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道德和智慧的高度决定人生的高度
人生修养的三宝
樊迟从游于舞雩之下,曰:敢问崇德、修慝、辨惑?子曰:善哉问!先事后得,非崇德与?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修慝与?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
依据南先生的观点,“崇德”即如何把内在的气质培养到崇高的境界。“修慝”是完善内心的修养,平衡自己矛盾的心理,化解理智与情感的矛盾,求得平和与安详。“辨惑”是做到有真正明辨的智慧,对于善恶、是非、情势都了如指掌,没有迷惑。
崇德、修慝、辨惑这人生修养的三宝其实都是围绕人的道德品质与智慧思想这两个方面阐述的。孔子说做人做事只要先去做,不问自己的结果利益,以后自然会有成果。孔子告诉樊迟,做人做事先不要考虑自己个人的利益与价值,认为是善的就先做了再说,最后自然会有成果的,这就是德业。
传说,女娲在造人时先捏好两个泥人放在阳光下,随即便斜倚在忘忧树上歇息,听溪流淙淙,看花开花落。两个泥人在吸取了天地光华之后,有了生命,对着他们的母亲提出了自己的不满:“我们软软瘫瘫的,太难看了,更何况,人总该有个壳,来对付冰雹和冷枪暗箭吧?”
女娲怜惜地看着两个小人扭来滚去的样子,有点于心不忍,想了想说:“我这里只有两样,一样是德,能使肉中生骨,让你站立起来;一样是智,能使肉外长甲,帮你对付冷枪暗箭。你们各选一样吧。”于是,两个泥人欢欢喜喜地各选了一样自己想要的。从此天下多了两种人:一种人骨头硬却疏于防卫,常受伤害;另一种人躲在漂亮的甲壳里享福,没有脊梁骨。
这个简短的故事,虽过于直白却折射出一个深刻的人生道理:道德品质与智慧思想是一个人的人生之本,是一个人赢得成功所必不可少的元素。一个人的道德和智慧的高度往往决定了他人生的高度。
当然,人并非像寓言中的泥人一样只能在德与智之间选择其一,如果只局限于一种选择,将会像故事中的泥人一样,疏于防卫或缺乏内在,只有培养内心的品德,用理智控制情感,拥有明辨是非的智慧,才能做到先事后得,做事从容。
真正的善是无声的
子张问善人之道。子曰:不践迹,亦不入于室。
“不践迹”,就是说做一件好事,没必要看出来是善行。南先生进一步指出为善要不求人知,如果为善而好名,希望成为别人崇敬的榜样,这就有问题了。“亦不入于室”,意思是不要为了做好人,做好事,而用这种“善”的观念把自己束缚起来。
莎士比亚说过,慈悲不是出于勉强,它像甘露一样从天上降下尘世,它不但给幸福于受施的人,也同样给幸福于给予的人。所以,行善不让人知的人通常才是最幸福的。
有一天,小提琴演奏家爱德蒙先生刚走进自己的家门,就听到楼上卧室里有摆弄小提琴的声音,这种声音对他来说太熟悉了。“有小偷!”爱德蒙先生急忙冲上楼,果然,一个大约十三岁的陌生少年正在那里摆弄小提琴。他头发蓬乱,脸庞瘦削,不合身的外套里面好像塞了某些东西,毫无疑问,他是一个小偷。爱德蒙先生用自己的身躯堵住了门口。这时,爱德蒙先生看见少年那惶恐、胆怯和绝望的眼神,爱德蒙先生微笑着问道:“你是维克多先生的外甥琼斯吗?我是他的管家。前两天,维克多先生说你要来,没想到来得这么快!”
那个少年先是一愣,但很快就回应道:“我舅舅出门了吗?我想先出去转转,待会儿再回来。”爱德蒙先生点点头,然后问那位正准备将小提琴放下的少年:“你也喜欢拉小提琴吗?”“是的,但拉得不好。”少年回答。“那为什么不拿着琴去练习一下?我想维克多先生听到你的琴声一定会很高兴。”他语气平缓地说。少年疑惑地望了他一眼,但还是拿起了小提琴。
临出客厅时,少年突然看见墙上挂着一张爱德蒙先生在大剧院演出的巨幅彩照,身体猛然抖了一下,然后头也不回地跑远了。爱德蒙先生确信那位少年已经明白是怎么回事,因为没有哪一位主人会用管家的照片来装饰客厅。
三年后,在一次音乐大赛中,爱德蒙先生应邀担任决赛评委。最后,一位叫里奇的小提琴选手凭借雄厚的实力夺得了第一名!颁奖大会结束后,里奇拿着一只小提琴匣子跑到爱德蒙先生的面前,脸色绯红地问:“爱德蒙先生,您还认识我吗?”爱德蒙先生摇摇头。“您曾经送过我一把小提琴,我一直珍藏着,直到有了今天!”里奇热泪盈眶地说,“那时候,几乎每一个人都把我当成垃圾,我也以为自己彻底完了,但是您让我在贫穷和苦难中重新拾起了自尊。今天,我可以无愧地将这把小提琴还给您了……”
里奇含泪打开琴匣,爱德蒙先生一眼瞥见自己那把心爱的小提琴正静静地躺在里面。他走上前紧紧地搂住了里奇,三年前的那一幕顿时重现在爱德蒙先生的眼前,原来他就是“维克多先生的外甥琼斯”!
真正的善是无声的,默默不让人知,善意埋藏于心底,行善无迹。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
师冕见。及阶,子曰:阶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师冕出,子张问曰:与师言之道与?子曰:然!固相师之道也。
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南先生说从孔子平时的一些小事上便可看出圣人的贤德之处。孔子看到有丧事的人,心里会萌发一种同情心,态度也随之肃然,看到执政者、可怜的人,自然肃敬。因为执政者的制服代表了国家的体制,就等于我们现在看到国旗。残疾人为弱者,孔子看到不但肃然起立,且“过之必趋”,一定走快几步,不敢多看,这就显示了他心理上的修养。
一位名叫冕的乐师来看孔子。古代的乐师,多半是盲人,孔子出来接他,扶着他,快要上台阶时,告诉他这里是台阶了。到了席位时,孔子又说这里是席位了,请坐吧。等大家坐下来,孔子就说某先生在你左边,某先生在你对面,一一详细地告诉他。
等师冕走了,子张就问老师:你待他的规矩这样多,处处都要讲一声,待乐师之道,就要这样吗?孔子说:当然要这样,我们不但是对他的官位要如此;对这样眼睛看不见的人,在我们做人做事的态度上,都应该这样接待他。
钓鱼就是钓鱼,不用机械性的方法,不用大网去网;打猎的时候,拉弓射箭,但是对还巢的鸟,栖息在那里的鸟,是不射的。 “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这种教育,看起来好像是一件小事,但是扩而充之,就是仁爱之心。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有一天,洛克在海滩上散步,忽然看见远处有一个人在往海里扔什么东西。走近看时,才发现原来是一位土著老人在沙滩上拾起一些海星,然后把那些海星用力地扔到海里去,并且重复不停地扔。洛克对老人的做法感到很奇怪,他不解地对老人说:“晚上好!老爷爷,我不明白,你究竟在干什么?”
老人对洛克说:“我在把这些海星送回海里。”“你把它们送回海里干吗?”洛克问道。老人说:“现在正是退潮的时候,海滩上的这些海星全是被潮水冲到岸上来的,如果我不把它们送回去,那它们自己肯定回不去,到时候这些海星就会因缺氧而死掉的!”洛克说:“可是这里的海星成千上万,别说你一个一个拾了,就是数也得数好长时间,你有能力把它们全部送回大海吗?凭你个人的力量,又怎能把它们的命运都改变啊!”那位老人微笑着,继续拾起另一个海星,一边抛一边说:“但最起码我改变了这个海星的命运!”
一个人的善举,往往会改变另一个人甚至更多人的命运。也许只是一件微不足道的事,就能够给别人带来很大的帮助。因此,不要吝惜自己对他人小小的帮助,一个人的爱心就是在这一点一滴的小事中积累起来的。
济人须济急时无
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庾。冉子与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
有一次公西赤被派出去做大使,冉求因其还有母亲在家,就代其母亲请求实物配给,并多给出许多。孔子知道后,虽然并没有责怪冉求,但对学生们说:你们要知道,公西赤这次出使到齐国去,坐的是最好的马,穿的是最棒的行装,这许多置装费中尽可以拿出一部分来给母亲用。我们帮别人,要在他人急难的时候,公西赤并非穷困潦倒,再给他那么多,只是锦上添花,实在没有必要。
南先生说,“求人须求大丈夫,济人须济急时无”,说的也是这个道理,锦上添花不是必要的,雪中送炭却救人于危难。人需要关怀和帮助,也最为珍惜在自己困境中得到的关怀和帮助。有人说,真正的朋友是雨中的一把伞,是雪中的一捧炭,是寒室中温暖的棉被,是佳肴中不可缺少的盐花。
马克思在创立政治经济学时,正是他在经济上最贫困的时候,恩格斯经常慷慨解囊帮助他摆脱经济上的困境。对此,马克思十分感激。当《资本论》出版后,马克思写了一封信表示他的衷心谢意:“这件事之所以成为可能,我只有归功于你!没有你对我的牺牲精神,我绝对不能完成那三卷的巨著。”两人友好相处,患难与共长达四十年之久。列宁曾盛赞这两位革命导师的友谊是“超过了一切古老的传说中最动人的友谊故事”。
帮助别人不一定是物质上的帮助,你的举手之劳或关怀的话语,就能让别人产生久久的激动。如果你能做到帮助曾经伤害过自己的人,不但能显示出你的博大胸怀,而且还有助于“化敌为友”,为自己营造一个更为宽松的人际环境。
成大事者不纠结
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子张曰:子夏云何?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张曰: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南先生主动设置了一个场景,来解释这段话。子夏的学生,碰到师叔,问什么是交友之道,子张反过来先问:你的老师是怎么告诉你们的呢?子夏的学生说,我们老师教我们,对于可以交的朋友,就和他往来做朋友,不可以交的朋友,就离他远一点。子张就说:我当时听到我们的老师孔子所教我们的,和你的老师所教的不一样。我所听到的我们老师是说,一个人在社会中交朋友要尊贤,有学问有道德的人值得尊敬,而对于一般没有道德、没有学问的人则需要包容,对于好的有善行的人要鼓励他,对不好的、差的人要同情他。
宽能容众。古之成大事者无不是胸襟广阔,能够容众者。十六国时后赵的创建者石勒和南朝宋的创建者刘裕就是因此而得人心得众助的。石勒起事时能宽容众人而得众助,故创建赵国。他成事后对昔日仇敌也宽容相待。有一次他回到故乡与父老饮酒,看不见曾与他因争夺麻田而互相殴打的李阳,便问:“李阳,壮士也,何以不来?”又说:“沤麻是布衣之恨,孤方崇信于天下,宁仇匹夫乎?”便派人去召李阳。二人欢笑无间,还任李阳为参军都尉。刘裕靠打杀起家,本不读书,所知甚少,颇多谬论,但其麾下的郑鲜之对刘裕的谬论却不放过,往往与之辩论,到其理屈词穷,待其认识错了才作罢。刘裕曾对人说:“我本无术学,言义尤浅。比时言论,诸贤多见宽容;唯郑不尔,独能尽人之意,甚以此感之。”正因郑鲜之敢于直言,纠正了刘裕许多错误。
能宽恕者得人报。秦穆公宽恕食其马肉的农民得到他们拼死相救,传为千古美谈。穆公失了一匹心爱的驳马,后在岐山下找到了,原来是农民吃了,吃马肉的有三百余人。官吏要惩治他们,穆公不同意,他爱民之心超过爱马之心,关怀地对他们说:“君子不以畜产害民,吾闻吃驳马肉不饮酒,伤人。”便叫随从让他们每人喝了酒,然后才离去。后晋秦交战,秦穆公被晋军包围,几被俘虏,突然一支生力军冲入相救,反败为胜,秦军追击,俘虏晋惠公。原来这支生力军就是吃马肉的农民。楚庄王也因宽恕人而得人助。楚庄王欢宴群臣,使美人行酒。饮到傍晚,酒酣烛灭,有一人摸美人,美人拉断他帽上的缨穗,要求点烛看是谁调戏她。楚庄王不让点烛,说:“奈何欲显妇人之节,而辱士乎!”下令说:“今日与寡人饮,不绝冠缨者不欢。”于是,群臣都拉断帽上的缨穗。这时,庄王才令点烛,君臣尽欢而散。后楚与晋争霸之战,有一臣常奋战在前,五次战斗五次打败敌人,终使楚军大胜。后问之,此人即那次酒醉调戏美人的人。
古语有云:“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做人应当宽厚容人,不过于苛求他人,要善于容人之过,这样你的周围才会充满知心的朋友和支持者。
错误在所难免,宽恕就是神圣
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
南先生说,人往往因为地域观念的偏见,而影响了对个人的评价。孔子的学生们都奇怪,怀疑老师怎么和这个地方的人讲话。孔子说,肯求上进的人,我们一定要帮助他,不要使人失去进步的机会,而使人退步。“唯何甚”,孔子对学生说:你们太过分了,怎么能有这样一种狭隘的胸襟和态度呢?
孔子在骂学生的同时,我们自己也要反省:有时觉得某人不好,当他真的做了好事时,我们仍不愿认为他好,人的心理往往会有这种毛病。“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孔子说,即使是一个坏人,他能够自己反省过来,等于洗了一个澡把自己洗得很干净,来求进步。只要能够这样,不就好了吗?如果说昨天有一点错误,今天即使有了好的表现,其他人却仍不以为然,那世界上就没有一个人可以做朋友,也没有一个人才可用了。所以这一段是说教育的态度,也是说自己度量的培养。
错误在所难免,宽恕就是神圣。鲍勃·胡佛是一位著名的试飞员,并且常常在航空展览中表演飞行。一天,他在圣地亚哥航空展览中表演完毕后飞回洛杉矶。在返回的途中,在空中300米的高度,两具引擎突然熄火。由于技术熟练,他操纵飞机成功着陆,但是飞机严重损坏,所幸的是没有人员伤亡。
在迫降之后,胡佛的第一个行动是检查飞机的燃料。他吃惊地发现,他所驾驶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螺旋桨飞机,居然装的是喷气机燃料而不是汽油。回到机场以后,他要求见见为他保养飞机的机械师。那位年轻的机械师正为所犯的错误愧疚万分,泪流满面,他个人的过失,造成了一架非常昂贵的飞机的损失,差一点还使三个人失去了生命。
这位极有荣誉心、事事要求精确的飞行员并没有责骂那位机械师,甚至没有批评他。相反,他用手臂抱住那个机械师的肩膀,对他说:“为了表示我相信你不会再犯错误,我要你明天还为我保养飞机。”
能够改过自新的人就应该对其既往不咎,宽容对待他人的过失,既能使自己不再受伤害,也给了别人改过自新的机会,何乐而不为呢?
忍耐与坚忍,让你从容走过生命的坎坷
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巧言最会搅乱正规的道德。南先生指出,“小不忍,则乱大谋”有两个意义。一是说人要忍耐、包容,如果一点小事都不能容忍,脾气一来,就会坏了大事,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一是说做事要有忍劲,狠得下来,有决断,才能成事,否则就会招致不必要的麻烦。
凡·高在成为画家之前,曾到一个矿区当传教士。有一次他和工人一起下井,在升降机中,他陷入巨大的恐惧之中。颤巍巍的铁索嘎嘎作响,箱板在左右摇晃,所有的人都默不作声,任凭这台摇晃的机器把他们运进一个深不见底的黑洞,这是一种即将迈入地狱的感觉。事后,凡·高问一个神态自若的老工人:“你们是不是习惯了,已经不再感到恐惧?”这位坐了几十年升降机的老工人答道:
“不,我们永远不习惯,永远感到恐惧,只不过我们学会了克制与忍耐。”
有些生活,你永远也不会习惯,但只要你活着,这样的日子你还得一天一天地过下去,所以你就得学会克制,学会忍耐。你不习惯黑夜,但黑夜每天适时而来,你忍耐着,天就亮了;你不习惯寒冷的冬天,但冬天的脚步渐渐逼近,你忍耐着,那春天还会远吗?
把最坏的日子都挨过去,剩下的也就是好的了。
没有办法改变现状时,必须学会克制、忍耐,以图后策。
因此,从另一个方面来说,有些事情需要坚忍地对待,忍过去,便是另一片天空。
“忍”绝不是心上一把刀,而是心中一个坚定的意念:包容他人的过失,控制自己的情绪,坚持自己的信念,克制内心的慌乱。
忍耐与坚忍,让你从容走过生命的坎坷。
人生无所畏,实在很危险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南先生说这里所谓的畏就是敬,人生无所畏,实在很危险。只有两种人可以无畏,一是最有智慧的人,一是最笨的人。孔子教我们要寻求畏惧,“畏天命”,等于宗教信仰,中国古代没有宗教的形态,而有宗教哲学。“畏大人”,这个大人并不一定是指官做得大。对父母、其他长辈、有道德学问的人有所畏,才能有所成就。“畏圣人之言”,像我们读《论语》,看四书五经,基督教徒看圣经,佛教徒看佛经,都是读圣人之言,怕违背了圣人的教诲。
一个有思想信仰的人,他的成就绝对不同。当一个人到了一种没有什么可以约束自己的时候,很容易就是失败的开始。
曾有一家世界知名企业要招聘一个重要的职位,应征之人非常多,该企业让每个人都仔细填写一份履历表,其中一栏为信仰,其实这一项是该公司一项重要的衡量标准。
这家企业第一轮筛选出局的人便是在信仰一栏明确标注着“我信仰自己”和“绝无”的应聘者。许多人感觉不公平,企业的总经理说:“当一个人信仰自己,或者坚信自己没有任何信仰时,表明此人对人生、对生活缺乏应有的畏惧。这种‘无畏’是很危险的,它会让人很容易陷入名利场中无法自拔。即便他写上一个人的名字,也表明在他心中除了自己还有其他的行为准则在约束他,如果完全没有,那么这种人不是我们想要的。”
不知天命,不畏大人,不听圣人之言,一个如此无知无畏的人不论在何种游戏中,都是最容易犯规出局的。
良性竞争的秘诀——礼让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孔子以当时射箭比赛的情形,说明君子立身处世的风度。当射箭比赛开始的时候,对立行礼,表示对不起——礼让。然后开始比赛。比赛完了,不论谁输谁赢,彼此对饮一杯酒,赢了的人说:“承让!”输了的人说:“领教!”在激烈的竞争中,始终保持礼貌。
南先生说,孔子讲这一件小事,也就是在说人应不应该争。不论于人于事,都应该争,但是要争得合理,所以“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就是在争,也始终保持君子的风度。
篮球是一项竞技的艺术,充满了竞争的魔力,然而,竞争背后的东西却更值得回味。在一次NBA决赛中,皮蓬独得33分超过了飞人乔丹3分,从而成为公牛队比赛中得分首次超越乔丹的球员。赛后,乔丹与皮蓬紧紧拥抱,泪光闪动。
当年乔丹在公牛队时,皮蓬是公牛队最有希望超越乔丹的新秀,他时常流露出一种对乔丹不屑一顾的神情,还经常说乔丹某些方面不如自己,自己一定会超越乔丹一类的话。但乔丹并没有把皮蓬当作潜在的威胁而排挤他,反而对皮蓬处处加以鼓励。有一次比赛结束后,乔丹问皮蓬:“我们的三分球谁投得好?”皮蓬有点心不在焉地回答:“真是明知故问,大家都知道,当然是你。”因为那时依据官方数据,乔丹的三分球成功率是28.6%,而皮蓬是26.4%。但乔丹微笑着纠正:“不,是你!你投三分球的动作规范、自然,很有天赋,以后一定会投得更好,而我的三分球还有很多弱点。”并且他还对皮蓬说:“我扣篮多用右手,习惯性地要用左手帮一下,而你,左右都行。”这一细节连皮蓬自己都没有察觉,他深深地被乔丹的无私所感动。
从此以后,皮蓬和乔丹成了最好的朋友,皮蓬也成了公牛队17场比赛得分首次超过乔丹的球员。而乔丹这种无私的品质则使公牛队形成了难以击破的凝聚力,从而使公牛队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神话。
朋友之间需要竞争,竞争使人进步而不懈怠,然而,竞争背后的礼让却是让竞争良性进行的秘诀。
用理性的缰绳去约束情感和欲望的野马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南先生解释孔子的君子三戒,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警戒。少年戒之在色,男女之间如果有过分的贪欲,很容易毁伤身体。壮年戒之在斗,这个斗不只是指打架,而是指一切意气之争。事业上的竞争,处处想打击别人,以求自己成事立业,这种心理是中年人的毛病。老年人戒之在得,年龄不到可能无法体会。曾经有许多人,年轻时仗义疏财,到了老年反而斤斤计较,钱放不下,事业更放不下,在对待很多事情上都是如此。
三戒如同人生三个关隘,闯过去,便是踏平坎坷成大道;闯不过,便是拿到了一张不合格的人生答卷,轻则半生虚度,重则一生荒废,甚至坠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青年时代,最具吸引力的是异性,最令人神往的是爱情,最难以节制的是情欲。饮食男女,原本无可厚非,但一旦过分便会贻误终生。
到了壮年,名誉、地位、权力、财富,都匍匐在脚下,但又不是可以无限开采的资源,进退、得失、上下、去留,现实残酷地摆在每个人的面前。于是,争中有斗,斗中有争,争斗之中,用尽了心计,阴的、阳的,明的、暗的,文的、武的,君子的、小人的,三十六计、七十二招数,无所不用其极。斗争中的人生又何谈恬淡的乐趣?
乃至老年,一切皆已成定局,再发展已无能为力。这时,一个“得”字,害人匪浅。在乎已得,对待事业,就会无所用心,意志衰退,贪图享受,得过且过,对待官职,就会恋恋不舍,把玩不已,不肯让位。在乎未得,就会眼红心跳,孤注一掷,猛捞一把,贪得无厌,“59岁现象”,发人深思。
其实,无论你处于什么阶段,这“三戒”的内容,都应当牢记在心,“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朱熹《论语集注》中引范氏的话说,少未定、壮而刚、老而衰的是血气;戒于色、戒于斗、戒于得的是志气。君子养其志气,故不为血气所动。”孟子所说的“持其志,无暴其气”,用志气去控制血气也是“如何戒的方法所在”。
以“礼”约束,用理性的缰绳去约束情感和欲望的野马,达到中和调适,便能顺利走过人生的几个关口。