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农业产业化经营与现代农业
本章考点点拨
(1)农业的概念、分类和特征;(2)我国农业的基础地位与作用、现状;(3)农业产业化与农业产业化经营;(4)现代农业建设。
第一节 农业基础知识概述
考点1:农业的概念、分类和特征
一、农业的概念
农业是人类利用生物(动植物和微生物)机体的生命力,通过人工的培育和管理,把外界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转化为生物产品,从而获得生活必需品的基础产业部门。
改革开放前,我国存在狭义农业和广义农业之分。狭义的农业是指粮食和其他种植业生产,而广义的农业包括农(种植)、林、渔、畜牧和副业等。
在现代,农业演化为现代农业系统,农业生产的分工日益发展,不仅表现为农业的内涵,还表现为农业的外延。这时,狭义的农业是指动植物的产中部门,广义的农业发展为包括产前、产中、产后在内的生产、加工、购买、贮藏、运输和销售的农业产业系统。
二、农业的分类
1. 按发展阶段划分
(1)原始农业:游牧业、迁移农业、初步定居农业。
(2)传统农业:稻作农业、传统旱作谷物农业、传统混合农业、地中海式农业。
(3)现代农业:种植园、现代谷物农业、现代混合农业、乳畜业、市场园艺、大牧场放牧业。
2. 按生产对象划分
(1)种植业:即植物栽培业,栽培各种农作物以取得植物性产品的农业生产部门,种植业是农业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
(2)畜牧业:畜牧业是利用畜禽等已经被人类驯化的动物,或者野生动物的生理机能,通过人工饲养、繁殖,使其将牧草或饲料等植物能转变为动物能,以取得肉、蛋、奶、羊毛、山羊绒、皮张、蚕丝和药材等畜产品的生产部门。
(3)混合农业:混合农业是种植业和畜牧业相互结合、兼而有之的综合性农业。
3. 按投入多少划分
(1)粗放农业:投入少,靠扩大土地面积增产。
(2)集约农业:投入多,靠提高单产增产。
4. 按产品用途划分
(1)自给农业:是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条件下,生产的农畜产品不是直接为满足市场的需要和交换,而是为满足本国或本地区的需要,以自给性生产为主要目的的一种农业。
(2)商品农业:是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为满足市场对各类农产品的需求而发展起来的,以商品性农产品生产为目的的农业。其特点是生产经营比较集约化、专业化,社会化水平和商品化程度较高,农产品商品量较大,商品率高。
三、农业的特征
1. 生物性生产
农业生产以生物为载体,包括植物、动物与微生物,这一点与工业等非生物性生产不同。生物有自己的生产发育和生老病死的规律,生物与周围环境有着错综复杂的联系。与自然生物不同,农业生物生产必须符合人类的需要并受人类的调节控制。
2. 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的结合
农业生产与工业生产不同,工业生产是一种经济再生产的过程,而农业生产首先是一种自然再生产的过程。农业生产不仅仅是自然再生产,也是经济再生产。作为农业生产,生产者借助一定的生产工具与生产资料对劳动对象(土地等)进行具体的生产活动以获得农产品,并在特定社会中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
3. 对气候与土地的特殊依赖
在自然界,气候决定了土壤、植被、生物的存在与分布,有什么样的气候就有什么样的植物与动物。农业生产具有季节性、周期性、波动性、风险性等特点,这是因为气候在很大程度上从宏观层面决定了农林牧作物与农业的分布。
4. 地域性
地域差异大则农业差异大,地域差异小则农业差异小。农业活动是在广阔的土地上开展的。在地球上,各地地势、地貌、气候、土壤、植被等自然因素以及人口、经济、社会、交通、市场、文化、政策等人文因素的差异,导致了农业的地域性差异。
5. 复杂性和弱质性
农业的多目标性、多因素性和生物性决定了农业的复杂性。与工业生产相比较,农业生产具有相对的弱质性,这是由农业的复杂性、对气候的依赖性、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地域性、季节性、长周期性、波动性,再加上大宗农产品的低利润性所决定的。其表现是:生产周期长、风险大。在小规模经营下劳动生产率低,大宗农产品价值低、收益低。为此,要设法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与效益,必须从宏观上对农业进行积极的保护。
考点2:我国农业的基础地位与作用
一、农业的基础地位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人类生存之本,是支撑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发展与进步的保障,是工业等其他物质生产部门与一切非物质生产部门存在与发展的必要条件。
农业是人类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没有农业就没有人类社会的发展。马克思指出,“超越劳动者个人需要的农业劳动生产率是一切社会的基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和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农业也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虽然农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低,农民收入增长来源由过去主要依靠农业转向越来越依靠非农产业,但农业的基础作用非但没有减弱,反而更加突出。
农业仍然是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基础产业。随着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国民经济的主体逐渐转向工业,农业已不再是国民经济的唯一基础,原料工业、能源、交通及通讯等也属于基础产业。但不同基础产业的地位是不同的,其中农业处于最基础的地位。如果农业基础薄弱,就无法支撑经济的持续发展。
二、农业的作用
1. 从人类的存在和发展来看,农业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国民经济中最主要的物质生产部门。
2. 从农业与第二、三产业的关系看,农业生产活动是人类生产活动的起点,农业的发展直接制约着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没有农业的发展,就没有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
3. 从农业与人民、国家的关系上看,农业的兴衰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全局,农业的发展直接关系着人们的切身利益和社会的安定,以及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
考点3:农业的发展历程与我国农业的现状
一、农业发展历程
(一)农耕前的采集和渔猎时期
这个时期十分漫长,先民们是以采集和渔猎作为获得食品的主要手段。他们起初只是在自然界用手攫取现成可食的植物和动物,以后逐渐学会了人工制造简单的工具进行采集与渔猎。在这漫长的农耕前时期,人类在学习、模仿自然的过程中,开始将采集来的种子播种在土地上,将捕获的野生动物进行人工圈养与驯化,从而产生了原始农业的萌芽。
(二)原始农业时期
原始农业的萌芽时期长达数十万年,但截至目前考古的发现,真正意义上的原始农业时期,则起源于1万多年前新石器时代的原始社会。公元前9000年至公元前8000年,在西南亚的伞形地带,人类开始从野营到定居,种植大麦、小麦,饲养牲畜。公元前6500年,希腊爱琴海地区开始出现农业。在中国,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的仰韶文化时代,陕西半坡村已有石斧、石镰、石刀、粟、白菜、芥菜、猪、狗等。在浙江省宁波市河姆渡遗址(公元前4900年—公元前3100年)已有大量的稻谷、猪、苎麻布等。原始农业的特点是:依靠原始生态、刀耕火种、迁移农业、逐水草而居、以石器为主要工具,生产力极其低下。
(三)古近代农业时期
古近代农业时期,大体上相当于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时期的农业,或称之为传统农业时期。其特点是铁制工具的大量使用,铁犁牛耕是这一时期的标志。欧洲古代农业产生于希腊的奴隶社会时期,经过黑暗中世纪延续到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中国的古代农业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早于欧洲,一直延续到近代。当今世界上多数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农业总体上仍未脱离传统农业的范畴。与原始农业相比,这一时期农业已获得长足的进步。土地利用率和生产率有了显著的提高,学会了使用役畜、灌溉、饲养畜禽等,创造了人类灿烂的农业文明,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但生产力水平尚处于低级阶段。
二、我国农业的现状
1. 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我国人口多、底子薄的基本国情决定了农业劳动生产率不仅相对于国民经济中其他行业的劳动生产率来说要低,而且相对于世界上其他国家农业劳动生产率来说也是相当低的。我国农业科技整体水平与国外相差10—20年,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贡献份额仅为39%,而欧洲一些国家都在70%以上,美国则高达80%。发达国家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在60%左右,而我国仅为30%—40%。
2. 农业结构单一,与其他产业之间的关联度较差。农业产业结构单一一直是我国农业存在的一个严重问题。过去传统的农业结构调整多局限于一些农作物种植面积的增减和适应供求关系变化的权宜之策上,而并没有对整个农业的产业结构做根本性的调整。我国农业结构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农业部门产出中生活资料比重较大,生产资料比重小;粮食生产比重较大,经济作物比重较小;狭义的农业即小农业比重大,而林、牧、副、渔业等广义的农业中应有的成分没有得到相应比例的重视。另外,农业与其他产业的关联度较差,与农业密切相关的交通运输业、产品加工业、服务业等没有得到较好的发展,从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农业的整体发展。
3. 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化,农业扩大再生产进程缓慢。由于农业生产规模的不经济、生产手段和耕作方式的落后、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的浪费和不合理应用等原因,我国农业实现集约化增长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困难。农业经济怎样由单纯的速度数量型增长转变到以优质、高效为目标的质量效益型发展道路上来将是实现我国农村经济飞跃的重要步骤。再则,经济增长方式的粗放化,使得农业较之于其他行业获得的报酬率较低,并且农业的积累又被国家和政府以各种形式转化成工业等其他产业的积累,从而最终导致了农业本身的资本积累率较低,更不要说吸引其他产业的资本进入农业了。这样,就使得农业缺乏大量用于进行扩大再生产的资本投入。
4. 农业国际竞争力较弱。我国传统的农业在国际市场上的优势主要依靠自然资源和劳动成本的低廉,而随着世界新技术的发展,这种传统优势正在消失。由于技术含量在农产品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国际市场上产品的价值构成正在发生变化,发达国家出口的一般商品中劳动和资源价值所占比重为20%左右,其余大部分都是科技和管理的价值,而我国当前出口的传统产业和产品中的劳动和资源价值比重高达85%。另外,由于我国农业主要是小农个体经营的模式,并没有产生规模经济的效应,因而其传统的由成本低廉带来的价格优势也正在逐步减弱,从而在整体上使得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缺乏后劲。
5. 农产品供给由全国短缺走向结构性相对过剩,达到小康后的我国消费者期望绿色、美味、保健、多样化和优质的农产品,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出现矛盾。
6. 人口压力继续加大,但耕地、水资源等随着乡村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而不断减少。
7. 农业基础设施相当脆弱,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
8. 农业内部的社会分工已深化到生产过程中的主要工序。农业与第二、三产业的联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紧密,而且这种趋势还将进一步加强。
9. 拥有比较优势的大宗农产品越来越少,农产品市场对外进一步开放已成为必然,部分农产品将逐渐遭受国外廉价农产品的冲击。
第二节 农业产业化与农业产业化经营
考点1:农业产业化概述
一、农业产业化的概念及意义
(一)农业产业化的概念
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主导产业、产品为重点,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建设、系列化加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形成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农工商、农科教一体化经营体系,使农业走上自我发展、自我积累、自我约束、自我调节的良性发展轨道的现代化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这种经营模式从整体上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是加速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它实质上是指对传统农业进行技术改造,推动农业科技进步的过程。
(二)农业产业化的意义
1. 产业化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提高农业扩大再生产的能力
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可以有效地延长农业的产业链条,通过对农产品的精深加工,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使农业的整体效益得到显著提高。而且,通过延长产业链,拓宽了农民就业渠道,促进了农民增收。
2. 产业化有利于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加快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带动力量是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农户”、发展“订单农业”等多种形式,可以带动千家万户按照市场需求进行生产,避免和减少了分散的农户在生产中的盲目性和趋同性。
3. 产业化有利于提高农业的规模效益
农业应朝着规模化方向发展,这是由国内外农产品市场的竞争所决定的。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可以把农户分散的小规模生产连接起来,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4. 产业化有利于实现科技兴农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可以把现代科技广泛应用于农业,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实现科技兴农的重要途径,可以加快农业科技推广应用的步伐,使传统农业逐步转变为现代农业。
5. 产业化有利于提高我国农业整体营销能力,增强与国际企业的抗衡能力
我国农业生产之所以形不成规模,产生不了知名品牌,很难参与国际竞争,是因为我国实行小规模分散经营。要提高我国农业的整体营销能力,需要生产、经营各环节的紧密配合,其中包括实现生产规模化、产品标准化、服务社会化和管理分级化等多项标准。
6. 产业化有利于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
农业产业化经营可以促进城乡生产要素合理有序的流动和优化配置,一方面,龙头企业按照市场需求大规模地组织农产品的生产,可以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二、三产业的发展又可以增加许多新的就业岗位来吸纳大批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
7. 产业化可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提高农民的素质
农业产业化把农业建立在现代科学的基础上,用现代科学技术取代传统技术,用现代工业技术装备农业,用现代经营管理方式管理农业,以及用社会化的生产方式取代“小而全”的自给半自给的小农生产方式,来大大加快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二、我国农业产业化的现状
1. 整体水平全面提高
2. 产业化领域进一步拓宽
产业化领域进一步拓宽,企业组织结构趋于合理,近几年越来越体现出农业一体化发展的要求,展现了农业一体化发展的大趋势。同时,农业产业中的龙头企业得到长足发展,结构趋于合理。
3. 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明显增强
龙头企业肩负开拓市场、创新科技、带动农户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任,能够带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带动商品生产发展,推动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未来几年将打造一批处于行业领先地位的大型龙头企业,形成一批相互联系紧密的龙头企业集群,建设一批与龙头企业有效对接的生产基地,培育一批市场占有率高的知名品牌,构建一批科技水平高的优势产业体系,实现农业产业化跨越发展。
考点2:农业产业化经营
一、农业产业化经营概述
(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内涵
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内涵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大多数专家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农业产业化应当包含六个要素:一是生产的产品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二是主要依托当地自然优势、产品优势和经济优势发展和生成农业产业;三是生产过程实行专业化分工;四是产业经营和发展要有一定规模;五是在生产环节采取农、工、商、产、供、销密切结合的方式;六是在经营管理上尽可能地采取现代化的企业经营管理方式。
考虑以上种种要求和必备的要素,归纳起来,可以确定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本内涵为:
1. 以市场为导向。农业产业化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农产品只有依据市场需求的动向,组织生产、加工和销售,才能生存和发展。
2. 以龙头企业为依托。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龙头企业起着把小规模分散经营的农户与国内外大市场衔接起来的桥梁与纽带的作用,因此只有依托龙头企业的带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优越性才能发挥出来。
3. 以一大批农户组成的农产品商品生产基地为基础。农业产业化经营必须形成小规模大群体式的农产品商品基地,实行种植区域化、生产专业化、产品商品化、经营集约化,才能为龙头企业提供大批量、高质量的农产品。
4. 形成农工商有机的产业链。即将农业生产部门、农产品加工部门和产品销售部门有机结合在一起,使农民生产的农产品由工商部门实行保护价收购,同时,也使农产品加工和经销部门有可靠的货源。
5. 农业产业化经营产业链中的各经济主体之间,形成一定程度的利益共同体。这里主要指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之间必须形成一定程度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共同体。这是农业产业化经营链条之间的凝聚力之所在,也是农民获得利润返还、提高比较效益的利益机制。
(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本特征
农业产业化在本质上是一种新的经营体制。与传统封闭的农业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相比,农业产业化有以下基本特征:
1. 产业一体化。农业产业化是从经营方式上把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实行商品贸易、农产品加工和农业生产的一体化经营。这样,既能把千千万万的“小农户”“小生产”和复杂纷繁的“大市场”“大需求”联系起来,又能把城市和乡村、现代工业和落后农业联结起来,从而带动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企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规模化经营等一系列变革,使农产品的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等环节相互衔接,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实现农业产业链中各环节之间的良性循环。
2. 生产专业化。农业产业化,是要从大农业到小农业,逐步专业化。只有专业化,才能投入全部精力围绕某种商品生产,形成种养加、产供销、服务网络为一体的专业化生产体系,做到每个环节的专业化与产业一体化相结合,使每一种产品都将原料、初级产品、中间产品制作成为最终产品,以商品形式进入市场,从而有利于提高产业链的整体效率和经济效益。
3. 产品商品化。生产就是为了交换,只有在市场中实现产品的价值,然后又在市场上购回自己所需要的商品,这才叫产品商品化。农业产业化要求商品生产率在90%以上,这是产业一体化经营与非产业化的自给性、半自给性的基本区别。
4. 管理企业化。农业产业化就是用管理工业企业的办法经营和管理农业,使各农户分散的生产及其产品逐步走向规范化和标准化,从根本上促进农业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这就是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需求安排生产经营计划,把农业生产当作农业产业链的第一环节或“车间”来进行科学管理的经营模式。这样,既能及时组织生产资料的供应和全过程的社会化服务,又能在农产品适时收获后,分类筛选,妥善储存,精心加工,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扩大增值和销售,从而实现高产、优质、高效的目标。
5. 服务社会化。通过一体化组织或各种中介组织,利用有关科技机构,对共同体内各个组成部分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信息、技术、经营、管理等全面的服务,促进各种生产要素直接、紧密、有效地结合。在我国,随着农业产业化的深入发展,龙头企业应当从自身利益和长远目标出发,为农户提供从种苗、生产资料、信息、资金到科技、加工、仓储、运输、销售等环节的系列化服务,从而促进基地农户与龙头企业的共同发展。
(三)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必要条件
农业产业化经营,要靠政府引导、“龙头”带动、市场牵动、利益联结、契约约束等。由于我国各地生产力水平以及地域、资源、技术等方面的差异,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模式和类型多种多样,但无论什么模式和类型,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必须具有基本的构成要素,并需要不断完善基本要素和提高基本要素的素质。
1. 主导产业
主导产业是龙头企业加工所需原料或销售的农产品的专业化、规模化生产的产业,是具有一定特色和优势的产业。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长远性基础是确立和培育主导产业,主导产业是否符合市场需求,是否具有优势,决定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方向。确立主导产业必须遵循三点:一是要因地制宜,立足于当地优势资源;二是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具有现实需求或长远潜在市场;三是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具有自己的产业特色;四是要在国家的产业政策指导下合理布局。
2. 龙头企业
龙头企业,可以是公司企业、合作社或专业市场,它应当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者、引导者、市场开拓者、营运中心、信息中心和服务中心。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系统的基本构造是政府建市场,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其中“龙头”是关键环节。龙头企业是以农产品基地生产的原料为加工、销售对象,并逐步与农产品生产者结为利益共同体的企业。
3. 农产品生产基地
农产品基地是根据市场需求和龙头企业要求,发展主导产业生产所需要原料的基地,它是龙头企业的依托,也是整个产业化经营的重要环节。要坚持“围绕龙头建基地,突出特色建基地,连片开发建基地”,把基地建设与主导产业的形成和龙头企业的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这是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强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的必经之路。
4. 利益机制
利益机制是指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分配机制,它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纽带。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涉及生产、加工、销售环节之间、生产者与经营者之间、条块和城乡之间的利益关系。利益机制是否合理,主要体现在龙头企业收购农产品的政策、加工流通环节利润的分配以及对农产品生产基地得到扶持等方面。
5. 培育和开拓市场
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前提和关键是积极培育市场,努力开拓市场。努力开拓市场,必须以国际国内市场为导向,按市场需求组织加工,按加工需要安排生产。任何类型的农业产业化组织经营,都必须首先搞好市场预测,及时了解市场变化动态和发展趋势,将经营建立在适应市场需求上。
6. 管理制度
管理制度是指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生产、加工、销售环节的管理制度。它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保证,管理制度是否科学、完善,决定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运营效率和经济效益。农业产业化经营实行对生产、加工、销售环节全过程的严格管理,其包括成本管理、资金管理、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
二、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要成就及意义
(一)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要成就
目前,农业产业化经营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全面铺开,它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的又一伟大创造,是现阶段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对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进行认真总结和探索,并进一步完善其运行机制,将成为下一阶段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点。目前,农业产业化经营在全国如雨后春笋般崛起,各地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积极性高涨,综观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现状,形势是喜人的,成果是巨大的。
1. 产业化经营组织快速发展。
2. 利益联结机制渐趋完善。
3. 综合效益显著提高。
4. 带动能力逐步增强。
5. 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升。
6. 政策环境不断优化。
(二)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意义
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它是把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连成一体,并形成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的经营机制,对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1. 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利于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引导农户进入同一个“大市场”,提高农业市场化程度。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的必然要求是引导农业进入市场,推进农业市场化。由于农户经营规模小,生产链条短,农产品流通不畅,农民很难在市场竞争中立足。农业产业化经营,则在农户与市场之间架起了“桥梁”。通过龙头企业、专业市场、中介组织,把分散的农户经营与统一的大市场衔接起来;通过按市场需求组织农产品生产、兴办加工和运销业,把农产品生产同国内外市场需求衔接起来,进而把农业和农村经济纳入市场化的轨道,从而为农业现代化创造条件。
2. 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利于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既不改变土地承包关系,又可以把若干农户通过龙头企业连结起来,形成农产品生产基地,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实行连片种植,统一采用生产技术,提高规模化程度,为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开辟了新的途径。农业产业化经营可以促进农产品基地专业化生产、区域化布局,延长产业链,提高农业集约化水平,并可以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提高农业比较效益。龙头企业可以与农户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采取保护价收购、提供服务、部分利润返还等形式,增加农民收入。农业产业化经营能在贸工农一体化的系统内减少流通环节,节省交易费用。交易费用的节省自然会相应地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
3. 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利于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加快新阶段农业发展的重要动力是农业科技进步。在某些生产经营项目和环节上,由于农户的小规模分散经营,制约了现代科技的应用,影响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而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对农户生产环节和生产要素的协调重组这一方法,可以大大提高生产、加工、销售环节的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程度,为应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奠定了组织基础。龙头企业为了提高产品质量,会积极应用现代的加工技术和装备。
4. 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利于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始终是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单纯依靠城市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是不现实的。不断地加快农业的深度和广度开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是主要出路。农业产业化经营不仅在农产品的深度加工上有广阔前景,把一个产品发展为一个产业,而且也拓宽了农业生产的领域,使农业从单一的种植业、原料生产、初级加工向精加工、深加工以及保鲜仓储、运输销售等环节延伸,向工商业、运输业、建筑业、服务业和高科技等领域拓展,从而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加大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力度。
5. 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利于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随着农业产业化和专业化发展,农村各产业的分工日益深化,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形成了一些新的产业和部门。农村产业结构得到相应调整和优化,农产品加工业、建筑业、运输业、服务业等二、三产业相继产生和发展,为农业剩余劳动力开辟了新的就业门路。一部分农业劳动者进入二、三产业逐步向小城镇迁移聚集,进入小城镇居住就业,必将促进农村小城镇发展,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
6. 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利于增强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素质。龙头企业、中介组织通过市场、信息、技术和管理,把分散的农户联结为一个经营整体,强化了配合协作,提高了经营活动的组织性、有序性,增强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广大农民在农业产业化经营实践中学习技术,参与管理,进入市场竞争,不仅提高了科学文化素质,而且增强了商品意识和市场观念。一代新型农民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实践中成长起来。
总之,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一种新型的农业经营机制,对于推进农业的两个根本性转变,促进农村产业升级和资源优化配置,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具有十分巨大的推动作用。
第三节 现代农业建设
考点1:现代农业概述
一、现代农业的内涵及特征
(一)现代农业的内涵
现代农业是创新农业,其核心是创新,不断创新和不断引进有效的生产要素与经营管理方式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实质。现代农业是科学化、集约化、市场化、社会化、标准化和生态化的农业。
现代农业的内涵包括下列理念:
1. 创新的理念。现代农业的核心是创新,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是现代农业创新的主题,其中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主导的农业高新技术正在加速现代农业的建设进程。
2. 产业化经营的理念。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是产业化经营,随着专业化和协作的发展,实行一体化经营和企业化管理的农业,通过利益或产权等联结,将其再生产过程的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联结成为一个完整的产业体系,形成紧密的经济利益共同体。
3. 集约化经营的理念。现代农业本质上是集约农业,农业发达国家在推进集约化经营的实践中,因要素禀赋的差异而采取了不同的模式,有的实施资本和技术集约,有的实行劳动和技术集约。因此,我们也应积极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农业集约化经营。
4. 外向型的理念。现代农业是一种更高层次上的综合与开放型的产业,客观上它要求充分利用国内和国外两种市场和两种资源,积极参与国际间的分工合作,以及参与国际市场间的竞争,促进发展开放型经济。
5. 适度规模经营的理念。现代农业是适度规模经营的农业,客观上要求将投入的生产要素——土地、劳动力、资金和管理技术等,按一定的比例进行整合,以求达到最佳比例,产出最大效益。提高生产资料利用率,在成本有限的前提下将成果最大化。
6. 标准化的理念。现代农业是一种标准化农业,农业标准化是现代农业生产、加工及科学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现代农业的特征
1. 现代农业是科技支撑型农业
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要素是先进的科技。随着以自然科学为基础的现代农业技术体系的形成和推广,在农业生产中大规模采用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方法,使农业生产和经营的科学化程度空前提高。
2. 现代农业是生产领域的农业
现代农业正在由传统的初级农产品生产向着以生物质产品生产为基础的农产品加工、医药、生物化工、能源、环保、观光休闲等领域拓展,两者之间的界线渐趋模糊,工农业势必将融为一体。
3. 农业设施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主流
设施农业使许多国家和地区农业生产取得了巨大的收益,并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农产品。面对世界人口的持续增长,应该克服传统生产方式,将推广农业设施化生产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4. 现代农业是以高素质的农民和企业家为经营主体的集约型产业
人是生产中最活跃的因素,发展生产力,应该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既要重视物质生产水平的提高,又要重视人的素质的提高,缺乏掌握现代技术要素的人才,必将使现代农业建设失去基础。大批的具有现代文化、现代理念,掌握现代科技、现代经营管理知识和现代劳动技能的人是现代农业最需要的。
5. 现代农业是高生产率和高效益的农业
现代农业的效率性主要指在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生产率和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现代农业的效益性主要指在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6. 现代农业是以生产、生态、生活为目标的可持续产业
发展农业经济在实现经济增长的同时,又要切实注意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做到农业可持续发展,使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改善实现协调发展,实现农业增收、环境优美的双赢局面。
7. 市场化程度日趋成熟
现代农业发展的制度基础是市场经济体制。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起着主导作用,随着市场体系的日益完善,农业从生产成果到生产手段普遍商品化。
二、现代农业的主要类型
1. 持续农业
持续农业是发达国家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有代表性的农业经营新模式。现代农业强调最大限度地节省资源,重视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追求以最少的资源耗费获得最大的优质产出和高效益,以保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可持续农业的主要表现形式有:生态农业、节水农业、有机农业、无公害农业、绿色农业等。
2. 立体高效型农业
解决人多地少矛盾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发展立体高效型农业。它是指利用时间差、空间差立体种养,组成“高效复合生态系统”,从平面、时间、多层次利用单位资源,生产出高产优质农产品。它的主要生产模式类型有立体种植、立体养殖和立体种养,具有高产出、高效益、低投入、低耗能的高产高效特性。
3. 都市农业
都市农业是依托都市、服务都市,以为都市提供优质农副产品和优美生态环境为主要目的的区域性农业。它是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形成的现代农业的代表性形态,也是现代都市建设的重要内容。
4. 设施农业
所谓设施农业,是指利用人工建造的设施,为种植业、养殖业以及产品的储藏保鲜等提供适当的环境条件,以获得速生、高产、优质的农产品。
5. 高科技型农业
高科技型农业就是指以生物技术、电子信息技术和新材料为支柱的现代新技术为核心的农业形式。高科技型农业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分子农业就是利用动植物分子遗传学和转基因技术,实现商业上大规模生产,从而用于预防和治疗人和动物的疾病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
(2)太空农业是将航天航空技术与农业和生物技术结合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
(3)超级型农业是利用高新技术、生物工程,培育杂交种,实现高产高效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
(4)精准农业是在现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工程技术等一系列高新技术最新成就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重要的现代农业生产形式。
(5)蓝色农业指的是在水体中开展的海洋水产农牧化活动。
(6)白色农业是以微生物资源为核心,以动物、植物为原料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
6. 观光休闲型农业
观光休闲型农业是一种利用农村设备与空间、农业生产场地、农业产品、农业经营活动、自然生态、农业自然环境、农村人文资源,经过规划设计,以发挥农业与农村休闲旅游功能,增进民众对农村与农业的体验,提升旅游品质,并提高农民收益,促进农村发展的一种新型农业。
考点2: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状况与问题
一、探索与实践——我国现代农业建设的主要成就与问题
(一)我国现代农业建设的成就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经济增长的速度较快,农业生产能力和效率得到了快速提高,科学技术不断用于农业建设中,农业经营理念不断创新,农业发展趋势强劲。我国正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的转轨期,这一时期的主要成就如下:
1. 现代农业技术体系初步形成。
2.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3. 科学技术促进农业生产效率提高。
4. 农业生产能力不断增强。
5. 农业产业经营蓬勃发展。
6. 生态农业建设初见成效。
7. 农民培训造就了一大批新农民。
(二)我国现代农业建设的问题
尽管我国的现代农业建设已经取得初步的成效,但是,从整体水平上看,我国农业发展并没有从根本上摆脱传统农业的经营模式,科技水平还不高,经营效率还很低,农业生产中传统的生产要素多,现代农业生产的因素显然不足,现代农业的产业体系未能形成。
1. 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落后。一个国家的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具体地体现在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上。发达国家高水平的农业劳动生产率与其自然条件分不开,但主要归功于农业机械技术的广泛使用。我国的土地生产率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与土地生产率相比,我国的劳动生产率远远落在发达国家的后面。
2. 农业资源总量丰富和人均占有量偏低。我国拥有极其丰富的自然资源条件,无论从土地资源质量、气象资源复杂性,还是从生物多样性等来看,对发展农业都非常有利。但是,我国众多的人口使许多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与一些有代表性的国家相比,人均耕地面积减少的速度是最快的,人多地少成为我国农业生产的基本国情。我国有广阔的天然草原和永久性牧场,但是按人均面积计算,只接近世界水平的一半。由于长期以来对草原投入太少,退化严重,很多地方受到荒漠化的威胁,草原的生产力遭到破坏,产草量很低,载畜量很低。
3. 主要农产品的总量较高而人均占有量偏低。由于各国资源的差异和比较优势的不同,以及技术水平和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各国农产品的产量存在很大的差异。我国谷物的产量和人均量恰好达到了世界的平均水平。我国有发展大豆、蔬菜、瓜类等产品的优越条件,产量增长非常迅速,在世界上的地位十分重要,但是,以人均占有量来衡量,我国蔬菜和瓜果的生产水平还不够高,出口数量也有限。我国的渔业在海洋捕捞量和淡水捕捞量方面都已经占据世界第一,但是人均占有量都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总体来说,我国总量水平比较高,但是由于人口众多,人均量十分稀少。
4. 农民整体素质不高。农民素来是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形象出现,青壮年劳力大部分在外务工、求学。从事生产劳动的人群基本上以妇女、中老年人为主。这就导致我国农村整体文化水平不高,不良生活积习严重,健康生活常识缺乏,在山区乡镇尤为明显。而在我国,农村教育问题尤为重要,农村是我国基础教育最薄弱的环节。城市的教育是由国家来办的,而农村的教育大部分是由农民自己来负担的。每年国家的教育经费绝大部分用在了城市,而农民每年自己负担的教育经费高达几百亿元。教育经费的缺乏直接导致了农民受教育不足、自身素质低下,进而阻碍了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二、发展与繁荣——我国现代农业建设向前推进的必要条件
(一)改革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
已经建立现代农业的国家,是在比较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下,推进现代化工业建设,建立了完善的农业发展的体制机制。我国长期的发展战略是重工轻农,农业农村通过工农业产品不等价交换、城市和农村征税起点不公平和征税强度不同、农民非税负担过重、财政支农水平不高、农村资金过多转移、城乡二元福利保障制度、农村土地收益转移、农民承担较多无偿劳动等多种方式、不同渠道支持工业、城市发展,造成农业和农村发展明显滞后于工业和城市,城乡之间在收入水平、公共品供给和公共资源分配等方面差距过大。发展现代农业,面临着经济社会结构的转型,同时也面临着明显的城乡二元结构的约束。推进现代化农业,既要发展农业生产力,还要改革生产关系。
(二)发挥农业生产的规模效益作用
由于家庭联产承包制的推行,在广大农村形成了以农户为经营单位的小规模经济,农户生产经营规模小而分散。在这种小规模经济下,经营实体之间分工程度低,基本上是一个自给自足的个体。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运行,社会分工的逐步细化,商品市场的不断扩大,以农户为主体的小规模经营对以适度规模经营为特征的现代农业的障碍作用日益明显。发展现代农业,迫切需要探索引导农户进入市场和扩大农业经营规模的有效途径,不断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和集约化水平,促进农业生产的专业化、经营的一体化、服务的社会化。
(三)丰富农业生产要素
1. 确保耕地面积。农业以土地为本,在土地的基础上进行生产,那么土地也就成了农业生产中最为重要的生产要素,而可用作农耕土地的数量多少直接关系到农产品的产出,进而影响到整个农业的发展。
2. 保护水资源。水乃生命之源泉,农作物的生长离不开水资源。水资源犹如土地一样都是农业生产必备的要素,丰富的水资源对农业生产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 增加农业投入。由于农业比较利益低下,投资回报率低,造成大多数农村资金流向非农产业。无论是沿海发达地区,还是中西部地区,农村固定资产的投资比例相对较低,而且主要投向了非农产业。应当丰富农业投入,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
4. 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农业生产无法离开科学技术的指导与参与,所以应当大力推进科学技术发展,坚持将科学技术用于推动农业发展。
5. 消除农业生产力水平的多层次性和不平衡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有了明显的发展,但农业生产力水平发展不平衡,总体水平还比较低,农业生产力呈现多层次性。这种不平衡的、多层次的农业生产力状况,决定了我国现代化农业建设不能套用一个模式,更不能“一刀切”。因此,要积极探索建设现代农业的多元化模式,确保现代农业建设取得实效。
6. 保护生态环境。因人口的压力,对资源的开发盲目无度,近些年来我国的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破坏。生态失衡,环境恶化,农业持续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前提,一旦失去良好的生态环境,即使知识加倍创新,现代农业也难以发展。由于我国一些地区的生态环境恶化,这些地区标准化农业的发展已经受到严重制约。
7. 提高农民素质。农村发展严重滞后于城市,文化教育、医疗保障、基础设施等都十分落后,尤其是农村教育发展严重滞后于城市。农民素质低将对我国建设现代农业造成不可低估的阻滞作用。
考点3:深化推进我国现代农业建设的总体思路和具体措施
一、我国建设现代农业的基本要求
(一)要素的齐备性
现代农业是打破传统农业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过程中的封闭状态,加大农产品生产的外调力度,增加生态系统以外的能量的投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的能值,使生产工具得以改进,农产品科技含量明显提高,推动农业系统内物质、能量、价值、信息加速流动,提高单产和生产效率,使生产经营进入一个崭新阶段的农业系统。
现代农业要求农业生产所需的要素必须是齐备的,无论是技术装备,还是资金的积累以及劳动力资源等要素都要做到齐备,缺一不可。
现代农业在劳动生产率方面已达到一定的水平,为满足其高产出的要求,在投入方面,也有着远远高于传统农业的标准和要求。即无论是在农业要素投入的数量和规模上,还是在种类、质量上都要远远高于传统农业阶段。此外,在投入的方式上与传统农业也有着本质区别。
现代农业要求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要素投入机制和体系,做到全方位、多元化和高效性。现代农业诸要素之间更强调彼此的关联性,即合理配置性。
(二)生态的强控性
在人们大量的、强制性的干预下,现代农业生态系统完全脱离了原来的自然属性,人们重新构建起农业生物与农业环境之间的关系,改变了自然属性较强的生态结构和物质能量循环转化的过程、途径与效率。通过大量投入石油、化工物质来强化系统的稳定性和高效性,保证农业生产更符合人类对物质产品的需要。人们对生物、环境及其二者的运动规律认识不断加深,所采取的农业技术措施更加符合客观规律的要求,改变和控制生物生长环境的能力显著提高。赋予农业的是越来越多的要求农业具有改善生态环境、促使生态良性发展、保持生态平衡的职能,而不仅仅是生产农产品的职能。
人们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和生态效益;在开发资源的同时,更加注重保护资源,尤其是土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及水资源的节约与高效利用相结合。这种具有生态文明内涵的农业模式,是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它的基本要求是:利用资源与保护资源并重,强调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并重。现代农业应根据各地区特点和农业的主要任务,按照生态学原理,运用现代系统工程的技术方法,合理利用生物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和能源,在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的同时,充分发挥农业对环境的协调功能,使其为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做出应有的贡献。
(三)技术的现代性
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同科学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它的发展水平决定农业经济的增长与否。科学技术的进步及其在农业中的运用,不仅促进生产手段的革命和生产资料规模的扩大及其效能的提高,而且促进农业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生产过程中劳动组织形式的完善,从而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并推动农业经济不断达到新的水平。
现代农业由仅凭传统经验变为更多地依靠科学,是科学农业。科学技术在农业中广泛应用,使农业发展建立在现代科学的基础上。农业技术系统的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农业的动力是以石油和电力机械为主,而不再是以人力、畜力为主,前者一般占总动力的比重达80%以上;劳动工具已是每个劳动力的机器装备程度很高的机械体系,不再是铁犁或单机;劳动对象是经过不断改良的土地和经过人工培育出的品种,而不仅是自然的土地和普通的植物品种;劳动的组织管理是靠科学,而不再是凭经验;劳动者本身是经过培养过程、拥有文化科学知识的劳动者,而不是普通农民。
(四)经济的开放性
在现代农业经济系统中,物质、能量、价值是开放式的循环和转化过程,非农业生产系统的部门的物质、能量投入到农业经济系统中来,加大物质能量的循环圈,提高了物质投入水平,增大了农业的产出。
现代农业都是在市场经济比较完善的国家和地区形成和发展的,其生产的直接目的是为社会提供农产品,获得较高的利润,因而农业的经营者在组织生产中,大量地、经常地与外界发生价值的转移,发生物质和能量交换。交换的范围不仅涉及地方市场、区域市场和国内市场,而且涉及国际市场。现代农业的经济体系已是高度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的系统。
现代农业是开放的农业生态系统(大量物质和能量的投入和产出),农业大市场已初步形成和完善,系统的集约式经营,农产品的产业化和深加工,先进的半机械化或机械化农业生产工具,以及农业社会化大生产体系等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例如,从现代农业的商业化特征角度来说,在交易的强度方面,区别于传统农业的基本标志是:在物的方面,农民的经济活动以及生产的产品大部分、乃至绝大部分卷入市场交易;从人的方面来看,绝大多数农民普遍参与市场交易,农业市场主体普遍化。概言之,现代农业是大部分农民的大部分经济活动纳入市场交易的经济,经济的开放程度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二、我国建设现代农业的总体思路
(一)构筑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农业区域平台
我国国土领域辽阔,各地的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差异很大,农业生产形成了东部、中部和西部三个不同发展水平的经济地带,显示出明显的区域特征。因此现代农业建设必须根据区域特点,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建设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即在市场需求的基础上,不同地区凭借各自的比较优势,发展具有竞争力的产业和产品,形成特色鲜明的区域优势,实现区域经济规模效益的最大化。当前我国农业已形成了东、中、西三大各具特色的区域板块结构,按照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在现有的基础上,运用先进的农业高新技术,进一步优化资源结构,发展当地特色经济和产业化经营,形成互惠互利的区域经济平台互动格局,形成独具一格的现代农业区域平台。
(二)完善现代农业制度的基本架构
我国现代农业制度的基本框架包括土地使用实行家庭经营制、农户实行合作制和农业企业实行股份合作制等三个核心内容。
1. 土地使用实行家庭经营制。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把农村土地使用权通过家庭经营的方式固定下来。这个基础不能动摇,它是我国农业现行的一项基本经营制度,也是党在农村政策的基石。
2. 农户实行合作制。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表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要借鉴国内外的经验,引导其健康发展。要把合作经济组织作为现代农业建设的基础、作为农业生产经营的一项基本制度,依法确定下来,并在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
3. 农业企业实行股份合作制。这是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本组织形式。目前需要做的是,要按照支持农业产业化就是扶持农业和农民的思路,帮助龙头企业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搞活经营机制,引导其余农民建立密切的利益联结机制。
(三)在农业和农村经济管理体制上要突出创新
建设现代农业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它要求农业及农村生产关系有新的变革,而不仅是农业生产力有大的发展。农业和农村生产关系,要积极反映和有力促进农业和农村的先进生产力,在建设现代农业过程中,必须加快农业的发展和农村经济体制创新,包括农业行政管理体制、农业经营体制。其中最重要的创新就是树立农民是现代农业的建设主体,是农业经济体制的创新主体,是农村经济市场主体的意识。在农业和农村经济体制创新中,抛开农民或者以损害农民利益为代价,既不符合现代农业建设的规律,也不符合我国国情。
(四)在总体建设上突出优势农产品生产和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资源和农产品丰富多样,农业生产具有多方面的优势。为了充分发挥我国农业的比较优势,重点培育优势农产品和发展优势产区,实行扶优扶强的非均衡发展战略,是尽快提高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和生产力水平,促进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因此,要把突出优势农产品生产和发展优势农产品产业作为我国建设现代农业的重中之重。
为此,要推进优势农产品优势区域集中,提高主要农产品集中度,促进农产品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重点建设好优质粮食产业带,抓好蔬菜、水果、花卉等园艺产业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加快特色农业发展,努力培育一批有较强竞争力的特色农产品,实现农业资源多层次、多途径的开发利用,满足多样化、优质化的市场需求。
(五)以强化物质装备条件为手段,优先发展农业机械化
没有农业的机械化,就没有农业的现代化。要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形成农业竞争力的核心能力,就必须大力发展农机化,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提高农业生产的机械化和集约化水平。大力推广机械深松、复式耕地、精量播种、化肥深施、节水灌溉、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等增效农机化技术,不断优化农机装备结构和提高全程机械化水平。进一步拓宽农机作业服务领域,逐步扩大跨区作业的品种、范围和规模,突出抓好重要农时、重点作物、关键环节的机械化生产,力争率先基本实现粮食生产机械化。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循环农业发展,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六)着重处理好农业生产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1. 通过发展生态农业,把农业生产置于良好的生态环境之中。农业生产要实现优质、高效的目标,就必须有一个良好的自然环境。农业生产与自然环境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发展生态农业的核心,就是为农业生产提供一个优质的生态环境。
2. 通过发展无公害农业,把农业生产置于良好的安全环境中。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的损失严重。另外农业生产面对着许多人为的有意无意的祸害。发展无公害农业,既要尽最大可能应对自然灾害,又要尽最大努力避免人为祸害。
(七)在项目选择上突出综合效益
过去的现代农业项目建设由于追求的目标过于单一,往往顾此失彼,仅以粮食增产为主,出现了以粮挤牧、以粮挤林的现象,使得农业综合效益较差,导致农业生态环境的恶性循环,阻碍和延缓了农业及农村经济的发展。发展现代农业必须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综合考虑,使三大效益协调统一,追求最大的综合效益。生态环境建设与农业可持续发展项目若能将农、林、牧、副、渔合理安排、统筹运作,三大效益的统一是不难实现的,关键在于如何统筹考虑、合理配置产业结构。在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上应以提高经济效益驱动生态效益,生态效益带动社会效益,进而促进经济效益,达到三大效益的统一、协调发展。
(八)在技术选择上突出组装集成
现代农业建设是农业高新技术和传统农业技术组装集成,是农业先进技术支撑下的新型农业生产形式,而绝不是传统农业技术的简单组合。因此,在我国现代农业建设中应立足于高起点,选择、引进、集成先进农业技术,包括保护性耕作技术、高效栽培技术等;同时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注重农业生态系统的内部循环转化,以延长食物链、保护生物多样性来扩大物质流和能量流,通过提高农副产品多级转化率和利用率,以延长农业生产的经济链,增加农业对市场风险和自然灾害的承受力。
(九)加强现代农业信息体系的建设
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离不开农业信息服务的有效推动。市场经济条件下,信息是支撑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性资源。建设和完善农业信息服务网络,大力支持推进以计算机网络和通信系统为信息处理与传递手段的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强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开发完整的农业信息标准体系,建立农村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创新农业信息服务方式,推动信息服务主体社会化。拓宽农业信息服务范围,为农业提供包括产前、产中、产后的多元化的信息。推动服务载体多样化,加强农村信息服务点和信息员队伍建设。完善农业信息化法规体系,促进信息市场的有序发展。
(十)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构筑走向现代化的农业社会结构
农业劳动者多,农村人口比重大,这是我国农村的现状,迈不过这个坎,就很难建设好现代农业。由于人多地少,即使农产品全部达到优质、高产、高效,增加农民收入的空间也不很大。因此,建设现代农业和农民增加收入的根本途径便是解决非农化和城镇化严重滞后、城乡人口比例严重失调问题。实现城乡统筹、工农一体,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和工农差别,将大量农村劳动力转出,从事非农产业,才能提高劳动生产率。这需要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工业,特别是农产品加工业,吸收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农业劳动力转移,是实现城乡协调发展,促进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之计。
三、我国建设现代农业的战略体系
(一)实施我国农业和农村三大战略转型
1. 农业产业的战略转型。我国农业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从传统农业产业向现代农业产业转型。这种战略转型的主要内容包括:一是技术基础转型。既要发挥传统耕作技术的优势,又要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大大增加农产品的技术含量,改善农产品品质,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业资源产出率;二是产业结构转型。农业产业结构由种植业一元结构向三元结构转型,即由单一种植业结构向种植业、畜牧业和水产业结合的方向转型,由单纯的传统种植业向种植、加工和销售有机结合方向转型;三是农业产业组织转型。通过专业性生产和组织进行分工协作来完成农业产业的供应、生产、加工、储运、销售、服务等环节,发挥分工优势,以提高产业的组织化程度和市场竞争能力,形成规模效益。
2. 农村社会的战略转型。中国大多数城市已经不同程度地进入了现代化社会行列,而大部分农村地区大都还停留在落后的传统农业社会阶段,纵观各国社会转型的历史经验,城乡统筹、工农互促、以城带乡,通过推进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战略,有序地把一部分农村人口转化成非农业人口,从而融入现代社会生活之中,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途径。通过教育、文化、科技、人员交流、产业联系、各种媒体的纽带和中介作用,通过城市带动农村,工业反哺农业,把城市现代文明输入农村,逐步改造农村的社会意识和社会结构,把农村逐步纳入到现代社会形态中来。
3. 农民身份的战略转型。建设现代农业,必须以人为本。不从制度和体制上解决农民的身份受歧视及社会地位低的问题,我国建设现代农业就无从谈起。“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是要让农民与城市居民一样,享受宪法所赋予的各种权益,还农民一个平等的社会地位。解决农民的“国民待遇”问题,需要有实际政策措施和解决的步骤,不能仅靠道义诉求。应在农民义务教育、户籍管理、迁徙落户、市场准入、劳动就业、公共设施使用、民主参与社会事务等众多领域,取消对农民的政策歧视性限制,彻底清除对农民工进城的歧视性政策,建立城乡统一开放的劳动力市场,真正做到城乡居民在发展就业机会面前地位平等。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通过城镇化来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带动农村经济的综合发展,为农民增收带来更多的机会。同时创造条件,逐步实现城乡统筹,使农民和城市居民一样,逐步享受同样的社会保障和医疗保障,彻底完成农民身份的战略转型。
(二)实行以农业对外开放促现代农业建设的战略
开放性是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之一。在当今世界经济格局下,对外开放是加速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强大动力,也是我国增强国力的根本方针之一。我国农业要充分利用对外开放的有利的政策环境,国家鼓励东部沿海地区发展外向型经济和中西部地区发展特色农业的政策,大力发展外向型农业和特色农业,加速对外开放,带动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特色农业成长。
充分利用国际经济技术资源和国际市场来推动我国现代农业的进程,使外向型农业和特色农业成为带动我国建设现代农业的平台,即以国际市场为导向,引进国外先进的现代物质技术装备和管理经验以及资金,综合开发利用农业资源,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产出率和产品的技术含量,以优质的农产品及其加工品扩大国际市场交换份额,提高农业比较利益,增强农业自我积累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同时,充分发挥外向型农业和特色农业的示范和辐射作用,利用外向型农业的生产技术、经营管理方式、机械设施、加工方法,改造我国的传统农业,使这些现代生产要素成为促进传统农业向开放型现代农业转变的动力。
(三)用工业理念发展现代农业的战略
用工业理念发展现代农业,就是在我国农业发展中导入和借鉴现代工业的先进理念来发展现代农业,让千家万户的农业生产融入到社会化大生产之中,从而提高农业的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产业化水平和农村的工业化、城镇化水平,以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带动我国现代农业的建设。
1. 借鉴工业注重科技创新的理念,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发挥农业技术创新对农业的带动作用。通过延伸农业产业链条,抓住粮食和畜产品深加工、经济作物加工、农副产品综合利用等三个方面,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同时,在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引进新技术、新设施、新品种、新材料,加快对传统农业的改造。
2. 借鉴工业资本运作的理念,拓宽农业的融资渠道。工业融资的主要手段是通过资本的融合、流动和重组,从而盘活资产的存量,引发增量,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发展现代农业需要借用工业的融资方法,面向社会和国内外市场引导外资、工商资本、私人资本投资农业领域,逐步形成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的融资体系。
3. 借鉴工业重视组织形式的理念,培育现代农业的市场主体。要特别注重推进农村组织形式创新,加快现代农业的建设。
4. 借鉴工业注重产品营销的理念。搞活农产品流通,运用工业中的现代营销策略,多方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积极采用会展促销、代理销售、物流配送,连锁经营、电子商务、期货交易等现代营销手段和流通方式,使农产品尽快走出买方市场的困境,让我国农业在市场竞争中获取更多的利益。
(四)逐步实现城乡统筹,实行农村工业化、城市化与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战略
建设现代农业,必须深化改革,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统筹,把农村进步放在全社会进步中,把农业发展放在国民经济循环中,把农民增收放在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的统筹考虑中。农业是整个社会经济大系统中的基础系统,没有农业现代化就不可能有农村现代化,同样,农业现代化也不可能脱离整个经济现代化单独冒进。因此,我们必须把农业现代化纳入农村现代化战略之中,把农业现代化战略纳入整个社会经济现代化战略中。从我国国情出发,只有工农互促,城乡统筹,农业现代化与农村工业化、城市化同步推进,才能有效地改善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外部环境条件,加速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进程,加快现代农业的成长。
(五)实现农业产业化与农民合作组织建设同步推进的战略
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民合作组织建设在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进程中有着特殊的重要作用,是推动农业逐步走向现代化的有效途径之一。
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利于推动农村经济中的组织创新,构建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微观基础。农业产业化经营不侵犯农民的财产权益,不动摇家庭承包经营基本制度。在这种组织形态下,农民是相对独立的经营主体,在充分尊重农民的经营自主权的条件下,有利于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农民的创造力。
(六)实行绿色农业与农业标准化建设同步推进战略
绿色农业正在全球兴起,这是一场新的农业科技革命。绿色革命虽然是以轮作、施有机肥等农作物为基本环节,然而并非回到古代传统的轮作农业,而是知识领域更广、技术难度更大、科技含量更高的一种既保护环境又满足人类自身发展需要的新型清洁农业。绿色农业是以应用现代农业工程技术、生物工程技术、品种改良以及现代科学种植、养殖方法为前提的现代农业。
农业标准化是发展现代农业的有效途径。通过实施农业标准化,提高农产品的品质,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提高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同时,农业标准化是提高农产品质量的保证。通过建立和完善以产品为龙头、以分等分级为重点、以国际标准为目标的标准体系,并严格按照标准进行生产、加工、包装、贮运和质量管理,就可以保证农产品质量和效益,促使我国农业更快地实现高产、优质和高效。
加强现代农业建设,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和保护农业资源,减少生态破坏,维护生态平衡,把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产业与农业标准化建设紧密结合起来。
(七)实行从生产到消费的产业链发展战略
按照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理论,利用现代科技改造传统农业,就是使现代科技向传统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渗透。在传统农业的产前引入更多的农业科技新成果和新技术,向传统农业的产前提供生物肥料、种子、农药、农膜等商品,带动农业产前的“第一级关联产业”的发展。在传统农业生产过程中,利用现代科技对传统农业的产中渗透,将先进集约化和种养殖技术、模式化栽培饲养、培肥改土、精量施肥等技术与传统的种养技术结合。利用现代科技向传统农业的产后收购、冷藏、运输、加工、销售等部门渗透,使现代科技与传统农业的产后环节相结合,带动农业产后的关联产业发展,即带动农产品冷藏业、加工业、配送业和销售业的发展,形成较为完整、配套和协调的现代农业的产业链。
(八)推行品牌农业的发展战略
树立名牌观念,增强创名牌意识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条件。创立农业品牌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只有创立名牌,才能获得农产品相对高优势;只有创立名牌,才能有效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高市场竞争力;只有创立名牌,才能提高农产品市场渗透力。
在建设现代农业、创立我国品牌农业的过程中,应该看到我国幅员辽阔,地域差异较大,因此,我们应当有计划、有重点地进行,切忌一哄而起,搞形式主义。要突出重点,特别要重视原产地农产品生产,抓好优势农产品生产,本着扶持一个、发展一个、成功一个的原则来创立农业品牌。
(九)推动以农业工程化建设方式推进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的战略
把传统农业的系统改造作为建设现代农业的系统工程,借鉴现代工业运用现代科技和投资的工程建设方式促进农业产业建设,综合运用现代农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科技措施、投入措施、工程措施来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也就是说,要把农业工程化建设贯穿于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并把现代农业的建设工程分解为多层次的、众多的子工程,分项制定规划、组织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