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人人需要故事
人人需要故事,一个解释这个世界如何运转,帮助他们应对生活中遭遇的挑战的故事。如果没有这个故事,生活将变得毫无意义。我们的故事有两个主要功能:第一,它帮助我们在这个世界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告诉我们自己是谁,我们为什么在这里,以及我们的生活有什么意义;第二,它帮助我们做出决定,更顺利地引导我们的个人经历。这些故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有关规则、信念和价值的框架,我们相信,这些会帮助我们最大程度上获得幸福和知足,并将痛苦与折磨降到最低程度。
形成这个故事有两种方法——从你的父母,宗教或者文化中继承一个现有的故事,或者你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独特故事。选择前者,你的故事可能会因循守旧、墨守成规、一成不变。你会发现,你很难理解自身经历的事情,也很难做到符合自己所属文化的期待。有些时候你会尝试着用这种宇宙观来解释自己的经历,但那种感觉就好像硬要将方形的木栓砸入圆形的缺口一样难受;还有一些时候,你不得不掩盖、忘记、甚至主观上拒绝这些经历,因为它们与你的宇宙观格格不入。
如果你做出另一种选择,即创造一个自己的故事,你会发现自己就好像坐上了一列进化的云霄飞车,不断根据你和你信任的人的经历改写或完善着你的故事。如果你想要创造自己的故事,你需要拥有开放的思维和一颗充满好奇的心。
即使你要创造自己的故事,为了能够生存下来,你一开始也需要先继承来自你父母的故事,以及你成长接触的文化中的故事。直到你能够开始自行思考(个体化),并且你的灵魂能够影响你的生活(自我实现),你才真正开始创造自己的故事。这需要勇气,因为你将会发现它与你所属文化圈中的人们所接受的故事不一致,如你的家人、朋友、同僚。你会开始认为你不属于他们的世界,也感受到了这一点。你会体会到孤独,被你爱的人误解。不要被这种孤独感击倒,它将是你个体化之旅上的必经之路。
就我们所知,孤独是人类特有的体验。按W·H·奥登的说法,孤独是“人最真实的状态”。小说家托马斯·乌尔夫将孤独称作“每个人都无法避免的核心经历”。孤独是一种可以被超越但不可能被忽略的经历。
大多数人在通往个体化和自我实现的过程中,选择了用科学、宗教和心理学中拼凑得来的观念,来解释这个世界如何对自己产生影响。他们尽可能地将这些观念进行最佳整合。对你的故事的真正测试在于,其是否有助于说明、解释、理解你的经历,并且让你在生活中发现快乐、平和、满足和愉悦。
我们创造的故事反映了我们内心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它们构筑了我们的生活,并帮助我们解释我们的个人现实。不管你是从父母或者所属文化那里继承了这个故事,还是自己创造了一个属于自己的故事,这个故事都将成为你的宇宙观,也就是你用来解释这个世界以及它如何运作的理论。
当遇到无法用自己的理论来解释的现象或活动时,我们会面临两个选择,我们可以扩充或延伸我们的故事,使它适应新的事实;或者我们就干脆忽略或否认这些事实。因此,对于选择前者的人来说,他们对于生活的理解会变得更加开阔,他们的故事也将随之发展;而对于选择后者的人来说,他们逃避生活,而他们的故事也只能停留在片面僵化的状态。选择前者的人保持着不断学习的状态,他们并不勉强自己用已有的观念去解释所有新情况。他们会吸收获得的新数据和信息,来更新他们的信念体系。他们有能力生活在充满不确定、不明确的状态中;而选择后者的人则做不到,他们不愿意让思想超越他们已有观念的范围,他们试图使所处的现实与自己的信念吻合,换言之,眼见皆为想见之事。除他们所相信的现实以外,他们拒绝承认所经历的现实的其他可能性。他们作茧自缚,栖身于不可靠的安全感中,他们不再成长发展,可能永远也无法发挥全部潜力。
总之,那些最大程度提升生命质量的宇宙观,即能够为生命带来最多成功、幸福和愉悦的宇宙观,都是积极乐观且适应环境的宇宙观;而那些最大程度减损生命质量的宇宙观,也就是令我们无法获得自身全部潜力的宇宙观,是悲观消极且不知变通的宇宙观。
在我们年纪尚轻,诸事顺利的时候,我们并不会有意识地关注发展我们自己的故事;让我们发展自己的宇宙观的契机,往往出现在事情不尽如人意的时候,例如,当我们的生命或我们所爱的人的生命遇险的时候,或者我们自身遭遇困境或苦痛的时候。由此可知,我们的宇宙观有两个必须要解决的基本问题,这就是我们死后会发生什么?这个世界上真的存在可以拯救我们于水火并减轻我们痛苦的上帝吗?一般来说,这两个问题已经由我们的宗教解答了。
宗教的三种作用
宗教在我们的生活中起到了三个作用。第一,宗教提供了一种向超自然力量或神灵祷告的方式,因为我们相信那些力量能够影响我们个人的或群体的生活,从而我们能够获得更好的结果。我们希望,我们的神能够使用无上神力,让我们以及我们所爱之人避免伤害、疾病和死亡,能够使我们个人和我们所处的群体安定繁荣。我们通过包括祈祷、斋戒、苦行在内的宗教仪式祈求神的力量,我们希望以此来获得神的注意,使他或她倾听我们的愿望,然后在我们的生活中向他或她祈请,帮助我们克服那些阻碍或妨碍我们实现愿望的力量。
宗教的第二个作用是帮助我们维持所在群体的内部平衡。宗教利用种种道德准则以及清规戒律使信仰它的群体中有一种“正确的”关系,这种关系有益于群体内所有人以及作为统一整体的群体,基督教的“十诫”就是个很好的例子。而几乎每一个宗教里都有类似表述的“黄金法则”则是另一个例子。由于宗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赋有粘着力的社会,使得在这个社会中的个体和群体能够得到进化,因此宗教起到了“社会胶水”的作用。正因为如此,特定群体拥有的宗教,尤其是那些有相同种族烙印的人群所共有的宗教,就成为了那个人群身份认知不可分割的部分。
宗教的第三个作用是辅助个人实现精神和个体成长。有组织的传统宗教在这方面关注不够,或做得并不是很到位。绝大多数有组织的宗教都会避免为个人提供精神或个人成长的框架,因为它们并不愿意你和神之间发生直接的接触。如果你做到了,那么该宗教机构的负责人或管理层就会失去对你的领导与掌控。大多数在有组织宗教中任职的领导人,都拥有一套缺乏自适力和自我纠正能力的宇宙观。和我们中的其他人一样,对他们来说,他们固守的宇宙观就是这个世界的真理。
除了官僚权力机构和缺乏平等性以外,大多数宗教宇宙观的另一主要问题是他们需要获得一条认知的旁路,至少对于达到了个体化以及自我实现阶段的有思想的人们来说是这样。因为这些宗教建立在教义和信念之上,并通过信仰维持。宗教所倡导的清规戒律是不容置疑的。宗教迫使我们相信一些别人的故事,这些故事我们自己不曾经历过,也未曾发现过确凿的证据。
大多数宗教都有“成品”宇宙观,这些宇宙观成型于几十年或几百年之前。这些宇宙观之所以成型,是因为它们能与当时的人们产生共鸣,即这些宗教中的启示符合了人们的特定需要。这些故事给予了他们希望,以及他们将会得到拯救的承诺。
宗教的宇宙观通常会在很长时间内保持一成不变的状态,因而宗教也不会为了适应社会而发生变化。它们进化的方式就是在不同教义的基础上分裂出不同的教派,而那些新的教义就是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人们的认知发生变化时诞生的。例如,从天主教分离出的新教允许女性成为牧师,并移除了原先天主教廷中森严的等级。
我并不是在说,那些遵循各种教条和权力等级制度的宗教派别就一无是处,而事实也并非如此。他们为十几亿人口中没有达到个体化或自我实现阶段的大多数人提供了一个宇宙观,如此他们就可以直接接受,而无需自己思考。宗教对于一个社会的巨大贡献就在于它制定了规则,并约束人们按它的规则行事,这为社会的稳定度和凝聚力提供了保证。
科学,宗教和心理学
在过去的三百年中,随着主流宗教产生不同教派,两种新的宇宙观也随之出现,一种是有关物质的科学(物理,化学和生物学),一种是有关精神的科学(心理学的不同学科),前者试图解释外在的物质世界,后者则试图解释内在的精神世界。
作为一套现实世界的模型,物质科学非常吸引人,因为它解释了包含因果关系在内的物理法则的运作方式。科学乐此不疲地提供规则,来验证我们信念体系中关于我们身处的三维物理世界运作方式的内容。我们倾向于相信科学的内容,因为理论和应用数学的力量使我们可以预测事件的物理结果。基于这个理由,科学在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接受。然而,科学所能应用的领域仍然有限。
首先,科学几乎只能在物理世界发挥作用。科学不肯也不可解决信仰、情感和思想内心领域问题,也无法解释超常体验或形而上学体验。简而言之,科学无法帮助我们解决精神层面或者说宇宙中非物质层面的疑问。虽然科学在今日的社会得以广泛运用,但其严重地忽视了意识的作用,即使对于量子论来说,观测者意识的作用也是十分重要,而且科学也无法解释意识如何对周围产生作用。
第二,科学研究注重于线性系统。科学首先将生命分解到最微小的部分,然后通过还原理论外推结论涉及的领域,以阐明更广的空间。这种线性的思考方式忽视了生命的混沌性和有机系统的自发性。将身体、思维和灵魂看成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论为科学家深恶痛绝。然而,即使科学存在这样的不足,它依然对我们贡献颇大。它使得我们明白物理世界以及我们的身体如何运作。
科学一直到18世纪以后才在欧洲的学堂和大学中出现,在那之前,由于天主教廷紧紧控制着西方社会的信念系统,使得科学无法作为一门学科和思想体系立足。从公元400年到18世纪初,生活中所有无法解释的现象都用“宗教的方式”加以解释。通往上帝的道路被天主教的神职人员垄断。教皇的权力如此之大,以至人们相信一旦有人被他逐出教会就等于是被罚下地狱。人们只有通过接受教廷的教义才有可能获得永生。
由于宗教领袖的权威和力量,他们拥有无可比拟的影响力。国王、皇后和其他政治领导人都将这些灵魂中保奉若上宾,小心对待。人们通过宗教领袖来解释灾难,治愈疾病以及看顾他们的灵魂。这一段被描述为封禁除天主教以外的任何信仰的时期,直到17世纪才宣告终止。在这段时期,任何未经天主教廷批准认可的信仰都是异端邪说,天主教之外的其它宗教都是邪教。天主教廷完完全全地控制了西方的信仰体系。
因此,当诸如马丁·路德这样的自由思想者们,抗议来自天主教廷的精神指引以及牧师的指导时,他们遭遇了巨大的阻力,这就不足为奇了。天主教廷作为获得上帝宽恕的唯一中保地位受到挑战,不用依靠牧师,个人就能够自由地获得上帝的宽恕,这一思想导致了天主教的演化,并最终使得科学替代宗教,在信仰中占据支配地位。
科学与教廷的战争从天文学开始打响。1543年,一位名叫尼古拉·哥白尼的波兰教士提出,自转的地球是以太阳为固定圆心进行公转,较之于教廷一直以来宣扬的“太阳是绕着地球转的”理论,该理论更容易解释天幕运动。哥白尼的这一理论强烈地冲击了人们对宇宙的认知,在1632年,伽利略随后进一步发展了他的理论。哥白尼的理论激起了天主教廷的强烈抵制,因为其完全推翻了人们所接受的圣经的解读,从而被视为异端。由于支持宣传哥白尼的理论,伽利略于1633年受到审判,并被投入监狱,后来对他的判罚得以减轻至家中禁足。令人惊奇的是,直到359年以后,天主教廷才承认谴责伽利略是错误的。1992年,一个调查委员会裁定,当时审判伽利略的神职人员未能理解圣经所包含的非文字内容,他担心伽利略的学说会破坏天主教的传统。
17世纪早期,约翰尼斯·开普勒进一步发展了新天文学,他本人就职于神圣罗马帝国的国王鲁道夫二世的王廷,是一位数学家。他建立了数学关系,对哥白尼的天文学进行了扩充和解释。
经过这些科学家,以及后来诸如威廉·哈维和艾萨克·牛顿等人的努力,教廷对信仰的钳制开始松动。在18世纪前后,科学开始出现在大学课程中,物质世界由此成为了科学家的领域,而教廷则发现,其所能触及的领域被限制在了灵魂领域。天主教廷对整个欧洲信仰体系长达1200年的统治最终走到了尽头。
随着科学家和探险者揭示了许多宗教对物质世界的解释中存在谬误,物理学家和生物学家也渐渐成为追寻真理的队伍的先驱。科学寻求确定我们物质存在中的时间、地点和方法。然而,我们的物质存在中的原因似乎更为不可捉摸。
将我们物理存在的原因归结于人的心智,关于心理的“科学”便由此诞生。在现代社会之前,原因是宗教解释的内容。
尽管心理学被称为大脑的科学,但是心理学的奠基人们在创立这门学科时并未局限于这样的观点。他们用“psyche”这个词来命名这门学科,而“psyche”一词本意是灵魂。在现实生活中,多数心理医生和精神病医生几乎不关注他们病人的灵魂,甚至他们自己的灵魂。他们的主要工作,就是帮助他们的病人在日常生活中应对危机,处理机能障碍。这些症状往往与他们早期自我经历中基于恐惧的潜意识信念有关。
因此,在过去的几百年中,我们对人类和周遭环境的认识从单一的宗教论发展成了三元论,即用于解释物理世界的科学,用于解释心理世界的心理学,以及用于解释精神世界的宗教。我们发现,我们需要运用三个不同领域的知识,来解释我们的身体、大脑和灵魂体验。
根据我们遇到问题的性质,我们选择这三种信念体系中的某一种来做出解答。如果我们生病了,或者我们的车抛锚了,我们就运用科学处理。如果陷入失调的关系或者抑郁症,我们就寻求精神病医生和心理医生的帮助。如果我们所爱的人去世或者病重,我们就去寻求宗教以及灵性的安慰和理解。
三元论存在着一个重大问题,总有某些特定的现象或者体验,我们无法用已有的理论进行解释。例如,无法用宗教或者科学解释的奇迹,无法用心理学或者科学解释的同步性现象,以及超越主流宗教和心理学之外的灵性。另外,形而上学的学说也不属于三元论范围。
信念体系的分裂使得我们普通人处于一种不利地位,因为在这三种领域内的任一领域内,大部分人所积累的知识都无法与该领域的专家相匹敌。然而这种不利因素也并没有想象中这么大,因为专家们拘泥于深入研究本领域内的观念,关于其它领域的知识并不充分。科学家们对解读宗教一片茫然,教士们对心理学几乎一无所知,而心理学家对阐释科学力不从心。因此我们处在这样一个境遇,无论是普通人还是专家,他们都缺乏必要的知识,能够将科学、宗教和心理学有机地结合到一个整体框架中。
由于科学的巨大影响,我们所处的现代社会已经视事实的一部分为事实本身。这样做的结果是,我们将理解宇宙、生命和自己身体的责任交付于“专家”们,放弃通过自身来找寻问题的答案。我们将照顾自身健康的责任委托与医生、牧师和治疗师。只有在面临致死的危机时,我们才会求助于自己。在内心深处,我们似乎知道存在着唯一的原因远超所有这些片面的知识之外。只有在我们渴望寻觅意义的时候,我们才会转向超越时间的信念体系,一种能量更高掌控生死的信念。
在过去的一百年中,越来越多的专家们将自己的知识与其他领域联系起来。一些心理学家,尤其是相信超个人理论的心理学家,尝试着从灵性的角度解释人们的心理状态。还一些科学家,特别是那些拥有现代物理学观念的科学家,尝试着将神和同一性与科学相结合。一些内科医生发现了心智对物理身体的影响。但是,只有很少的一些专家关注将心理学、宗教和科学统一起来的问题。这种缺失令人费解,因为这三大领域的最新研究证据都指向了同一个方向。有一种现象日益凸显,对我们所处三维世界进行的阐释,不仅适用于物理学、宗教学和心理学,还适用于形而上学和神秘主义。为了达成这一阐释,你必须根据自己的观点进行提升或降格来到四维现实的世界。
所有这些事实都回避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发展出一套完整的理论及其罕见?我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要全盘接受运用还原论进行研究学习。我们的学习体制的结构就是这样,研究动因更注重于纵向思考而非横向思考。任何想要进行整体研究的人,都必须突破机构的、学术的、和经济的障碍。但现在需要的正是这样的研究类型。我们再也不能继续忽略,那些组成我们信仰体系中不同学科间的内在联系了。我们需要从还原论转向整合论或整体论。
小结
本章要点如下:
1. 每一个人都在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发展出一个有关这个世界是如何运作的故事。
2. 我们需要自己的故事来解释我们的个人体验。
3. 大多数人从他们的父母或者他们成长的文化环境中继承了一个故事。
4. 你必须完成个体化和自我实现,以获得属于自己的故事。
5. 完成了个体化和自我实现的人,借鉴三元论来塑造自己的故事,三元论即科学、宗教和心理学三种信念体系。
只有极少数人试图将这三种信念体系结合在一起。在下一章的内容中,我将通过探索这三种信念系统的交集,来解释这三种信念结构的共同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