大力推荐此书,尤其是对刚刚入学的大一学生更是适合。学医先开智慧,开智慧才能包容万物生灵。对于书籍的学习,就与疾病的辨证是一样的,都是运动的。因为一本书我读很适合,未必所有学者看了都适合,所以还是需要找到适合自己世界观的书。

以此文章献给那些真正有中医信仰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