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寻找另一个地球
别让邪恶的眼睛盯上。
——犹太格言
我们对我们的以色列同胞的要求很简单:他们应当成为德意志人,直截了当地感觉自己是德意志人——不损害他们的信仰和他们古老神圣的我们大家都尊敬的回忆;因为我们不想要在千年之久的日耳曼的风俗习惯之后来一个德意志—犹太人的混合文化。
——亨利希·特莱奇克《我们的展望》
有个犹太商人很久没有度假了,很想出去散散心。五十多年前,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他从波兰逃亡到美国,现在幸运地活到60岁。前不久妻子刚过世,孩子们都劝他出国走走。
他走进一家国际旅行社,导游小姐非常热情地递给他导游小册子和地球仪,并说:“您指到哪儿就去哪儿,我们会为您安排满意的旅程。”
老头盯着地球仪看了半天,自言自语:“这是苏联,哼!谁去这个沙皇的故乡?”“这是波兰,哦,我出生的地方,噩梦一般,我再不想看它一眼!”于是,他将地球仪旋转起来,看能否找一个合适的去处。“呸,这是德国!纳粹之国,他们整整杀了600万犹太同胞!哦,谢谢,让它见鬼去吧!”
公元70年耶路撒冷的毁灭
大卫·罗伯茨,1842年作。伦敦斯特普尔顿艺术馆藏品。
这幅壁画描绘的是遭受纳粹德国迫害的德籍犹太人辗转流亡到达纽约时的情景。
“选好去哪儿了吗?”导游小姐笑眯眯地问他。
“小姐,我哪儿也不想去,能不能另换一个地球仪?”
可怜的老先生,换了地球仪还不是一样,哪里有您的天堂?从古到今都有反犹主义分子狰狞的面容。
第四课 长久的记忆力
小玛丽喜欢和她同桌的那个大眼睛小男孩,一有空儿就向班主任打听他的情况:“他是哪里人?”
“哦,当然是美国人,和你一样。”老师回答说。
“我知道,”玛丽回答说,“可他还是什么?”
“哦,”老师迟疑了一下说,“嗯,那个,他还是个犹太人。”
“什么?”小孩子惊呆了,“他这么小就成了犹太人……”
这虽然是一则笑话,却充分说明了反犹主义的根深蒂固,竟连美国这个“犹太人的第二故乡”也概莫能外。另一则故事则更令人深思:
在19世纪的下半叶至20世纪的头十年,沙皇俄国是犹太人最集中的地方。但是,由于反犹主义倾向的影响,犹太人上学和就业都非常困难。
两个年轻的学生,一个是基督徒,一个是犹太人,共同竞争某学校的一个空缺名额。
首先进去面试的是那个基督徒。一刻钟后,他喜气洋洋地出来了,宣称自己已被录取。
“我早知道考试只是个形式,录取谁你们早打定了主意。”犹太学生怒气冲冲地冲进房间。
考官威严地答道:“是这样的,他向我们显示了非常惊人的记忆力。”
“真的吗?他的记忆力惊人到什么程度?”
提图斯拱门浮雕中的大烛台此拱门是为庆祝罗马皇帝提图斯在经过漫长的围困后于公元70年攻陷耶路撒冷而建。
“他告诉我们许多生活的细节,其时他才5岁。”
犹太学生反唇相讥:“这算什么,我的记忆能够回忆起我出生刚八天的事情,就在那天,我动了一个小小的割皮手术,而正是这次小手术让我永远成不了这里的学生。”
“割礼”是犹太人的第一特征,所以只要是犹太人,便永远成为反犹主义的牺牲品。
所谓“反犹主义”,指的是一切憎恨、厌恶、排斥、仇视犹太人的思想和行为。在人类历史上,反犹主义是普遍的、持续的、暴虐的,并具潜意识性和再造性。
巴比伦之囚
所谓普遍性,指的是世界上至少有30个国家不止一次地排犹。以公元13世纪到15世纪左右的历史为例:1290年,英国下令驱逐了所有居住在英伦三岛的犹太人;1306年到1394年,法国数次驱逐犹太人;1349年到1360年,匈牙利也数次驱逐犹太人;1421年,奥地利也开始驱逐犹太人;德国、立陶宛也大肆驱逐犹太人;1492年,西班牙下令逐出全境犹太人,人数达40万之众;1497年,葡萄牙也效仿西班牙,将犹太人全部逐出。其他年代,其他国家的排犹事件则数不胜数。即使日本这样几乎未和犹太人打过交道的国家,也曾出现异常猖獗的反犹主义浪潮。
所谓持续性,指的是世界上反犹主义的历史太长了,而且从不间断。从古希腊、古罗马时代,到基督教时代初期,再到伊斯兰教兴起时代,再到中世纪犹太宗教改革时期以及18世纪欧洲的启蒙运动时期,一直到20世纪的希特勒屠犹,大小反犹运动,此起彼伏,数不胜数。另据最新资料,斯大林也曾打算把苏联境内的500万犹太人流放到一个荒僻的地方,火车都安排好了,因斯大林去世,此计划才没有实施。
反犹主义的第三大特点是它的暴虐性。无论是埃及的法老,还是波斯的哈曼;无论是“巴比伦之囚”,还是犹太隔都;无论是十字军东征,还是希特勒的“最后解决”,犹太人到处被驱逐、围剿、毒打、歧视、折磨和屠杀,大规模的集体迫害频频发生。不说二战,仅公元134年,罗马人镇压犹太人第二次起义,一次就杀害55万犹太人。十字军东征时期,宗教狂热分子喊着“干掉一个犹太人,以拯救你的灵魂”的口号,疯狂地发泄对犹太人的不满。犹太人的居住区被洗劫一空,房屋被付之一炬,居民被集体屠杀,一小部分犹太人为了活命被迫接受洗礼,数以万计的犹太人惨遭厄运流落他乡。在俄国,反犹报纸以犹太学生在俄学校中的比例很高为由大肆喧嚣,掀起一股屠杀犹太人的狂热。俄国内政部规定:消灭三分之一的犹太人,驱逐三分之一的犹太人,完全同化三分之一的犹太人,结果2万犹太人被驱逐出境。
反犹主义的第四大特征是它的潜意识性和再造性。由于反犹主义的宣传深入人心,许多基督教儿童从小就视犹太人为敌人。英国作家乔叟在其代表作《坎特伯雷故事集》中将犹太人描绘成出于宗教礼仪的目的残杀基督教儿童的凶手;莎士比亚在《威尼斯商人》中指责犹太人是不惜割取人肉的高利贷者。而其时,犹太人早已被逐出英国100年和300年,两位作家绝无可能接触到犹太人,他们的反犹主义思想无疑是潜意识继承而来的。于是,犹太人成了全世界经常性的和传统性的仇恨和杀戮目标。固守犹太教规的犹太人被指责为民族沙文主义者,同化了的犹太人则被指责为以同化手段毒害非犹太人的第五纵队,富有的犹太人被视为国家的吸血鬼,贫穷的犹太人被看成社会的负担。正如平斯克所言:“对于当地人,他们是异己和流浪者;对于有资产者,他们是乞丐;对于穷人,他们是剥削者和百万富翁;对于爱国者,他们是没有祖国的人;对于社会各阶层的人,他们是令人憎恶的竞争对手。”
古巴比伦的废墟
此处就是公元前586年尼布甲尼撒征服犹太王国并摧毁所罗门圣殿后,犹太人被放逐并遭奴役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