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氏猜想
20世纪80年代是所有亲历者难以忘怀的理想主义年代,那时候中国全体人民追求科学进步,对知识如饥似渴。尤其在校园里,大学生读书如痴如狂。陈景润一类的科学家成为很多人的偶像。
1987年,在复旦大学的校园里,有一个和陈景润一样瘦削、戴着大框眼镜的青年,每天背着一个很大的书包行走在校园里,精神抖擞,喜欢思考在外人看来很玄奥的问题,同学们都喊他“陈景润”。
毕业的时候,他在毕业纪念册上写下了临别赠言:
谨献上本人最新研究成果,与列位同窗惜别。
“陆氏猜想”:HI=>C∪HB
(式中:H:Human I:Intellectualized
C:Computer B:Brain)
其意:人类终将使电脑智能化且使其远胜人脑。诸公不妨一效景润,或许,这颗电脑科学皇冠上的明珠非君莫属。
他是陆奇,后来的雅虎、微软领导者,今天的百度集团总裁。
“陆氏猜想”当然不是一个“陈式猜想”那样的科学定理,却也不是一句戏言,今天来看,更像是一句超前的顿悟。30年前就写下这样的话,信心来自哪里?
图2-1 陆奇于复旦大学1984届计算机科学系毕业纪念册上的临别赠言
那时的陆奇只有一个朦胧的感觉:“计算机给我们带来非凡的知识和体验。当时我们在计算机系写下棋程序,虽然是很简单的棋,给我的直觉就是,只要给我们足够的时间,以后一定可以做得比人更聪明,我当时有这样的直觉,所以我就这样写了。之后不久,我遇到一个难得的机会去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系深造。”
陆奇的个人信念是:知道更多,做到更多,体验更多。
从卡内基梅隆大学毕业时他写的是“Know more,Do more”。后来加了一句,变成“Know more,Do more,Be more”。因为他觉得“Be more”更重要,只是当时没有意识到。“Be more”也可以翻译成“成为更多”。人就是“在路上”,不断成为更丰富的存在。
就是这三个需求有机联系在一起,推动人类向前进步。人类的历史就是不断地去发现新东西,我们知道越多,就可以做到越多,我们做到越多,就可以体验越多,生活就会越来越丰富充实。正因为体验更多,我们才会知道更多,这是一个正循环,是人类进步的主旋律。
计算机让我们“Know more,Do more,Be more”,而人工智能就是这个旋律的最新回响。从这个角度去思考,我们可以比较清楚地洞察人工智能从哪里来,往哪里去,它的本质和标准究竟是什么,有志于人工智能事业的人和组织到底应该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