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借债容易还钱难
信贷是以银行承担风险为前提,以借款人偿还为条件的资金借贷行为。信贷的起点和终点都是货币,银行“放贷生息”对应的是企业“借债还钱”。信贷总是跟信用、杠杆和风险联系在一起,银行把钱借出去容易,但要把钱从企业收回来却很难,特别是在经济下行时期,企业要偿还债务、要去杠杆更是难上加难。
借债容易还钱难,首先是因为“钱变物”容易,“物变钱”却很难。企业借债还钱涉及两个过程,第一个过程是“借债”,是“钱变物”的过程;第二个过程是“还钱”,是“物变钱”的过程。“钱变物”是企业生产经营的起点,也是信贷经营的起点。银行把钱借给企业,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要把“钱”变成“物”,把货币形态的资金变成实物形态的资产,如购买原材料、机器设备和建设厂房。这个过程是在资产负债表内部完成的,是资产负债表左侧不同科目之间的转换。“物变钱”是企业生产经营的终点,也是信贷经营的终点。但“钱变物”容易,“物变钱”却很难。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有著名的论断:“商品到货币是一次惊险的跳跃。如果掉下去,那么摔碎的不仅是商品,还有商品的所有者。”商品的所有者就是企业,通俗地说,如果东西卖不出去,“物”变不了“钱”,企业就要倒闭,银行的贷款也就没有办法偿还。企业把“物”变成“钱”无非两种途径:一是正常经营时,资产创造收入;二是不能正常经营时,资产本身变现。资产创造收入,需要在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之间完成转换,资产负债表的所有投入都需要通过利润表进行回收。资产负债表的资产能否转化为利润表的收入,既与企业努力有关,更与市场状况相关。在经济下行时期,市场环境恶化,企业东西卖不出去、钱收不回来已成为一种常态。一旦资产不能通过利润表进行有效回收,实物形态的资产无法变成货币形态的资金,债务就无法偿还。企业不能正常经营时,大量的不良资产实际难以变现,即使部分资产能够变现,由于账面价值与市场价值之间存在很大的差距,资产变现价值往往也很难覆盖债务余额。
借债容易还钱难,还因为资金有时间价值。银行借款是企业的强制债务,必须按期还本付息。企业一旦借钱,利息支出就是企业的一笔刚性费用。不管企业经营如何,随着时间推移,需要偿还的利息就会一刻不停地增加,这些都增加了资产的负担,需要资产创造额外的收入进行偿还,财务费用直接构成了企业利润的减项,甚至直接构成了资产的减项。笔者曾经历一个案例,2013年6月,某房地产企业向信托公司借入18亿元,期限2年,年利率16%,以已建成的商铺、写字楼和在建住宅做抵押,抵押物评估价值约36亿元。该笔贷款到期后,由于项目销售不如预期,企业仅偿还了5亿元,余额13亿元无法按期偿还。信托公司要求企业适当降低价格,尽快销售住宅或处置抵押的商铺和写字楼还款,但企业希望信托公司对贷款进行展期,不愿意降价销售及处置资产。这个案例非常典型,在当前的经济下行时期,有很多类似的企业,满手的资产但难以变成现金,而且资产还面临贬值的风险,企业必须在降价销售回笼资金与支付财务成本之间做出艰难的选择。在上述案例中,贷款展期后,企业每年须付出的财务成本约2.08亿元,相当于每天须向银行支付约60万元的利息,每两三天左右的利息支出就抵销了一套房子,而且本金还不减少,这对企业的财务压力和经营压力是非常巨大的。
借债容易还钱难,还因为杠杆是把双刃剑。信贷是企业利用杠杆的主要形式,但杠杆具有放大企业收益和风险的功能。在经济繁荣时期,企业负债扩张,因为有盈利能力的支撑,在扣除债权人的固定回报后,企业的利润和投资者的回报也依然很高;但在经济下行时期,不论企业经营多么艰难,债权人都照样要拿走固定的回报,企业债务越重,需要向债权人支付的固定回报也就越高,在扣除债权人的固定回报后,企业的亏损可能也就越重。当部分过度负债的企业无法偿还债务本金甚至无力支付债权人的固定回报时,违约就不可避免地发生了。企业经营与个人股票投资有许多相似的地方,当股市从1080点上升到6124点时,个人投资者的最好策略就是满仓操作,把所有的现金都变成股票,同时加杠杆,就可赚到最多的钱;但当股市从6124点跌到1664点时,个人投资者的最好策略是空仓操作,把股票尽快变成现金,才能减少损失,如果这时还有杠杆,个人的损失就会进一步放大。过去,在经济上行时期,很多企业都习惯“满仓操作”,有钱就进行投资,把所有的现金都变成资产,同时拼命利用杠杆,负债扩张,被反复证明是最有效的赚钱途径;但在当前经济下行、产能普遍过剩的背景下,过去负债扩张形成的资产,往往变成了当前无效的产能,过去杠杆率越高的企业,现在的财务负担就越重,生存压力就越大。
借债容易还钱难,还因为钱从借出去的那一刻开始,银行就没有太多的主动权了。债权与股权不同,不能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决策,不能干预企业人、财、物的配置,因此,银行发放贷款后,能不能偿还在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借款人,有点儿类似押宝,如果“遇人不淑”,吃亏的往往是银行。在银行发放贷款后,即使发现有问题、有风险,因这时“钱”已变成了“物”,也很难退出来,不像证券市场有很强的流动性,纠错的成本较低,信贷市场的流动性差,没有有效的纠错机制,退出的成本很高。
借债容易还钱难,还因为现在的变化比过去任何时候都要快。信贷从本质上讲是保守的,它不喜欢激烈变化,希望未来能够重复过去。每一笔贷款在发放前都需要履行严格的尽职调查、审查和审批程序,在银行发放贷款时,绝大多数借款人都是好企业,但在贷款发放后,与贷款相关的一切都在变化,借款人在变、市场在变、技术在变、需求在变、政策在变、担保人在变、抵押物在变,变化意味着不确定性,不确定性造成的损失就是风险。由于变化,贷款到期时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可能与银行发放贷款时完全不同。在过去的10多年中,很多耳熟能详的好企业,如摩托罗拉、爱立信、诺基亚、中国铝业、无锡尚德,有些衰落了,有些破产了,银行在企业破产的过程中损失惨重。时代是以加速度前进的,现在世界的变化速度超乎想象,快得让人喘不过气来,过去与未来之间越来越没有联系。虽然银行在发放贷款前试图充分评估未来各种变化可能对借款人还款能力的影响,但面对变化,每一个人的认知能力都是有局限的;面对变化,很多时候,贷款人和借款人都无能为力。
银行把钱借出去再收回来是一项很有挑战性的工作,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信贷的诱惑在于,收益是当期的,风险是滞后的;利息收入是当期的,本金损失是滞后的。银行贷出去的钱有没有风险,能不能收回来,通常要到还款的时候才能得到验证。由于风险的发生有“时滞”,所以银行的短期业绩很容易通过放贷制造出来。在当期业绩考核的压力下,银行信贷收益的风险扣除普遍不足。然而,当滞后的风险到来时,后果又特别严重。一笔贷款损失了,差不多要做98笔同样的成功贷款才能弥补回来,这是信贷工作与银行其他工作最大的不同之处。对信贷工作的评判,通常具有“秋后算账”的性质。
借债容易还钱难,银行信贷人员应始终保持对风险的敬畏之心。《诗经》里的三句话:“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可能是对从事银行信贷工作应有态度的最好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